上海市闵行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
技术的人文本质
吴国盛
①动物的存在是按照自然界为它已经安排好的、给定的、既定的技能进行的,但是人缺乏先天的技能,他需要依靠工具、技术生活。因而对技术的审视是理解人类的一个关键环节。
②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一把刀可切菜也可伤人,拿刀去伤人,责任不在刀,刀是中性的。但这种看法忽略了所有刀都指向切割背后的意向结构。如果你老带着刀的话,那么用刀就很可能成为你的存在方式,遇事想着用刀来解决问题。技术的逻辑会迫使你去做某些事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就不是中性的。
③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自我构建出来的,工具、技术影响着人的本质构建,技术潜在地决定人的行为逻辑。比如文字的出现使我们记忆力丧失;PPT的使用让演讲就变成了读,极大限制演讲者的思路发散。每一样技术在取得某些进步的地方必定有所丢失,现代技术的无所不在可能使我们难以搞清楚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我们的语言已经不能表达这种失落了。
④技术不仅是人类自我构造的中介,也是世界构造的中介。世界是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技术能改变空间的特性。比如不同的建筑技术下有不同的监狱、体育馆、公共广场等的空间构造,不同的构造带来不同的政治意味。
⑤时间本来是由运动规定的:牧民按照绵羊的怀孕和生长周期来规定时间;农民按照农作物插秧、收割的周期来规定时间。但我们造就了钟表以后,钟表这个机械规定了现代世界的时间尺度,规定了我们存在的尺度。只要你戴上了表,就像孙悟空戴上了金箍子,你就得疲于奔命。可见,技术本身决定着时间和空间等世界的框架。有什么样的主流技术就会构建什么样的框架,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⑥现代技术为我们造就了什么样的世界?造就了什么样的人性?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技术追求效率,一些公司的规章制度,就不再是出自正义、德性、美,而是为了效率最大化;当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就会让工厂化生产的效率观念取代因材施教这个适应性观念(适合每个不同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面见出端倪。比如现代科学的数学化过程存在着对质的多样性的清除。当你把一个人和一头猪相加的时候,就蕴含着对被加者的本质差异的消除。再如现代技术的背后是现代人对自我的期许和认同。技术要派用场,要有所表现,要做点事情。“有所作为”就会成为现代技术的一个基本的逻辑。反观西方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的最高境界是沉思、祈祷、过宁静的生活。希腊人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仰望星空。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忙忙叨叨、一刻不闲,但这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⑦我们在对现代技术的逻辑的讨论中,可能有些观点有些极端,但这个极端的意思确实或隐或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这个逻辑非常坚硬,不容易被打破。我们要意识到这个逻辑,通过意识到这个逻辑,来发现它的局限性,从而为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提供一种可能性。认识到这种处境,我们才可能认识到我们真正的危机在哪里,我们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真正的可能性在哪里。
(有删改)
1.为了弄清第②段加粗词“意向结构”的含义,小明让四个不同的AI工具分别解释这个词的含义,以下解释中与本文含义最接近的是( )
A.技术或工具固有的功能上的倾向性。
B.事物所固有的指向及其潜在的影响。
C.事物被赋予的特定用途或使用倾向。
D.工具的功能指向及构成要素与方式。
2.以下最适合用来阐释“工具、技术影响人的存在方式”的一项是( )
A.拿着锤子的人,会满世界找钉子。
B.使用轮椅的人,会出现肌肉萎缩。
C.打针服药的人,会呈现体质虚弱。
D.看恐怖片的人,会经常疑神疑鬼。
3.不能依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要理解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必须去研究现代人所使用的技术。
B.人有时候有选择某种技术的权利,但也可能被这种技术支配。
C.人在建构自我本质的过程中是自由、自主的,不是被设定的。
D.有一些超出常识甚至极端的观点,也对人们认识世界有启发。
4.本文由吴国盛教授的讲座实录删减而成,其中保留了一些讲座现场语言(而非学术论文语言)的特征,请举例分析。
5.本文让人产生人类需要审视技术的迫切感,请从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内容角度分析这种迫切感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梦幻电梯
马笑泉
①女儿放学,通常自己走回家,顺路在商场逛逛。只是最近耗时越来越长,他有点不放心,得确认一下原因。他贴墙站在校门边,女儿大概率不会发现。
②女儿出来了,驮着个大书包,里面有课本作业本练习卷文具盒,还有绘画本和马克笔。老师说她有时上课会偷着画画。他试图没收,她立刻捂住书包大号起来。虽然伸手就能把书包扯过来,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郑重声明,如果再这样就只好没收。顾不上擦眼泪,女儿连忙点头。想起她惊惶的小模样,他的心略有些酸软。女儿下了台阶,他跟上去,一只手插在裤兜里,走得比平常略慢。
③路上的学生三五成群,女儿是一个人走的。这不出他的意料。她从一年级到现在,都没交到朋友,说得直白一点,她在班上始终处于被排斥和孤立的境况,这跟她自身有很大关系,她似乎缺乏自我控制和改变的能力。想到这,他轻轻叹了口气。
④女儿走到了商场前的广场,【甲】,广场尽头的扶梯是商场的入口。女儿踏上电梯,也不搭扶手,两手扣在书包带上。女儿接着进了垂直电梯。他小跑跟过去,电梯数字显示为6这架电梯比较偏,进出的人比较少。他上了六楼,面前是道弯曲的走廊,前面不远处竖着道安全门。推开门,亮度陡然大增,是电影院,他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投向影院等候区,那里空荡荡的。
⑤刚刚并没有女孩进去,至于是不是去了对面的卫生间,影院检票员摇摇头,表示不清楚。他冲着半掩的女厕喊了两声女儿的名字,全无回应。他又问,有人吗?里面仍一片寂然。
⑥一拨观众从观影区拥了出来。他在一边站了足足有二十分钟确定最后一个观众已经离场,然后掏出手机拨打女儿的智能手表。无法接通。边走边查看她的位置,位置停留在三十分钟前,大致是她进电梯的时间。压住心头的慌张,他在商场反复搜寻,一直寻到商场前的广场,【乙】,手机响了。他狠狠滑动了一下屏幕。女儿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无辜,爸爸,你怎么还没回家啊?他几乎想大吼一句,你刚刚到哪儿去了?但还是抑制住火气,说了句,我就回来,便挂了电话。
⑦回到家,他把语气放平和,问她放学后去了哪。女儿嘿嘿一笑,竟有几分得意。逛商场。你在里面做什么呢?没做什么,就是到处看。是去电影院了?女儿摇摇头。到底去了哪里?我怕你不信。只要你说实话,我当然信。过了五秒或者十秒,女儿说,那上面有个花园。哪儿上面?就是楼顶上。不可能,电梯到六层就打止了。真的,说了你不信。他迟疑片刻,盯着她的眼睛,那花园是什么样子?里面好多花,天色越暗开得越鲜艳,到夜里还会发光。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随便对哪只勾一下手指,它就会飞过来停在你身上,但不能捉它,一捉它就飘远了以后再也不理你。还有海豚和好多漂亮的鱼,在空中游,就像海底世界那样。要是秋千荡得高,可以荡到上面去,还可以骑在海豚身上……
⑧女儿的神情渐渐变得笃定起来,像是在描述一支棒棒糖或一堂体育课。他忍不住伸手摸摸她的额头。体温正常。
⑨过了一会儿,他问那里有其他人吗?有时候有,有时候只我一个。是些什么人?都是我这样的。哪样的?就是在学校里没有朋友的。那你们玩吗?玩,玩得好开心,都舍不得走。
⑩女儿回到房间做作业,做完了就画画。女儿画画,凭的是想象和对色彩的敏感,造型方面,多为夸张与变形。他想所谓的空中花园,莫非是出自她的想象?
此后三天他去了三趟商场。那架电梯上上下下乘坐了多次,每一层也反复勘察过,实在没有任何异常。他又问了几个工作人员,都说只有六层,上面绝对没有什么空中花园。他能想出的最后办法是再度尾随女儿,在她快要接近电梯的时候迅速冲过去。
急遽的脚步声惊到了她,她回头一看,唤了声爸爸。他说,我们一起上去。女儿没有作声。电梯到了六层。他拉着女儿走出去,左右瞄了瞄又往头顶瞧了瞧。花园呢?女儿摇摇头。他冷下脸来,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实话我不会怪你,等下还给你买元气森林,十瓶。不是这架电梯?那是哪架?我也不清楚,反正电梯里面还有电梯,是彩色的,像彩虹一样。他顿时无语,盯着女儿。女儿的眼睛清澈得容不下一点谎言,倒是浮动着几丝惊恐。过了好一会儿,他叹口气,反身去按下行键。爸爸,我们去哪里?去给你买元气森林。
女儿的眉眼和神气日益舒展,几乎不再谈论跟同学之间的纠葛。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不管是真是幻,只要她开心、健康就好。两月后,她的画中出现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和她一起奔跑、荡秋千,或者骑着海豚在天空中遨游。
他不动声色,又跟踪了一回,发现真有这样一个女孩和女儿手牵手进入电梯。他那悬空的心彻底回复到原位,站了一小会儿,便迅速离开,仿佛担心别人发现这个秘密。他想,这女孩大概也跟女儿一样:孤独、单纯、喜欢幻想,所以才能被那架电梯接引到一个只属于她们的地方吧。
(有删改)
6.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应添加三个顿号,你觉得是否需要,请阐述理由。
7.下列句子应放在文中的【甲】还是【乙】处?请说明理由
那里容得下几百位大妈进行介于舞蹈和体操之间的肢体运动
8.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9.如果将本文中的“他”换成“她”,请评析这种改换的合理程度。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孙蕡,字仲衍,南海人。于书无所不读,为诗文多不属稿,立笔而就,气象雄浑,骎骎乎魏晋之风。自少负节概,不妄交。耕夫贩妇望而目之曰“孙先生”。
②元季避乱山泽间。东莞何真保有南海,洪武改元,征南将军平章廖永忠至。真求蔶作书请归附。曲尽诚款,永忠不戮一人而南海帖然者,蕡之力也。三年庚戌,始诏天下设科取士,蕡以诗经中高选,会试中书,入对大廷,皆在前列,赐进士出身。
③寻出主虹县簿。时经兵燹,十室九空。加意劳来民,还其业。甫一载被选入为翰林典籍。学士宋濂、乐韶凤,承旨詹同,亟称许之。日侍上左右,奏对敏便□容观飘逸,濂辈皆自以为莫及。居翰林三载,力求补外,为平原簿。无何,以事逮系。有旨输左校,板筑萧墙,望都门讴吟为粤声。督工以闻召至上前陈所作诗皆忠爱语特命释之。
④十一年,罢归田里,放迹云林中。益肆力于问学,所见益深,有轻死生齐物我之意,尝和陶潜《归去来辞》以写其情,其一曰《怀灵荃》,志不忘君也。十五年,被召,拜苏州府经历。苏为东吴剧郡,素号难治。蔶赞画有方,政用大和。以事谪戍辽东,怡然就道。是年竟以党祸见杀,人皆劝其以疏自明。蕡不答,歌一诗长啸以就刑①。
⑤番禺赵绚作蕡传,称其究天人性命之理,为岭表儒宗,官虽不甚显,而所至有声,出处穷达,夷险一致云。
【注释】①孙蕡为蓝玉题画,坐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死后太祖闻知此诗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10.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无何,以事逮系( )(2)亟称许之( )
11.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粗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簧赞画有方( )
A.辅佐参谋 B.主持治理 C.规划计划 D.官职名称
(2)为岭表儒宗( )
A.表率 B.外面 C.上奏 D.显扬
1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者
B.故
C.然
D.而
13.第③段画线部分需要加句读的四处是( )
督工A以闻B召C至D上E前F陈G所H作I诗J皆K忠L爱M语N特O命P释之
1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以事谪戍辽东,怡然就道。是年竟以党祸见杀,人皆劝其以疏自明。
15.请分析诗文在孙蕡人生浮沉中的价值。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名说
(宋)邓牧
①世有好名之士,以其高天下者自负,恐天下之人挟其所长,有以轧己,于是毁之为不足道,为不足与吾并,以表见其高。天下之人不堪其毁,争起而毁之。其始也,求得美名,而终也,反为天下之恶所归。是不得取名之道也。是以古之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其于人也遏恶而扬善,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唯恐其不得闻,而以为己所不逮。不幸闻人之过,则亦含容覆护,不忍其不得为君子。故天下之人不堪其誉,争起而誉之。其始也,虽若自贬,其终也,乃为天下显人,是得取名之道也。夫以口胜天下,天下之口不犹众乎?
②或曰:“吾道高矣,德尊矣,岂天下所得而强毁者?”
③曰:“道诚高德诚尊者,决不至于善毁人,而善毁未有不为道德之累也,奚其高且尊?”
④或曰:“我诚善誉人,不幸人之毁己也。恶声至,反之如何?”
⑤曰:“不然。我之誉人也多,则人之誉我也亦多,一人之毁不足胜众人之誉矣。夫善誉人者于己为盛德,于人为令名,此之谓两益。善毁人者于己为薄德,于人为恶名,此之谓两损。两损两益之间,其相去亦远矣,不可不察也。”
16.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毁人”在文中是指败坏他人名声。
B.读书之人应该摒弃求取名声的动机。
C.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妨多多贬低自己。
D.经常夸赞别人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17.请分析第①段是如何批评“好名之人”的。
18.第③段是对第②段话语的反驳,请就其反驳的充分性加以评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秋闺
【唐】郑愔
征客向轮台,幽闺寂不开。
音书秋雁断,机杼夜蛩催。
虚幌风吹叶,闲阶露湿苔。
自怜愁思影,常共月裴回。
19.下列对本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这是描写远戍征人在羁旅中思乡怀人的诗。
C.“机杼夜蛩催”的语序是“机杼催夜蛩”。
D.本诗情感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类似。
20.本诗在写孤独愁思方面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四、默写题
21.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3)他蓬头垢面、行为怪异,成年累月地在家里玩“先锋派”绘画,和外界断绝了联系,有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味。
五、语言表达
按要求做答。
2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林黛玉进贾府时的言行有一个基本预设,就是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因为有这样的预设,所以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詹丹《重读<红楼梦>》)
①以她的所见来与自己在家养成的习惯相比较
②特别留意贾府中人的言行举止
③以免授人笑柄
④以便能够入乡随俗
⑤及时纠正自己的言行
A.①④③②⑤
B.②①⑤④③
C.③④①②⑤
D.⑤①③②④
23.
以下“青少年文化生活”调查问卷中设计合理的一题是( )
1 . 上一周( 2024 年 12 月 9 日~ 15 日)您的家人听、看沪剧的总次数是 ○ 0 次 ○ 1 - 2 次 ○ 3 - 4 次 ○ 5 次及以上 2 . 您经常参加小区居委会组织的露天电影观看活动吗 ○ 经常 ○ 不经常 3 . 您的朋友中观看演唱会的人多吗 ○ 多 ○ 不多 4 . 有人大代表提议将每年 12 月 17 日设置为 “ 上海阅读日 ” ,您是否支持 ○ 支持 ○ 不支持 ○ 不发表意见
A.第1题
B.第2题
C.第3题
D.第4题
六、材料作文
24.按要求作文。
大明感叹道:“我听过许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请你写一篇文章,对大明说说你的感受与认识。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根据第②段“一把刀可切菜也可伤人,拿刀去伤人,责任不在刀,刀是中性的……技术的逻辑会迫使你去做某些事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就不是中性的”可知,“意向结构”指的是技术或工具的功能指向以及构成要素和方式,这与D项的解释最为接近。
2.答案: A
解析: 根据第②段“技术的逻辑会迫使你去做某些事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就不是中性的”可知,“拿着锤子的人会满世界找钉子”最能体现工具、技术影响人的存在方式,因为这句话说明了技术或工具的逻辑会迫使人们去做某些事情。
3.答案: C
解析: 根据第③段的内容,人的本质是自我构建出来的,但工具、技术影响着人的本质构建,技术潜在地决定人的行头逻辑,因此不能说人在建构自我本质的过程中是自由、自主的,不是被设定的。
4.答案: ①常有互动性语言,如用设问句、“你”“我们”等称呼,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更加亲切。
②常有口语化、通俗化语言,如第⑥段有比较充分的举例解释,便于听众理解。
③幽默风趣的语言,比如“把一个人和一头猪相加”,引起听众兴趣。
④表达不追求简洁,常有重复,如最后一段“意识到”“认识到”语意重复,通过语义的重复,因讲座时信息稍纵即逝的特征,避免听众遗失核心观点,起强调作用。
⑤表述不一定严谨,常有漏洞或极端的观点,如“带着刀的人遇事想着用刀来解决问题”。
解析:
5.答案: 论证思路:本文首先提出审视技术有助理解人类,接着以技术的价值非中性为起点,以道理论证的方式阐述了科学技术对人的本质和世界时空的构造作用,进而通过举例阐释了现代技术对现在世界和人性的具体影响。最后回应开头,建议通过认清技术的逻辑来认清人类的处境和可能性。
内容:文章的理论阐述部分让人感受到技术对人类影响的必然性,具体事例部分列举了大多数是负面影响的事例,给人形成危机感,最后的建议让人认识到审视技术的意义,所以让人产生审视技术的迫切感。
解析:
6.答案: 不需要。虽说加上顿号更符合常规的语法规范,但文学作品常因表达的需要而有意突破常规以形成陌生化的效果。这里列举的内容并不是作者所要强调的画画相关的物品,不必以顿号加以强调。句子后的逗号已将前后的内容分成两个类别,不必以顿号再做细致的区分。不加标点,不设停顿,节奏更紧凑,更有助于表达书包内东西很多很杂的含义,与“驮”“大”相印证,营造一种压力感,表明父亲对孩子书包里的内容非常熟悉。
解析:
7.答案: 放在【甲】处更适合。这句话是看到广场后所联想到的内容,与本文情节并无直接关系。在【甲】处,是第一次提到广场,也是“他”心情相对放松的时候,此时联想到与女儿无关的内容是合理的。同时,此时的“他”心绪有些低落,因而用带些讽刺的语调进行叙事。而在【乙】处,“他”正处于找女儿的焦急心绪中,无暇关注与找女儿无关的内容。
解析:
8.答案: 画线句是女儿对花园场景的美好想象,这里是一个亲近、和谐、自由的世界,这段描写恰当地折射了生活中缺少朋友的小女孩的理想或者这样的想象弥补了小女孩儿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和女儿被排斥和孤立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画面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这和女儿喜欢画画、画的内容是凭借想象和对色彩的敏感等内容互相印证。推动了情节发展,是女儿后来眉眼和神气日益舒展的重要原因。也照应题目中的“梦幻”。
解析:
9.答案: 示例:将“他”换成“她”,意味着人物由父亲变成了母亲。本文的父亲细致、耐心地关爱孩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换成母亲也会符合这些特征,可以互换。但父亲和母亲在关爱、耐心的具体表现上是有很大差异的,更换后可能使一些情节或细节(手插裤兜)(如女孩喊爸爸)与人物矛盾。另外,本文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有很多的精力投入,这种形象特征在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教育的传统背景下,显得新颖,更能反映时代变化。当然最明显的是,这样更换会造成读者难以区分文中的“她”是小女孩还是母亲。
解析:
10.答案: 逮捕、关押、拘禁、囚禁、抓捕;多次、屡次、几次
解析: ①句意:不久,因为某事被逮捕。系:被逮捕。
②句意:极力称赞他。亟:极力。
11.答案: A;B
解析: ①句意:孙黄协助治理有方。赞画:辅佐参谋。故选A。
②句意:是岭南的儒学宗师。表:外面。故选B。
12.答案: D
解析: 句意:奏对敏捷,仪态潇洒。结合句意可知,“奏对敏便”“容观飘逸”为并列关系。
A.助词,表停顿;
B.连词,表结果;
C.连词,表转折;
D.连词,表并列。
13.答案: BFJN
解析: 句意:督工将此事上报,皇帝召见他,他陈述了自己所作的诗,都是忠爱的言辞,皇帝特别下令释放了他。
“召至上前”前省略主语“皇帝”,故在“召”前断开。“陈所作诗”中承前省略主语“督工”,故在“陈”前断开;且句中“诗”作宾语,故在“诗”后断开。“皆忠爱语”中“语”作宾语,故在“语”后断开。
14.答案: (孙)因为某事被贬驻守辽东,(他)安然地踏上贬谪的路途。这年最终因为结朋党酿成的灾祸被杀。大家都劝他用上书的形式证明自己的清白。
解析: 以,因为;谪成,被贬驻守;是,这;见,表被动;自明,证明自己。
15.答案: 孙蕡善写诗文,这不仅是其才华所现,也是其风骨、气质、品格之由来,是其得到世人尊重的原因之一,孙蕡在科举中以诗经中高选。在贬戍中,因为吟诗作诗得到赦免。罢归田里,以诗抒怀。临刑吟诗,怡然赴死。诗文既能让他展现才华、表露心声,又可让他于困境中寄托精神和安定心灵,亦助其摆脱拘禁,重获自由。
解析:
16.答案: D
解析: A.从文中来看,“毁人”主要指的是好名之士因害怕别人凭借长处超过自己,而去诋毁别人,说别人不足道、不足与自己并列等,也就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并非单纯败坏他人名声这么简单,所以A选项不准确。
B.文章并不是倡导读书之人摒弃求取名声的动机,而是强调要通过正确的、符合道德的方式去获取名声,如古之君子那样道高愈谦、德尊愈恭等,所以B选项不符合文意。
C.文中古之君子“其始也,虽若自贬”,这里的“自贬”并非是让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多多贬低自己,而是一种谦逊的态度,目的是通过扬善等方式最终成为天下显人,C选项理解错误。
D.根据文中“我之誉人也多,则人之誉我也亦多,一人之毁不足胜众人之誉矣。夫善誉人者于己为盛德,于人为令名,此之谓两益”可知,经常夸赞别人,对自己而言是有高尚品德的体现,对别人来说能让别人获得好名声,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该选项符合文意。
17.答案: ①通过指出其内心目的不纯良,外在表现刻薄,最终结果事与愿违等多角度批评“好名之人”;
②又借古之君子的谦恭反衬好名之人的浅薄;
③通过反问讽刺好名之人想以一人之口胜天下的可笑。
解析: 第①段首先摆出“好名之人”的表现,“世有好名之士,以其高天下者自负,恐天下之人挟其所长,有以轧已,于是毁之为不足道,为不足与吾并,以表见其高”,指出他们因自负且怕别人超过自己就去诋毁别人,以显示自己高明这一行为。然后阐述其导致的结果是“天下之人不堪其毁,争起而毁之。其始也,求得美名,而终也,反为天下之恶所归”,即本想求美名却最终被众人厌恶,与初衷相。最后通过对比“古之君子”的做法,“古之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故天下之人不堪其誉,争起而誉之。其始也,虽若自贬,其终也,乃为天下显人”,用古之君子通过谦逊、扬善等正确做法最终获得美誉成为显人的正面事例,反衬出“好名之人”做法的错误,有力地批评了“好名之人”。
18.答案: ①第②段“好名之人”表达了两个观点:自己道高德尊;天下人无法批评贬低道高德尊的人。
②第③段对“道高德尊”这一自我评价进行了反驳,但没有反驳“道高德尊的人不可能被批评贬低”这一观点。且“道诚高德诚尊者,决不至于善毁人”这一判断缺乏有力的支持。
解析:
19.答案: A
解析: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领联、颈联对仗工整。正确。
B.“这是描写远戍征人在羁旅中思乡怀人的诗”错误。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闺怨诗。
C.“语序是‘机杼催夜蛩’”错误。应该是“夜蛩催机杼”。
D.“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类似”错误。本诗表达的是闺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达的是相思之情。故选A。
20.答案: 示例:首联点明(主旨)孤独愁思产生的原因是征夫戍边、思妇守空房,颔联进一步以音书中断、秋冬来临强化孤独愁思,颈联通过描绘静寂、清冷的环境烘托心情,尾联通过描绘月下徘徊、形影相吊的思妇形象强化了愁思的深重。
解析: “征客向轮台,幽闺寂不开。”点明征客和闺妇,“征客”指远戍边疆的亲人,“幽闺”指闺中寂寥的女郎。“音书秋雁断,机杼夜蛩催。”写征夫、思妇两地相思。“虚幌风吹叶,闲阶露湿苔。”这两句是写景,秋风中,枯黄的落叶在窗前飘飞,石阶下凝结着斑斑露珠,都已到了秋夜时分。
“自怜愁思影,共作月徘徊。”最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仿佛也通人情,看到闺中情景,也因伤心愁闷而在天上徘且徘徊。
21.答案: (1)呦呦鹿鸣
(2)犹蒙矜育;李密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解析:
22.答案: B
解析: 根据前文“所以”可知,横线处应填入“林黛玉进贾府时的言行有一个基本预设”的结果,即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表现。
①句,“比较”是“留意”的后续动作,故①应为第二句。②句,“特别留意贾府中人的言行举止”呼应上文“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故②应为第一句。
③句,“以免授人笑柄”是林黛玉“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目的,故③应为第五句。
④句,“以便能够入乡随俗”是林黛玉“特别留意贾府中人的言行举止”的目的,故④应为第三句。
⑤句,“及时纠正自己的言行”是林黛玉“特别留意贾府中人的言行举止”的后续动作,故⑤应为第四句。本题应依次填入②①⑤④③。
23.答案: D
解析:
24.答案:
知易行难——人生路上的智慧与挑战
“懂得了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内心的困惑和无奈。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似乎总是面临着知易行难的困境。那么,为何明白道理却难以过上理想的生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知识与行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许多道理,但这些道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将理论转化为行动,需要克服惰性、恐惧、习惯等诸多障碍。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知识即德性。”他认为,知道什么是善的人一定会行善。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却未必能够做到。这是因为行动需要付出代价,而人性往往倾向于选择安逸。
其次,道理的普遍性与个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许多道理具有普遍性,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我们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道理。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的陷阱,生搬硬套,导致道理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学会将普遍性道理与个体特殊性相结合,是过好这一生的关键。
再者,人生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行动的难度。人生充满了变数,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导致无法坚定地按照道理行事。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人生最重要的两天,一是你出生的那天,二是你明白为什么出生的那天。”明白人生的意义和道理固然重要,但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勇敢地迈出步伐,才是过好这一生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跨越知易行难的障碍,过上理想的生活呢?
一是要培养自律精神。自律是行动力的源泉。只有克服惰性,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将道理付诸实践。例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能否坚持锻炼,取决于个人的自律程度。通过自律,我们将道理内化为行动,从而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面对道理,我们不能盲目接受,而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思考。独立思考能力使我们能够将普遍性道理与个体特殊性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行动方案;三是要勇于面对不确定性。要学会接受并勇敢面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信念,勇敢地迈出步伐,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四是要培养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
总之,懂得道理只是人生的起点,将道理付诸行动才是关键。我们要努力跨越知易行难的障碍,培养自律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勇气和成长型思维,过上充实、幸福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