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是实际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以及其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
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且能够健全地进行自我调节。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
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的互补,使得人性在发展中积累智慧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B.儒家注重现实,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偏重于自然之道,力求回到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返朴归真”。
C.道家一方面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另一方面也一直向儒家学习现实的处世思想。
D.虽然儒家思想培养出社会中流砥柱,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自我调节更需依赖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儒家追求发展的观点可以看出,儒家非常注重人的后天教育,而道家恰恰相反。
B.正是儒家讲究务实的精神与道家倡导求虚思想的互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C.儒家的文学艺术充溢着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在审美方面逊色于道家。
D.只要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就可具体落实。
3.下列各项说法中,最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
A.《易经·乾卦》:“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B.“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C.赐金放还后李白纵情自然,未曾多时便恢复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官场失意的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大声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文本一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厉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结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士兵,而卡车竟有几十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
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兴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砍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喷张。
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
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
(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
文本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
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为下文的战斗埋下伏笔。
B.“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
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愤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
D.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战后人物的对话描写均富有生活气息。
6.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
B.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
C.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
D.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7.“亮剑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
8.同样是写伏击战,文本一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本二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乙】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鳌,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吴廷尉A为河南B守C闻其秀D才E召置F门G下H甚幸爱。
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见放”与“吾久不见贾生”两句中的“见”含义不同。
B.“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与“郯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含义相同。
C.博士,文中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现在一般指学位名,二者的意思不同。
D.“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与“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包括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他自沉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创作辞赋,同时也继承了他的高洁志向和政治主张。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贾谊去担任长沙王太傅时,路过汨罗江,写下了《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这一年,贾谊还不到三十岁。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13.请结合【甲】【乙】两段文章,简要概述太史公把屈原和贾谊两人的列传合二为一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寿星院寒碧轩①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②,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③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注】①寿星院,在杭州葛岭下,寒碧轩及寿星院中建筑之一,是避暑的佳处。②“日高”句:化用杜甫“抱叶寒蝉静”句。③绝粒:又称辟谷。道家不火食、不进五谷的修炼方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直接描写环境,清风吹来,摇动窗扉,竹子傍轩而生,掩映轩窗,凸显清幽之雅。
B.前两联运用叠音词“肃肃”“纷纷”“冉冉”,或摹声,或拟态,具有音韵和谐之美。
C.颈联中写蝉在树叶间鸣叫,禽鸟在树林间飞舞,从动态角度描绘了热闹之景。
D.尾联中写道士以辟谷之法修炼,本应骨格清奇似鹤却如此肥胖,充满了戏谑之意。
15.南宋文学家周必大曾评价此诗“句句切题”,请以前三联为例,分析诗歌是如何切合“寒碧”的题意展开的。
四、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不被楚王信任的现实,为下文屈原心生怨气而作《离骚》作铺垫。
(2)《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发愤而作《离骚》,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离骚》“言近旨远”的特点。
(4)贾谊《过秦论》用秦国前盛后衰进行对比,“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统理八州征服六国,“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因陈涉起义而灭亡。
(5)《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弹窗广告乱象由来已久,网民①______。前几年,国家通过专项行动等方式加大网络弹窗整治力度,但相关乱象依然是②______。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弹窗广告涉及广告主、提供弹窗服务者等多主体,厘清责任源头很有必要。
此次新施行的《规定》对症下药,明确了责任主体为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并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站涵盖其中,倒逼相关平台承担起内容筛选与审核的责任。
但也要看到,现实情况③______,弹窗规范尚有细化空间。比如中国广告协会牵头起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广告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仅针对弹窗广告应一键关闭,便延伸提出了关闭标志虚假、需要倒计时才能关闭、关闭后继续弹出广告等多种违规情形。行业越规范,才能走得越长远。不仅治理违规弹窗广告要增强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让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推进社会共治,让弹窗广告不再“想弹就弹”。
17.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8.画框句子修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治理违规弹窗广告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让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
B.治理违规弹窗广告,不仅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为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
C.治理违规弹窗广告,不仅要增强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为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
D.治理违规弹窗广告,不仅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让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关于雪的诗歌数不胜数,在古人眼里,____________。一则,雪代表着圣洁,象征着一尘不染的灵魂。二则,雪是庄稼的“护身符”,不仅可杀死一些在表层越冬的害虫,而且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高,融化后能增加土壤的水分,供作物生长。三则,雪能吸收灰尘,净化空气,有利于身体健康。____________,能消炎、消肿、止痛、止痒。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四则,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天然饮料,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将枝头新雪扫下煮沸沏茶。
大雪时节,寒风瑟瑟,雪花飘飘,气温骤降,容易感冒。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易受寒邪的侵袭,____________。
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来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季进补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季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俗话说:“三九补二冬,来年无病痛。”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我们对保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深有领悟;读《六国论》,我们对吁求风清气正的社会和不畏强权的操守无限感慨;读《苏武传》,我们对不辱使命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肃然起敬……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七、基础知识
21.下列加粗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据崤函之固 B.委命下吏
C.包举宇内 D.却匈奴七百余里
2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不凝滞于物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为降虏于蛮夷
2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争宠而心害其能 邪曲之害公也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屈平不与
C.虞常果引张胜 引佩刀自刺
D.人穷则反本 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24.下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蝉蜕于浊秽
A.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B.泣下沾襟
C.明道德之广崇 D.举贤以自佐
2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遗策 因利乘便
B.追亡逐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赵奢之伦制其兵 收天下之兵
D.合从缔交 从散约败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弱天下之民 然秦以区区之地
B.皆明智而忠信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杜赫之属为之谋 氓隶之人
D.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27.下列加粗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宜皆降之 B.适长沙
C.何久自苦如此 D.杖汉节牧羊
28.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 爱:喜爱
B.单于益骄 益:渐渐
C.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慧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列举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自我调节更需依赖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错。
2.答案: B
解析: A.“而道家恰恰相反”错;C.“在审美方面逊色于道家”错;D.表述绝对。
3.答案: C
解析: A项是儒家思想;B项是对庄子性格的评价;D项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
4.答案: ①材料一重点论述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机制及其主要表现。
②材料二重点论述儒道互补的相关学说以及互补的三种途径。
解析:
5.答案: C
解析: “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错误。
6.答案: A
解析: “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错误。
7.答案: ①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
②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强敌,果断决定战斗,他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
解析:
8.答案: ①战斗场景。文本一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文本二故事发生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淡化战斗过程,充满诗情画意。
②人物形象。文本一注重动作、场面描写,突出人物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文本二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相结合,突出人物保家卫国的情怀。
③语言风格。文本一语言通俗质朴,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文本二语言清新淡雅,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
解析:
9.答案: CEH
解析: “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断开,应与后面断开;“闻其秀才”作“吴廷尉”的谓语,中间不断开,应与后文断开;“门下”作“召置”的宾语,中间不断开,应与后面断开。
10.答案: D
解析: “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以为桂林、象郡”中的“以为”是“把……设为”的意思。
11.答案: A
解析: 屈原自沉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创作辞赋,但无人继承他的高洁志向和政治主张,无人敢于直言劝谏,也就无人能挽狂澜于既倒。)
12.答案: (1)我宁可投入江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2)各项法令修改审定,让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
解析: (1)“常流”,江水;“安”,怎么、哪;“温蠖”,尘垢;
(2)“更定”,修改审定;“就”,到、往;“发”,提出。
13.答案: ①因为屈贾二人都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②因为屈贾二人都怀才不遇,才华横溢却被权贵排挤;③因为屈贾二人都忧国忧民,忠君爱国。
解析:
14.答案: C
解析: “从动态角度描绘了热闹之景”错。颈联写蝉鸣高树、禽鸟嬉戏,它们怡然自乐,无人惊扰,间接反映了环境的清寂幽静。
15.答案: ①首联写风摇窗扉,表现出风力之大,突出“寒”意;轩前的竹子是绿色的,暗含“碧”字。
②颔联写竹叶斑驳的影子落在凉席上,沾人衣衫的雾气也被竹子染上绿色,“雪”给人“寒”凉之感,“绿”色切合“碧”字。
③颈联中写蝉化用杜甫的诗句,无形之中暗含“寒”意;翠羽代指绿色羽毛的鸟,翠字和“碧”字相合。
解析:
16.答案: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解析:
17.答案: ①不胜其烦(不堪其扰)
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数见不鲜、屡见不鲜)
③纷繁复杂(不容乐观、错综复杂)
解析:
18.答案: B
解析:
19.答案: ①雪是吉祥的征兆;
②雪水亦是一味良药;
③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
解析:
20.答案: 例文:
汲取历史智慧,启迪昭示后人
风雨兼程五千年,以史为鉴再出发。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凝结着前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历史是故事,是经验,是情愫。史之于国,譬如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理应明理析义,以史为鉴,借古时之“酒杯”,润今人之“心田”。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感恩历史,感恩它给我们带来壮志情怀。孙中山先生写到:“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日。”无论是苏武北海牧羊宁死不屈的坚贞,还是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皎皎品行;无论孟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壮心,还是李密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无论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天下为公,还是晚清状元张骞的实业救国,历史人物或埋头苦干,或拼命硬干。我们应像他们一样,用壮志情怀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做时代的建设者,做民族复兴事业的圆梦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感恩历史,感恩它给我们带来的睿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曾经合纵连横,兼并六国,后来身死人手,短命而亡。《过秦论》告诉我们仁义不施必将失尽民心,大业难继。曾经屈服求和,却不得一夕安宁,最终破败而亡,《六国论》告诉我们卑微乞求没有用,只有自身强大,才可争取永久的和平。曾经享乐安逸,欲求无度,虽能一时显赫,最终却身死国亡,《阿房宫赋》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为政者必须守仁义,行仁政。我们从历史中总结盛衰兴亡的教训,以史为鉴,勉励自身。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感恩历史,感恩它给我们带来面向未来的勇气和底气。忆往昔,袁绍不听部下劝告,痛失乌巢,兵败官渡;乾隆自满天朝大国,落伍世界。如果他们懂得借历史,观远方,知未来,怎会落得“仓皇北顾”的下场?历史这面大镜子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思考与进步的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寻。”历史,是精神的故乡,也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以史为镜,可以牢固信仰;以史为镜,可以知荣辱;以史为镜,可以明方向。我们对于历史的馈赠实在是无以为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感恩历史,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以史明志,学史力行,不断蓄积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解析:
21.答案: B
解析: A.“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B.“命”,性命,没有活用。
C.“包”,名词做状语,像包一样。
D.“却”,使动用法,使…后退。
故选B。
22.答案: D
解析: A.被动句,“挫”“削”带有被动意义,译文: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割占,丢掉了它的六个郡。
B.被动句,“见”“被”表被动,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
C.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被侮辱后才死更对不起国家。
D.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蛮夷为降虏”,译文:在蛮夷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故选:D。
23.答案: D
解析: A.句意:(上官大夫)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害,嫉妒。/句意: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害,损害。
B.句意: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与,介词,和。/句意:屈原没有给他。与,动词,给。
C.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引,牵扯。/就拿佩刀在自己身上刺。引,拿。
D.句意: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根本。反,通“返”,回归,返回。/句意: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反,通“返”,回归,返回。
故选D。
24.答案: A
解析: 例句:“蝉”,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A.“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B.“泣”,动词作名词,泪水。
C.“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D.“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故选:A。
25.答案: D
解析: A.动词,沿袭;介词,凭借。
B.名词,逃跑的士兵;动词,丢失。
C.名词,军队;名词,兵器。
D.两个“从”都是通假字,通“纵”,合纵。
故选D。
26.答案: D
解析: A.“以”,表目的的连词,来/介词,凭借。
B.“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而且/连词,表顺承关系。
C.“之”,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他们/代词,这,这样。
D.“为”,两句中都是动词,作为。
故选D。
27.答案: B
解析: A.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句意:应当都让他们投降。
B.没有词类活用现象。适,到、往。句意:前往长沙
C.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折磨句意:何必长久得像这样折磨自己!
D.杖,名词作动词,拄着。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故选B。
28.答案: B
解析: A.爱:吝惜。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
B.正确。句意:单于渐渐倨傲起来。
C.聪:明察。句意: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
D.举:全、整个。句意:天下所有的豪杰。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