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8 12:5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
(摘编自《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正确思想固然是从头脑中来的,但最初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的思想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
B.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在人的头脑中而形成感性认识,又因感性认识积累产生飞跃而形成的理性认识。
C.思想的正确取决于社会实践的成功,只要成功就表明思想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从而证明思想的正确。
D.思想是不是真理,必须靠且也只能靠实践检验,真理可以在思想领域内产生,但不能在其中确定为真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最终需要靠群众的力量,而群众力量的发挥,关键在于掌握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B.人们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思想到真理,两次飞跃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无论成败都有益于真理的检验。
C.如果没有社会实践,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就联系不起来,而脱离客观世界的检验,主观的思想就不正确。
D.人类的真理是经过无数次成功和失败,在长期的社会斗争中才能产生的,在实验室里是不可能产生真理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面最适合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一项是( )
A.淮南王刘安炼丹时使用黄豆汁来培育丹苗,偶然将石膏点入豆浆之中,形成了白白嫩嫩的豆腐。
B.淮海战役中出动民工543万人,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C.石钟山得名由来,前人通过考察形成因声或因形两种看法,今人综合前人文献,认为声形兼具。
D.夏衍用《包身工》再现上海纱厂包身工晨起和做工时的悲惨状况,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剥削。
4.根据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既如此,那么守株待兔者接连几天捡到第二只、第三只甚至第四只撞树桩而死的兔子,就可以证明兔子会撞死在树桩前是一种正确的思想。请结合文本材料和逻辑知识反驳这种看法。
5.请就下面鲁迅的这个说法,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对“实践者·实践·真理”这一话题的认识。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鲁迅《今春的两种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妻粉
庞泽云
雨镇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是“夫妻粉”。这粉摊经过几代的单传,传到了鲍大勺手里,那手艺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①摊上只有两张案桌,是用四条长板凳支起的。案桌周围参差不齐地摆着几把竹椅、几个方凳和几个石礅。旁边,是一张放调料、碗具、家什的条桌和一个泥炉。泥炉上架着一只深底铁锅,锅上没有盖儿,却横着一个钻着密密麻麻小眼的桃木压漏。因为夫妻粉的传统忌用现成干粉条,说是“干粉不鲜”;都是把粉面和好了,放入压漏里挤压,直接从眼儿里落水下锅的。这样,煮出来的粉晶莹透亮,有鲜气。
这粉摊虽说简陋,却天天都挤满了食客,人们宁肯站着吃,从街沿这边站到街沿那边,也要来光顾。人多逼得手脚忙,两口子半天下来,裤裆里都是汗。
是的,这粉摊有些与众不同:只卖半天。倒不是怕忙,而是要用半天去预备调料。饭靠火候,酒靠害,百样佳肴靠调料嘛!②这粉,绝就绝在调料上。
咋绝?酱油醋,葱姜蒜,味精白糖辣子面。这些普通的玩意儿它都下,自不必说。可有两样东西,却是外界人不大晓得的,那就是娃娃椒和雅鱼汤。
娃娃椒是离雨镇十五里地青溪山上的特产。一般的椒,一粒就是一粒,可娃娃椒大粒上还背着个小粒,肉头厚,润色好,油气重,不但麻味浓,还有一股醉鼻舒肺的特殊香气。这娃娃椒在青溪山上只有几十棵树,夹杂在遍坡遍岭的普通野椒之中;而且还专爱往那悬崖峭壁上长。
雅鱼则是雨镇边羌江里的独产珍品。肉细嫩,且无刺,熬出汤来,又白又酽又鲜,可是,这鱼专生于江边激流拍岸处的石穴、石腔,要得此物还有几分危险。历来夫妻粉的摊主儿都有“上青溪,悬采娃娃椒;下羌江,险捉雅御鱼”的本事。不然,就当不了摊主。
然而,也曾有人把以上调料样样数数弄了个齐,但做出粉来,却仍然比不上“夫妻粉”。他们不晓得,这料的齐全,还只是事情的一半;还有那怎样配料的另一半呢?
配调料也像和墙泥、抓中药一样,得严格地讲究比例,这就全靠人的摸索了。
如今的鲍大勺,是在怎样配调料?那是金口玉牙也问不出来的。③人们只是传说着,说他都是五更半夜起来配,把窗户掩了,把门闩子上了,还要用屁股抵着门扇,连他婆娘都不许看。
在鲍大勺这辈夫妻粉摊的食客中,有一个是最为精细的了,那就是糖酒公司退休的袁老头儿。这老头原是公司的品酒员,那味觉器官灵得令人吃惊。用这张嘴来吃粉,那体验当然就比别人更为深、细,评价得也就更为中肯。这几年老头儿退休在家,嘴闲得慌,没那么多酒品了,就一头扎进了雨镇的小吃摊儿,这夫妻粉摊当然是常来的。
“喂,鲍老板,”有一回,袁老头儿吃完粉,一边捏着根火柴剔牙,一边就对夫妻粉评起来,“这粉,入口酸辣,入喉麻辣,回味香辣,酸中有甜,甜中有咸,香中透鲜。安逸得很哟!我的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
鲍大勺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自然惬意。一乐之下,便把自己那张竹马架搬了出来,给袁老头儿做了一个专座,只有他来才打开。
随着生意兴隆,票子大把进,婆娘便来话了:“我说,把这套破家什换了吧。马要鞍装,人要衣裳,这粉摊也该伸抖伸抖了。”
“你晓得个球!肥狗有肉在毛里边,乌龟有肉在壳壳头。桌椅吱嘎,篷子补巴,这是祖训。”
“既不肯换摊子,那就多卖半天嘛,”婆娘忍不住又说,“大家都在向钱看,咱不当出头鸟,也别做排尾雁呀。”
“多卖半天?”鲍大勺觉得婆娘说话太可笑,“那找哪个去给我下江捉雅鱼?第二天还卖不卖了?”
“我说你就是个铁脑壳,三根砧子打弯了都打不透。离了红萝卜就不成席啦?没有雅鱼汤,就用草鱼汤顶嘛。”
鲍大勺眼睛一鼓,想发火,但和婆娘的眼光一碰,又马上收住了。他看到婆娘的眼睛有些发红。于是,便赔了个笑脸,口气软软的:
“嘿嘿!这鱼汤怎么能换呢?祖上没这个规矩,再说,让人吃出来,不就丢人现眼了嘛。”
“你呀,就是……”就是什么,婆娘一时找不到合口的词儿,就跳过去说,“那些吃粉的哪个不是窸窸乎乎,几个三下就搅完了?还像戏台子上吃饭呀,慢下慢下地品?孙二娘开黑店,用人肉包包子,不是看到几根什么毛,武松还吃不出来呢!”
“不会品?袁老头儿会不会品?”
“雨镇上有几个袁老头儿?他不来,又咋样?”
是的,就是袁老头儿不来,也不会影响夫妻粉生意的。夫妻粉名声在外,就是换了鱼汤,一般人马上也不会就吃得出来。特别是那一群一群来雨镇旅游、公干的人,他们晓得个啥?
可是,鲍大勺还是不愿这么做。
婆娘拗不过他,最终只好骂一句了事:“你狗日连这点形势都看不清,早晚有你着辣的时候!”
婆娘的话真还说准了。不到两月,鲍大勺碰到了难事:由于农村的承包越来越彻底,青溪山的林坡划给了十户农民。要吃娃娃椒,只剩一条路:买。可是,现时的物价,又兴自调了。物以稀为贵,物以需为贵。娃娃椒对于鲍大勺来说,既需又稀,因此,人家就拿竹杠敲他了。要三十块钱一斤。天哪!比以前整整多了五倍。
这事使鲍大勺很伤心。那十户农民,可以说每回到雨镇赶场,都要吃他的粉,吃过又都不止一次地竖起大拇指连声称道,如何如何的好,还说鲍家两口子的品性也好,没有因为有块金招牌,就黑起心肠要高价。④可是,这些人的脸,怎么一下子都变了呢?手头有点娃娃椒,熟人熟事的,就能厚起脸皮说出那么高的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大勺的粉摊之所以只卖半天,是因为娃娃椒和雅鱼这些调料必需品的备料过程很费事。
B.鲍大勺视袁老头为知音,特意为他开设专座,这说明他非常在意顾客的用餐体验和评价。
C.鲍大勺不听妻子的劝告,执意不改变调料,体现了他不懂变通、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
D.小说通过写鲍大勺在社会变革后产生的经营困境,深刻揭示了传统手工艺发展中的问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只有”“参差不齐”“几把竹椅”“几个方凳”等突出了粉摊设的简陋,与下文食客盈门的盛况形成强烈反差。
B.句子②中的“绝”字,在下文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调料成分都是不易搞到的当地特产和珍品,二是配料比例极为讲究。
C.句子③借人们的传说为鲍大勺的配料过程增添了传奇色彩,同时也表现了鲍大勺为人的小气和夫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D.句子④中的疑问句,表现了鲍大勺对那十户农民的行为深感困惑的心理,感叹句则表现了鲍大勺对他们见利忘义的愤慨。
8.小说用了较多笔墨写袁老头和鲍大勺的婆娘,这两个人物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班级开展针对这篇小说的续写方案讨论活动,同学们形成了甲乙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甲】鲍大勺最终依从婆娘的话,改变了夫妻粉的调料;【乙】鲍大勺继续坚持用原来的调料。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更好?请结合文本,阐明你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材料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分的断句。
见弘范A左右B命之C拜D不拜E弘范F遂以客礼G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在文中可译为“发动”,与“方欲发使送武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安”表反问,译为“怎么,哪里”,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蹈”,在文中可译为“踩,踏”,与“赴汤蹈火”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壮”,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豪壮”,与“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不顾朋友劝阻,召集郡中豪杰上万人响应皇帝的诏令,并倾尽家财为军费。
B.文天祥逃到南岭时,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他仓皇出逃,后来被王惟义逮捕。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他先斩虞常,又以剑威逼张胜,试图胁迫苏武投降。
D.文天祥求死殉国,苏武自杀保全气节,他们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外族首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
(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4.阅读本文时,若用孟子的三句话概括苏武和文天祥的大丈夫气质,你认为可能是哪三句话,试写出。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6.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他在文中经常用美人香草来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即“______,______”。
(2)在《过秦论》中,贾谊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因为秦国军队的追杀九国军队伤亡惨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媒体报道,今年国庆,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反向旅游”行程。从一些在线旅游平台提供的数据看,“反向旅游”确实正在成为年轻群体中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扎堆前往热门旅游城市,①______。其实这也不奇怪,那些热门的旅游城市、景点,在节假日期间,往往都是人山人海,一方面,游客太多容易降低旅游体验,比如长时间排队、堵到走不动路等等;另一方面,随着需求暴涨,餐饮、住宿、机票等费用水涨船高。去热门旅游城市“浅”玩一下,可能就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与此同时,冷门旅游目的地的能见度在不断提升,而且没有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的状态,能让游客从中体验到原生态的味道。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与其花大价钱去热门目的地“添堵”,不如到这些小众地区小玩一下,②______,还更清静休闲,更惬意。更重要的是,“反向旅游”对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分流,还能够倒逼其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而不是躺在自然资源上坐地收钱。
比如不少网友就提到,一些传统的热门景区,被过度地商业开发,并且基本上被开发得千篇一律,尤其是像各地的一些“古镇”,卖的都是同样的美食小吃、同样的文创产品,缺少本地特色。可以这样说,“反向旅游”代表的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意味着互联网种草时代,年轻人不再盲目从众扎堆,而是对旅游体验、游玩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③______,尤其是一些传统的热门景区,应该将服务和体验不断升级。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9.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反向旅游”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傍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21.词语感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粗词“纵容”的妙处。
22.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框的句子作者并未使用任何标点,却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学者钱文忠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兴趣与志趣》中说:“也许,有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你的兴趣苗圃会杂草丛生,你也因此环顾迷乱,游移不定,不知所措。可是,又有什么要紧呢?终有一天,苗圃的某个地方,可能是个最不起眼的角落,会生出一朵花、一丛草、一茎竹来,它的姿态、色彩、气息,契合了你天性中的某一点,让你的心猛地悸动,你就会迫向它,心无旁骛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无怨无悔地与它相伴,度过每一轮春夏秋冬。你的生命就注定不会是一潭死水,而会流转不息,倒映出每一年、每一季的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从而绚丽斑斓,灵动自然。”
兴趣,指喜好的情绪,重在天然与感性。志趣,指志向和兴趣,重在人为与理性。能让一个人“心无旁骛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的,多为志趣。
以上材料对高中生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2.答案: A
解析:
3.答案: B
解析:
4.答案: ①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的元素周期表,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科学预测;②守株待兔者所依据的只是一次偶然现象而形成的感性认识,不足以产生理性认识的飞跃;③即使四次捡到兔子,感性认识的材料也非丰富而长期的积累,更不能产生正确的思想;④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与守株待兔本身本不相类,不存在类推的前提,这样的推理不合逻辑。
解析:
5.答案: ①正确的思想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的;②社会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都有益于真理的发现;③敢于实践、发现真理的人是勇士,值得敬佩;④真理的发现,并不容易,为发现真理而作出牺牲的失败者,值得感谢。
解析:
6.答案: C
解析: C.“体现了他不懂变通、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错误。此处体现了鲍大勺对高品质的坚守和作为传统手艺人的正直与良心。故选C。
7.答案: C
解析: C.“同时也表现了鲍大勺为人的小气和夫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错误。该句照应前文的“几代单传”,侧重于表现鲍大勺对祖上规矩的严守。故选C。
8.答案: ①袁老头是夫妻粉摊最为精细的食客,小说写他对夫妻粉的盛赞,正面衬托了鲍大勺手艺的高超。
②婆娘为多赚钱用草鱼汤代替雅鱼汤的主张,与鲍大勺对传统做法的坚守形成对比,反面衬托了鲍大勺作为手艺人不为利益所动,坚持质量为上的正直和良心。
解析: 结合“在鲍大勺这辈夫妻粉摊的食客中,有一个是最为精细的了,那就是糖酒公司退休的袁老头儿”“这粉,入口酸辣,入喉麻辣,回味香辣,酸中有甜,甜中有成,香中透鲜。安逸得很哟!我的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可知,袁老头是夫妻粉摊最为精细的食客,懂味会品,他对夫妻粉的盛赞,衬托了鲍大勺手艺的高超,有利于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婆娘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之下,想多赚钱,主张用草鱼汤代替难得雅鱼汤,而鲍大勺坚决反对,认为祖辈留下的规矩不能改,仍然坚持传统做法,两者形成对比,作者在婆娘身上用墨不少,意在反面衬托了鲍大勺作为手艺人不为利益所动,坚持质量为上的正直和良心,使主要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情投入,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9.答案: 示例:
甲更好。理由①这样设计符合情节发展逻辑。文中鲍大勺在妻子面前赔笑让步,口气已经变软;除了袁老头,其他人吃不出差别;娃娃椒价格大幅上涨,难以维持原来的配料。这些因素足以改变鲍大勺对传统做法的坚守。②这样设计加大了对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世道人心的批判力度,引发人们的深思。
乙更好。理由①这样设计更符合人物形象特点。文中鲍大勺是个恪守传统的人,而改变调料就是违背祖上规矩;鲍大勺的品性好,从没有因为有块金招牌就黑起心肠要高价。鲍大勺的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不会为了利益而改变调料。②这样设计更能肯定在商品浪潮中坚守传统的做法,弘扬了正能量。
解析:
10.答案: ADE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见到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
“弘范”作“见”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在A处断开;
“左右”做主语,“命”作谓语,“之”既作“命”的宾语,又作“拜”的主语,故应在D处断开;
“不拜”省略了主语“文天祥”,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且“弘范”做“遂以客礼见之”的主语,故应在主语前,即在E处断开。
故选ADE。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动词,发动;/动词,派,派遣。句意: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汉朝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
B.正确。都作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句意:怎么能臣事他姓之人呢?/怎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C.错误。动词,同“摇”,叩击,拍打;/动词,踩,踏。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D.正确。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豪壮”;/形容词,豪壮。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其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啊。
故选C。
1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单于希望苏武能效忠自己,……又以剑威逼张胜”错,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剑斩虞常已,律曰:……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可见,用剑威逼张胜的人是卫律,不是单于。
故选C。
13.答案: (1)可是皇帝(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进言的人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
(2)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只是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自不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作为军费。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么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进言的人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赴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材料二:
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听取供词。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苏武拔出佩刀自杀,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着苏武,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放进没有火焰的微火,把苏武放在火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气绝,半天才又能呼吸。常惠等人哭了,用车载送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处虞常,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用剑斩杀虞常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免罪。”举起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判处有关的人相连坐(治罪)。”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向苏武比划着要杀他,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先生,我以前背弃汉朝,归顺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几万手下、牛马满山,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君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荒野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不答理他,痛骂卫律说:“你本是汉朝的臣子,不顾及恩德道义,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俘虏,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不平心处理,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祸败。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被任命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给他二百万钱,二顷公田,一所宅子。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14.答案: ①富贵不能淫;
②贫贱不能移;
③威武不能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可知,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文天祥拒绝信劝降张弘范,足见富贵不能淫;结合材料二中“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可知,卫律以高官厚禄劝其投降,苏武大骂,足见富贵不能淫。
②结合材料二中“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可知,苏武吃雪吞旃,生活艰难,环境恶劣,但他仍未投降,足见他贫贱不能移。
③结合材料一中“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可知,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足见威武不能屈;材料二中“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可知,卫律两次举剑对准苏武,但苏武岿然不动,足见威武不能屈。
15.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16.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17.答案: (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
18.答案: 示例:①而是选择“反向旅游”
②不仅成本更低
③旅游市场也应该加快优质产品的供给
解析:
19.答案: “反向旅游”是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节假日期间不再扎堆前往热门城市,而是反向选择旅游体验和游玩品质更好的原生态小众地区的一种新的度假方式。
解析:
20.答案: 示例一: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两个短句形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示例二: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变化之妙,音韵之畅。
解析: “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供你闲暇时鉴赏”是短句,干净利落,简洁凝练,“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是长句,给读者悠闲舒缓、不疾不徐的感觉。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长短错落,既有节奏感,又有舒缓有致。“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是对偶句,“近谷”对“远山”,“内”对“上”,“生烟”对“起霭”,结构一致,句式整齐,给人以典雅感。“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整散结合,既有韵律美,又有变化美。
21.答案: “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解析: 纵容:指放任,不加拘束。本是贬义词,形容对对错误的言行放任不加制止。“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一句中褒义词贬用,语境是说独自做客山中,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由胡须疯长,无需在意仪表,内心怡然自得。
22.答案: 作者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张眼看”“耸耳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
解析: 如果认为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句子用“单就”串联起“呼吸”“走道”“看”“听”四个连续的动作,边呼吸,边走路,边睁眼,边看,边听,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一气呵成,给读者一种做客山中,有感于大山的魅力,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他人的意味,反映出作者身处其中内心的喜悦和幸福。如果认为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情感上,“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长眼看、耸耳听”一句一停顿,起强调作用,无论是呼吸还是走道,无论是看还是听,都带给读者一种欣赏山景的愉悦和幸福。节奏上,“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句子长用逗号,“单就长眼看、耸耳听”用顿号表达出边看边听的状态。节奏感强,表达细致。
23.答案:
以兴趣起底努力,以志趣发展自我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若要自强,必先立志,若要立志,必有兴趣,兴趣为人生起航之燃料,无兴趣之支撑,人变易成行尸走肉。而将志向与兴趣结合,便是志趣。志趣使人迈进更高殿堂的阶梯。由此观之,兴趣是行路之源,志趣为升华之本。
兴趣是动力,是养料,是妙手偶得的前提,是创新发展的源泉。
彼得德鲁克曾说,“创新始于细微之处。它并不宏大,只是努力做一件事情而已”。创新并不只是需要挥洒汗水,更是需要能使人愿意挥洒汗水的动力,而这份动力便是兴趣。放眼望去,从古至今的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个道理。看古时西楚新王项羽,自幼不爱读书,却喜舞刀弄枪,使他青史留名的也是勇猛的姿态,而非诗文:观今时音乐诗人李健,曾凭优异成绩被保送清华电器专业,却因对音乐的喜爱而放弃原有的专业,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在华语乐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实现了非同一般的创新,又用一腔热血和努力造就了万丈光芒,这便是兴趣的力量。于是便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支持人前进的力量。
志趣是核心。是火焰,是教人成熟的明灯,是灵魂升华的阶梯。
忆往昔峥嵘岁月,是什么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终成一代大文豪?是什么让詹天佑刻苦学习,终为国修建无数铁路?这便是志趣,志趣是什么?志趣是兴趣的升华,是志向与兴趣的有机结合,它源于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它促使人将有限的生命注入无限的奉献中,它兴于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它推动我们借好风之力抟扶摇而上,直至青天九万里。有了志趣,人才可以扫清迷惘,看清前方的道路,有了志趣,我们才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报效祖国。枝枝绿叶簇成绿林,涓涓细流汇成河海,点点星光照亮长夜漫漫。相信这志趣便是这星光点点,它指引人们不惧迷茫,坚定向未来迈进。
彪炳史册的是峥嵘岁月,立于足下的是跬步之积。我辈青年应手握志向与兴趣,将其结合为志趣。兴趣使人努力,而志趣能让我们立下鸿鹄之志,得以报效祖国。举志趣为圭臬,以兴趣给予的一腔热血实现青年之志。愿我们不啻微茫,造炬成阳。积家国人民之力,共谱海晏河清之华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第一部分,是钱文忠给儿子的信《兴趣与志趣》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从“兴趣”到“志趣”的转变过程,描述了“志趣”对人的感召力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材料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出了“兴趣”与“志趣”的内涵及它们的不同,兴趣,指喜好的情绪,重在天然与感性。志趣,指志向和兴趣,重在人为与理性。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固然仍应培养正当的兴趣,但更应确立高雅的志趣。如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人本思想、担当意识等,应该都在“志趣”的范畴之内。这些志趣,将会开阔我们的胸襟,激励我们的斗志,使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综合来看,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兴趣是志趣的基础,决定志趣的方向;志趣是兴趣的延伸和升华,形成人生理想和目标。
行文思路上,可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要注意论述清楚兴趣是起点,志趣是终点。不能忽视兴趣的意义和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领一个人的成长,在强调兴趣的同时,可以侧重谈“志趣”的重要性,志趣明确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应把兴趣与志趣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自我,两者的结合使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结合青年的时代使命,联系社会现实,强调“两趣”的结合会助力于民族复兴的大业,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来谈,要做到论据典型,论证深入,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有文采。
立意:
1.“兴趣”诚可贵,“志趣”价更高。
2.“志趣”,伴我行稳致远。
3.兴趣与志趣相融,青春与华夏共辉。
4.以兴趣培养志趣,将志向融入兴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