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五 伶 代官 史 传
序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
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 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 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 · 唐纪》
探寻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
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
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
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
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
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
出 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
从公元907年朱温称帝起到960北宋建立止,仅半个
世纪多一点的时间,中原地区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后周五个王朝前后相继,中原以外则有吴、南唐、吴 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独 立王国,史称“五代十国”。
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
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 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史料补充】
解读题目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伶 官 传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 一种文体,相当于“前言”或者编者的"按 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 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 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如《滕王 阁序》、《兰亭集序》、《送东阳马生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的原因 指政治上的得失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
是由于人事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 以知道了。
梳理文意 · 第一段
道理
难道 推究
译 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文本分析
阅读第二、三段,分析庄宗是如何“得天下”与“失
天下”的 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一份后唐庄宗的“大事
年表”。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
说 :“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 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去归顺梁。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
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死 把 箭
判断句
名作动,订立盟约
梳理文意 ·第二段
译 文
建 立
梳理文意 ·第二段
判断句 动词,给 一定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
之于庙。
这三者,是我的遗留的悔恨;给你
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 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译 文
这之后出兵作战,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
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 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
等到 收藏 用 祭告
状语后置,省略:以锦囊盛(之)
梳理文意 · 第二段
猪、羊各一头
及凯旋而纳之。
译 文
走在前面
随从官员
用
2.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怎样的 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恭恭敬敬
受箭时的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3.思考: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
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 面对父亲的遗愿。
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忧劳可以兴国”。
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函 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
捆绑 绳子
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动词,禀告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
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 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状语后置
名作动,用木匣装
梳理文意 ·第三段
译 文
用
梳理文意 ·第三段
名作状,在夜里 名作状,向东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 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出,未及见
回到哪里去 出 逃
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多 么 以至于
何其衰也 !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
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看到叛军,士 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 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译 文
梳理文意 ·第三段
或者推究 迹 象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他(指庄宗) 使 灭亡
“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使…兴盛---安乐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推究他成功与 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吗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 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 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译 文
文本分析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试具体说明。
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分析庄宗是如何“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并根据课文内容, 制作一份后唐庄宗的“大事年表”。
908年 23岁 “与尔三矢”(继父遗志)
913年 27岁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灭后梁,建后唐)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
被 耻 笑
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
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 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梳理文意 ·第四段
被动句
全 没有谁 等到
译 文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
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 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夫祸患常积于 忽 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困扰被 只是
状语后置
梳理文意 ·第四段
译 文
细微的事情
溺爱的事物
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①这样强 调 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 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②引人深思,升华主题。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 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 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③借古讽今。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 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合作探讨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 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 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 者励精图治。
总 起 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启示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内容思维导图
总起
分说 正面: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 反面: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传 序
官
伶
· 蜀 汉 后 主“乐不思蜀”
· 陈后主“后庭遗曲”
· 隋 炀 帝杨广,骄奢淫逸, 身死部将之手;
· 唐玄宗李隆基逸豫时,天
宝危机,酿成了安史之乱;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 文帝景帝“文景之治” · 唐 太 宗 “以史为鉴”
· 唐玄宗李隆基,忧劳时,
迎来了“开元盛世”
你还能想到历史上哪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庄 宗 :
忧劳则兴
秦:
仁政则兴
六 国 :
抗秦则兴
项 羽 :
重贤则兴
北 宋 :
思危则兴
我:
勤学则兴
逸豫则亡
暴政则亡
赂秦则亡
寡谋则亡
苟安则亡
懒惰则亡
从历史兴亡中窥见自己
课堂总结
古 人 说 得 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 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 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
如何评价
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 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 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 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 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 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 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
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 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语言委婉,气势旺盛。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 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 韵致。文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发人深思。 各 种句式错落有致,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 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 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 “衰”的悲叹,继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 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 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 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如“满招损,谦得益"“忧 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
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相同点
陈述历史 的角度 评述秦的过失,揭 示其顷刻覆亡的原因 论说后唐的错谬, 指出其迅速败灭的根由
都评说历史,
推究原因,总结经 验,引为鉴戒
陈述历史 的方法 ①运用衬托、对比,极 力渲染秦的强大,反衬它的 易亡;以九国合纵的声威, 反衬秦人的善攻;备言陈涉 的卑微弱小,与九国的煊赫 强盛形成鲜明对;②通过叙 事来说理。通篇铺叙史实。 ①运用对比手法,先写 庄宗极盛的史实,再写其极 衰的场面,后面总言兴亡。 通过盛衰之比,昭示了忧劳 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 训;②叙议结合。叙事、议 论不枝不蔓,有机结合。
都运用对比, 突出盛衰兴亡的 巨大反差;都是 叙议结合,记叙 为议论服务。
比 较 阅 读
试比较《过秦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写作 方法和论述风格上的异同。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相同点
得出结论 的方式 卒章显志。先极写秦 统一天下的威势,可谓盛 极一时。接着童写陈涉起 事反秦,天下云集响应, 秦朝迅速灭亡。最后据题 立意,因叙而议,点明缘 由,得出结论。 开篇立论,确立全篇的总纲。 继而叙写庄宗接受其父遗命和执 行遗命的过程,以具体的历史事 实作为论述盛衰之理的例证,通 过记述后唐的兴盛破亡,进一步 阐明成败由人的道理。篇末生发 议论,探究因由,总结教训。
都 在 前 文
叙述的基础上
生发议论,在
结尾处总结历
史教训。
文字风格 以赋写文。铺陈夸张, 文笔酣畅,感情充沛,气势 磅礴,带有战国纵横之风。 以散体写史论。辞气委婉, 言语恳切。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语言平实,言简意丰,见出哲人 的才气。
都大量运用了排 比 、 对偶句式,又多用短 句,音节紧促, 一气 贯注,艺术感染力强。
比 较 阅 读
试比较《过秦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写作 方法和论述风格上的异同。
1.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B.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D. 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
【答案】B
【详解】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 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
2. 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D
【详解】庄宗"兴国"是“忧劳"所致,庄宗"亡身”是"逸豫" 所致。A 项说的是庄宗之父,排除A项。BC 两项是作者的推测,排除 BC两项。故选D。
3. 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此三者,吾遗恨也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A
【详解】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 是"被”;A 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被动句,"为"
表被动,意思是“被” ;B 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是判断句 ,
“者, ……也”是标志;C 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省略句,
"告"后省略介词"于";D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是状语后 置句,"以组"是后置状语。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