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4:5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导 入
在历史的浩渺烟云中,无数政权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它们的兴衰交 替令人深思。有这样一个王朝,它曾在乱世中崛起,以气吞山河之势横 扫诸侯,却又在短短时间内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这就是五代时期的后 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究竟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推动着 这巨大的命运转折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为我们 深刻剖析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传奇一生,从他的故事里,我们将揭开一 段关于兴盛与衰败、勤勉与懈怠的历史画卷,探寻那隐藏在历史深处, 足以警示 后人千年的哲理密码。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经典史论,感受历
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与建构: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积累文本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 家之一,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 古文理论。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 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 作 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 修《新唐书》。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
王 安益 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 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背景介绍
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
国 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 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这期间,
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
庄宗李存勖
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善于骑射,文武双全。骁勇善战,长于谋略 ,唐朝末年,随父李克用征战四方,颇有功勋,后袭封晋王。南击后梁 , 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
公元923年,于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后 唐。带 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
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
后期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 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后 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 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文体知识
序:一种文体,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 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 序”,多是说明写作内容、缘由、 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他 序”,多是介绍和评论该 书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另有“赠 序”,它具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
容多为勉励、称许之意。
《史记》首创论赞体例,即在许多篇章正文前后以“太史公曰” 为开头写一段议论抒情性文字,唐刘知几早《史通》中将篇前文字称 为“ 序 ”,篇后文字称 为“赞”。欧阳修《新五代史》,沿用此体, 在一些纪传前后撰写序论,阐发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的看 法,以总结经验,引为借鉴。
一种文体
合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
幸的伶官敬新磨、景进、史彦琼
、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新 )五代史伶官传序
解 题
唐宋中间的割据政权 后梁、唐、晋、汉、周
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 伶官传》作的序言。
旧指戏曲演员 授有官职的伶人
区别于薛居 正等官修
呜呼!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 庄宗之所以
和 代“这个道理”
得 天 下 ,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 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 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人为,主要指政治上的
得 失
不是
推究
……的 原 因
积累文言知识
虽然
难道
道理
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子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
猪、羊各一头 盛,省( )句 背负 并且 走在前面 收藏
年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等到
译 文:世人说晋王将 死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 我的仇敌; 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 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 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 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这之后出兵作战,就 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 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以锦
状语后
世人说 用于主谓间,取独 生命终结,临死 告诉 判断句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优也;燕王 ,
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 弟
一定,应该
箭 连词,相当于“而”
,w 白肖晋以归 梁 。此 二
判断句
者 ,吾遗恨也。与尔二
接受 在 一般的官员
订立盟约 把
统治者的确立或即位
当 捆绑 绳索 名作动,用盒子装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
状语后置 名作状,在夜里 形作动,作乱
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 乱者 四
匆忙的样子 等 到 [叛军 看 [返回的地方 以至于
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固定结构,多么地
断 发,泣下沾襟,何 其衰 也 !
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
译文:当庄 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 ,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 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 仇 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 一 个人在 夜 间呼 喊 , 作 乱 的 人 便 四 方 响 应 , 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 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衣襟,又是多 么衰颓 啊。
难道 或者 迹象 出自于,由于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杰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 于人欤 《书》曰:
探求,考察 安乐 使动用法,使…灭亡 "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 豫可以亡身,目然之埋也。
译文: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 迹,
都是由于人事吗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 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使动用法,使…兴盛
判断句
强盛 全,所有的 没有人 等到
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
围困 被 耻笑 积聚 形作名,细微的事情
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形作名,有智有勇的人 被动句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跟他抗 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 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 亡,被天下人讥笑。
赏析第一段
1、文章提出的论点是什么 其立论的历史根据又是什么
论 点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根 据 :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赏析第二段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2.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怎样的 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恭恭敬敬
受箭时的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
赏析第二段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从“庄 宗 复 仇 灭 敌”和“庄 宗 身 死 国 灭”两个方面来对 观点加以论证。
4、“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什么道理 它照应了开头 一段的哪个字
“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成 则 由 人”的道理
它照应了首段中的“得 ”字。
赏析第三段
5、“庄宗身死国灭”说明了什么道理 又照应了开头一 段的哪个字
“庄宗身死国灭”说明了“败 也 由 人”的道理
照应了首段中的“失 ”字。
赏析第三段
6、由此可以看出,文章采用的是什么论证结构 得
出了怎样的结论
文章采用的正反对比论证结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 ,文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赏析第四段
7、文章最后一节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一节起强 调 作 用,强调了“逸豫亡身”不只限于 伶人,微小的事情也可以导致身死国灭的恶果,这就是本 文的论述范围扩大了,已不再就伶人谈伶人,而是由此及 彼 ,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
经验教训——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延申戒世 — —
岂独伶人也哉
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引出教训 总结全文
赏析第四段
盛 衰
文 章 小 结 :
第一部分【1段】( 引论):提出问题(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曰天命亦人事。
第二部分【2、3段】(本论):分析问题(举例论证)
意气盛——得天下(分论点一:忧劳可以兴国)
庄宗得失天下
意气衰——失天下 (分论点二: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部分(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
文章开头以"盛”"衰”对举,提出论点,并以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对举,引出下面对论据的叙述。
第二段叙述论据的前因。
第三段具体叙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其间还夹杂对于" 得天下"后的情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与“失天下”后的情形“誓天 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的对 比,并引用对比结构的名言“满招损,谦 得益”,充分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第四段对结论进一步深化升华,通过对比“方其盛也”"及其衰也”两种 状态,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推论,使观点更具针 对性,更加普遍化。
总之,本文从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到结论都采用了对比方式。这样做的 好处是对照鲜明,逻辑清晰,使论证非常有力。
欧阳修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 以 亡 身 ;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 独 伶 人 也 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 现实生活中再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 (bì 宠爱)于妇人妲已”——葬身火海
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诤言于不顾——客死他乡
夫差纵情声色犬马,耽于酒池肉林,不思国事——自刎而死
隋炀帝杨广骄奢好战,任性妄为——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
唐玄宗重色误国,宠幸奸佞——天宝危机,安史之乱。
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亡国奴。
宋徽宗沉迷艺术、酷爱蹴鞠、不理朝政——靖康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