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指导联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指导联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8 13: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高一选科指导联合测试
语文
2024.1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隔”与“不隔”的分别,曰: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姜白石“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晰,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氏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有可商酌处。诗原有偏重“显”和“隐”的两种。“显”易流于粗浅,“隐”易流于晦涩,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毛病。但是“显”也有不粗浅的,“隐”也有不晦涩的,持门户之见者似乎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希望一切诗都“显”,也不能希望一切诗都“隐”,因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一切要能用眼睛看得见,所以要求诗须“显”,须如造型艺术。也有人接受诗偏重听觉与筋肉感觉,最易受音乐节奏的感动,所以要求诗须“隐”,须如音乐,才富于暗示性。所谓意象,原不必全由视觉产生,各种感觉器官都可以产生意象。不过多数人形成意象,以来自视觉者为最丰富,在欣赏诗或创造诗时,视觉意象也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缘故,要求诗须明显的人数占多数。
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来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梅圣俞说诗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看到写景宜显,写情宜隐的道理。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诸句,在写景中为绝作,妙处正在能“显”,如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蘋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
材料二:
“不隔说”是王国维整个诗学体系的一部分,应与“境界说”彼此融合,“不隔”或“隔”可以看作是作者与读者能否达成很好的交流。因此,“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作者与作品之隔;二是读者与作品之隔。
首先是作者与作品之隔。若作者的感情不能真切地表达,那么作者与作品之间便隔了一层,尽管读者可以通过呈现出来的作品进行想象,但已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如“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叶嘉莹认为这二句过于“造作”了,因此作者的感情就无法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尽管读者可以想象饮酒与赏花的情景,但“清愁”与“英气”过于直白,读者无法体会到“愁”有几分,“英气”有几何,因此也就造成了“隔”。
然后是读者与作品之隔。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其想象空间受到了阻碍,便是“隔”了。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化用了谢灵运和江淹的典故,对不熟悉典故的人来说,不明所以;对熟悉典故的人来说,只去考虑典故必然会限制想象的自由,从而窄化了作者想表达的“情”与“景”。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与作品之隔、读者与作品之隔并非是孤立的,“隔板”其实是既夹在了作者与作品之间,也夹在了读者与作品之间。同时,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脑海里会有一个“隐含的读者”,使得自己也是读者的一员;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词句加以揣摩和想象,实际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作”,使得自己也是作者的一员。因此谈论作者与作品之隔、读者与作品之隔,实乃方便起见。
(摘编自郝子靖《从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来看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关系中解读“隔”与“不隔”,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解释更为具体。
B. 材料一对“隔”与“不隔”的研究限于读者与作品之间,材料二则将其扩大到了作者与作品之间。
C. 依据材料二的观点,一首作品中,作品与作者之“隔”和作品与读者之“隔”有时会同时存在。
D. 朱光潜认为,之所以更多的人主张诗意要“显”,与意象需要依靠丰富的视觉才能建立密不可分。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旨在直接引出“显”和“隐”这个作者想论说的话题。
B. 从第二段对谢、江、欧作品的分析来看,作者就诗论诗,不将诗人诗名大小带入评价当中。
C. 从文章三、四段的论述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王国维“语语都在目前”的标准太偏重“显”。
D. 第四段在阐述“显”与“隐”的不同功用时,采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最符合材料一作者“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 )
A.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B.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 材料一、二都提到了“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化用典故的例子,请指出其各自阐释了怎样的道理。
5. 《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给人以“不隔”之感。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戒指
铁凝
初夏的一天,我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做客,并欣赏他的夫人为我表演茶道。
这位友人名叫池泽实芳,是国内一所大学的外籍教师。因为不在自己的本土,茶道不免因陋就简,宾主都跪坐在一领草席上。一只电炉代替着茶道的炉具,其他器皿也属七拼八凑。但池泽夫人的表演却是虔诚的,所有程序都一丝不苟。我学着主人的姿态跪坐在草席上,细品杯中碧绿的香茗,想起曾经读过一篇比较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文字。那文章说,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饮茶方式相比,更多了些拘谨和抑制,比如客人应随时牢记着礼貌,要不断称赞“好茶!好茶”,因此而少了茶与人之间那真正潇洒、自由的融合。不似中国,从文人士大夫的伴茶清谈,到平头百姓大碗茶的畅饮,可抒怀,亦可恣肆。
或许我因受了这些文字的影响,跪坐得久了便也觉出些疲沓。是眼前一簇狗尾巴草又活泼了我的思绪,它被女主人插在一只青花瓷笔筒里。①我猜想,这狗尾巴草或许是鲜花的替代物,茶道大约是少不了鲜花的,但我又深知在我们这座城市寻找鲜花的艰难。问过女主人,她说是的,是她发现了校园里这些疯长的
草,这些草便登上了大雅之堂。
一簇狗尾巴草为茶道增添了几分清新的野趣,我的心思便不再拘泥于我跪坐的姿态和茶道的表演了,草把我引向了广阔的冀中平原……
②要是你不曾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你怎么能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要是你曾经在夏日的冀中平原上走过,谁能保证你就会看见大道边、垄沟旁那些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呢?
狗尾巴草,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漫无序地长在夏秋两季,毛茸茸的圆柱形花序活像狗尾。那些小女孩揪下这草穗,编结成兔子和小狗,兔子和小狗都摇晃着毛茸茸的耳朵和尾巴。也有掐掉草穗单拿草茎编戒指的,那扁细的戒指戴在手上虽不明显,但心儿已经开始闪烁了。
初长成的少女不再理会这狗尾巴草,她们也编戒指,拿麦秆编。麦收过后,遍地都是这耀眼的麦秆。那时的乡村,各式的会议真多。姑娘们总是这些会议热烈的响应者,或许只有会议才是她们自由交际的好去处。那机会,村里的男青年自然也不愿错过,姑娘们刻意打扮过自己,胳肢窝里夹着一束束金黄的麦秆。但她们大都不是匆匆赶制草帽辫儿,在众目睽睽之下,她们编制的便是这草戒指,麦秆在手上跳跃,手下花样翻新:棱形花结的、畚字花结的、扭结而成的“雕”花……编完,套上手指,把手伸出来,或互相夸奖,或互相贬低。这伸出去的手,这夸奖,这贬低,也许只为着对不远处那些男青年的提醒。于是无缘无故的笑声响起来,引出主持会议者的大声呵斥。但笑声总会再起的,因为姑娘们手上总有翻新的花样,不远处总有蹲着、站着的男青年。
戴戒指,每个民族自有其详尽、细致的规则吧。但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与婚姻的关联。惟有这草戒指,任凭少女们随心所欲地佩戴。无人在乎那戴法犯了哪一条禁忌,比如闺中女子把戒指戴成了已婚状,已婚的将戒指戴成了求婚状什么的,这里是个戒指的自由王国。③会散了,你还会看见一个个草圈儿在黄土地上跳跃——一根草呗。
少女们长更大了,大到了要出嫁的岁数。只待这时,她们才丢下这麦秆、这草戒指,收拾起心思,想着如何同送彩礼的男方“嚼清”——讨价还价。冀中的日子并不丰腴,那看来缺少风度的“嚼清”就显得格外重要。她们会为彩礼中缺少两斤毛线而在炕上打滚儿,倘若此时不要下那毛线,婚后当男人操持起一家的日子,还会有买线的闲钱么?她们会为彩礼中短了一双皮鞋而嚎啕,倘若此时不要下那鞋,当婚后她们自己做了母亲,还会生出为自己买鞋的打算么?于是她们就在声声“嚼清”中变作了新娘,于是那新娘很快就敢于在街口喊男人吃饭了。她们露出那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臂膀。
那草戒指便在她们手上永远地消失了,她们的手中已有新的活计,比如婴儿的兜肚,比如男人的大鞋底子……
她们的男人,随着社会的变革,或许会生出变革自己生活的热望;他们当中,靠了智慧和力气终有所获者也越来越多。日子渐渐地好起来,他们不再是当初那连毛线和皮鞋都险些拿不出手的新郎官,他们甚
至有能力给乡间的妻子买一枚金的戒指。他们听首饰店的营业员讲着18K、24K什么的,于是乡间的妻子们也懂得了18K、24K什么的。④只有她们那突然就长成了的女儿们,仍旧不厌其烦地重复母亲从前的游戏。夏日来临,在垄沟旁,在树荫里,在麦场上,她们依然用麦秆、用狗尾巴草编戒指:棱形花结的,畚字花结的,还有那扭结而成的“雕”花。她们依然愿意当着男人的面伸出一只戴着草戒指的手。
却原来,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实在代替不了草。精密天平可以称出一只真金戒指的分量,但哪里又有能够称出草戒指真正分量的衡具呢?却原来,延续着女孩子丝丝真心的并不是黄金,而是草。
在池泽夫人的茶道中,我越发觉出眼前这束狗尾巴草的可贵了。难道它不可以替代茶道中的鲜花么?它替代着鲜花,你只觉得眼前的一切更神圣,因为这世上实在没有一种东西来替代草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闲处落笔,写日本友人家中的茶道,看似离题,实则合题,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 从冀中女子婚前缺少风度的表现可以看出,贫穷的生活让她们的婚姻不得不以物质条件的满足为前提。
C. 与《哦,香雪》中塑造的人物相似,《草戒指》中的女性本真、淳朴、随性,散文充满了乡土人情美。
D. 作者借助狗尾巴草、麦秸、草戒指等诸多朴素鲜活的意象,从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对平凡生命的讴歌。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的句子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在为文章结尾处将鲜花和狗尾巴草对比张本。
B. ②处用两个问句写出狗尾巴草作为冀中平原最司空见惯的植物,易被常人忽视。
C. ③处写散会后草戒指即被扔在地上,表现出草戒指在少女们心中无足轻重的地位。
D. ④处写出在母亲与女儿的生命轮回和继承中,草一样自然和美好的人性不会消失。
8. 文章最后为什么反复强调草不可取代?
9. 本文借助草戒指表现了女性精神成长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①之金,而铢父②之锡,使干越③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
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④砺,加之以黄砥⑤,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桓公之举管仲,穆公之举百里,比其德也。此所以国甚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政于天下也。今非比志意也而比容貌,非比德行也而论爵列,亦可以却敌服远矣。农夫比粟,商贾比财,烈士比义,是故监门、逆旅、农夫、陶人皆得与焉。爵列,私贵也。德行,公贵也。奚以知其然也?司城子罕遇乘封人而下,其仆曰:“乘封人也,奚为下之?”子罕曰:“古之所谓良人者,良其行也;贵人者,贵其心也。今无爵而人,良其行而贵其心,吾敢弗敬乎?”以是观之,古之所谓贵,非爵列也;所谓良,非先故也。人君贵于一国而不达于天下,天子贵于一世而不达于后世,惟德行与天地相弊也。爵列者,德行之舍也,其所息也。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仁者之所息,人不敢败也。天子诸侯,人之所以贵也,桀纣处之则贱矣。是故曰爵列非贵也。今天下贵爵列而贱德行,是贵甘棠而贱召伯也,亦反矣。夫德义也者,视之弗见,听之弗闻,天地以正,万物以遍,无爵而贵,不禄而尊也。
【注释】①②③昆吾、铢父、干越:均为地名。④砻:磨刀石。⑤黄砥:细密的磨石。
材料二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注释】①滫:污水。
(荀子《劝学》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砺与弗砺A其相去B远矣C今人D皆知E砺F其剑G而弗知H砺其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砺,磨刀石,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砺”意思相同。
B. 身,自身、本身,与《师说》中“于其身也”的“身”意思相同。
C. 服,使……臣服,与《师说》中“则耻师焉”的“耻”用法不同。
D. “不知天之高也”与《师说》中“古之圣人”“之”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尸子认为齐国与秦国能够称霸天下号令诸侯的原因是齐桓公和秦穆公能够重视有德行的人。
B. 子罕遇到了乘封人便下车致敬,是因为乘封人现在虽无爵位,但是行为良好、品行尊贵。
B.子罕遇到了乘封人便下车致敬,是因为乘封人现在虽无爵位,但是行为良好、品行尊贵。
C. 尸子认为当今人们尊崇爵位权势却轻视道德品行,犹如尊崇甘棠树却轻视召伯,是本末倒置。
D. 两则材料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每个人原本不相同,跟随有德行的人就会改变和提升自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所谓良人者,良其行也;贵人者,贵其心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4. 请指出,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诗人以沮、溺自比,意在表明现在已经没有孔子那样的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头由孔子遗训写起,接着夹叙了诗人参加田间劳作的欢娱,两者看似散缓无关,实则散而有骨。
B. 七、八句写平旷的原野上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传神地写出了田野上秧苗欣欣向荣的景象。
C. 诗人想象的农家事,既有农忙时的欢颜劝勉,又有日落时相伴而归,洋溢着田园生活古朴淳真的情味。
D. 整首诗的风格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加雕饰,浑然天成,体现了诗人古朴自然、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
16.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理,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常把自己坎坷的命运与国事艰难联系在一起,如《登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杜甫忧国伤时之情。
(2)《劝学》开篇连用比喻形象地阐释学习的重要意义,顺势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强调了广泛学习和不断省察的重要性。
(3)古人的服装往往与身份有密切关联,如《琵琶行》中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本身是艺术,不只是工具。写小说用的语言,文学的语言,不是口头语言,而是书面语言。是视觉的语言,不是听觉的语言。(甲),比如鲁迅;有的作家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比如老舍。即使是老舍,我们可以说他的语言接近口语,甚至是口语化,(乙),他用的是经过加工的口语。老舍是北京人,他的小说里用了很多北京话。陈建功、林斤澜、中杰英的小说里也用了不少北京话。①但是他们并不是用北京话写作。②他们只是借鉴了北京话的词汇,③甚至是北京人说话的神气、劲头、“味儿”。④他们以北京人说话为基础上创造了各自的艺术语言。
其次还有字的颜色、形象、声音。中国字原来是象形文字,它包含形、音、义三个部分。形、音,是会对义产生影响的。中国人习惯于望“文”生义。“浩瀚”必非小水,“涓涓”定是细流;______,______。说小说的语言是视觉语言,(丙)。前已说过,人的感觉是相通的。声音美是语言美的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对文字训练有素的人,是会直接从字上“看”出它的声音的。中国语言因为有“调”,即“四声”,所以特别富于音乐性。一个搞文字的人,不能不讲一点声音之道。“前有浮声,则后有切响”,沈约把语言声音的规律概括得很扼要。
我们现在写作时所用的语言,绝大部分是前人已经用过,在文章里写过的。有的语言,要是知道它的来历,便会产生联想,使这一句话有更丰富的意义。比如毛主席的诗:“落花时节读华章”,如果不知出处,“落花时节”,就只是落花的时节。如果读过杜甫的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就会知道“落花时节”就包含着久别重逢的意思,就可产生联想。我们许多的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是从前人的语言中脱胎而出的。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多处使用了引号,下列四个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其它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甚至是北京人说话的神气、劲头、“味儿”。 B. 中国人习惯于望“文”生义。
C. 中国语言因为有“调”。 D. “落花时节”,就只是落花的时节。
21. 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2. 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
B. 夏天屋子里太热,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
C. 要论白,叫他们和咱香雪比比。
D. 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46年春,毛泽东对刚从苏联回到延安不久的毛岸英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毛岸英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与老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读好了这本“无字之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高一选科指导联合测试
语文
2024.1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A
3. C 4. ①材料一使用此例是为了论说因为典故运用不自然,导致意象不明晰,情趣不真切,才会出现“隔”;
②材料二使用此例是为了论说化用典故负面作用,即阻碍了读者对作品的想象,影响了对作品情与景的理解。
5. ①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看,诗句选择了“蒹葭”“白露”等具体明确的意象,表达了新颖的情趣;
②从“显”和“隐”的角度看,诗句中的形象轮廓分明,情感含蓄深永,“显”“隐”得当;
③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看,作品情感真切,表意明确,便于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草延续着女孩子的真心和内心神圣的情感,草代表了朴素而又珍贵的事物,草象征着女性对生命理想幸福的追寻和鲜活自由的生命态度(或乡村女性平凡简单而又顽强自足的生活状态),草的价值不可衡量。
9. “快乐嬉戏”的小女孩在意用草穗编成的草戒指,对美的追求开始萌芽;“初长成的少女”不断翻新草戒指的花样,为的是吸引异性的注意;待出嫁的女子,放下草戒指,开始为未来的生活和生计做打算,虽“嚼清”却也是真诚的;婚后的妇女,告别草戒指,承担起女性的家庭责任,勇敢而泼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ACG
11. A 12. D
13. (1)古代所说的好人,是说(认为)他的行为好;所说的贵人,是说(认为)他的品性尊贵。
(2)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一定要接近有道德的人,使用防止乖戾不正保持中庸正直的办法。
14. 两则材料均使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从诗人对先师遗训的仰慕,对缺少孔子那样的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的遗憾,和姑且为民的感叹,可以看出他有出仕之心。
②从诗人感慨理想邈远难以实现,钦羡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可以看出他有归隐之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②.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 座中泣下谁最多 ⑥. 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③修改为:尤其是北京人说话的神气、劲头、“味儿”。
④修改为:他们在北京人说话的基础上创造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他们以北京人说话为基础创造了各自的艺术语言。
19. 甲:有的作家的语言离开口语较远
乙:但不能说他用口语写作
丙:不是说它没有声音 20. D
21. 示例:“磅礴(滂滂)”必非小雨,“淅淅”定是柔丝。
“汪洋”必非小河,“潺潺”定是溪流。
22. C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劳动的青春最美丽
劳动的青春最美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毛泽东曾对儿子毛岸英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上劳动大学,就是在劳动中实践,在劳动中创造价值。一个坚持劳动的人无疑是坚韧、顽强的,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在劳动中得到展现,也在劳动中得到升华。高级技师孟剑锋历经上百万次錾刻敲击,纯银丝巾果盘《和美》等国礼才惊艳问世,在精益求精中,他不断砥砺着德行,立志做一个淡定、不浮躁,信奉“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无数劳动者成长为大国工匠,演绎着劳动者的风采。
劳动的青春最美丽,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建设砥砺前行,是这个时代的标准价值观。
蒙内铁路项目的开发者李强,有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他怀着造福当地人民的初心,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因劳累昏倒在办公室。没有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团队的不懈努力,就没有肯尼亚人心中的“一号工程”的顺利开通与便利的交通。开创新能源领域多项世界纪录的“光明扎西”张晞,进藏11年,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敢于吃苦的奉献精神、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把每一项工程都当成良心工程,把光明洒向一个又一个村落,把无限温情留给了雪域高原的千家万户,为近百万偏远地区的藏族同胞打开了一扇文明的窗户。看似简单平凡的劳动,铸就了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劳动的青春最美丽,我们歌颂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者、劳动者,更应学习劳动者,成为劳动者。
劳动是人类存在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劳动是阳光,照耀在健康的灵魂之上。处在劳动之中的人,总是心无旁骛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他们有成功的信心,有战斗的勇气,有坚守的毅力,懂得劳动的真谛并享受着劳动带来的愉悦。当看到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的时候,建设者们心中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是真真切切而又无法言喻的,是劳动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早年出国苦读,归国后不懈苦攻,几番研读《四库全书》,笔耕几十年,把寂寞、平淡当作劳动生活的常态,终于走上辉煌的人生顶峰,几十年朴素劳动涵养出了高尚的个人风范。
劳动的青春最美丽,让我们活出宝贵的内在生命,不错过伟大的时代,不辜负美好的青春,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