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专题复习练习题
一、
【材料一】
京剧,又称京戏,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深受国人喜爱。
1790年(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美轮美奂。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韵律优美,字正腔圆。在京剧舞台上,常常借助虚拟的布景和道具,给观众留下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行当 简介
生 扮演男性角色,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一般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如: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
旦 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角色,又分为青衣、花旦等。如:青衣,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女性。
净 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角色。勾画脸谱,重施油彩。脸谱颜色代表不同含义,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等。
丑 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
【材料三】
京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拥有厚重的文化内涵。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表现了家国情怀,赞美了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编排了现代京剧《风华正茂》。观众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材料四】
2022年举办的“少儿京剧展演”公益活动,为少年儿童搭建了京剧交流、展示的平台。据统计,此次活动长达3个月,超3000名选手报名,遍布全国30个省会城市。超1400个优秀报名作品,关注投票用户超60万人次,直播实时浏览量达近200万人。少年儿童是京剧艺术的喜爱者、支持者和传承者。
1.选出对材料概括不恰当的一项 ( )。
A.【材料一】介绍了京剧这一剧种的形成及影响。
B.【材料二】重点介绍了京剧艺术的四个行当。
C.【材料三】重点介绍《风华正茂》的主要内容。
D.【材料四】介绍2022年少儿京剧展演活动及其意义。
2.【材料二】“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中“主要”一词不能去掉,是因为
。
3.将下列图片对应的京剧行当排序正确的一项选出来
A.生旦净丑 B.丑旦生净 C.丑旦净生 D.生丑旦净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京剧舞台上,必须使用真实的布景和道具。( )
②曹操生性多疑,在京剧表演中,脸谱应是白色。( )
③现代京剧《风华正茂》,使观众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
5.【材料四】中有许多数据,选出对其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说明少儿京剧展演活动持续时间长,参演人数多。
B.说明少儿京剧展演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C.说明此次少儿京剧展演活动影响力大,关注度高。
D.说明宣传力度大,少年儿童的参与率远高于成人。
6.京剧有中国“国粹”之称,结合四则材料,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京剧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深受国人的喜爱。
B.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美轮美奂,拥有厚重的文化内涵。
C.京剧,又被称为京戏,诞生于北京,是北京的地方戏。
7.结合材料及生活积累,边阅读边想开去,把你读到的、想到的内容补充在图示中。
8.小涛同学申请加入学校京剧社团。请结合四则材料,帮他完成报名表。
①写出申报京剧社团的理由(至少运用两份材料)
②为学校京剧社团设计一条弘扬京剧艺术的宣传标语
二、课外阅读。
如果可以这样爱你
母亲坐在黄昏的阳台上,在给我叠晾干的衣裳。她是来我这里看病的,看手。她那双操劳一生的手,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已严重变形。
自从来城里,母亲一直表现得惶恐不安,她觉得她给我(添 惹 找)麻烦了。那日,母亲帮我收拾房间,无意中碰翻一只水晶花瓶。①我回家,母亲正守着一堆碎片独自垂泪。她自责地说:“我老得不中用了,连帮你打扫一下房间的事都做不好。”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打碎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只暖水瓶。我并不知害怕,告诉母亲,是风吹倒的。母亲把我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看我伤了没有,而后(拧 掀 拎)着我的鼻子,说:“还哄妈妈,哪里是风,是你这个小淘气。”我笑了,母亲也笑了。现在,我真的想母亲这样告诉我,啊,是风吹的。尽管我一再安慰她没事的没事的,母亲还是为此自责了好些天。
看病时,母亲反复问医生的一句话是,她的手会不会废掉。医生(严厉 严格 严肃)地说:“说不准啊。”母亲就有些凄凄然,她望着她的那双手,喃喃自语:“怎 么办呢?梅啊,妈妈的手废了,怕是以后不能再给你种瓜吃了。”我从小就喜欢吃地里长的瓜啊果的。母亲每年都会给我种许多。我无语。
带母亲上街,给母亲买这个,母亲摇摇头,说不要。给母亲买那个,母亲又摇摇头,说不要。母亲是怕我花钱。我硬是给她买了一套衣服。母亲宝贝似的捧着,感激地问:“要很多钱吧?”我想起小时候,我看中什么,总闹着母亲给我买,从不曾考虑过,母亲是否有钱。我要得那么心安理得。母亲现在却把我的给予,当作是恩赐。
街边一家商场在搞促销,搭了台子又唱又跳的。我站着看了会儿,一回头,不见了母亲。我慌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如果离开我,她将多么慌张!我不住地叫着“妈”,却见母亲站在不远处的一棵梧桐树下,正东张西望着。看见我,她一脸惭愧,说:“妈眼神不好,怎么就找不到你了,你不会怪妈妈吧?”②我突然泪涌眼眶。我上前牵了母亲的手,像多年前,她牵着我的手一样,我不会再松开母亲的手。大街如潮的人群里,我们只是一对很寻常的母女。
如果可以这样爱你,妈妈,让我做一回母亲,你做女儿。让我的付出天经地义,而你,可以坦然地接受。
(作者:丁立梅有删改)
1.从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词,用“〇”圈出来。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意思。
凄凄然: 。
天经地义: 。
3.文章巧妙地以“现实与往事穿插”的方式,写了母女相处的事情。请梳理出三件相似的事件中母女不同的心理,进行简要概括,填写下表。
4.“泪是最真实情感的流露”,细读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联系下上文,完成填空。
句①:母亲垂泪是因为 ,表现了母亲 。
句②:“我”泪涌是因为 ,表现了“我” 。
5. “如果可以这样爱你……”文章结尾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这样写的好处是 ( )。
A.总结全文,表明了“我”很想调换角色,尝一尝做母亲的滋味。
B.点明主题,表达了“我”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C.与课题相照应,深化主题,既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又抒发了“我”对
母亲深深的歉疚和回报之情。
6.联系短文各个事件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表现,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三、课外阅读。
半个父亲在疼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
③小时候,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挖红薯,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向父亲报告我闯的祸。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钩到,现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味吱吱乱窜,灯火弓起腰,寒风在呼啸,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的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呲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中的三个场景,完成练习。
2.联系上下文,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词句的意思。如:第6自然段中“不知听谁说
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斩草除根”在文中的意思是: 。如:第9自然段中“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联系全文情节,我们可以知道“闹起罢工”在文中的意思是: 。
3.第4自然段画“ ”的句子,通过 “ ”、“ ”、“ ”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中看出一位 的父亲。
4.第10自然段中“我和父亲摔成了一团”,可我为什么说“一点儿也不疼”?
5.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半个父亲在疼”既写出了 ,又写出了 。
6.“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描述最合适的是( )。
A.灯火弓起腰,寒风在呼啸,说明父亲当时很痛苦。
B.弓腰的灯火和呼啸的寒风都是为了烘托“我”当时的紧张和担忧。
C.通过对灯火和寒风的描写,既衬托了父亲烫癣的疼痛,也反衬出了父亲的勇敢,以及“我”对父亲的关爱。
四、现代文阅读。
一面(节选)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几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一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阅读链接】
鲁迅先生自公开发表诗文以来,使用过150多个不同的笔名。这些笔名大多具有某种寓意和象征,每一个笔名的取定都经过他深思熟虑,这是由当时的环境所影响的。
国民党统治时期,阶级斗争日趋激烈。为揭露形形色色的反动派,抨击官僚资产阶级,鲁迅先生冒着被白色恐怖迫害的危险,用笔名发表了许多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
1.阅读短文,结合【阅读链接】,仿照示例,完成阅读摘记。
示例:阅读摘记
人物名称:鲁迅
阅读感受:当“我”买书时,鲁迅先生诚恳地推荐“我”买《铁流》。我认识了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鲁迅。
阅读摘记
人物名称:鲁迅
阅读感受:当 。我认识了
的鲁迅。
2.文中说“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联系短文,结合阅读链接,写出你的理解。
3.我们准备设计一个“走近鲁迅”纪念场馆,结合短文,你认为下列哪个场馆名比较合适?( )说说你的理由。
A.少年鲁迅 B.他人眼中的鲁迅
C.爱憎分明的鲁迅 D.幽默的鲁迅
理由:
4.纪念场馆落成,请结合文章及以前学过的课文,仿照示例,为这个场馆写一段前言。
示例: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少年求学时期就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
五、阅读短文,作答。
英雄无名
①大伯曾是一名志愿军,1951年1月初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他是连长。那天晚上,他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在限定时间内将一批军用物资送到战火正酣的前线去!
②当晚在甲屯里附近地铁路桥旁,大伯带人拦截一列火车。打开车门的瞬间,他怔住了:火车上有三十几名从前线运下来的伤员,他们身上缠着绷带,倚靠在车厢壁上。但是,他还是咬着牙说:“对不起,请诸位下车,这列火车被征用啦!”这时,从车厢后面挤过来一个女军人,她说:“不行,他们都是重伤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要尽快把他们送到后方去。”他说:“可是,不赶快把这批武器弹药、食品、药品运送到前线,将会有更多战士失去生命!”她坚定地说:“我不管,我有责任保护这些重伤员。你不能中断我的任务。”他不敢瞅她,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
③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④正当大伯左右为难之际,一个伤员从担架上咕咚滚下来。那人全身绑满了绷带,他艰难地睁开肿胀的双眼说:“都别争了,我叫夏天光,是116师团职参谋,所有人都要听我的。前方战事要紧,全部下车。”
⑤即刻,那些东倒西歪的伤病员们纷纷行动了起来。有个伤员用手臂支撑着身体挪下了火车,靠门边的一位伤员艰难地翻动身体滚下了火车,
,还有一位伤员在担架上呻吟,让战友抬他下火车……
⑥很快,车厢被清空了。
⑦大伯急忙带领战士装好物资,叮嘱他们在原地等着列车返回。火车一路鸣笛,准时将物资送向战火纷飞的前线。
⑧从前线返回,他指挥列车驶向那座桥。来到桥头,他跳下火车,四下张望。脚下只有焦黑的泥土、沙石与泥浆四溢的弹坑,还有冒着浓烟的金达莱枯枝。
⑨“人呢!”他喊。他把嗓子都喊哑了。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眼泪竟然噼里啪啦地一颗一颗掉下来。“都死啦!炸死啦!一颗燃烧弹,就把这些孩子全都炸死啦!多好的孩子啊!”一位朝鲜阿妈妮趔趄着走来,告诉了他这个噩耗。
⑩几十年过去了,大伯九十多岁了。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大伯留 下遗言:“我有个愿望,死后要把我埋在那座桥头,和她,和那些牺牲的战士在一起。记住,千万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
1.根据短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情节图补充完整。
接受任务→ → → →留下遗言
2.“正当大伯左右为难之际,一个伤员从担架上咕咚滚下来。”哪些事情让大伯为难?
大伯想 ,可是又担心 。
大伯想 ,可是又担心 。所以左右为难,犹豫不决。
3.读划线句子,这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下面选项不恰当的是( )。
A.为伤病员的牺牲埋下伏笔 B.写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
C.说明了当时战况的紧急 D.反映了女军人内心的坚定
4.读短文第5自然段,想想伤病员们还会用怎样的方法下火车,展开想像补写在文中横线上。
5.文章最后写到大伯的遗言:“……记住,千万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大伯为什么不要立碑?请结合短文内容和下面资料袋,写写你的理解。
资料袋
上世纪50年代,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197653名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捐躯。
因战争过于惨烈,很多牺牲英烈的身份已无法辨识,只能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份集体安葬于合葬墓中。还有大批牺牲在“三八线”之外敌占区的将士,遗体只能被就地掩埋。
我的理解:
六、课外阅读。
蘑菇转了一个弯
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位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摘了起来,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不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1.第1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 。
2.按事情发展顺序填一填。
→父亲提议上山采蘑站→ →改摘山果,卖了不少钱→ →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走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式,也许离成功更近。
5.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第⑤段中儿时生活的情景。
七、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各题。
放羊的
①雨来赶着一大群羊,挤着,撞着,波浪似的往村外涌去。这时,地皮已经发白,天空也现出黎明时的蓝色。树林、草垛……也浮现出了它们模糊的轮廓。芦花村笼罩在冬天的浓雾里。
②雨来走进羊群里,眼神关切地小声问那个八路军战士:“叔叔,你走得了吗?”那战士早已经痛得额头上冒出豆粒大的汗珠。雨来听他咬着牙说:“别说话!”雨来担心他走不动,又忍不住小声说:“叔叔,那个长犄角的大羊劲儿大。你趴下来的时候,可以挟着它走!”八路军战士因为伤口疼痛,声音颤抖地说:“别—吭—声—啦!”
③村头上一堆堆的火,快要熄灭了。一阵风卷过,火星四处乱飞。雨来看见一堆火旁边,背靠背坐着两个鬼子,都抱着枪,耷拉着脑袋,大概是睡啦。稍远一点儿也有鬼子在打盹儿。
④天空已经完全变成灰蓝色,天上隐约有一抹早霞,雾气变得淡了。然而天还没有大亮。
⑤雨来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打盹儿的鬼子兵,忙催着羊群赶快走。可羊群走动的声响把打盹儿的鬼子惊醒了。鬼子兵睁眼一看,跳起来把枪口顺过去,大声地喊:“站住!什么的干活!”雨来一面看着趴下去隐没在羊群里的八路军战士,一面回答:“放羊的!”雨来仍旧赶着羊群往前走。鬼子兵端着枪, :“回去,我的不准!”雨来 :“不行啊,这是于团总的羊,你不让我过去,于团总能饿我三天呢!”旁边有一个翻译官听到了,同鬼子兵呜里哇啦说了几句日本话,鬼子兵把手一挥同意雨来走了。
⑥雨来扬起鞭子,抽了一下,雪白的羊挤着、撞着、咩咩地叫着,奔向还乡河岸去了。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把《放羊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雨来赶羊群往村外走→ →鬼子被惊醒,雨来受阻→
2.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你根据雨来和鬼子兵的特点,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来代替“说”。
3.读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推测雨来当时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
4.选文第①段和第④段都有环境描写,对其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芦花村笼罩在冬天的浓雾里,强调芦花村的自然环境不好。
B.天空从蓝色变成灰蓝,雾气从浓转淡,表明天气发生了变化。
C.天空慢慢变亮,雾气变淡,表明掩护战士的条件会更加不利。
5.雨来的故事还有很多,下列故事与雨来无关的是( )。
A.夜送鸡毛信 B.在还乡河里游泳被妈妈打
C.撒尿浇灭了导火索 D.被敌人抓住,咬了警备队长一口
★我认为雨来是一个 的孩子。
6.《童年》和《爱的教育》两本书也写的成长的故事,书中也出现了众多人物,请选择其中一个,用书中的事例简要说明他有什么特点。
八、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各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 ,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 ,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 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那,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1..将下列成语依次填入文中第②③段的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动声色 不屑一顾 B.不置可否 不屑一顾
C.不动声色 不闻不问 D.不置可否 不闻不问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爸爸捡回女儿扔掉的瓶子是为了告诉女儿 的道理。
②爸爸把瓶子捡回来后,女儿很“吃惊”,爸爸觉得女儿“吃惊”的原因是
,其实女儿是 。
3.文中第③段为什么要写“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这一内容?
4.“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这是对女儿的 描写,写出了 。
5.下列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因为自己曾经给予老人类似于“施舍”的帮助而感到惭愧。
B.“我”因为被女儿识破了想教育她的“圈套”而感到惭愧。
C.“我”因为误解了女儿的行为而感到惭愧。
D.“我”得知女儿把空瓶子放回垃圾箱旁是为了给捡废品的老人劳动的尊严,
因而感到惭愧。
6.请结合短文内容谈谈你对题目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理解。
九、阅读文章,作答。
冰雕连
①风停雪住,高地上静悄悄的,一支美军队伍正往黄草岭1081高地行进。
②刚爬上山头,美国士兵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积雪覆盖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志愿军战士僵硬的身体。这些志愿军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
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们的 【外貌 动作 神态】(选择正确答案),从中我体会到
③美军指挥官看着这一幕,摇了摇头,这就是与他们 【奋斗 奋战】了二十多天的中国军队,这就是层层包围着他们、一波又一波不断向他们进攻的中国人,就是这些人,他们宁愿冻死也决不放弃自己的阵地。虽然他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人,但面对这样的中国军队,美军士兵们不由得敬了一个军礼!
④美军继续前进,阳光洒在雪原上露出一片静谧的银白。这次,他们又遇到“冰人”, 【出乎预料 意料之中】的是,这次的“冰人”竟然会动。只听冲锋号一响,无数“冰人”从雪下面冒了出来,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冲杀声震天,许多战士的腿已冻得坏死了,但他们顾不了这么多,剩一条腿的就跳着往前冲,没腿的就往前爬。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狼狈逃窜。
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们的 【外貌 动作 神态】(选择正确答案),从中我感受到 。
⑤……
⑥志愿军指导员吴铁锤一路 【紧赶 追赶】,夕阳西下时终于赶到了黄草岭1081高地。他没有想到这个高地是他这支部队最后的归宿,也没有想到竟然会以这种方式来跟自己的老搭档欧阳云逸告别。
⑦百十号冻僵的志愿军战士,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保持着据枪射击的姿势,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美军队伍必定经过的地方。当把这些冻僵的战士全部从战壕里抬到平缓的坡地上时,他们的身体弯曲着,弯也弯不平,扳也扳不直。枪支抱在他们的怀中,冻结在他们的手上,拽也拽不下来,在夕阳昏黄余晖的照射下,晶莹夺目。
⑧吴铁锤看到了欧阳云逸,他好像完全睡着了,闭着眼睛,睡得很踏实、很安详。他的手上戴着蓝色的毛线手套,肩膀上背着他的帆布挎包,他的眼镜片冻裂了,眼镜架掉落在胸口上。吴铁锤把他的眼镜拿起来,解开欧阳云逸的挎包,用毛巾将冻裂的镜片擦了又擦,然后重新把它戴在了欧阳云逸的鼻梁上面。
⑨吴铁锤看着面前睡熟的欧阳云逸,他还从来没有这样仔细看过他。这么多年了,他跟这个人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他们一起参加了新四军的抗日支队,一起打鬼子;打走了日本鬼子,他们从苏北北上鲁南打国民党;他们打了鲁南战役、菜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许许多多的大仗,然后过长江,打上海,最后跨过鸭绿江来到这个冰天雪地的朝鲜半岛打美国鬼子。他从没有想过会同这个人分开,可是现在,这个他非常熟悉和非常敬重的人却在极度的严寒之中彻底睡了过去,他睡在自己的阵地上,没有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吴铁锤知道这个人再也不会醒来了。
【注】本文改编自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吴铁锤、欧阳云逸为虚构人物。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
2.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①默读短文,在提示处做好批注。
②文段③中美国军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人”是因为
,但“美军士兵们不由得敬了一个军礼”的原因是
。
③文中画“ ”的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是 【转折 并列 递进】(选择正确答案)这几句话让我感受到吴铁锤和欧阳云逸 。
④文段⑦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群像,文段⑧描写了战士欧阳云逸牺牲时的样子,这种写法叫“ ”,这样写的好处是
。
⑤文中多次描写了“阳光”。联系上下文,文段④中“阳光洒在雪原上露出一
片静谧的银白。”暗示着 ,文段⑦中“在
夕阳昏黄余晖的照射下,晶莹夺目。”则突显了中国志愿军
3.方框内是“冰雕连”的一位战士留下的一首绝命诗。结合短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哪怕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句话的理解。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 我绝不屈服于你
哪怕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
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冰雕连”宋阿毛
十、阅读文章,作答。
爱的链条
①一天傍晚,乔依驾车回家。一路上冷冷清清。天开始黑下来,还飘起了小雪。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路边站着一位老太太,她遇到的麻烦是车胎瘪了,可她不会换轮胎。她在这儿站了一个多小时了,没有人停下来帮助她。
②乔依将车开到老太太的车前,停下来,虽然他面带微笑,但她还是有点担心。他会害她吗?他看上去穷困潦倒,饥肠辘辘,不那么让人放心。
③老太太站在寒风中一动不动。他知道,只有寒冷和害怕才会那样。“我是来帮助你的,老太太。你为什么不到车里暖和暖和呢?”
④乔依爬到车子下面,找了地方安上千斤顶,又爬下去两次。结果,弄得浑身脏兮兮的,还伤了手。当他拧紧最后一个螺母时,她摇下车窗,向他表示感谢。乔依只是笑了笑,帮她关上后备厢。
⑤她问该付他多少钱,出多少她都愿意。乔依却没有想到钱。他认为自己只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天知道,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曾经有多少人帮助过他。他说,如果她真想答谢他,就请她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给予帮助,并且想起他。
⑥乔依看着老太太发动汽车上了路。天气寒冷且令人抑郁,但他在回家的路上很高兴,开着车消失在暮色中。
⑦老太太行了几里路,看到一家小咖啡馆。她想进去吃点东西,驱驱寒气,再赶路回家。
⑧女侍者走过来,给了她一条干净的毛巾,让她擦干湿漉漉的头发。女侍者面带甜甜的微笑,虽然站了一天,微笑也没有被抹去。老太太注意到女侍者已有近8个月的身孕,但她的服务态度没有因为过度的劳累而有所改变。老太太突然想起了乔依。
⑨老太太吃完饭,拿出一百美元付账,女侍者去找零钱,老太太却悄悄出了门,女侍者拿着零钱回来,看到老太太留在餐巾上的字:“你不欠我什么。有人曾经帮助过我,就像我现在帮助你一样。你真想回报我,就请不要让爱的链条在你这儿中断。”
⑩虽然还要清理桌子,服侍客人,但这一天女侍者快乐地坚持下来了。晚上,下班回家,躺在床上,她心里还在想着那笔钱和老太太写的话。老太太怎么知道她和丈夫那么需要这笔钱呢?孩子下个月就要出生了,生活会很艰难,她知道她的丈夫多么着急。当丈夫躺到身旁时,她给了他一个温柔的吻,轻声说:“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乔依。”
1.作者围绕“爱的链条“这一中心意思选取的情节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乔依帮老太太换轮胎却不要钱
B.女侍者已有近8个月的身孕,却尽心为老太太服务
C.老太太把零钱送给了女侍者
D.女侍者安慰丈夫乔依,鼓励丈夫共同克服困难。
2.老太太站在寒风中一动不动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她感到寒冷。
B.她的汽车搁浅,孤立无援。
C.看到乔依穷困潦倒样子,担心他会伤害她。
D.乔依的出现让她感到意外。
3.作者刻画乔依和女侍者时,都对他们的微笑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理由是( )。
A.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乔依家里的贫困,写他们的微笑是为了衬托他们的乐观豁达。
B.乔依的微笑是为了消除老妇人的害怕、女侍者的微笑是给老妇人送去温暖。
C.写两人的微笑是为了和老妇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D.写两人的微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艰难处境的深深同情。
4.本文以“爱的链条”为题,下列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题目表明只要付出爱就能收获爱。
B.这个题目表达了爱的链条的形成不容易,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爱,珍惜爱。
C.乔依、老太太、女侍者真情互动,将爱相互传递,组成了一根爱的链条,揭示“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的主旨。
D.作者想用这个题目凸显乔依和女侍者的品质:人穷志不穷。
5.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第六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6.小说最后才点明乔依和女侍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十一、阅读文章,作答。
窗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被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每天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就变得愈加强烈。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
稍过几天,剩下的这位病人就提出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接着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靠窗的那个病人心态变化的过程。
享受→ → →愈加嫉妒→ →满意
2.文中两次提到不靠窗病人“盯着天花板”,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
A.同伴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
B.被“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呢”的念头折磨得很痛苦的心态
C.听同件描述窗外景象时满足、享受的心态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靠窗的那个病人临死前的情景。读到那里,你能
感受到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小说的结尾大多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篇小说的结尾又是怎样的呢?根据小说的内容,你认为最合适的结局是 。说明理由。
A.他看到了之前病友所描述的一切
B.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C.他看到了一条河和一座桥
D.窗外的世界很精彩
我的理由:
十二、阅读文章,作答。
①年轻的讽刺小说作家冷凌抱着出世才20天的儿子,顶着寒风,匆匆来到儿童医院。
②诊室外挤满了像冷凌一样锁着眉、绷着脸、抱着孩子的母亲和父亲。那些襁褓中的小家伙们,一个劲地“哇哇哇”,诉说着他们的痛苦。
③诊室靠窗处设两张桌子。一男一女两大夫面对面坐在桌旁。男大夫生得魁伟粗壮,肤色黧黑。“像个铁匠。”冷凌心里说。女大夫生得娇小玲珑,一脸孩子气。“实习生。”冷凌判断。他本来希望给儿子看病的大夫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太太,可是——他内心多少有些失落。
④“下一个——梁虾仔。”黑大夫嗓音洪亮,与他的个头很相配。
⑤一个衣衫单薄的农村妇女赶忙上前就坐。她怀里抱着一个用黑粗布裹着的婴儿。“铁匠大夫”朝那妇女看了一眼,皱着眉说:“天这么冷,怎不多穿件衣服?你也病倒怎么办!”语气粗暴,像个爱摆架子的大夫。
⑥“不吃奶……哭了一夜,怎么哄也不行……”妇女开始诉说孩子的病情。“铁匠”表情平淡,“嗯、嗯”地应着,一边搓着手。他的手大概患了某种奇痒难熬的怪病吧!冷凌暗想道。
⑦终于,“铁匠”停止搓手,从脖子下衣服里掏出听诊器的听头,夹在两手掌间又搓擦了几下,然后探进病婴的衣服下。听完后,他把听头插回原处,又搓了搓手掌,才伸手摸病婴的肚子。
⑧“下一个……”,“铁匠”喊完病人的名字,又把手搓起来。搓呀,搓呀……
⑨讽刺小说作家看着眼前这位手掌痒痒的大夫,职业习惯使他马上进入艺术构思。该用什么题目?“搓手”?不行,不够尖刻,不够讽刺,太一般化……
⑩“铁匠”的大嗓门把作家召回现实,他喊了冷凌儿子的名字。
冷凌抱着儿子坐定后,一边描述儿子的病状,一边注视那双搓动的大手。距离近了,看得真切。那双大手很正常,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大概是一种怪癖。这怪癖占了多少时间!假若他急病人之所急,假若他全心全意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他肯定不会这样毫无意思地搓手不止!
终于,停止搓手,开始听诊和按摸肚子了。这时“铁匠”的目光离开冷凌儿子的脸,像聆听美妙的小夜曲那样侧扬起头。就在他的目光移到对面女大夫身上的时候,他突然说:“不要这样!你的手指和听头都很凉。会把孩子惊吓到,孩子还会受凉呢。孩子的肚皮又嫩又薄,经不起你的突然袭击……先把手搓暖……听头不要吊在胸前,该藏进衣服里……”
女大夫连声应诺,脸也红了。
冷凌的脸也悄悄地红了。儿科医生的手 自己刚才构思的文章……
“谢谢!”讽刺小说作家向那位男儿科大夫致意,一点也不含讽刺的味儿。
1.给短文加个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
A.铁匠 B.儿科医生的手 C.看病 D.男儿科医生
2.整个故事中,冷凌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
A.不满--失落--羞愧--敬意 B.失落--不满--羞愧--敬意
C.失落--不满--敬意--羞愧 D.不满--羞愧--失落--敬意
3.下列对文章表达方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自然段通过对两位医生的外貌描写,表达了冷凌心中的失落。
B.小说几次用“铁匠”指代男大夫,表达了冷凌心中对他的嘲讽。
C.第⑦自然段通过对男大夫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男大夫的漫不经心。
D.小说以冷凌的心理活动贯穿始终,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男儿科医生一直搓手是因为( )。
A.天气太冷搓手取暖 B.他有这种怪癖
C.避免就诊的幼儿受惊吓和受凉 D.他患了某种奇痒难熬的怪病
5.关于文末画横线的句子,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女大夫脸红是因为天气寒冷,被冻红了。
B.女大夫脸红是因为自己工作不够细致,没为患儿着想觉得不好意思。
C.冷凌脸红是因为他发现一直以来都是自己误解了男大夫。
D.冷凌脸红还因为自己一直在心里构思小说讽刺男大夫而感到羞愧。
十三、阅读文章,作答。
瞄准
①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精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②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儿的干地,蹲伏下来。不远处就是江滩,午后的阳光,将江滩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不一会儿,又从它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③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处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没错,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鹤,世界濒危鸟类,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④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装上消音器,然后,端起猎枪,瞄准。十字准星,划过一只东方白颧,又一只东方白鹤。他在寻找。最后,他把枪口瞄准最后一只东方白鹤。它一会儿低头觅食,一会儿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鹳显得紧张。
⑤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是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粒石子,向江滩扔去。
⑥鸟儿们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鹤,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全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夹后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⑦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再一次瞄准,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⑧“砰——”子弹划破空气。东方白鹳一个踉跄。
⑨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乌夹。子弹将东方白鹳脚上的乌夹,击断了。
⑩东方白鹳,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逡巡:
浑然不觉:
2.根据文章内容,先梳理故事的情节,再回答问题。
在这些情节中最出乎你意料的是第 个情节(填序号),因为
。
3.用“横线”划出第①自然段中描写“他”枪法准的句子,该句子的作用是( )。
①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精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A.抒发作者感情 B.点明文章中心
C.渲染气氛 D.为下文做铺垫
4.文中以环境描写“多么蓝的天啊!”结尾,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渲染环境气氛,烘托出猎手轻松愉快的心情。
B.预示着猎手等待着下一个射击目标在天空出现。
C.结尾的环境描写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D.衬托出东方白鹳重获自由的欣喜。
5.第⑥自然段将群鸟与其中一只鸟的描写结合起来,这是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十四、阅读文章,作答。
生命的补丁
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了,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上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大理解,反正死马当着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了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铸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guǎng),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小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大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的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这也不符合规律。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然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生命之所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1.做皮鞋的老师傅启发“我”老婆补出了如艺术品一般的衬衫的行为是( )。
A.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
B.在不影响穿着的情况下,为了对称美,在另一只鞋上也划了几道口子。
C.在另一只鞋上也划上口子,并用独特的方式补好,使其具有审美品位。
D.补鞋子时,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稚拙。
2.文中分别讲了① 和②
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概括说明观点:③
(用原文中的话说)
3.读了短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作者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态度是乐观坚强的。
B.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我们不能悲观、消极,更不能绝
望,只要有信心,就有希望,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C.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伤口就是伤口,没有必要因为伤口而
痛苦,也没有必要去愈合伤口。
4.对文章题目“生命的补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补在破损衣服或其他物品上的东西。
B.生命中的遗憾,如意外的伤害、病痛、残疾等。
C.指身体上的伤口,我们必须忍痛将伤口缝合。
D.生命中的遗憾不可避免,我们只能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战胜自己,让
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5.除了文中列举的名人之外,请再举一位能用“补丁”缝合伤口,并努力在“伤口”
上开出美丽的花朵的人物。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挫折,你将如何面对?请用几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十五、阅读文章,作答。
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黑白黑白数黑白”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如果没有这宝贝,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好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黑白黑白数黑白”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1.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快速阅读,完成下面的练习。
A.为了快速了解“踢罐电报”的玩法,我会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
→分批淘汰→ →捉小孩下庄重新开始
B.重点阅读第④自然段至第⑦自然段,以歪儿的角度概括“游戏风波”,再梳理“我”对歪儿的情感变化。
事情发展:歪儿坐庄→ →歪儿扔罐→
情感变化: →感到不安→ →异常快乐
2.文章第④自然段中写“我很快成了佼佼者”,“我”成为“佼佼者”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从第⑦自然段画“ ”的句子想开去,我能体会到“异常的快乐”是指:
。
4.我能抓住关键句,把握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关键句: 。
主要观点: 。
十六、阅读文章,作答。
愤怒的土地
①现在,雨来正领着鬼子大队在河岸上走。雨来一边走着,心里说,已经把这群强盗领到地雷阵中,我得想个办法脱身才行。怎么脱身呢?雨来默默地开动脑筋想办法。
②鬼子队伍的背后河堤上,大路上,漫地里是地雷。前面的河堤上,大路上,漫地里也是地雷。
③离第一个地雷只有两丈远了,一丈远了,还有几尺远了……
④雨来回头向鬼子指挥官说:“前面,没有地雷啦!”
⑤雨来故意一边走,一边回头说话,故意迈空了脚步,身子一歪,“哎呀”叫了一声,像一团小旋风似的,伶俐地滚进了河里。
⑥雨来在水里游着。他故意从水里冒出头来,扬手喊了声:“救——命——啊——!”就假装被波浪打进水里。接着,仿佛被涌起的波浪推上水面似的,又闪露了一下小脑袋,就沉进河底去了。
⑦大连鬓胡子鬼子指挥官,瞪着小眼睛,见带路的小孩被河水冲走,心里说:“天皇保佑,幸亏出了地雷阵!”
⑧可是,一个地雷山崩地裂似的爆炸了。河堤上升腾起来的浓烟,卷着沙土和炸碎的鬼子衣服,直冲上天空。民兵的枪也响了起来,子弹带着呼呼的哨声,射进鬼子混乱的队伍里。
⑨轰!轰!轰!……一个个地雷像连珠炮似的咆哮起来。啊!愤怒的土地,把撕碎的敌人抛上天空,扔进滚滚的烟尘中。军帽和带着血块的军装破片飞舞着,挂在庄稼秆上,挂在树枝上。皮鞋、炸断的步枪,在半空中打着筋斗……
⑩雨来从老远地方爬上河岸,战斗已经结束。他拧着湿淋淋的衣裳,只见落日把旷野上浮动的烟雾,映得红红的。民兵爆破组正在打扫战场。
鬼子和特务,除了炸死的和乱枪打死的,只逃走了三十多人。
雨来光着身子,抱着湿衣裳,向战场跑去。见铁头、三钻儿他们,也在人群里搜罗鬼子的枪支和子弹。二黑戴着个鬼子钢盔,穿着快没到大腿根儿的皮靴,手里拿着一把真正的鬼子军刀,远远地向雨来嚷着:“嘿!战利品!”
——节选自《统编语文教科书推荐书目:快乐读书吧 小英雄雨来》
1.读选文,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小标题。
引敌进入地雷阵→ → →战斗结束扫战场
2.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用恰当的词语替换句中的“说”。
例:他故意从水里冒出头来,扬手喊了声:“救——命——啊——!”
二黑远远地向雨来嚷着:“嘿!胜利品!”
①雨来一边走着,心里说,已经把这群强盗领到地雷阵中,我得想个办法脱身
才行。“说”替换成—( )
②雨来回头向鬼子指挥官说:“前面,没有地雷啦!”“说”替换成—( )
③大连鬓胡子鬼子指挥官,心里说:“天皇保佑,幸亏出了地雷阵!”“说”替换成—( )
3.读到第⑧段“民兵的枪也响了起来,子弹带着呼呼的哨声,射进鬼子混乱的
队伍里”这一句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写一下。
4.留意小说的环境、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小说的情节,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
理解人物形象。《愤怒的土地》写出了一个怎样的“雨来”?请结合相关语句,
写出你的看法。(不少于2 点)
5.《小英雄雨来》是以主要人物作为题目的一部小说,下面哪篇文章不是以主要人物作为题目?( )
A.《竹节人》 B.《少年闰土》 C.《狼牙山五壮士》 D.《军神》
十七、阅读文章,作答。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份学习讨论提纲。听见叫她的名字,江姐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起身,拿着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 像平常一样梳着她的黑发。
江姐梳好了头,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X”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A】江姐习惯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
“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一个小布包里。 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看了一眼,又递还给那位女同志。
“留给大家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
布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眼泪,哭了起来。
这时,走廊上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
【B】“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江姐讲完以后,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停了下来,回头把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江——姐——”人们像猛地醒过来似的,红肿着眼睛,从签子门缝中望着她离去的背影。
江姐和其他男同志一起,挺立在囚车上面,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文章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监狱中的场面,其中“面”是对 的描写,“点”是对 的描写。
A.江姐 B.牢房内的物品 C.特务 D.狱中的其他同志
2.根据文章的划分,梳理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完成示意图。
3.对题目“最后的时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姐牺牲前的短暂时刻 B.光明到来前最黑暗的时刻
C.反动派最后疯狂的时刻 D.江姐即将获救在狱中的时刻
4.文中【A】处,江姐当时在换衣服时;心里想:
;文中【B】处,是对江姐 的描写,表现出她 的英雄气概。(填写至少一个四字词语)
5.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江姐和其他男同志临终前可歌可泣的表现,可以用以下
哪些诗句来赞美?( )(多选)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6.读了文章,江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写。(至少两个方面)
十八、阅读文章,作答。
早
①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②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子“曰”“诗云”,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③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还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腊梅。//
④我(A)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腊梅花。
⑤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⑥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⑦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B)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⑧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选自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作者吴伯萧,有改动。)
1.请在以下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A、B两处的括号内。
①严肃 ②严格 ③居然 ④忽然
2.请根据文章分段,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出文章主要内容。
—— → →
3.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梅花的“早”是自然而然的,鲁迅书桌上刻着“早”字是被迫无奈的。
B.说明鲁迅书桌上刻着的一个“早”字是受腊梅花的影响,是一种启迪。
C.由腊梅花的“早”引出鲁迅书桌上刻着的一个“早”字,自然过渡到下文。
D.说明腊梅花的“早”与鲁迅书桌上刻着的“早”字有着不同的内涵。
4.短文的最后一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5.本学期我们学习和阅读了关于鲁迅的许多文章,阅读下面材料,分别用一个词
语形容你从中看到的鲁迅先生,写在后面的横线 上。
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出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选自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②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选自吴伯萧的《早》)
③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选自鲁迅的《野草》)
④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选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十九、阅读文章,作答。
幸福的傻瓜
文/厉剑童
离上课铃响还有三分钟,赵老师早早来到教室等候上课。他的眉头凝成了一个大疙瘩,只见墙上那块写着“做儒雅学生,创魅力课堂”的泡沫文化牌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
“咚咚咚”,赵老师三步并作两步走上讲台,指着文化牌说:“这是谁干的?请站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赵老师接着说:“我想给这位同学一个主动认错的机会,只要晚上主动打电话告诉我,我就既往不咎……”
吃过晚饭,赵老师拿了一本书看,可眼睛时不时看一眼一旁的手机。七点过去了,八点过去了……手机一直没有响。赵老师手拿着书,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十点过去了,十一点过去了……手机依然没响过。赵老师书房里的灯一直亮到天明。
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①赵老师满脸笑容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昨天晚上我接到了两个电话,你们想知道这两个电话的内容吗?”说到这儿,赵老师故意停顿下来,“这可不是一般的电话,是两个同学打来的,他俩在电话里承认了由于好玩弄坏文化牌的事……他们敢于承认错误,说明他们有一颗向上的心……同学们,让我们为他们的诚实鼓掌!”说完,赵老师带头鼓起掌来。
看着眼前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②赵老师在心里笑了,并在工作日记本上写下:这些傻孩子,其实根本没人给我打电话主动承认错误。
中午,赵老师早早去了办公室。吴明明、赵小梦、李涛……几个学生敲门进来,要求当公物管理员。此后,班里故意毁坏公物的事情再也没发生过。
转眼就要毕业了。在毕业典礼举行的前一天,几个学生的一番话让赵老师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文化牌事件后,学生们之所以纷纷主动要求当公物管理员,是因为班长王芳到办公室交作业本,无意中看到了赵老师在工作日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并且知道了赵老师自掏腰包重新买了一块文化牌。
这天,赵老师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所有人都知道我撒了谎,只有我一个人被蒙在鼓里。我才是真正的傻瓜,不过我愿意当这样的傻瓜,幸福的傻瓜。
(摘自《十八岁的紫藤花》)
1.班里的文化牌遭损坏之后,赵老师是怎样处理的?同学们有什么反应?事情
的真相是什么?认真阅读短文后,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读文中的画线句子,体会赵老师的“笑”所反映的心理活动,并给它们选择合适的批注。
A.我得装作很高兴,让同学们相信我的话。
B.我得和蔼可亲,让同学们认真听课。
C.同学们真好糊弄,这下我大功告成了。
D.同学们相信了我的话,这下我心里踏实了。
第①句对应的批注应是 ,第②句对应的批注应是 。
3.赵老师说自己是“傻瓜”,因为 ;他又说自己是“幸福的傻瓜”,因为 。
4.小明在完成第(3)题时,应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
A.1~2 B.6~8 C.6 D.7
5.读了短文,你认为赵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至少从两个方面列举事例,并简要分析说明。
6.班里的文化牌到底是谁损坏的?他(她)最后承认错误了吗?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故事的相关情节和结局。
二十、阅读文章,作答。
冻年货
①“上冻了!”当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zèng]亮的冰场。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然不富裕,但是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是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听到孩子们唱这首童谣,我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过年前,奶奶都会悄悄地早起,把一大盆面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胀得胖鼓鼓的,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当清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拿 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______”的好彩头。
④过去,哈尔滨冬天可以吃的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箱。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过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⑤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我长大后定居北京,也试过用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选自《冻年货》王彦 有删改)
1.本文围绕“冻年货”写了奶奶在冬天 和 两个内容。
2.“更让我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是
文中的一个过渡句,应该放在第 自然段的开头。
3.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段环境描写,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哈尔滨的冬天 ,为下文冻年货做好了铺垫。
4.依据文章内容,请你写出奶奶冻馒头的过程。
和面静静等待→做花馒头→ →把多余的馒头冻起来
5.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横线上填写哪个词语最恰当?( )
A.喜气洋洋 B.欢天喜地 C.五谷丰登 D.蒸蒸日上
6.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直接写出了花馒头的样子,画“ ”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 )。
A.写出了花馒头样子多,形状很逼真,突出了奶奶的手巧。
B.写出了花馒头样子多,形状很逼真,突出了作者非常馋。
C.写出了花馒头样子多,形状很逼真,突出了馒头样子好看却不好吃。
7.以下是同学们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王小明认为,文中的奶奶都九十多岁了,年纪如此大,每年还要张罗冻年货,
为家人操劳,实在是太辛苦了,是子孙不孝。
B.李红认为奶奶九十多岁张罗冻年货,不是子孙不孝的体现。冻年货不但让奶
奶的生活不单调,而且能为家人做事,她是欣慰的,是快乐的,体现了奶奶
对家人深深的爱。
二十一、阅读文章,作答。
【材料一】
①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②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③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④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⑤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⑥破课桌,俨然一个剑拔弩张的古战场。
⑦
⑧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
——节选自《竹节人》
【材料二】
父辈的童年更多是在田野间放逐,是与自然交心。斗蛐蛐、抓蜻蜓、吹麦哨……没有机器喧嚣的年代,大自然给父辈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由于科技进步,电视机成为90后童年回忆里标准性物件。而当动漫风潮袭来,90后则成了被风暴席卷的第一批孩子。虚拟宠物喂养玩具、四驱兄弟同款赛车、游戏卡片、陀螺、弹珠超人 这些动漫衍生产品可以在家里堆成一座小山。
00后一出生就徜徉在互联网,他们学会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父母手中闪着光的物品——长方形、会发音,父母还会对着物品做出各种表情。它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吸引人?00后们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很快可以上手手机、ipad等各种电子产品,那时的童年是左手拿碗筷,右手刷屏幕,在各种无意识的动作下逐渐认知世界。
接下去,我们不妨预测下什么将成为10、20后童年的代名词。
预测一:AR玩具或成为新宠
AR技术将停留在书本以及卡片上的物体生动化、立体化。上海一家公司推出了“虚拟+现实”的儿童玩具,比如魔方,结合平板电脑一起玩,透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实体魔方玩具的所有面和颜色的精确识别,实时生成魔方还原步骤,让孩子可以无师自通,学会还原魔方,体验魔方的魅力。
预测二:陪伴机器人和10、20后一起成长
机器人,是不得不提及的热词。陪伴机器人的产生也是基于10、20后现在家庭构造衍生出来的产品。其中,具有早教功能的陪伴机器人,是专为儿童开发的教育类电子产品,同时设有人机互动,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开发潜能的功能,是80、90后父母较为倾心的早教工具之一。
1.阅读【材料一】无法解决以下哪个阅读任务?( )
A.写一份玩具改装指南。 B.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C.体会传统玩具带来的乐趣。 D.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材料一】中第3、4自然段末尾都有“神气”一词,这样写的作用是:
。
3. 根据【材料二】,填写玩具进化史。
4.【材料二】列举“AR魔方”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能让人体验魔方的魅力。
B.还原魔方的方法很简单。
C.AR技术将停留在书本以及卡片上的物体生动化、立体化。
D.公司推出了“虚拟+现实”的儿童玩具。
5.根据【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父辈们只喜欢与大自然交心,所以竹节人不算是父辈儿时的玩具。
②“00后一出生就徜徉在互联网”,说明00后对互联网很熟悉。
6.活动中,同学们对“谁的童年乐趣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父辈的童年可以在山野间追逐,与大自然交心,可以玩自己做的玩具,
有好多童年的玩伴,这是何等自由、浪漫,他们的童年乐趣更多。
观点二:现在物质条件好了,科技发达了,我们这群00后眼界更开阔了,我
们的童年拥有更多乐趣。
我的观点: 。
我的理由: 。
二十二、阅读文章,作答。
①飞机起飞前,一位乘客请求空姐给他倒一杯水吃药。空姐很有礼貌地说:“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稍等片刻,等飞机进入平稳飞行后,我会立刻把水给您送过来,好吗?”
②15分钟后,飞机早已进入了平稳飞行状态。突然,乘客服务铃急促地响了起来,空姐猛然意识到:糟了,由于太忙,她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空姐连忙来到客舱,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那位乘客跟前,面带微笑地说:“先生,实在对不起,由于我的疏忽,延误了您吃药的时间,我感到非常抱歉。”这位乘客抬起左手,指着手表说道:“怎么回事,有你这样服务的吗,你看看,都过了多久了?”空姐手里端着水,心里感到很委屈。但是,无论她怎么解释,这位挑剔的乘客都不肯原谅她的疏忽。
③接下来的飞行途中,为了补偿自己的过失,空姐每次去客舱给乘客服务时,都会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需要水,或者别的什么帮助。然而,那位乘客余怒未消,摆出一副不合作的样子,并不理会空姐。
④临到目的地时,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留言本给他送过去,很显然,他要投诉这名空姐。此时,空姐心里虽然很委屈,但是仍然不失职业道德,显得非常有礼貌,而且面带微笑地说道:“先生,请允许我再次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无论您提出什么意见,我都将欣然接受您的批评!”那位乘客脸色一紧,嘴巴准备说什么,可是却没有开口,他接过留言本,开始在本子上写了起来。
⑤飞机安全降落。所有的乘客陆续离开后,空姐打开留言本,惊奇地发现,那位乘客在本子上写下的并不是投诉信,相反,是一封给她的热情洋溢的表扬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整个过程中,你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特别是你的微笑,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最终决定将投诉信写成表扬信!你的服务质量很高,下次如果有机会,我还将乘坐你们的这趟航班!”
1.阅读短文,完成下面乘客对应的情绪变化鱼骨图。
2.第②段中划线句子是对空姐的 描写,我是从“ ”这个词看出的。
3.第②段的“小心翼翼”删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作者把留言本的内容放在故事的结尾,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
A.首尾呼应,更突出空姐的个人素质很高。
B.设置悬念,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C.点明结果,知道那位乘客态度转变了。
5.给文章拟一个题目,填在横线上。
6.文中的两个人物中你欣赏谁?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二十三、阅读文章,作答。
①童年,是“玩”的世界,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玩”的乐趣!如今,我早已远离童年,也远离了童年那些难忘的游戏。而那些经典的童年游戏,不仅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深深烙印。
②我生活在缺乏玩具的年代,所有的玩具都得自己做,做沙包是我最擅长的。最初,是奶奶或妈妈为我们缝制沙包,慢慢地,我就学会了。每次缝制沙包,我都要把家里的衣柜彻底翻个遍,每个角落都不落下。“扫荡”一番之后,总能找出一件花色好看的旧衣服,用它裁出形状合适的布条,然后就可以缝制沙包了。
③沙包有好几种缝法,最常见的是方方正正的立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要缝制这样的方形沙包,可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你首先要裁出六个正方形布块儿,大小得一致,不一致,缝起来就很难看。其次,要把这六个正方形缝在一起,当然既费针又费线,还要费上些时间才能完成。对于很多手笨的人来说,一会儿工夫可能就心烦气躁,把针线布块儿胡乱地扔在一边了。还有一点,你缝的针脚是不是细密,不细密,缝合处就容易漏,里面装的大米呀,沙子呀,还没玩多长时间呢,就都漏出去了。而这些,对于我来说似乎显得很容易。
④沙包缝好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约着一起到胡同里玩起来。沙包的玩法可多了:两个人站在两边,用沙包砍中间的人,中间的人来回躲闪,争取不被砍中;用脚尖夹住沙包,用力向前甩,比一比看谁甩得远……我们几个小伙伴最喜欢玩“投沙包”的游戏。我们在地上画个大圆圈,每个人都站在远一点儿的地方,把沙包往圆圈里扔,谁扔进一次就给谁记上10分,看谁最后得分多。“投沙包”还有另外一种玩法,同样先画一个大圆圈,然后在大圆圈里画上四个小圆圈,小圆圈里分别写上10、20、30、40,这些数字是记分用的;写好分数后,我们还要在离大圆圈远一点儿的地方画上一条线;每个人都站在线的后面,往圆圈里投沙包,投掷的机会均等,投到不同的小圆圈里得不同的分数,没扔进小圆圈不得分;最后,把手里的沙包都投进去了,累加起来,谁得分多,谁就胜利。
⑤每次玩这个游戏,我们几个小伙伴都兴奋不已,那欢乐的场景我至今难以忘记。童年,真是美好,童年的游戏,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1.这份材料主要围绕“沙包”写了两方面内容,分别是 和 游戏。
2.第②自然段中,作者说的“扫荡”一番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说,缝制方形沙包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请你概括地写下来。
4.请观察图画,结合阅读材料的内容,为这张图画填写
上“游戏名称”和“游戏步骤”,完成制作一张游戏卡片。
游戏名称:
游戏步骤:(请分条目写,用1.2.3.……标出游戏步骤)
二十四、阅读文章,作答。
冰雪中的温情
①干旱了一冬的大地,终于盼来了一场雪。雪很大,呼呼的西北风伴着纸片一般的雪花漫天飞舞,铺天盖地。路上的行人在风雪中艰难地前行,显得那样焦灼。同样焦灼的还有我的内心。
②下午,我到幼儿园接儿子。老师说,孩子精神不太好,最好去医院看看,给孩子吃点儿药。我一摸孩子的额头,确实感觉比平时温度高,怕是发烧了,是得去看看。
③从幼儿园出来,雪好像下得更大了,地面上结了厚厚的冰。我迎着寒风向出租车招手。可是,大概是因为天气不好,有需求的人太多,居然一时打不到车。怎么办?打电话,找朋友开车过来帮个忙吧。我掏出手机,天哪,手机没电了!唉,真是雪上加霜呀!
④“妈妈,我好冷呀。”儿子缩着脖子,直打哆嗦。我赶紧把儿子抱在怀里。幼儿园到医院大概有近五公里的路吧,这大冷天怎么可能走路过去,这不是让孩子更遭罪吗?
⑤我心里正急,一辆出租车闪着雾灯,慢慢地向我驶来。我顾不得危险,拼命地招手。车靠边了,车窗随即打开。司机师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帽子。可能是天太冷吧,帽子把他的脑袋都包裹起来了,只露出眼睛,看不清他的模样。
⑥“您到哪儿去?”车里传出司机师傅的询问声。“去附近那家儿童医院,孩子病了,您能……”“上车!”我话没说完,司机师傅就答应了,这声音干脆利索,似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短短的两个字让我心里充满喜悦,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抱着儿子钻进车里。
⑦车里有点儿冷。司机师傅见我们上了车,立刻打开了暖风。暖风呼呼地吹过来,身上立刻觉得暖和多了,我随口说了声“谢谢”。司机师傅说:“别客气,我穿得多就没开暖风。上了车,我就不能让你们再冻着了。”
⑧他边说边回过头来看了我们一眼,见孩子打了好几个喷嚏,连忙拿出一大包纸巾,递过来说:“快给孩子擦擦吧。”
⑨我赶紧接过来,抽出几张,给孩子擦了擦鼻子,说:“这大雪天打辆车真费劲,您能送我们,真是太谢谢了。”他摆摆手说:“这地上的雪都结冰了,天气实在是不好。我打老远就看您在招手了,估计是有急事。今天,我就不打计价器了,一口价。”“什么?一口价,要多少就得给多少吗?看来今天我是坐上‘黑车’了。”我不由得心里暗暗叫苦。“不过,算了,给孩子看病要紧,其他的就先别想了。”
⑩车到了儿童医院大门口,我急忙说:“师傅,停车,我们就在这下车吧。”司机师傅看了看,说:“门诊的大夫应该已经下班了,你们得去看急诊,这儿离急诊大厅还挺远的,车子可以开进去,我送你们过去,可以少走点儿路。”
沿着马路,穿过几栋楼,车子停在了急诊大厅门外。“您给10块钱吧。”“什么?10块钱?我没听错吧,出租车的起步价也不会低于这个价钱呀!我原以为他会漫天要价,是我误会人家了,真不应该。”他笑着冲我说:“您没听错,10块钱。”我掏出手机,准备付钱。哦,忘了,手机没电了,微信支付不了。我赶紧掏出钱包翻了翻,只有几张100元的,我拿出一张递过去。
“我身上也没带零钱。”听司机师傅这么一说,我赶紧又把自己的衣兜翻了一遍,没找到一分钱。他看了看我,摆摆手说:“算了算了,不用给了,带孩子看病要紧。”我说:“这样吧,您告诉我您的手机号,我明天一定联系您。”司机师傅再一次摆摆手,说:“不用了,谁还能不遇上点儿麻烦事,能帮就帮,快下车,快带孩子看病要紧……”
我抱着孩子下了车:“师傅,您贵姓呀,您是哪个出租汽车公司的,我……”我的话还没问完,车就开走了,消失在漫天的风雪中了。
多好的司机师傅呀,我不知道他的姓名,甚至没看清他的长相。可是,从我们上车,他就一直都在做着暖心的事,在这个冰雪的傍晚,让我的心里感受着温情。此时,那美丽的雪花依然漫天飞舞,飘飘悠悠,轻轻盈盈。它应该是在为人间的善良翩翩起舞,一定在传递着冰雪中的那份温情。
1.联系上下文内容,第③自然段中“雪上加霜”指的是
。
2.小说中的“司机师傅”“从我们上车,他就一直都在做着暖心的事”。阅读第⑦~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