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5:1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
复习
主题——连续观察。
要点: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单元篇章:处处留心皆学问
内容:
1.《古诗三首》——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
2.《爬山虎的脚》——观察植物,描写特点和变化(连续细致的观察)
3.《蟋蟀的住宅》——观察动物,描写其住宅特点和变化(连续细致的观察)
第9课 古诗三首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
唐 白居易 宋 苏轼 宋 卢钺
秋季 观察点变化 拟人
暮江风景图 景象也不同 梅雪争春图
对自然美景 不跳出局部整体 各有所长
的喜爱之情 观察,就很难认
清事物真相或全貌
描写景物寄寓道理
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
会背诵,默写时不缺标点。
课文点拨
古诗中字词意思:
吟: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瑟瑟:形容未受到太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这里指珍珠。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
缘:因为。
降:服输。 骚人:诗人。
阁:同“搁”,放下。在这里读“ɡē”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暮江吟》:作者,唐代白居易。“暮”点明 ,“江”点明 。诗中写
江面景色的句子是 ,
。描写 的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傍晚到月夜一直在赏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时间
地点
傍晚时分
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
月夜景色
《题西林壁》: 代诗人 漫游庐山,发现 看庐山是岭, 看庐山是峰,从 、 、 、 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总结出“ , ”的道理。这句诗也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作者,宋代卢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是“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评议梅与雪的诗句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说说你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理解和诗句蕴含的道理。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了梅花的淡淡清香。作者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给红色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题西林壁 ( )
①题目 ②书写,题写 ③古代指额头
2.梅须逊雪三分白 ( )
①让出(帝王的位置)②谦虚,谦恭
③不及,比不上
3.可怜九月初三夜 ( )
①怜悯 ②值得怜悯 ③可爱
4.只缘身在此山中 ( )
①因为 ②边缘 ③原因
当堂练




第10课 爬山虎的脚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颜色特点:嫩红—嫩绿—绿得新鲜。
分布均匀,间距相等的特点。
形态特点:全部朝下。
课文点拨
爬山虎的脚
1.样子:位置,形态(突出嫩红、纤细、柔嫩的特点)
2.攀爬:伸 触 巴(接触面增大,力量增强) 拉,细丝的变化。
3.与墙的关系:没触着墙会枯萎,触着墙逐渐变灰色。
“注意、仔细看”——需要细致观察
“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观察方法(细致,连续)
近义词:
舒服——舒适 均匀——匀称 拂过——擦过 漾起——荡起 触角——触须 萎——枯
痕迹——印迹 牢固——坚固 休想——休要 新鲜——鲜嫩 引人注意——引人注目
反义词:
新鲜——陈旧 舒服——难受 弯曲——笔直 牢固——松散 细小——粗壮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画部分运用了 修辞手法,把 比作 。
选文是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
选文从 、 、 来介绍爬山虎的脚,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长在 ,形状是 ,颜色是 。
比喻
细丝
蜗牛的触角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位置
形状
颜色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嫩红
课后习题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要点:抓住爬山虎往上爬的动词,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
爬山虎爬墙时,先是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接着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最后细丝由直变弯拉一把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
第11课 蟋蟀的住宅
这篇课文改编自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而持续地观察,真实生动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课文的两方面内容)
全篇拟人化的手法,把蟋蟀比做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住宅,把蟋蟀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拟人手法,逼真贴切地描绘出蟋蟀的形象,既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又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课文点拨
近义词:
隐蔽——隐秘
慎重——谨慎
选择——抉择
温和——暖和
可惜——惋惜
惊奇——惊讶
搜索——搜寻
安静——宁静
反义词:
简朴——奢华
平坦——崎岖
光滑——粗糙
干燥——潮湿
简单——复杂
伟大——渺小
宽敞——窄小
增长——减少
蟋蟀住宅的特点
外部特点:
向阳、倾斜、便与排水、顺着山石、大小适宜、洞口隐蔽、平台平坦。
内部特点:
光滑、平整、简朴、情节、干燥、卫生。
精心建造住宅:
一、修建的过程:先挖掘重要部分,再长时间整修。
二、修建的时间:从秋天初寒一直到冬天。
三、使用的工具:前足扒土,大颚搬掉较大土块,后足踏地,锯把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四、劳作方式:建造时——连着几个钟头干活,累了休息一会儿再继续;整修时: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
作者的观察:严谨认真、细致入微、持之以恒
蟋蟀的住宅为什么是“伟大的工程”?
一、蟋蟀挖洞穴的工具:蟋蟀身躯柔弱,挖洞穴用的是细弱的前足、大颚、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比较,反差很大。
二、住宅地选择:不利用现成的洞穴,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隐蔽、倾斜、弯曲,有利于自己的安全。
蟋蟀的工具柔弱,工程却很大,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巩固练
1.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l)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向阳、隐蔽、大小合适、弯曲、干燥、整洁、有平台等);
(2)蟋蟀是如何建造、整修住宅的。
巩固练
2.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选址:不肯随遇而安,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朝着阳光的堤岸)
动工:大多是在十月
挖掘:扒土(前足)→搬土块(钳子)→踏地(后足) →推土、铺土(后腿上的两排锯)
整修:一直到冬天。
作者观察的时间长,且观察得很仔细。
3.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答:(1)蟋蟀的住宅本身是个伟大的工程。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蟋蟀的住宅耗时耗力,从十月一直到冬天,都在建造、整修。
(3)蟋蟀用来修建这座住宅的工具是那样柔弱,那样简单,而修建住宅的工程这么庞大。从这巨大的反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蟋蟀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答: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5.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方法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作者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样写的作用是(语言更加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更能吸引读者)。
课文主要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本来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语言更加风趣幽默,使读者产生亲切之感,引起阅读的兴趣。而这个片段则是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具体地介绍蟋蟀的外形、体色、发声器、产卵器。语言准确平实,但没有课文那么生动有趣。
单元练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
(2)蟋蟀选择春天建造住宅,因为那时天气温暖。( )
(3)《蟋蟀的住宅》是法国的法布尔所写。( )
(4)蟋蟀不去碰门口的那丛草,因为它要让那丛草隐藏住宅,使住宅不容易被发现。( )
×



下列句子运用的是哪种观察方法?填写序号。
A.抓特点观察 B.连续观察
C.长期观察 D.重点观察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3)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
B
D
A
语文园地三
交流平台:
重点是连续、细致的观察的好处。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写准确,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要想写出事物的变化,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观察时要动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和用心想等。
蟋蟀建造住宅是作者运用了一些动词来描写,如:扒、搬、踏、推、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这么准确。
《爬山虎的脚》中表示时间的词:不过几天、后来,说明作者不但细致观察,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详细。
多感官观察:“平坦”是作者观察时用眼睛看到的,“安静”是作者用耳朵听到的,“弹琴”是作者用心听到的。
词句段运用:
1.动物和相对应的家的称呼对应
提示: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如“马厩”“鸟巢”“牛棚”“羊圈”,“狗窝”不能称为“狗洞(供狗进出的通道)”
2.运用词语把句子表达得更加准确
“逐渐”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使句子更加准确。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最多”表示程度,在第二句中写出了蟋蟀住宅的深度,表达得更为准确。
答题点拨
说明性文章中,“大约”“之一”这样的词语能不能去掉?
答题要点:不能去掉,结合句子意思,“大约”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文用词严谨准确。“之一”表示多种情况中的一种,去掉了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密。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日积月累:
提示:理解意思,重在能根据句意灵活运用。
已经立冬了,但今天无风,感觉暖融融的。难怪老人们说:“ 。”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选择题练习
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
B.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
C.随遇而安(顺便)
D.梅须逊雪三分白(比不上)
下列动物的住所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狗窝 鸟巢 B.猪圈 虎穴
C.狗洞 马窝 D.马厩 鱼塘
C
C
与“慎重”一词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A.严重 B.谨慎 C.沉重 D.轻率
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秋天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
D
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相近的一项是( )
A.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B.无限风光在险峰。
C.有志者事竟成。 D.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对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小闹钟镶着一圈金光闪闪的边。银色的钟面上罩着一块钟面玻璃。那圆圆的钟面玻璃映着钟盘,就像十五的月亮。十二颗明星般的计时刻度镶嵌在银色的钟面上,闪闪发光。
A.小闹钟构造精密。 B.小闹钟外观精巧。
C.小闹钟报时精准。 D.小闹钟色彩鲜艳。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