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昆虫备忘录》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昆虫备忘录》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5:3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下4《昆虫备忘录》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昆虫备忘录》是一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作者汪曾祺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向读者介绍了蜻蜓、花大姐、独角仙、蚂蚱这几种昆虫的外形、习性、特点等,展现了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与奇妙无穷。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童趣,每介绍一种昆虫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昆虫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昆虫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文中配有多幅有趣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便利,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大自然中的昆虫充满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观察昆虫的经验,积累了一些直观的认识。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具备了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读通课文,但对于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的体会,以及从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深入阅读文本,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三、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学中对昆虫的描写,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学习作者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昆虫特点的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并尝试在口语和写作中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精准度与生动性。
思维能力:在阅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思考、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不同昆虫的特点,锻炼逻辑思维;借助文中有趣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从作者对昆虫的描写及插图中感受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动态美,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能力,鼓励学生用绘画、手工等方式创造性地展现自己心中的昆虫形象。
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明白昆虫虽小,但也是大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与万物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四种昆虫的外形、习性、特点等,理解作者描述昆虫的方法。
学习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昆虫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并学习如何在写作中融入情感。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昆虫关键特征进行描述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写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昆虫图片、视频、课文朗读音频)、昆虫卡片、绘画工具。
六、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 “昆虫王国探秘” 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昆虫的世界。
问题引导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如 “备忘录是什么?这份备忘录记录了哪些昆虫?你觉得哪些昆虫写得最好玩?” 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昆虫图片、视频,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昆虫的外形特点,加深理解。
学法
自主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提取关键信息,了解课文大意。
合作探究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对昆虫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享阅读感受,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与团队精神。
迁移运用法:学习作者描写昆虫的方法后,尝试观察身边的昆虫或其他小动物,进行仿写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1.播放一段各种昆虫飞舞、爬行的视频,画面定格在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上,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么多有趣的小虫子,你们的眼睛是不是都亮了?你们认识哪些昆虫,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和它们的小故事吗?”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大作家汪曾祺爷爷笔下的昆虫世界,去看看他为我们记录下的几种特别的昆虫,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昆虫备忘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介绍:“同学们,汪曾祺爷爷可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受戒》、《端午的鸭蛋》、《沙家浜》等。他的文字就像他本人一样,特别有趣、接地气。他特别热爱生活,喜欢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小虫子小动物,然后把这些有趣的发现用文字记录下来,让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大家读完这篇课文,肯定也会喜欢上他的写作风格。”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读书姿势和朗读情况。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带拼音指名读,正音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重点强调 “绸”“膜”“瞎” 等易错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按小组轮流读,
(3)理解 “备忘录”“严丝合缝”“黑斑” 等词语的意思,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理解 “备忘录” 时,教师拿出一个纸质备忘录本,展示给学生看,问:“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的这个小本子,人们经常用它来记录一些容易忘记的事情,这就是备忘录。那课文里的‘昆虫备忘录’呢,就是作者用来记录关于昆虫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记录了些什么吧。”
(四)再读课文,探究问题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备忘录是什么?大家可以结合刚才老师给大家展示的备忘录本,和课文内容来回答。
第二个问题:这份备忘录记录了哪些昆虫?请大家边读边用横线把它们画出来。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哪些昆虫写得最好玩?等会儿小组讨论的时候,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圈画标注。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3.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三个问题的看法,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你为什么觉得这只昆虫写得好玩?是作者的哪个描写让你有这种情况?”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4.全班汇报:
(1)指名回答 “备忘录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对,备忘录就是用来记录一些重要信息、防止遗忘的本子或文档。课文里的‘昆虫备忘录’,就是作者把自己观察到的昆虫的特点、习性等记录下来,让我们也能了解这些有趣的小生命。”
(2)“记录了哪些昆虫”,学生回答后,相机板书:蜻蜓、花大姐、独角仙、蚂蚱,并展示相应的昆虫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3)讨论 “哪些昆虫写得最好玩” 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花大姐写得好玩,作者说它‘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像小芝麻’,把花大姐的样子写得特别形象,我好像一下子就看到它了。”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倾听、补充,共同感受作者语言的趣味性,如:“那大家再找找,作者描写花大姐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进一步挖掘文本。
(五)精读课文,学习写法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找到了作者写得好玩的昆虫,那现在我们一起深入去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昆虫写得这么有趣的。以蜻蜓为例,大家默读描写蜻蜓的段落,找找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蜻蜓的特点。”
2.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蜻蜓外形、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如 “复眼”“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款款地落下来” 等词句。
3.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作者写蜻蜓的复眼,说‘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这是用了什么方法告诉我们复眼的作用呀?” 引导学生回答 “举例子”,教师继续追问:“那描写硬翅的时候,‘朱红的、瓷漆似的’,这又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生动性。
4.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自己觉得好玩的昆虫,仿照刚才学习蜻蜓的方法,找出作者描写它的好词好句,分析所用的描写方法,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全班汇报。教师巡视各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5.全班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倾听、评价、补充,强化对描写方法的学习。
如:“这个小组分析花大姐分析得很到位,不仅找到了好词好句,还说出了作者用比喻写出了花大姐的外形特点。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发现?”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汪曾祺爷爷走进了神奇的昆虫世界,认识了四种有趣的昆虫,还学习了作者描写昆虫的好多妙招,像用比喻、举例子等方法把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身边的小生灵,热爱大自然、保护昆虫,用文字记录下它们的精彩。”
2.拓展延伸:展示一些其他昆虫的图片或视频,鼓励学生课后去观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昆虫,仿照课文,制作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可以用绘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昆虫备忘录
蜻蜓:复眼、硬翅 (比喻、举例子)
花大姐:小圆点、颜色 (比喻) 热爱大自然 保护昆虫
独角仙:甲壳硬、力气大
蚂蚱:外形、动作 (描写细致)
十、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通过播放昆虫视频,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迅速融入课堂氛围,分享自己与昆虫的故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围绕关键问题组织教学,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读写结合注重迁移。在学习作者描写昆虫的方法后,及时安排拓展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制作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将阅读与写作、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不足之处
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节奏较慢,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后面全班汇报略显仓促,部分小组的精彩观点未能充分展现。今后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时间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理解一些较难的描写方法,如 “复眼” 的功能描述时,引导还不够深入,未能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后续教学中需坚持关注个体差异,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