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2025.01
说明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涂或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你所在的年级组织了“云游颐和园,探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下是大家阅读颐和园公众号,结合相关资料写的“云游”汇报,请你阅读汇报并完成下列任务。
园林承载心血智慧
颐和园的景色,美不胜收,无不令人陶醉?【甲】这里有清波潋滟的湖光佳景、金碧辉煌的楼阁亭台、花木扶疏的松荫柳径……【乙】园林的设计构思巧妙绝 (lún)。颐和园在建造时,设计者和匠师们潜心研究并大量汲取江南【丙】《苏州园林》【丙】的造园艺术精华。他们因地 (zhì)宜,使园林在掇山理水、建筑布局、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真是令人赞叹啊。【丁】这里的湖光山色、楼宇建筑,无不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这里的每一处都仿佛是大自然与人工智慧的完美交融,让人流连忘返。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画线词语的字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巧妙绝仑 潜心(qián) 因地置宜 承载 (zǎi)
B. 巧妙绝伦 潜心(qián) 因地制宜 承载 (zài)
C. 巧妙绝仑 潜心(qiǎn) 因地制宜 承载 (zài)
D. 巧妙绝伦 潜心(qiǎn) 因地置宜 承载 (zǎi)
2.下列对【甲】【乙】【丙】【丁】四处标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处使用问号,表反问语气,表达对颐和园美景的肯定与赞美,因此使用正确。
B.【乙】处用省略号,标示语意未尽,表明颐和园美景还有很多,因此使用正确。
C.【丙】处用书名号,标示篇名,即叶圣陶先生所写的《苏州园林》,因此使用正确。
D.【丁】处用句号,此句交代了园林极高的艺术水平,语意完整,因此使用正确。
桥梁彰显设计之奇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内一座联拱石桥,其桥面形似优雅的抛物线,犹如长虹卧波。桥两旁的石柱上雕刻着544只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瞭望远方,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恹恹欲睡,形态各异,妙手偶得。桥身由十七个孔组成,正中最大,两侧依次渐小,对称分布,有律动感。【戊】 采用十七孔, 这符合中国古代的数理哲学观。从桥正中的大孔向两边数,每边各有九个桥孔,而“九”是单数中最大的数,象征皇家的尊贵与权力,同时“九”与 “久”谐音,象征长久与永恒,因此将桥建成十七孔。
在每年冬至前后的傍晚,桥下便有“金光穿洞”的壮丽景象。这一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观赏。此时阳光俯身向下,斜照到桥洞内壁上,产生金灿灿的效果。同时,桥洞金色的影子映在湖面上,伴着湖水摇曳生姿。人们对这一奇观的成因一直争论不休:认为这【己】 是出于建造者自出心裁的设计, 是偶然间塑造的巧合。
3.下面是同学们汇报文段中的部分句子,其中四字词语或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这些石狮子有的瞭望远方,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恹恹欲睡,形态各异,妙手偶得。
B. 这一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观赏。
C.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内一座联拱石桥,其桥面形似优雅的抛物线,犹如长虹卧波。
D. 此时阳光俯身向下,斜照到桥洞内壁上,产生金灿灿的效果。
4.根据文段内容,在【戊】【己】两句的横线处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戊】因为……所以…… 【己】如果……就……
B.【戊】之所以……是因为…… 【己】如果……就……
C.【戊】因为……所以…… 【己】或者……或者……
D.【戊】之所以……是因为…… 【己】或者……或者……
5.以下是同学们了解“金光穿洞”的景象后所创作的内容,请你选择其中的两句,使其符合情景,构成一副对联,并将序号填写在所对应的横线上。(2分)
①桥洞映照金光闪 ②桥下湖水止如镜 ③湖面荡漾洞影摇 ④满山斜阳看似金
上联:______ 下联:______
标题:________
颐和园长廊枋梁上的彩画,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约200幅人物故事彩画出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彩画之上并无文字说明,人们只能依据画面的场景,人物的容貌神情,穿戴打扮,动作造型等,来猜测故事的内容。如:孔融让梨,伯牙鼓琴,山中宰相,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夜游承天寺……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品味猜画的乐趣,还能感受文化的熏陶。
6. 同学们对“山中宰相”产生了兴趣,制作了学习任务单,请你补全任务单中的信息。(2分)
山中宰相图 他善谈山川之美。 他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自比谢灵运,表达对先贤的追慕。 他隐居茅山,屡聘不出,国君常在山中向他请教国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他是______,他写给好友的书信是我们所学过的《______》。
7.同学们想给这一文段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这项任务。(4分)
小颐:想要拟定标题,我们应该关注段落中画线的总起句,或许从中能找到答案。
小和:我同意,我觉得应删掉这句话的定语“ ① ”和“ ② ”,以及状语 “ ③ ”。
小园:没错!因为这样就能清晰地提取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了。
小美:所以本段的标题可拟定为 ④ 。
二、古诗文阅读(共19分)
(一)默写,完成8-11题。(共5分)
8.采菊东篱下,_________。(陶渊明《饮酒》)(1分)
9.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1分)
10.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1分)
11.杜牧在《赤壁》中借 “ , ” 流露出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2分)
(二)阅读《春望》《钱塘湖春行》,完成12-14题。(共7分)
春望 钱塘湖春行
杜甫 白居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享有“诗史”之称。
B.《春望》全诗围绕“望”字展开,描述了诗人被困长安城的所见所感。
C.《春望》首联既描绘了国家残破不堪的情景,又写出了长安城草木茂盛,富有生机的景象。
D.《春望》颈联交代战事持久,并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家书难通的现实。
13.下列选项中,“花”所传达出的情感与“感时花溅泪”中的“花”相近的一项是 (1分)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C.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D.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14.这两首诗同样都描写了春日草色,但“浅草”“草木深”所蕴含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草”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三)阅读《周亚夫军细柳》与链接材料,完成15-17题。(共7分)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将以下骑送迎 以备胡 静以修身
B.已而之细柳军 不闻天子之诏 环而攻之而不胜 何陋之有
C.上自劳军 军霸上 军中不得驱驰 孤军奋战
D.居无何 居天下之广居 面山而居 居高临下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翻译: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拉满。
理解:细柳营中的将士们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可见这支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
B.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翻译:文帝认为很感动,表情变得严肃庄重,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使臣也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理解:在“匈奴大入边”的背景下,国家需要一支纪律如铁的军队和恪尽职守的将军,细柳营的将士令人敬佩。
C.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翻译: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被偷袭并俘虏的。
理解:通过对文帝语言的描写,提到霸上、棘门的驻军,正面衬托了周亚夫的形象。
17. 根据《周亚夫军细柳》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材料一
天汉元年,武持节①使匈奴,单于欲降②之。乃幽③武置大窖中,绝④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⑤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⑥上无人处,使牧羝⑦,羝乳⑧乃得归。仗汉节⑨牧羊,卧起⑩操持,节旄尽落,终不降……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汉书·苏武传》)
材料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取材于《富贵不能淫》)
加分隔横线
【注】①节:旄节。使臣所持信物。②降:使……归降。③幽:幽禁。④绝:断绝供应。⑤旃(zhān):毛毡。⑥北海:指贝加尔湖。⑦羝(dī):公羊。⑧乳:生育,指生小羊。⑨汉节:汉朝的旄(máo)节(以竹为主,柄长八尺,用牦牛尾装饰),象征皇帝与国家。⑩卧起:睡觉、起来,指时时刻刻。
文帝亲自劳军,周亚夫见符节才开壁门,在营帐中与文帝相见时,亚夫坚持“ ① ”,可见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品格。苏武面对匈奴单于的逼降,他啮雪吞毡,他 ② ,终不投降。周亚夫和苏武都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 ③ ”的特点。
三、整本书阅读(5分)
18. 在《昆虫记》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梳理了这本书中的关键词,并绘制了“蝴蝶形词云图”,你作为小组代表进行分享。请你在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并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解释你所选的关键词。(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9-21题。(共10分)
材料一
太和殿是故宫最高的建筑,从地面至殿脊高达35.05米,于紫禁城中巍然挺立,蔚为壮观。为了在故宫建筑群中突出太和殿的高度,建造者在它的底部建了三层共8.13米的汉白玉须弥座,殿在其上如同悬浮空中的仙宫。殿内有72根巨柱,其中宝座旁的6根金柱最为显眼,高达12.7米(相当于4层楼高),直径1.06米,粗壮无比。这些巨柱,向上延伸,撑起了整个屋顶的重量,使得建筑能够达到相当的高度。
太和殿的屋顶采用了重檐庑(wǔ)殿顶的形式,这是一种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尊贵的屋顶样式。“庑殿顶”形制特点是“五脊四坡”(四面流水):前后两坡在最高处相交为最长的正脊,正脊两端各放射出两条垂脊,每侧两条垂脊夹出一个侧坡,这样一共是前后左右四个坡。而重檐庑殿顶则是在庑殿顶的下方,增加了一层屋檐,形成上下两层檐,这样不仅能增加建筑的高度和气势,还能体现建筑至高无上的等级。
殿内装饰方面,更是美不胜收。殿顶藻井,直径6米,高1.8米,上圆下方,雕有盘卧巨龙,悬挂轩辕镜,凝重典雅,金碧辉煌。在太和殿室内梁枋上,绘着金龙和玺彩画,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如二龙戏珠、升降龙、行龙等,周围衬云纹、火焰图案。这些彩画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甚是精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太和殿内金砖。非黄金所制,而是特制御用砖,每块二尺见方,共4718块,色泽淡黑、油润、光亮、清雅,烧制工艺精湛,“敲之有声,断之无孔”。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除了有庑殿顶、重檐庑殿顶之外,人们常见的屋顶形式大多是硬山顶、歇山顶等。硬山顶是“五脊二坡”,北方的民间住宅多采用硬山顶;歇山顶则是在硬山顶的基础上,四角各放射出一条斜向下的短屋脊,所以一共有九条屋脊。故宫内的东西六宫、太和门、天安门就属于歇山顶建筑。
材料三
太和殿檐角装饰的小兽。排在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而后排列了 10 个小兽,前9个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狎(xiá)鱼、獬豸(xiè zhì)、斗牛。本来9个已是最高规格了,这里偏偏又加了一个猴子,名叫“行(háng)什”,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孤例。在古代神话中,龙、凤、天马、海马,都是吉祥的化身。狮子是百兽之王,勇猛威严。狻猊也是猛兽,《尔雅·释兽》中说它能“食虎豹”。 狎鱼是海中异兽,斗牛是一种虬(qiú)龙,传说它们都能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獬豸也是传说中的猛兽,据《异物志》说,它生有一角,专门顶不正直的人,所以是公正的化身。明、清两代,御史的补服上,就绣獬豸。行什因在10只小兽中排行最后,所以叫做“行什”。它是一只有翅膀的猴子,手持传说能降魔的金刚宝杵,又有人说行什长得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可见,太和殿角的10只小兽寓意丰富,既有保佑大殿防雷防火的含义,又象征着吉祥、权威与公正。
19.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4分)
20.阅读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图片中的屋顶形式。(3分)
【甲】为______ 【乙】为______ 【丙】为______
21.小京同学在某法院大门外,看到一尊神兽雕像,可是他并不清楚这只神兽叫什么,请你结合材料三的内容,推测这是哪一只神兽,并向小京说明你的理由。(3分)
(二)阅读《父亲的驼背》,完成22-24题。(共10分)
父亲的驼背
父亲的驼背使我产生崇高的敬意,是今年夏天的事。
②那是一个极标准的夏日。将晚的日头仍吞吐着炽烈的火焰。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受用空调的凉爽,冷眼看晚霞燃烧,父亲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前。父亲佝偻着身子,汗水从苍白的脸上滚落在两脚之间,几乎连缀成一条直线;背上稳稳地负着一个半旧的布袋,布袋里满盛着家乡的温馨和亲情。“今天天气真热。”父亲擦着汗水说,将布袋吃力地放下来。就在这时,父亲那高高隆起的驼背刚毅而明快地裸露在我的眼前,且正好与天边的云霞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写意。转瞬间,一种错觉神奇地将落日和晚霞隐去,父亲的驼背顿时放射出灿烂金光。我确信我亲见到一拱溢彩流光的长虹,虹的那头是遥远,虹的这头是现实,我正从这长虹的辉煌中走来;我也确信我亲聆到一阵阵清悦的驼铃声,有一峰骆驼正迎着哄哄作响的热流前行在人生的旷漠荒原,这驼峰上驮着我……我猛然领悟到父亲的驼背像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一般神圣地吸引了我。
③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④在我的记忆中,读小学六年级那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这一年,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疮,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般汩汩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父亲向来家教甚严,生几个脓疮自然是不能辍学的,走不动时父亲背也得背到学校去。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我的一驾马鞍。每天清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慷慨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我在父亲的背上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秋天里我没有觉出父亲的背有什么异样。冬天里父亲的背很暖和,我的心口总像有一盆火烘烤着;到了春天,厚重的棉衣褪去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驼得更厉害了,简直就像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一道坎。我附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只能蜗牛一般将头艰难地前伸着。这情形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生命现象。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在肥沃的田野里,牛背为犁铧而坚韧着;那么,在贫穷的小村子里,父亲的背为儿女的成长而弓着。我的心震撼了,我的一切也就和父亲的驼背紧紧维系在一起了。有一天放学,我用手摩挲着父亲汗涔涔的驼背,对父亲说,这背就可以做我的课桌呢。就这样,我在父亲的驼背上读着岁月的蹉跎,读着多彩的世界,读着未来的梦幻……
⑤在我那封闭而落后的家乡,穷人家的孩子一般是不读书的,但我六岁那年就被父亲送进了学校,而且一读就是整整六年。这对父亲来说,供我读书显然是比供我饭吃有更大的负担,这负担自然又得那驼背无言地驼着。父亲是一个上好的脚夫,鸡叫头遍启程,夜半时分回家,往返九十里山路,两百斤山货,从山里驮到镇上,百十斤油盐又从镇上驮进山里。这虽然是一种低廉的劳动力交换,甚至有些卑贱,但毕竟可以换回几个子儿买回几支铅笔几个写字本,父亲也就乐此不疲。而每当这时,我心中总有几簇簇火苗燃着,学业上哪怕碰到天大的困难,也只是蜡烛般化为光明。我的学业一天天拔节向上,父亲双肩上的茧巴则结了一层又一层,背间的肉瘤也添了一圈又一圈。我至今还保存着父亲当年用过的一个背篓,篓口用铁丝绑扎着,在背篓与人体接触的地方,厚实的帆布硬是磨破了一个大洞,裸露出魔鬼一般狰狞的竹篾。这是多么不平凡的一个背篓啊!
⑥我推想,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说不准也是驼背。这驼背本不是生成于母腹之中,父亲不就曾经是祖母引以为骄傲的骨架儿像旗杆那样笔直的立着吗?驼背就应该是历史塑造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从母腹中降生时,即使拥有过紫檀一般的脊骨刺槐一般的腰杆,但是,历史与生活的重荷死死压在父亲、爷爷的肩上,这脊骨这腰杆又如何能舒展其活力,张扬其生命?由此我想到一个更深刻更重大的历史命题。鲁迅先生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在这里所说的“中国的脊梁”,除了那些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之外,是不是还涵盖了如我父亲,如我爷爷及爷爷的爷爷们那样的弓腰驼背呢?是的,肯定是的。
22.请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我”对父亲驼背的认识变化过程。
父亲在炎热的夏季背着半旧的布袋到办公室给“我”送东西,让“我”对父亲的驼背产生 ① 。通过回忆 ② 和 ③ 两件事,让“我”感受到父亲的驼背是关爱和责任的象征。最后,“我”对父亲驼背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每空限10个字以内)(3分)
23.结合第④段内容,赏析文中画线句。(3分)
2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4分)
五、作文(40分)
25.发现,是实践探索之后的收获,是对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好的感知,是对未知领域的积极发掘。一个背影,一棵白杨,一只昆虫,一次实践,一回探险……生活中,处处有发现。善于发现可以助力成长,能让我们珍爱亲友、尊重自然、热爱生活,也是人类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请以“发现”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或回顾经历,写人叙事;或细心观察,写景状物;或合理想象,虚构故事。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1. 答案:B(2分)
2. 答案:B(2分)
3. 答案:A(2分)
4. 答案:D(共2分)
5. 答案:上联: ① 下联: ③
(共2分,每空 1分。选错不得分;多选不得分;学生没写序号照抄对联不得分)
6. 答案:
他是陶弘景,他写给好友的书信是我们所学过的《答谢中书书》。
(共2分,每空 1分。文常填写错误或有错别字均不得分)
7.答案:①颐和园长廊枋梁上的 ②中华数千年深厚的、中华数千年深厚的文化
③生动地 ④彩画展现文化底蕴、彩画展现底蕴。
(共4分,每空 1分。①②③答案中其他内容完整,没有写“的、地”,按照正确答案给分;①②③定语和补语必须完整,多写不给分;④“彩画展现(了)文化底蕴”和“彩画展现(了)底蕴”均可得分,其他答案不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9分)
(一)默写(共5分)
8. 答案:悠然见南山 (1分)
9. 答案:塞上燕脂凝夜紫(1分)
10.答案:我报路长嗟日暮 (1分)
11.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共2分,每空1分)
(二)(共7分)
12.答案:C(2分)
13.答案:D(1分)
14.答案示例:白居易描写西湖早春时节,小草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的景色,抒发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杜甫通过描写春日长安城草木丛生,杂乱荒芜的景象,抒发忧国伤时之情。(共4分,分析2分,情感2分)
(三)(共7分)
15.答案:B(2分)
16.答案:A(2分)
17.答案示例:①持兵揖;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不拜
②持节牧羊;坚持牧羊;仗汉节牧羊;始终手握旄节;意志坚定、不畏艰难、顽强不屈
③威武不能屈
(共3分,每空1分)
三、整本书阅读(共5分)
18.答案示例一:我选择趣味和启迪两个关键词。蝉经历四年的黑暗时光,最终破土而出,只为获得短暂阳光下的享乐,这一习性令人称奇很有趣味。这启迪我,在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积蓄力量,才可取得成功。【在题干中选出两个关键词(选出不得分,不选扣1分),结合具体内容2分,对两个关键词形成正确的解释2分(篡改关键词但没有改变词语本义的不扣分),符合字数要求 1分】
答案示例二:我选择虫性和启迪。螳螂在捕食蝗虫的时候,体现了运用心理战术的虫性。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这启迪我,遇到危险时不惧怕、不慌乱,不要被困难的表象所迷惑,要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在题干中选出两个关键词(选出不得分,不选扣1分),结合具体内容2分,对两个关键词形成正确的解释2分,符合字数要求 1分】
答案示例三:我选择假设和求证。法布尔提出大头黑步甲会因地表环境改变而采取假死之外的逃生方式的假设。之后他进行求证,把大头黑步甲放在木头上、玻璃上、沙土上,还有松软的泥土地上,发现它始终采取假死的方式,于是得出假设不成立的结论。【在题干中选出两个关键词(选出不得分,不选扣1分),结合具体内容2分,对两个关键词形成正确的解释2分,符合字数要求 1分】
四、现代文阅读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0分)
19. 答案示例:
①太和殿 ②屋顶最尊(屋顶最贵、形式最尊、样式最尊、等级最高)
③装饰最美(装饰最精、装饰最雅) ④由整体到局部、概括到具体、总说到分说(总分)
(共4分,每个要点1分)
20.答案:【甲】为_ 硬山顶_____ 【乙】为__ 重檐庑殿顶____ 【丙】为__歇山顶____
(共3分,每个空1分)
21.答案示例:
这只神兽是獬豸。理由是:獬豸是传说中的猛兽,据《异物志》说,它生有一角,专门顶不正直的人,所以是公正的化身。法院是维护人民公平正义的国家审判机关,所以门口放置獬豸这种神兽。(共3分,选择1分,理由2分)
(二)父亲的驼背(10分)
22.答案示例:①崇高的敬意 ②父亲坚持背我上下学 ③父亲做脚夫供我读书
(共3分,每空1分,超出字数不得分)
23.答案示例: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我”在父亲的驼背上,感受到了父亲的艰辛,学到了更多知识,对未来有了憧憬,增强了语言气势,充分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敬佩之情。【共3分,修辞 1分,内容分析1分(答出1点内容0.5分;2点及以上1分),情感1分】
24.答案示例:
“中国的脊梁”既指如父亲及祖辈们的弓腰驼背,又指父亲与祖辈长期承受生活的重担、默默支撑家庭、坚守责任的奉献精神。也指鲁迅所说的顶天立地的钢筋铁骨的英雄们。中国的脊梁蕴含了我对具有这些精神品质的人的崇高敬意与赞美之情。(共4分,每点1分)
五、写作
25. 评分参考标准
项目 等级 内容、表达(36分) 说 明 书写(4分)
一类卷 (40-34) 符合题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合理;语言通顺,有2处以下语病。 赋分范围:36-30分 以33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得分。 4分
书写工整,标点正确,错别字2个以下,格式规范。
二类卷 (33-29) 比较符合题意,内容比较具体,中心比较明确;条理比较清楚,结构比较合理;语言比较通顺,有3-4处语病。 赋分范围:29-25分 以27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得分。 3分
书写工整,标点大体正确,错别字3-4个,格式规范。
三类卷 (28-24) 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尚具体,中心基本明确;条理基本清楚,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有5-6处语病。 赋分范围:24-20分 以22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得分。 2分
字迹不够清楚,标点错误较多,错别字5-7个,格式大体规范。
四类卷 (23-0) 不符合题意,内容空洞,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楚,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有7处以上语病。 赋分范围:19-0分 以13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然后加书写项的得分。 1-0分
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标点错误很多,错别字8个以上,格式不规范。
说明:1.没有将题目填写在答题纸上,从总得分中扣2分。
2.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3.作文中如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从总得分中扣4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