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三多元文明的兴起交流与挑战 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模块三多元文明的兴起交流与挑战 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9 17:22:13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专题八 20世纪以来国际秩序的变化和现代文明的共存与竞争(一战至今)
第15讲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主题一
PART
01
第一部分
主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及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两次 世界 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概况:1914年7月,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同盟国”和“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了____________,1918年11月11日,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2)影响:①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国际秩序,成立了国际联盟。②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③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____________________。④改变了人们的观念,_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日益高涨。
帝国主义战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两次 世界 大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
(1)概况: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势力上台,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从1931—1945年,二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在________________的努力下,取得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2)影响
①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的威望。
②建立以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是促使国际格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转折点
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国际 法的 发展 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2.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其规定的形成决议的“________”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3.1928年制定《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全体一致
亚非 拉民 族民 主运 动的 高涨 1.概况
(1)亚洲:中国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反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越南抗法斗争;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____________”运动。
(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41年__________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
(3)拉丁美洲:阿根廷工人的罢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____________。
2.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非暴力不合作
埃塞俄比亚
卡德纳斯改革

考向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变化

角度1 知识与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征
(2024·高考湖北卷,T14)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解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一战期间的贸易状况变化:多米尼加与德国贸易清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咖啡贸易受影响;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故选C项。

角度2 素养与价值——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
(2024·高考山东卷,T13)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该漫画揭示出(  )
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
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解析:根据题干图文信息可知,协约国总指挥福煦(大兵)对英美法三国领导人说: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该漫画揭示出1918年10月23日,一战即将结束(11月11日德国投降),即将面临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英美法三国的利益纷争使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必将困难且脆弱,故选C项。题干图文未强调英国对德国的态度,排除A项;漫画主题是强调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没有涉及战争的性质问题,排除B项;英、法、美各有其利益的考量,排除D项。

角度3 知识与能力——殖民统治的特点
(2024·高考重庆卷,T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的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英国颁布土著政权法,通过一系列条件笼络土著政权的上层人士,以此让土著政权成为其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这明显是利用土著政权来进行间接统治,故选B项。北尼日利亚的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表明英国并未授予北尼日利亚治权,也没有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排除A、C两项;英国的主要目的是进行间接统治,而不仅仅是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排除D项。
1.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它的建立是一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必然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5)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
(1)高涨原因上:各国国情不同,影响高涨的原因各不相同,深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战或十月革命的影响等。
(2)一战过程中:英法等殖民国家暂时放松了侵略,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政治发展创造了条件。
(3)发展道路上: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民族民主运动的目标和程度不同。
(4)斗争方式上:从孤立的、分散的、自发的斗争方式走向普遍的、集中的、自觉的斗争方式。
(5)领导阶级上: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运动成为主流;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
(6)指导思想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启蒙时期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民主主义思想等。
考向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构建

角度1 知识与能力——两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解放运动
(2023·高考湖北卷,T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殖民国家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而二战时期殖民国家则是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是因为经过一战,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

角度2 知识与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
(2022·高考天津卷,T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解析:据题干可知,英国官方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保卫民主的战争,导致了英国普通士兵召开模拟议会,体现出英国普通士兵参与民主决策的要求和愿望,反映了维护民主和独立的进步意识,说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唤醒了英国普通士兵的进步意识,故选D项。英国普通士兵的行动反映了其要求民主的进步意识,其模拟议会的行动反映了对参与民主决策的渴望,这迎合了当时英国官方的宣传,排除A项;英国普通士兵的行动是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和希望获得民主决策权利的愿望的体现,不属于政治革命,排除B项;英国普通士兵模拟议会是受英国政府宣传的影响,不能得出英国政府宣传引发社会对立的结论,排除C项。

角度3 素养与能力——二战期间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023·高考重庆卷,T14)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
A.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
B.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C.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
D.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
解析:据题干可知,该观点认为殖民国家对于亚洲的剥削会加剧这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从而引发新的混乱。所以结合所学可推知,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反对欧洲的殖民统治秩序重回亚洲,B项正确。随着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宣告瓦解,排除A项;这一观点是在反对欧洲的殖民统治秩序重返亚洲,而不是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亚洲贫困的影响,排除C项;这一观点是在鼓励亚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而不是反对法西斯侵略,排除D项。
1.英美对两次世界大战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1)英国政策变化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极力推行干涉苏俄的政策;凡尔赛会议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最终干涉苏俄的活动失败;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
②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妄图祸水东引,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取得了胜利。
(2)美国政策变化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前期保持中立,通过贸易和军火生意,大发战争横财;后期,美国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捞取战利品。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③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势力。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放弃“中立”政策,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2.认识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局部抗战,抗击日本法西斯。
(2)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将其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中国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国家。
(3)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全力抗击德国,无暇东顾。中国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主力,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
(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对日军的消耗和牵制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减轻了盟军的压力。
(5)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最终胜利。

演练1 学术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908年,当时一篇颇受欢迎的俄国评论写道,“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维系于塞尔维亚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运,如果塞尔维亚被征服了,被肢解了,那么俄罗斯的未来将会化为灰烬”。在此前后,德国权威报刊声称“斯拉夫的海浪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德意志人的堤坝,如果我们后退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切”。材料反映出一战前(  )
A.俄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B.报刊舆论左右国际局势
C.塞尔维亚地区冲突日益升温 D.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极端民族主义强调牺牲其他国家利益,寻求本民族利益,材料体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在俄国和德国的影响,故选D项。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报刊舆论不能“左右”国际局势,这夸大了报刊舆论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扩张的意图和德国对俄国扩张的态度,没有涉及塞尔维亚地区的冲突,排除C项。
演练2 历史概念——委任统治
(2024·东莞三模)一战后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所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任务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而努力的“文明之神圣任务”。美国这一倡议旨在(  )
A.确立战后殖民统治的新方式
B.借机分割战败国的殖民地
C.解决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D.缓和与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体现了其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意图,美国打着殖民地“其居民尚不能自立”的旗号,实际上是借机分割战败国的殖民地,B项正确。“确立战后殖民统治的新方式”是其手段,真正目的是分割战败国的殖民地,排除A项;美国做法的目的不是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排除C项;“缓和与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是委任统治的客观效果,不是目的,排除D项。
演练3 历史概念——《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安理会的投票程序(  )
A.体现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变化
B.延续了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
C.维持了冷战时期的强权政治
D.突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解析:据材料可知,《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安理会的投票程序,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大国的协调与合作,反映出世界政治力量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中的“大国一致”原则就是在吸取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的教训后建立的,并非延续,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并未体现美苏争霸相关内容,排除C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主要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并未突出体现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排除D项。
演练4 知识拓展——卡德纳斯改革的目的
(2024·惠州模拟)1936年11月,卡德纳斯颁布“征收法”,宣布国家有权随时以任何理由征收产权,并根据该法令将国外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外国公司财产由政府10年内给予补偿。卡德纳斯此举旨在
(  )
A.仿效苏联制度
B.发展民族经济
C.应对经济危机
D.铲除封建残余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卡德纳斯宣布国家有权征收产权,并将在墨西哥的国外企业收归国有,这有利于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发展墨西哥民族经济,B项正确。
主题二
PART
02
第二部分
主题二 苏俄(联)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
俄国十 月革命 1.列宁主义:20世纪初诞生,成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十月革命
(1)概况: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政权并存局面。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随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工兵代表苏维埃与临时政府
俄国十 月革命 (2)意义
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无产阶级
苏联社 会主义 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实行__________等措施。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1)内容
①农业方面通过______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2)意义: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苏联社 会主义 探索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概况: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2)特点: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__________________。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3)影响: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危 机与资 本主义 的调整 1.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资本主义调整: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世界经济遭重创,导致金本位制崩溃。美国通过__________扭转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模式,影响深远
罗斯福新政

考向一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角度1 知识与能力——十月革命的背景
(2024·高考新课标卷,T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解析:材料时间背景是“1917年10月8日”,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前夕。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执行委员会以及大城市领导组织中,布尔什维克党占据主导,这说明布尔什维克党占据了当时俄国大城市苏维埃的领导地位,这也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故选B项。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基本完成,排除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排除C项;苏维埃政权取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排除D项。

角度2 素养与能力——苏俄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特点
(2022·高考湖北卷,T1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解析: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俄国烧制的瓷器中,既有革命的标记,也有尼古拉二世的标记,并且在国外成为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革命政权输出的产品保留专制的标记,说明政治对现实的妥协,故选B项。输出革命文化只反映了材料部分内容,排除A项;瓷盘的出口只是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不能打破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中瓷盘兼有两个时代的标记是向现实的妥协,本身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排除D项。
列宁的主要贡献及评价
(1)贡献
①革命方面: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路线;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
②建设方面: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
(2)评价
①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多国胜利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创立列宁主义。
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考向二 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与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

角度1 知识与素养——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022·高考广东卷,T15)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工业化能够促进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无产阶级的统治,这是“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A项正确。提升国防实力并不能挖掉国内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B项;根据材料“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可知,发展农业不会“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C项;恢复市场作用并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D项。

角度2 能力与素养——二战前夕苏联社会发展的特征
(2024·高考江苏卷,T14)1930年,苏联《共青团真理报》以“每个工人都需要强壮的肌肉和敏锐的眼睛”为题刊发文章,号召青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在政府鼓励下,成千上万的苏联人学会了射击、游泳、滑雪、跳伞等运动技能。此时,苏联重视体育旨在(  )
A.弥补技术人才的不足
B.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C.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D.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重视体育可以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培养坚忍的意志品质,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通过鼓励民众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增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广泛开展体育运动也有助于培养优秀的运动员和军事人才,增强国家在体育赛事和军事领域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故选C项。重视体育活动培养的是体育方面的人才,不能直接培养技术人才,排除A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主要通过经济政策和工业发展来突破,体育活动对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作用有限,排除B项;此时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还没有爆发,排除D项。

角度3 知识与素养——苏联机构设置变化体现的特征
(2023·高考广东卷,T15)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解析:根据材料“1932年……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苏联的工业建设随之大规模铺开,新建的工厂企业与日俱增,新兴的工业部门也不断增多,特别是重工业的门类迅速增加,有鉴于此,苏联领导人认为单靠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个单一系统管理所有工业企业已经不相适应了,于是开始实行工业管理体制大改组,成立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

角度4 知识与能力——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的特征
(2023·高考全国乙卷,T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势力趁机大肆活动,美国国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的表现,故选A项。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推行新政,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成效显著,排除C项;面对经济危机,德、日等国家的法西斯分子登上政治舞台,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侵略扩张,当时美国并没有进行扩军备战,排除D项。
1.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的主要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一切力量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是必要的,但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是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其本质目的是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新经济政策过早被取消。
(3)苏联模式: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和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和军事强国,为二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2.多角度认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世界经济: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
(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掠夺,进一步加剧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3)政治危机:法西斯开始泛滥,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促使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4)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破产,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5)文学艺术:人们感到焦虑、悲观,推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

演练1 素养情境——十月革命的意义
(2024·深圳模拟)美国某记者亲历20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某一历史事件,并作出如下评论:“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据此可知,这一历史事件(  )
A.开启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B.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C.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D.打破了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为俄国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D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开启了俄国近代化发展之路,排除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经过列宁和斯大林的改革,苏联才逐渐确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C项。

演练2 历史概念——新经济政策
无论是苏俄内部还是列宁,他们都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退却,但列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不同看法,他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列宁认识的变化(  )
A.肯定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B.指明了苏俄革命发展的方向
C.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适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解析:从“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可知,列宁这一正确认识,肯定了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苏俄革命已经结束,B项错误;列宁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C项错误;苏联模式适应了早期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项错误。

演练3 社会情境——苏联的经济建设
1929—1933年,苏联农民将自有的牛、马等大量宰杀,各种牲畜的存量几乎都下降了一半。直到1953年,苏联牛、马的头数仍低于1929年之前的水平。这一现象源于(  )
A.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推行
B.现代化机械的生产替代
C.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纷纷宰杀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故选A项。1929—1933年,苏联农业现代化机械水平不高,排除B项;苏联农民被迫大量宰杀牲畜,不是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表现,排除C项;经济危机主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大,排除D项。

演练4 知识拓展——美国经济发展的措施
(2024·揭阳模拟)1933年3月,美国制定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吸收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保护队在8年多时间里,先后吸纳了150万青年,开辟了数百万英亩的国有林和公园。美国此举意在(  )
A.“以工代赈”应对经济大危机
B.以国家政权干预生态环境保护
C.以宏观调控刺激国有经济发展
D.以公共工程建设改善社会福利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的以工代赈政策,主要是为了吸纳就业,促进经济恢复,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以工代赈”,并不是刺激国有经济发展,排除C项;改善社会福利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
突破高考大题
PART
03
第三部分
修改、补充类

修改、补充类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具有开放性和半开放性的特点。命题主要形式有:一是修改建议类小论文形式,根据提供的材料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角度,提出一定的修改建议,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修改建议进行论证,以支持自己的论点;二仅是补充型,这类试题需要在提供的范例下补充对某一历史现象的陈述;三是补充说明型,这类试题的补充内容一般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内,对历史发展具有某种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并且需要阐释补充的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自由,毋宁死”——民族解放运动贯穿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始终,也是学术界目前关注的热点。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该领域的历史学家。
记者:您从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角度阐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多样性,并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阐发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请您对此做一下解读。
历史学家: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各国自身经济、政治等发展的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在社会背景、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斗争方式和结果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特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如中国的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土耳其是在凯末尔领导下的世俗化的革命;印度则出现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记者: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独特的个性,请您为历史爱好者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做一下解读。
历史学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通过不同方式走向独立,1945年《联合国宪章》也倡导民族自决,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独立后的各国探索本国的复兴之路,发展中国家掀起了现代化建设的浪潮,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发展状况。
历史学家:独立后各国的发展有成就也有失误,大抵有三种经济发展情况:韩国、新加坡代表的亚洲国家,(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陷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较快但逐步陷入困境,人口和环境的压力较大,困难重重。
记者:感谢您的介绍,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想听听您的建议。
历史学家:(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您的见解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谢谢您。
请你根据语境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善上述访谈录。
[解题指导]
[答案] 示例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以甘地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独具印度特色的民族解放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印度独特的国情决定的。英国的殖民统治加剧了印度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印度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带有妥协性;印度是一个多种民族、多种宗教并存的复杂社会;甘地将民族主义思想和印度本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甘地主义”。“甘地主义”是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策略与其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基本按照甘地制定的计划开展起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罢课、离职、不买英国布、“食盐进军”“退出印度”等方式与印英当局斗争。甘地号召人民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赢得独立,适应了当时印度的国情,推动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但是非暴力的手段也打压限制了工农运动。
(2)借助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时机,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但是过度依赖外国资本、国际市场,增加了本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3)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国家间合作;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注重社会秩序的稳定;等等。(可以从全球角度或者本国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修改、补充类非选择题解题策略
(1)研读设问和材料,一是明确题目的核心主题,二是注意题目的时空限制和对答案的特定要求,明了设问指向和材料中的观点及其不足。如“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就不要答成“两条”建议。
(2)理清材料的内在逻辑关联,围绕逻辑和主题,务必要写历史教材上的核心主干知识(重大事件、重要思想或理论、重要人物)或阶段特征,切忌偏门,方便说明和阐述理由。依据所学知识,发现材料的不足,看材料思考的角度全不全,是不是正反两方面都考虑到,是不是经济、政治、文化都涵盖全了,其不足之处也就是需改进之处。这是解答好此类试题的关键。材料的不足往往是受作者史学观念的影响,或缺少有关内容,或观点、立场有偏颇之处。
(3)从自己的标准出发,对破绽进行修订。“修改建议”表述要明确,“理由”表述要充分,注意史论结合。(共81张PPT)
第16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主题一
PART
01
第一部分
主题一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国际 政治 格局 的变 化 1.从两极格局对峙到多极化的趋势
(1)冷战:社会制度的不同、________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美苏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对抗和争夺。
(2)多极力量的成长:欧洲共同体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起飞”、中国崛起、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3)两极格局瓦解:________,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国家利益
苏联解体
国际 政治 格局 的变 化 2.多极化发展趋势
(1)美国:希望建立单极世界,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2)多极化发展:欧洲联盟成立;俄罗斯推行多极化外交;日本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地位;中国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历史潮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发展面临的问题: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发展问题;和平与安全问题,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国际 法的 发展 与社 会治 理 1.国际法
(1)联合国成立: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___________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国际司法: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3)新发展:二战后,新的________纷纷独立,国际法的领域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
“大国一致”
民族国家
国际 法的 发展 与社 会治 理 2.社会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基层治理制度:二战后,西方各国的________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2)社会保障制度
①二战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建成________,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助长懒惰行为。
②西方国家推广________________,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基层自治
福利国家
现代医疗保障制度
民族 民主 运动 的顶 峰 1.亚洲:1947年,______________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并在20世纪50年代彻底独立。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
2.非洲: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60年被称为_________,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拉丁美洲:1961年,古巴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____________的全部主权。
4.世界殖民体系崩溃: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印度和巴基斯坦
“非洲年”
巴拿马运河区

考向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对峙

角度1 知识与能力——二战前后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
(2024·高考全国甲卷,T35)1943—1944年,美国发行了几部电影,赞扬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态度与行动。到40年代末,这些电影又成为批判对象,剧本撰写人及主演被纳入黑名单或遭遇审查。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国际局势的变动影响价值取向
C.雅尔塔体系已崩溃 D.美国对苏遏制集中于文化领域
解析:据题干可知,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美国在发行的电影中赞扬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态度与行动,40年代后期这些电影又成为批判对象,结合二战时期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以及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等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际局势变动影响价值取向,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1989—1992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崩溃,排除C项;美国对苏联全方面遏制,文化领域的遏制仅仅是一方面,排除D项。

角度2 知识与能力——冷战时期美苏国家博览会的特征
(2022·高考江苏卷,T16)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展览国 展览地点 主要展品
美国 莫斯科 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 纽约 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解析: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1959年美苏通过举办国家展览宣扬本国实力,美国展出苏联薄弱的民生工业产品,苏联则展出其具有优势的重工业产品,说明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故选B项。美苏两国都具有优势,无法比较两者谁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苏冷战,未提及经济全球化进程,排除C项;美国展出了轻工业产品,苏联展出了重工业产品,两者没有对比性,排除D项。
1.美苏冷战局面下对抗的特点
(1)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美苏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手段在欧洲进行争夺,结果在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2)争夺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崩溃,美苏两国积极争夺对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争夺经济主导权。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排苏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在这一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也是最终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4)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航天、航海、生物、计算机等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2.两极对峙局面下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表现为实行冷战;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2)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3)对日本:美国从独占日本到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考向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强及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角度1 知识与能力——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024·高考湖南卷,T16)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解析:英国为了镇压肯尼亚的“茅茅运动”、法国为了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的独立运动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这很大程度上说明其殖民统治已经难以维系了,所以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故选B项。题干所述并未揭示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英国和法国为镇压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所付出的巨大经济代价,无法衡量两国经济实力,排除C项;题干揭示了亚非人民反殖反帝斗争的艰难,不是其斗争的正义性,排除D项。

角度2 知识与能力——近现代非洲反抗殖民统治的特征
(2024·高考江苏卷,T13)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姆哈拉语应是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语言,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结合所学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以及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相关知识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体现了被殖民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故选B项。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非,排除A项;阿姆哈拉语的推广主要在埃塞俄比亚国内,对非洲大陆的统一没有促进作用,排除C项;埃塞俄比亚作为发展中国家还不能成为一个力量中心,不能对世界多极化产生很大的影响,排除D项。

角度3 知识与能力——欧洲走向联合意愿的特点
(2022·高考湖南卷,T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解析: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变化”是指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联合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

角度4 知识与能力——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特点
(2022·高考广东卷,T16)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意在调整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符合美国当时利益的需求,C项正确。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2.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1)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取得胜利,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一系列国家独立。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美广泛展开,第三世界崛起,至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的国家已达到41个,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出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局面,开始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2)特征
①时空范围广:时间长,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涵盖整个世界,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
②成果影响巨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③性质类型多样:领导阶级不一,有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或国王或王公贵族等;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
④胜利方式多样:有些国家是通过武装斗争方式,有些国家则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

演练1 知识拓展——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2024·汕头模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大量设置海外图书馆,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通过阅读和观看展览了解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民主制度、价值观,形成美国“民主典范”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美国在对苏冷战中处于守势
B.第三世界成为美国和平演变的重心
C.冷战推动文化传承载体更新
D.“杜鲁门主义”在文化战略上的延伸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二战后提出的一种外交政策,主张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来支持抵抗共产主义的国家。美国通过设立海外图书馆来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可以看作是杜鲁门主义在文化战略上的一种延伸,D项正确。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对苏冷战中处于攻势地位,排除A项;冷战时期,美国和平演变的重心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文化传承载体的更新,排除C项。
演练2 知识拓展——多极化的发展
下表摘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和不结盟运动的部分事件。这些事件说明(  )



A.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增强 B.联合国职能重心发生转移
C.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猛 D.不结盟运动主导国际事务

时间 事件
1974年秋 联大召开世界粮食会议
1975年秋 联大举行经济特别会议,讨论解决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发展问题
1975年 第七届特别联大召开,一致通过了旨在建立以南北对话为谈判框架的决议
1979年 第六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关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发展的全球谈判的决议》,该决议被载入联合国大会第34/138号决议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75—1979年联合国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而且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实行不结盟运动,扩大了自身对联合国的影响,这说明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故选A项。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只是联合国关注世界发展的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中联合国主要关注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民族独立问题,排除C项;当前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依然在部分发达国家手中,排除D项。
演练3 知识拓展——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2024·广州调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如外层空间法、极地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能源法、国际移民法等。这一现象形成的背景是(  )
A.美苏冷战局势逐渐加剧
B.多极化趋势成为世界主要发展潮流
C.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
D.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解析:根据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D项正确。两极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尚未成为主流,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
演练4 知识拓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010年,法国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在国民议会上获得通过,改革法案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将退休的最低年龄从60岁调整到62岁;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由原来的65岁调整到67岁。此举旨在(  )
A.提高国民工作热情 B.加强对公民的控制
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削减公民福利种类

解析:法国长期的福利国家建设使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所以政府需要通过调整退休年龄来减轻财政负担,故选C项。延迟退休推迟了人们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不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热情,排除A项;延迟退休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不涉及对公民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法国只是延迟了公民退休和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并未削减公民福利种类,排除D项。
主题二
PART
02
第二部分
主题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化
二战 后不 同国 家的 经济 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国家的宏观调控:二战后初期,加强国家干预;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_______现象,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等,促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滞胀”
二战 后不 同国 家的 经济 发展 (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促使服务业人口所占比重增加;___________人数增加
(4)“福利国家”: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带来国家财政负担。
(5)社会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社会矛盾凸显,引发了________________、妇女运动、学生反战运动。
“中间阶层”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二战 后不 同国 家的 经济 发展 2.社会主义的发展
(1)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就,但未突破________的束缚,最终发生剧变。
(2)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3.发展中国家
(1)成就: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发展______________,非洲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拉丁美洲经济实现工业化。
(2)面临挑战: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国家在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社会问题、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等
苏联模式
劳动密集型产业
世界 经济 全球 化与 国际 贸易 1.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
(1)经济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突飞猛进,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连成一体。21世纪,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2)区域经济集团化:形成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合作机制。
欧洲联盟
世界 经济 全球 化与 国际 贸易 2.国际经贸与社会生活
(1)金融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______________,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金融全球化、电子化,便利了人民的消费,也带来相当的风险。
(2)贸易体系: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____________成立后,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电子商务兴起,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 经济 全球 化与 国际 贸易 (3)劳作方式与食品生产:20世纪中叶以来,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21世纪,农业科技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但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4)居住环境和交通:二战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高速公路、高铁及航运技术发展迅速,缩短了通行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文化 传播 与交 流 1.社会信息化: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科技,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__________________,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
2.文化多样性
(1)移民文化:经济全球化及劳动力的流动,带来________的多元文化。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下,各国注意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2)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20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网的纵深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3)新兴民族国家: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形成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移民社会
文化 传播 与交 流 3.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1)文化传承的载体: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推动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________________等文化和遗产公约的通过,对保护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遗产公约》

考向一 二战后不同国家经济模式发展与社会生活

角度1 知识与能力——二战后美国社会的特征
(2024·高考江苏卷,T15)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
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 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寒山子的诗具有避世的特点,其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到了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苦闷青年)的欢迎,体现了此时部分美国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失望、逃避,故选D项。材料只能体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美国部分大学生认同“寒山诗”避世的理念,并不代表他们认同中国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排除B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

角度2 知识与能力——美国社会保障调整的原因
(2024·高考广东卷,T16)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家干预的减少
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民权运动的高涨
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
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黑人民权运动,最终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歧视政策为非法,使得黑人家庭受到救助的比例不断提高,故选C项。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在加强而非减弱,因此,国家干预并没有减少,排除A项;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不存在经济危机,排除B项;题干中的资助项目针对的是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与移民问题关联性不大,排除D项。

角度3 素养与能力——二战前后美国投资结构性的特征
(2024·高考山东卷,T14)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  )
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
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
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类型 年份   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
1935 135 101
1940 122 221
1945 147 222
1950 190 354
解析: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政府投资不断增加,且逐渐超过私人投资。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即由二战反对法西斯到二战后与苏联冷战对峙,抢夺世界市场份额,称霸世界,故选D项。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对外投资的具体区域,无法得知美国对拉美的控制程度,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排除C项。

角度4 知识与能力——对二战后拉美国家经济的地位认识
(2023·高考重庆卷,T15)20世纪3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接管了先前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事业、铁路以及自然资源,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外国资本更是被拉美国家工业中的新机遇吸引,持续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B.经济健康发展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C.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D.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拉美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拉美国家逐渐增强其经济的独立性,但在初级产品生产和工业发展等方面仍依赖于外国资本,反映了拉美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D项正确。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特点
(1)国家宏观调控: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社会改革:建立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3)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展,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4)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其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5)社会结构变化:“中间阶层”人数急剧增加。
(6)社会运动高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等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实质及影响
(1)特征:强制性、普遍性、福利性、社会公平性、基本保障性、互济性。
(2)实质:是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考向二 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

角度1 知识与能力——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
(2024·高考新课标卷,T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解析:1944年,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从而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材料中美国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减少,给英国施加压力,这侧面反映出当时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稳固,故选A项。“广泛支持”说法与史实不符,美国支持埃及是出于自身根本利益,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也是迫不得已,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英美两国并没有因为此事件而关系破裂,此后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依旧保持一致,排除D项。

角度2 知识与能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趋势及应对
(2023·高考全国新课标卷,T35)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些发达国家将当今世界环境恶化主要归因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承担相同责任,这一观点显然没有从历史和现实出发,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实质是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选C项,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环境责任,看不出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排除D项。

角度3 知识与能力——战争对影视文化的影响
(2024·高考湖北卷,T15)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盛产怀旧电影。这些影片多数是纳粹时期电影的翻版,取景于风光优美的德国南部山区,勾画出未遭炮火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没有受到最近历史的玷污,也没有受到东西方势力的占领”。这反映出当时联邦德国社会(  )
A.积极反思纳粹罪行
B.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
C.重视传承电影艺术
D.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
解析:联邦德国拍摄的怀旧电影,勾画出未受战争影响的乡村和纯朴快乐的民众,这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社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摆脱战败的阴影,重构一种没有被战争影响的历史形象,故选B项。材料中电影的内容并未体现对纳粹罪行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电影的内容,不是强调传承电影艺术,排除C项;这种怀旧电影是为了摆脱战败阴影,并非热衷于重构本国历史,排除D项。
1.认识逆全球化现象的表现及危害
表现 (1)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2)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移民、投资、监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3)部分西方国家保守化倾向加重,国家干预和管制极端化。(4)主要大国回归国家主义立场,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意愿减退
危害 (1)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2)影响全球价值资源分配。(3)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4)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
2.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形成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

演练1 知识拓展——国家宏观调控
20世纪初以来,美国前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之比不断攀升,1928年一度高达22.3%。二战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1970年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比例降至10.7%。二战后该比例下降主要基于美国(  )
A.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 B.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
C.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增强 D.通货膨胀得到一定控制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以来,美国贫富差距拉大,但二战后,美国贫富差距有所减小,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缩小了美国的贫富差距,故选C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属于国家通过税收进行宏观调控干预经济的一种具体方式,并非唯一方式,排除A项;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是现象,而非原因,排除B项;通货膨胀问题并非题干主旨,排除D项。

演练2 素养情境——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2024·广东选考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中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一些工业部门,如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宇宙航天工业等。一些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原材料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则相对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二战后(  )
A.亚洲国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B.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依然存在
C.拉美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D.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
解析:据题意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先进的工业部门集中在发达国家,一些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原材料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则相对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体现了世界工业分布的不平衡,说明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依然存在,B项正确。

演练3 素养情境——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024·湛江模拟)下图所示为全球100强非金融性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资产、销售和就业上占总公司的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C.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增加
D.全球化是人口迁徙的动力
解析:据题图可知,1990年以来,非金融性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占总公司的资产、销售和就业比重均逐渐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它们将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增加,C项正确。

演练4 学者研究——“史料大爆炸”的原因
(2024·汕头二模)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这主要得益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解析: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巨量史料展现”“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及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
突破高考大题
PART
03
第三部分
时间尺度类

时间尺度类非选择题是对高考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考查最直接的体现。时间尺度一般以表格、时间轴、曲线图、文字的形式来考查。设问类型主要有:“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以图示中的时间尺度为基点,指出××并××”“选择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进行评述/说明你的理解”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 3000年 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 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时间 历程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 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 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 以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时间 历程
19世纪 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 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 —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作出合理解释。
[解题指导]
第一步:分析设问
项目 第二步 整合材料信息 第三步
组织答案(解释角度)
阶段一 16世纪以前的西亚、北非、南亚、东亚、地中海等地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 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解释:从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交通工具等角度
阶段二 16世纪到19世纪英国侵略印度和埃及的西化改革 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从西方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影响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等角度
阶段三 20世纪50年代后到80年代,印度、埃及吸收西方国家文化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
解释:从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等角度
[答案] 阶段一: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解释: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交通工具相对落后。
阶段二: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
阶段三:20世纪50年代后到8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二战进一步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
时间尺度类非选择题解题策略
时间尺度类非选择题的解答对时空观念把握要求较高,一般结合材料进行宏观把握,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转折点),进行划分时期或阶段,把握趋势要注意数字表格或曲线类趋势的增加、减少、徘徊、迅速增长、急剧下降、缓慢增长等。然后,根据历史背景提取重大事件,根据重大事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共83张PPT)
模块三 多元文明的兴起、交流
与挑战——世界史
专题六 世界文明产生、交流与发展
(上古—中古时期)
第12讲 多元文明的兴起、拓展与交流
主题一
PART
01
第一部分
主题一 上古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
政治 文明 与国 家治 理 1.西亚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古代埃及:统一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____是最高统治者。
3.古代印度:形成________,影响深远。
4.古代希腊:形成____________,政体多元,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汉谟拉比法典
法老
种姓制度
城邦民主政治
政治 文明 与国 家治 理 5.古代罗马:古罗马先后实行____________和君主专制;共和国时期颁布《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建立元首制,实行行省制,推行万民法,基督教成为国教。
6.波斯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和行省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________。
7.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宣布君权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
贵族寡头政治
税收系统
经济 与社 会生 活 1.农耕与畜牧:古代南亚、中国、中南美洲等地独立发明了农业,人类逐渐定居并形成村落,出现早期城市。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圆锥形帐篷。
2.西亚:赫梯人率先掌握了________。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产生了早期城市。商业领域出现金属铸币、借贷商人、使用____。用土坯建筑房屋。
3.古埃及:商业发展,使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大多用泥和木材建筑房屋,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
冶铁技术
契约
经济 与社 会生 活 4.古希腊: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货币经营行业兴起、出现____雏形。城市布局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5.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出现大型奴隶制庄园。帝国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建立商贸联系。修建复合式公寓。古罗马的城市道路系统和____________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
汇票
供水排水系统
文化 传承 与交 流 1.古代欧洲:______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古代西亚:楔形文字、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腓尼基字母”。
3.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神话、诗歌、哲理故事、散文故事、太阳历、金字塔、建筑等。
4.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史诗、创造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5.古希腊:产生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古希腊的哲学、文学(《荷马史诗》)、戏剧、人物雕塑和建筑艺术、史学等成就影响深远。
6.古罗马: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有建树。凯撒时期制定______;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印欧人
儒略历
文化 传承 与交 流 7.文化的交流
(1)文化传播:西亚神话传入希腊,希腊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2)人口迁徙和区域文化形成
①印欧人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印欧人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地区,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②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③日耳曼人南迁:3世纪后,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最后灭亡西罗马帝国。
文化 传承 与交 流 (3)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①亚历山大远征: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远征,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②“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去世后,被征服区域形成“希腊化世界”,推动了区域的文化交流,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______________
“希腊化时代”

考向一 世界早期文明的特点与国家治理

角度1 知识与素养——古代西亚政治文明的特点
(2023·高考全国新课标卷,T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解析:据“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及所学知识可推知,材料所涉及的是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据“不得变更”“不得破坏”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国王的至上权威,故选B项。波斯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典的规定,并未标榜君主的军事成就,且与亚述帝国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说的地区是“西亚”,埃及位于非洲,排除D项。

角度2 知识与素养——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
(2024·高考安徽卷,T10)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
A.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 B.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
C.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 D.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
解析:埃及王表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可推测王表的编制是为了彰显王权合法性和王权延续观念。其中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王表还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这体现了埃及统治者利用宗教来宣示权力来源(君权神授)和加强自身的统治。综上可知,古代埃及王表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故选B项。

角度3 知识与能力——斯巴达城邦文明的影响
(2024·高考黑吉辽卷,T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
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
解析:古姆诺帕里亚节是斯巴达城邦纪念战争胜利的重要节日,人们通过吟唱颂歌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并且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这些活动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了斯巴达城邦公民的集体精神,促进了城邦内部的团结,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并非民主政治,排除A项;虽然节日活动可能伴随一定的经济活动,但该节庆的主要目的并非繁荣城邦经济,排除B项;该节庆是斯巴达多神崇拜的反映,排除D项。

角度4 知识与能力——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3·高考湖南卷,T1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解析:公元前27年,古罗马已经进入帝国时代,由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组成的元首顾问议事会依然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权,这表明罗马帝国初期依然保留了一些共和因素,D项正确。该机构为元首服务,不利于民主进程的发展,A项错误;公元前27年,古罗马已经进入帝国时代,寡头政治已结束,B项错误;元首顾问议事会服务于元首,不会削弱元首权力,C项错误。
综合认识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多元格局
(1)从原因角度看,历史环境的不同,导致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古代东方地域特征为大河文明,经济上体现为农耕经济发达,政治上多实行中央集权;古代希腊罗马的地域特征为海洋文明,经济上体现为海外贸易发达,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律制度化。
(2)从文明特征看,古代世界基本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的区域文明阶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发展多样性,古代世界各区域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从文明交流角度看,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朝代更替频繁。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4)从文化贡献角度看,古代文明多元性决定了世界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人类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为民族文化多元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元性得以发展的时代动因。
考向二 古代早期世界帝国与文明交流

角度1 知识与能力——古代波斯文明的特点
(2024·高考新课标卷,T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解析:材料说明在波斯帝国时期,国王把私有的水源、土地租给商人,并以土地收成收取租费;另外,商人以契约的形式把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按要求收取小麦、扁豆、芝麻等物,由以上内容来看承租人支付的都是实物,可见当时波斯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故选B项。A项概念混淆,“开始出现”说法于文无据,排除;C项时空错位,早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排除;D项史实错误,波斯帝国存在土地私有制情况,国王并不是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且材料中也提到商人出租土地的情况,排除。

角度2 知识与能力——古代罗马国家治理的特点
(2024·高考甘肃卷,T11)古罗马时期,家长在家庭中权力极大,子女所获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但独揽大权的屋大维上台后,军队听命于皇帝,法律规定,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所获财物,即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军功财产的特殊性体现出(  )
A.军队是皇帝的独裁工具
B.家长制不利于帝国统治
C.帝国法律尊重个人财产
D.军功财产获取极为不易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罗马时期的家长原本在家庭中拥有极大权力,子女的一切财产均属于家长,但屋大维上台后,子女在军队服役期间获得的军功财产可由子女自由处置,这反映出帝国法律对个人财产的尊重和保护,这一变化显示了古罗马法律对个人权益的重视,故选C项。题干主要体现了法律对个人财产权的尊重,不是强调军队是皇帝的独裁工具,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家长制对帝国统治的利弊,排除B项;军功可能来之不易,但这并非题目所要强调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

角度3 知识与能力——古代世界帝国文明发展的特点
(2024·高考广东卷,T1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虽然在兴起时间、地理空间上不同,但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并通过颁布法律、改革币制等措施强化统治,这反映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故选C项。互鉴性指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美洲的印加帝国因其地理位置,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排除A项;同源性指文明产生的源头相同,材料中的四个帝国文明起源并不同,排除B项;同步性指不同文明在同一时间采取了相同的措施,材料中的四个帝国并非在同一时间兴起,并非在同一时间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
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经贸 往来 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往交流的基本形式,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丝绸之路为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人口 迁徙 ①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一批新的国家。
②人口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
军事 征服 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快文明的传播速度。如亚历山大的远征,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往和交流
国家 统一 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演练1 学术观点——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
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非洲湖区孕育了最初文明
B.世界文明呈多元一体的特征
C.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
D.早期技术传播存在地理障碍
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西亚、东非独立的发明了炼铁,说明人类早期文明具有独立性,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一体”特征,排除B项;各地独立的发明农业和技术并非技术传播障碍导致的,而是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排除D项。
演练2 历史概念——《汉谟拉比法典》
(2024·惠州模拟)《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法官审理讼案,作出判决,提出正式判决书,而后来又变更其判决,则应揭发其擅改判决之罪行,科之以相当于原案中之起诉金额的十二倍罚金,该法官之席位应从审判会议中撤销,不得再置身于法官之列。”这一规定(  )
A.保障了自由民的利益
B.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C.杜绝了判决的随意性
D.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关于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等的法律,材料中提到法官擅改判决时,应科以其原案中起诉金额的12倍罚金,并撤销其法官资格,这有利于保障判决的公平正义,体现了公平正义原则,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法官的问题,与自由民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人文主义色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演练3 历史概念——“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世纪,自视为亚历山大继承人的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广泛搜集包括环地中海地区乃至“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学园。此举(  )
A.消融了不同民族的隔阂与冲突
B.表明了统治者偏好决定文明程度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说明了古希腊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解析:据材料“亚历山大继承人”搜集环地中海地区和“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可知,这些活动促进了地中海文明、亚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C项。“消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统治者偏好影响文明程度,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着文明程度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古希腊政治传统对托勒密王朝的影响,排除D项。
演练4 素养情境——古代文明的交流
(2024·汕头模拟)格里芬是神话中欧亚草原上黄金宝藏的守卫者,其形象主要呈现为:鹰头、鸟翼、狮身。下图所示是格里芬在欧亚地区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各种形象。这反映出(  )
A.欧亚文明传承的连续性
B.区域文化传播的变异性
C.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致性
D.世界文化发展的同源性

解析:根据材料“格里芬在欧亚地区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各种形象”并结合所学可知,区域文化传播具有变异性,B项正确。
主题二
PART
02
第二部分
主题二 中古时期的世界文明
政治文 明与国 家治理 1.欧洲:以____________、庄园与农奴制度为基本特征的西欧封建社会形成;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存,形成________格局;法国、英国先后步入__________和______时期;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加强、城市自治兴起;《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俄罗斯通过____________强化中央集权。
封君封臣制度
二元政治
等级君主制
议会制
伊凡四世改革
政治文 明与国 家治理 2.亚洲: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学习____,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3.非洲:以加纳、马里和桑海为代表的古国先后兴起。
4.美洲:____、阿兹特克和印加等印第安文明繁荣
唐制
玛雅
经济与 社会生 活 1.西欧:________盛行,城市工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天主教会是最大封建主。
2.亚欧:工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商贸往来频繁。
3.非洲:班图人从事农业生产;东非的国家与__________的贸易活跃;西非控制了黄金资源和商路。
4.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农业;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____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发明了“________”,土地分贵族私有和________
封建庄园
阿拉伯商人
玉米
浮动园地
村社公有
文化传 承与交 流 1.欧洲:________得以发展;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________和市民文学占有重要地位;拜占庭罗马式穹顶建筑风格;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被视为东正教的象征。
2.亚洲
(1)西亚: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的“悬诗”“__________”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2)南亚: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巴利文影响东南亚国家文字发展。
(3)东亚:日本,神道融合佛教等文化形成武士道,《万叶集》《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大和绘和浮世绘极具特色,借用汉字创制字母______和平假名。朝鲜在汉字基础上创制了朝鲜文字。
城市大学
骑士文学
阿拉伯数字
片假名
文化传 承与交 流 3.非洲:________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桑海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4.美洲:玛雅人发明独特文字和“玛雅历”、知道“零”的概念、建有金字塔庙宇;印加人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建造驿道和太阳庙;阿兹特克人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廷巴克图

考向一 世界中古时期的欧洲文明

角度1 知识与能力——中世纪欧洲商业贸易变化的原因
(2024·高考湖北卷,T12)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
C.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商业日益繁荣,它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发行的货币也逐渐在地区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故选D项。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排除A项;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主要关注的是农业生产,排除B项;此时新航路还未开辟,没有大量的贵金属涌入欧洲,排除C项。

角度2 知识与价值——拜占庭帝国立法的特点
(2024·高考湖南卷,T12)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解析:据材料“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的习惯法,说明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D项。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形成于19世纪,排除A项;“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与“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不符,排除B项;“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与材料信息不符,罗马法的主要部分应该是成文法,排除C项。

角度3 素养与能力——中世纪社会发展趋势的特征
(2024·高考山东卷,T11)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
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开放性,普通人能成为会员;13世纪之后,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入会门槛提高。这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普通人无法在竞争中胜出,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便逐渐控制了行会,故选B项。这一时期并没有明显的技术革新,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行会准入门槛提高,与“城市管理体制”关联不大,排除C项;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多追求自治,王权并未加强对城市的控制,排除D项。

角度4 知识与能力——中世纪西欧文化的艺术特色
(2024·高考安徽卷,T11)中古时期,一部取材于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史实的文学作品写道:“我的宝剑啊,你何其不幸!虽则我要死了,但仍旧不舍你!靠了你,我踏过多少山野,靠了你,我赢得了多少战争,靠了你,我征服了无数土地,由白发的查理统治到今朝。”这一表述旨在(  )
A.揭示战争真相
B.抒发乡土情怀
C.传播神话故事
D.歌颂骑士英雄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中古时期一部取材于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史实的文学作品的片段,该片段热烈地赞颂了“宝剑”的功绩,根据所学中世纪的史实可知,宝剑的主人是一位骑士,所以这一表述的目的是歌颂骑士英雄,故选D项。据材料的片段我们并不能知晓战争的真相,排除A项;该片段抒发的是远征他国的战斗荣光,而非抒发乡土情怀,排除B项;该片段呈现的是现实的战争经历,而非神话故事,排除C项。
角度5 知识与素养——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2024·高考甘肃卷,T12)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执教资格的授予权原先由主座教堂主事独享,后来教皇规定必须根据教师行会的多数意见来决定。这一变化说明教师行会在大学内部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故选B项。教皇的谕令表明教师行会地位上升,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摆脱了教会的管控,排除A项;C项中“主事权力彻底废除”与题干信息“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不符,排除;“世俗自由风气盛行”在题干中并无相关信息,且与13世纪的社会背景不符,排除D项。
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多元的社会结构 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共处
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 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的义务
相对独立的庄园 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
追逐自由的城市 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
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 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生活。贵族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的骑士精神

考向二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美洲文明

角度1 知识与能力——中世纪日本天皇措施的本质意图
(2024·高考黑吉辽卷,T13)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  )
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
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
解析: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专门机构,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审查庄园文书并没收相关文书不全的庄园,这实质上是为了收回流失到地方势力手中的土地和资源,从而加强中央朝廷对全国经济资源的控制,这不仅打击了地方庄园势力,也直接增强了朝廷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而巩固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了天皇没收相关文书不全的庄园,其主要目的是寻求经济和政治权力的集中,并未体现遏制地方官员贪腐的措施内容,排除A项;材料措施意在加强朝廷经济基础,而非稳定封建主从关系,且材料中并无封建主从关系发生变动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严格审查庄园文书可视为一种维护法律政令统一的行为,但这并非主要目的,审查庄园文书是天皇加强朝廷经济基础的一种手段,排除C项。

角度2 知识与素养——中世纪非洲文明的特点
(2023·高考海南卷,T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传统法庭庭审中,当地谚语作用很大,而谚语属于民族文化传统内容,这反映了文化传统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呈现的是庭审,即司法实践,而非立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统对司法的影响,而非司法程序对法律的影响,排除C项;先例指的是以前的司法判决,谚语并非司法判决,排除D项。
1.中古时期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
(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1)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来说,虽然对外交通不便,但中古时期的非洲并未脱离世界文明体系之外,仍同欧洲、亚洲地区通过陆路和海路商贸连接在一起,受到希腊罗马文明、亚洲文明的深刻影响。
(2)美洲文明的相对孤立则为其独立探索文明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印第安人所培育的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及家畜、家禽在新航路开辟后传播到世界广大地区,今天人们的物质和经济生活实则大大受益于印第安人的艰辛探索,这也是美洲文明在全球发展中的独特意义。

演练1 历史概念——封君封臣制度
11—13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以契约的方式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有证明人共同签署生效。这种契约关系(  )
A.强化了专制王权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削弱了教会特权
D.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欧封建主之间通过契约方式形成封君封臣关系,彼此确立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为近代欧洲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西欧封建主之间的封君封臣关系削弱了专制王权,排除A项;西欧封君封臣制度易形成地方割据,不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并未削弱教会特权,排除C项。

演练2 知识拓展——西欧庄园发展的影响
(2024·湛江三模)13世纪,西欧庄园领主不再亲自监管农奴耕种领主自营地,而是和新开发的土地一样,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产品以赎买人身自由。这些现象(  )
A.减少了封建领主的收入
B.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孕育着西欧近代化因素
D.得益于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向农奴收取租金;农奴通过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剩余产品以赎买人身自由”和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土地关系的变化推动农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这有利于西欧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主旨与封建领主的收入无关,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现象促进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因果关系错误,排除D项。

演练3 素养情境——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马门还在巴格达创立了一所规模宏伟的智慧宫,不仅有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工作。马门的上述举措(  )
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解析:马门作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积极吸收希腊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故选D项。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域内长期存在多种宗教,马门并非该局面的开创者,排除A项;7世纪时,阿拉伯文明崛起,排除B项;马门的科学文化举措与帝国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演练4 知识拓展——印加的国家行政管理
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  )
A.孕育君主立宪的雏形
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
C.民族国家有一定发展
D.建立世界最早的联邦制
解析: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实行分层管理,有中央对地方的巡查和地方向中央的述职,可见其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整,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涉及君权受到限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印加帝国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特点等,排除C项;联邦制由美国创立,排除D项。
突破高考大题
PART
03
第三部分
图片信息提取类

图片信息提取类非选择题的关键信息在图片中,图片包括地图、实物、照片、历史遗迹、统计图、漫画等,在传达某一历史信息时,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信息。虽然图片生动形象,但信息有时很抽象,需要我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炼、综合,考查学生细致观察、审阅图片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表象信息,也要提取深层次的信息,这样才能发现真实的、完整的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从图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题指导]
[答案] 示例一
论题:雅典城邦体现了古代政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论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并逐渐发生阶级分化。早期的权贵阶层为了使其统治具有合法性,往往假借神明的权威,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来掩饰剥削。从雅典卫城中分布着大量神庙可以看出当时宗教活动在公民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发展阶段相近的其他文明具有共性。在雅典卫城的重要建筑中,城邦保护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庙(神像、祭坛)占据了突出的位置,甚至大于古希腊主神宙斯的神庙,这体现了雅典人对城邦至上原则的崇尚(对智慧的追求)。剧院、舞台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面积巨大,能容纳雅典公民普遍参与公共活动,为直接民主制的运行提供了空间。这些设置使得雅典城邦在政治文化上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并跻身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
总之,雅典城邦既具有阶级社会早期的共性特征,也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依托城邦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古代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示例二
论题: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原因。
论述:从古希腊雅典卫城布局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已存在剧院、神庙等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的存在,有利于培育宽松、自由、平等和积极的社会心态。这为塑造高素质的雅典公民奠定了社会基础,从而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创造了人文条件。
总之,民主政治的繁荣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保障。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图片信息提取类非选择题解题策略
(1)认真观察图片。观察图片是解答图片试题的基础。观察时应把握好三个环节:①快速扫视题中的图片,明确图片所反映的主题。②认真观察图片,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图片的重点部位上,不要在次要部位浪费时间和精力。这里所说的“重点部位”,是指与试题所提问题直接相关的部位。③如果试题图片是以图片群的形式出现,要注意图片间的关系。
(2)注意与图片相关的文字。首先要注意图名,图名往往概括了全图的内容或揭示了图的核心内容,明确图名并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深入解读图片;其次要注意图片的说明文字;最后要注意相关文字的暗示。
(3)“说”从图出。图片是解答图片类试题的主要材料,因此,必须集中精力从图片(尤其是重点部位)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来组织答案;或者根据图片的有效信息,得出相应的结论;或者用图片提供的信息说明某一历史现象。总之,答案要依据图片来组织或推断,不能脱离图片空泛议论。
(4)运用所学知识支撑和补充图片。图片一般只能反映某一历史瞬间或某一历史侧面,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对知识的反映是很有限的,因此,仅凭试题提供的图片,难以解答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这就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共75张PPT)
专题七 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拓展(新航路开辟至一战前)
第13讲 西方工业文明的曙光
主题一
PART
01
第一部分
主题一 近代“世界”的被发现和全球联系的建立
新航路 开辟与 世界联 系加强 1.新航路的开辟
(1)概况:15世纪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路;随后英、法、荷等开辟了其他航路。
(2)影响: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________的雏形出现
世界市场
新航路开辟与 世界联系加强 2.物种交换与商品流动
(1)物种交换: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等流向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提升,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新航路 开辟与 世界联 系加强 3.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商业贸易中心转移: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______沿岸。在东亚海域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________。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__________航线。
(2)商业经营方式变化:商品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贸易垄断公司等成为主要商业经营方式。
(3)商品流通种类增多:烟草、咖啡、可可、茶叶和东方____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成为大众化商品。____成为贸易的商品
大西洋
三角贸易
大帆船贸易
香料
奴隶
早期殖民扩张 与世界的变化 1.人口迁移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移民美洲:大量欧洲人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增。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和传染病的流行,导致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黑奴贸易: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大量非洲黑人进入美洲。
(3)美洲族群变化: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________,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4)文化扩张:各个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________,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多元性美洲文化。
混血后代
文化认同
早期殖 民扩张 与世界 的变化 2.早期的殖民扩张
(1)表现
①葡萄牙: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②西班牙: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其殖民地。
③__________划分了西班牙、葡萄牙势力范围,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④荷兰、英国和法国:17世纪,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2)影响:为欧洲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教皇子午线

考向一 新航路的开辟及影响

角度1 知识与能力——对近代早期世界特征的认识
(2023·高考广东卷,T1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探险活动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指的是地理大发现、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过程,D项正确。17、18世纪,欧洲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欧洲大陆的主要封建国家也陆续进行改革或革命,材料并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A项;推动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促使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的是工业革命,排除B、C两项。

角度2 知识与素养——西欧殖民掠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024·高考湖北卷,T13)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 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欧洲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海外活动获利丰厚,因而有资金进行街道照明系统建设,故选A项。街灯数量的增加促使人类驯服夜晚,拓展的并非人类的活动空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排除D项。

角度3 知识与素养——近代英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2024·高考安徽卷,T14)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的加强,其他洲的商品流入影响了英国的社会文化,故选A项。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特征
(1)总体特征:从纵向看,是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从横向看,明清中国同亚非拉地区一样,渐趋衰落。
(2)一体化进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新航路开辟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3)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出现,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4)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逐步向近代社会过渡。
(5)中西关系:中西贸易中中国占据优势地位,白银不断流入,但没有转化为资本,中国总体上处在传统社会的衰落期。
(6)人口迁移:随着欧洲人的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7)物种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
考向二 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雏形

角度1 知识与能力——西欧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影响
(2024·高考安徽卷,T13)在近代历史上,西方一些国家往往有这样的做法:在海外地区的海图和地图上“先傲慢地描绘一个地区,并强加上一个欧洲来源的名字,然后就等同于宣示了对其之所有权”。这一做法(  )
A.避免了列强之间的纷争 B.缓和了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霸权主义的本质 D.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做法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西方列强纷纷在海外抢占殖民地,体现了其霸权主义的本质,故选C项。随着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它们对殖民地的争夺只会越来越激烈,排除A项;列强的这一做法会加剧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1884年的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排除D项。

角度2 知识与能力——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影响
(2022·高考福建卷,T13)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初,西班牙开始侵入墨西哥。西班牙通过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来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反映了西班牙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故选A项。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宗教改革,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排除D项。
近代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欧美:攫取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2)对亚非拉: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极大地冲击了当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对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联系与交往,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出现,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演练1 知识拓展——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024·汕头模拟)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解析:在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控制着印度洋上的贸易,因此达·伽马船队与阿拉伯人的冲突实质是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A项正确。当时达·伽马并未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当时处于新航路开辟的初期,世界尚未连为一体,“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达·伽马与阿拉伯人都主要通过海上商路开展贸易,排除D项。
演练2 历史概念——“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2024·广东冲刺模拟)右图是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它航行的贸易线路也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下列关于其论述正确的是(  )
A.装载的货物以中国生丝与瓷器等为主
B.该航线是罪恶的黑奴贸易的组成部分
C.葡萄牙殖民者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D.马尼拉成为大西洋沿岸国际贸易枢纽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将近两年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及其殖民地,深受欢迎,A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并不是黑奴贸易的组成部分,排除B项;西班牙殖民者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排除C项;马尼拉成为太平洋沿岸国际贸易枢纽,排除D项。
演练3 学术观点——对殖民扩张的评价
有拉美学者指出,拉美国家曾经的殖民宗主国的富裕,并非因为其制度和道路有何内在优越性,而是凭借强大的暴力,汲取了额外的财富,从而改变了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这一观点意在(  )
A.揭示殖民侵略的本质
B.解释拉美落后的原因
C.表达民族独立的追求
D.抨击欧洲制度先进论

解析:“而是凭借强大的暴力,汲取了额外的财富,从而改变了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表明该观点认为拉美国家的殖民宗主国富裕是通过非正义、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的,意在揭示殖民侵略的本质,故选A项。
演练4 历史概念——商业革命
16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开始从葡萄牙人那儿购买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为了完成老客户的订单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购买胡椒。这一事实表明,当时(  )
A.葡萄牙已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B.欧洲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C.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
D.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

解析:“16世纪早期”居住在意大利地区的“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都从“葡萄牙人”那里购买“胡椒”,胡椒这一东方香料,之前经传统商路传入欧洲,而现在却经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传入欧洲,可见随着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选B项。
主题二
PART
02
第二部分
主题二 资产阶级革命与思想的解放
资产阶 级革命 与近代 民族国 家产生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1)概况:1640年爆发革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1688年,______________宣告结束。
(2)成果:1689年通过____________,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资产阶级革命 与近代民族国 家产生 2.美国独立战争
(1)概况: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____________,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
(1)概况:1789年,颁布____________,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后实行帝制。
(2)影响: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资产阶级革命 与近代民族国 家产生 4.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及国家之间的关系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宗教改革与民族认同的强化、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民族国家产生。
(2)国际法的形成: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3)外交制度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逐渐建立近代外交制度。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 与近代民族国 家产生 5.法律和教化及基层治理
(1)法律制度: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美和法国分别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民法系),强调立法和司法独立、保障个人的权利。
(2)社会教化:______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新教反对教皇权威,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
(3)社会管理:西方主要国家在继承________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基督教
地方自治
文化传 承与交 流 1.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倡导________,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
(2)宗教改革:主张________,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近代科学:提倡科学,反对________,近代实验科学诞生并形成体系。
(4)启蒙运动:宣扬________,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2.文化传播
(1)殖民国家在殖民侵略中进行________,使被殖民地区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2)独立战争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蒙昧主义
理性主义
文化侵略

考向一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科学革命的兴起

角度1 知识与素养——文艺复兴思想的特点
(2023·高考湖南卷,T13)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诗人的自传前言体现了对人性的赞美,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诗人“屈从命运安排”,相反,诗人在“命运残酷”的情况下还有如“身的美丽”“心的优雅”等追求,B项错误;这位诗人的自传前言并未体现对宗教教义的反对,C项错误;诗人主要在赞美人性的伟大与美好,并未体现社会进步的信息,D项错误。

角度2 知识与能力——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影响
(2024·高考重庆卷,T11)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强大同盟,但帝国城市因宗教信仰(新教)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而导致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这说明16世纪的宗教改革促成“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从“市民与王权的结盟”到“市民与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故选B项。

角度3 知识与价值——伏尔泰主张的目的
(2024·高考全国甲卷,T34)伏尔泰说:“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伟大的……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
A.倡导平等反对君主立宪
B.反对专制提倡理性
C.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创论
D.开创近代实验科学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伏尔泰反对君主世俗上的专制以及教会的思想专制,提倡理性认识世界,故选B项。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推翻生物起源神创论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排除C项;伽利略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排除D项。

角度4 素养与能力——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
(2022·高考重庆卷,T13)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
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解析:紧扣题干可知,材料前面强调11世纪以来,君权对于世俗世界生活的巨大影响,后面强调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以及启蒙运动之后,君权的影响力在消减,故选A项。
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1)夯筑经济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和肯定了人们追求财富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从而形塑了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价值取向。
(2)重构政治格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权斗争和新文化创造,人文主义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推动革命浪潮。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4)开启近代文艺。从禁欲枷锁到人文主义再到理性主义,推动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5)对各国政体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中运用,促使欧美主要国家从法律上确立资本主义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原则,建立了相比于封建制度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考向二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角度1 知识与能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特点
(2023·高考全国乙卷,T33)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法案确认了国王的权力,否认了议会的军事权力,再结合时间信息可知,这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有关,查理二世在复辟后力图巩固自身统治权力,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确立起来,排除A、D两项;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角度2 知识与能力——近代国际关系的特点
(2023·高考湖南卷,T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解析:材料强调欧洲各国重视本国的国土疆域,反映出其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A项错误;谈判和地图只涉及材料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排除C、D两项。

角度3 知识与素养——美国独立战争过程的特点
(2023·高考北京卷,T13)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指责黑奴贸易违背了天赋人权理念,说明当时独立战争的一些领导人是反对奴隶贸易的;但定稿中删除了这些内容,说明有些领导人支持奴隶贸易。据此可知,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故选C项。《独立宣言》是美国诞生的标志,与英国法令无关,且英国等国从法律上废除奴隶贸易是在19世纪初期以后,排除A项;《独立宣言》肯定了天赋人权理念,没有否定奴隶制等于默认了奴隶制,这是其矛盾之处,排除B项;黑人公民权得到法律承认是南北战争后通过宪法修正案实现的,排除D项。
1.近代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确立,以后逐渐发展完善,民主不断下移。
(3)创新性:英国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18世纪中期,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2.1787年宪法制定“妥协性”的表现
(1)中央与地方的妥协: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体现了其务实理性的特征。
(2)大州和小州代表利益的妥协:参议员每州两名,满足小州的利益要求;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照顾了大州的利益。
(3)南北方关系的妥协: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白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兼顾了南北方的利益,协调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也给这部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4)南北贸易的妥协:北部是工业化的经济,南部是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妥协。

演练1 素养情境——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2024·惠州模拟)1535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建立政府巡视大学制度,并推动大学学术改革:每一所学院都要出资维持希腊语和拉丁语两个公共讲座;调整文学科课程和教科书,文学科学生研习辩证法、修辞学、算术、音乐和哲学等,摒弃经院学者的晦涩注解。这一改革(  )
A.顺应了人文主义传播的要求 B.受到科学革命兴起影响
C.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 D.促进了城市教育的兴起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亨利八世的学术改革包括推广古典语言学、调整文学科课程和教科书,摒弃经院学者的晦涩注解,改用古典哲学上的推理方法,这一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在英国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发展,A项正确。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是以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为标志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1世纪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城市教育的兴起,排除D项。

演练2 历史概念——人民主权说
孟德斯鸠认为,人民普遍的立法权主要体现在选举代表方面,人民并不适合去讨论政事,应该由代表去行使具体的立法权,而且人民选定代表后,代表无需事事请示选民,否则会给政府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困难。孟德斯鸠的这一观点(  )
A.为近代人民主权理论奠定了基础
B.凸显国家立法机关的价值
C.借鉴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经验
D.基于提升政务效率的考量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孟德斯鸠认为,人民选举代表后,由代表行使具体的立法权,以提高政务效率,故选D项。材料表明人民有权选举代表,以行使国家权力,这属于人民主权理论的具体体现,奠定近代人民主权理论的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凸显国家立法机关的价值,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代议制民主,反对直接民主,体现了其精英治国理念,反映了他对古代希腊直接民主的反思,排除C项。

演练3 知识拓展——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有学者指出:革命中的愤怒很难把握,特别是各个阶级、阶层内部没有统一规划和领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这种不断地推翻与被推翻中,愤怒转化为害怕。害怕的人希望用简单而又野蛮的方式消灭政敌,所以我们会看到,每个阶层的代表被推翻后,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几乎被全面荡平。该学者描述的历史事件(  )
A.开启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确保民主共和政体长期延续
C.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D.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革命具有反复和激烈的特点,这一历史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它确立了法国新制度的基本框架,C项正确。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排除A项;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政体更迭频繁,“确保民主共和政体长期延续”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排除D项。

演练4 学者观点——拉美文化特色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曾这样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历史充满了魔幻的色彩。这种魔幻现实色彩是黑奴从他们的非洲老家带来的,但也是瑞典的、荷兰的、英国的海盗们带来的。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马尔克斯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B.已丢失印第安文化元素
C.移植了殖民者的风俗 D.促进了不同种族的交融
解析:拉美文化来源包括黑奴从非洲带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瑞典等欧洲人带来的海盗文化,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种截然不同的事物等,反映出拉美文化具有多元性,“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说明拉美文化具有独特性,故选A项。
突破高考大题
PART
03
第三部分
主题比较类

主题比较类非选择题的“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常用的设问关键词有“相同”“相似”“一致”“共同”“新发展”“新变化”等。设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比较图文A与图文B中反映的××信息的异同;②概括指出材料A与材料B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差异;③直接要求指出中西××的不同表现或者特点并分析成因;等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从1500年起,西方靠殖民掠夺奠定了其“起手优势”,又靠对劳动者的剥削压榨进行原始积累,并且通过不平等贸易强化了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这是西方现代化的“共性”。正如英国评论家卡洛斯·马丁内斯指出的,“西方的现代化是帝国主义的现代化”。……除了用时不一样,中国式现代化还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迥异的道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成功推进和拓展了现代化进程,表现出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可持续等基本特征。
——摘编自韩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材料二 西方现代化历程简表
时间 相关事件
14—18世纪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及殖民掠夺
17—19世纪中后期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德意王朝战争、俄日资产阶级改革及殖民扩张
18世纪中期至今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及殖民扩张
——改编自《半月谈·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方向
项目 第(1)问 第(2)问
求答项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的历程
限定语 指出……区别 围绕……论述
信息来源 依据材料一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二步:精读材料——提信息
项目 材料 比较点、结论
第 (1) 问) “大约从1500年起,西方……” 出现时间不同:西方出现早
“又靠对劳动者的剥削压榨进行原始积累”及“中国……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 实现路径不同: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中国是自主和平发展
“通过不平等贸易强化了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及“表现出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可持续等基本特征” 价值取向和追求的结果不同:西方追求资本、利润,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中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项目 材料 比较点、结论
第 (2) 问) 表格以时间为线,呈现了不同时期西方发展的重大事件或现象 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 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生产力发展,西方社会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及信息时代
第三步:规范用语——组答案
组织答案的过程中要准确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语化。
[答案] (1)区别:出现时间不同,西方出现早,中国出现于新中国建立后;价值取向不同,西方追求资本、利润,中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不同,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中国是自主和平发展;最终结果不同,西方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性质不同,西方是资本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等等。(任答三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示例
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4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推动了17世纪以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思想解放、制度创新、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社会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及信息时代。总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剥削、掠夺被统治阶级与其他弱小国家民族的历史,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现代化。
(其他答案,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文字通顺,言之有理亦可)
主题比较类非选择题解题策略
(1)首先,提取关键词,比如材料反映的主题、引文出处、时间等。
(2)其次,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①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方面考虑。
②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
③历史事件类的比较,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
④变化类的比较多从动态变化趋势着手归纳。
(3)最后,确定比较点,有些试题,设问中并没有“比较”“异同”等字眼,而是用“变化”“发展”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共86张PPT)
第14讲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主题一
PART
01
第一部分
主题一 两次工业革命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
政治文明 与国家治 理 1.资本主义的扩展
(1)俄国__________,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美国南北战争,联邦政府的胜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3)意大利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__________。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4)德国1871年在形式上确立了联邦制君主立宪政体。
(5)日本明治维新,________和军阀实际掌握权力,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6)1875年,法国通过新宪法,确立______。
农奴制改革
君主立宪制
官僚寡头
共和制
政治文明 与国家治 理 2.选官与法律制度
(1)文官制度:西方________,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对西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律制度:英美和法国分别发展了________和________,强调立法和司法独立、保障个人权利。1804年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大陆法系的代表
文官制度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政治文明 与国家治理 3.基层治理:1835年,英国确立近代自治市制度,加强了基层自治管理。
4.近代后期国家关系:外交制度和国际法的发展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维也纳体系,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经济与社 会生活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概况: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其突出成就是蒸汽机,采取__________,工厂制度诞生,汽船、火车等先后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工业革命完成。
(2)影响:工业革命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欧美等国家开始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内燃机、汽车、飞机等发明和创造,人类进入________________。
机器大生产
“电气时代”
经济与社 会生活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采取机器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生产组织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了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组织形式。
(3)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阶级结构变化,社会分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经济与社 会生活 (4)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建筑、基础设施、交通等方面的变化,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贫富矛盾、交通拥堵、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
(5)水陆交通的变化:推动了水运轮船、铁路火车、公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变化,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便于经贸、信息和贸易的交流。
(6)社会生活的变化:促使生活观念、教育文化、休闲生活等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变化。
经济与社 会生活 4.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
(1)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贸易格局
①英国:17世纪英国逐渐控制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______________和世界贸易中心。
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崛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全球贸易网已经形成。
(3)金本位制: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实行________后,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工厂”
金本位制

考向一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与国家治理

角度1 知识与能力——美国内战爆发的背景
(2023·高考江苏卷,T14)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
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 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1835年,美国南北方针对是否废除奴隶制出现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并且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说明此时美国南北的矛盾非常尖锐,故选A项。材料与美国“政党”政治无关,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废奴运动的“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及“废奴团体”,无法说明废奴时机已经成熟,排除C项;二战之后,黑人民权运动才开始兴起,排除D项。

角度2 知识与能力——意大利统一初期社会政治环境的特点
(2024·高考甘肃卷,T14)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披萨(  )
A.消弭贫富分化   B.强化国家认同
C.推广传统美食 D.凸显南部特色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披萨从南部地区的那不勒斯贫民食品转变为风靡全国的国民美食,这一过程体现了王室利用披萨来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和文化纽带,从而强化国家认同,故选B项。题干所述行为并不能消弭贫富分化,排除A项;披萨确实成为国民美食,但不是王室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凸显南部特色”并非王室推广披萨的主要意图,排除D项。

角度3 知识与能力——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2024·高考江苏卷,T11)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了大量欧洲医学、天文学书籍,还出现了西学翻译的新派学者,且西学的输入及研究以民间为主,这表明日本国内民众社会观念出现变化,故选C项。1853年,美国炮轰日本(黑船事件),“轰开”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日本被迫摒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日本翻译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并且还是以民间研究为主,不足以代表日本“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排除B项;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排除D项。

角度4 知识与能力——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2024·高考江苏卷,T12)维也纳会议期间,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不惜糜费巨资,让两百多个参会代表终日沉溺于舞会、观剧、狩猎和游览中。时人讽刺“会议不是在进行而是在跳舞”,但少数几个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些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奥地利尊崇近代外交礼仪
B.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建立
C.梅特涅重视西方文化传统
D.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维也纳会议期间,梅特涅通过安排各种娱乐活动,让多数参会代表沉迷其中,而少数强国的代表却经常缺席。这表明少数强国能够自主决定是否需要参与这些非正式的社交活动,能够决定重要事务,而其他国家的代表则难以真正参与到核心决策中,说明少数大国或强国掌握着主导权,大国主宰的国际协调机制形成,故选D项。材料中的这些活动属于外交活动,不能算外交礼仪范畴,排除A项;全体一致的集体安全体制是一战后的国联确立的,排除B项;梅特涅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实现他的政治目的,不是对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视,排除C项。
1.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
(1)基本动力: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主要途径
类型 主要史实
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俄国1861年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等
法律与选官 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等
统一战争 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3)历史影响: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影响了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2.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1)基本特征
贵族色彩浓厚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政府机关中弥漫着贵族化的阶级、身份和地位观念
重视通才教育 文官考试注重大学文化课程,提倡非专家化,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
实行分权管理 英国以人事法为依托,以成文惯例法为主体,中央与地方的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地方政府各有特色
具有稳定的传统 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
(2)影响:巩固和加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各部门的行政效率,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
考向二 两次工业革命与经济生活转型的影响

角度1 知识与能力——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2024·高考湖南卷,T14)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缝纫机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故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全面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密切结合,排除D项。

角度2 知识与能力——德国制造业的特点
(2024·高考安徽卷,T15)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该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探索出德国制造的独特工艺技巧,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提升德国工业品质量的目标,增强了德国工业在海外的扩张实力。这说明,当时(  )
A.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
B.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
C.德国国际地位依赖工业设计
D.欧洲强权博弈以文化竞争为主
解析:据材料可知,德意志制造同盟通过与艺术家、设计师及制造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工艺文化,提升了德国工业品质量,这说明德国的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欧洲工业制造流行德国工艺”,排除A项;德国的国际地位依赖于其自身的综合实力,排除C项;欧洲强权博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竞争,排除D项。

角度3 知识与能力——近代英国的社会生活与时代特征
(2024·高考甘肃卷,T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获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英国已经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伦敦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故伦敦居民可以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D项正确。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精神文化的变化: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发挥了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2)女性地位的变化: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革,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20世纪初,女权运动在欧美各国广泛展开,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相继获得了普选权。
(3)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问题:出现了许多“血汗工厂”,人文情怀缺失,工作环境恶劣,大量雇用童工,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生产事故频发,贫富差距拉大,等等。
(4)社会立法的变化: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劳资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必须通过社会立法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没有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考向三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角度1 知识与能力——影响近代世界物种和商品交流的因素
(2023·高考海南卷,T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析:据材料可知,16—19世纪后半叶,可可豆及其加工品一步步走向大众化,这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物种的交流和技术的进步,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虽然促进了物种交流,使可可豆传播到欧洲,但和后来加工技术的进步、巧克力的大众化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使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B项并不是引起题干所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强调的是欧美列强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D项无法解释可可豆加工技术的发展,排除。
角度2 素养与能力——近代欧洲邮政业的影响
(2022·高考辽宁卷,T14)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兴起,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而邮政服务对象扩大、数量增加和传递速度加快,有利于信息传递、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故选C项。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发展”表述不当,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邮政业与其他行业发展对比信息,且联系所学知识,也可以排除B项;邮政传递的信息不一定都与文化相关,故排除D项。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或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具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
(3)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它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连接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4)改变了世界格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5)影响了国际贸易格局。19世纪中期,英国取代荷兰等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演练1 学术研究——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俄国有工厂工人和矿工80万,19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达95万左右,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达到165万。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俄国(  )
A.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
B.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
解析:俄国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促进了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工厂工人和矿工人数逐渐增加,故选B项。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并没有最终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增加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推动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奴制改革,排除D项。
演练2 历史概念——文官制度
《唐宁街岁月》书中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  )
A.导致了政党分肥制现象的出现
B.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立的
C.有利于政府对政党的监督制衡
D.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文官制度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故选D项。政党分肥制是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A项;材料谈及的是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B项;文官制度下,事务官坚持政治中立,不监督政党,排除C项。
演练3 知识拓展——工业革命的进程
(2024·惠州大亚湾区联考)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发明成为一种大众活动,由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以非常小的规模不断地进行着”。19世纪英国的领先地位“不仅体现为其自身拥有最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其早已形成了一种氛围,能够从不计其数的小发明中催生出最优秀的技术来,并加以广泛应用”。这反映出该时期的英国(  )
A.创新投入成本低廉 B.各项技术领先世界
C.社会创新氛围浓厚 D.科技成果转化及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的英国,发明成为大众活动,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小发明,催生出最优秀的技术,并加以广泛应用,这反映出该时期的英国社会创新氛围浓厚,C项正确。
演练4 学者观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2024·佛山模拟)有学者认为:(19世纪后半期)用剑桥大学和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标准来衡量,美国的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并不突出,它们实际上提供了培育工程技术人员的系统教育,而步入英国技工行业的唯一办法是通过学徒制度。德意志在这方面是依靠良好的中等学校,而非大学。其旨在
(  )
A.指出英国学徒制度的局限 B.探讨美德领先的深层原因
C.比较西方各国的教育制度 D.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半期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要优于英国的学徒制度,使得美国和德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迅速提高,进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B项正确。
主题二
PART
02
第二部分
主题二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发展
科学 社会 主义 运动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____________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恩探索与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投入1848年的革命斗争。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________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
科学 社会 主义 运动 3. “第一国际”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推动了__________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4.巴黎公社: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________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马克思主义
建立政权
亚非 拉民 族独 立运 动 1.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化: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19世纪中叶后,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884年的柏林会议,规定“有效占领”原则,大大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2.世界殖民体系形成:16—20世纪初,西方列强逐渐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最终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掀起____________,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________的觉醒,为最终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民族独立运动
民族意识

考向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

角度1 知识与能力——社会主义者激进的原因
(2024·高考山东卷,T12)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
A.经济规律   B.理想社会
C.社会正义 D.阶级斗争
解析: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目标,他们更可能直接地批评不公现象,并寻求更彻底的变革,即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故选C项。空想社会主义者侧重理想社会制度的构建,不是局限于经济规律的探索,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关注理想社会的构建,未体现“重心转向”,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排除D项。

角度2 知识与能力——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影响
(2023·高考广东卷,T14)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样,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  )
A.组织发动      B.直接指挥
C.精神引领 D.经济资助
解析:马克思认为第一国际巴黎支部在巴黎公社运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否认了第一国际直接指挥巴黎支部的说法,因此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精神引领,C项正确。巴黎公社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的产物,其爆发具有偶然性,排除A项;材料说明马克思不认为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对各个国际支部直接领导的结果,排除B项;巴黎公社运动具有“城市革命”的色彩,并未与其他国际共产组织取得直接联系,排除D项。

角度3 素养与价值——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
(2024·高考安徽卷,T16)20世纪80年代,法国七位史学家推出了《法国当代史:身份与变化,从1789年至今》。该著作共有七个专题:导言,法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法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1789年至1980年的法国农民,工人阶级的增长,法国国家、政权与民主,政党、政见与思潮。这可用以说明,当时法国史学家(  )
A.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宏大历史 B.阐释历史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C.已摆脱冷战思维对史学的影响 D.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撰写了法国通史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法国史学家在阐释历史时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等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故选B项。该著作是以专题史的形式来叙述历史,并非“编年体”,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冷战还未结束,排除C项;材料中的著作是断代史,排除D项。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
(1)《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对资本主义作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科学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第一次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崇高理想、革命纲领以及国际主义精神。
(4)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创新成果,成功地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影响下的历史潮流
(1)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潮流(自由主义):主要表现为1848年欧洲革命、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等。这股潮流使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造了国内社会,进一步影响了世界面貌,促使更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2)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社会主义):①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②第一国际成立,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③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3)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民族主义):在欧洲,主要表现为民族统一、民族自强和民族独立的斗争,如意大利统一;在亚洲,主要表现为反封建反侵略的“亚洲革命风暴”,此时的亚洲没有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成分,主要是旧式的民族运动。

考向二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角度1 知识与价值——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背景
(2024·高考广东卷,T1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大量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出在拉丁美洲(  )
A.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在拉美的传播使大量土生白人和知识青年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B项。当时的拉美地区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谈不上“国家认同”,排除A项;材料只是描述了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二战后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美的殖民体系才被摧毁,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革命理念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

角度2 知识与能力——伊朗社会政治经济的特征
(2024·高考广东卷,T14)19世纪20年代,英国棉布涌入伊朗。随后几十年间,物美价廉的英国棉制品比伊朗的丝绸更受欢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丝绸织机数量仅为1830年的1/10。 伊朗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生丝和原棉。这反映伊朗(  )
A.沦为英国独占的殖民地
B.封建统治得到巩固
C.经济的对外依附性加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棉布大量涌入伊朗,这种物美价廉的工业品使伊朗传统的丝织和棉纺织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伊朗不得不停止出口丝绸和棉布,转而出口初级原料生丝和原棉,这反映了伊朗经济发展深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对外依附性加强,故选C项。19世纪末,伊朗是英国、俄国的半殖民地,排除A项;伊朗的经济受到了外部冲击,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排除B项;伊朗因丝绸织机数量大幅度减少,转而出口原材料,这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角度3 知识与价值——非洲团体成立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作用
(2024·高考新课标卷,T3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解析:材料描述了在反抗西方殖民统治的过程中,西非部分国家成立了保护土著居民权利的团体,这说明当时该地区出现了民族独立意识,后来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一直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此时期,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排除A项;“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属于民间团体,不属于政党,排除B项;这些团体只能说明非洲民族独立意识的加强,并不会直接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排除C项。
1.近代西方主要国家殖民扩张的特点
(1)葡萄牙: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为主,同时利用武力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财富。
(2)西班牙:占领殖民地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并在当地建立种植园,以其农产品供应欧洲市场。
(3)荷兰:荷兰的殖民扩张,几乎和英国同时开展,以政府为后盾,通过发展远洋贸易进行贸易垄断;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主要方向为亚洲和北美。
(4)英国:政府鼓励“海盗式”掠夺,发动一系列商业战争,开始建立海上霸权并在海外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5)美国和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扩张较晚,但是进展迅速;德国因为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进而引发一战。
(6)日本和俄国:日本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进行了明治维新,实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巨大;俄国因为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则偏重于占领他国领土。
2.全面认识亚洲的觉醒
(1)革命性质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高潮,以资产阶级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本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领导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领导作用。在某些国家,工人阶级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他们是亚洲社会新生的革命力量。
(3)斗争水平上,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建立了本阶级的革命团体和政党,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4)世界意义上,出现了被压迫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互相声援和支持的新现象。如中国的革命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其他国家人民的民族革命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民主革命。

演练1 素养情境——《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2024·肇庆三模)1872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指出:“(《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意在强调(  )
A.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 B.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C.社会主义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 D.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二者都强调社会主义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C项正确。

演练2 学者观点——巴黎公社的意义
有学者指出:“这次革命的新的特点还在于人民组成了公社,从而把他们这次革命的真正领导权握在自己手中……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该学者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
A.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原则
B.丰富了马列新型国家学说
C.发展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D.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解析:据材料“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可知,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故选D项。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巴黎公社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1871年,列宁主义还未产生,排除B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无关,排除C项。

演练3 知识拓展——亚洲的觉醒
(2024·深圳二模)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这些风暴”(  )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C.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亚洲觉醒,“这些风暴”基本上是由资产阶级领导,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觉悟的提高,C项正确,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演练4  知识拓展——列强对非洲的侵略
19世纪末饮酒日益流行并成为非洲城镇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殖民者认为酒消灭了非洲人对于其他商品的需求,因而是一种“没有实际价值的进口商品”。为此英国殖民当局实行禁酒政策,从而引发了饮酒权的激烈冲突。据此可知(  )
A.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意识高涨
B.英国极力维护本国殖民者利益
C.饮酒之风容易冲击殖民秩序
D.殖民者试图改变非洲生活方式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认为酒制约了非洲人对于其他商品的需求,因此制定禁止饮酒的政策,表明英国极力维护本国殖民者利益,故选B项。
突破高考大题
PART
03
第三部分
情景人物对话类

情景人物对话类非选择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编写一幕发生在……的人物对话场景,主要考查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和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考查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要素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突出特点是置于特定时空下进行人物对话的设计,将历史特定时空下人物的心态表现出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末期,政府中开始出现职业行政官员,主要负责各部内务,这就是英国近代最初意义上的文官。这时英国两党制基本形成,辉格党、托利党轮流执政。由于官吏的任用以党派为基础,讲关系、重门第,不少庸碌之辈和腐败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统,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受到排挤。这样就会造成大批官员失业,使现政府效率低下,贪污腐化,甚至引起政治震荡和社会动乱。
1833年,有些较大的部门开始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招聘官员,走出了考试任官的第一步。1855年,英国根据《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进行文官制度的重大改革,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第一个枢密院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主管文官考试录取工作,至此,英国文官制度初步形成。1870年,英国又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命令,以法律的形式最终确认了《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的构想,这是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以后经过英国历届政府的完善和补充,最终确立了整套文官制度。
英国19世纪70年代确立的文官制度延续至今,尽管竞争、通才、中立、常任等原则一直未变,但政府的职能、文官的任务却不断地变革,以使其不断完善。
——摘编自唐莹莹《浅谈英国文官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英国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解题指导] 根据“18世纪末期,政府中开始出现职业行政官员,主要负责各部内务,这就是英国近代最初意义上的文官”可得出该材料的主题是英国的文官制度。对话的内容可从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具体内容、特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概括。
[答案] 示例
对话主题:英国的文官制度。
甲:听说了吗?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考试成为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了。
乙:啊?有这么好的事吗?
甲:当然了,因为枢密院最近颁布了一个《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命令,并成立了文官事务委员会主管文官考试录取工作。
乙:这真是件好事,枢密院为什么要颁布这个命令啊?
甲:还不是因为以前在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上存在问题。你看以前官吏的任用常以党派为基础,讲关系、重门第,致使不少庸碌之辈和腐败分子混入了政府系统,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受到排挤、打压。这样造成了政府效率低下,腐败泛滥,甚至引起政治震荡和社会动乱。
乙:还真是,国家存在问题就应该进行改革。这样今后我们也有学习的动力了。
甲:是啊,我们好好努力,争取考上事务官。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出力,另一方面在没有严重过错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自己衣食无忧了。
情景人物对话类非选择题解题策略
(1)先根据时间和所学知识,结合题干和材料明确对话场景和对话主题。
(2)对话从身边现象、生活场景切入,尽量口语化表达,由浅入深逐步进入专业史学主题。
(3)做好人物角色/身份定位,不确定的可用甲、乙、丙等代称;同时,戏份有主次之分,次要角色更多发问,戏份话语偏少,主要角色负责专业分析和解答历史现象,要涵盖与对话主题相关的历史要素(背景、内容/过程、目的、影响等),戏份话语偏多。
(4)有问有答,有主有次,有头有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