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9 10: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学年1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位于辽河上游地区的文化遗址是()
A. 龙山文化遗址 B. 红山文化遗址 C. 襄汾陶寺遗址 D. 良渚文化遗址
2. 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这可以用来研究()
A. 夏朝经济 B. 商朝政治 C. 西周文化 D. 战国军事
3. 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农业的发展 B. 冶铸业的发展
C. 商业的发展 D. 各国间商业交流频繁
4.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
A. 士 B. 诸侯 C. 卿大夫 D. 丞相
5.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C. 《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 《九章算术》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的特例
6. 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政策()
A. 减少政府税收 B. 促进农业发展
C增加交税次数 D. 简化税收名目
7. 下图传为初唐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局部),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①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②唐代国内外交通联络较发达通畅
③唐玄宗轻徭薄赋,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④唐代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治世局面。史称()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9.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C.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社会秩序趋于安定
10. 《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
A. 行政区划的混乱 B. 等级分化的严重 C. 统治危机的加深 D. 因俗而治的特点
11. 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应正确的是()
A. 契丹——“四等人制” B. 西夏——南、北面官制
C. 金朝——猛安谋克制 D. 蒙古——八旗制度
12. 这一时期的中国疆城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据此推断,这一时期对应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清朝
13.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是由于()
A. 程朱理学衰弱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农耕经济的强化 D. 西学的传播
14.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5.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金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彭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推断,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 下图出自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描绘了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农村劫掠的情形,该图()
A. 完整地再现了英军在中国的侵略行径
B. 对研究战争性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C. 可用于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诉求
D. 能够印证战争期间英国军队纪律涣散
17. 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条例。这说明()
A. 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 B.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 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D. 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18. 据《广东军务记》记载:“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关于这次中国人抵抗,说法正确的是()
A. 抗击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
C. 抗英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D.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9. “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是()
A. 《海国图志》 B. 《四洲志》 C. 《瀛寰志略》 D. 《资政新篇》
20.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南京条约》附件,英国获得诸多特权,其中英国可以通过其他列强同中国签订的条约中获利的特权是
A. 五口通商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协定关税 D. 通商口岸传教权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下列表述,与其初衷最为吻合的是()
A.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22. 如表反映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租界华人数量变化情况,导致这段时期上海租界华人数量骤变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853年 1860年 1862年 1865年
人数 约500人 30万人 最多曾达到70万人 13.7万
A. 租界范围的扩大 B. 农民运动的影响
C. 侵华战争的发生 D. 洋务企业的开办
23. 如表是小张同学搜集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史料,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是()
1864年 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1883年 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1894年 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A. 瓜分中国狂潮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清末边疆危机 D. 探索国家出路
2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描述某运动写道:“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尽入革命军之手。”这一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25. 下图为近代某运动路线及主要活动区域。该运动()
A. 导致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B. 颁布并实施了《资政新篇》
C. 缘于洋教与民众的冲突 D. 未能突破封建秩序和思想
26. 下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产生影响的是()
A.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7. 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立即出动14家银行筹资,启动了胶济铁路的建设,并要求5年内全部建成青岛至济南间的铁路。德国的举措旨在()
A. 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B. 掀起瓜分狂潮
C. 通过资本输出攫取更多利益 D. 建立世界霸权
28. 下图反映的是某同学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所整理的晚清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所引起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该图空白处可补充()
A.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 B. 剿灭义和团运动,改变侵华策略
C. 中法战争后,强化对台湾的管辖 D. 八国联军侵华,东南各省互保
29. 如表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公司统计表(局部),表所示变化()
时间 新注册的工业公司数量(个) 新增资本总额(万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 11743.45
A. 有利于中国工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B. 奠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壮大的基础
C. 确保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D. 结束中国工商业受制于西方列强的局面
3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缺乏强大武力作为后盾 B. 违背社会进步潮流
C. 失去帝国主义的支持 D. 民主革命派的反对
31. 某学者描述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一个空前混乱的年代,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一个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乱时代,一个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民思想实现了彻底解放 B. 中国的科学思想成果领先世界
C. 民国初年社会出现新气象 D. 文化革新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
32. 每座城市都见证着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下列城市及大事对应不正确的是()
A. 上海轮船招商局 B. 北京公车上书
C. 南京《天朝田亩制度》 D. 广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3. 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其背景是中国()
A. 社会生活新气象出现 B.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 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D.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34.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该诏书的颁布意味着()
A. 军阀混战开始 B. 封建社会崩溃 C. 共和政体确立 D. 君主专制瓦解
3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该规定意在
A. 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B. 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C. 成立民国临时政府 D. 明确行政权力最终归属
36.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说明五四运动()
A. 加速了清朝灭亡 B. 推动抗战胜利 C. 实现了民族独立 D. 促进了思想启蒙
37. “红船精神”孕育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红船”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A. 中国共产党诞生 B. 八七会议 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D. 遵义会议
38.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A. 三民主义的指导 B.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国共合作的建立 D. 共产国际的援助
39. 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B. 民族工业分布不均
C. 经济主权丧失殆尽 D. 社会结构逐渐失衡
40.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 解放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41. 某校开展一场关于红军长征的主题展览,分为“战略转移踏征程”、“伟大转折定航向”等六部分。其中“伟大转折定航向”呈现的主要内容应该是
A. 四渡赤水
B. 遵义会议
C飞夺泸定桥
D. 会宁会师
42. 19世纪后期,台湾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给占领军以沉重的打击。引发这一斗争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3. 1912年初,南京传唱着这样一首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根据当时的情景,歌词中的“旧邦新造”是指
A. 清政府实行“新政”
B. 武昌起义爆发
C. 新文化运动兴起
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44.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报告中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基于当时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
A.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 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主张
45. 每座城市都见证着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以下图片所示文件均颁布于同一城市,该城市是
《天朝田亩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
A. 上海 B. 北京 C. 南京 D. 广州
46. 学习历史可以通过合理想象的方法来“重现”历史场景。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场景是
A. 福州船政局开工
B. 街上路人穿西服,互行脱帽礼
C. 《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47.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称誉的“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指的是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挺进大别山
48.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 国民革命北伐胜利进军
B. 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49. 荣德生在其《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一九一六年条中写道:“时欧战已起外贵内贱余认为可放手做纱、粉,必需品也。”一九一七年条又写道:“时正欧战,粉销不患不畅。”据此判断,他向面粉业和纺织业大量投资的主要原因是()
A. 原料充足 B. 市场扩大 C. 资本雄厚 D. 政局稳定
50. 1912年,前清官员恽毓鼎到大舞台看戏,“上流社会人垂辫者,唯余等一桌而已”。不久,其友人俱已剪辫,恽毓鼎“日受刺激”,只好剪掉辫子。这说明了()
A. 辛亥革命促进习俗改变 B. 民主共和观念已成共识
C. 新文化运动冲击旧礼教 D. 戏剧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二、主观题:(共2题,总分25分。51题13分;52题12分)
51. “盛世”一般是指国家由乱而治,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的局面。统治者向往盛世之治,以反映卓越功绩;百姓亦企盼盛世,以求安定太平。
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乙粟,陈陈相因,充溢漏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康乾盛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黄金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盛世景象名称,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回光返照”的喻义,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52. 小年份,大时代以下是1905年清政府统治时期发生的一些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905.2 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1905.4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
1905.5 1905年,为抗议美国奉行迫害华人的排华政策,同时也为抵制列强欺凌、维护国家主权,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爆发。
1905年夏 1905年,在面粉厂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荣氏兄弟立即向棉纺织业进军,联络同乡资本家,集资27万元,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07年投产。
1905.8 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后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
1905.9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同年,设立学部。
(1)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哪些矛盾?
(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答案及简析
  1.选择题答案及简析
  1.B: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河上游地区,龙山文化遗址分布于黄河流域,襄汾陶寺遗址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遗址在长江流域。
  2.B:雀向殷进贡龟甲,可用于研究商朝方国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即商朝政治,夏朝经济、西周文化、战国军事与进贡龟甲事件无关。
  3.A:各国货币不同,说明商业发展但交流存在障碍,同时货币的出现反映冶铸业发展,A 选项农业发展无法从货币图片推断。
  4.D: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图中空白处应填丞相,士、诸侯、卿大夫不属于三公九卿制中的官职。
  5.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A 选项《汉书》是断代史;C 选项《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D 选项《周髀算经》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特例。
  6.B:男子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该政策不会减少政府税收,交税次数未增加,税收名目也未简化。
  7.D:《职贡图》反映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使臣进贡,原因包括唐太宗开明政策、交通发达、唐代经济文化繁荣,唐玄宗轻徭薄赋等与该情景关系不大。
  8.C:唐太宗时期的治世局面是贞观之治,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
  9.C:材料表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彻底消除不符合史实,社会秩序趋于安定不是主要原因。
  10.D:辽朝官制分南北院,分别治理不同民族事务,体现因俗而治特点,并非行政区划混乱、等级分化严重或统治危机加深。
  11C: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契丹实行南北面官制,西夏未提及对应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满族的制度。
  12C:元朝疆域辽阔,与描述相符,汉朝、唐朝、清朝疆域范围与题干不完全一致。
  13B: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市民阶层壮大,商人、工匠等成为小说主人公,程朱理学衰弱、农耕经济强化、西学传播与小说主人公变化关系不大。
  14B:1860 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鸦片战争是 1840 - 1842 年,甲午中日战争是 1894 - 1895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 1900 年。
  15C:根据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等,可推断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
  16B:该图描绘英军侵略行径,对研究战争性质有重要史料价值,但不能完整再现英军侵略,也不能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根本诉求,不能仅从图中就印证英国军队纪律涣散。
  17B:清政府对公使驻京条款恐惧害怕,企图用关税等换取取消,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关税在晚清地位重要,中国此时是半殖民地,清政府已被迫开放,并非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18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自发组织,抗击的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导火线是虎门销烟,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
  19A: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四洲志》是林则徐编译,《瀛寰志略》是徐继畲著,《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太平天国后期纲领。
  20B:片面最惠国待遇使英国可通过其他列强与中国签订条约获利,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通商口岸传教权是英国直接从《南京条约》及附件中获得的特权。
  21D:洋务新政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抵御外国侵略,“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与之相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是魏源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是太平天国纲领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口号。
  22B:1853 - 1865 年上海租界华人数量骤变,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农民运动使大量人口涌入租界,租界范围扩大、侵华战争发生、洋务企业开办不是主要原因。
  23C:材料中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法国侵略越南、日本出兵朝鲜等事件,反映了清末边疆危机,瓜分中国狂潮主要是 19 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探索国家出路与材料内容不符。
  24A:太平天国运动在 1855 年左右势力发展,攻取武汉等地,席卷湖北、江西,符合材料描述,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义和团运动主要在北方,国民革命运动是 1924 - 1927 年。
  25D:从运动路线及活动区域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未能突破封建秩序和思想,导致清王朝统治结束的是辛亥革命,《资政新篇》未得到实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是阶级矛盾激化,并非洋教与民众冲突。
  26C:图中显示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等地,与《辛丑条约》相关,该条约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是《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
  27C: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建设胶济铁路,是通过资本输出获取更多利益,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主要是早期侵略方式,掀起瓜分狂潮是众多列强行为,德国此举主要目的不是建立世界霸权。
  28D:八国联军侵华时,东南各省互保,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与权力结构变化不符,剿灭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中法战争后与权力结构变化关系不大。
  29B:一战期间新注册工业公司数量和新增资本总额增加,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为工人阶级壮大奠定基础,中国工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一战中国未成为战胜国,中国工商业也未结束受制于西方列强局面。
  30B: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社会进步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其失败根本原因,袁世凯有一定武力支持,帝国主义对其态度复杂,民主革命派反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31C:民国初年社会政治混乱但思想解放,如新文化运动兴起,出现新气象,国民思想未彻底解放,中国科学思想成果并非领先世界,思想自由百家争鸣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而非文化革新助推其兴起。
  32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南京,广州与该文件颁布无关,上海有轮船招商局,北京发生公车上书,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3D:1917 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一方,因此收回德、奥在华租界和领事裁判权,社会生活新气象、民族工业发展、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与收回权益关系不大。
  34D:宣统皇帝退位诏书颁布意味着君主专制瓦解,军阀混战在辛亥革命后,封建社会崩溃是一个长期过程,共和政体在之前已在形式上确立。
  35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辅佐总统负其责任,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防止其独揽大权,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不是主要意图,成立民国临时政府在之前已完成,明确行政权力最终归属不是主要目的。
  36D:五四运动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全面觉醒,促进了思想启蒙,加速清朝灭亡的是辛亥革命,推动抗战胜利的是全民族抗战,实现民族独立是新中国成立。
  37A: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纪念地,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在江西瑞金,遵义会议在贵州遵义。
  38C:1924 - 1927 年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共合作建立,三民主义指导在辛亥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开展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国际援助是外部因素,国共合作是主要原因。
  39B:纺织业集中在上海、武汉、天津等沿海沿江城市,内地纱厂少,反映民族工业分布不均,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主权丧失殆尽表述不准确,社会结构失衡与材料主旨不符。
  40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点燃 “工农武装割据” 星星之火,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保存革命力量,解放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解放战争时期。
  41B: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伟大转折,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战斗,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42C:《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引发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天津条约》未涉及割地,《辛丑条约》未割让台湾。
  43D:1912 年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是 “旧邦新造”,清政府实行 “新政” 在之前,武昌起义爆发是辛亥革命开端,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
  44A:1923 年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问题决议,因为当时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需要与国民党合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 1927 年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是 1927 年南昌起义后,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是在日本侵华后。
  45C:《天朝田亩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均颁布于南京,上海、北京、广州与这些文件颁布地点不符。
  46B:1913 年处于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街上可能出现路人穿西服、互行脱帽礼现象,福州船政局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北伐开始于 1926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在 1918 年。
  47C:红军长征是伟大战略转移,被斯诺誉为 “史诗般的远征”,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时期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战争,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领导武装起义,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进攻开始。
  38C:1927 - 1928 年党员构成中农民比例大幅增加,原因是 “工农武装割据” 实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农民积极参与革命,国民革命北伐胜利进军在 1927 年前,遵义会议在 1935 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 1937 年。
  49B: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对中国面粉和纺织品需求增加,市场扩大,荣德生大量投资,原料充足、资本雄厚、政局稳定在材料中未体现。
  50A: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变化,剪辫成为趋势,恽毓鼎受周围人影响剪掉辫子,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习俗改变,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成为共识,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1915 年,戏剧推动新思想传播在材料中未体现。
  2.主观题答案及简析
  答案:
  51. (1) 盛世景象:文景之治。(2 分)
  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相对安定。(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 喻义: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王朝走向衰落前的繁荣假象。(2 分)
  说明: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经济上,虽然经济繁荣,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思想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阻碍思想进步;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5 分,任答三点即可)
  52. (1) 矛盾: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矛盾(如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进行,美国排华政策);清政府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如清政府迫害邹容,人民抵制美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迫的矛盾(如荣氏兄弟创办企业面临困难,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低下)。(6 分)
  (2)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日俄战争、列强侵略等),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清政府腐败专制(迫害邹容、宣布 “局外中立” 等),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政治变革;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如邹容宣传革命思想),为革命提供思想基础。(6 分,任答三点即可)
  简析:
  51. (1) 根据材料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 及描述内容可判断为文景之治。原因从汉初统治者政策、对农业重视、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等政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2) “回光返照” 意味着表面繁荣实则走向衰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说明,政治上君主专制顶峰,封建制度腐朽;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自然经济主导;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对外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52. (1) 从材料中不同事件归纳矛盾,日俄战争、美国排华体现列强侵略与人民反侵略矛盾,清政府迫害邹容、人民抵制美货反映清政府与人民矛盾,荣氏兄弟办企业及中国国际地位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矛盾。
  (2) 原因从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化传播等方面分析,民族危机促使觉醒,清政府腐败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变革,西方思想传播提供思想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