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2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28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8小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题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有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
1. 西周时期,宗法制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然而《礼记·檀弓上》记载:周文王嫡长子伯邑考早死,按照宗法制应当立伯邑考之嫡长子为后,当为正统。周文上最终选择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即后来的周武王。这说明()
A. 血缘关系不再是宗法制基础 B. 宗法制已开始走向瓦解
C. 周初宗法制能进行合理调适 D. 儒家伦理的影响力增强
2. 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
B. 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
C. 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 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
3. 长沙国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废除,共存在209年。前129—前124年三次分封长沙国定王子15人为侯,一国变成了多国。定王子所封的侯国,有在长沙国境内的,也有在其他郡者。据此可知,当时()
A. 长沙国参与了七国之乱 B. 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
C. 西汉帝王注意强化皇权 D. 儒学思想成了官方哲学
4. 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又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带去大批手工业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这些举措()
A. 推动了边疆开发 B. 开通了丝绸之路
C. 拓展了唐朝版图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5. 下表诗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A. 分封制 B. 军功爵制 C. 井田制 D. 科举制
6.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家庭观念的变化 D. 赋税制度的变革
7. 下表所示,两宋官僚系统官员职数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时间 北宋初 (960年) 景德 (1004-1007年) 皇佑 (1049-1053年) 南宋庆元 (1195—1201年)
职数(人) 五千 一万多 两万多 四万余
A. 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 乡村基层治理增强
C. 统治范围日益扩大 D. 世家大族荫袭严重
8. 陈寅恪曾提出“诗史互证”观点,认为诗往往比历史更真实,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下列诗句中描写北宋历史的是()
A.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元稹《西凉伎》)
B.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9.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说:“元太祖本无国号,但称蒙古。世祖至元八年,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出自《易经》)’之义,国号取文义自此始。”下面能够对元朝取国号为元的合理解释是()
A. 继承汉唐以来的社会制度 B. 加强控制地方的现实需要
C. 强调统治中原的正统地位 D. 继承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10. 下面的表格中,对各帝王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 汉文帝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削减诸侯封地,平定“安史之乱”。
B 北魏孝文帝 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推行一系列改革,完成全国统一。
C 元世祖 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D 明太祖 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影响持续此后五百余年。
A. A B. B C. C D. D
11. 明仁宗及以后,尽管内阁大臣多兼有六部职务,但朝廷规定“俱掌内制,不预所升职务”,即仅做皇帝的侍从之臣,而不到所升的六部等衙门去实地任职。此规定()
A. 削弱了内阁的政治地位 B. 维护了中枢体制的稳定
C. 促进了内阁宰相化完成 D. 旨在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12. 下表中所列的内容为军机处一日的日程,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A. 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3. “虽然在元代,中央已设立了宣政院,统辖西藏全区,(终)究不如清政府派遣官员、军队,对藏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等直接管理,更较有效。”清政府对西藏“更较有效”的直接管理是设立()
A. 理藩院 B. 办事大臣 C. 西域都护府 D. 护乌桓校尉
14. 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奏折制度,但拥有密奏权官员仅有百余名。雍正继位后,不仅扩大了密奏的官员人数,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行使密奏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皇帝对官僚队伍控制的加强 B. 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降低
C. 参与朝廷决策官员范围扩大 D. 地方官员积极性的提高
15. 关于清初是否需要修缮北部长城的问题,康熙帝谈到:“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为此,清朝在蒙古族地区采取不同于前代的统治举措是()
A. 设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B. 设立伊犁将军,总揽蒙古地区的军政事务
C. 政府册封佛教领袖“达赖”、“班禅”
D. 改土归流,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治理
16. 康熙年间,江南等地出现的包买商开设“账房”或“行号”,这种“账房”或“行号”拥有大量的织机和原料,或自行设机督织,或将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为其生产,在账房周围有众多的小机户及织工受其支配。账房的出现说明了()
A.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B. 生产出现明显的分工
C. 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D. 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
17.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天理”“自知之明,便是良知”。二者都()
A. 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 B. 主张良知是人的本性
C. 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D. 将儒学哲学化体系化
18.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塑造出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牧丹亭》中的杜丽娘自主追求爱情,《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富有家国大义,她们反抗世俗礼教,追求自身幸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文学走向世俗化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19. 如果按照关税收入除以进口净额来计算平均进口关税,1800—1840年,英国的进口税税率从未低于30%,19世纪20年代中期一度还超过50%(针对中国茶叶的进口税税率时常达到100%),而同期中国的进口税率仅为2%—5%。这有助于说明()
A. 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意图 B. 英国鼓吹自由贸易的动机
C. 清朝长期闭关自守弊病 D. 《南京条约》内容的罪恶性
20.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的某项条款将清政府传统的怀柔之道转为条约形式的法律规范,使中国对外“施恩”行为变成强制性的国际义务。各国纷纷据此向中国索取利益,它们不仅互相援引,共同谋取非对等的权益,还进而滥用无度,向中国勒索超出范围的种种特权。据此可知,该条款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领事裁判权 C. 五口开埠通商 D. 公使进驻北京
21. 学者陈旭麓指出:“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些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些思考()
A. 动摇了中国社会传统价值理念 B. 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有效途径
C.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D. 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22. 斯大林说:“平均主义的根源是个体农民的思想方式,是平分一切财富的心理,是朴素的农民共产主义的心理。”下列包含“朴素的农民共产主义的心理”的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三民主义”
23. 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24.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南洋的华媒《星报》《叻报》等围绕着旅顺大屠杀事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文章,在第一时间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并运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斥责日方的诡辩与谬论。这反映出当时()
A. 国际法南洋广泛传播 B. 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
C. 媒体报道即是历史真实 D. 清政府不关心舆论宣传
25. 19世纪末,张之洞在《劝学篇·序》中说:“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圣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在《劝学篇·外篇》中则引用一些儒家的经典,说《易经》即有“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趣时,损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思想内容。这反映出张之洞()
A. 突破中体西用思想 B. 以托古改制挽救清朝统治
C. 救亡思想新旧杂陈 D.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26.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慈禧以谋反的罪名斩首于菜市口。在行刑之时,围观的百姓几乎个个都在拍手称快,还有人向刽子手扔赏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畅快与喜悦。由此可见()
A. 民众的思想启蒙尚需加强 B. 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
C. 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 D. 清政府统治基础得到强化
27.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方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A. 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C.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D. 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28. 1900年10月英德两国签署协议规定“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这一协定很快得到日、美、法、俄等国的认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列强放弃了在华取得的领土利益 B.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果
C. 解决了列强在华权益分配的矛盾 D. 民众反帝迫使列强调整侵华方式
29. 这次列强惩罚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规定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一两白银“罚金”,以此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对发生过反对列强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0.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
C. 说明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 D. 严重削弱了列强在华势力
31. 孙中山在1904年的演讲中大声疾呼:“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 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致力于()
A.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B. 撰写《革命军》,论证实行革命的必然性
C. 创建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D. 成立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3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国务员的职责体现了()
A. 民主共和 B. 主权在民 C. 三民主义 D. 权力制约
33. 有学者认为,中国资产阶级为了中国近代化作了不懈的努力,其间经历了始于1875年的早期改良派的宣传活动、1895年的维新运动和随后独领风骚的辛亥革命运动。之所以“独领风骚”,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 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 B. 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 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D.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4. 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这一评论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结束了封建社会
C. 实现了救亡图存 D. 完成了革命任务
35. 学者马敏认为:“研究辛亥革命史不仅要有亚洲意识,还必须有全球意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深受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孙中山等寻求华侨的支援,不限于日本和东南亚,也扩展到美洲、欧洲及一切有华人的地方;同盟会的分支机构遍及各大洲,海外色彩甚为浓厚。”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 可视为全球华人的革命 B. 与日本东南亚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C. 具有深远世界性意义 D. 是一场国际背景浓厚的政治革命
36.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辛亥革命使得女性取得了平等地位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社会风气的变化受到政治变革影响
第Ⅱ卷(共28分)
二、非选择题(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边框内,超出边框或答在别的位置为无效)
37. 阅读有关明清的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据材料指出清代边疆治理遇到的新问题及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38. 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曲折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求强”,洋务派购进大批兵器。为了仿制和生产先进兵器,又引进大机器生产,进而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传播。而“求富”活动导致及其生产的官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建立,从而推动了中国了正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精神在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及简析
答案
1.C 2. B 3. C 4. D 5. D 6. B 7. A 8. B 9. D 10. D 11. B 12. D 13. B 14. A 15. A 16. D 17. B 18. A 19. A 20. A 21. C 22. A 23. B 24. B 25. C 26. A 27. B 28. D 29. D 30. B 31. C 32. D 33. A 34. A 35. D 36. D
2.(1)新问题: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特点:继承历代治边思想并创新发展;以 “因俗而治” 为核心;在边疆设立多种管理机构;中央设理藩院掌管相关事务。
(2)历史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
3.(1)影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现代工业文明传播;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重要作用:鼓舞全国人民反帝爱国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支撑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最终洗雪百年国耻;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斗争中发挥精神动力作用。
简析
1.周文王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说明周初宗法制能根据实际情况调适,C 正确;血缘关系仍是宗法制基础,A 错误;此时宗法制尚未瓦解,B 错误;西周时期儒家尚未产生,D 错误。
2.秦始皇确立的政治框架对后世影响深远,B 正确;统一六国结束分裂状态、实行郡县制管理地方、焚书坑儒政策是其部分举措,A、C、D 不全面。
3.西汉帝王分封长沙国定王子为侯,目的是强化皇权,C 正确;长沙国未参与七国之乱,A 错误;此时已是大一统局面,B 错误;儒学成为官方哲学是汉武帝时期,D 错误。
4.唐太宗在新疆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促进民族交融,D 正确;推动边疆开发、拓展版图是影响之一,不全面,A、C 错误;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B 错误。
5.诗句反映读书入仕,与科举制相关,D 正确;分封制、军功爵制、井田制与诗句内容不符,A、B、C 错误。
6.唐朝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家庭结构变化,人口增长,B 正确;儒家伦理观念、家庭观念变化、赋税制度变革不是主要原因,A、C、D 错误。
7.两宋官僚系统官员职数增加,原因是专制制度强化,统治者需要更多官员维护统治,A 正确;乡村基层治理、统治范围、世家大族荫袭与官员职数增加关系不大,B、C、D 错误。
8.苏颂《契丹帐》描写北宋与契丹关系,反映北宋历史,B 正确;元稹《西凉伎》描写唐代,A 错误;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描写南宋,C 错误;杜甫《忆昔》描写唐代开元盛世,D 错误。
9.元朝取国号 “大元” 继承传统文化家国情怀,D 正确;元朝制度有创新,未完全继承汉唐制度,A 错误;加强地方控制与国号含义无关,B 错误;强调正统地位不全面,C 错误。
10.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影响此后五百余年,D 正确;汉文帝时未发生 “安史之乱”,A 错误;北魏孝文帝未完成全国统一,B 错误;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的是成吉思汗,元世祖是忽必烈,C 错误。
11.此规定维护了中枢体制稳定,B 正确;内阁政治地位未削弱,A 错误;内阁未宰相化,C 错误;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D 错误。
12.军机处日程体现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职能,D 正确;军机处不谋划战事、不参与决策、不赋诗作画,A、B、C 错误。
13.清政府在西藏设立办事大臣进行直接管理,B 正确;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不只是西藏,A 错误;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C 错误;护乌桓校尉管理乌桓,D 错误。
14.雍正扩大密奏官员人数,加强对官僚队伍控制,A 正确;与行政效率、参与决策官员范围、地方官员积极性无关,B、C、D 错误。
15.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A 正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B 错误;册封 “达赖”“班禅” 是对西藏宗教领袖,C 错误;改土归流主要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D 错误。
16.账房控制小机户及织工,是新型经营模式,D 正确;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在材料未体现,A 错误;生产分工不明显,B 错误;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 错误。
17.孟子和王守仁都主张良知是人的本性,B 正确;天理在人心中是王守仁思想,A 不全面;二者思想不具有民主色彩,C 错误;将儒学哲学化体系化不是二者共同之处,D 错误。
18.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思想领域变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反抗礼教追求幸福,A 正确;君主专制强化与女性形象变化无关,B 错误;文学世俗化、市民阶层壮大是影响因素之一,不全面,C、D 错误。
19.英国高关税与中国低关税对比,说明英国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助于解释其挑起鸦片战争意图,A 正确;英国此时未真正实行自由贸易,B 错误;清朝闭关自守与英国高关税关系不大,C 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原因复杂,材料未直接体现其内容罪恶性,D 错误。
20.片面最惠国待遇使各国互相援引,共同谋取特权,A 正确;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B 错误;五口开埠通商主要涉及通商口岸,C 错误;公使进驻北京便于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影响,D 错误。
21.爱国知识分子思考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C 正确;未动摇传统价值理念,A 错误;未找到有效途径,B 错误;西学东渐在鸦片战争前已开始,D 错误。
22.《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平均主义思想,A 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B 错误;《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C 错误;“三民主义” 未体现平均主义,D 错误。
23.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廷向西方学习,汉族士大夫崛起,引发政治大变局,B 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但未直接促使清廷学习西方,A 错误;洋务运动是清廷学习西方的实践,C 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反帝爱国运动,D 错误。
24.南洋华媒报道旅顺大屠杀事件,反映海外华人民族意识觉醒,B 正确;国际法传播不全面,A 错误;媒体报道需考证,不一定完全真实,C 错误;材料未体现清政府态度,D 错误。
25.张之洞思想既有维护三纲五常,又有引用儒家经典主张变革,救亡思想新旧杂陈,C 正确;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A 错误;托古改制是康有为思想,B 错误;未认识到中国落后根源,D 错误。
26.戊戌六君子被斩首时百姓拍手称快,说明民众思想启蒙需加强,A 正确;戊戌变法未损害大众权益,B 错误;新思想传播未在百姓中体现,C 错误;清政府统治基础动摇,D 错误。
27.山西省商务局活动推动近代工业发展,B 正确;未彻底扭转经济落后状态,A 错误;未改变社会发展方向,C 错误;封建思想观念束缚仍存在,D 错误。
28.列强协定表明民众反帝迫使列强调整侵华方式,D 正确;列强未放弃在华利益,A 错误;中国政府外交成果不明显,B 错误;未解决列强在华权益分配矛盾,C 错误。
29.《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人交 “罚金”、停止科考等,D 正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无此类条款,A、B、C 错误。
30.《辛丑条约》变化说明列强侵华策略转变,B 正确;中国国际地位未提高,A 错误;中国未被瓜分完毕,C 错误;列强在华势力未严重削弱,D 错误。
31.孙中山创建同盟会,致力于建立新政府,C 正确;兴中会成立于 1894 年,A 错误;《革命军》是邹容撰写,B 错误;孙中山反对预备立宪,D 错误。
32.国务员副署职责体现权力制约,D 正确;民主共和、主权在民、三民主义在材料未全面体现,A、B、C 错误。
33.辛亥革命实现政治转型,推翻封建帝制,A 正确;中国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 错误;未废除封建土地制度,C 错误;社会经济未持续发展,D 错误。
34.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A 正确;未结束封建社会,B 错误;未实现救亡图存,C 错误;未完成革命任务,D 错误。
35.辛亥革命受国际影响,海外色彩浓厚,是国际背景浓厚的政治革命,D 正确;全球华人革命表述不准确,A 错误;与日本东南亚关系是一方面,不全面,B 错误;世界性意义未突出,C 错误。
36.女子团体出现表明社会风气受政治变革影响,D 正确;国民政府 1925 年成立,A 错误;女性未取得平等地位,B 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女子团体出现关系不紧密,C 错误。
37.(1)材料 “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 指出新问题。特点从继承创新、因俗而治、设立机构、中央管理等方面概括。(2)意义从边疆管理、稳定发展、国家巩固、民族融合、后世借鉴等方面分析。
38.(1)洋务运动影响从技术引进、工业发展、国防增强、近代化进程、富强道路等方面简述。(2)民族精神作用从鼓舞斗志、意识觉醒、精神丰富、支撑斗争、精神动力等方面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