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运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运河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9 14:1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锡市运河实验中学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12月练试卷
一、选择题
1. 某学者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这位学者引用的两段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 阶级产生 B. 世袭制的确立
C. 私有制的起源 D. 早期国家的诞生
2.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汉字艺术的产生 B. 邻里关系的和睦
C. 多元文化的发展 D. 宗法观念的形成
3.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②强化君主专制 ③推动经济发展 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下图所体现的汉代地方行政制度()
A. 有利于君主专制 B. 强化了中央集权 C. 适应了经济发展 D. 导致了王国问题
5. 《中国社会史》中记述:“公元前198年,中国一公主下嫁匈奴首领单于。汉君每年向单于奉献丝、酒、米、铜币等重要礼品。”为改变这一状况,汉武帝采取的直接举措是
A.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B.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C. 任用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反击
D实行盐铁官营,加强经济控制
6. 唐赵暇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本人也曾在洛阳登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圈套)中矣!”材料从本质上说明科举制
A.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
B. 带动了唐朝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
C. 加强了对文人的思想文化控制
D. 提高了封建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
7. 辽代设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说明辽政权
A. 因地制宜,加强区域自治 B. 区别对待,限制南北交流
C. 曲意逢迎,争取汉人支持 D. 因俗而治,缓和民族矛盾
8. 《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载:“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该现象缘于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9. 观音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不但是一个男性的角色,而且还很有男子汉气概。传入中国后,观音逐渐转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成为慈悲善良的化身。这种变化说明()
A. 佛教在中国拥有信徒以女性居多 B. 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C. 佛教传入提高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D.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
10. 中国古代的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11. 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海上佑护女神。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认可。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朝廷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妈祖完成了从地方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这从侧面印证了两宋时期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海外贸易繁荣
C. 北方民族压迫 D. 儒学信仰动摇
12. 《榜下捉婿》的故事讲述的是:宋朝时期,在科举发榜之日,各地的富绅们都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来做女婿。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 普遍趋炎附势 B. 明显重文轻武 C. 富绅学识丰厚 D. 门第观念淡化
13. 《梦溪笔谈》中记载有毕昇用胶泥刻制单字,“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作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A. 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 B.模拟实验有助于甄别史料信度
C. 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 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更为可信
14. 1944年5月,毛泽东说“当1935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长征胜利了,它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毛泽东强调的是长征
A. 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C.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 使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战场
15. 清承明制,沿袭了内阁制度,下表是明清时期内阁职权和阁臣选任方式变化表,表格反应了清朝
朝代 内阁职掌 阁臣选任方式
明中期 明朝内阁有票拟、拟答、顾问咨询、劝谏、会审之职 廷推(内阁推举)、特简(皇帝钦点)等
清中期 草拟谕旨、办理本章(奏本)、筹办典礼和祭祀、组织修书、收储档籍 大学士均由“特简”
A. 内阁成员权利扩大 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内阁可以参与决策 D. 皇帝权力高度集中
16. 电影《火烧圆明园》揭示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焚毁皇家园林的这段历史。“火烧圆明园”发生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17. 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负责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 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B. 完善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 D. 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18.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C. 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 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9.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主张
A. 个性自由 B. “存天理,灭人欲”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20. “对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万小农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A.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B.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C. 建构了现代政党政治 D. 发生权力集团的内讧
21. 下图是20世纪前期中国民族工业注册工厂变化示意图,其变化原因包括
①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 ②反帝爱国斗争此伏彼起 ③清政府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欧战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2. 《晨报)1919年5月5日电:“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义和团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23. 1936年,国民政府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麦粉进口下降至15%。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这说明
A. 民族工业摆脱列强控制 B. 民族工业遭受严重冲击
C. 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D. 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24. 下图的钱币应该发行于()
A. 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 B. 国共对峙时期的江西
C.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北 D. 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
25.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这一决定
A.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 B. 标志着红军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
C.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6. 自2017年春季起,中小学现行统编历史教材都采用了“抗日战争十四年说”。这就进一步强调了抗日战争
A. 国共合作的合法性 B. 中国抗战的正义性
C. 中共抗战的艰巨性 D. 民族抗战的整体性
27. 拍摄于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八佰》中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1937年10月28日下午四时,上海市商会设法由四十一号女童子军递送国旗一面,六时许,当人们看到中国旗帜迎风招展在四行仓库楼顶,租界内男女老少一片欢腾,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这一事件
A. 发生于抗战相持阶段 B. 体现全民族共御外侮的精神
C. 标志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味着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28. 阅读下列革命党人发布的军事命令。该命令反映的是()
一、本军于今夜十二时举义,兴复汉族,驱除满虏。 …… 八、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武昌起义 D. 南昌起义
29. 下图为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目录节选。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维新运动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30. 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张謇主张“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慈,乃及公益。”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 诠释了实业、教育、公益三者的关系
B. 强调发展实业的重要性
C. 说明了实业振兴与教育发展不可分割
D. 忽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31.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 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 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 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32.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性”概念,其特征主要包括:民主化、法制化和工业化。辛亥革命在“法制化”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A.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3. 中国的现代政治漫画于20世纪初开始见诸报纸和杂志。右图是沈伯尘的一幅政治漫画,这反映出当时
A. 预备立宪,政治骗局 B. 洪宪帝制,倒行逆施
C. 军阀割据,蹂躏人民 D. 国民政府,专制独裁
34.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指出,“这一次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气势,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35. 毛泽东曾说:“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据此可见,五四运动是一场
A.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 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C. 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D. 伟大政治改良运动
36. 一名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士兵,在其日记里将占领抢夺驻扎地民房写成“部落宿营”或“进入部落宿舍”,且撤离时直接烧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是日本“以华制华”的政治方针体现 B. 是日军遵守国际法表现
C. 是日本“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行为 D. 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
37. “愿全国民众平日同情于本党之主义及政纲者,更移其平日同情之心,进而同情与本党之出师,赞助本党之出师,参加本党之作战;则军阀势力之推倒,将愈加迅速,统一政府之建设,将愈有保障。”上述内容有可能出自
A《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B.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 D.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
38. 下图是一张保存不完整的近代中国形势图。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燎原之势 B. 实现了红军战略大转移
C. 为夺取抗战胜利创造了条件 D. 加速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39. 1921年夏天,一些革命者陆续从全国各地聚集上海。“6月29日午后(何)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7月15日(包惠僧)坐船直赴上海,与董必武、陈潭秋到达时间不相上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A. 组织工人罢工 B. 支援护国战争 C. 发动武装起义 D. 参加中共一大
40. 下列是一位中国农民的一天记录。据此推断,它发生在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中央根据地 C. 陕甘宁边区 D. 山东解放区
二、材料解析题。
41.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效果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朝形势图(133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汉高祖认为秦亡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汉初在地方治理上采取了哪一措施?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措施的治理效果。
(3)材料三反映元朝在地方主要推行了什么制度?据该图判断,推行该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分别指出管辖吐蕃地区和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的中央机构。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所示的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是什么时候(朝代)设置的?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政府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
  答案及简析
  答案
  1.D 2. D 3. C 4. B 5. C 6. C 7. D 8. C 9. D 10. D 11. B 12. D 13. B 14. A 15. D 16. B 17. A 18. A 19. B 20. A 21. C 22. C 23. C 24. B 25. A 26. D 27. B 28. C 29. A 30. D 31. A 32. C 33. B 34. C 35. A 36. D 37. D 38. B 39. D 40. C
  2.(1)绩效:维护国家统一。
  (2)原因: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措施:实行郡国并行制。效果:初期有利于稳定局势,巩固统治;后来导致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
  (3)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元朝疆域辽阔。管辖吐蕃地区的机构:宣政院。管辖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的机构:中书省。
  (4)价值:秦的郡县制为后世提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元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3.(1)朝代:秦朝。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2)制度:三省六部制。朝代:隋朝。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3)措施: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直接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忙。
  简析
  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 体现早期国家规范和设施,说明早期国家诞生,D 正确;阶级产生、世袭制确立、私有制起源与材料无关,A、B、C 错误。
  2.用称谓词区分亲疏关系与宗法观念相关,D 正确;汉字艺术产生、邻里关系和睦、多元文化发展与题干现象无关,A、B、C 错误。
  3.图片为分封制,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但与强化君主专制无关,C 正确,A、B、D 错误。
  4.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强化中央集权,B 正确;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A 错误;主要是政治目的,对经济发展适应有限,C 错误;王国问题是郡国并行制弊端,不是作用,D 错误。
  5.汉武帝为改变对匈奴政策,任用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反击,C 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主要为联合大月氏等,A 错误;推恩令针对诸侯王,B 错误;盐铁官营加强经济控制,但不是针对匈奴,D 错误。
  6.唐太宗喜言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说明科举制加强对文人思想文化控制,C 正确;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带动尚学风气、提高官僚文化素养是科举制影响,但非材料本质,A、B、D 错误。
  7.辽代设置南、北面官因俗而治,缓和民族矛盾,D 正确;不是区域自治,A 错误;未限制南北交流,B 错误;目的是统治需要,非曲意逢迎,C 错误。
  8.“贵仕素资,皆由门庆” 体现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C 正确;世官制官职世袭,察举制注重品德才能,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A、B、D 错误。
  9.观音菩萨形象在中国转变,说明佛教传入后渐趋本土化,D 正确;信徒性别、背离教义、女性地位提高在材料未体现,A、B、C 错误。
  10.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解决宋儒问题,D 正确;董仲舒、朱熹、陆九渊思想与题干不符,A、B、C 错误。
  11.妈祖从地方神到全国女神转变,侧面印证两宋海外贸易繁荣,B 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民族压迫、儒学信仰动摇与妈祖地位提升关系不大,A、C、D 错误。
  12.《榜下捉婿》反映门第观念淡化,D 正确;普遍趋炎附势、明显重文轻武、富绅学识丰厚与材料主旨不符,A、B、C 错误。
  13.模拟实验证明泥活字可用于印书,说明模拟实验有助于甄别史料信度,B 正确;古文献资料并非都不可靠,A 错误;时代变迁与史料价值判断关系不明确,C 错误;经验来源与材料主旨不符,D 错误。
  14.长征胜利保存革命有生力量,A 正确;长征前已粉碎国民党军队 “围剿”,B 错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长征意义,但与材料强调重点不符,C 错误;长征途中已走上抗日战场,D 错误。
  15.清朝内阁阁臣选任方式变为 “特简”,体现皇帝权力高度集中,D 正确;内阁成员权利缩小,A 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是军机处设立,B 错误;内阁参与决策在材料未体现,C 错误。
  16.“火烧圆明园” 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B 正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未涉及火烧圆明园,A、C、D 错误。
  17.军机处 “承旨”,使命是承认和服从皇权,强化皇权专制体制,A 正确;军机处主要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统治完善关系不大,B 错误;影响中央机构职权,C 错误;不能避免皇帝任意妄为,D 错误。
  18.《国民革命歌》反映国民革命运动,其成果是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A 正确;五四运动爆发于 1919 年,早于国民革命,B 错误;国民革命未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C 错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探索,D 错误。
  19.“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体现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B 正确;朱熹不主张个性自由,A 错误;“格物致知” 强调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C 错误;“致良知” 是王阳明主张,D 错误。
  20.太平天国用宗教语言动员农民,说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A 正确;农民阶级不是先进阶级,B 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太平天国未建构现代政党政治,C 错误;权力集团内讧不是失败主要原因,D 错误。
  21.1913 - 1919 年民族工业注册工厂数量变化原因包括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反帝爱国斗争、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清政府在 1912 年已结束,C 正确,A、B、D 错误。
  22.1919 年 5 月 4 日学生在天安门等地活动,材料描述的是五四运动,C 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 19 世纪末,A 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文化领域,B 错误;一二 九运动发生于 1935 年,D 错误。
  23.1936 年国民政府棉纱、棉布、麦粉进口下降,钢铁机器进口增加,说明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C 正确;民族工业未摆脱列强控制,A 错误;未遭受严重冲击,B 错误;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D 错误。
  24.钱币上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字样,发行于国共对峙时期的江西,B 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与钱币信息不符,A、C、D 错误。
  25.1935 年遵义会议撤换 “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领导,在危急情况下挽救党,A 正确;红军长征胜利标志战略转移成功,B 错误;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C 错误;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 错误。
  26.“抗日战争十四年说” 强调民族抗战整体性,D 正确;国共合作合法性、中国抗战正义性、中共抗战艰巨性与 “十四年说” 主旨不符,A、B、C 错误。
  27.1937 年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体现全民族共御外侮精神,B 正确;此时抗战处于防御阶段,A 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 1937 年 9 月正式形成,C 错误;抗战首次胜利是平型关大捷,D 错误。
  28.命令中 “兴复汉族,驱除满虏”“武昌举义” 等信息反映武昌起义,C 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南昌起义与材料信息不符,A、B、D 错误。
  29.目录涉及军事现代化、自强运动等内容,相关事件是洋务运动,A 正确;戊戌维新运动、清末 “新政”、辛亥革命与目录内容不符,B、C、D 错误。
  30.张謇主张体现实业、教育、公益关系,未忽视企业家社会责任,D 错误,A、B、C 正确。
  31.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A 正确;与列强支持关系不大,B 错误;保障宪法实施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C 错误;维护革命胜利果实通过多种方式,此改动主要针对袁世凯,D 错误。
  32.辛亥革命在 “法制化” 方面表现为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正确;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属于 “法制化” 表现,A、B、D 错误。
  33.漫画中 “袁世凯”“皇帝” 等信息反映洪宪帝制倒行逆施,B 正确;预备立宪、军阀割据、国民政府专制独裁与漫画主旨不符,A、C、D 错误。
  34.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旧思想文化礼教,起到启蒙作用,C 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材料描述不符,A、B、D 错误。
  35.五四运动反对卖国政府,是伟大爱国革命运动,A 正确;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政治改良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B、C、D 错误。
  36.日军士兵日记掩盖侵略罪行,实际是侵华罪行铁证,D 正确;“以华制华”“以战养战” 与材料内容不符,A、C 错误;日军行为违反国际法,B 错误。
  37.材料内容呼吁民众支持北伐,可能出自《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D 正确;《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与材料主旨不符,A、B、C 错误。
  38.图中显示红军长征路线,实现红军战略大转移,B 正确;工农武装割据形势图应涉及多个根据地,A 错误;长征为夺取抗战胜利创造条件,但不是图中主要体现,C 错误;加速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与长征无关,D 错误。
  39.1921 年革命者聚集上海参加中共一大,D 正确;组织工人罢工、支援护国战争、发动武装起义与材料时间和人物目的不符,A、B、C 错误。
  40.记录中 “边区”“双减双交”“大生产运动” 等信息表明发生在陕甘宁边区,C 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根据地、山东解放区与记录内容不符,A、B、D 错误。
  41.(1)根据材料 “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得出郡县制维护国家统一。(2)材料 “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 说明汉高祖认为秦亡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初期稳定局势,后来引发七国之乱。(3)材料三是元朝行省图,元朝推行行省制因为疆域辽阔,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4)秦郡县制和元行省制分别为后世提供地方行政制度模式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影响深远。
  42.(1)材料一中央政权组织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创立于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被后世沿用。(2)材料二是三省六部制,隋朝设置,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后世沿袭。(3)材料三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