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模拟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模拟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6:13:23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模拟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劳动者是指依赖数字技术知识、数字技能、数字素养或数字伦理等来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者群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劳动者的日常任务正经历深刻的自动化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以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及时高效处理大量重复性、规则性和复杂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任务,当其应用于数字劳动场景时,诸如文档归类、基础数据分析等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得以迅速自动化完成,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使其在基础操作上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更多可以自由调配的时间资源。其次,虚拟助手与远程协作效能提升。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在沟通交流中应用、自动回复邮件系统对信息处理效率提升,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对跨地区团队协作的支撑等,可以大幅减少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束缚,延伸数字劳动的时空灵活性与机动性,增强远程办公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劳动者创造出更多时间窗口进行休闲活动和自我提升,推动劳动者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融。
人工智能可以凭借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势,接手并辅助完成大量低效、重复、易引发疲劳的劳动任务,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的返工损失,大幅降低直接劳动成本,显著提升劳动效能。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调整管理模式,实现工作负载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既能防止过量用工导致的成本浪费,又能避免人力资源闲置。在生理风险层面,人工智能通过在高危、高强度、高精度行业,如精密制造、矿山开采等领域取代人工操作,能够有效降低劳动者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同时,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如智能办公设施和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劳动者身体状况,前瞻性地预防职业病发生,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在合规和道德风险防控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工作流程,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通过算法公平性检测和偏见纠正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中的歧视、差别对待现象,降低社会争议和品牌风险。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数字劳动解放的现实可能性》)
材料二:
在制造业领域,要着力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以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代替人工执行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精度要求严苛的工作,将一线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投身于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中、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力价值的升华。在服务业领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智能客服系统,具备实时交互响应、精确语义理解和高效客户服务等优势,要通过智能客服系统自动处理大量重复性、低效的服务环节,以大幅降低无效劳动与资源消耗,将人力资源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需要高度创新思维和复杂决策的工作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必须始终坚守和强化人的主体性地位,确保科技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防止技术对人的异化和控制。从智慧层面来看,人类智慧应被视为核心技术的组成部分,而非被技术所替代或边缘化。因此,必须强调人类智慧在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价值判断中的核心作用,确保人类在与智能技术的交互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动,让技术成为拓展人类智慧边界的有效工具,而非取代人类思考的无机载体。从创新视角来看,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内在驱动力源于人类特有的想象力、直觉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人工智能虽然能够以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分析预测优势,为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和多元可能的解决方案,但它无法取代人类在创新过程中的灵感闪现和深度洞察。因此,在与人工智能共同参与的创新实践中,必须始终坚守人类的主体地位,既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自动化优势,又要激发人类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推进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趋向融合,共同驱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技术人文性强调在科技研发、应用和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尊严、情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人文要素,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与融合。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势在必行,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结合国际通用准则,制定和完善涵盖新兴技术领域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明确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责任归属等问题的法律规定,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进行。同时,需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要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职业形态、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求在设计阶段就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产品与服务中。最后,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通过研发内置伦理审查模块的人工智能系统,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修正能力,确保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遵循事先设定的伦理规范。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为数字劳动解放创造可能性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处理繁复的工作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人工智能的应用节省了数字劳动者大量时间和精力。
B.虚拟助手与远程协作效能的提升大幅减少了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牵绊,也增强了远程办公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C.在一些高危行业中,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操作可使劳动者免受意外伤害,同时也能够有效监测劳动者的身体状况。
D.要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那些重复性、规则性和复杂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任务必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B.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调整管理模式,实现工作负载与用工需求之间的有效平衡。
C.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应该坚守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与融合。
D.系统分析研发中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产品与服务中是人工智能研发中的伦理审查和设计的重要内容。
3.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黛博拉·G·约翰逊认为,计算机没有精神状态和行动意向,计算机系统不是道德主体。
B.塞尔通过中文屋实验得出计算机不可能拥有心灵智慧,它不能思维,强人工智能不存在。
C.萨卡尔指出,技术发展具有“心智”,具有自我意识,这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结果。
D.孙伟平、戴益斌团队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产品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具备主体性地位。
4.人工智能给数字劳动者带来了哪些利好?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与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性的关系?请根据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
就算是在鬼都不过路的荒野里,我妈离开蒙古包半步都会锁门。
锁倒是又大又沉,锃光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
我妈锁了门,发动摩托车,回头吩咐:“赛虎看家。丑丑看地。鸡好好下蛋。”然后绝尘而去。
被关了禁闭的赛虎把狗嘴挤出门缝,冲她的背影愤怒大喊。丑丑兴奋莫名,追着摩托扑扑跳跳、哼哼叽叽,在后面足足跑了一公里才被我妈骂回去。
我妈此去是为了打水。门口的水渠只在灌溉期才来几天水,平时用水只能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取。那么远的路。幸好有摩托车这个好东西。
她每天早上骑车过去打一次水,每次载两只二十升的塑料壶。
我说:“那得烧多少汽油啊?好贵的水。”
我妈细细算了一笔账:“不贵,比矿泉水便宜。”
可排碱渠的水能和矿泉水比吗?又咸又苦。然而总比没水好。
这么珍贵的水,主要用来做饭、洗碗,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剩下的供一大家子日常饮用。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洗洗脸。
脏衣服攒着,到了水渠通水的日子,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
其实能有多少脏衣服呢?我妈平时就没怎么穿过衣服。
她说:“天气又干又热,稍微干点活就一身汗。比方锄草吧,锄一块地就脱一件衣服,等锄到地中间,就全脱了……好在天气一热,葵花也长起来了,穿没穿衣服,谁也看不到。”
我大惊:“万一撞见人……”
她说:“野地里哪来的人?种地的各家干各家的活,没事谁也不瞎串门。如果真来个人,离老远,赛虎、丑丑就叫起来了。”
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于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如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我妈却赤身相迎,肝胆相照。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阻滞处挖一锨,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
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啊。整整三天三夜,整块葵花地都浸透均匀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
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她是一株最强大的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水渠通水那几天跟过年似的。不但喂饱了葵花地,还洗掉了所有衣服,还把狗也洗了。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大锅小锅都储满了水。幸亏我家家什多,可省了好多汽油钱。
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放眼望去,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鸭子。天地间就数这两样最锃亮。
大约渠水流过的地方水汽重,加之天气也渐渐暖和了,到第二次通水时,渠两岸便有了杂草冒头。而水渠之外,除了作物初生的农地,整面大地依旧荒凉粗砺,鸡最爱草地,整天乐此不疲。一个个信步其间,领导似的背着手。我猜草丛的世界全部展开的话,可能不亚于整个宇宙。鸡如此痴迷,这儿瞅瞅,那儿啄啄。有时突然歪着脑袋想半天,再单脚撑地呆若木鸡。它不管看到什么都不会说出去。
天苍野茫,风吹草低见芦花鸡。两只狗默默无言并卧渠边。鸭子没完没了地啄洗羽毛。在荒野中,窄窄一条水渠所聚拢的这么一点点生气,丝毫不输给世间所有大江大河湖泊海洋的盛景。
面对这一切,唯有兔子无动于衷。每天瓜分完当天的口粮,它们就一个个尾随我妈进了葵花地。太阳下山还不回家,显得比我妈还忙。我妈说:“兔子,快看!水来了!”人家耳朵都不侧转一下。
水从上游来。上游有个水库。说是水库,其实只能算是一个较大的蓄水池。位于荒野东面两公里处,一侧筑了一道拦坝,修了闸门,简陋极了。可是对于长时间走过空无一物的大地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奇遇!
我曾去过那里。走啊走啊,突然就迎面撞见。那么多的水静止于前方,仿佛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不见飞鸟,不生植物,和荒野一样空旷。仅仅是水,一大摊明晃晃的水。镜子一样平平摊开在大地上,倒映着整片天空,又像是天空下的一潭深渊。
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它完整无缺,永不改变。与其说此地孤寂,不如说我们和我们的葵花地多么尴尬。我们从不曾真正触动过这个世界的内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母亲外出锁门时的情形:“锁倒是又大又沉,锃亮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这种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
B.“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会洗洗脸”等语句,突出了当地缺水严重的现状,也为后文水渠通水时人、物的欢喜及母亲浇灌葵花地蓄势。
C.选文对向日葵地的浇灌进行了大篇幅描写,这样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富有画面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加快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D.作者爱用“所有”“最后”“唯一”“宇宙”这样一些极富夸张的词进行描写,营造出壮阔无际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旷远壮丽的美。
7.对文中画线段落的分析和赏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体现了母亲独自干活、无人帮扶的无助,暗含“我”的惭愧。
B.两个“迟迟”,反复强调葵花在水源干涸的情况下难于绽放;母亲的赤身相迎,一迟一迎,显现出人与植物的对立冲突关系。
C.“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写出了母亲对葵花的细心照顾,也体现了母亲无比耐心、不辞辛劳的美好品质。
D.文中的画线语段既有对万物生命力的钦佩,也带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作为种地者“靠天吃饭”的不安全感与焦虑。
8.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作者为何又说“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
9.有学者认为,李娟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把生活的困苦当做是可以享受的快乐。本文的“以苦为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匈奴①自卫、霍度幕以来,希复为寇,远徙北方,休养士马,习射猎,数使使于汉,好辞甘言求请和亲。汉使北地人王乌等窥匈奴,乌从其俗,去节入穹庐,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遗其太子入汉为质。汉使杨信于匈奴,信不肯从其俗,单于曰:“故约汉尝遗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扰边。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为质,无几矣。”信既归汉又使王乌往而单于复谄以甘言欲多得汉财物,给谓王乌曰:“吾欲入汉见天子,面相约为兄弟。”王乌归报汉,汉为单于筑邸于长安。匈奴曰:“非得汉贵人使,吾不与诚语。”匈奴使其贵人至汉,病,汉予药,欲愈之,不幸而死汉使路充国佩二千石印绶往使,因送其丧,厚葬直数千金,曰:“此汉贵人也。”单于以为汉杀吾贵使者,乃留路充国不归。诸所言者,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及遣太子。于是匈奴数使奇兵侵犯汉边。乃拜郭昌为拔胡将军,及浞野侯屯朔方以东,备胡。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材料二:
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何休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夫天下之至严,而用法之至详者,莫过于《春秋》。
中国之不可以一日背,而夷狄之不可以一日向也。其不纯者,足以寄其褒贬,则其纯者可知矣。戎者,岂特如秦、楚之流入于戎狄而已哉!然而《春秋》书之曰“公②会戎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是独何欤?夫戎之不能以会礼会公亦明矣,此学者之所以深疑而求其说也。故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
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從事③于边鄙,则已幸矣,又况乎知有所谓会者,而欲行之,是岂不足以深嘉其意乎?不然,将深责其礼,彼将有所不堪,而发其愤怒,则其祸大矣。仲尼深忧之,故因其来而书之以“会”,曰,若是足矣。是将以不治深治之也。由是观之,《春秋》之疾戎狄者,非疾纯戎狄者,疾夫以中国而流入于戎狄者也。
(节选自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有删减)
注:①匈奴:属于夷狄。②公:鲁隐公。③從事:骚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信既归A汉B又使C王乌往D而单于复谄E以甘言F欲多G得汉财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窥,看,引申为“打探”,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窥”意思不相同。
B.因,趁机,与《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于饮”的“因”意思不相同。
C.归,使……回去,使动用法,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
D.疾,憎恨,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青、霍去病率兵穿越大漠后,匈奴很少侵扰汉朝,于是休养士卒马匹,进行涉猎训练,并多次派遣使者用甜言蜜语向汉朝请求和亲。
B.王乌遵从匈奴风俗,放下使者旄节进入毡帐,单于因此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杨信出使,不遵从匈奴风俗,单于大为不悦。
C.匈奴使者病死在汉朝,虽然汉朝带着诚意送回灵柩,但匈奴单于认为汉朝杀害了本国的使者,自己的真诚得不到回报,于是出兵汉朝。
D.苏轼认为中原文明一天也不能够违背,而蛮荒之地也是一天都不可以趋向。蛮夷米到中原,与秦国、晋国的人进入蛮荒之地并不一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遣其太子入汉为质。
②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
14.何休认为对夷狄应当“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来者不拒”的表现和“去者不追”的原因。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晚眺①
陆游
秋晚闲愁抵酒浓,试寻高处倚枯筇②。
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
鸣雁沙边惊客橹,行僧烟际认楼钟③。
个中诗思来无尽,十手传抄畏不供。
注:①本诗写于1192年,晚年退居绍兴家中所作。②筇:手杖。③楼钟:代指寺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直抒胸臆,道出因秋意浓厚而生出深深愁绪,即使饮酒也无法消解。
B.诗歌次句承上启下,“试寻”道出了解忧的意愿,“高处”荡开了写景的视野。
C.颈联写景传神,以动衬静,绘声绘色地写出了诗人对羁旅途中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D.诗人思绪流转绵延,在眼见耳闻的感染下收获了无尽的诗意和泉涌的诗情。
16.“木落又添山一峰”一句遣词巧妙,意蕴深厚,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7.(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借助“客”之口,以“   ,   ”两句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直观可感,生动形象。
(2)《李凭箜篌引》中,李凭弹奏的箜篌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因乐声而“”,水中也出现了“   ,   ”的景象。
(3)中华古诗词中水与石的邂逅往往会碰撞出奇美的风景,如唐代诗歌中的“   ,   ”。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很多大家(  )的故事,一些故事中还包含了有趣的气象知识。其中,有个故事讲了唐僧师徒在车迟国与三位大仙比试求雨,孙悟空通过冷云催化赌赢了虎力大仙的声波催化,从而引出了现代人工增雨的概念及运用手段。
人工增雨,一般是根据云的情况,采用飞机、高炮、火箭、地面催化剂发生器等方式,分别向云体播撒致冷剂、成核剂、吸湿剂等催化剂,从而改变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质,改变浮力平衡,加速其生长,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 (1) ,人工增雨往往是天气已经具备降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让降雨增加,而人工降雨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让不具备降雨条件的天气下雨,前者是“锦上添花”,后者是“(  )”。
按照原文的描述,虎力大仙的求雨手段是“五声”,他的具体动作也是“大声呼喊”,因此声音就是他求雨的核心。虎力大仙的求雨方式可以说是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中“声波催化”这一增雨方式的雏形。
自然云中存在很多分布均匀的小云滴,它们在浮力的作用下,稳定地漂浮在云中。现代气象学中,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用强声波激发云粒子震动,增大了它们相互撞击并合的概率,让很多小云粒子变成一个大的云滴,从而掉落下来,产生了降水。虎力大仙在施法的过程中,不断向高空大喊,就是 (2) 。现在的科技工作者们发明了聚能空气炮(或称燃气炮)和低频强声波。这两种装置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从而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深受关注。
不过“声波催化”这种增雨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更多的是对较低的云层起作用,很多技术参数仍在探索之中,成功率比较低。所以虎力大仙之前偶有求雨成功,而在与孙悟空的赌斗中(A.遇逢B.遭遇)失败也是正常现象。
孙悟空为什么没有经过任何试验,“一把”就成功了呢?孙悟空用金箍棒指天给信号的时候,金箍棒的顶端喷射出发光物体,直上云霄,发射四次后,天空下起了(  )。金箍棒顶端喷射出的发光物体和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催化剂极为相似。而金箍棒向天空发射发光物体,更是像极了人工增雨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3) 。相关人员需选择合适的云,通过飞机、火箭或者高炮向云中播撒催化剂,最终达到降雨的目的,这是目前人工增雨最为常用的手段。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第一段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般是根据云的情况,采用飞机、高炮、火箭、地面催化剂发生器等方式。
B.而人工降雨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让不具备降雨条件的天气下雨。
C.不过“声波催化”这种增雨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更多的是对较低的云层起作用。
D.这是目前人工增雨最为常用的手段。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两个词你会选择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23.(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下青年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理所当然,那么其他课程对青年来说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3.C
4.①人工智能延伸了数字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
②人工智能降低了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成本和劳动风险。
5.①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
②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
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5)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1.C项“免受意外伤害”表述不当,材料一第二段中表述为“有效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
故答案为:C
2.A项“必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说法错误,属于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A
3.本题首先注意材料二观点是:保持人在技术面前的主体性地位,而C项中,萨卡尔认为人工智能拥有和人类一样的心智,承认了人工智能的主体地位。
故答案为:C
4.本题作答注意题干关键词“ 人工智能给数字劳动者带来了哪些利好 ”,可以梳理相关文本整合作答:
①由材料一第一段“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使其在基础操作上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更多可以自由调配的时间资源”“可以大幅减少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束缚”可提取要点:人工智能延伸了数字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
②由材料一第二段“人工智能可以凭借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势……,大幅降低直接劳动成本,显著提升劳动效能”“在生理风险层面,人工智能通过在高危……能够有效降低劳动者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可提取要点:人工智能降低了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成本和劳动风险。
故答案为:①人工智能延伸了数字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②人工智能降低了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成本和劳动风险。
5.本题作答首先注意就“ 平衡与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性的关系 ”找到对应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整合作答:
①由材料二第三段“技术人文性强调在科技研发、应用和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势在必行”,可提取要点: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
②由材料二第三段“同时,需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可提取要点: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
③由材料二第三段“最后,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可提取要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
故答案为:①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②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
【答案】6.C
7.C
8.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水作出的一个评价:
①前者,作者站在“人”的立场来评价:水是生命之源,灌溉了荒凉干旱的土地,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②后者,作者从“水”的角度来评价:水维系了万物的存活,但它不在意万物的感受,只是遵循了自然规律,最终“完整无缺,永不改变”。
9.①把艰辛劳作视为陪伴:在母亲眼里,她终日在葵花地里忙碌的不是劳作,而是对葵花的陪伴,她乐在其中,享受着葵花成长的喜悦,对丰收心怀憧憬。
②逆境中创造智慧:母亲对水资源精打细算,作者用“大洗”和“大喜”的谐音、“比矿泉水便宜”的对比、用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等细节,写出母亲的幽默和智慧。
③能发现诗意的美:大地荒凉粗粝,但在我眼中,水渠的生机不输于江河盛景,小小的蓄水池像是“一场奇遇”,动物们更是视荒原为乐园,不仅乐在其中,同时也给那片贫瘠的土地带去了生机、活力,为沉重乏味的现实生活增添了独特的乐趣。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分析能力。有些句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而明显,而有些句子在叙述、描写、抒情中表达了人物某些很强烈的思想感情,就显得比较含蓄、隐晦,需深入进去才能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感情。①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②以句中的关键词语为突破点,进行体会;③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考、推敲;④结合作者写作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散文语段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描写作用题可以从内容、结构、手法等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4)本题考查小说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鉴赏能力。 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进行思辨和评价的过程。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整体理解原文,同时调动关于作者创作风格和相关作品主题的知识储备。②反复品读富有哲理的句子,以及有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句子,体悟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③正确分析艺术形象。透过人物刻画,揣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倾向,从而体会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思想感情。
6.C项“加快了叙事节奏”赏析错误,大篇幅的描写恰恰是减缓了叙事节奏。
故答案为:C
7.A项“我的惭愧”分析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B项“ 显现出人与植物的对立冲突关系 ”赏析错误,没有对立冲突关系,是为了突出母亲种植葵花的热情与投入;
D项“焦虑”用词过重,与文不符。
故答案为:C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题干,从两方面展开:
①站在“人”的立场:由“ 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 ”可知,水是生命之源,灌溉了荒凉干旱的土地,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②从“水”的角度:由“ 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它完整无缺,永不改变。与其说此地孤寂,不如说我们和我们的葵花地多么尴尬。我们从不曾真正触动过这个世界的内核 ”可知,水不在意万物的感受,只是遵循了自然规律,最终“完整无缺,永不改变”。
故答案为: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水作出的一个评价:①前者,作者站在“人”的立场来评价:水是生命之源,灌溉了荒凉干旱的土地,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②后者,作者从“水”的角度来评价:水维系了万物的存活,但它不在意万物的感受,只是遵循了自然规律,最终“完整无缺,永不改变”。
9.本题作答注意梳理相关文本细节,整合分析作答:
①由原文“我妈却终日锄草、间苗、打权、喷药,无比耐心"等可知,文中的母亲辛勤劳作,对生活充满期望与耐心,展现了她积极坚韧的生活态度。
②由原文“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可知,作者利用谐音双关增强了表达的层次感,“喜"与“洗"谐音双关,客观叙述中不乏轻松诙谐,巧妙地表达了生活的艰苦与愉悦。
③文章中的动物以及葵花地本身,都被赋子了生动活泼的形象,作者利用这些形象描绘了一幅生生不息的自然和人类生活圈景,表现了即便在单调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依旧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而给读者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
故答案为:
①把艰辛劳作视为陪伴:在母亲眼里,她终日在葵花地里忙碌的不是劳作,而是对葵花的陪伴,她乐在其中,享受着葵花成长的喜悦,对丰收心怀憧憬。②逆境中创造智慧:母亲对水资源精打细算,作者用“大洗”和“大喜”的谐音、“比矿泉水便宜”的对比、用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等细节,写出母亲的幽默和智慧。
③能发现诗意的美:大地荒凉粗粝,但在我眼中,水渠的生机不输于江河盛景,小小的蓄水池像是“一场奇遇”,动物们更是视荒原为乐园,不仅乐在其中,同时也给那片贫瘠的土地带去了生机、活力,为沉重乏味的现实生活增添了独特的乐趣。
【答案】10.ADF
11.D
12.C
13.①单于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要为王乌派匈奴太子到汉朝做人质。
②先前的君王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了不主动治理的方法治理他们,才是深化治理。
14.“来者不拒”的表现:
①汉朝得知单于答应会面之后,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
②鲁隐公没有贬低戎人,并在潜地会见了戎人。
“去者不追”的原因:荒蛮之地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教化使之顺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匈奴自卫青、霍去病率军穿越大沙漠以来,很少再对汉朝进行侵扰,迁往北方很远的地方,休养士卒马匹,进行射猎训练,并多次派使臣到汉朝来,用甜言蜜语请求和亲。汉朝派北地人王乌等前去窥探匈奴的虚实,王乌遵从匈奴的风俗,放下使者的旄节,自己进入匈奴单于的毡帐之中。单于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要为王乌派匈奴太子到汉朝做人质。汉朝又派杨信为使者前往匈奴。杨信不肯遵从匈奴的风俗,单于说:“据从前的盟约,汉朝曾将其藩王的女儿嫁到匈奴来,供给一定数量的缯絮、食物,用这种方式和亲匈奴也不再侵扰汉朝的边境。如今却要违反以往的盟约,让我的太子去做人质,那还能剩下什么呢 ”杨信回来后,汉朝再次派王乌前往匈奴,单于又用好话献媚,希望多得到汉朝的财物,骗王乌说:“我想亲自到汉朝去面见天子,相互结为兄弟。”王乌回来后报告汉武帝,汉武帝下令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匈奴又表示:“除非汉朝派地位尊贵的人作为使者前来,否则我们不说实话。”匈奴派地位尊贵的人到汉朝来,来人生了病,汉朝给他药吃,想治好他的病,但他却不幸死去。于是,汉朝派路充国佩带二千石官员的印绶,出使匈奴,顺便将匈奴使臣灵柩送回,并致送丰厚的丧葬费,价值数千金,又对匈奴介绍路充国说:“这是汉朝地位尊贵的人。”单于认为是汉朝将其尊贵的使臣杀了,所以将路充国扣留匈奴,不放他回国。以前所说的话,都是单于故意用空言欺骗王乌,他根本就无意到汉朝去,也无意派太子去。因此匈奴屡次派出奇兵,侵犯汉朝边界。于是,汉武帝任命郭昌为拔胡将军,与浞野侯赵破奴屯兵于朔方以东地区防备匈奴。
材料二:
蛮荒之地的人是不可以用中原的治理方法来治理的。他们就像没有被驯化的野兽,如果寻求这种大规模的治理,必定会引起这个地方的大乱。先前的君王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了不主动治理的方法治理他们,才是深化治理。东汉今文经学家、儒学大师何休说过:“中原的君王不去治理蛮荒之地,对待荒蛮之地的政策就是来到的人不拒绝,离开了也不去追回。”天下关于这方面的严格规定,和方法记载最详细的,没有能够超过《春秋》这部书的。
中原文明是一天也不可以违背的,而蛮荒之地也是一天也不可以趋向的。如果不是纯粹的中原文明,完全可以不去评价对错,那么作为纯粹的中原文明就显现可知了。荒蛮之人(来到中原),怎么能和秦国、晋国的人进入蛮荒之地一样呢 然而《春秋》书上记载“鲁隐公在潜地会见戎人”,隐公没有贬低戎人而认为可以会见,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 很明显这是因为戎人不能按照会见的礼仪来拜见隐公,这也是后世学者为什么会深深怀疑而寻求答案的原因,所以说:中原的君王不去治理蛮荒之地,对待荒蛮之人的政策就是来到的人不拒绝,离开了也不去追回。
因为荒蛮之人是不可以通过感化教诲而让他们内心顺服的,他们不悍然用兵,对我们的边塞进行骚扰,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何况还听说有这样的会见,而要积极行事的,难道不这样就不能表达他非常感动的情义吗 如果不是这样做(而按照中原文明的礼仪来要求拜见的礼仪),必将会深深地责备他们的礼数不周,而对方也必将会对这种责备而承受不了,由此触发他们的愤怒,这样引起的祸端就会很大了。所以圣人孔子对此非常的忧虑,所以当荒蛮之人来到的时候《春秋》书上的记载是“会见”,并且说,这样做就足以了,这就是采用不主动治理的方法去深化治理的原因了。由此可以看到,《春秋》这本书对荒蛮之人的憎恨,并不是对纯粹荒蛮之人的憎恨,而是对从中原之地流入荒蛮之地的这类人的憎恨。
10.本题宜用“语意断句法”和“语法断句法”。“汉”是“使”的施动者,故A处断;“使……往”,语意完整,故D处断;“以甘言”,介词短语后置,故F处断。
句意为“杨信回来后,汉朝再次派王乌前往匈奴,单于又用好话献媚,希望多得到汉朝的财物”。
故答案为:ADF
11.A项解说正确。“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窥”意思是“窥视”。
B项解说正确。“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于饮”的“因”意思是“于是”。
C项解说正确。
D项“意思相同 ”解说错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为“痛心”。
故答案为:D
12.C项“真诚得不到回报”概述错误,原文“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及遣太子”,说明匈奴自始至终都是虚假诓骗的态度,谈不上真诚。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爱”,喜欢;“佯”,假装;“甘言”,省略介词“以”,状语后置;“为”后省略宾语(他/王乌),省略句;②“然”,代词,这个道理;“是故”,因此,所以;第一个“治”,主动治理;“深”,深入,深化,深度。
故答案为:
①单于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要为王乌派匈奴太子到汉朝做人质。
②先前的君王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了不主动治理的方法治理他们,才是深化治理。
14.本题作答注意筛选文本相关句子,进行翻译整合:
(1)“来者不拒”的表现:
①由“王乌归报汉,汉为单于筑邸于长安”可知,汉朝得知单于答应会面之后,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
②由“然而《春秋》书之曰‘公会戎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可知,鲁隐公没有贬低戎人,并在潜地会见了戎人。
(2)“去者不追”的原因:由“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從事边鄙,则已幸矣”可知,荒蛮之地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教化使之顺服。
故答案为:
(1)“来者不拒”的表现:
①汉朝得知单于答应会面之后,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
②鲁隐公没有贬低戎人,并在潜地会见了戎人。
(2)“去者不追”的原因:荒蛮之地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教化使之顺服。
【答案】15.C
16.①巧用动词,“添”字写出了树叶凋零后得山峰显露,突出了萧瑟感,映衬作者悲秋心境。
②巧用数词,“一”字强调了山峰的数量,进而营造了“孤静”的氛围,尽显孤寂之情。
③巧用副词,“又”字凸显了一座座孤山的连绵,作者寓深深的愁思于连绵的秋山中。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5.C项“对羁旅途中友人的思念与牵挂”赏析错误,属于无中生有,主要是营造一种安宁萧索的意境。
故答案为:C
16.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云归、树叶落下等细节,展现了秋天的凄凉和寂寥。诗人借助高处倚枯筇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消磨愁思、追求诗意的心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诗作命运的担忧,担心自己的诗作可能会被人们畏惧而不传扬。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诗意的追求,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空间。作答时注意扣住诗句中副词“又”(强调山之多,连绵起伏),动词“添”(强调树叶掉落凸显山峰,显出萧瑟之感),数词“一”凸显山峰数量之少,尽显孤寂之情)。
故答案为:
①巧用动词,“添”字写出了树叶凋零后得山峰显露,突出了萧瑟感,映衬作者悲秋心境。
②巧用数词,“一”字强调了山峰的数量,进而营造了“孤静”的氛围,尽显孤寂之情。
③巧用副词,“又”字凸显了一座座孤山的连绵,作者寓深深的愁思于连绵的秋山中。
17.【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
(3)示例一: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示例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 比喻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来确定,关键字“蜉蝣”“粟”;(2)注意情境提示语“ 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因乐声而 ”“ 水中也出现了 ”确定,关键字“ 逗 ”“ 蛟 ”;(3)注意情境提示语“ 水与石的邂逅往往会碰撞出奇美的风景 ”确定,关键字词“ 湍 ”“ 喧豗 ”“ 砯 ”“壑”等。
故答案为:(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
(3)示例一: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示例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耳熟能详 无中生有 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19.①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并不相同
②在向云中发出声波
③向云中播撒催化剂
20.D
21.这两种装置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因此深受关注。
22.选择B。“遇逢”通常可以理解为“遇见”或“碰上”,强调的是一种偶然的、非预期的相遇,前半句提到虎力大仙之前偶有求雨成功,后半句说“失败也是正常现象”,所以不能用“遇逢”。“遭遇”表示碰上、遇到(不幸或不好的事),强调的是遇到了一些不顺利或困难的情况。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4)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18.第一处,强调《西游记》里面有很多故事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据此可填“耳熟能详”一类的成语。耳熟能详: 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
第二处,根据前文“ 人工增雨往往是天气已经具备降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让降雨增加 ”对应的是“锦上添花”;后者“而人工降雨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让不具备降雨条件的天气下雨”,强调不具备降雨条件而非得让老天下雨,就可以联想成语“无中生有”。无中生有: 从没有的东西中创造出有的东西 , 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形容凭空捏造。
第三处,此处注意根据前文“ 孙悟空用金箍棒指天给信号的时候,金箍棒的顶端喷射出发光物体,直上云霄,发射四次后,天空下起了 ——”强调孙悟空法术高明,效果明显,降雨很多,所以应改填“瓢泼大雨”或“倾盆大雨”。
故答案为:耳熟能详 无中生有 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19.①处,注意这里是文段的起始句,概括本段内容,而这一段主要强调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的区别,据此可补写“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并不相同”。
②处,注意此处属于过渡句,前文已说到“ 用强声波激发云粒子震动…… 产生了降水 ”,所以这里“ 虎力大仙”的“高空大喊 ”,就应该是“在向云中发出声波”,产生降雨。
③处,注意后文语境“ 相关人员需选择合适的云,通过飞机、火箭或者高炮向云中播撒催化剂,最终达到降雨的目的 ”,据此推断“ 金箍棒向天空发射发光物体”就是“人工增雨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即“向云中播撒催化剂”。
故答案为: ①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并不相同;②在向云中发出声波;③向云中播撒催化剂
20.D项的“是”表示判断,其他表示肯定或强调。
故答案为:D
21.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这两种装置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从而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前后分句因果关系颠倒,语序不当,应修改为“这两种装置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
②“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深受关注”,这里“还具有……的特点”与“因此深受关注”两个句子混在一起,表述不清,属于句式杂糅。应改为“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因此深受关注”。
故答案为:这两种装置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因此深受关注。
22.此处注意结合词句具体前后语境来选择词语。首先注意把握两个词语的区别:“遇逢”指偶然碰到或遇到某事或某人,强调偶然性;“遭遇” 指碰上,遇到(敌人、不幸的或不顺利的事等)。再分析前后语境,“ 在与孙悟空的赌斗中……失败 ”,强调遇到不顺利的事,所以应该选“遭遇”。
故答案为:
选择B。“遇逢”通常可以理解为“遇见”或“碰上”,强调的是一种偶然的、非预期的相遇,前半句提到虎力大仙之前偶有求雨成功,后半句说“失败也是正常现象”,所以不能用“遇逢”。“遭遇”表示碰上、遇到(不幸或不好的事),强调的是遇到了一些不顺利或困难的情况。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类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中“其他课程”就是指人文科学课程。立意时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启发,可以共同促进,和谐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让人文科学有了飞速发展的可能,而人文科学的发展又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学科就像是润滑剂,也相当于给自然科学孕育土壤和肥料。
青年思维活跃、渴求新知、敢于突破,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人既要努力学习自然科学,又可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其他课程学习中汲取向上的动力和创新的思想。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包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可以建立多重关联,因此“联想与思考”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发散,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一不可,是材料要求论证的核心关系,也是写作的中心和难点,
立意参考:
①以人文之美照亮自然科学,科学探索的历程不仅包含了科技的前进与发展,也包含了创新与超越,探索与求知,热爱与坚持,因此科学的理性需要人文之美的指引。
②科学精神也有人文力量。科学精神是实现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创新和传播的巨大动力,也蕴含着人文的力量。同时,科学精神需要人文情怀的引导,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藩篱。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科学求真精神中的人文元素,使之为科学发展服务,创造出影响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大成果。
③科学与人文,犹如鸟之双翼,自然学科中需要人文学科的融合,人文学科也需要自然学科的工具性的帮助,科学与人文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双要,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④科学与人文精神辩证统一。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向善。知识和科学浸润在社会良知和精神的崇高之中,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写作时可写成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接着以“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人文精神赋予科学以温情”为分论点来论述。最后可呼吁青年既要重视科学发展,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浙江省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1月模拟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劳动者是指依赖数字技术知识、数字技能、数字素养或数字伦理等来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者群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劳动者的日常任务正经历深刻的自动化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以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及时高效处理大量重复性、规则性和复杂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任务,当其应用于数字劳动场景时,诸如文档归类、基础数据分析等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得以迅速自动化完成,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使其在基础操作上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更多可以自由调配的时间资源。其次,虚拟助手与远程协作效能提升。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在沟通交流中应用、自动回复邮件系统对信息处理效率提升,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对跨地区团队协作的支撑等,可以大幅减少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束缚,延伸数字劳动的时空灵活性与机动性,增强远程办公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劳动者创造出更多时间窗口进行休闲活动和自我提升,推动劳动者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融。
人工智能可以凭借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势,接手并辅助完成大量低效、重复、易引发疲劳的劳动任务,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的返工损失,大幅降低直接劳动成本,显著提升劳动效能。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调整管理模式,实现工作负载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既能防止过量用工导致的成本浪费,又能避免人力资源闲置。在生理风险层面,人工智能通过在高危、高强度、高精度行业,如精密制造、矿山开采等领域取代人工操作,能够有效降低劳动者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同时,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如智能办公设施和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劳动者身体状况,前瞻性地预防职业病发生,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在合规和道德风险防控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工作流程,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通过算法公平性检测和偏见纠正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中的歧视、差别对待现象,降低社会争议和品牌风险。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数字劳动解放的现实可能性》)
材料二:
在制造业领域,要着力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以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代替人工执行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精度要求严苛的工作,将一线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投身于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中、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力价值的升华。在服务业领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智能客服系统,具备实时交互响应、精确语义理解和高效客户服务等优势,要通过智能客服系统自动处理大量重复性、低效的服务环节,以大幅降低无效劳动与资源消耗,将人力资源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需要高度创新思维和复杂决策的工作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必须始终坚守和强化人的主体性地位,确保科技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防止技术对人的异化和控制。从智慧层面来看,人类智慧应被视为核心技术的组成部分,而非被技术所替代或边缘化。因此,必须强调人类智慧在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价值判断中的核心作用,确保人类在与智能技术的交互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动,让技术成为拓展人类智慧边界的有效工具,而非取代人类思考的无机载体。从创新视角来看,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内在驱动力源于人类特有的想象力、直觉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人工智能虽然能够以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分析预测优势,为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和多元可能的解决方案,但它无法取代人类在创新过程中的灵感闪现和深度洞察。因此,在与人工智能共同参与的创新实践中,必须始终坚守人类的主体地位,既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自动化优势,又要激发人类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推进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趋向融合,共同驱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技术人文性强调在科技研发、应用和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尊严、情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人文要素,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与融合。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势在必行,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结合国际通用准则,制定和完善涵盖新兴技术领域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明确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责任归属等问题的法律规定,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进行。同时,需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要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职业形态、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求在设计阶段就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产品与服务中。最后,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通过研发内置伦理审查模块的人工智能系统,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修正能力,确保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遵循事先设定的伦理规范。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为数字劳动解放创造可能性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处理繁复的工作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人工智能的应用节省了数字劳动者大量时间和精力。
B.虚拟助手与远程协作效能的提升大幅减少了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牵绊,也增强了远程办公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C.在一些高危行业中,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操作可使劳动者免受意外伤害,同时也能够有效监测劳动者的身体状况。
D.要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那些重复性、规则性和复杂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任务必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B.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调整管理模式,实现工作负载与用工需求之间的有效平衡。
C.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应该坚守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与融合。
D.系统分析研发中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产品与服务中是人工智能研发中的伦理审查和设计的重要内容。
3.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黛博拉·G·约翰逊认为,计算机没有精神状态和行动意向,计算机系统不是道德主体。
B.塞尔通过中文屋实验得出计算机不可能拥有心灵智慧,它不能思维,强人工智能不存在。
C.萨卡尔指出,技术发展具有“心智”,具有自我意识,这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结果。
D.孙伟平、戴益斌团队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产品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具备主体性地位。
4.人工智能给数字劳动者带来了哪些利好?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与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性的关系?请根据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C
2.A
3.C
4.①人工智能延伸了数字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
②人工智能降低了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成本和劳动风险。
5.①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
②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
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5)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1.C项“免受意外伤害”表述不当,材料一第二段中表述为“有效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
故答案为:C
2.A项“必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说法错误,属于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A
3.本题首先注意材料二观点是:保持人在技术面前的主体性地位,而C项中,萨卡尔认为人工智能拥有和人类一样的心智,承认了人工智能的主体地位。
故答案为:C
4.本题作答注意题干关键词“ 人工智能给数字劳动者带来了哪些利好 ”,可以梳理相关文本整合作答:
①由材料一第一段“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使其在基础操作上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更多可以自由调配的时间资源”“可以大幅减少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束缚”可提取要点:人工智能延伸了数字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
②由材料一第二段“人工智能可以凭借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势……,大幅降低直接劳动成本,显著提升劳动效能”“在生理风险层面,人工智能通过在高危……能够有效降低劳动者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可提取要点:人工智能降低了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成本和劳动风险。
故答案为:①人工智能延伸了数字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②人工智能降低了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成本和劳动风险。
5.本题作答首先注意就“ 平衡与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性的关系 ”找到对应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整合作答:
①由材料二第三段“技术人文性强调在科技研发、应用和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势在必行”,可提取要点: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
②由材料二第三段“同时,需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可提取要点: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
③由材料二第三段“最后,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可提取要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
故答案为:①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②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
就算是在鬼都不过路的荒野里,我妈离开蒙古包半步都会锁门。
锁倒是又大又沉,锃光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
我妈锁了门,发动摩托车,回头吩咐:“赛虎看家。丑丑看地。鸡好好下蛋。”然后绝尘而去。
被关了禁闭的赛虎把狗嘴挤出门缝,冲她的背影愤怒大喊。丑丑兴奋莫名,追着摩托扑扑跳跳、哼哼叽叽,在后面足足跑了一公里才被我妈骂回去。
我妈此去是为了打水。门口的水渠只在灌溉期才来几天水,平时用水只能去几公里外的排碱渠取。那么远的路。幸好有摩托车这个好东西。
她每天早上骑车过去打一次水,每次载两只二十升的塑料壶。
我说:“那得烧多少汽油啊?好贵的水。”
我妈细细算了一笔账:“不贵,比矿泉水便宜。”
可排碱渠的水能和矿泉水比吗?又咸又苦。然而总比没水好。
这么珍贵的水,主要用来做饭、洗碗,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剩下的供一大家子日常饮用。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洗洗脸。
脏衣服攒着,到了水渠通水的日子,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
其实能有多少脏衣服呢?我妈平时就没怎么穿过衣服。
她说:“天气又干又热,稍微干点活就一身汗。比方锄草吧,锄一块地就脱一件衣服,等锄到地中间,就全脱了……好在天气一热,葵花也长起来了,穿没穿衣服,谁也看不到。”
我大惊:“万一撞见人……”
她说:“野地里哪来的人?种地的各家干各家的活,没事谁也不瞎串门。如果真来个人,离老远,赛虎、丑丑就叫起来了。”
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于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如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心。我妈却赤身相迎,肝胆相照。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阻滞处挖一锨,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
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啊。整整三天三夜,整块葵花地都浸透均匀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
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她是一株最强大的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水渠通水那几天跟过年似的。不但喂饱了葵花地,还洗掉了所有衣服,还把狗也洗了。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大锅小锅都储满了水。幸亏我家家什多,可省了好多汽油钱。
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放眼望去,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鸭子。天地间就数这两样最锃亮。
大约渠水流过的地方水汽重,加之天气也渐渐暖和了,到第二次通水时,渠两岸便有了杂草冒头。而水渠之外,除了作物初生的农地,整面大地依旧荒凉粗砺,鸡最爱草地,整天乐此不疲。一个个信步其间,领导似的背着手。我猜草丛的世界全部展开的话,可能不亚于整个宇宙。鸡如此痴迷,这儿瞅瞅,那儿啄啄。有时突然歪着脑袋想半天,再单脚撑地呆若木鸡。它不管看到什么都不会说出去。
天苍野茫,风吹草低见芦花鸡。两只狗默默无言并卧渠边。鸭子没完没了地啄洗羽毛。在荒野中,窄窄一条水渠所聚拢的这么一点点生气,丝毫不输给世间所有大江大河湖泊海洋的盛景。
面对这一切,唯有兔子无动于衷。每天瓜分完当天的口粮,它们就一个个尾随我妈进了葵花地。太阳下山还不回家,显得比我妈还忙。我妈说:“兔子,快看!水来了!”人家耳朵都不侧转一下。
水从上游来。上游有个水库。说是水库,其实只能算是一个较大的蓄水池。位于荒野东面两公里处,一侧筑了一道拦坝,修了闸门,简陋极了。可是对于长时间走过空无一物的大地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奇遇!
我曾去过那里。走啊走啊,突然就迎面撞见。那么多的水静止于前方,仿佛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不见飞鸟,不生植物,和荒野一样空旷。仅仅是水,一大摊明晃晃的水。镜子一样平平摊开在大地上,倒映着整片天空,又像是天空下的一潭深渊。
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它完整无缺,永不改变。与其说此地孤寂,不如说我们和我们的葵花地多么尴尬。我们从不曾真正触动过这个世界的内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母亲外出锁门时的情形:“锁倒是又大又沉,锃亮四射。挂锁的门扣却是拧在门框上的一截旧铁丝。”这种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
B.“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再有余水的话我妈就会洗洗脸”等语句,突出了当地缺水严重的现状,也为后文水渠通水时人、物的欢喜及母亲浇灌葵花地蓄势。
C.选文对向日葵地的浇灌进行了大篇幅描写,这样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富有画面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加快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D.作者爱用“所有”“最后”“唯一”“宇宙”这样一些极富夸张的词进行描写,营造出壮阔无际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旷远壮丽的美。
7.对文中画线段落的分析和赏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体现了母亲独自干活、无人帮扶的无助,暗含“我”的惭愧。
B.两个“迟迟”,反复强调葵花在水源干涸的情况下难于绽放;母亲的赤身相迎,一迟一迎,显现出人与植物的对立冲突关系。
C.“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写出了母亲对葵花的细心照顾,也体现了母亲无比耐心、不辞辛劳的美好品质。
D.文中的画线语段既有对万物生命力的钦佩,也带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作为种地者“靠天吃饭”的不安全感与焦虑。
8.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可作者为何又说“可从这番情景看来,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
9.有学者认为,李娟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把生活的困苦当做是可以享受的快乐。本文的“以苦为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C
7.C
8.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水作出的一个评价:
①前者,作者站在“人”的立场来评价:水是生命之源,灌溉了荒凉干旱的土地,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②后者,作者从“水”的角度来评价:水维系了万物的存活,但它不在意万物的感受,只是遵循了自然规律,最终“完整无缺,永不改变”。
9.①把艰辛劳作视为陪伴:在母亲眼里,她终日在葵花地里忙碌的不是劳作,而是对葵花的陪伴,她乐在其中,享受着葵花成长的喜悦,对丰收心怀憧憬。
②逆境中创造智慧:母亲对水资源精打细算,作者用“大洗”和“大喜”的谐音、“比矿泉水便宜”的对比、用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等细节,写出母亲的幽默和智慧。
③能发现诗意的美:大地荒凉粗粝,但在我眼中,水渠的生机不输于江河盛景,小小的蓄水池像是“一场奇遇”,动物们更是视荒原为乐园,不仅乐在其中,同时也给那片贫瘠的土地带去了生机、活力,为沉重乏味的现实生活增添了独特的乐趣。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分析能力。有些句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而明显,而有些句子在叙述、描写、抒情中表达了人物某些很强烈的思想感情,就显得比较含蓄、隐晦,需深入进去才能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感情。①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②以句中的关键词语为突破点,进行体会;③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考、推敲;④结合作者写作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散文语段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描写作用题可以从内容、结构、手法等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4)本题考查小说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鉴赏能力。 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进行思辨和评价的过程。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整体理解原文,同时调动关于作者创作风格和相关作品主题的知识储备。②反复品读富有哲理的句子,以及有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句子,体悟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③正确分析艺术形象。透过人物刻画,揣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倾向,从而体会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思想感情。
6.C项“加快了叙事节奏”赏析错误,大篇幅的描写恰恰是减缓了叙事节奏。
故答案为:C
7.A项“我的惭愧”分析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B项“ 显现出人与植物的对立冲突关系 ”赏析错误,没有对立冲突关系,是为了突出母亲种植葵花的热情与投入;
D项“焦虑”用词过重,与文不符。
故答案为:C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题干,从两方面展开:
①站在“人”的立场:由“ 这一大摊水灌溉了下游数万亩的作物,维系了亿万生命的存活 ”可知,水是生命之源,灌溉了荒凉干旱的土地,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②从“水”的角度:由“ 又像是它并不在意何为葵花,也从没理会过赛虎、丑丑、鸭子与鸡们的欢乐。它完整无缺,永不改变。与其说此地孤寂,不如说我们和我们的葵花地多么尴尬。我们从不曾真正触动过这个世界的内核 ”可知,水不在意万物的感受,只是遵循了自然规律,最终“完整无缺,永不改变”。
故答案为: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水作出的一个评价:①前者,作者站在“人”的立场来评价:水是生命之源,灌溉了荒凉干旱的土地,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
②后者,作者从“水”的角度来评价:水维系了万物的存活,但它不在意万物的感受,只是遵循了自然规律,最终“完整无缺,永不改变”。
9.本题作答注意梳理相关文本细节,整合分析作答:
①由原文“我妈却终日锄草、间苗、打权、喷药,无比耐心"等可知,文中的母亲辛勤劳作,对生活充满期望与耐心,展现了她积极坚韧的生活态度。
②由原文“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大洗的日子“可知,作者利用谐音双关增强了表达的层次感,“喜"与“洗"谐音双关,客观叙述中不乏轻松诙谐,巧妙地表达了生活的艰苦与愉悦。
③文章中的动物以及葵花地本身,都被赋子了生动活泼的形象,作者利用这些形象描绘了一幅生生不息的自然和人类生活圈景,表现了即便在单调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依旧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而给读者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
故答案为:
①把艰辛劳作视为陪伴:在母亲眼里,她终日在葵花地里忙碌的不是劳作,而是对葵花的陪伴,她乐在其中,享受着葵花成长的喜悦,对丰收心怀憧憬。②逆境中创造智慧:母亲对水资源精打细算,作者用“大洗”和“大喜”的谐音、“比矿泉水便宜”的对比、用洗过碗的水给鸡鸭拌食等细节,写出母亲的幽默和智慧。
③能发现诗意的美:大地荒凉粗粝,但在我眼中,水渠的生机不输于江河盛景,小小的蓄水池像是“一场奇遇”,动物们更是视荒原为乐园,不仅乐在其中,同时也给那片贫瘠的土地带去了生机、活力,为沉重乏味的现实生活增添了独特的乐趣。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匈奴①自卫、霍度幕以来,希复为寇,远徙北方,休养士马,习射猎,数使使于汉,好辞甘言求请和亲。汉使北地人王乌等窥匈奴,乌从其俗,去节入穹庐,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遗其太子入汉为质。汉使杨信于匈奴,信不肯从其俗,单于曰:“故约汉尝遗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扰边。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为质,无几矣。”信既归汉又使王乌往而单于复谄以甘言欲多得汉财物,给谓王乌曰:“吾欲入汉见天子,面相约为兄弟。”王乌归报汉,汉为单于筑邸于长安。匈奴曰:“非得汉贵人使,吾不与诚语。”匈奴使其贵人至汉,病,汉予药,欲愈之,不幸而死汉使路充国佩二千石印绶往使,因送其丧,厚葬直数千金,曰:“此汉贵人也。”单于以为汉杀吾贵使者,乃留路充国不归。诸所言者,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及遣太子。于是匈奴数使奇兵侵犯汉边。乃拜郭昌为拔胡将军,及浞野侯屯朔方以东,备胡。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材料二:
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何休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夫天下之至严,而用法之至详者,莫过于《春秋》。
中国之不可以一日背,而夷狄之不可以一日向也。其不纯者,足以寄其褒贬,则其纯者可知矣。戎者,岂特如秦、楚之流入于戎狄而已哉!然而《春秋》书之曰“公②会戎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是独何欤?夫戎之不能以会礼会公亦明矣,此学者之所以深疑而求其说也。故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
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從事③于边鄙,则已幸矣,又况乎知有所谓会者,而欲行之,是岂不足以深嘉其意乎?不然,将深责其礼,彼将有所不堪,而发其愤怒,则其祸大矣。仲尼深忧之,故因其来而书之以“会”,曰,若是足矣。是将以不治深治之也。由是观之,《春秋》之疾戎狄者,非疾纯戎狄者,疾夫以中国而流入于戎狄者也。
(节选自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有删减)
注:①匈奴:属于夷狄。②公:鲁隐公。③從事:骚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信既归A汉B又使C王乌往D而单于复谄E以甘言F欲多G得汉财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窥,看,引申为“打探”,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窥”意思不相同。
B.因,趁机,与《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于饮”的“因”意思不相同。
C.归,使……回去,使动用法,与《六国论》“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相同。
D.疾,憎恨,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青、霍去病率兵穿越大漠后,匈奴很少侵扰汉朝,于是休养士卒马匹,进行涉猎训练,并多次派遣使者用甜言蜜语向汉朝请求和亲。
B.王乌遵从匈奴风俗,放下使者旄节进入毡帐,单于因此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杨信出使,不遵从匈奴风俗,单于大为不悦。
C.匈奴使者病死在汉朝,虽然汉朝带着诚意送回灵柩,但匈奴单于认为汉朝杀害了本国的使者,自己的真诚得不到回报,于是出兵汉朝。
D.苏轼认为中原文明一天也不能够违背,而蛮荒之地也是一天都不可以趋向。蛮夷米到中原,与秦国、晋国的人进入蛮荒之地并不一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遣其太子入汉为质。
②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
14.何休认为对夷狄应当“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来者不拒”的表现和“去者不追”的原因。
【答案】10.ADF
11.D
12.C
13.①单于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要为王乌派匈奴太子到汉朝做人质。
②先前的君王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了不主动治理的方法治理他们,才是深化治理。
14.“来者不拒”的表现:
①汉朝得知单于答应会面之后,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
②鲁隐公没有贬低戎人,并在潜地会见了戎人。
“去者不追”的原因:荒蛮之地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教化使之顺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匈奴自卫青、霍去病率军穿越大沙漠以来,很少再对汉朝进行侵扰,迁往北方很远的地方,休养士卒马匹,进行射猎训练,并多次派使臣到汉朝来,用甜言蜜语请求和亲。汉朝派北地人王乌等前去窥探匈奴的虚实,王乌遵从匈奴的风俗,放下使者的旄节,自己进入匈奴单于的毡帐之中。单于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要为王乌派匈奴太子到汉朝做人质。汉朝又派杨信为使者前往匈奴。杨信不肯遵从匈奴的风俗,单于说:“据从前的盟约,汉朝曾将其藩王的女儿嫁到匈奴来,供给一定数量的缯絮、食物,用这种方式和亲匈奴也不再侵扰汉朝的边境。如今却要违反以往的盟约,让我的太子去做人质,那还能剩下什么呢 ”杨信回来后,汉朝再次派王乌前往匈奴,单于又用好话献媚,希望多得到汉朝的财物,骗王乌说:“我想亲自到汉朝去面见天子,相互结为兄弟。”王乌回来后报告汉武帝,汉武帝下令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匈奴又表示:“除非汉朝派地位尊贵的人作为使者前来,否则我们不说实话。”匈奴派地位尊贵的人到汉朝来,来人生了病,汉朝给他药吃,想治好他的病,但他却不幸死去。于是,汉朝派路充国佩带二千石官员的印绶,出使匈奴,顺便将匈奴使臣灵柩送回,并致送丰厚的丧葬费,价值数千金,又对匈奴介绍路充国说:“这是汉朝地位尊贵的人。”单于认为是汉朝将其尊贵的使臣杀了,所以将路充国扣留匈奴,不放他回国。以前所说的话,都是单于故意用空言欺骗王乌,他根本就无意到汉朝去,也无意派太子去。因此匈奴屡次派出奇兵,侵犯汉朝边界。于是,汉武帝任命郭昌为拔胡将军,与浞野侯赵破奴屯兵于朔方以东地区防备匈奴。
材料二:
蛮荒之地的人是不可以用中原的治理方法来治理的。他们就像没有被驯化的野兽,如果寻求这种大规模的治理,必定会引起这个地方的大乱。先前的君王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了不主动治理的方法治理他们,才是深化治理。东汉今文经学家、儒学大师何休说过:“中原的君王不去治理蛮荒之地,对待荒蛮之地的政策就是来到的人不拒绝,离开了也不去追回。”天下关于这方面的严格规定,和方法记载最详细的,没有能够超过《春秋》这部书的。
中原文明是一天也不可以违背的,而蛮荒之地也是一天也不可以趋向的。如果不是纯粹的中原文明,完全可以不去评价对错,那么作为纯粹的中原文明就显现可知了。荒蛮之人(来到中原),怎么能和秦国、晋国的人进入蛮荒之地一样呢 然而《春秋》书上记载“鲁隐公在潜地会见戎人”,隐公没有贬低戎人而认为可以会见,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 很明显这是因为戎人不能按照会见的礼仪来拜见隐公,这也是后世学者为什么会深深怀疑而寻求答案的原因,所以说:中原的君王不去治理蛮荒之地,对待荒蛮之人的政策就是来到的人不拒绝,离开了也不去追回。
因为荒蛮之人是不可以通过感化教诲而让他们内心顺服的,他们不悍然用兵,对我们的边塞进行骚扰,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何况还听说有这样的会见,而要积极行事的,难道不这样就不能表达他非常感动的情义吗 如果不是这样做(而按照中原文明的礼仪来要求拜见的礼仪),必将会深深地责备他们的礼数不周,而对方也必将会对这种责备而承受不了,由此触发他们的愤怒,这样引起的祸端就会很大了。所以圣人孔子对此非常的忧虑,所以当荒蛮之人来到的时候《春秋》书上的记载是“会见”,并且说,这样做就足以了,这就是采用不主动治理的方法去深化治理的原因了。由此可以看到,《春秋》这本书对荒蛮之人的憎恨,并不是对纯粹荒蛮之人的憎恨,而是对从中原之地流入荒蛮之地的这类人的憎恨。
10.本题宜用“语意断句法”和“语法断句法”。“汉”是“使”的施动者,故A处断;“使……往”,语意完整,故D处断;“以甘言”,介词短语后置,故F处断。
句意为“杨信回来后,汉朝再次派王乌前往匈奴,单于又用好话献媚,希望多得到汉朝的财物”。
故答案为:ADF
11.A项解说正确。“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窥”意思是“窥视”。
B项解说正确。“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于饮”的“因”意思是“于是”。
C项解说正确。
D项“意思相同 ”解说错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为“痛心”。
故答案为:D
12.C项“真诚得不到回报”概述错误,原文“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及遣太子”,说明匈奴自始至终都是虚假诓骗的态度,谈不上真诚。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爱”,喜欢;“佯”,假装;“甘言”,省略介词“以”,状语后置;“为”后省略宾语(他/王乌),省略句;②“然”,代词,这个道理;“是故”,因此,所以;第一个“治”,主动治理;“深”,深入,深化,深度。
故答案为:
①单于很喜欢他,假意用好听的话许诺,要为王乌派匈奴太子到汉朝做人质。
②先前的君王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采用了不主动治理的方法治理他们,才是深化治理。
14.本题作答注意筛选文本相关句子,进行翻译整合:
(1)“来者不拒”的表现:
①由“王乌归报汉,汉为单于筑邸于长安”可知,汉朝得知单于答应会面之后,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
②由“然而《春秋》书之曰‘公会戎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可知,鲁隐公没有贬低戎人,并在潜地会见了戎人。
(2)“去者不追”的原因:由“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從事边鄙,则已幸矣”可知,荒蛮之地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教化使之顺服。
故答案为:
(1)“来者不拒”的表现:
①汉朝得知单于答应会面之后,在长安为单于修建宫邸。
②鲁隐公没有贬低戎人,并在潜地会见了戎人。
(2)“去者不追”的原因:荒蛮之地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教化使之顺服。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晚眺①
陆游
秋晚闲愁抵酒浓,试寻高处倚枯筇②。
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
鸣雁沙边惊客橹,行僧烟际认楼钟③。
个中诗思来无尽,十手传抄畏不供。
注:①本诗写于1192年,晚年退居绍兴家中所作。②筇:手杖。③楼钟:代指寺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直抒胸臆,道出因秋意浓厚而生出深深愁绪,即使饮酒也无法消解。
B.诗歌次句承上启下,“试寻”道出了解忧的意愿,“高处”荡开了写景的视野。
C.颈联写景传神,以动衬静,绘声绘色地写出了诗人对羁旅途中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D.诗人思绪流转绵延,在眼见耳闻的感染下收获了无尽的诗意和泉涌的诗情。
16.“木落又添山一峰”一句遣词巧妙,意蕴深厚,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巧用动词,“添”字写出了树叶凋零后得山峰显露,突出了萧瑟感,映衬作者悲秋心境。
②巧用数词,“一”字强调了山峰的数量,进而营造了“孤静”的氛围,尽显孤寂之情。
③巧用副词,“又”字凸显了一座座孤山的连绵,作者寓深深的愁思于连绵的秋山中。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5.C项“对羁旅途中友人的思念与牵挂”赏析错误,属于无中生有,主要是营造一种安宁萧索的意境。
故答案为:C
16.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云归、树叶落下等细节,展现了秋天的凄凉和寂寥。诗人借助高处倚枯筇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消磨愁思、追求诗意的心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己诗作命运的担忧,担心自己的诗作可能会被人们畏惧而不传扬。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诗意的追求,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空间。作答时注意扣住诗句中副词“又”(强调山之多,连绵起伏),动词“添”(强调树叶掉落凸显山峰,显出萧瑟之感),数词“一”凸显山峰数量之少,尽显孤寂之情)。
故答案为:
①巧用动词,“添”字写出了树叶凋零后得山峰显露,突出了萧瑟感,映衬作者悲秋心境。
②巧用数词,“一”字强调了山峰的数量,进而营造了“孤静”的氛围,尽显孤寂之情。
③巧用副词,“又”字凸显了一座座孤山的连绵,作者寓深深的愁思于连绵的秋山中。
17.(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借助“客”之口,以“   ,   ”两句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直观可感,生动形象。
(2)《李凭箜篌引》中,李凭弹奏的箜篌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因乐声而“”,水中也出现了“   ,   ”的景象。
(3)中华古诗词中水与石的邂逅往往会碰撞出奇美的风景,如唐代诗歌中的“   ,   ”。
【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
(3)示例一: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示例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 比喻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来确定,关键字“蜉蝣”“粟”;(2)注意情境提示语“ 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因乐声而 ”“ 水中也出现了 ”确定,关键字“ 逗 ”“ 蛟 ”;(3)注意情境提示语“ 水与石的邂逅往往会碰撞出奇美的风景 ”确定,关键字词“ 湍 ”“ 喧豗 ”“ 砯 ”“壑”等。
故答案为:(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石破天惊逗秋雨 老鱼跳波瘦蛟舞
(3)示例一: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示例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很多大家(  )的故事,一些故事中还包含了有趣的气象知识。其中,有个故事讲了唐僧师徒在车迟国与三位大仙比试求雨,孙悟空通过冷云催化赌赢了虎力大仙的声波催化,从而引出了现代人工增雨的概念及运用手段。
人工增雨,一般是根据云的情况,采用飞机、高炮、火箭、地面催化剂发生器等方式,分别向云体播撒致冷剂、成核剂、吸湿剂等催化剂,从而改变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质,改变浮力平衡,加速其生长,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 (1) ,人工增雨往往是天气已经具备降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让降雨增加,而人工降雨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让不具备降雨条件的天气下雨,前者是“锦上添花”,后者是“(  )”。
按照原文的描述,虎力大仙的求雨手段是“五声”,他的具体动作也是“大声呼喊”,因此声音就是他求雨的核心。虎力大仙的求雨方式可以说是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中“声波催化”这一增雨方式的雏形。
自然云中存在很多分布均匀的小云滴,它们在浮力的作用下,稳定地漂浮在云中。现代气象学中,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用强声波激发云粒子震动,增大了它们相互撞击并合的概率,让很多小云粒子变成一个大的云滴,从而掉落下来,产生了降水。虎力大仙在施法的过程中,不断向高空大喊,就是 (2) 。现在的科技工作者们发明了聚能空气炮(或称燃气炮)和低频强声波。这两种装置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从而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深受关注。
不过“声波催化”这种增雨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更多的是对较低的云层起作用,很多技术参数仍在探索之中,成功率比较低。所以虎力大仙之前偶有求雨成功,而在与孙悟空的赌斗中(A.遇逢B.遭遇)失败也是正常现象。
孙悟空为什么没有经过任何试验,“一把”就成功了呢?孙悟空用金箍棒指天给信号的时候,金箍棒的顶端喷射出发光物体,直上云霄,发射四次后,天空下起了(  )。金箍棒顶端喷射出的发光物体和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催化剂极为相似。而金箍棒向天空发射发光物体,更是像极了人工增雨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3) 。相关人员需选择合适的云,通过飞机、火箭或者高炮向云中播撒催化剂,最终达到降雨的目的,这是目前人工增雨最为常用的手段。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第一段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般是根据云的情况,采用飞机、高炮、火箭、地面催化剂发生器等方式。
B.而人工降雨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让不具备降雨条件的天气下雨。
C.不过“声波催化”这种增雨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更多的是对较低的云层起作用。
D.这是目前人工增雨最为常用的手段。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两个词你会选择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8.耳熟能详 无中生有 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19.①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并不相同
②在向云中发出声波
③向云中播撒催化剂
20.D
21.这两种装置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因此深受关注。
22.选择B。“遇逢”通常可以理解为“遇见”或“碰上”,强调的是一种偶然的、非预期的相遇,前半句提到虎力大仙之前偶有求雨成功,后半句说“失败也是正常现象”,所以不能用“遇逢”。“遭遇”表示碰上、遇到(不幸或不好的事),强调的是遇到了一些不顺利或困难的情况。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4)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18.第一处,强调《西游记》里面有很多故事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据此可填“耳熟能详”一类的成语。耳熟能详: 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
第二处,根据前文“ 人工增雨往往是天气已经具备降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让降雨增加 ”对应的是“锦上添花”;后者“而人工降雨是通过人工的手段,让不具备降雨条件的天气下雨”,强调不具备降雨条件而非得让老天下雨,就可以联想成语“无中生有”。无中生有: 从没有的东西中创造出有的东西 , 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形容凭空捏造。
第三处,此处注意根据前文“ 孙悟空用金箍棒指天给信号的时候,金箍棒的顶端喷射出发光物体,直上云霄,发射四次后,天空下起了 ——”强调孙悟空法术高明,效果明显,降雨很多,所以应改填“瓢泼大雨”或“倾盆大雨”。
故答案为:耳熟能详 无中生有 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19.①处,注意这里是文段的起始句,概括本段内容,而这一段主要强调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的区别,据此可补写“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并不相同”。
②处,注意此处属于过渡句,前文已说到“ 用强声波激发云粒子震动…… 产生了降水 ”,所以这里“ 虎力大仙”的“高空大喊 ”,就应该是“在向云中发出声波”,产生降雨。
③处,注意后文语境“ 相关人员需选择合适的云,通过飞机、火箭或者高炮向云中播撒催化剂,最终达到降雨的目的 ”,据此推断“ 金箍棒向天空发射发光物体”就是“人工增雨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即“向云中播撒催化剂”。
故答案为: ①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并不相同;②在向云中发出声波;③向云中播撒催化剂
20.D项的“是”表示判断,其他表示肯定或强调。
故答案为:D
21.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这两种装置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从而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前后分句因果关系颠倒,语序不当,应修改为“这两种装置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
②“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深受关注”,这里“还具有……的特点”与“因此深受关注”两个句子混在一起,表述不清,属于句式杂糅。应改为“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因此深受关注”。
故答案为:这两种装置对云中降水粒子下落有加速促进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局部天气条件的目的,而且还具有安全性高、环保、不需要申请空域、作业成本极低、操作简易的特点,因此深受关注。
22.此处注意结合词句具体前后语境来选择词语。首先注意把握两个词语的区别:“遇逢”指偶然碰到或遇到某事或某人,强调偶然性;“遭遇” 指碰上,遇到(敌人、不幸的或不顺利的事等)。再分析前后语境,“ 在与孙悟空的赌斗中……失败 ”,强调遇到不顺利的事,所以应该选“遭遇”。
故答案为:
选择B。“遇逢”通常可以理解为“遇见”或“碰上”,强调的是一种偶然的、非预期的相遇,前半句提到虎力大仙之前偶有求雨成功,后半句说“失败也是正常现象”,所以不能用“遇逢”。“遭遇”表示碰上、遇到(不幸或不好的事),强调的是遇到了一些不顺利或困难的情况。
23.(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下青年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理所当然,那么其他课程对青年来说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二元关系类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材料中“其他课程”就是指人文科学课程。立意时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启发,可以共同促进,和谐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让人文科学有了飞速发展的可能,而人文科学的发展又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学科就像是润滑剂,也相当于给自然科学孕育土壤和肥料。
青年思维活跃、渴求新知、敢于突破,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人既要努力学习自然科学,又可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其他课程学习中汲取向上的动力和创新的思想。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包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可以建立多重关联,因此“联想与思考”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发散,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一不可,是材料要求论证的核心关系,也是写作的中心和难点,
立意参考:
①以人文之美照亮自然科学,科学探索的历程不仅包含了科技的前进与发展,也包含了创新与超越,探索与求知,热爱与坚持,因此科学的理性需要人文之美的指引。
②科学精神也有人文力量。科学精神是实现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创新和传播的巨大动力,也蕴含着人文的力量。同时,科学精神需要人文情怀的引导,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藩篱。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科学求真精神中的人文元素,使之为科学发展服务,创造出影响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大成果。
③科学与人文,犹如鸟之双翼,自然学科中需要人文学科的融合,人文学科也需要自然学科的工具性的帮助,科学与人文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双要,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④科学与人文精神辩证统一。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向善。知识和科学浸润在社会良知和精神的崇高之中,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写作时可写成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接着以“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人文精神赋予科学以温情”为分论点来论述。最后可呼吁青年既要重视科学发展,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点评】本题为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二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