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6:13:52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
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B.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C.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答案】1.D
2.A
3.A
4.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
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
5.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当代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理解错误,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第②段原文“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可知,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不是当代社会。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可知,孔子说的是“不应当仅满足于”,不是“不要在意”。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其中包含:《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反映了古代儒家对民众的态度和治理理念,即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应保持民众的相对无知,以防止他们对统治权构成威胁。这里不是自我认同的建构,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当看到品德高尚的人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向他学习;当遇到行为不端的人时,我们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相同的缺点。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首先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而小人则倾向于将错误或责任归咎于他人,从不进行自我反思或从自身寻找原因。“内自省”的归因方式,符合材料一观点。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强调自我构建,符合材料一观点。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从论证角度分析,运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个人定位决定个体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接着,根据“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可知,用个体的对社会定位有积极认同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良性循环。根据“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可知,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体是否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产生认同两方面进行论述,并论证了两者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论述准确,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语言方面分析,第三段论证时,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多用“决定”“形成”等词,表达准确严谨;运用“进而”“从而”等关联词,使内容的衔接顺畅,脉络清晰,使论证时层层递进,从个体延伸至社会,进而推及两者间的互动;又多用长句,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等,论述详细,观点明确,表达严密。
故答案为: 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可得出: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根据材料一“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可得出: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根据材料一“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可总结出: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故答案为: 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跟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1938年10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
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
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也有孩童的天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
8.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
9.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6.D
7.B
8.孩子的表现:①王根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②在讲演过程中,他误以为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于是大哭起来,表现出孩子的幼稚;③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但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
大人的表现:①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②讲演中他说“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这样超越儿童年纪的话语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③噩梦中惊醒,却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
9.①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既突出了环境静谧,也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②巧妙地将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观众”,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③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指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答题时一般可以按照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中的含义)、作用这几个步骤进行。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
A.“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错误,文中只说“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没涉及听众状态,选项于文无据。B.“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错误,原文有“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可知王根开口讲演之前的表现并不“冷静”,观众禁不住笑起来源于他行军礼的小大人模样。 C.“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理解不当,王根讲演并不失败,反而很成功,打动了听众。是他自己不理解听众的反应,觉得失败。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小说以孩童视角展开叙述”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多角度的,既有儿童视角也有成人视角。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孩子的表现要幼稚些,大人的表现相对成熟,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孩子的表现。“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王根不停的吃这吃那,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在讲演过程中,他不能理解大家的笑是对他的喜爱,误以为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于是大哭起来,表现出孩子的幼稚;“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但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大人的表现。“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有身份意识,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讲演中他说“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从语言形式到内容这样的话语都超越了儿童年纪,这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噩梦中惊醒,他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
故答案为:孩子的表现:①王根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②在讲演过程中,他误以为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于是大哭起来,表现出孩子的幼稚;③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但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
大人的表现:①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②讲演中他说“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这样超越儿童年纪的话语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③噩梦中惊醒,却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表达技巧、人物塑造、氛围的营造、表现主题等角度考虑。以“站”来描写月亮,赋予月亮人的的店,运用了拟人修辞。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地上人们聚会,头上一轮明月,“站着”,突出了月亮的存在,表明周围环境的静谧;月亮都站了起来,人们自然要严肃起来,此处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
“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月亮喻为伟大的听众。这样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说明孩子的讲演的精彩和成功。侧面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前文说“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会场氛围已经庄重起来,此处更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表现人们对王根讲演内容的认同,共同抗日的决心。此处对月亮的刻画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故答案为:①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既突出了环境静谧,也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②巧妙地将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观众”,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③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李嗣源、郭崇韬也。嗣源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使其营自救之计乃求将其征蜀之兵庄宗归国中之师属之而西。崇韬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材料二:
后唐庄宗初得天下,欲立爱姬刘氏为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豆卢革为相,郭崇韬为枢密使,崇韬功高迹危,思为自安计,而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呜呼!革不足言矣,崇韬佐命大臣,其请立刘氏,非有他心也,不过谓天子所宠昵而自结焉。然唐之亡,实由刘氏,是亡唐者崇韬也。后唐之先,皆有勋劳于帝室。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而崇韬顾区区之私,引刘氏以覆其社稷。
(节选自陆游《书<郭崇韬传>后》)
材料三:
(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时蜀兵寇边,帝遣崇韬与皇子继岌领兵征之。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私告皇后【注】曰:“郭崇韬恃功在外,将谋反。”皇后以书与子继岌,命杀之。崇韬不能辩,竟死于军中。
(节选自《鉴略妥注·五代纪》)
【注】皇后,即材料二中提到的“刘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使其营A自救之计B乃求将C其征D蜀之兵E庄宗归F国中G之师H属之I而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以,指没有(办法),与“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的“无以”意思不同。
B.大器,指国家、帝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的“神器”意思相同。
C.“亦难其事”“难”和“耻学于师”(《师说》)的“耻”在句子中都活用为动词。
D.区区,指小、微不足道,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当时的权臣,李嗣源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紧握兵权不肯放手,这逐渐引起了庄宗的不满。
B.郭崇韬对国家非常忠诚,并且军事才能突出,如能得到庄宗的信任,将有助于后唐政权的稳定。
C.庄宗欲立刘氏为后,平日很多阿谀奉承之人都不敢迎合庄宗,其原因之一是此举不合礼制人情。
D.豆卢革平庸无能,平时通过讨好郭崇韬来保全自己,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②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
14.史料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相互比对、印证,能更准确地评判历史事件。请结合三则材料,综合分析导致郭崇韬身亡的原因。
【答案】10.BEH
11.A
12.D
13.①郭崇韬谋划躲避灾祸来保全自己,但(庄宗)却正在谋求掌握他的兵权,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不同呢
②晋王李克用身经百战来建立帝王大业,庄宗巩固了他(打下的基础)于是拥有了天下。
14.①郭崇韬自身位高权重,引起了他人的嫉妒和猜疑。②庄宗对他产生了猜忌,想要夺取他的兵权。③郭崇韬在处理事务时可能得罪了一些人,导致他们在庄宗面前进谗言。
④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权力斗争激烈,郭崇韬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翻译;断句;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唐庄宗有两位大臣:李嗣源和郭崇韬。李嗣源拥有震慑君主的威望,掌握国家军队的权力,掌握权力而不放手。庄宗没有办法夺取他的权力,渐渐忌惮他的威逼。郭崇韬对国家有大功,忠诚而可以依靠,也是李嗣源所畏惧的人。庄宗如果能够依靠可以依靠的人来控制所忌惮的人,那么李嗣源即使心中不安,也会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发动叛乱。庄宗知道李嗣源所忌惮的却不知道可以依靠的人,所以郭崇韬因为忠诚而被疏远,谗言和嫉恨日益急迫。让他谋划自救的办法,于是请求率领他征伐蜀地的军队,庄宗把国内的军队交给他让他西征。郭崇韬捷报刚刚呈上,就因为谗言而死了。庄宗知道得到蜀地足以资助自己的强盛,却不知道郭崇韬的死已经去除了李嗣源的畏惧。所以邺下之变,李嗣源凭借一旅的兵力,夺取国家政权易如反掌。如果郭崇韬不死,即使李嗣源强大,又拿什么来抵御他呢?唉!臣子的灾祸,起源于掌握权力,而加速灾祸的权力,没有比掌握兵权更重要的了。郭崇韬谋划躲避灾祸来保全自己,但(庄宗)却正在谋求掌握他的兵权,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二:
后唐庄宗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想要立宠爱的姬妾刘氏为皇后。庄宗虽然出身夷狄,又承接天下大乱,然而顾及典礼人情,也觉得这件事很难办。群臣虽然常常阿谀奉承,没有学问,然而也没有敢迎合他的提议的人。豆卢革担任宰相,郭崇韬担任枢密使,郭崇韬功劳高而处境危险,想着为自己谋求安稳的办法,而豆卢革平庸懦弱无所作为,只是谄媚郭崇韬来保全自己,于是一起上奏说刘氏应当立为皇后。刘氏被立为皇后后,贪污财物败坏政事,残害忠良,天下于是大乱。唉!豆卢革不值得说,郭崇韬是辅佐帝王的大臣,他请求立刘氏为皇后,没有别的心思,不过是认为天子宠爱的人而自己去结交罢了。然而唐朝的灭亡,实际上是因为刘氏,所以灭亡唐朝的是郭崇韬。后唐的先辈,都对皇室有功劳。晋王李克用身经百战来建立帝王大业,庄宗依据他打下的基础于是拥有了天下。而郭崇韬却因为小小的私心,引荐刘氏而颠覆了国家。
材料三:
  (郭崇韬)权力兼管朝廷内外,一向与宦官不合。当时蜀地的军队侵犯边境,皇帝派遣郭崇韬和皇子李继岌率领军队征伐他们。得胜将要回来的时候,宦官嫉妒他的才能,想要谋害他,私下告诉皇后说:“郭崇韬依仗功劳在外面,将要谋反。”皇后写信给儿子李继岌,命令他杀死郭崇韬。郭崇韬不能辩解,最终死在军中。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让他谋划自救的办法,于是请求率领他征伐蜀地的军队,庄宗把国内的军队交给他,让他西征。
“营”是谓语,“自救之计”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
“将”是谓语,“征蜀之兵”是宾语,故在E处断开。
“庄宗”是主语,“归”是谓语,“国中之师”是宾语,故在H处断开。
故答案为:BE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没有(办法)”的意思。句意:庄宗没有(办法)夺取他的权力。/如果没有办法,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B.正确,意思相同,都是指“国家、帝位”。句意:夺取国家政权易如反掌。/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
C.正确,都活用为动词,认为……难;/以……为耻。句意:也认为这件事很难。/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正确,意思不同,小、微不足道;/愚拙。句意:而郭崇韬却因为小小的私心。/你怎么(竟然)这样愚拙。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错误,原文是“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并没有提到豆卢革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崇韬的做法。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自全”,保全自己;“方”,正在;“执”,掌握;“此于……何异也”,固定句式,和……有什么不同呢。
(2)“以”,来;“因”,巩固;“遂”,于是;“有”,拥有。
故答案为: ①郭崇韬谋划躲避灾祸来保全自己,但(庄宗)却正在谋求掌握他的兵权,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不同呢 ②晋王李克用身经百战来建立帝王大业,庄宗巩固了他(打下的基础)于是拥有了天下。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郭崇韬权兼内外,位高权重。在封建王朝,臣子权力过大往往容易引起君主和其他势力的猜忌。如材料三“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他的权力引起了宦官的嫉妒,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2)在权力斗争中,兵权至关重要。庄宗深知郭崇韬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力量,对自己的统治构成潜在威胁。从材料一“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可知,庄宗忽视了郭崇韬的忠诚和才能对国家的重要性,而因为其权力过大而被猜忌和疏远,这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3)材料三中明确提到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宦官嫉其能,欲害之。郭崇韬在政治决策上可能也得罪了其他势力。如在立皇后的问题上,虽然他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自保而迎合庄宗,但这一行为却引起了一些大臣和民众的不满。材料二中提到“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郭崇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得罪一些忠良之士。
(4)从材料一“后唐庄宗有二臣焉……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可知,后唐时期,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庄宗、李嗣源、郭崇韬等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材料二中提到“ 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可见当时政治风气败坏。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在激烈的权力争斗中,郭崇韬就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导致其身亡。
故答案为: ①郭崇韬自身位高权重,引起了他人的嫉妒和猜疑。②庄宗对他产生了猜忌,想要夺取他的兵权。③郭崇韬在处理事务时可能得罪了一些人,导致他们在庄宗面前进谗言。④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权力斗争激烈,郭崇韬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①
叶梦得
绕涧新添数百竿,故人书为报平安。
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②寒。
老大不能穷蠹简,归来便拟挂尘冠。
一杯且觅林间约,莫枉山王③废旧欢。
【注】①石林,在湖州弁山,诗人在此处有居所。②簟,竹席。③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有人认为二人热衷官场,不适合归入“七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惇济来信告诉诗人他曾到过石林,这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写下此诗。
B.徐惇济怀念石林的竹林美景,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
C.“挂尘冠”有辞官之意,从中可看出诗人并不留恋仕途,有归隐之心。
D.诗人在尾联借典故,表示希望能与朋友相约林间,一起享受自然之美。
16.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第二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5.B
16.第二联运用了想象(虚写)和用典的手法。诗人想象石林竹林间传来飒飒风声,联想到夏天躺在竹席上的清凉,表达了诗人对石林往日美好生活的沉醉和向往。同时,通过“谡谡”这一《易经》中形容君子的词,暗含了对友人品性的赞许。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说法错误,诗中并没有提到徐惇济在信中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而是诗人自己想象朋友可能会询问。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似闻”“正想”表明诗人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诗人通过想象,描述了石林竹林间传来的飒飒风声,并由此联想到夏天躺在竹席上的清凉感觉。这种想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凉、宁静的自然环境中,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石林的幽静和舒适。这一虚写表达了诗人对石林往日美好生活的沉醉和向往之情。“谡谡”引用了《易经》中的词语,是用典手法。该词在《易经》中是用来形容君子的,有正直、清高的意味。诗人用“谡谡”来形容山风的声音,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暗含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赞赏。
故答案为:第二联运用了想象(虚写)和用典的手法。诗人想象石林竹林间传来飒飒风声,联想到夏天躺在竹席上的清凉,表达了诗人对石林往日美好生活的沉醉和向往。同时,通过“谡谡”这一《易经》中形容君子的词,暗含了对友人品性的赞许。
17.(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班主任李老师借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两句,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开头做得好的人很多,而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希望他们能始终如一。
(2)小王同学去三峡游玩,当他看到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弥漫着白茫茫的水汽,远远望去,江面好像与天相接,于是想到了苏轼《赤壁赋》中的“   ,   ”这两句。
(3)诗人常常在诗歌中运用借代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心中的感情,《短歌行》中“   ,   ”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繁、寡、衿、悠。
(1)根据题干中“ 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开头做得好的人很多,而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希望他们能始终如一。 ”信息可知应该填写“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根据题干中“ 弥漫着白茫茫的水汽,远远望去,江面好像与天相接 ”信息可知应该填写“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两句。
(3)此题重点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应填写“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两句。
故答案为:(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喝水”能养生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水作为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 A____的元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首先,( 甲 )。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帮助我们通过出汗散热保持凉爽,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水都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调温器。其次,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所有的水解反应,无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的分解,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此外,水还能滋养皮肤。它能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湿润度,减少皱纹的出现,让皮肤看起来更加年轻、健康。水在我们肌体内与每处器官打着招呼,送去给养,默默地守护着健康。
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爱喝水的人常常会 B____,殊不知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对于肾脏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肾脏是我们身体的“过滤器”,负责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和多余水分。①当饮水量不足时,②尿液会变得更加浓缩,③这造成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而保持足够的水分,⑤可以降低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不仅如此,不爱喝水的习惯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影响大脑功能。研究显示,轻微的脱水状态(体重的1%以上的水分损失)就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500毫升,且分多次饮用。不过,(乙),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等。
18.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风”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贴切使用拟人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温和”与文中加点的“温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威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B.受惠第二季出口强劲增长7.5%,当地第二季经济继续温和增长。
C.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D.暖国的雨在鲁迅的笔下是一种温和细腻、滋润万物的景象。
【答案】18.风像个顽皮的孩子,在田野上奔跑,时而轻推稻穗,时而卷起落叶,让整个大地都充满了它的欢声笑语。
19.A.不可或缺  B.不以为意
20.③,修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修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21.甲: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水有能调节体温的作用)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饮水量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2.D
【知识点】仿写句式;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以及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求在内容格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都要与例句比照,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才能写出切合题意的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18.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以及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拟人是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情感或思想,使之具有人的特征。要使风看起来像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例句中水被描写为与每个器官“打着招呼”“送去给养”,这些都是人的行为,体现了水的温柔守护和照顾。写风的句子时,也要突出风的性格特点,比如温柔、轻盈、调皮等。可以想象风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如风吹拂田野,吹过稻穗,卷起落叶等。将这些动作拟人化,比如在田野上奔跑,时而轻推稻穗,时而卷起落叶等。
故答案为: 风像个顽皮的孩子,在田野上奔跑,时而轻推稻穗,时而卷起落叶,让整个大地都充满了它的欢声笑语。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结合前后文“水作为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作”“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可知,水对人体非常重要,此空需要填入一个表示水的重要性的成语,可填写“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
B处,结合前后文“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爱喝水的人常常会”“殊不知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可知,不爱喝水的人不重视喝水这件小事,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此空需要填入一个表示不重视的成语。可填写“不以为意”。不以为意:不在意,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
故答案为: A.不可或缺  B.不以为意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这造成了”不合逻辑,“造成了”表示已经发生的事实,“风险”是还未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可修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保持……水分”成分残缺,应修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故答案为:③,修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修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结合前后文“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其次,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此外,水还能滋养皮肤”可知,此处应填写水对人体的作用,结合后文“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帮助我们通过出汗散热保持凉爽,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水都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调温器”可知,此处是描述水如何帮助调节体温,所以可填写“水有能调节体温的作用”或“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乙处,前文提到建议饮水量,结合“不过”以及“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等”可知,饮水量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此处应填写一个句子强调饮水量的变化性,可填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或“饮水量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故答案为: 甲: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水有能调节体温的作用)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饮水量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温和气候条件”指的是气候条件相对平稳、不极端的状态。
A.形容人的态度或表情,表示温柔、和善。
B.“温和”形容经济增长的平稳状态,表示没有剧烈变化。
C.形容力量,指的是一种性格或态度上的柔和。
D.用来形容“雨”的特性,表示雨的状态温柔、不猛烈,与文中“温和”都是描述环境或自然状态的词汇。
故答案为:D。
23.(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首先陈述了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跨国交流的变化,进而引出多元主义背景下“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讨论。对此,材料也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前者强调“他人”,认为要积极考虑他人,通过理解、包容、沟通来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后者认为我们不需要太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只重视“别人”而忽视“自己”会让孩子在差异中产生内耗,甚至会因为盲目跟随别人而迷失自我。所以他们崇尚自我追求,摒弃别人的眼光,遵从自己的意愿,做真实的自己。可见,在一个充满噪音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会迷失自我。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人可能赞同你的观点,而有些人可能持相反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改变自己去取悦别人?试图迎合所有人的期待,通常只会让我们失去方向,所以要抛开别人的评价和期待,勇敢做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标准束缚,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是在追求自我价值和满足感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想法。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写的时候可以先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人总是很难平衡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本题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讨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意义,进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并进行讨论。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理由论证、比较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杨宁,在同学们都经商从政的背景下,不顾别人的眼光和评论,毅然选择做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村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留下了好名声,彰显了我们要坚定地选择自己,不要理会外界的流言蜚语。还可以引用希腊特尔斐神庙的谚语“认识自己”和《云图》中的名言“只有通过别人的眼睛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论证兼顾“自己”和“他人”的意义。
【立意提取】
1.认清自己,做好自己。
2.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3.坚定自己,尊重他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⑤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
⑥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
②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③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④现代性社会的人类认同显示出各种流动性的标签和迹象。时空分离打破了人类认同的传统格局,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同也不再局限于地域性和血缘性的交流模式,使得认同活动不再仅仅聚焦于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人们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球化,广泛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异质文化,引发了认同选择的危机。
(摘编自邢媛《吉登斯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品格思想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面临认同危机时,能展现出君子之风,注重自我审视,这体现了他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B.孔子入太庙助祭时凡事都要问清楚,引起了别人的质疑,而孔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才真正符合礼。
C.自我认同包含“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在现代性的条件下,这两者都指向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D.当代社会里,从街道到城市到国家再到整个世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而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追求。
B.材料一的第②段和第⑤段都提到了孔子面对他人评价时的坦然态度,但论证的观点不同。
C.有些人在“夸夸群”主动求夸,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试图通过他者的积极回应来求得社会认同。
D.当下,传统的认同格局被打破,相较于孔子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产生认同危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4.材料二第③段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
5.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跟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1938年10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王根开口讲演之前,他圆圆的小脸、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笑声中洋溢着对他的爱悦。
C.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王根在讲演之后持续做梦,表明他对这次的讲演耿耿于怀,紧张和懊悔等情绪始终萦绕在心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巧妙,作家通过体察入微的笔触,以欢迎会上孩子的讲演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
B.小说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
C.小说语言风格多样,叙事语言沉静冷峻,人物语言既有成人的戏谑,也有孩童的天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D.小说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表现了抗日战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宏大主题。
8.小说的主角王根虽然还只是一个九岁孩子,但战争让他“把自己也变作大人”。作为孩子和大人,他有什么不同表现?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两处。
9.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李嗣源、郭崇韬也。嗣源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使其营自救之计乃求将其征蜀之兵庄宗归国中之师属之而西。崇韬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材料二:
后唐庄宗初得天下,欲立爱姬刘氏为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豆卢革为相,郭崇韬为枢密使,崇韬功高迹危,思为自安计,而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呜呼!革不足言矣,崇韬佐命大臣,其请立刘氏,非有他心也,不过谓天子所宠昵而自结焉。然唐之亡,实由刘氏,是亡唐者崇韬也。后唐之先,皆有勋劳于帝室。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而崇韬顾区区之私,引刘氏以覆其社稷。
(节选自陆游《书<郭崇韬传>后》)
材料三:
(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时蜀兵寇边,帝遣崇韬与皇子继岌领兵征之。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私告皇后【注】曰:“郭崇韬恃功在外,将谋反。”皇后以书与子继岌,命杀之。崇韬不能辩,竟死于军中。
(节选自《鉴略妥注·五代纪》)
【注】皇后,即材料二中提到的“刘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使其营A自救之计B乃求将C其征D蜀之兵E庄宗归F国中G之师H属之I而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以,指没有(办法),与“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的“无以”意思不同。
B.大器,指国家、帝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的“神器”意思相同。
C.“亦难其事”“难”和“耻学于师”(《师说》)的“耻”在句子中都活用为动词。
D.区区,指小、微不足道,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当时的权臣,李嗣源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紧握兵权不肯放手,这逐渐引起了庄宗的不满。
B.郭崇韬对国家非常忠诚,并且军事才能突出,如能得到庄宗的信任,将有助于后唐政权的稳定。
C.庄宗欲立刘氏为后,平日很多阿谀奉承之人都不敢迎合庄宗,其原因之一是此举不合礼制人情。
D.豆卢革平庸无能,平时通过讨好郭崇韬来保全自己,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②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
14.史料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相互比对、印证,能更准确地评判历史事件。请结合三则材料,综合分析导致郭崇韬身亡的原因。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①
叶梦得
绕涧新添数百竿,故人书为报平安。
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②寒。
老大不能穷蠹简,归来便拟挂尘冠。
一杯且觅林间约,莫枉山王③废旧欢。
【注】①石林,在湖州弁山,诗人在此处有居所。②簟,竹席。③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有人认为二人热衷官场,不适合归入“七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惇济来信告诉诗人他曾到过石林,这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写下此诗。
B.徐惇济怀念石林的竹林美景,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
C.“挂尘冠”有辞官之意,从中可看出诗人并不留恋仕途,有归隐之心。
D.诗人在尾联借典故,表示希望能与朋友相约林间,一起享受自然之美。
16.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第二联进行简要赏析。
17.(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班主任李老师借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两句,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开头做得好的人很多,而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希望他们能始终如一。
(2)小王同学去三峡游玩,当他看到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弥漫着白茫茫的水汽,远远望去,江面好像与天相接,于是想到了苏轼《赤壁赋》中的“   ,   ”这两句。
(3)诗人常常在诗歌中运用借代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心中的感情,《短歌行》中“   ,   ”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喝水”能养生的话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水作为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 A____的元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首先,( 甲 )。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帮助我们通过出汗散热保持凉爽,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水都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调温器。其次,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所有的水解反应,无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的分解,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此外,水还能滋养皮肤。它能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湿润度,减少皱纹的出现,让皮肤看起来更加年轻、健康。水在我们肌体内与每处器官打着招呼,送去给养,默默地守护着健康。
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爱喝水的人常常会 B____,殊不知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对于肾脏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肾脏是我们身体的“过滤器”,负责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和多余水分。①当饮水量不足时,②尿液会变得更加浓缩,③这造成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而保持足够的水分,⑤可以降低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不仅如此,不爱喝水的习惯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影响大脑功能。研究显示,轻微的脱水状态(体重的1%以上的水分损失)就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量约为1500毫升,且分多次饮用。不过,(乙),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等。
18.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风”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贴切使用拟人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温和”与文中加点的“温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威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B.受惠第二季出口强劲增长7.5%,当地第二季经济继续温和增长。
C.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D.暖国的雨在鲁迅的笔下是一种温和细腻、滋润万物的景象。
23.(2024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A
4.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
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
5.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当代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两者显示出极高的重合度”理解错误,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第②段原文“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可知,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不是当代社会。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孔子认为君子不要在意饮食、睡觉这样的基础的生理需求”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可知,孔子说的是“不应当仅满足于”,不是“不要在意”。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其中包含:《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反映了古代儒家对民众的态度和治理理念,即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应保持民众的相对无知,以防止他们对统治权构成威胁。这里不是自我认同的建构,故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当看到品德高尚的人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向他学习;当遇到行为不端的人时,我们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相同的缺点。这句话强调了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首先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而小人则倾向于将错误或责任归咎于他人,从不进行自我反思或从自身寻找原因。“内自省”的归因方式,符合材料一观点。D.“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强调自我构建,符合材料一观点。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从论证角度分析,运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个人定位决定个体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接着,根据“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可知,用个体的对社会定位有积极认同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良性循环。根据“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可知,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体是否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产生认同两方面进行论述,并论证了两者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论述准确,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语言方面分析,第三段论证时,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多用“决定”“形成”等词,表达准确严谨;运用“进而”“从而”等关联词,使内容的衔接顺畅,脉络清晰,使论证时层层递进,从个体延伸至社会,进而推及两者间的互动;又多用长句,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等,论述详细,观点明确,表达严密。
故答案为: 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可得出: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根据材料一“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可得出: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根据材料一“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可总结出: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故答案为: 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视自己;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答案】6.D
7.B
8.孩子的表现:①王根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②在讲演过程中,他误以为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于是大哭起来,表现出孩子的幼稚;③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但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
大人的表现:①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②讲演中他说“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这样超越儿童年纪的话语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③噩梦中惊醒,却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
9.①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既突出了环境静谧,也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②巧妙地将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观众”,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③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指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答题时一般可以按照手法、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中的含义)、作用这几个步骤进行。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
A.“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错误,文中只说“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没涉及听众状态,选项于文无据。B.“冷静的表现使人们禁不住笑起来”错误,原文有“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可知王根开口讲演之前的表现并不“冷静”,观众禁不住笑起来源于他行军礼的小大人模样。 C.“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理解不当,王根讲演并不失败,反而很成功,打动了听众。是他自己不理解听众的反应,觉得失败。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小说以孩童视角展开叙述”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多角度的,既有儿童视角也有成人视角。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孩子的表现要幼稚些,大人的表现相对成熟,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孩子的表现。“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王根不停的吃这吃那,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在讲演过程中,他不能理解大家的笑是对他的喜爱,误以为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于是大哭起来,表现出孩子的幼稚;“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来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但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大人的表现。“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有身份意识,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讲演中他说“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从语言形式到内容这样的话语都超越了儿童年纪,这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噩梦中惊醒,他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
故答案为:孩子的表现:①王根一边看讲演一边吃东西,表现出孩子贪吃的天性;②在讲演过程中,他误以为听众的笑声“都是嘲笑”,于是大哭起来,表现出孩子的幼稚;③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但埋头哭泣时仍紧握山楂,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
大人的表现:①讲演还没开始,他用敬军礼这一形式强化自己身为服务团军人的大人身份;②讲演中他说“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这样超越儿童年纪的话语表现出他在思想上努力成为大人;③噩梦中惊醒,却一改过去对妈妈的求助,“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表现出他在行为上向大人靠拢。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表达技巧、人物塑造、氛围的营造、表现主题等角度考虑。以“站”来描写月亮,赋予月亮人的的店,运用了拟人修辞。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地上人们聚会,头上一轮明月,“站着”,突出了月亮的存在,表明周围环境的静谧;月亮都站了起来,人们自然要严肃起来,此处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
“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运用了比喻修辞,把月亮喻为伟大的听众。这样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听众”,说明孩子的讲演的精彩和成功。侧面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前文说“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会场氛围已经庄重起来,此处更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表现人们对王根讲演内容的认同,共同抗日的决心。此处对月亮的刻画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故答案为:①巧用一个“站”字将月亮拟人化,既突出了环境静谧,也暗示听众的态度由之前的戏谑变为庄重严肃;②巧妙地将拟人和比喻相结合,连月亮都成了“一个伟大的观众”,突出王根虽然是个孩子,可是讲演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③巧妙地以月亮的“冷静”烘托出讲演现场的庄严肃穆的氛围,有利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表现。
【答案】10.BEH
11.A
12.D
13.①郭崇韬谋划躲避灾祸来保全自己,但(庄宗)却正在谋求掌握他的兵权,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不同呢
②晋王李克用身经百战来建立帝王大业,庄宗巩固了他(打下的基础)于是拥有了天下。
14.①郭崇韬自身位高权重,引起了他人的嫉妒和猜疑。②庄宗对他产生了猜忌,想要夺取他的兵权。③郭崇韬在处理事务时可能得罪了一些人,导致他们在庄宗面前进谗言。
④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权力斗争激烈,郭崇韬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翻译;断句;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唐庄宗有两位大臣:李嗣源和郭崇韬。李嗣源拥有震慑君主的威望,掌握国家军队的权力,掌握权力而不放手。庄宗没有办法夺取他的权力,渐渐忌惮他的威逼。郭崇韬对国家有大功,忠诚而可以依靠,也是李嗣源所畏惧的人。庄宗如果能够依靠可以依靠的人来控制所忌惮的人,那么李嗣源即使心中不安,也会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发动叛乱。庄宗知道李嗣源所忌惮的却不知道可以依靠的人,所以郭崇韬因为忠诚而被疏远,谗言和嫉恨日益急迫。让他谋划自救的办法,于是请求率领他征伐蜀地的军队,庄宗把国内的军队交给他让他西征。郭崇韬捷报刚刚呈上,就因为谗言而死了。庄宗知道得到蜀地足以资助自己的强盛,却不知道郭崇韬的死已经去除了李嗣源的畏惧。所以邺下之变,李嗣源凭借一旅的兵力,夺取国家政权易如反掌。如果郭崇韬不死,即使李嗣源强大,又拿什么来抵御他呢?唉!臣子的灾祸,起源于掌握权力,而加速灾祸的权力,没有比掌握兵权更重要的了。郭崇韬谋划躲避灾祸来保全自己,但(庄宗)却正在谋求掌握他的兵权,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二:
后唐庄宗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想要立宠爱的姬妾刘氏为皇后。庄宗虽然出身夷狄,又承接天下大乱,然而顾及典礼人情,也觉得这件事很难办。群臣虽然常常阿谀奉承,没有学问,然而也没有敢迎合他的提议的人。豆卢革担任宰相,郭崇韬担任枢密使,郭崇韬功劳高而处境危险,想着为自己谋求安稳的办法,而豆卢革平庸懦弱无所作为,只是谄媚郭崇韬来保全自己,于是一起上奏说刘氏应当立为皇后。刘氏被立为皇后后,贪污财物败坏政事,残害忠良,天下于是大乱。唉!豆卢革不值得说,郭崇韬是辅佐帝王的大臣,他请求立刘氏为皇后,没有别的心思,不过是认为天子宠爱的人而自己去结交罢了。然而唐朝的灭亡,实际上是因为刘氏,所以灭亡唐朝的是郭崇韬。后唐的先辈,都对皇室有功劳。晋王李克用身经百战来建立帝王大业,庄宗依据他打下的基础于是拥有了天下。而郭崇韬却因为小小的私心,引荐刘氏而颠覆了国家。
材料三:
  (郭崇韬)权力兼管朝廷内外,一向与宦官不合。当时蜀地的军队侵犯边境,皇帝派遣郭崇韬和皇子李继岌率领军队征伐他们。得胜将要回来的时候,宦官嫉妒他的才能,想要谋害他,私下告诉皇后说:“郭崇韬依仗功劳在外面,将要谋反。”皇后写信给儿子李继岌,命令他杀死郭崇韬。郭崇韬不能辩解,最终死在军中。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让他谋划自救的办法,于是请求率领他征伐蜀地的军队,庄宗把国内的军队交给他,让他西征。
“营”是谓语,“自救之计”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
“将”是谓语,“征蜀之兵”是宾语,故在E处断开。
“庄宗”是主语,“归”是谓语,“国中之师”是宾语,故在H处断开。
故答案为:BE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没有(办法)”的意思。句意:庄宗没有(办法)夺取他的权力。/如果没有办法,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B.正确,意思相同,都是指“国家、帝位”。句意:夺取国家政权易如反掌。/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
C.正确,都活用为动词,认为……难;/以……为耻。句意:也认为这件事很难。/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正确,意思不同,小、微不足道;/愚拙。句意:而郭崇韬却因为小小的私心。/你怎么(竟然)这样愚拙。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错误,原文是“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并没有提到豆卢革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崇韬的做法。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自全”,保全自己;“方”,正在;“执”,掌握;“此于……何异也”,固定句式,和……有什么不同呢。
(2)“以”,来;“因”,巩固;“遂”,于是;“有”,拥有。
故答案为: ①郭崇韬谋划躲避灾祸来保全自己,但(庄宗)却正在谋求掌握他的兵权,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不同呢 ②晋王李克用身经百战来建立帝王大业,庄宗巩固了他(打下的基础)于是拥有了天下。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郭崇韬权兼内外,位高权重。在封建王朝,臣子权力过大往往容易引起君主和其他势力的猜忌。如材料三“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他的权力引起了宦官的嫉妒,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2)在权力斗争中,兵权至关重要。庄宗深知郭崇韬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力量,对自己的统治构成潜在威胁。从材料一“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可知,庄宗忽视了郭崇韬的忠诚和才能对国家的重要性,而因为其权力过大而被猜忌和疏远,这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3)材料三中明确提到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宦官嫉其能,欲害之。郭崇韬在政治决策上可能也得罪了其他势力。如在立皇后的问题上,虽然他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自保而迎合庄宗,但这一行为却引起了一些大臣和民众的不满。材料二中提到“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郭崇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得罪一些忠良之士。
(4)从材料一“后唐庄宗有二臣焉……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可知,后唐时期,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庄宗、李嗣源、郭崇韬等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材料二中提到“ 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可见当时政治风气败坏。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在激烈的权力争斗中,郭崇韬就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导致其身亡。
故答案为: ①郭崇韬自身位高权重,引起了他人的嫉妒和猜疑。②庄宗对他产生了猜忌,想要夺取他的兵权。③郭崇韬在处理事务时可能得罪了一些人,导致他们在庄宗面前进谗言。④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权力斗争激烈,郭崇韬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答案】15.B
16.第二联运用了想象(虚写)和用典的手法。诗人想象石林竹林间传来飒飒风声,联想到夏天躺在竹席上的清凉,表达了诗人对石林往日美好生活的沉醉和向往。同时,通过“谡谡”这一《易经》中形容君子的词,暗含了对友人品性的赞许。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说法错误,诗中并没有提到徐惇济在信中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而是诗人自己想象朋友可能会询问。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似闻”“正想”表明诗人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诗人通过想象,描述了石林竹林间传来的飒飒风声,并由此联想到夏天躺在竹席上的清凉感觉。这种想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凉、宁静的自然环境中,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石林的幽静和舒适。这一虚写表达了诗人对石林往日美好生活的沉醉和向往之情。“谡谡”引用了《易经》中的词语,是用典手法。该词在《易经》中是用来形容君子的,有正直、清高的意味。诗人用“谡谡”来形容山风的声音,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暗含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赞赏。
故答案为:第二联运用了想象(虚写)和用典的手法。诗人想象石林竹林间传来飒飒风声,联想到夏天躺在竹席上的清凉,表达了诗人对石林往日美好生活的沉醉和向往。同时,通过“谡谡”这一《易经》中形容君子的词,暗含了对友人品性的赞许。
17.【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繁、寡、衿、悠。
(1)根据题干中“ 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开头做得好的人很多,而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希望他们能始终如一。 ”信息可知应该填写“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根据题干中“ 弥漫着白茫茫的水汽,远远望去,江面好像与天相接 ”信息可知应该填写“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两句。
(3)此题重点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应填写“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两句。
故答案为:(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风像个顽皮的孩子,在田野上奔跑,时而轻推稻穗,时而卷起落叶,让整个大地都充满了它的欢声笑语。
19.A.不可或缺  B.不以为意
20.③,修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修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21.甲: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水有能调节体温的作用)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饮水量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2.D
【知识点】仿写句式;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以及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求在内容格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都要与例句比照,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才能写出切合题意的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18.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以及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拟人是把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情感或思想,使之具有人的特征。要使风看起来像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例句中水被描写为与每个器官“打着招呼”“送去给养”,这些都是人的行为,体现了水的温柔守护和照顾。写风的句子时,也要突出风的性格特点,比如温柔、轻盈、调皮等。可以想象风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如风吹拂田野,吹过稻穗,卷起落叶等。将这些动作拟人化,比如在田野上奔跑,时而轻推稻穗,时而卷起落叶等。
故答案为: 风像个顽皮的孩子,在田野上奔跑,时而轻推稻穗,时而卷起落叶,让整个大地都充满了它的欢声笑语。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结合前后文“水作为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正常运作”“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可知,水对人体非常重要,此空需要填入一个表示水的重要性的成语,可填写“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
B处,结合前后文“喝水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爱喝水的人常常会”“殊不知对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可知,不爱喝水的人不重视喝水这件小事,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此空需要填入一个表示不重视的成语。可填写“不以为意”。不以为意:不在意,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
故答案为: A.不可或缺  B.不以为意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这造成了”不合逻辑,“造成了”表示已经发生的事实,“风险”是还未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可修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保持……水分”成分残缺,应修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故答案为:③,修改为“这增加了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④,修改为“而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结合前后文“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其次,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此外,水还能滋养皮肤”可知,此处应填写水对人体的作用,结合后文“无论是在炎热的夏日帮助我们通过出汗散热保持凉爽,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水都是我们体内重要的调温器”可知,此处是描述水如何帮助调节体温,所以可填写“水有能调节体温的作用”或“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乙处,前文提到建议饮水量,结合“不过”以及“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活动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等”可知,饮水量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此处应填写一个句子强调饮水量的变化性,可填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或“饮水量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故答案为: 甲:水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水有能调节体温的作用)乙:饮水量的具体需求因人而异(饮水量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温和气候条件”指的是气候条件相对平稳、不极端的状态。
A.形容人的态度或表情,表示温柔、和善。
B.“温和”形容经济增长的平稳状态,表示没有剧烈变化。
C.形容力量,指的是一种性格或态度上的柔和。
D.用来形容“雨”的特性,表示雨的状态温柔、不猛烈,与文中“温和”都是描述环境或自然状态的词汇。
故答案为:D。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首先陈述了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跨国交流的变化,进而引出多元主义背景下“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讨论。对此,材料也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前者强调“他人”,认为要积极考虑他人,通过理解、包容、沟通来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后者认为我们不需要太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只重视“别人”而忽视“自己”会让孩子在差异中产生内耗,甚至会因为盲目跟随别人而迷失自我。所以他们崇尚自我追求,摒弃别人的眼光,遵从自己的意愿,做真实的自己。可见,在一个充满噪音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会迷失自我。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人可能赞同你的观点,而有些人可能持相反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改变自己去取悦别人?试图迎合所有人的期待,通常只会让我们失去方向,所以要抛开别人的评价和期待,勇敢做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标准束缚,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是在追求自我价值和满足感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想法。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写的时候可以先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明人总是很难平衡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本题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讨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意义,进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并进行讨论。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理由论证、比较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杨宁,在同学们都经商从政的背景下,不顾别人的眼光和评论,毅然选择做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村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留下了好名声,彰显了我们要坚定地选择自己,不要理会外界的流言蜚语。还可以引用希腊特尔斐神庙的谚语“认识自己”和《云图》中的名言“只有通过别人的眼睛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论证兼顾“自己”和“他人”的意义。
【立意提取】
1.认清自己,做好自己。
2.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3.坚定自己,尊重他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