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6:14:00

文档简介

四川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鸟类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鸟类资源可以造福生活在其活动范围内的人类和生态系统。迁徙鸟类是地球上最具流动性的生物类群之一,借助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鸟类极大地影响了迁徙途中相关联的当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基于一年当中利用不同区域栖息地的需求,鸟类在距离遥远的不同生态系统间进行迁徙,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鸟类拥有强大的飞行能力,可以快速、主动选择高质量且低风险的生活环境,因此鸟类被视为对栖息地质量和变化非常敏感的指示生物。依据《湿地公约》当湿地承载的水鸟数量高于某一阈值时,就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这一规定将水鸟和湿地这两者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倡导了保护鸟类栖息地就是保护鸟类的思想。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全球迁徙鸟类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水鸟数量下降尤为严重。
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虽然淡水湿地只覆盖了地球表面的1.2%,但是储存了几乎所有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冰川和地下水除外),同时还支持了世界上超过40%的物种的生存,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和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也是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全球已经丧失了50%以上的湿地。亚洲的湿地丧失和退化导致了水鸟数量锐减,开展水鸟和湿地的监测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笔者团队绘制了水鸟全年利用湿地的热点图,从中可以看出,迁徙水鸟在年周期中长时间利用的湿地高度集中,开且大都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洪泛平原。过徙水鸟集中越冬和停歇的湿地面积之和不到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5%,却在非繁殖季节承载着亚洲20多个国家的水鸟。其中,长江中下游湿地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区域,鄱阳湖承载了长江湿地约30%~50%的鸟类,因此被列为亚洲最重要的湿地。
湿地围垦和水坝建设等大型工程,会改变湿地的面积、地形地貌和涨落区面积等,对湿地功能和迁徙水鸟生存威胁很大。
1978—2008年,中国湿地总面积下降了33%。围垦和修建大坝等人类活动是过去60年长江流域迁徙水鸟数量和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195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1000多个湖泊消失。
(摘编自曹垒、孟凡娟、赵青山《保护湿地,让水鸟不再“无家可归”》)
材料二:
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消失具有强烈影响,负“直接责任”,比如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等,其中过度开垦湿地是中国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自然演变对湿地的影响相对于人类活动来说是缓慢持久的,负“间接责任”。但是自然过程很难逆转,造成的后果更是难以弥补。
以沿海湿地为例,有专业研究人员发现,在全球范围内,1999年至2019年期间沿海湿地(潮汐沼泽,红树林和潮滩)损失达13700平方公里,新增加的沿海湿地面积为9700平方公里,最终20年间沿海湿地净损失达4000平方公里。这些变化中27%与转为农业用地等人类的直接活动有关,还有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等,其他变化则主要归因于自然驱动因素,如自然海岸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等。
气候变化对湿地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球变暖主要通过水源补给方式和水文过程影响湿地的分布和生态功能。同时,气候变化通过对大气降水和陆面蒸散等环节的影响,间接影响湿地水位、面积等水文特征;区域性降雨和径流的变化会影响湿地蓄水量的季节性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给滨海湿地带来极大冲击和变化,许多滩地、红树林和沼泽在海浪的不断水淹和冲蚀中逐渐消失。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是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可以有效吸收海浪的冲击力,降低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强度,减轻极端天气对海岸带的破坏。但根据预测,到21世纪80年代,仅海平面上升就将使全球22%的盐沼和红树林丧失。许多红树林和盐沼植物群落是水鸟和湿地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这些生物的生存也将同样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被冠以“绿色水库”“生物贮水库”“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多种称呼。
湿地退化将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因围垦、泥沙淤积和开垦,湿地、沼泽的草根层和泥炭层蓄水、防洪能力下降,水资源紧缺和洪涝等问题加剧。
湿地水质被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河段和湖泊丧失使用功能,影响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
湿地植被的破坏还将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地肥力、生产力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
湿地的破坏和退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泥炭地。据计算,泥炭地占地球表面积的3%,却储存着地球30%的碳,是全球森林总碳储量的两倍。当泥炭地沼泽森林和土壤被抽干、焚烧、开采和过度放牧,贮藏的碳就会被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进程。
(摘编自中国气象数据《进退之间,湿地退化会带来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类不仅能够影响迁徙途中相关联的当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也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B.鸟类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出色,被视为对栖息地质量和变化非常敏感的指示生物,事实上保护鸟类栖息地就是保护鸟类。
C.沿海湿地曾在20年间净损失达4000平方公里,是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与湿地转为农业用地的结果。
D.许多红树林和盐沼植物群落消失导致水鸟和湿地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湿地退化的现实及其严重危害,都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现象的具体措施。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多种类型的论据,如例证、统计数据、权威观点、比喻、引用等,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C.占地球表面仅1.2%的淡水湿地,能够支持世界上超过40%的物种的生存,表明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D.材料二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湿地的重要作用及湿地退化造成的严重后果,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保护湿地,拯救濒危水鸟,已迫在眉睫”观点的一项是(  )
A.每年春秋,多达246种、数百万只迁徙水鸟,途经我国滨海湿地。其中生存依赖我国滨海湿地的迁徙水鸟,有24种处于濒危状态,几乎是全球其他迁飞区上濒危水鸟种类的总和。
B.农作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鸟类吃了带有毒性的化学物品,鸟蛋含钙量减少,繁殖后代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C.从2005年起,观鸟者发起了每月一次的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活动,该活动目前已涵盖25个地点,有500多名志愿者参与。
D.据监测,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共有鸟类313种,常年在此停歇的水鸟超5万只,湿地现有的8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80%为鸟类。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变化情况
A.在2000年,图示四个省区除辽宁省的湿地面积相较1995年有所增加之外,其余三个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B.1990—2000年,我国东北地区的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湿地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也在减少,且减少面积最多。
C.湿地面积下降,与人类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活动有关,湿地退化将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
D.黑龙江湿地面积减少迅速,使湿地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湿地提供可再生资源的能力。
5.湿地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①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②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③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④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讲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启他的“离乡”之旅,也为后文“还乡”张本。
B.在这个专门争斤论两的城市,姨表妹被培养成了“生活能手”,这也是年轻的孟安卿离乡开始生活大狩猎的原因之一。
C.“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的原因除了“青春”“雄心”,还因为他对故乡的情感淡漠。
D.孟安卿在旅馆里拔白头发的细节,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明了他希望以良好的状态呈现在故乡人面前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描写人物笔触细腻,“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的嘴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个有性格有主见的少女形象。
B.句子②通过孟安卿动作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他归乡时的迟疑心理,制造合理的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张力。
C.句子③写卖纸烟的“熟人”,说明孟安卿并没有忘却故乡和故乡的人,和“熟人”忘了自己形成了对比。
D.句子④“按月出租”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他乡与故乡,孟安卿无处可逃。
8.有评论说,孟安卿是理想的化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和《祝福》都有一个“归乡”模式,文章是怎样叙述这个“归乡”模式的?请简要分析。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亟贲、育①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动;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舞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住卑也。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椁,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技能”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B.“天下一力以共载之”中的“载”与“载笑载言”(《氓》)中的“载”意思相同。
C.“虽疾无声”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的“疾”意思不同。
D.南面,即君位,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作“南面为王”“南面称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明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天时、人心、技能和势位。
B.文章指出君主处在君位,要建立功业长享声名,需要拥有权势,并得到臣下的配合。
C.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
D.“立功者”“亲近者”“成名者”“近者”“远者”若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会使君主“名不称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
②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14.君主如何能使“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①
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②,且歌梁苑诗。
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
B.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C.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D.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山雪生发,言志抒怀。
16.“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17.(2025·四川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善用叠字,如以“   ”写渭水、樊川的浩荡,以“   ”写宫女打开梳妆镜的情形。
(2)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女子精心打扮去观灯的情景的句子“   ,   ”。
(3)中国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请写出含有“龙”的古诗词“   ,   ”。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快步行走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它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步数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运动效果,在与慢速行走 A ,每天快走约30分钟能够进一步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死亡的风险。
研究表明,①每天步行超过1万步并没有显示出额外的好处。②步数越多并不完全等同于健身效果越好。③如果想走路来健身锻炼,④那么除了步数以外,⑤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⑥比如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和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实际上都属于“无效步数”,⑦因为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的行走速度即运动强度往往是不达标的。⑧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⑨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⑩也不会获得很好的运动。
但专家提醒,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则容易造成损伤,也并不能提升锻炼效果。所以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 B 。如对青少年来说,每天1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在速度上,中青年人群适合以快速行走提高心率,从而达到消耗多余热量的效果;老年人群则适合采用中低速行走。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____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一股透明的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____。
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
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阳下晒了一阵后,皮肤开始发烫了,但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____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____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偶尔 空空荡荡 蹿 不动声色
B.偶尔 空空寂寂 蹿 无动于衷
C.偶然 空空寂寂 钻 不动声色
D.偶然 空空荡荡 钻 无动于衷
21.文中多处使用了ABB的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成“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和强烈的宁静”,从语意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3.(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道,观察与思考,便是领悟哲理的钥匙。
也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强求不得,顺其自然。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A
4.D
5.①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可称之为“地球之肾”。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图表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与湿地转为农业用地的结果”错误。由原文“这些变化中27%与转为农业用地等人类的直接活动有关,还有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等,其他变化则主要归因于自然驱动因素,如自然海岸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等”可知,还有自然驱动因素,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现象的具体措施”错误。两则材料并没有提出具体措施。
B.“比喻、引用”错误。材料一没有比喻,两则材料均没有引用。
D.“首尾呼应”错误。材料二开篇说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结尾说到湿地的破坏和退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泥炭地,没有首尾呼应。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有24种水鸟处于濒危状态,表明“保护湿地,拯救濒危水鸟,已迫在眉睫”。
B.说的是人类农业活动对鸟类的影响。
C.说的是水鸟保护行动中的调查活动。
D.介绍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的鸟类。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D.“使湿地植被遭到破坏”错误。由原文“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消失具有强烈影响,负“直接责任”,比如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等”可知,湿地植被遭到破坏是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原文“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被冠以‘绿色水库’‘生物贮水库’‘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多种称呼”可知,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可称之为“地球之肾”。
故答案为:①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可称之为“地球之肾”。
【答案】6.C
7.D
8.①他是有理想的。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
9.①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或“归乡”模式为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故乡的情感淡漠”错误,文中写柳树上的鸟儿,写果园的树,街上的狗、猪及声响和后文补充他小时候买零食等都可见孟安卿对故乡的情感是深厚的、眷恋的。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错,“按月出租的房子”强调突出了“按月”,与“火车”“旅馆”两个意象一起是想表明在外狩猎的生活是漂泊的、无依的。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他是有理想的。“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
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
故答案为: ①他是有理想的。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①“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②“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
③“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是回忆中的场景,有青春的美好;“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是现实中的场景,有失落也有伤感。“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回忆与现实交织,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故答案为:①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或“归乡”模式为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答案】10.ACF
11.B
12.C
13.①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
②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14.①处于君位,又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使冬天里结出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逼迫人使出全部的力气。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依靠技能,就算你不着急也会很快成功;有了威势和地位,即使你不追求也会建立功名。事情就像水自然向下流,就像船浮在水面上。遵守自然的规律,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叫做英明的君主。
只有才能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处的地位很高。夏桀做了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他的德才好,是他的权势重: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所以短的东西因为地位高而俯视千仞,无德无才的人因为权势可以控制贤德的人。君主,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所以地位巩固;大众同心且共同拥立他,所以他尊贵。臣子坚守自己的所长,尽自己的所能,因此叫做忠。以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臣,那么君主就可以长久安乐地生活,而功名也可建立。名和实相互依赖而形成,形和影相互对应而出现,所以臣子和君主目标一致而使命不同。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所以说:右手画圆形,左手画方形,不能同时画成两种图形。所以说: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君主就好比鼓槌,臣子就好比鼓,技能就好比车子,政事就好比马。因此人有多余的力量就容易响应君主的号召,而有了超人的技能就容易办成事。想为君主立功的人力量不够,和君主亲近的人诚信不够,要拥戴君主成名的人没有权势,贴身的人不贴心,而关系远的人不来结交,那么君主的名声和实际就不相符了。圣明的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而行为如同伯夷,但他的地位不被世人所拥戴,就不能立功,也不能成名。所以古代能功成名就的人,大家都来帮他出力,贴身的人用真心来和他结交,关系远的人用好名声来称誉他,地位尊贵的人用权势来拥戴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像泰山一样的丰功伟绩就会长期树立在国家之中,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辉名声就会永久地著于天地之间。这就是尧处在君位上能够保住名声,舜处在臣位上能够做出功绩的原因。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
“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是并举成分,应在中间断开,即A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对前面两个并举成分的原因分析,应在“非”前断开,即C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判断句,句末语气词“也”表判断,故应在“也”后断开,即F处。
故答案为: ACF 。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因”的意思是“依靠,借助”。句意:依靠技能。/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B.“意思相同”错误。拥戴。/动词词头,无义。句意: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边笑边说话。
C.正确。“疾”:快速、迅疾。/痛苦。句意: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形容极其伤心或悔恨。
D.正确。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可知,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掌握;“务”,努力耕种,种植;“趣”,通“趋”,督促;“劝”,勉励。
(2)“匹夫”,普通的百姓;“正”,管理;“肖”,有德才;“卑”,低下。
故答案为: ①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
②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可知,要处于君位,有权势。
由原文“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可知,要得到臣下的配合。
故答案为: ①处于君位,又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
【答案】15.B
16.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
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
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错误。“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意思是还没有奏报平定蔡州、淮西的胜利消息,权且以歌咏梁园的诗歌寄情。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罢官闲居,不受重用,此处“未奏”是暗指国事多难,山河破碎,诗人无能为力,“且歌”是无奈之举,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来看,“餐毡”应当指苏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这一故事,对照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的经历,其中暗含的应是诗人期望自己如苏武一样,虽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也要保持顽强的斗志,不能轻言投降的心志。
“雁使”所指内容,应是《苏武传》结尾部分所述的苏武归国的故事,即“(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这一段内容。诗人以“怀”字搭配“雁使”一词,表达的就是自己也怀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体而说,就是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虽遭磨难,但最终能回归朝廷,再次为国效力。
诗人特意用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失的故事,肯定也有以苏武勉励自己的用意,结合诗人在全诗中所要表达的心忧国事却报效无门的悲愤,即可推断出诗句用苏武典故,借以表达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
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17.【答案】(1)二川溶溶;明星荧荧
(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易错字:“溶”“荧”“殷”。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溶”“荧”“殷”。
(1)“ 善用叠字 ”,“ 写渭水、樊川的浩荡 ”对应句子“二川溶溶”;“ 宫女打开梳妆镜的情形”对应句子“明星荧荧 ”
(2)根据题干“ 女子精心打扮去观灯的情景 ”,可知应填写“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诗句中只要含有“龙”字即可
故答案为:(1) 二川溶溶 明星荧荧
(2)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3)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A:步数相同的情况下 B: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步数和速度)
19.第③句,“走路”修改为“通过走路”
第⑥句,“和”修改为“等”
第⑩句,“运动”后加“效果”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此处在说“快步行走”,此空后面“每天快走约30分钟能够进一步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死亡的风险”中的“进一步”可知是与什么比较得出的结论,而空前“步数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运动效果”“与慢速行走”可知,这是在步数相同的情况下与慢步行走相比得出的结论,可填:步数相同的情况下;
B前面说了“走路过多过快”的弊端,空前也有“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可见适当安排的应该是步数和速度,可填: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步数和速度)。
故答案为: A:步数相同的情况下 B: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步数和速度)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第③句,“如果想走路来健身锻炼”成分残缺,“走路”前应加上“通过”;
(2)第⑥句,“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和日常活动”并列不当,“和”修改为“等”;
(3)第⑩句,成分残缺,“获得”缺宾语,应在“运动”后加“效果”。
故答案为:第③句,“走路”修改为“通过走路”第⑥句,“和”修改为“等”第⑩句,“运动”后加“效果”
【答案】20.B
21.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突出白的程度:“白”仅指颜色本身而不表示程度;
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脚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冷,而无“幽暗”之意。
22.①原句用了两次“极度”,形成两个短句,句式工整,有节奏感,读起来更有气势(或“更有冲击感”):
②原句强调夏日里独在河边时,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词语的词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偶尔:有时候。偶然:意想不到。语境说的是有时候会有一丝云彩,应用“偶尔”。
第二空,空空寂寂:空旷寂静。空空荡荡:空无所有的情景或指心里没着落的感觉。语境“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说的是此时十分安静,应用“空空寂寂”。
第三空,钻:进入;穿过。蹿:向上或向前跳。语境形容寒气之重,应用“蹿”。
第四空,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语境表达阳光对“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没有一丝触动,应用“无动于衷”。
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词语的词义的能力。
“白花花”一词的本义指的是白的耀眼,也就是说容易让人产生眼花的感觉。而结合文中“白花花的日头”可知,此处并不单纯指出其“白”的颜色。而结合原文“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可知,作者在这里用“白花花”一词,是在强调“白”这一特征的同时,说明河水的白还有让人眼花的效果。
“凉幽幽”一词中,“凉”指凉爽、清凉之意,而“幽”则有昏暗、深沉之意,结合该词所在语句“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知,作者在这里除了指出“凉”这一层意识之外,还强调此处的幽深、寒冷之意。所以,这里用“凉幽幽”一词,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
故答案为: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突出白的程度:“白”仅指颜色本身而不表示程度;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脚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冷,而无“幽暗”之意。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语段画线句中,作者连用两个“极度……的”,分别指出“热烈”与“宁静”氛围的特点,而不是直接用“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和强烈的宁静”这一相对简短的语句。这样的表达,在句式上,产生了两个结构基本相似的短句,语句句式工整,有节奏感,让读者读起来更有气势,更具艺术表现力。
在内容上,作者以两个“极度”进行强调,充分说明“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也就是夏日里独在河边时,人们能够拥有比以往更敏锐的自然感知力。所以原句的表达更具备强调效果。而改句,使用相对平淡的陈述句进行表达,略显平淡,缺乏了感知自然时的欣喜和雀跃。
故答案为:①原句用了两次“极度”,形成两个短句,句式工整,有节奏感,读起来更有气势(或“更有冲击感”):②原句强调夏日里独在河边时,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世间万物自有其道,观察和思考是理解哲学的关键。”这句话强调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的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各种各样的规律和道理。只有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才能逐渐揭示这些规律,进而理解其中的哲理。这种认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还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以及“世间万物皆有其时,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时序,我们无法强行改变。如果我们要求太多,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要学会顺应自然,尊重万物的本性,按照它们的节奏去行动。这样才能与万物和谐相处,实现真正的共赢。
这两种观点都很明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些规律。它们提醒我们,面对世间万物,不仅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还要揭示和理解其中的哲理;也要学会顺应自然,尊重万物本性,不强求、不强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找到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和价值。
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在文体上,更适合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先指出善于观察思考,学会顺应自然,方可行稳发展之路。再立足当下,追古通今,论述观察思考和顺应自然之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等的重要性。接着,可从反面切入,以主观臆断或违背自然规律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善于观察思考,学会顺应自然是成功成事之本。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毕淑敏“自然已经这样运行了无数年代,自有它的道理。任意去改变它,反倒是人类的狂妄”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也可以引用《石钟山记》中苏轼躬身观察、深入思考,最终探得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一事例,论证观察与思考的重要性。
【立意提取】
1.万物有道有时,岂可背道而驰?
2.观察思考助领悟,顺其自然得大道。
3.顺乎天理,应乎时势。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四川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鸟类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鸟类资源可以造福生活在其活动范围内的人类和生态系统。迁徙鸟类是地球上最具流动性的生物类群之一,借助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鸟类极大地影响了迁徙途中相关联的当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基于一年当中利用不同区域栖息地的需求,鸟类在距离遥远的不同生态系统间进行迁徙,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鸟类拥有强大的飞行能力,可以快速、主动选择高质量且低风险的生活环境,因此鸟类被视为对栖息地质量和变化非常敏感的指示生物。依据《湿地公约》当湿地承载的水鸟数量高于某一阈值时,就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这一规定将水鸟和湿地这两者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倡导了保护鸟类栖息地就是保护鸟类的思想。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全球迁徙鸟类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水鸟数量下降尤为严重。
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虽然淡水湿地只覆盖了地球表面的1.2%,但是储存了几乎所有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冰川和地下水除外),同时还支持了世界上超过40%的物种的生存,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和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也是受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全球已经丧失了50%以上的湿地。亚洲的湿地丧失和退化导致了水鸟数量锐减,开展水鸟和湿地的监测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笔者团队绘制了水鸟全年利用湿地的热点图,从中可以看出,迁徙水鸟在年周期中长时间利用的湿地高度集中,开且大都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洪泛平原。过徙水鸟集中越冬和停歇的湿地面积之和不到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5%,却在非繁殖季节承载着亚洲20多个国家的水鸟。其中,长江中下游湿地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区域,鄱阳湖承载了长江湿地约30%~50%的鸟类,因此被列为亚洲最重要的湿地。
湿地围垦和水坝建设等大型工程,会改变湿地的面积、地形地貌和涨落区面积等,对湿地功能和迁徙水鸟生存威胁很大。
1978—2008年,中国湿地总面积下降了33%。围垦和修建大坝等人类活动是过去60年长江流域迁徙水鸟数量和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195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1000多个湖泊消失。
(摘编自曹垒、孟凡娟、赵青山《保护湿地,让水鸟不再“无家可归”》)
材料二:
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消失具有强烈影响,负“直接责任”,比如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等,其中过度开垦湿地是中国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自然演变对湿地的影响相对于人类活动来说是缓慢持久的,负“间接责任”。但是自然过程很难逆转,造成的后果更是难以弥补。
以沿海湿地为例,有专业研究人员发现,在全球范围内,1999年至2019年期间沿海湿地(潮汐沼泽,红树林和潮滩)损失达13700平方公里,新增加的沿海湿地面积为9700平方公里,最终20年间沿海湿地净损失达4000平方公里。这些变化中27%与转为农业用地等人类的直接活动有关,还有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等,其他变化则主要归因于自然驱动因素,如自然海岸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等。
气候变化对湿地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球变暖主要通过水源补给方式和水文过程影响湿地的分布和生态功能。同时,气候变化通过对大气降水和陆面蒸散等环节的影响,间接影响湿地水位、面积等水文特征;区域性降雨和径流的变化会影响湿地蓄水量的季节性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给滨海湿地带来极大冲击和变化,许多滩地、红树林和沼泽在海浪的不断水淹和冲蚀中逐渐消失。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是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可以有效吸收海浪的冲击力,降低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强度,减轻极端天气对海岸带的破坏。但根据预测,到21世纪80年代,仅海平面上升就将使全球22%的盐沼和红树林丧失。许多红树林和盐沼植物群落是水鸟和湿地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这些生物的生存也将同样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被冠以“绿色水库”“生物贮水库”“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多种称呼。
湿地退化将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因围垦、泥沙淤积和开垦,湿地、沼泽的草根层和泥炭层蓄水、防洪能力下降,水资源紧缺和洪涝等问题加剧。
湿地水质被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河段和湖泊丧失使用功能,影响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
湿地植被的破坏还将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地肥力、生产力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
湿地的破坏和退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泥炭地。据计算,泥炭地占地球表面积的3%,却储存着地球30%的碳,是全球森林总碳储量的两倍。当泥炭地沼泽森林和土壤被抽干、焚烧、开采和过度放牧,贮藏的碳就会被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进程。
(摘编自中国气象数据《进退之间,湿地退化会带来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类不仅能够影响迁徙途中相关联的当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也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B.鸟类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出色,被视为对栖息地质量和变化非常敏感的指示生物,事实上保护鸟类栖息地就是保护鸟类。
C.沿海湿地曾在20年间净损失达4000平方公里,是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与湿地转为农业用地的结果。
D.许多红树林和盐沼植物群落消失导致水鸟和湿地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湿地退化的现实及其严重危害,都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现象的具体措施。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多种类型的论据,如例证、统计数据、权威观点、比喻、引用等,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C.占地球表面仅1.2%的淡水湿地,能够支持世界上超过40%的物种的生存,表明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D.材料二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湿地的重要作用及湿地退化造成的严重后果,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保护湿地,拯救濒危水鸟,已迫在眉睫”观点的一项是(  )
A.每年春秋,多达246种、数百万只迁徙水鸟,途经我国滨海湿地。其中生存依赖我国滨海湿地的迁徙水鸟,有24种处于濒危状态,几乎是全球其他迁飞区上濒危水鸟种类的总和。
B.农作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鸟类吃了带有毒性的化学物品,鸟蛋含钙量减少,繁殖后代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C.从2005年起,观鸟者发起了每月一次的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活动,该活动目前已涵盖25个地点,有500多名志愿者参与。
D.据监测,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共有鸟类313种,常年在此停歇的水鸟超5万只,湿地现有的8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80%为鸟类。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国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变化情况
A.在2000年,图示四个省区除辽宁省的湿地面积相较1995年有所增加之外,其余三个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B.1990—2000年,我国东北地区的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湿地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也在减少,且减少面积最多。
C.湿地面积下降,与人类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活动有关,湿地退化将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或丧失。
D.黑龙江湿地面积减少迅速,使湿地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湿地提供可再生资源的能力。
5.湿地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1.C
2.C
3.A
4.D
5.①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可称之为“地球之肾”。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图表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与湿地转为农业用地的结果”错误。由原文“这些变化中27%与转为农业用地等人类的直接活动有关,还有人类对河流集水区的影响、海岸带的广泛开发等,其他变化则主要归因于自然驱动因素,如自然海岸变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等”可知,还有自然驱动因素,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都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现象的具体措施”错误。两则材料并没有提出具体措施。
B.“比喻、引用”错误。材料一没有比喻,两则材料均没有引用。
D.“首尾呼应”错误。材料二开篇说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结尾说到湿地的破坏和退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泥炭地,没有首尾呼应。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有24种水鸟处于濒危状态,表明“保护湿地,拯救濒危水鸟,已迫在眉睫”。
B.说的是人类农业活动对鸟类的影响。
C.说的是水鸟保护行动中的调查活动。
D.介绍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的鸟类。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D.“使湿地植被遭到破坏”错误。由原文“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消失具有强烈影响,负“直接责任”,比如开垦湿地、破坏植被、水污染等等”可知,湿地植被遭到破坏是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原文“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被冠以‘绿色水库’‘生物贮水库’‘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多种称呼”可知,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可称之为“地球之肾”。
故答案为:①湿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文和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湿地既是水源,又可滞洪、净化水源和空气,同时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可称之为“地球之肾”。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狩猎
师陀
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
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
果园城里他的姨表妹,气恼加上悲痛,为他哭了,甚至为这个狠心人病了。“你没良心。走就走吧,谁拦着你了?可是总该、总该……”伤心的把脸埋在枕头上,她在床上想。
朱太太——那个姨母,“为他难过呢!什么好东西?……像他这种人,我们挤上眼也找得来!”
她光火有充分理由。两个小儿女在她眼中长大,正像两棵花儿。所有看见过他们的人早就自然的把他们当做夫妇,全以为他们终有一天要结婚的,在这长久的期待中,她在他们身上耗的苦心多么多,寄的希望多么大!一阵狂风,所有的美梦给吹散了。说真话,她流的眼泪比她的女儿更多。看看她的女儿——这个生了长长的黑脸蛋的美貌小姐,她的两只大眼看人时候从下面滚上去,像在人家心上打闪;破颜一笑,小鼻子鼓动得多逗人爱;①常常,她常常稳重的坐着,眉整起来,严密的闭着的嘴唇稍微向外突出,就像顽固的小花骨朵。从这种特别表情,谁都能看出她有性格,有主见。她的样子仿佛说:“你瞧我多有本事?我准备好了,我在等待着了。”她显著的倾向实际方面,最后两年母亲几乎把家务全交给她,很快就练成了能手。她比母亲处治的更有条理。
可惜正为她处治的更有条理,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幻梦才深深受了伤。并不是他不爱她了;恰恰因为他仍旧爱她,她的每一个小动作仍旧能牵动他的神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
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最后他成了个肖像兼风景画家,他大狩猎的结果。
但是最初的兴奋——由工作顺手激起的兴奋和快乐过去之后,孟安卿的心里渐渐空虚,终于成了一片荒凉,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
他在车站下面的旅馆里订了个房间,在里头关两小时,仔细的从鬓角上拔掉几根白头发,随后他走出来,一直上了河堤。郊野上好风光,天色澄蓝,阳光充沛的照耀着新犁起的田地、树林和大路,仿佛向人报告好运。而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
接着他进城,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最后他走上市街,在街上,仍旧是尘土,仍旧是狗和猪。“看起来只有这里没有变动,”他心里想。面坊的磨子响着,脚踏箩的撞击声一直传到外边。药铺里的舂药声仍旧是老调子,叮咚叮当,药臼的鸣声活泼而又清脆。
②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既然已经回来,既然不久就要看见想念的人,何不把这种好心情多保存一会儿?
③一个熟人凑巧解救了他。正在这时候,一个卖纸烟的凑巧从那边走过来。
“卖香烟的!”他走过去。
卖纸烟的原先卖梨糕,他自己小时候是个买零食的好主顾。
“你不卖梨糕了?”
“不,不卖了。现在没有人做了。”卖纸烟的惊异地看着他。
“你可知道朱太太还住在这里?”
卖纸烟的说她仍旧住在老地方,压根儿就没有搬过。
“那么——”孟安卿的心跳起来,气色变了,脸红了。他本来想问另外一个女人,朱太太的女儿,他的姨表妹,忽然他改了口。
“那么,这城里有个孟安卿,你认识吗?”
“不,不认识。”他说他根本不相信有这个人他以为只是爱开玩笑的捏造来骗人的传说。
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他想起他在旅馆里拔掉的白头发,他的终于无可遮掩的皱纹。现在果园城人更进一步告诉他,他们认为根本没有他这么个人,只在人家的笑谈中才存在了。孟安卿毫不动弹的站着,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狗和猪从旁边走过去,他也不再感到亲切了。他向空中愣好半天,最后,看见卖纸烟的还等着他,他搭讪着买了一包。
他没有再询问他的姨表妹。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④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讲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的时候就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开启他的“离乡”之旅,也为后文“还乡”张本。
B.在这个专门争斤论两的城市,姨表妹被培养成了“生活能手”,这也是年轻的孟安卿离乡开始生活大狩猎的原因之一。
C.“孟安卿离开果园城十二年,没有给过果园城消息”的原因除了“青春”“雄心”,还因为他对故乡的情感淡漠。
D.孟安卿在旅馆里拔白头发的细节,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明了他希望以良好的状态呈现在故乡人面前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描写人物笔触细腻,“顽固的小花骨朵般”的嘴唇,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个有性格有主见的少女形象。
B.句子②通过孟安卿动作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他归乡时的迟疑心理,制造合理的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张力。
C.句子③写卖纸烟的“熟人”,说明孟安卿并没有忘却故乡和故乡的人,和“熟人”忘了自己形成了对比。
D.句子④“按月出租”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他乡与故乡,孟安卿无处可逃。
8.有评论说,孟安卿是理想的化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和《祝福》都有一个“归乡”模式,文章是怎样叙述这个“归乡”模式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6.C
7.D
8.①他是有理想的。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
9.①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或“归乡”模式为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故乡的情感淡漠”错误,文中写柳树上的鸟儿,写果园的树,街上的狗、猪及声响和后文补充他小时候买零食等都可见孟安卿对故乡的情感是深厚的、眷恋的。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意在暗示外出狩猎是另一种版本的‘争斤论两’”错,“按月出租的房子”强调突出了“按月”,与“火车”“旅馆”两个意象一起是想表明在外狩猎的生活是漂泊的、无依的。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他是有理想的。“孟安卿有满腔壮志,年轻时候是个大空想家。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年轻人全有这种气度,青春跟雄心支持着他,幻象在他前面,他勇往直前,从不动摇”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
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孟安卿想起这是个爱用秤杆子教育姑娘,专门出产能干老婆的城市”“那么他怎么能忍受这种打击?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
故答案为: ①他是有理想的。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寻理想中的新生活,他选择了离乡狩猎。②他是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中的生活是没有算计、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庸俗世故的,然而对生活的城市喜欢算计而不满,害怕自己喜欢的人变成一个争斤论两的庸俗世故之人,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差距也使他选择了离乡。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①“在刚刚过了二十岁的那一年上,突然离开祖辈世居的果园城——他出发了,开始了生活上的大狩猎”“出其不意,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回果园城来了”“他珍重的将在果园城买的香烟塞进口袋,然后向车站那边走去。火车在等候他,一切旅馆和按月出租的房子都在等候他”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②“孟安卿确乎下了决心,决心不再见果园城了。试想他回来何干?看那座城头上的塔吗?尘土极深的街道吗?奸恶的脸吗?还是去看一去不回的河水?”“怎么能眼看着他的幻象破碎,看着他的偶像跃倒下来,将来看着她专门争斤论两,计算柴米和油盐哪?”“终于他站在那个一直深埋在记念中的门前,手按在门环上,他迟疑不决”“一阵失望压倒了孟安卿,突然间他感到兴亡变迁,时间加到人身上的变化”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
③“过去他跟它们那么亲密过的,现在它们不认识他了!就是这个孟安卿,当他做孩子时,他在堤岸上奔跑着,额上出满了汗;再大一些,为偶然跟姨表妹发生口角,哀愁地坐在柳荫下望着河水吹笛……”“在果园里,春天他曾陪同姨表妹去掐花,夏天他们曾游玩过的”是回忆中的场景,有青春的美好;“鸟儿在柳树上鸣唱着,在堤岸旁边,孟安卿没有想到,它们看见他惊骇的飞开了”“现在果树大半都衰老卷秃了,有的且被砍伐代以新的小树了”“脚踏箩药臼照样响着,——其实连它们也变动过了”是现实中的场景,有失落也有伤感。“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回忆与现实交织,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故答案为:①本文以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为线索(或“归乡”模式为孟安卿的“离乡、归来、再次远离”),体现了孟安卿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探索。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视角,描绘了孟安卿的心路历程。突出了他既无法在城市找到心灵归宿,也无法回归故乡的精神困境。③回忆与现实交织,“记忆中”和“还乡后”的对比写出了果园城的变与不变,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照与思考。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亟贲、育①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动;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舞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住卑也。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椁,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技能”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B.“天下一力以共载之”中的“载”与“载笑载言”(《氓》)中的“载”意思相同。
C.“虽疾无声”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的“疾”意思不同。
D.南面,即君位,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作“南面为王”“南面称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明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天时、人心、技能和势位。
B.文章指出君主处在君位,要建立功业长享声名,需要拥有权势,并得到臣下的配合。
C.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
D.“立功者”“亲近者”“成名者”“近者”“远者”若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会使君主“名不称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
②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14.君主如何能使“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答案】10.ACF
11.B
12.C
13.①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
②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14.①处于君位,又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使冬天里结出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逼迫人使出全部的力气。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依靠技能,就算你不着急也会很快成功;有了威势和地位,即使你不追求也会建立功名。事情就像水自然向下流,就像船浮在水面上。遵守自然的规律,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叫做英明的君主。
只有才能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处的地位很高。夏桀做了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他的德才好,是他的权势重: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所以短的东西因为地位高而俯视千仞,无德无才的人因为权势可以控制贤德的人。君主,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所以地位巩固;大众同心且共同拥立他,所以他尊贵。臣子坚守自己的所长,尽自己的所能,因此叫做忠。以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臣,那么君主就可以长久安乐地生活,而功名也可建立。名和实相互依赖而形成,形和影相互对应而出现,所以臣子和君主目标一致而使命不同。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所以说:右手画圆形,左手画方形,不能同时画成两种图形。所以说: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君主就好比鼓槌,臣子就好比鼓,技能就好比车子,政事就好比马。因此人有多余的力量就容易响应君主的号召,而有了超人的技能就容易办成事。想为君主立功的人力量不够,和君主亲近的人诚信不够,要拥戴君主成名的人没有权势,贴身的人不贴心,而关系远的人不来结交,那么君主的名声和实际就不相符了。圣明的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而行为如同伯夷,但他的地位不被世人所拥戴,就不能立功,也不能成名。所以古代能功成名就的人,大家都来帮他出力,贴身的人用真心来和他结交,关系远的人用好名声来称誉他,地位尊贵的人用权势来拥戴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像泰山一样的丰功伟绩就会长期树立在国家之中,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辉名声就会永久地著于天地之间。这就是尧处在君位上能够保住名声,舜处在臣位上能够做出功绩的原因。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
“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是并举成分,应在中间断开,即A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对前面两个并举成分的原因分析,应在“非”前断开,即C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判断句,句末语气词“也”表判断,故应在“也”后断开,即F处。
故答案为: ACF 。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因”的意思是“依靠,借助”。句意:依靠技能。/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B.“意思相同”错误。拥戴。/动词词头,无义。句意: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边笑边说话。
C.正确。“疾”:快速、迅疾。/痛苦。句意: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形容极其伤心或悔恨。
D.正确。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可知,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掌握;“务”,努力耕种,种植;“趣”,通“趋”,督促;“劝”,勉励。
(2)“匹夫”,普通的百姓;“正”,管理;“肖”,有德才;“卑”,低下。
故答案为: ①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
②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可知,要处于君位,有权势。
由原文“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可知,要得到臣下的配合。
故答案为: ①处于君位,又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①
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②,且歌梁苑诗。
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
B.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C.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D.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山雪生发,言志抒怀。
16.“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
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
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错误。“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意思是还没有奏报平定蔡州、淮西的胜利消息,权且以歌咏梁园的诗歌寄情。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罢官闲居,不受重用,此处“未奏”是暗指国事多难,山河破碎,诗人无能为力,“且歌”是无奈之举,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来看,“餐毡”应当指苏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这一故事,对照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的经历,其中暗含的应是诗人期望自己如苏武一样,虽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也要保持顽强的斗志,不能轻言投降的心志。
“雁使”所指内容,应是《苏武传》结尾部分所述的苏武归国的故事,即“(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这一段内容。诗人以“怀”字搭配“雁使”一词,表达的就是自己也怀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体而说,就是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虽遭磨难,但最终能回归朝廷,再次为国效力。
诗人特意用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失的故事,肯定也有以苏武勉励自己的用意,结合诗人在全诗中所要表达的心忧国事却报效无门的悲愤,即可推断出诗句用苏武典故,借以表达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
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17.(2025·四川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善用叠字,如以“   ”写渭水、樊川的浩荡,以“   ”写宫女打开梳妆镜的情形。
(2)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女子精心打扮去观灯的情景的句子“   ,   ”。
(3)中国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请写出含有“龙”的古诗词“   ,   ”。
【答案】(1)二川溶溶;明星荧荧
(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易错字:“溶”“荧”“殷”。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溶”“荧”“殷”。
(1)“ 善用叠字 ”,“ 写渭水、樊川的浩荡 ”对应句子“二川溶溶”;“ 宫女打开梳妆镜的情形”对应句子“明星荧荧 ”
(2)根据题干“ 女子精心打扮去观灯的情景 ”,可知应填写“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诗句中只要含有“龙”字即可
故答案为:(1) 二川溶溶 明星荧荧
(2)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3)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快步行走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它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步数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运动效果,在与慢速行走 A ,每天快走约30分钟能够进一步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死亡的风险。
研究表明,①每天步行超过1万步并没有显示出额外的好处。②步数越多并不完全等同于健身效果越好。③如果想走路来健身锻炼,④那么除了步数以外,⑤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⑥比如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和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实际上都属于“无效步数”,⑦因为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的行走速度即运动强度往往是不达标的。⑧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⑨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⑩也不会获得很好的运动。
但专家提醒,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则容易造成损伤,也并不能提升锻炼效果。所以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 B 。如对青少年来说,每天1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在速度上,中青年人群适合以快速行走提高心率,从而达到消耗多余热量的效果;老年人群则适合采用中低速行走。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步数相同的情况下 B: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步数和速度)
19.第③句,“走路”修改为“通过走路”
第⑥句,“和”修改为“等”
第⑩句,“运动”后加“效果”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此处在说“快步行走”,此空后面“每天快走约30分钟能够进一步降低罹患心脏病、癌症、痴呆症和死亡的风险”中的“进一步”可知是与什么比较得出的结论,而空前“步数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运动效果”“与慢速行走”可知,这是在步数相同的情况下与慢步行走相比得出的结论,可填:步数相同的情况下;
B前面说了“走路过多过快”的弊端,空前也有“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可见适当安排的应该是步数和速度,可填: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步数和速度)。
故答案为: A:步数相同的情况下 B: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步数和速度)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1)第③句,“如果想走路来健身锻炼”成分残缺,“走路”前应加上“通过”;
(2)第⑥句,“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和日常活动”并列不当,“和”修改为“等”;
(3)第⑩句,成分残缺,“获得”缺宾语,应在“运动”后加“效果”。
故答案为:第③句,“走路”修改为“通过走路”第⑥句,“和”修改为“等”第⑩句,“运动”后加“效果”
(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的那些日子里,天空没有一朵云,____飘来一丝半缕,转眼间就被燃烧殆尽了,化为一股透明的热气,不知消失到了哪里。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又____。
河水哗哗的声音细听下来,也是空空的。还有我的手指甲在林子里的阴影中时,它还是闪着
光的,可到了阳光下却透明而苍白,指尖冰凉。我伸着手在太阳下晒了一阵后,皮肤开始发烫了,但分明感觉到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凉的。
在河边一个人待着,时间长了,就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会说“白花花的日头”了。原来它真的是白的!真的,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极度强烈的宁静。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阳光,只能把人照黑,但这样的太阳,却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那种阳光,它的炽热是你经验中的现实感觉之外的炽热。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____着……可是,那阳光却在这清凉的整个世界之上,____地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偶尔 空空荡荡 蹿 不动声色
B.偶尔 空空寂寂 蹿 无动于衷
C.偶然 空空寂寂 钻 不动声色
D.偶然 空空荡荡 钻 无动于衷
21.文中多处使用了ABB的短语形式,如“白花花”“凉幽幽”,说说它们和“白”“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成“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和强烈的宁静”,从语意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0.B
21.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突出白的程度:“白”仅指颜色本身而不表示程度;
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脚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冷,而无“幽暗”之意。
22.①原句用了两次“极度”,形成两个短句,句式工整,有节奏感,读起来更有气势(或“更有冲击感”):
②原句强调夏日里独在河边时,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词语的词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偶尔:有时候。偶然:意想不到。语境说的是有时候会有一丝云彩,应用“偶尔”。
第二空,空空寂寂:空旷寂静。空空荡荡:空无所有的情景或指心里没着落的感觉。语境“四周本来有声音,静下来一听”,说的是此时十分安静,应用“空空寂寂”。
第三空,钻:进入;穿过。蹿:向上或向前跳。语境形容寒气之重,应用“蹿”。
第四空,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语境表达阳光对“强烈炽热着,更像是幻觉中的炽热”没有一丝触动,应用“无动于衷”。
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词语的词义的能力。
“白花花”一词的本义指的是白的耀眼,也就是说容易让人产生眼花的感觉。而结合文中“白花花的日头”可知,此处并不单纯指出其“白”的颜色。而结合原文“这种强烈,是人的眼睛、耳朵,以及最轻微的碰触都无力承受的”可知,作者在这里用“白花花”一词,是在强调“白”这一特征的同时,说明河水的白还有让人眼花的效果。
“凉幽幽”一词中,“凉”指凉爽、清凉之意,而“幽”则有昏暗、深沉之意,结合该词所在语句“河水是冰冷的,空气也凉幽幽的,只要是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寒气飕飕飕地蹿着”可知,作者在这里除了指出“凉”这一层意识之外,还强调此处的幽深、寒冷之意。所以,这里用“凉幽幽”一词,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
故答案为:①“白花花”指白得晃眼,令人眼花,突出白的程度:“白”仅指颜色本身而不表示程度;②“凉幽幽”指清凉,并有幽深脚暗之意,复合了清凉和幽暗两个意思,语意更为丰富:而“凉”仅指触感上的清冷,而无“幽暗”之意。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语段画线句中,作者连用两个“极度……的”,分别指出“热烈”与“宁静”氛围的特点,而不是直接用“才能达到极度热烈的氛围和强烈的宁静”这一相对简短的语句。这样的表达,在句式上,产生了两个结构基本相似的短句,语句句式工整,有节奏感,让读者读起来更有气势,更具艺术表现力。
在内容上,作者以两个“极度”进行强调,充分说明“世界只有呈现白的质地时”,也就是夏日里独在河边时,人们能够拥有比以往更敏锐的自然感知力。所以原句的表达更具备强调效果。而改句,使用相对平淡的陈述句进行表达,略显平淡,缺乏了感知自然时的欣喜和雀跃。
故答案为:①原句用了两次“极度”,形成两个短句,句式工整,有节奏感,读起来更有气势(或“更有冲击感”):②原句强调夏日里独在河边时,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
23.(2025·四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道,观察与思考,便是领悟哲理的钥匙。
也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强求不得,顺其自然。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世间万物自有其道,观察和思考是理解哲学的关键。”这句话强调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的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各种各样的规律和道理。只有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才能逐渐揭示这些规律,进而理解其中的哲理。这种认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还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以及“世间万物皆有其时,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时序,我们无法强行改变。如果我们要求太多,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要学会顺应自然,尊重万物的本性,按照它们的节奏去行动。这样才能与万物和谐相处,实现真正的共赢。
这两种观点都很明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些规律。它们提醒我们,面对世间万物,不仅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还要揭示和理解其中的哲理;也要学会顺应自然,尊重万物本性,不强求、不强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找到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和价值。
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在文体上,更适合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先指出善于观察思考,学会顺应自然,方可行稳发展之路。再立足当下,追古通今,论述观察思考和顺应自然之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等的重要性。接着,可从反面切入,以主观臆断或违背自然规律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善于观察思考,学会顺应自然是成功成事之本。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毕淑敏“自然已经这样运行了无数年代,自有它的道理。任意去改变它,反倒是人类的狂妄”的名言,使论证更有力,也可以引用《石钟山记》中苏轼躬身观察、深入思考,最终探得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一事例,论证观察与思考的重要性。
【立意提取】
1.万物有道有时,岂可背道而驰?
2.观察思考助领悟,顺其自然得大道。
3.顺乎天理,应乎时势。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