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6:14:34

文档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物勒工名”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诗经》中即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说法。“物勒工名”制度之下,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车轮达到的技术要求明确而细致,车轮圆不圆,辐与牙相交处是不是直角,上下车辐是否成一条直线,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追求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工匠们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对其产生的精神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认真劳作,兢兢业业,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礼记·月令》有云,“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这里的“诚”就是敬业专一的体现,其要求是“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指出优质的产品应当是“精良的”,而不是“奇异的”,而精良的产品必须通过敬业专一的“功致”生产出来。
诚信精神在“物勒工名”制度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物勒工名”制度下,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处理也十分严格。《秦律·杂抄》规定:“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也就是说,士兵在使用武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武器的制造者将被罚款,甚至被追责。“物勒工名”制度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材料二:
2016年11月19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内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广东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经过现场收割、称重和测算,袁隆平主持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晚稻实割亩产705.68公斤(干谷),加上早稻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斤),再次刷新了水稻亩产的世界纪录。该项目华南双季稻两季产量相当于以前的三季。
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耕耘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有关部门通报,当时,他正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袁老还期待实现“90岁前拿下17吨(每公顷)”的目标,“到100岁还想在田里”。
他的这种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网络巨变时代,对于我们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摘编自张东阳《创新当如袁隆平》)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付出。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终究是由人来完成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大国工匠,不仅是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石,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培树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针对当前社会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树立工匠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欠发达,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选派优秀骨干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对各行业涌现的技术创新人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摘编自杨安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既能保障产品的质量,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工匠对精益求精的追求,“物勒工名”制度之下,工匠们为了维护声誉,严格要求产品质量。
C.86岁的袁老,依然在科研一线耕耘奋战,不断求新求变,并且期望着实现更远大的目标,这最终让他功成名就。
D.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体现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在其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逐渐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
B.“物勒工名”制度下,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严格处理,“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诚信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C.在网络巨变时代,袁隆平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和坚强意志,给追求大国工匠精神的我们以启示。
D.新时代呼唤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只要推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就能形成先进生产力,用“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唐律疏议》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阶段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
B.根据《工律》的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亦必等”,“物勒工名”无疑为器物尺寸的标准化提供了监督与问责的便利。
C.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阵的每一件兵俑、马俑、将俑身上都刻有文字,这些“工名”,仿佛是大秦帝国的基因符号,标识着大秦运转的“遗传密码”。
D.春秋初,各国规定,制造产品要“不取其数”,选材、工序、加工方法等,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请结合材料三谈谈现阶段培树工匠精神的方法。
【答案】1.C
2.D
3.D
4.首先,提出“物勒工名”制度,总述该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作用。接着,具体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下文具体论证做铺垫。最后,分别从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信三方面论证“物勒工名”制度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5.①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成为主流价值观。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输送工匠型人才。③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培训,对外交流。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行文脉络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这最终让他功成名就”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耕耘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袁老早就功成名就了,并非通过当下的努力才能换来功成名就,他在科研一线耕耘奋战,不断求新求变的目的是实现更远大的目标。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D.“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选项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材料一的核心观点讲“物勒工名”制度的内涵及对传承工匠精神的作用。
D.介绍春秋时各国制造产品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并不涉及材料一的核心“物勒工名”制度。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行文脉络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第一段介绍“物勒工名”制度的概念。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其作用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概括起来就是:“物勒其工”的概念及对传承工匠精神的作用。
第二段“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概括起来是讲: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第三至五自然段,是具体讲“物勒其工”制度在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三大方面作用。
考生照此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采取“先……再……最后……”的方式进行连缀成文即可。
故答案为:首先,提出“物勒工名”制度,总述该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作用。接着,具体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下文具体论证做铺垫。最后,分别从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信三方面论证“物勒工名”制度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三谈谈现阶段培树工匠精神的方法。
细读文本发现材料三在阐述培树工匠精神的方法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三至五自然段,而且都基本上可以从段首句、尾句概括得知。
如:第三段“培树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综合起来为: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成为主流价值观。
第四段从“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等句可概括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输送工匠型人才。
第五段从“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等句概括出: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培训,对外交流。
故答案为: ①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成为主流价值观。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输送工匠型人才。③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培训,对外交流。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鸟朝凤
肖江虹
那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雾,天地都给吃掉了。一眼的白,那白还泛着湿。我没有见过有这样气势的大雾,呼吸都不顺畅了。
你们两个进来。师傅在里屋喊。师傅说今天雾大下不了地了,正好我有事情要交代。
师傅从床下拉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他打开箱子,里面都是唢呐。师傅弯下腰不停地翻检着箱子里面的家什,挑啊拣啊,终于,他抽出了一支略短一些的唢呐,把唢呐放进嘴里,唢呐就发出长长的一声鸣。师傅直起腰来,把唢呐递给我身边的蓝玉,说先把它吹响,我就教你基本的调儿。
蓝玉当时的样子我都没法子形容,接过唢呐的那一刻,我看见蓝玉握着唢呐的手在轻轻地抖动,然后他笨拙地把唢呐塞进嘴里,腮帮子一鼓,唢呐就放出来一个闷屁,又一鼓,又出来一个闷屁。
我就定定地盯着师傅的手,希望他能抓住一支长的唢呐不放,再放到嘴里试一试,然后递给我。师傅是拿出了唢呐,拿出来还不止一支,拿一支出来,他先是吹吹,然后卷起袖口拭擦一番,又放回去,又捡起一支吹拭一番,照例又放回去。
“砰”的一声,师傅合上了他的箱子……
我没有吹上唢呐。我走了,我要回家了。我背着行李边走边哭,我悲伤极了,我这辈子怕是当不上唢呐匠了。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水庄的游本盛了,他一心一意的送他的儿子学唢呐,可他的儿子学了差不多半年,连用唢呐放两个闷屁的机会都没有。
拐过弯,我听见路坎下有说话的声音。踮起脚,我看见老庄叔正领着一群人在他的新房上夯草。干活的人里还有水庄的游本盛。我悄悄的从火棘树下钻过去,把身子隐在草丛里。
以前我还没看出天鸣这娃是吹唢呐的料呢!老庄叔说。
天鸣可比我强,我这娃不要平时看他不吭不响的,做起事情来可一点不含糊。父亲说,前不久回来还气粗的给我和他老娘表态,要吹《百鸟朝凤》呢!
老庄叔觉得父亲在吹牛。就说,《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我都好多年没听过了,上一次听还是十多年前,那场面,至今还记得,焦三爷坐在棺材前的太师椅上,气定神闲的吹了一场,那个鸟叫声哟!活灵活现的。
等天鸣学回来了,我让他吹给你们听。父亲许愿。
我就是担心,天鸣有没有那个福气,这《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就传一个人呢。老庄叔说。
你们可以不相信天鸣,我是相信我的娃的。父亲说。
我蛇样的从草丛里梭出来,我不想回家了,我想吹唢呐,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想吹唢呐。
回到土庄,师傅正在院子里磨刀。看见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院子边的土墙下,师傅说:你师娘到地里去了,你也去吧!
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张脸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
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它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
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他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所以,焦家班所有的弟子都是要参加这个仪式的,连他们的亲人都会四里八乡地赶来参加,因为谁都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唢呐王。
师傅开腔了:“我这几年收了不少徒弟,大大小小的,没给吹唢呐的丢人。”顿了顿,师傅接着说:“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师傅拿出一个黑绸布袋子,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远远的我就感觉到了这支唢呐该有些年龄了,铜碗虽然亮得耀眼,却薄如蝉翼,杆子是老黄木的,唢呐的杆子一般就是白木,能用这样色泽的老黄木制成的唢呐,足见它的名贵。
“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
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支唢呐。我既紧张又期待,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来了一层死灰,花杆儿也挫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蓬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
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
焦家班的传声仪式结束后,蓝玉很是难过。我知道师傅传我《百鸟朝凤》是因为我老实,不传给蓝玉是觉得蓝玉花花肠子多。其实师傅是不对的,蓝玉天分比我好,他确实是比我精灵了一些,可人精灵点有什么不好的呢?
蓝玉走了,背着一个包袱,狠狠的转了一个身,留给我一个瘦削的背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傅交给蓝玉一支较短的唢呐后,几经挑选却最终没有给我唢呐,这表明他对我的资质和目前的能力并不满意。
B.父亲在众人面前夸赞我并许愿众人出自他对我的绝对信任和期许,这鼓励使我战胜挫败感成为了新一代唢呐王。
C.“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是师傅挑选传承人的标准,说明师傅重视的是徒弟们的精神品质而非演奏水平。
D.我的师弟蓝玉天分比我好并且学习唢呐比我早,最终却在传声仪式上落选,这是他选择离开焦家班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虽没有直接描写《百鸟朝凤》的演奏情形,但通过老庄叔等众多无双镇人的期待衬托了《百鸟朝凤》的艺术魅力。
B.作者用细笔描摹那支吹奏《百鸟朝凤》的唢呐,黑绸布袋子、薄如蝉翼的铜碗、有色泽的老黄木无不凸显其名贵。
C.作者用“花”的比喻来描写传声仪式现场蓝玉等待结果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从渴望到失望的过程。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传声仪式的整个过程,增强了描写的真实感和紧张感,使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8.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下一代接班人,这一结果看似出乎“意料之外”,但实则属于“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文中多次出现“水庄的游本盛”“父亲”和“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几种称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使用称呼的作用。
【答案】6.D
7.D
8.意料之外:天分较好的蓝玉比我先得到师傅的唢呐传授,他在传声仪式上那种期待与渴望也显示其势在必得,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接班人使人感到“意外”。
情理之中:①蓝玉在最开始得到唢呐时的激动不已与迫不及待,表明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②在师傅对我的考验中,我战胜了挫败感,意志坚定地回土庄学习,令师傅满意。③父亲对老庄叔的介绍中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表明我踏实本分。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属于“情理之中”。
9.①“水庄”强调地点,把我从水庄送到土庄,暗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②“父亲”凸显亲情,推动情节发展。父亲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这种信任与期待使我感到既惭愧又欣慰,战胜挫败感,立志学成唢呐回报父亲。
③“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表达情感,体现父亲得知结果后的骄傲以及我实现对他的承诺后的自豪。
④几种称呼交替出现,使小说更加真实,情感更加饱满,富有生活意味。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本文属于戛然而止式结尾,然后确定答题角度。探究小说结尾作用答题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效果、主旨表达和情感抒发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表明他对我的资质和目前的能力并不满意”错,从后文他把《百鸟朝凤》传给“我”,可看出当时师傅没有给我唢呐主要是考验“我”,并不是对“我”的资质不满意。
B.“这鼓励使我战胜挫败感成为了新一代唢呐王”错,父亲的鼓励使“我”战胜了挫败感,重新找到动力,但使“我”成为新一代唢呐王的原因主要是师傅认可“我”的踏实。
C.“说明师傅重视的是徒弟们的精神品质而非演奏水平”错,师傅更重视徒弟们的精神品质,但并不是不看重演奏水平,传承人既需要人品也需要艺品。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使情节紧凑”错,本文用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并不能使“情节紧凑”。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意料之外:前面师傅选了一把唢呐给蓝玉,却没有给“我”唢呐;而且“蓝玉天分比我好”,师傅选定蓝玉为接班人,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在传声仪式上,场面一度紧张,蓝玉自己也充满期待与渴望,“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显示其势在必得,然而师傅最终却选择了“我”作为接班人,使人感到“意外”。
情理之中:
①蓝玉的缺点:虽然蓝玉天分比我好,但他“花花肠子多”;还有,蓝玉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如他在最开始得到唢呐时的激动不已与迫不及待。在师傅看来,这种性格可能不利于唢呐技艺的传承。师傅更希望传承人是一个老实、踏实的人,而我正符合这一点。
②“我”的坚持:在师傅对“我”的考验中,“我”重新燃起了对唢呐的热情,毅然决定回到师傅身边继续学习,“我”战胜了挫败感,意志坚定地回土庄学习,这种坚持和决心正是师傅所看重的品质,令师傅满意。
③师傅的标准:师傅在选择传承人时,强调的是“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这表明他更看重的是徒弟的精神品质和对唢呐的热爱与执着,而不仅仅是演奏水平,我的表现虽然不如蓝玉,但“我”踏实本分,“做事不含糊”,更符合师傅的标准。
故答案为:意料之外:天分较好的蓝玉比我先得到师傅的唢呐传授,他在传声仪式上那种期待与渴望也显示其势在必得,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接班人使人感到“意外”。情理之中:①蓝玉在最开始得到唢呐时的激动不已与迫不及待,表明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②在师傅对我的考验中,我战胜了挫败感,意志坚定地回土庄学习,令师傅满意。③父亲对老庄叔的介绍中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表明我踏实本分。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属于“情理之中”。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①使用“水庄的游本盛”,“水庄”突出了地点,“水庄的游本盛”“一心一意的送他的儿子学唢呐”,后来“我”又从水庄送到土庄,继续跟着师傅学艺,凸显出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信任,也暗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②使用“父亲”或“我的父亲”时,更多的是从儿子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父亲的亲情和敬意,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如“我这娃不要平时看他不吭不响的,做起事情来可一点不含糊”“我是相信我的娃的”,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期待和信任,而“我”最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
③使用“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这种称呼,既强调了父亲的身份,又突出了他与“我”的关系,增强了叙述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度,如在传声仪式上,我被师傅确定为接班人时,“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体现父亲得知结果后的骄傲以及我实现对他的承诺后的自豪。
综上,通过不同称呼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小说的代入感和真实感,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更富有生活的意味。
故答案为:①“水庄”强调地点,把我从水庄送到土庄,暗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②“父亲”凸显亲情,推动情节发展。父亲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这种信任与期待使我感到既惭愧又欣慰,战胜挫败感,立志学成唢呐回报父亲。
③“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表达情感,体现父亲得知结果后的骄傲以及我实现对他的承诺后的自豪。
④几种称呼交替出现,使小说更加真实,情感更加饱满,富有生活意味。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①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动;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舞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住卑也。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椁,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
【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技能”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B.“天下一力以共载之”中的“载”与“载笑载言”(《氓》)中的“载”意思相同。
C.“虽疾无声”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的“疾”意思不同。
D.南面,即君位,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作“南面为王”“南面称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明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天时、人心、技能和势位。
B.文章指出君主处在君位,要建立功业长享声名,需要拥有权势,并得到臣下的配合。
C.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
D.“立功者”“亲近者”“成名者”“近者”“远者”若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会使君主“名不称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
②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14.君主如何能使“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答案】10.ACF
11.B
12.C
13.①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
②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14.①处于君位,有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的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作答,最终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根据需要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参考译文:
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使冬天里结出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逼迫人使出全部的力气。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依靠技能,就算你不着急也会很快成功;有了威势和地位,即使你不追求也会建立功名。事情就像水自然向下流,就像船浮在水面上。遵守自然的规律,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叫做英明的君主。
只有才能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处的地位很高。夏桀做了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他的德才好,是他的权势重;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所以短的东西因为地位高而俯视千仞,无德无才的人因为权势可以控制贤德的人。君主,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所以地位巩固;大众同心且共同拥立他,所以他尊贵。臣子坚守自己的所长,尽自己的所能,因此叫做忠。以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臣,那么君主就可以长久安乐地生活,而功名也可建立。名和实相互依赖而形成,形和影相互对应而出现,所以臣子和君主目标一致而使命不同。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所以说:右手画圆形,左手画方形,不能同时画成两种图形。所以说: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君主就好比鼓槌,臣子就好比鼓,技能就好比车子,政事就好比马。因此人有多余的力量就容易响应君主的号召,而有了超人的技能就容易办成事。想为君主立功的人力量不够,和君主亲近的人诚信不够,要拥戴君主成名的人没有权势,贴身的人不贴心,而关系远的人不来结交,那么君主的名声和实际就不相符了。圣明的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而行为如同伯夷,但他的地位不被世人所拥戴,就不能立功,也不能成名。所以古代能功成名就的人,大家都来帮他出力,贴身的人用真心来和他结交,关系远的人用好名声来称誉他,地位尊贵的人用权势来拥戴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像泰山一样的丰功伟绩就会长期树立在国家之中,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辉名声就会永久地著于天地之间。这就是尧处在君位上能够保住名声,舜处在臣位上能够做出功绩的原因。
10.句意: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是并举成分,应在中间断开,即A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对前面两个并举成分的原因分析,应在“非”前断开,即C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判断句,句末语气词“也”表判断,故应在“也”后断开,即F处。
故答案为:ACF。
11.A.正确。“因”的意思是“依靠,借助”。句意:依靠技能。/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B.“意思相同”错误。拥戴。/动词词头,无义。句意: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边笑边说话。
C.正确。“疾”:快速、迅疾。/痛苦。句意: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形容极其伤心或悔恨。
D.正确。
故答案为:B。
12.C.“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可知,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故答案为:C。
13.①“得”,掌握;“务”,努力耕种,种植;“趣”,通“趋”,督促;“劝”,勉励。译文: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②“匹夫”,普通的百姓;“正”,管理;“肖”,有德才;“卑”,低下。译文: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故答案为:①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
②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14.由原文“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可知,要处于君位,有权势。由原文“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可知,要得到臣下的配合。
故答案为:①处于君位,有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期的作品。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5.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日淫雨的状况,以及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B.“重阳”“催醉”等词表明本词可能创作于重阳节宴会场合,“霁”字蕴含着词人欣喜之情。
C.“鬼门关外蜀江前”与首句“万里黔中”相呼应,更加具体地点出了词人欢度重阳的地点。
D.本词气韵豪迈,讲究锻字炼句,语言新奇不落俗套,用典自然贴切,在结构上抑扬有致。
16.本词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①“莫笑”三句写词人虽然年老,但仍将黄菊插在头上,表现了词人不从流俗、洒脱自适、不服老的形象。
②“戏马台”三句写词人要直追两谢之风流,要在重阳节骑马射箭、创作诗词,表现了词人强烈自信和气度豪迈的形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 “写出了……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错,“屋居终日似乘船”一句写出了词人逼仄的居住环境,反映了他糟糕的生活环境。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莫笑”三句,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莫笑”“君看”,全是自负口吻。这三句写出了词人的举止不俗、洒脱不羁。
“戏马台”三句,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和自信表现到极致。
故答案为:①“莫笑”三句写词人虽然年老,但仍将黄菊插在头上,表现了词人不从流俗、洒脱自适、不服老的形象。②“戏马台”三句写词人要直追两谢之风流,要在重阳节骑马射箭、创作诗词,表现了词人强烈自信和气度豪迈的形象。
17.(2024·合江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以“   ,   ”两句,写出士大夫面对有一技之长者的傲慢心态,随后又表达了对二者智慧上差异的意外之情。
(2)《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一句以星宿名对应地面区域的方式介绍了洪州的位置,李白《蜀道难》的两句诗“   ,   ”也提及了与蜀秦两地对应的星宿并侧面表现蜀山之高。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两句,都借乐器之声传递出征人的心绪。
【答案】(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胡琴琵琶与羌笛;羌管悠悠霜满地(四面边声连角起)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此题均为情景型默写,根据题意填写即可,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巫”“齿”“扪”“胁”“膺”“羌”等。
故答案为:(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胡琴琵琶与羌笛 羌管悠悠霜满地(四面边声连角起)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歌手刀郎以一首《罗刹海市》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这首歌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故事《罗刹海市》。这篇幻想小说讲述了美男子马骥漂流到罗刹国,后又到龙宫的故事。罗刹国以丑为美,以貌取士;美男子马骥在罗刹国被视为异类,只有在抹着锅灰扮作“张飞”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个小官。而到龙宫之后,那里的审美才算正常,龙王求他为婿。罗刹国美丑颠倒、是非颠倒的状态是这篇小说着力嘲讽的对象,这正是这首歌的灵感来源。
对这首歌的解释(  ),但对于虚伪、荒诞、价值颠倒的批评和嘲讽,对于公平公正、善良美好等基本价值的追求都是共同的情绪。这其实才是这首歌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它受欢迎的关键。
《〈罗刹海市〉究竟触动到了什么》(环球网 张颐武)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传统文化是座富矿,时挖时新,关键是看怎么挖。
看看当下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歌曲等,____。譬如最近大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巨制大片《封神》。此前爆火的“中国节日”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同样也是。传统文化是座宝库,结合时代的创新创作永不过时。
第二,用作品说话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①对于艺人来说,②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③可是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④作品却被流量所取代了。“流量”说白了,就是各种数据,而这样的数据往往都是粉丝堆砌出来的。为了数据,这些粉丝每天都有着一定的任务,一旦自家偶像有着风吹草动,便迅速展开数据攻势,瞬间点评量、播放量达到很可观的数据。
《新京报》(张丰)
从音乐角度来说,《罗刹海市》创新有限。从艺术角度来说,《罗刹海市》似乎是将人体排泄物也写进歌词,只是用了个隐晦文雅的说词。把脏污之物、污秽之言写入歌词,挑动的是社会戾气。所以,这首歌借用中国民俗音乐和文学典籍的外壳,给自己涂抹上一层看似高雅的色彩,其实仍然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
《警惕〈罗刹海市〉中回响的怨气和戾气》(邓清波)
18.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花八门 B.包罗万象 C.见仁见智 D.挂一漏万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1.三则材料分析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作出概括。要求每条材料的概括不超过25字,句子简洁流畅。
22.2023年7月28日,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各国选手入场,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然而当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们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全场鸦雀无声。请借鉴第一则或第三则材料的褒贬态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18.C
19.语句:④;修改为:“作品却被流量取代了”或“作品却为流量所取代了”。
20.有许多都是从传统文化入手挖掘的。
21.材料一:分析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灵感来源和受欢迎的原因。
材料二:分析歌曲《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的两点启示。
材料三:批评歌曲《罗刹海市》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
22.示例一:观众有权表达自己的爱憎,国家间的矛盾必然影响观众的情绪表达。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正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
示例二:体育无国界,对每个国家的代表团都应给予公平的对待和鼓励。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和尊重。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字或图表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注意题目要求和字数限制。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周,选了一个,但遗漏很多,一般用来自谦。
依据“但对于虚伪、荒诞、价值颠倒的批评和嘲讽,对于公平公正、善良美好等基本价值的追求都是共同的情绪”推断语境意思是从各方面解释、认识歌曲含义,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故选“见仁见智”。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④“作品却被流量所取代了”有语病:
结构混乱,“被……所”句式杂糅。修改为“作品却被流量取代了”或“作品却为流量所取代了”。
故答案为:语句:④;修改为:“作品却被流量取代了”或“作品却为流量所取代了”。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依据“第一,传统文化是座富矿,时挖时新,关键是看怎么挖”“传统文化是座宝库,结合时代的创新创作永不过时”推断,句首是总结性的话语,总结了文艺创作从传统文化寻找创新点,挖掘传统文化的宝库,故可填写“有许多都是从传统文化入手挖掘的”。
故答案为: 有许多都是从传统文化入手挖掘的。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由材料一“这首歌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故事《罗刹海市》”“罗刹国美丑颠倒、是非颠倒的状态是这篇小说着力嘲讽的对象,这正是这首歌的灵感来源”“对于虚伪、荒诞、价值颠倒的批评和嘲讽,对于公平公正、善良美好等基本价值的追求都是共同的情绪。这其实才是这首歌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它受欢迎的关键”可知,材料一是正面分析歌曲的价值,分析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灵感来源和受欢迎的原因。
由材料二“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传统文化是座富矿,时挖时新,关键是看怎么挖”“第二,用作品说话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可知,材料二是客观分析带来的启发,分析歌曲《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的两点启示。
由材料三“把脏污之物、污秽之言写入歌词,挑动的是社会戾气。所以,这首歌借用中国民俗音乐和文学典籍的外壳,给自己涂抹上一层看似高雅的色彩,其实仍然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可知,材料三是批评的态度,批评歌曲《罗刹海市》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
故答案为: 材料一:分析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灵感来源和受欢迎的原因。
材料二:分析歌曲《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的两点启示。
材料三:批评歌曲《罗刹海市》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由材料一“对于虚伪、荒诞、价值颠倒的批评和嘲讽,对于公平公正、善良美好等基本价值的追求都是共同的情绪。这其实才是这首歌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它受欢迎的关键”可知,材料一是将褒扬(批评虚伪、荒诞;褒扬公平公正、善良美好)寄予在歌曲灵感来源和受欢迎的原因的分析中;由材料二“把脏污之物、污秽之言写入歌词,挑动的是社会戾气。所以,这首歌借用中国民俗音乐和文学典籍的外壳,给自己涂抹上一层看似高雅的色彩,其实仍然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可知,材料二是分析不文雅的歌词得出《罗刹海市》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持批判态度。分析两则材料,可知对现象进行评价,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可以从体现的价值观点是否符合常理和常识入手,也可以从语言、行为和创作的意图等方面进行阐发。结合题目给出的内容,“各国选手入场,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然而当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们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全场鸦雀无声”可知,现场的观众表达了对日本国家的不满态度。
结合以上分析,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可以褒也可以贬。
褒扬的方面是赞同此类行为,可以从观众有表达自由,对于日本国家的行为,比如“核污染排放入海”有违背人类对保护环境的共识等行为都是促使观众对日本不满的原因,而对其国家的不满或国家间的矛盾必然影响观众的情绪,故而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正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
贬斥就是不赞同观众的此类行为,可以从体育比赛的角度分析,赛场上每个国家的代表团都应给予公平的对待和鼓励,不应该将政治因素加在比赛中,污染体育精神。故而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没有表现出观众应有的理性和尊重。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众有权表达自己的爱憎,国家间的矛盾必然影响观众的情绪表达。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正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
示例二:体育无国界,对每个国家的代表团都应给予公平的对待和鼓励。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和尊重。
23.(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赵勤在《18岁的沉重》中给我们讲述一个高考失利学子的心路历程,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你,在距离2024年高考只有218天的时刻,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得到一些积极的启示,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请你结合你的高中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首先概括《18岁的沉重》的主要内容,概述了高考失利学生的心灵写照。然后设置情境中,在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218天的时候,每一个高三学子可以得到哪些对个人成长积极的启示,这句话限定了启示的范围——积极。最后引用了赵勤的文章《18岁的沉重》中的一句话,强调了人要学会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材料中最关键的是引用赵勤文章的一句话,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人生如路”和“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人生如路”,路有平坦,也有坎坷;有上坡,也有下坡;有通畅的大道,也有狭窄的小路。“荒凉”指的是人生的失意时刻,或是人生的困苦时刻,或是人生的逆境。“繁华的风景”指美好的未来,成功的时候,圆梦的时刻。这句话表达了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最终走出一条繁华大道。
本题要求我们根据提供的材料,结合个人的高中生活,探讨关于人生道路、高中学习生活以及如何面对挑战、面对困境等主题。从人生道路的角度:我们可以思考人生如路的意义,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奋发向前。从高中学习生活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高中学习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如何调整心态、充实自己,从而在逆境中成长。从如何面对挑战的角度: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勇敢面对挑战,如何调整心态,以及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综上所述,本题的立意可以围绕人生道路、高中学习生活以及如何面对挑战等方面展开。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写作时,首段要结合材料中的赵勤的话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可以采用递进式分论点的结构,分别回顾曾经的高中生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描绘当下的高中生活“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期待未来的高中生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可以使用并列式分论点的结构,分别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在荒凉中走出繁华,需要我们勇敢前行,坚定理想;在荒凉中走出繁华,需要我们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在荒凉中走出繁华,需要我们战胜失败,直面困难。最后对全文作结,重申人生须用勇敢和坚持书写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繁华风景,做到首尾相应。
【立意提取】
1.大道如青天,我要坚定行。
2.破荒凉困境,寻一路繁花。
3.全力以赴应高考,永不服输寻花繁。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物勒工名”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诗经》中即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说法。“物勒工名”制度之下,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车轮达到的技术要求明确而细致,车轮圆不圆,辐与牙相交处是不是直角,上下车辐是否成一条直线,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追求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工匠们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对其产生的精神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认真劳作,兢兢业业,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礼记·月令》有云,“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这里的“诚”就是敬业专一的体现,其要求是“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指出优质的产品应当是“精良的”,而不是“奇异的”,而精良的产品必须通过敬业专一的“功致”生产出来。
诚信精神在“物勒工名”制度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物勒工名”制度下,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处理也十分严格。《秦律·杂抄》规定:“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也就是说,士兵在使用武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武器的制造者将被罚款,甚至被追责。“物勒工名”制度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材料二:
2016年11月19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内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广东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经过现场收割、称重和测算,袁隆平主持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晚稻实割亩产705.68公斤(干谷),加上早稻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斤),再次刷新了水稻亩产的世界纪录。该项目华南双季稻两季产量相当于以前的三季。
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耕耘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有关部门通报,当时,他正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袁老还期待实现“90岁前拿下17吨(每公顷)”的目标,“到100岁还想在田里”。
他的这种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网络巨变时代,对于我们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摘编自张东阳《创新当如袁隆平》)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付出。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终究是由人来完成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大国工匠,不仅是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石,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培树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针对当前社会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树立工匠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欠发达,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选派优秀骨干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对各行业涌现的技术创新人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摘编自杨安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既能保障产品的质量,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工匠对精益求精的追求,“物勒工名”制度之下,工匠们为了维护声誉,严格要求产品质量。
C.86岁的袁老,依然在科研一线耕耘奋战,不断求新求变,并且期望着实现更远大的目标,这最终让他功成名就。
D.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体现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在其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逐渐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
B.“物勒工名”制度下,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严格处理,“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诚信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C.在网络巨变时代,袁隆平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和坚强意志,给追求大国工匠精神的我们以启示。
D.新时代呼唤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只要推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就能形成先进生产力,用“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唐律疏议》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阶段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
B.根据《工律》的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亦必等”,“物勒工名”无疑为器物尺寸的标准化提供了监督与问责的便利。
C.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阵的每一件兵俑、马俑、将俑身上都刻有文字,这些“工名”,仿佛是大秦帝国的基因符号,标识着大秦运转的“遗传密码”。
D.春秋初,各国规定,制造产品要“不取其数”,选材、工序、加工方法等,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请结合材料三谈谈现阶段培树工匠精神的方法。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鸟朝凤
肖江虹
那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雾,天地都给吃掉了。一眼的白,那白还泛着湿。我没有见过有这样气势的大雾,呼吸都不顺畅了。
你们两个进来。师傅在里屋喊。师傅说今天雾大下不了地了,正好我有事情要交代。
师傅从床下拉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箱子,他打开箱子,里面都是唢呐。师傅弯下腰不停地翻检着箱子里面的家什,挑啊拣啊,终于,他抽出了一支略短一些的唢呐,把唢呐放进嘴里,唢呐就发出长长的一声鸣。师傅直起腰来,把唢呐递给我身边的蓝玉,说先把它吹响,我就教你基本的调儿。
蓝玉当时的样子我都没法子形容,接过唢呐的那一刻,我看见蓝玉握着唢呐的手在轻轻地抖动,然后他笨拙地把唢呐塞进嘴里,腮帮子一鼓,唢呐就放出来一个闷屁,又一鼓,又出来一个闷屁。
我就定定地盯着师傅的手,希望他能抓住一支长的唢呐不放,再放到嘴里试一试,然后递给我。师傅是拿出了唢呐,拿出来还不止一支,拿一支出来,他先是吹吹,然后卷起袖口拭擦一番,又放回去,又捡起一支吹拭一番,照例又放回去。
“砰”的一声,师傅合上了他的箱子……
我没有吹上唢呐。我走了,我要回家了。我背着行李边走边哭,我悲伤极了,我这辈子怕是当不上唢呐匠了。我觉得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水庄的游本盛了,他一心一意的送他的儿子学唢呐,可他的儿子学了差不多半年,连用唢呐放两个闷屁的机会都没有。
拐过弯,我听见路坎下有说话的声音。踮起脚,我看见老庄叔正领着一群人在他的新房上夯草。干活的人里还有水庄的游本盛。我悄悄的从火棘树下钻过去,把身子隐在草丛里。
以前我还没看出天鸣这娃是吹唢呐的料呢!老庄叔说。
天鸣可比我强,我这娃不要平时看他不吭不响的,做起事情来可一点不含糊。父亲说,前不久回来还气粗的给我和他老娘表态,要吹《百鸟朝凤》呢!
老庄叔觉得父亲在吹牛。就说,《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我都好多年没听过了,上一次听还是十多年前,那场面,至今还记得,焦三爷坐在棺材前的太师椅上,气定神闲的吹了一场,那个鸟叫声哟!活灵活现的。
等天鸣学回来了,我让他吹给你们听。父亲许愿。
我就是担心,天鸣有没有那个福气,这《百鸟朝凤》一代弟子就传一个人呢。老庄叔说。
你们可以不相信天鸣,我是相信我的娃的。父亲说。
我蛇样的从草丛里梭出来,我不想回家了,我想吹唢呐,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想吹唢呐。
回到土庄,师傅正在院子里磨刀。看见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院子边的土墙下,师傅说:你师娘到地里去了,你也去吧!
晒花节刚过,土庄又热闹了。人们槐花串似的往焦三爷的院子里跑,扛凳子搬桌子的。遇上闲逛的路人,就有人招呼:“焦三爷传声了!”,路上的人一听,一张脸就怒放了,随即融入队伍。
无双镇的唢呐班每一代都有一个班主,上一代班主把位置腾给下一代是有仪式的,这个仪式叫“传声”,不传别的,就传那首无双镇只有少数人有耳福听到过的《百鸟朝凤》。总之,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荣耀,它似乎是对一个唢呐艺人人品和艺品最有力的注脚。
这个仪式最吸引人的还不是他的稀有,而是神秘。在仪式开始之前,没有人知道谁是下一代的唢呐王。所以,焦家班所有的弟子都是要参加这个仪式的,连他们的亲人都会四里八乡地赶来参加,因为谁都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唢呐王。
师傅开腔了:“我这几年收了不少徒弟,大大小小的,没给吹唢呐的丢人。”顿了顿,师傅接着说:“我们吹唢呐的,好算歹算也是一门匠活,既然是匠活,就得有把这个活传下去的责任,所以,我今天找的这个人,不是看他的唢呐吹得多好,而是他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师傅拿出一个黑绸布袋子,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抽出来一支唢呐。远远的我就感觉到了这支唢呐该有些年龄了,铜碗虽然亮得耀眼,却薄如蝉翼,杆子是老黄木的,唢呐的杆子一般就是白木,能用这样色泽的老黄木制成的唢呐,足见它的名贵。
“这支唢呐是我的师傅给我的,它已经有五六代人用过了,这支唢呐只能吹奏一个曲子,这个曲子就是《百鸟朝凤》。现在我把它传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无双镇的唢呐匠能把它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师傅举着唢呐说。
院子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师傅手里的那支唢呐。我既紧张又期待,侧目看了看我的师弟蓝玉,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花朵儿正期待着雨露的降临,焦虑、渴望在稚嫩的花瓣间涌动着。蓦然,盛开的鲜花枯萎了。几乎就在一眨眼间,正准备迎风怒放的花儿无声地凋谢了,花瓣起来了一层死灰,花杆儿也挫短了半截。这朵刚才还生机蓬勃的花儿,转眼间铺满了绝望的颜色。
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
焦家班的传声仪式结束后,蓝玉很是难过。我知道师傅传我《百鸟朝凤》是因为我老实,不传给蓝玉是觉得蓝玉花花肠子多。其实师傅是不对的,蓝玉天分比我好,他确实是比我精灵了一些,可人精灵点有什么不好的呢?
蓝玉走了,背着一个包袱,狠狠的转了一个身,留给我一个瘦削的背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傅交给蓝玉一支较短的唢呐后,几经挑选却最终没有给我唢呐,这表明他对我的资质和目前的能力并不满意。
B.父亲在众人面前夸赞我并许愿众人出自他对我的绝对信任和期许,这鼓励使我战胜挫败感成为了新一代唢呐王。
C.“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是师傅挑选传承人的标准,说明师傅重视的是徒弟们的精神品质而非演奏水平。
D.我的师弟蓝玉天分比我好并且学习唢呐比我早,最终却在传声仪式上落选,这是他选择离开焦家班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虽没有直接描写《百鸟朝凤》的演奏情形,但通过老庄叔等众多无双镇人的期待衬托了《百鸟朝凤》的艺术魅力。
B.作者用细笔描摹那支吹奏《百鸟朝凤》的唢呐,黑绸布袋子、薄如蝉翼的铜碗、有色泽的老黄木无不凸显其名贵。
C.作者用“花”的比喻来描写传声仪式现场蓝玉等待结果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从渴望到失望的过程。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传声仪式的整个过程,增强了描写的真实感和紧张感,使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8.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下一代接班人,这一结果看似出乎“意料之外”,但实则属于“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文中多次出现“水庄的游本盛”“父亲”和“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几种称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使用称呼的作用。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①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动;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舞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住卑也。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椁,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
【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技能”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B.“天下一力以共载之”中的“载”与“载笑载言”(《氓》)中的“载”意思相同。
C.“虽疾无声”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的“疾”意思不同。
D.南面,即君位,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作“南面为王”“南面称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明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天时、人心、技能和势位。
B.文章指出君主处在君位,要建立功业长享声名,需要拥有权势,并得到臣下的配合。
C.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
D.“立功者”“亲近者”“成名者”“近者”“远者”若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会使君主“名不称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
②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14.君主如何能使“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期的作品。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5.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日淫雨的状况,以及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B.“重阳”“催醉”等词表明本词可能创作于重阳节宴会场合,“霁”字蕴含着词人欣喜之情。
C.“鬼门关外蜀江前”与首句“万里黔中”相呼应,更加具体地点出了词人欢度重阳的地点。
D.本词气韵豪迈,讲究锻字炼句,语言新奇不落俗套,用典自然贴切,在结构上抑扬有致。
16.本词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7.(2024·合江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以“   ,   ”两句,写出士大夫面对有一技之长者的傲慢心态,随后又表达了对二者智慧上差异的意外之情。
(2)《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一句以星宿名对应地面区域的方式介绍了洪州的位置,李白《蜀道难》的两句诗“   ,   ”也提及了与蜀秦两地对应的星宿并侧面表现蜀山之高。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两句,都借乐器之声传递出征人的心绪。
(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歌手刀郎以一首《罗刹海市》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这首歌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故事《罗刹海市》。这篇幻想小说讲述了美男子马骥漂流到罗刹国,后又到龙宫的故事。罗刹国以丑为美,以貌取士;美男子马骥在罗刹国被视为异类,只有在抹着锅灰扮作“张飞”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个小官。而到龙宫之后,那里的审美才算正常,龙王求他为婿。罗刹国美丑颠倒、是非颠倒的状态是这篇小说着力嘲讽的对象,这正是这首歌的灵感来源。
对这首歌的解释(  ),但对于虚伪、荒诞、价值颠倒的批评和嘲讽,对于公平公正、善良美好等基本价值的追求都是共同的情绪。这其实才是这首歌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它受欢迎的关键。
《〈罗刹海市〉究竟触动到了什么》(环球网 张颐武)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传统文化是座富矿,时挖时新,关键是看怎么挖。
看看当下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歌曲等,____。譬如最近大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巨制大片《封神》。此前爆火的“中国节日”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同样也是。传统文化是座宝库,结合时代的创新创作永不过时。
第二,用作品说话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①对于艺人来说,②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③可是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④作品却被流量所取代了。“流量”说白了,就是各种数据,而这样的数据往往都是粉丝堆砌出来的。为了数据,这些粉丝每天都有着一定的任务,一旦自家偶像有着风吹草动,便迅速展开数据攻势,瞬间点评量、播放量达到很可观的数据。
《新京报》(张丰)
从音乐角度来说,《罗刹海市》创新有限。从艺术角度来说,《罗刹海市》似乎是将人体排泄物也写进歌词,只是用了个隐晦文雅的说词。把脏污之物、污秽之言写入歌词,挑动的是社会戾气。所以,这首歌借用中国民俗音乐和文学典籍的外壳,给自己涂抹上一层看似高雅的色彩,其实仍然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
《警惕〈罗刹海市〉中回响的怨气和戾气》(邓清波)
18.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五花八门 B.包罗万象 C.见仁见智 D.挂一漏万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1.三则材料分析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作出概括。要求每条材料的概括不超过25字,句子简洁流畅。
22.2023年7月28日,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各国选手入场,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然而当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们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全场鸦雀无声。请借鉴第一则或第三则材料的褒贬态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3.(2024·合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赵勤在《18岁的沉重》中给我们讲述一个高考失利学子的心路历程,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你,在距离2024年高考只有218天的时刻,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得到一些积极的启示,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请你结合你的高中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D
4.首先,提出“物勒工名”制度,总述该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作用。接着,具体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下文具体论证做铺垫。最后,分别从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信三方面论证“物勒工名”制度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5.①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成为主流价值观。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输送工匠型人才。③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培训,对外交流。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行文脉络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这最终让他功成名就”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耕耘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袁老早就功成名就了,并非通过当下的努力才能换来功成名就,他在科研一线耕耘奋战,不断求新求变的目的是实现更远大的目标。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D.“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是“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选项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材料一的核心观点讲“物勒工名”制度的内涵及对传承工匠精神的作用。
D.介绍春秋时各国制造产品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并不涉及材料一的核心“物勒工名”制度。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行文脉络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第一段介绍“物勒工名”制度的概念。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其作用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概括起来就是:“物勒其工”的概念及对传承工匠精神的作用。
第二段“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概括起来是讲: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第三至五自然段,是具体讲“物勒其工”制度在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三大方面作用。
考生照此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采取“先……再……最后……”的方式进行连缀成文即可。
故答案为:首先,提出“物勒工名”制度,总述该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作用。接着,具体介绍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下文具体论证做铺垫。最后,分别从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信三方面论证“物勒工名”制度对传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三谈谈现阶段培树工匠精神的方法。
细读文本发现材料三在阐述培树工匠精神的方法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三至五自然段,而且都基本上可以从段首句、尾句概括得知。
如:第三段“培树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综合起来为: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成为主流价值观。
第四段从“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等句可概括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输送工匠型人才。
第五段从“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等句概括出: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培训,对外交流。
故答案为: ①转变社会价值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成为主流价值观。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输送工匠型人才。③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如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培训,对外交流。
【答案】6.D
7.D
8.意料之外:天分较好的蓝玉比我先得到师傅的唢呐传授,他在传声仪式上那种期待与渴望也显示其势在必得,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接班人使人感到“意外”。
情理之中:①蓝玉在最开始得到唢呐时的激动不已与迫不及待,表明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②在师傅对我的考验中,我战胜了挫败感,意志坚定地回土庄学习,令师傅满意。③父亲对老庄叔的介绍中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表明我踏实本分。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属于“情理之中”。
9.①“水庄”强调地点,把我从水庄送到土庄,暗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②“父亲”凸显亲情,推动情节发展。父亲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这种信任与期待使我感到既惭愧又欣慰,战胜挫败感,立志学成唢呐回报父亲。
③“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表达情感,体现父亲得知结果后的骄傲以及我实现对他的承诺后的自豪。
④几种称呼交替出现,使小说更加真实,情感更加饱满,富有生活意味。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本文属于戛然而止式结尾,然后确定答题角度。探究小说结尾作用答题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效果、主旨表达和情感抒发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表明他对我的资质和目前的能力并不满意”错,从后文他把《百鸟朝凤》传给“我”,可看出当时师傅没有给我唢呐主要是考验“我”,并不是对“我”的资质不满意。
B.“这鼓励使我战胜挫败感成为了新一代唢呐王”错,父亲的鼓励使“我”战胜了挫败感,重新找到动力,但使“我”成为新一代唢呐王的原因主要是师傅认可“我”的踏实。
C.“说明师傅重视的是徒弟们的精神品质而非演奏水平”错,师傅更重视徒弟们的精神品质,但并不是不看重演奏水平,传承人既需要人品也需要艺品。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使情节紧凑”错,本文用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并不能使“情节紧凑”。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意料之外:前面师傅选了一把唢呐给蓝玉,却没有给“我”唢呐;而且“蓝玉天分比我好”,师傅选定蓝玉为接班人,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在传声仪式上,场面一度紧张,蓝玉自己也充满期待与渴望,“我只听见我的师弟蓝玉的喘息声”“他紧缩着脖子,脑袋花骨朵似的。慢慢地,他的脖子被拉长了,成了一朵盛开的鲜花”,显示其势在必得,然而师傅最终却选择了“我”作为接班人,使人感到“意外”。
情理之中:
①蓝玉的缺点:虽然蓝玉天分比我好,但他“花花肠子多”;还有,蓝玉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如他在最开始得到唢呐时的激动不已与迫不及待。在师傅看来,这种性格可能不利于唢呐技艺的传承。师傅更希望传承人是一个老实、踏实的人,而我正符合这一点。
②“我”的坚持:在师傅对“我”的考验中,“我”重新燃起了对唢呐的热情,毅然决定回到师傅身边继续学习,“我”战胜了挫败感,意志坚定地回土庄学习,这种坚持和决心正是师傅所看重的品质,令师傅满意。
③师傅的标准:师傅在选择传承人时,强调的是“有没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这表明他更看重的是徒弟的精神品质和对唢呐的热爱与执着,而不仅仅是演奏水平,我的表现虽然不如蓝玉,但“我”踏实本分,“做事不含糊”,更符合师傅的标准。
故答案为:意料之外:天分较好的蓝玉比我先得到师傅的唢呐传授,他在传声仪式上那种期待与渴望也显示其势在必得,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作为接班人使人感到“意外”。情理之中:①蓝玉在最开始得到唢呐时的激动不已与迫不及待,表明他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②在师傅对我的考验中,我战胜了挫败感,意志坚定地回土庄学习,令师傅满意。③父亲对老庄叔的介绍中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表明我踏实本分。所以师傅最终选择我属于“情理之中”。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①使用“水庄的游本盛”,“水庄”突出了地点,“水庄的游本盛”“一心一意的送他的儿子学唢呐”,后来“我”又从水庄送到土庄,继续跟着师傅学艺,凸显出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信任,也暗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②使用“父亲”或“我的父亲”时,更多的是从儿子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父亲的亲情和敬意,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如“我这娃不要平时看他不吭不响的,做起事情来可一点不含糊”“我是相信我的娃的”,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期待和信任,而“我”最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
③使用“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这种称呼,既强调了父亲的身份,又突出了他与“我”的关系,增强了叙述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度,如在传声仪式上,我被师傅确定为接班人时,“这时候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在旁边喊我:‘你呆了,师傅叫你呢’”,体现父亲得知结果后的骄傲以及我实现对他的承诺后的自豪。
综上,通过不同称呼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小说的代入感和真实感,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更富有生活的意味。
故答案为:①“水庄”强调地点,把我从水庄送到土庄,暗示了父亲的良苦用心。②“父亲”凸显亲情,推动情节发展。父亲说我是一个“做事不含糊”的人,这种信任与期待使我感到既惭愧又欣慰,战胜挫败感,立志学成唢呐回报父亲。
③“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表达情感,体现父亲得知结果后的骄傲以及我实现对他的承诺后的自豪。
④几种称呼交替出现,使小说更加真实,情感更加饱满,富有生活意味。
【答案】10.ACF
11.B
12.C
13.①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
②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14.①处于君位,有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的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作答,最终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根据需要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参考译文:
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使冬天里结出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逼迫人使出全部的力气。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依靠技能,就算你不着急也会很快成功;有了威势和地位,即使你不追求也会建立功名。事情就像水自然向下流,就像船浮在水面上。遵守自然的规律,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叫做英明的君主。
只有才能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处的地位很高。夏桀做了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他的德才好,是他的权势重;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所以短的东西因为地位高而俯视千仞,无德无才的人因为权势可以控制贤德的人。君主,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所以地位巩固;大众同心且共同拥立他,所以他尊贵。臣子坚守自己的所长,尽自己的所能,因此叫做忠。以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臣,那么君主就可以长久安乐地生活,而功名也可建立。名和实相互依赖而形成,形和影相互对应而出现,所以臣子和君主目标一致而使命不同。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所以说:右手画圆形,左手画方形,不能同时画成两种图形。所以说: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君主就好比鼓槌,臣子就好比鼓,技能就好比车子,政事就好比马。因此人有多余的力量就容易响应君主的号召,而有了超人的技能就容易办成事。想为君主立功的人力量不够,和君主亲近的人诚信不够,要拥戴君主成名的人没有权势,贴身的人不贴心,而关系远的人不来结交,那么君主的名声和实际就不相符了。圣明的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而行为如同伯夷,但他的地位不被世人所拥戴,就不能立功,也不能成名。所以古代能功成名就的人,大家都来帮他出力,贴身的人用真心来和他结交,关系远的人用好名声来称誉他,地位尊贵的人用权势来拥戴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像泰山一样的丰功伟绩就会长期树立在国家之中,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辉名声就会永久地著于天地之间。这就是尧处在君位上能够保住名声,舜处在臣位上能够做出功绩的原因。
10.句意: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是并举成分,应在中间断开,即A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对前面两个并举成分的原因分析,应在“非”前断开,即C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判断句,句末语气词“也”表判断,故应在“也”后断开,即F处。
故答案为:ACF。
11.A.正确。“因”的意思是“依靠,借助”。句意:依靠技能。/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B.“意思相同”错误。拥戴。/动词词头,无义。句意: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边笑边说话。
C.正确。“疾”:快速、迅疾。/痛苦。句意: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形容极其伤心或悔恨。
D.正确。
故答案为:B。
12.C.“来表明君主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可知,本文以左右手不能同时画两种不同图形为例,来表明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故答案为:C。
13.①“得”,掌握;“务”,努力耕种,种植;“趣”,通“趋”,督促;“劝”,勉励。译文: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②“匹夫”,普通的百姓;“正”,管理;“肖”,有德才;“卑”,低下。译文: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故答案为:①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
②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
14.由原文“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可知,要处于君位,有权势。由原文“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可知,要得到臣下的配合。
故答案为:①处于君位,有权势;②得到臣下的配合。
【答案】15.A
16.①“莫笑”三句写词人虽然年老,但仍将黄菊插在头上,表现了词人不从流俗、洒脱自适、不服老的形象。
②“戏马台”三句写词人要直追两谢之风流,要在重阳节骑马射箭、创作诗词,表现了词人强烈自信和气度豪迈的形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 “写出了……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错,“屋居终日似乘船”一句写出了词人逼仄的居住环境,反映了他糟糕的生活环境。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莫笑”三句,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莫笑”“君看”,全是自负口吻。这三句写出了词人的举止不俗、洒脱不羁。
“戏马台”三句,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和自信表现到极致。
故答案为:①“莫笑”三句写词人虽然年老,但仍将黄菊插在头上,表现了词人不从流俗、洒脱自适、不服老的形象。②“戏马台”三句写词人要直追两谢之风流,要在重阳节骑马射箭、创作诗词,表现了词人强烈自信和气度豪迈的形象。
17.【答案】(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胡琴琵琶与羌笛;羌管悠悠霜满地(四面边声连角起)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此题均为情景型默写,根据题意填写即可,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巫”“齿”“扪”“胁”“膺”“羌”等。
故答案为:(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胡琴琵琶与羌笛 羌管悠悠霜满地(四面边声连角起)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C
19.语句:④;修改为:“作品却被流量取代了”或“作品却为流量所取代了”。
20.有许多都是从传统文化入手挖掘的。
21.材料一:分析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灵感来源和受欢迎的原因。
材料二:分析歌曲《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的两点启示。
材料三:批评歌曲《罗刹海市》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
22.示例一:观众有权表达自己的爱憎,国家间的矛盾必然影响观众的情绪表达。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正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
示例二:体育无国界,对每个国家的代表团都应给予公平的对待和鼓励。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和尊重。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字或图表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注意题目要求和字数限制。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周,选了一个,但遗漏很多,一般用来自谦。
依据“但对于虚伪、荒诞、价值颠倒的批评和嘲讽,对于公平公正、善良美好等基本价值的追求都是共同的情绪”推断语境意思是从各方面解释、认识歌曲含义,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故选“见仁见智”。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④“作品却被流量所取代了”有语病:
结构混乱,“被……所”句式杂糅。修改为“作品却被流量取代了”或“作品却为流量所取代了”。
故答案为:语句:④;修改为:“作品却被流量取代了”或“作品却为流量所取代了”。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依据“第一,传统文化是座富矿,时挖时新,关键是看怎么挖”“传统文化是座宝库,结合时代的创新创作永不过时”推断,句首是总结性的话语,总结了文艺创作从传统文化寻找创新点,挖掘传统文化的宝库,故可填写“有许多都是从传统文化入手挖掘的”。
故答案为: 有许多都是从传统文化入手挖掘的。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由材料一“这首歌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故事《罗刹海市》”“罗刹国美丑颠倒、是非颠倒的状态是这篇小说着力嘲讽的对象,这正是这首歌的灵感来源”“对于虚伪、荒诞、价值颠倒的批评和嘲讽,对于公平公正、善良美好等基本价值的追求都是共同的情绪。这其实才是这首歌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它受欢迎的关键”可知,材料一是正面分析歌曲的价值,分析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灵感来源和受欢迎的原因。
由材料二“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传统文化是座富矿,时挖时新,关键是看怎么挖”“第二,用作品说话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可知,材料二是客观分析带来的启发,分析歌曲《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的两点启示。
由材料三“把脏污之物、污秽之言写入歌词,挑动的是社会戾气。所以,这首歌借用中国民俗音乐和文学典籍的外壳,给自己涂抹上一层看似高雅的色彩,其实仍然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可知,材料三是批评的态度,批评歌曲《罗刹海市》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
故答案为: 材料一:分析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灵感来源和受欢迎的原因。
材料二:分析歌曲《罗刹海市》的爆火带给我们的两点启示。
材料三:批评歌曲《罗刹海市》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由材料一“对于虚伪、荒诞、价值颠倒的批评和嘲讽,对于公平公正、善良美好等基本价值的追求都是共同的情绪。这其实才是这首歌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它受欢迎的关键”可知,材料一是将褒扬(批评虚伪、荒诞;褒扬公平公正、善良美好)寄予在歌曲灵感来源和受欢迎的原因的分析中;由材料二“把脏污之物、污秽之言写入歌词,挑动的是社会戾气。所以,这首歌借用中国民俗音乐和文学典籍的外壳,给自己涂抹上一层看似高雅的色彩,其实仍然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可知,材料二是分析不文雅的歌词得出《罗刹海市》是低俗的、浅薄的、无聊的,持批判态度。分析两则材料,可知对现象进行评价,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可以从体现的价值观点是否符合常理和常识入手,也可以从语言、行为和创作的意图等方面进行阐发。结合题目给出的内容,“各国选手入场,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然而当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们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全场鸦雀无声”可知,现场的观众表达了对日本国家的不满态度。
结合以上分析,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可以褒也可以贬。
褒扬的方面是赞同此类行为,可以从观众有表达自由,对于日本国家的行为,比如“核污染排放入海”有违背人类对保护环境的共识等行为都是促使观众对日本不满的原因,而对其国家的不满或国家间的矛盾必然影响观众的情绪,故而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正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
贬斥就是不赞同观众的此类行为,可以从体育比赛的角度分析,赛场上每个国家的代表团都应给予公平的对待和鼓励,不应该将政治因素加在比赛中,污染体育精神。故而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没有表现出观众应有的理性和尊重。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众有权表达自己的爱憎,国家间的矛盾必然影响观众的情绪表达。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正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
示例二:体育无国界,对每个国家的代表团都应给予公平的对待和鼓励。日本代表团入场时,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理性和尊重。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首先概括《18岁的沉重》的主要内容,概述了高考失利学生的心灵写照。然后设置情境中,在距离2024年高考还有218天的时候,每一个高三学子可以得到哪些对个人成长积极的启示,这句话限定了启示的范围——积极。最后引用了赵勤的文章《18岁的沉重》中的一句话,强调了人要学会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材料中最关键的是引用赵勤文章的一句话,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人生如路”和“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人生如路”,路有平坦,也有坎坷;有上坡,也有下坡;有通畅的大道,也有狭窄的小路。“荒凉”指的是人生的失意时刻,或是人生的困苦时刻,或是人生的逆境。“繁华的风景”指美好的未来,成功的时候,圆梦的时刻。这句话表达了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最终走出一条繁华大道。
本题要求我们根据提供的材料,结合个人的高中生活,探讨关于人生道路、高中学习生活以及如何面对挑战、面对困境等主题。从人生道路的角度:我们可以思考人生如路的意义,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奋发向前。从高中学习生活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高中学习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如何调整心态、充实自己,从而在逆境中成长。从如何面对挑战的角度: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勇敢面对挑战,如何调整心态,以及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综上所述,本题的立意可以围绕人生道路、高中学习生活以及如何面对挑战等方面展开。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写作时,首段要结合材料中的赵勤的话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可以采用递进式分论点的结构,分别回顾曾经的高中生活,“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描绘当下的高中生活“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期待未来的高中生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可以使用并列式分论点的结构,分别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在荒凉中走出繁华,需要我们勇敢前行,坚定理想;在荒凉中走出繁华,需要我们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在荒凉中走出繁华,需要我们战胜失败,直面困难。最后对全文作结,重申人生须用勇敢和坚持书写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繁华风景,做到首尾相应。
【立意提取】
1.大道如青天,我要坚定行。
2.破荒凉困境,寻一路繁花。
3.全力以赴应高考,永不服输寻花繁。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