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问题。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的进步性表现在( )
①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②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会打制石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图一彩绘龙纹陶盘(陶寺遗址) 图二玉猪龙(红山文化遗址) 图三玉龙(凌家滩遗址)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3.下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体”,根据对文物的观察,可以推断出( )
A.河姆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B.河姆渡人会使用火
C.河姆渡人已开始饲养家畜 D.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4.一位同学在某处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里看到了下列展品。据此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 )
A.已经发明使用了文字 B.逐渐产生了阶级分化
C.过上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 D.实行禅让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5.《太平御览》记载,炎帝神农氏“尝味百草,宣药疗疾,以救夭伤之命”。《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与疾病的斗争,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体现了炎帝( )
A.注重实践的精神 B.改革创新的信念
C.孝亲敬长的品格 D.爱好和平的决心
6.《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反映了远古人类居住条件的变化, 而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磨制石器的发展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家畜饲养的出现 D.陶器玉器的制作
7.传说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结盟打败蚩尤,后来又与九黎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了华夏族。后人尊奉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件中,发生在①时期的是( )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诸侯争霸 D.商鞅变法
9.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顺应自然 B.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10.《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记载:“正月农纬厥耒,囿有见韭;三月摄桑,委扬,始蚕,祈麦实,越有小旱;四月囿有见杏;五月种黍、菽、糜时也。”这说明夏代历法( )
A.体系发展已趋于成熟 B.催生了农时观念
C.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 D.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
11. 陕西西安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地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
A. 实施“推恩令” B. 废除丞相制度
C. 抑制豪强势力 D. 尊崇儒术
12. 某同学在复习秦汉王朝开疆拓土、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时,绘制了右面的疆域示意图。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的汉朝管理机构是( )
A. 西域都护府 B. 尚书省
C. 御史大夫 D. 中书省
13.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1 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
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 )
A. 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C.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的交流
14. 某电视剧摄制组准备拍摄以下四组历史镜头,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刘邦在灯下阅读《史记》
B. 秦始皇带兵进入佛教寺院
C. 汉武帝练“五禽戏”强身健体
D. 张仲景在纸上为病人写药方
15. 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混战不已。曹操能够在其中取得政治主动权的原因是( )
A. 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劲敌袁绍
B. “挟天子以令诸侯”
C. 鼓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
D. 实行屯田,保证军粮的供应
16. 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此诗描写的战役( )
A. 有利于曹操日后统一北方 B. 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17. 苻坚即位以来,陆续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了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礼节),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材料所述内容( )
A. 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反映出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明的影响
D. 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8.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 都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B. 都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 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D. 都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
19. 历史上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主体性及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下列能够体现中外文化交汇特点的是( )
A. 刻有文字的甲骨 B. 龙门石窟
C. 医圣祠 D. 秦始皇陵兵马俑
20. 《齐民要术·种谷》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上述内容体现了作者( )
A. 记录了自己关于农业的创新成果
B. 提出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建议
C. 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D. 对手工业生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考古发现包括:近10万件石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说明材料一中史料的类型,并谈谈从材料一中的史料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至少3个)
(2)图1、图2是我国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假设你是史前时期居住在长江流域的人类,你应该选择哪一种房屋,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材质经历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
(4)据材料四分析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5)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2. 某校七年级(3)班的同学以“两汉的兴衰”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练习。
【西汉的国家治理】
材料一 如下表。
统治者 统治措施
汉高祖 让士兵复员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为奴婢的人恢复为平
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 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徭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
月改为“三年而一事”
汉景帝 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
1)材料一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汉初的哪一政策?
材料二 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措施。
【王朝的“重建”】
材料三 刘秀勤于政事,每次上朝,太阳偏西才结束,经常同公卿大臣议论经义,夜半才睡觉。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田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位期间裁并郡县四百余个,官员十置其一。
根据材料三,归纳刘秀的统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秀统治后期出现的盛世局面。
【东汉王朝的衰落】
材料四 如下表。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
龄(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根据材料四,分析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的总体特征。这一特征导致东汉中后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住在我国北部和西北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内迁。三国后期至西晋初年,内迁的规模增大,总数达数百万人。关中地区的百多万人口中,汉族和北方各族差不多各占一半。从西晋后期起,为躲避战乱、灾荒和饥馑,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在持续一百多年的移民潮中,流亡江南的人口约有百万之多,他们定居下来后,成为开发南方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 如下表。
措施
① 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女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下令
禁止穿鲜卑服
② 鲜卑姓氏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
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③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为后宫
嫔妃,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
④ 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
材料三 在中原大地上,内迁各族人民学习汉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则从北方各族人民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畜产品制造技术。在生活上,汉族人民和北方各族人民彼此影响。北方各族人民穿汉族服装,汉族人民学习北方各族人民的饮食成为时尚。北朝结束后,留居中原的内迁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已无大的区别,“匈奴”“鲜卑”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末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及影响。
根据材料二,归纳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地区出现了怎样的现象。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5 BCCCA 6-10BBCAC 11-15DABDB 16-20CCABC
21.(1)史料类型: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历史结论:北京人会制作石器、会使用火、会保存火种、能够猎取动物为食、采集植物果实。
(2)选择图2干栏式房屋。原因:长江流域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
(3)变化:从石器、木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优势:生产效率更高,可以大范围扩大农业种植的区域。
(4)特点: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5)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多年的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2、(1)休养生息政策。
(2)颁布“推恩令”;以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答出一点即可)。
(3)统治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减少田租,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盛世局面:“光武中兴”。
(4)总体特征:皇帝大多年幼。政治局面: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23、(1)趋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影响:改变了民族分布格局,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①: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④: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
(4)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