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4~2025学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4~2025学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6:35:55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4~2025学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想我的马①
鲍尔吉·原野
大群牛羊拥挤在公路上,汽车鸣笛也不躲开。牛羊满山遍野,边走边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还没盖住地面,白音温都的牧民正赶着自家的牛羊转场去塔林花草原夏营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下意识地想告诉老父亲。接着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在镇政府,我看见一个两岁的女孩在大厅纳凉,她庄重地伸出手,跟往来办事的牧民握手,好可爱。我想说给我父亲听。他一定是盘腿坐在床上,身体摇晃,露出微笑,仿佛见到了小女孩。但是,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
父亲去世四年了,我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这几年,我没去草原,去了会想起父亲,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粪发出草药的气味,排队飞行的大雁,翅膀反射着阳光。被晒得灰白的木轮车边上,牵牛花(蒙古语叫媳妇花)开放了,傍晚它们会收拢花瓣,像一支支雨伞。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父亲,却无处说,我感觉自己孤孤单单。
父亲性格刚直,说人论世,言语激昂。进入80岁,他变得柔软安静。到90岁,他几乎不说话,趴窗台看绿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亲度过91岁生日后,开始说他的战马。马的名字叫沙日拉,意思是带点黑灰斑点的白马。
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他说:“战争啊,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
我怕父亲情绪激动,扶他到床上躺下,说:“你别想过去的事了,享受幸福的晚年吧。”
父亲说:“沙日拉爱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欢马的汗味。我想我的马。”
2019年7月,父亲的身体开始虚弱。10月1日上午,电视直播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我们早早把父亲扶到沙发上,他坐不住,身体两边放了两床棉被。十点整,电视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纪录片。70年前的这天,我父亲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他是内蒙古骑兵白马团的战士。我父亲目不转睛地看完电视画面,说:“我没找到我的马。”
那天晚上,我们看完电视准备休息,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站着,像要宣布一件事。他说:“我的马……”“马”字没说出来,眼泪已在他脸上流淌,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我上前扶他,感觉他在颤抖。他说:“我的马在哪儿?”
母亲说:“快睡觉吧,你说你的马在抗美援朝时被送到朝鲜去了。”
父亲躺在床上说:“我想我的马,我感觉孤孤单单。”最近听了章琴瑞日布唱的一首歌:“说起唯一的故乡,眼泪落下来,自己都没察觉。说起唯一的马,眼泪落下来,自己竟不知道。”好像在唱我父亲。父亲以前说起马兴高采烈,夸马的眼睛、马的鬃毛。现在提起马,他的脸上挂着泪水也不擦,浑然无觉。
我父亲活了91岁,经历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终点,他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却忘不了那匹战马。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
一个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亲溘然辞世。如果有天堂,他会在那里见到他的马。在天堂的绿草地上,他和白马一同徜徉。
(有改动)
【注】①本文为绘本《父亲的战马》后记。
文本二:
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首部以马为题材的文学绘本《父亲的战马》,是一曲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
生长于内蒙古广袤草原的鲍尔吉·原野对家乡,以及家乡的马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父亲的战马》正是取材于原野先生父亲那顺德力格尔与心爱的白马沙日拉之间真实的情感经历。那顺德力格尔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8岁离开家乡科尔沁左翼后旗,加入解放军,作为内蒙古骑兵二师白马团的成员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大小战役,战马沙日拉曾救过他的性命。在将战马送往朝鲜战场后,他一直念念不忘。胜利的荣耀属于蒙古族战士,同样的军功章也属于来自内蒙古草原的战马。
作家、评论家汪政先生在谈到鲍尔吉·原野的草原儿童文学创作时说,原野的创作是一种富有独特地方感的边地与特色文化的写作,草原的独特生命体验深入到他的精神与骨髓里。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白马围着他打转”;在与土匪的战斗中,巴图、却吉、杜楞扎那、东山四名蒙古族战士牺牲,战斗结束后他们的战马找不到主人,“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鬃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
当父亲将战马送上抗美援朝战场时,当每一名蒙古族骑兵将自己心爱的马送上驶向朝鲜前线的列车时,他们胸中激荡着保家卫国的战鼓,同时也激荡着古老草原上马的赞歌。
(摘编自《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读鲍尔吉·原野〈父亲的战马〉有感》)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这里的“空空荡荡”既是写父亲身体的瘦弱,更是写父亲内心的空空荡荡,强化对“马”的思念。
B.倒数第二段中,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与捍卫和平,父亲不得不和战马分离并遗憾终身。
C.文中巧妙运用语言描写,让读者了解到父亲曾经参加解放战争、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向读者展示了历史的横截面和历史进程中革命者的风采。
D.在文章倒数第三段中,作者引用章琴瑞日布唱的一首歌,借以表达父亲在晚年对自己的战马深切的思念与不舍之情,读来真切感人,令人动容。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点带面,通过展现人与马美好的情谊,让读者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例如父亲的喃喃自语,马在主人身边流连,感人至深,让人回味。
C.“我想我的马”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亦是表现人物形象的情感主线。
D.文章通过父亲的回忆来写战争,语言平淡质朴,娓娓道来,把读者带到遥远的战争年代。
3.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同学们准备要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在简要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镜头脚本(片尾),时长:20秒
音乐特点 ①   
远镜头 ②   
特写镜头 ③   
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④   
【答案】1.B
2.C
3.悲壮、雄浑、低沉;乌云低沉,战机低飞,硝烟四起;战士躺在血泊中,白马在战士身边徘徊;人与马在战场上朝夕共处、彼此信任,马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质朴、勇敢、坚毅的精神符号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进行,再筛选或者概括作答。
1.B.“遗憾终身”错误,结合原文“我父亲活了91岁……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可知,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与捍卫和平,父亲和战马分离,抗美援朝之前的这次离别由此变得更加动人,因此,不是表达遗憾之情,而是父亲晚年对马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B。
2.C.“贯穿全文的线索”错误,文章开头一二段没有写父亲想马。
故答案为:C。
3.结合题干“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可知,所用音乐的特点应该是悲壮、雄浑、低沉更合适(情感色彩相近即可)。
结合原文“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鬃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可知,远镜头:乌云低沉,战机低飞,硝烟四起。特写镜头:战士躺在血泊中,白马在战士身边徘徊。
结合以上可知,人与马在战场上朝夕共处、彼此信任,马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质朴、勇敢、坚毅的精神符号。
故答案为:悲壮、雄浑、低沉;
乌云低沉,战机低飞,硝烟四起;
战士躺在血泊中,白马在战士身边徘徊;
人与马在战场上朝夕共处、彼此信任,马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质朴、勇敢、坚毅的精神符号
(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4.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B.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C.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D.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2段“虽无所不读”与第3段“虽多而何为”的“虽”意思不同。
B.发,行动、发动,与《石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的“发”意思不同。
C.文中第2段“辙也未之见焉”与第3段“辙之来也”的“之”用法相同。
D.“将归益治其文”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满招损,谦得益”的“益”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苏辙写给枢密使韩琦的干谒文,文章阐释了作者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也表达了对韩太尉的仰慕之情与渴望拜见之意。
B.文章开篇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再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最后点出求见太尉是为了安邦兴国,平抚四夷。
C.作者采用“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写作思路,以作文需养气引起自己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的叙述,从而引出求见太尉的愿望表达。
D.文章语言恳切,才华毕显。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盼望太尉指点的心情,但特别声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答案】4.D
5.C
6.B
7.(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古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激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向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4.“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是“所与游者”的宾语;“不过数百里之间”是“所见”的宾语;“不过”之前应断开,排除AC;
“百氏之书”是“虽无所不读”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B。
本句译为: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故答案为:D。
5.“辙也未之见焉”意思是:但是我却还没有能够见到您。 “之”起提宾作用 。
“辙之来也”这里的“辙”指的是苏辙自己,“之”是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来”是指前来拜访。因此,“辙之来也”的意思是“我(苏辙)这次前来”。这句话表达了苏辙拜访韩太尉的目的和动机。
二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6.由“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可知,作者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通过列举孟子和太史公之“气”,说明“气”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气质或精神。
由“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可知,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
由“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可知,可以通过结交英雄豪杰、贤士大夫锻炼气魄。
由“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可知,可以通过拜见名流、大家来加强修养。
故答案为:B。
7.得分点:
以为:认为;然:然而;致:得到。
故答案为:(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王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①,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②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③。玉皇开碧落,银界④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蛾儿、雪柳、黄金缕:均为妇女的饰物。②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获罪,被罢官。1115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这首词即作于此时。③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亦借指宫阙。④银界:银河。
8.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写到了元夕的热闹景象,区别在于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眼前实景,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想象。
B.辛词开篇先写灯光、焰火之美,随后又写游人之盛、歌舞之乐,从多方面渲染出元夕佳节的热闹氛围。
C.毛词中“蓬莱”“玉皇”均为神话形象,作者以此写元夕场面,使元夕在想象中染上辉煌瑰丽的色彩。
D.毛词中“憔悴”“冷香凝”“窗破”等词暗示作者此时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感。
9.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8.D
9.辛词以元夕的灯火辉煌、欢笑热闹,与“那人”的孤高寂寞、不同流俗形成对比,表达不肯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高洁追求(或追求理想的执着艰辛):毛词以想象中元夕的繁华热闹,与自己现实中的羁旅憔悴形成对比,表达仕途不顺、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8.D.“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感”错,“冷香”指清冷的花香或熏香,并不暗示作者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本词并无壮志难酬之感,而是羁旅他乡的凄凉憔悴,对闺中人(妻子)的深切思念,仕途失意的孤寂愁苦。
故答案为:D。
9.①辛词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借助“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风箫”“玉壶“鱼龙舞”等意象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的元夕盛况,下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这个女子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前半部分极写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如“火树银花”“香车宝马”“欢声笑语”等,营造出一种热闹、繁华的氛围。而后半部分则突然转折,突出一位意中人独处一隅的孤独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感,也反衬出其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品质 。
②毛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听说都城汴京元宵晚上灯火热闹非凡,华丽的车辆,俊秀的宝马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宛如神仙境界。玉帝把碧落打开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使“银界失黄昏”了。上阕极写元夕的繁华景象,烘托出神京之夜的繁华与辉煌 。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没人看见孤单的我,而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只有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能在梦中排除孤寂,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找我。下阕转写词人的孤寂心情,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抒发了无法排遣的孤寂与苦闷 之情。上下片形成对比,用上片的热闹突出现实的凄凉孤寂,将词人羁滞异乡、困顿潦倒、憔悴不堪的苦境与悲怀抒写得缠绵悱恻。
故答案为:辛词以元夕的灯火辉煌、欢笑热闹,与“那人”的孤高寂寞、不同流俗形成对比,表达不肯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高洁追求(或追求理想的执着艰辛):毛词以想象中元夕的繁华热闹,与自己现实中的羁旅憔悴形成对比,表达仕途不顺、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
10.(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请在横线处填入正确的句子。
(1)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姚鼐《登泰山记》)
(5)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6)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9)   ,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10)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13)爱而不见,   。(《诗经·邶风·静女》)
(14)   ?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15)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16)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17)浴乎沂,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8)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9)举先王之政,   ,不为生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0)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1)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22)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23)千古凭高对此,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4)   ,稳泛沧浪空阔。(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2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
(26)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
(27)   ,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8)陈王昔时宴平乐,   。(李白《将进酒》)
(29)   。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0)官船来往乱如麻,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1)   ,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32)奋六世之余烈,   。(贾谊《过秦论》)
(33)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34)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35)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引》)
(36)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37)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3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39)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40)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41)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2)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3)能顺木之天,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44)事不目见耳闻,   ,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45)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46)   ,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47)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48)过春风十里,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49)   ?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
(50)朱弦已为佳人绝,   。(黄庭坚《登快阁》)
(51)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2)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53)故人不独亲其亲,   。(《礼记·大道之行也》)
(54)随意春芳歇,   。(王维《山居秋暝》)
(55)新贴绣罗襦,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答案】(1)骐骥一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泣孤舟之嫠妇
(4)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青青子衿
(6)暧暧远人村
(7)迷花倚石忽已暝
(8)万里悲秋常作客
(9)轻拢慢捻抹复挑
(10)樯橹灰飞烟灭
(11)一片神鸦社鼓
(12)凄凄惨惨戚戚
(13)搔首踟蹰
(14)采之欲遗谁
(15)雕栏玉砌应犹在
(16)金风玉露一相逢
(17)风乎舞雩
(18)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19)以兴利除弊
(20)奈何取之尽锱铢
(21)洎牧以谗诛
(22)乾坤日夜浮
(23)谩嗟荣辱
(24)短发萧骚襟袖冷
(25)迩之事父
(26)修我矛戟
(27)鸿雁长飞光不度
(28)斗酒十千恣欢谑
(29)夜来幽梦忽还乡
(30)全仗你抬声价
(3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2)振长策而御宇内
(3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34)美人帐下犹歌舞
(35)昆山玉碎凤凰叫
(36)蓝田日暖玉生烟
(37)塞上长城空自许
(3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9)死当结草
(40)桂影斑驳
(41)悟已往之不谏
(42)觉今是而昨非
(43)以致其性焉尔
(44)而臆断其有无
(45)肇锡余以嘉名
(4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7)长使英雄泪满襟
(48)尽荠麦青青
(49)心非木石岂无感
(50)青眼聊因美酒横
(51)小楼一夜听春雨
(5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53)不独子其子
(54)王孙自可留
(55)双双金鹧鸪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嫠妇、暧暧、樯橹、踟蹰、雩、肇、鹧鸪。
故答案为:(1)骐骥一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泣孤舟之嫠妇
(4)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青青子衿
(6)暧暧远人村
(7)迷花倚石忽已暝
(8)万里悲秋常作客
(9)轻拢慢捻抹复挑
(10)樯橹灰飞烟灭
(11)一片神鸦社鼓
(12)凄凄惨惨戚戚
(13)搔首踟蹰
(14)采之欲遗谁
(15)雕栏玉砌应犹在
(16)金风玉露一相逢
(17)风乎舞雩
(18)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19)以兴利除弊
(20)奈何取之尽锱铢
(21)洎牧以谗诛
(22)乾坤日夜浮
(23)谩嗟荣辱
(24)短发萧骚襟袖冷
(25)迩之事父
(26)修我矛戟
(27)鸿雁长飞光不度
(28)斗酒十千恣欢谑
(29)夜来幽梦忽还乡
(30)全仗你抬声价
(3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2)振长策而御宇内
(3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34)美人帐下犹歌舞
(35)昆山玉碎凤凰叫
(36)蓝田日暖玉生烟
(37)塞上长城空自许
(3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9)死当结草
(40)桂影斑驳
(41)悟已往之不谏
(42)觉今是而昨非
(43)以致其性焉尔
(44)而臆断其有无
(45)肇锡余以嘉名
(4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7)长使英雄泪满襟
(48)尽荠麦青青
(49)心非木石岂无感
(50)青眼聊因美酒横
(51)小楼一夜听春雨
(5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53)不独子其子
(54)王孙自可留
(55)双双金鹧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1.(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人们开车往往离不开导航,导航能快捷准确地把你带到想要去的地方。汽车导航里有这么一句话:“您已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请在合适的位置调头。”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开车,对人生也有非常深刻的启迪意义。有的人选择在合适的位置调头,有的人坚持走下去,最终探出了新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导航好人生,走好风雨路
开车时,车子偏离原来的路线,导航会及时重新规划,并提醒人们在合适的地方调头。人生亦如此。当生命的旅程偏离了预设的轨道,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人生导航。导航好人生,走好风雨路,是人生的必修课。
生命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不可能一马平川,只有那些能够及时调整、果断修正、敢于变通的人,才能找回正确的路线,才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导航人生需要懂得及时调整。杨振宁早年追随费米,后来到阿里森实验室从事实验物理研究工作。然而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收获甚微。他及时调整,转回到自己擅长了理论物理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最终凭借“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因为杨振宁懂得及时调整,找回了正确的人生路线,才挣出了实验物理的束缚,飞向更广阔的科学天空,成为享誉全球的著名的物理学家。
导航人生需要懂得果断修正。谁能想到“广州好人”“最美广州街坊”杨伟根曾是“瘾君子”?人生本来顺顺当当,日子本来和和美美,却禁不住诱惑,成了毒品的俘虏。认识到偏离人生航向的他,决心戒毒。十年浮沉,苦苦挣扎,终于艰难地走出来戒毒所。如今,他是一名禁毒社工,用“过来人”身份讲述毒品的危害,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让一个又一个迷失在毒海中的人找到了回归的路。从“瘾君子”到禁毒社工,懂得果断修正的杨伟根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他的人生也因此绽放出亮丽的光彩。
导航人生还需要懂得敢于变通。在“销量至上”目标的指引下,雷军陷入了危机。一切为了销量,导致了供应链断裂,企业发展遭遇“滑铁卢”。雷军带领企业重新定位,调整变通,将“销量至上”、片面追求性价比,变成“夯实基础”,不断增加手机科技含量,提高核心技术,小米又获得了新生。雷军懂得调整策略,敢于变通,从而书写着属于他的商业传奇。他说,“顺势而为,反而梦想更容易实现”,诚哉斯言!
无论是物理学家杨振宁,还是“广州好人”杨伟根,抑或是“杰出企业家”雷军,当他们意识到行走的方向偏离时,不是固执,更不是沉沦,而是及时调整、果断修正、敢于变通,最终找回正确的路线,在不同领域绽放人生的精彩。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让我们学会调整、懂得修正、勇于变通,导航好人生,走好风雨路。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叙述日常生活现象,开车往往离不开“快捷准确”的导航;第二句引用导航常用话语“您已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请在合适的位置选择调头”;第三句由导航行车联想到人生路上亦需要借助“导航”;第四句描述人生路上面对偏离“导航路线”时的不同的选择或采取的对策。
【题干分析】材料由汽车导航到人生导航,由实入虚,考生审题立意时,要审清“调头”的比喻义——调整,修正,变通……。考生要思考行走在人生路途中,当偏离原先的预设轨道、目标规划时,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选择。人生难免会遇到“偏离路线”,像误入歧路、走上迷途、遭遇迷茫、步入困厄等,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果断修正,敢于变通,才能找回正确的路线;当然,有时候的“偏离路线”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笃定无惧,勇敢面对,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坚持往前看,兴许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是选择调整调头,重新找回正确的路线,还是选择坚持前行,开辟新的道路,这是每个考生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考生也可以挖掘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选择之间的逻辑关联,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辨论证。
行文构思上,可以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
“引”:概述材料,由行车过渡到人生。
“议”:考生可以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学会及时调整,修正人生航向”并展开阐述,阐述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如及时调整,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而明知航向偏离,仍执意而为,滑向深渊。
“联”:联系古今典例,从正反角度展开论证:偏离航向不可怕,及时修正,找回正确路线意义重大。如从“瘾君子”到禁毒宣讲师,从“逃学少年”到名校学霸……
“结”:重申论点,照应开篇,收束全文。
【立意提取】
1.导航好人生,走好风雨路。
2.学会及时调整,找回正确的方向。
3.莫因“偏离”枉嗟叹,且凭坚定寻芳草。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 / 1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4~2025学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想我的马①
鲍尔吉·原野
大群牛羊拥挤在公路上,汽车鸣笛也不躲开。牛羊满山遍野,边走边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还没盖住地面,白音温都的牧民正赶着自家的牛羊转场去塔林花草原夏营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下意识地想告诉老父亲。接着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在镇政府,我看见一个两岁的女孩在大厅纳凉,她庄重地伸出手,跟往来办事的牧民握手,好可爱。我想说给我父亲听。他一定是盘腿坐在床上,身体摇晃,露出微笑,仿佛见到了小女孩。但是,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
父亲去世四年了,我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这几年,我没去草原,去了会想起父亲,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粪发出草药的气味,排队飞行的大雁,翅膀反射着阳光。被晒得灰白的木轮车边上,牵牛花(蒙古语叫媳妇花)开放了,傍晚它们会收拢花瓣,像一支支雨伞。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父亲,却无处说,我感觉自己孤孤单单。
父亲性格刚直,说人论世,言语激昂。进入80岁,他变得柔软安静。到90岁,他几乎不说话,趴窗台看绿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亲度过91岁生日后,开始说他的战马。马的名字叫沙日拉,意思是带点黑灰斑点的白马。
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他说:“战争啊,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
我怕父亲情绪激动,扶他到床上躺下,说:“你别想过去的事了,享受幸福的晚年吧。”
父亲说:“沙日拉爱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欢马的汗味。我想我的马。”
2019年7月,父亲的身体开始虚弱。10月1日上午,电视直播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我们早早把父亲扶到沙发上,他坐不住,身体两边放了两床棉被。十点整,电视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纪录片。70年前的这天,我父亲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他是内蒙古骑兵白马团的战士。我父亲目不转睛地看完电视画面,说:“我没找到我的马。”
那天晚上,我们看完电视准备休息,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站着,像要宣布一件事。他说:“我的马……”“马”字没说出来,眼泪已在他脸上流淌,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我上前扶他,感觉他在颤抖。他说:“我的马在哪儿?”
母亲说:“快睡觉吧,你说你的马在抗美援朝时被送到朝鲜去了。”
父亲躺在床上说:“我想我的马,我感觉孤孤单单。”最近听了章琴瑞日布唱的一首歌:“说起唯一的故乡,眼泪落下来,自己都没察觉。说起唯一的马,眼泪落下来,自己竟不知道。”好像在唱我父亲。父亲以前说起马兴高采烈,夸马的眼睛、马的鬃毛。现在提起马,他的脸上挂着泪水也不擦,浑然无觉。
我父亲活了91岁,经历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终点,他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却忘不了那匹战马。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
一个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亲溘然辞世。如果有天堂,他会在那里见到他的马。在天堂的绿草地上,他和白马一同徜徉。
(有改动)
【注】①本文为绘本《父亲的战马》后记。
文本二:
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首部以马为题材的文学绘本《父亲的战马》,是一曲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
生长于内蒙古广袤草原的鲍尔吉·原野对家乡,以及家乡的马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父亲的战马》正是取材于原野先生父亲那顺德力格尔与心爱的白马沙日拉之间真实的情感经历。那顺德力格尔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8岁离开家乡科尔沁左翼后旗,加入解放军,作为内蒙古骑兵二师白马团的成员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大小战役,战马沙日拉曾救过他的性命。在将战马送往朝鲜战场后,他一直念念不忘。胜利的荣耀属于蒙古族战士,同样的军功章也属于来自内蒙古草原的战马。
作家、评论家汪政先生在谈到鲍尔吉·原野的草原儿童文学创作时说,原野的创作是一种富有独特地方感的边地与特色文化的写作,草原的独特生命体验深入到他的精神与骨髓里。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白马围着他打转”;在与土匪的战斗中,巴图、却吉、杜楞扎那、东山四名蒙古族战士牺牲,战斗结束后他们的战马找不到主人,“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鬃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
当父亲将战马送上抗美援朝战场时,当每一名蒙古族骑兵将自己心爱的马送上驶向朝鲜前线的列车时,他们胸中激荡着保家卫国的战鼓,同时也激荡着古老草原上马的赞歌。
(摘编自《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读鲍尔吉·原野〈父亲的战马〉有感》)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这里的“空空荡荡”既是写父亲身体的瘦弱,更是写父亲内心的空空荡荡,强化对“马”的思念。
B.倒数第二段中,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与捍卫和平,父亲不得不和战马分离并遗憾终身。
C.文中巧妙运用语言描写,让读者了解到父亲曾经参加解放战争、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向读者展示了历史的横截面和历史进程中革命者的风采。
D.在文章倒数第三段中,作者引用章琴瑞日布唱的一首歌,借以表达父亲在晚年对自己的战马深切的思念与不舍之情,读来真切感人,令人动容。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点带面,通过展现人与马美好的情谊,让读者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例如父亲的喃喃自语,马在主人身边流连,感人至深,让人回味。
C.“我想我的马”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亦是表现人物形象的情感主线。
D.文章通过父亲的回忆来写战争,语言平淡质朴,娓娓道来,把读者带到遥远的战争年代。
3.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同学们准备要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在简要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镜头脚本(片尾),时长:20秒
音乐特点 ①   
远镜头 ②   
特写镜头 ③   
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④   
(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4.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B.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C.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D.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2段“虽无所不读”与第3段“虽多而何为”的“虽”意思不同。
B.发,行动、发动,与《石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的“发”意思不同。
C.文中第2段“辙也未之见焉”与第3段“辙之来也”的“之”用法相同。
D.“将归益治其文”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满招损,谦得益”的“益”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苏辙写给枢密使韩琦的干谒文,文章阐释了作者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也表达了对韩太尉的仰慕之情与渴望拜见之意。
B.文章开篇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再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最后点出求见太尉是为了安邦兴国,平抚四夷。
C.作者采用“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写作思路,以作文需养气引起自己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的叙述,从而引出求见太尉的愿望表达。
D.文章语言恳切,才华毕显。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盼望太尉指点的心情,但特别声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王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①,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②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③。玉皇开碧落,银界④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蛾儿、雪柳、黄金缕:均为妇女的饰物。②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获罪,被罢官。1115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这首词即作于此时。③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亦借指宫阙。④银界:银河。
8.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词都写到了元夕的热闹景象,区别在于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眼前实景,毛词中的元夕盛况是想象。
B.辛词开篇先写灯光、焰火之美,随后又写游人之盛、歌舞之乐,从多方面渲染出元夕佳节的热闹氛围。
C.毛词中“蓬莱”“玉皇”均为神话形象,作者以此写元夕场面,使元夕在想象中染上辉煌瑰丽的色彩。
D.毛词中“憔悴”“冷香凝”“窗破”等词暗示作者此时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感。
9.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10.(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请在横线处填入正确的句子。
(1)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姚鼐《登泰山记》)
(5)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6)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9)   ,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10)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13)爱而不见,   。(《诗经·邶风·静女》)
(14)   ?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15)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16)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17)浴乎沂,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8)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9)举先王之政,   ,不为生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0)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1)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22)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23)千古凭高对此,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4)   ,稳泛沧浪空阔。(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2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
(26)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
(27)   ,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8)陈王昔时宴平乐,   。(李白《将进酒》)
(29)   。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0)官船来往乱如麻,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1)   ,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32)奋六世之余烈,   。(贾谊《过秦论》)
(33)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34)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35)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引》)
(36)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37)   ,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3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39)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40)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41)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2)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3)能顺木之天,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44)事不目见耳闻,   ,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45)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46)   ,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47)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48)过春风十里,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49)   ?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
(50)朱弦已为佳人绝,   。(黄庭坚《登快阁》)
(51)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2)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53)故人不独亲其亲,   。(《礼记·大道之行也》)
(54)随意春芳歇,   。(王维《山居秋暝》)
(55)新贴绣罗襦,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11.(2025高三上·成都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人们开车往往离不开导航,导航能快捷准确地把你带到想要去的地方。汽车导航里有这么一句话:“您已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请在合适的位置调头。”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开车,对人生也有非常深刻的启迪意义。有的人选择在合适的位置调头,有的人坚持走下去,最终探出了新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悲壮、雄浑、低沉;乌云低沉,战机低飞,硝烟四起;战士躺在血泊中,白马在战士身边徘徊;人与马在战场上朝夕共处、彼此信任,马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质朴、勇敢、坚毅的精神符号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进行,再筛选或者概括作答。
1.B.“遗憾终身”错误,结合原文“我父亲活了91岁……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可知,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与捍卫和平,父亲和战马分离,抗美援朝之前的这次离别由此变得更加动人,因此,不是表达遗憾之情,而是父亲晚年对马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B。
2.C.“贯穿全文的线索”错误,文章开头一二段没有写父亲想马。
故答案为:C。
3.结合题干“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可知,所用音乐的特点应该是悲壮、雄浑、低沉更合适(情感色彩相近即可)。
结合原文“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鬃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可知,远镜头:乌云低沉,战机低飞,硝烟四起。特写镜头:战士躺在血泊中,白马在战士身边徘徊。
结合以上可知,人与马在战场上朝夕共处、彼此信任,马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质朴、勇敢、坚毅的精神符号。
故答案为:悲壮、雄浑、低沉;
乌云低沉,战机低飞,硝烟四起;
战士躺在血泊中,白马在战士身边徘徊;
人与马在战场上朝夕共处、彼此信任,马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质朴、勇敢、坚毅的精神符号
【答案】4.D
5.C
6.B
7.(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古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激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向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4.“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是“所与游者”的宾语;“不过数百里之间”是“所见”的宾语;“不过”之前应断开,排除AC;
“百氏之书”是“虽无所不读”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B。
本句译为: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故答案为:D。
5.“辙也未之见焉”意思是:但是我却还没有能够见到您。 “之”起提宾作用 。
“辙之来也”这里的“辙”指的是苏辙自己,“之”是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来”是指前来拜访。因此,“辙之来也”的意思是“我(苏辙)这次前来”。这句话表达了苏辙拜访韩太尉的目的和动机。
二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6.由“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可知,作者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通过列举孟子和太史公之“气”,说明“气”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气质或精神。
由“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可知,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
由“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可知,可以通过结交英雄豪杰、贤士大夫锻炼气魄。
由“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可知,可以通过拜见名流、大家来加强修养。
故答案为:B。
7.得分点:
以为:认为;然:然而;致:得到。
故答案为:(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答案】8.D
9.辛词以元夕的灯火辉煌、欢笑热闹,与“那人”的孤高寂寞、不同流俗形成对比,表达不肯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高洁追求(或追求理想的执着艰辛):毛词以想象中元夕的繁华热闹,与自己现实中的羁旅憔悴形成对比,表达仕途不顺、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8.D.“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凉感”错,“冷香”指清冷的花香或熏香,并不暗示作者迫于生计、境况潦倒;本词并无壮志难酬之感,而是羁旅他乡的凄凉憔悴,对闺中人(妻子)的深切思念,仕途失意的孤寂愁苦。
故答案为:D。
9.①辛词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借助“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风箫”“玉壶“鱼龙舞”等意象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的元夕盛况,下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这个女子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前半部分极写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如“火树银花”“香车宝马”“欢声笑语”等,营造出一种热闹、繁华的氛围。而后半部分则突然转折,突出一位意中人独处一隅的孤独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感,也反衬出其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品质 。
②毛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听说都城汴京元宵晚上灯火热闹非凡,华丽的车辆,俊秀的宝马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宛如神仙境界。玉帝把碧落打开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使“银界失黄昏”了。上阕极写元夕的繁华景象,烘托出神京之夜的繁华与辉煌 。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没人看见孤单的我,而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只有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能在梦中排除孤寂,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找我。下阕转写词人的孤寂心情,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抒发了无法排遣的孤寂与苦闷 之情。上下片形成对比,用上片的热闹突出现实的凄凉孤寂,将词人羁滞异乡、困顿潦倒、憔悴不堪的苦境与悲怀抒写得缠绵悱恻。
故答案为:辛词以元夕的灯火辉煌、欢笑热闹,与“那人”的孤高寂寞、不同流俗形成对比,表达不肯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高洁追求(或追求理想的执着艰辛):毛词以想象中元夕的繁华热闹,与自己现实中的羁旅憔悴形成对比,表达仕途不顺、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之情。
10.【答案】(1)骐骥一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泣孤舟之嫠妇
(4)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青青子衿
(6)暧暧远人村
(7)迷花倚石忽已暝
(8)万里悲秋常作客
(9)轻拢慢捻抹复挑
(10)樯橹灰飞烟灭
(11)一片神鸦社鼓
(12)凄凄惨惨戚戚
(13)搔首踟蹰
(14)采之欲遗谁
(15)雕栏玉砌应犹在
(16)金风玉露一相逢
(17)风乎舞雩
(18)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19)以兴利除弊
(20)奈何取之尽锱铢
(21)洎牧以谗诛
(22)乾坤日夜浮
(23)谩嗟荣辱
(24)短发萧骚襟袖冷
(25)迩之事父
(26)修我矛戟
(27)鸿雁长飞光不度
(28)斗酒十千恣欢谑
(29)夜来幽梦忽还乡
(30)全仗你抬声价
(3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2)振长策而御宇内
(3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34)美人帐下犹歌舞
(35)昆山玉碎凤凰叫
(36)蓝田日暖玉生烟
(37)塞上长城空自许
(3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9)死当结草
(40)桂影斑驳
(41)悟已往之不谏
(42)觉今是而昨非
(43)以致其性焉尔
(44)而臆断其有无
(45)肇锡余以嘉名
(4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7)长使英雄泪满襟
(48)尽荠麦青青
(49)心非木石岂无感
(50)青眼聊因美酒横
(51)小楼一夜听春雨
(5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53)不独子其子
(54)王孙自可留
(55)双双金鹧鸪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嫠妇、暧暧、樯橹、踟蹰、雩、肇、鹧鸪。
故答案为:(1)骐骥一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泣孤舟之嫠妇
(4)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青青子衿
(6)暧暧远人村
(7)迷花倚石忽已暝
(8)万里悲秋常作客
(9)轻拢慢捻抹复挑
(10)樯橹灰飞烟灭
(11)一片神鸦社鼓
(12)凄凄惨惨戚戚
(13)搔首踟蹰
(14)采之欲遗谁
(15)雕栏玉砌应犹在
(16)金风玉露一相逢
(17)风乎舞雩
(18)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19)以兴利除弊
(20)奈何取之尽锱铢
(21)洎牧以谗诛
(22)乾坤日夜浮
(23)谩嗟荣辱
(24)短发萧骚襟袖冷
(25)迩之事父
(26)修我矛戟
(27)鸿雁长飞光不度
(28)斗酒十千恣欢谑
(29)夜来幽梦忽还乡
(30)全仗你抬声价
(3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2)振长策而御宇内
(3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34)美人帐下犹歌舞
(35)昆山玉碎凤凰叫
(36)蓝田日暖玉生烟
(37)塞上长城空自许
(3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9)死当结草
(40)桂影斑驳
(41)悟已往之不谏
(42)觉今是而昨非
(43)以致其性焉尔
(44)而臆断其有无
(45)肇锡余以嘉名
(4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47)长使英雄泪满襟
(48)尽荠麦青青
(49)心非木石岂无感
(50)青眼聊因美酒横
(51)小楼一夜听春雨
(5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53)不独子其子
(54)王孙自可留
(55)双双金鹧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11.【答案】例文:
导航好人生,走好风雨路
开车时,车子偏离原来的路线,导航会及时重新规划,并提醒人们在合适的地方调头。人生亦如此。当生命的旅程偏离了预设的轨道,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人生导航。导航好人生,走好风雨路,是人生的必修课。
生命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不可能一马平川,只有那些能够及时调整、果断修正、敢于变通的人,才能找回正确的路线,才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导航人生需要懂得及时调整。杨振宁早年追随费米,后来到阿里森实验室从事实验物理研究工作。然而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收获甚微。他及时调整,转回到自己擅长了理论物理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最终凭借“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因为杨振宁懂得及时调整,找回了正确的人生路线,才挣出了实验物理的束缚,飞向更广阔的科学天空,成为享誉全球的著名的物理学家。
导航人生需要懂得果断修正。谁能想到“广州好人”“最美广州街坊”杨伟根曾是“瘾君子”?人生本来顺顺当当,日子本来和和美美,却禁不住诱惑,成了毒品的俘虏。认识到偏离人生航向的他,决心戒毒。十年浮沉,苦苦挣扎,终于艰难地走出来戒毒所。如今,他是一名禁毒社工,用“过来人”身份讲述毒品的危害,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让一个又一个迷失在毒海中的人找到了回归的路。从“瘾君子”到禁毒社工,懂得果断修正的杨伟根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他的人生也因此绽放出亮丽的光彩。
导航人生还需要懂得敢于变通。在“销量至上”目标的指引下,雷军陷入了危机。一切为了销量,导致了供应链断裂,企业发展遭遇“滑铁卢”。雷军带领企业重新定位,调整变通,将“销量至上”、片面追求性价比,变成“夯实基础”,不断增加手机科技含量,提高核心技术,小米又获得了新生。雷军懂得调整策略,敢于变通,从而书写着属于他的商业传奇。他说,“顺势而为,反而梦想更容易实现”,诚哉斯言!
无论是物理学家杨振宁,还是“广州好人”杨伟根,抑或是“杰出企业家”雷军,当他们意识到行走的方向偏离时,不是固执,更不是沉沦,而是及时调整、果断修正、敢于变通,最终找回正确的路线,在不同领域绽放人生的精彩。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让我们学会调整、懂得修正、勇于变通,导航好人生,走好风雨路。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叙述日常生活现象,开车往往离不开“快捷准确”的导航;第二句引用导航常用话语“您已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请在合适的位置选择调头”;第三句由导航行车联想到人生路上亦需要借助“导航”;第四句描述人生路上面对偏离“导航路线”时的不同的选择或采取的对策。
【题干分析】材料由汽车导航到人生导航,由实入虚,考生审题立意时,要审清“调头”的比喻义——调整,修正,变通……。考生要思考行走在人生路途中,当偏离原先的预设轨道、目标规划时,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选择。人生难免会遇到“偏离路线”,像误入歧路、走上迷途、遭遇迷茫、步入困厄等,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果断修正,敢于变通,才能找回正确的路线;当然,有时候的“偏离路线”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笃定无惧,勇敢面对,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坚持往前看,兴许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是选择调整调头,重新找回正确的路线,还是选择坚持前行,开辟新的道路,这是每个考生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考生也可以挖掘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选择之间的逻辑关联,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辨论证。
行文构思上,可以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
“引”:概述材料,由行车过渡到人生。
“议”:考生可以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学会及时调整,修正人生航向”并展开阐述,阐述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如及时调整,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而明知航向偏离,仍执意而为,滑向深渊。
“联”:联系古今典例,从正反角度展开论证:偏离航向不可怕,及时修正,找回正确路线意义重大。如从“瘾君子”到禁毒宣讲师,从“逃学少年”到名校学霸……
“结”:重申论点,照应开篇,收束全文。
【立意提取】
1.导航好人生,走好风雨路。
2.学会及时调整,找回正确的方向。
3.莫因“偏离”枉嗟叹,且凭坚定寻芳草。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