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竞”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习王戎善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述《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并理解“树在路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三、教学活动设计:
创设情境:
1.师: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识历史人物,讲人物故事,做文化传承人。看!学校名人故事会正招募“历史故事传承人”。老师这儿有三条锦囊妙计,你只要把它们收入囊中,就可以获得“历史故事传承人”的勋章。大家加油吧!
师:看看这两幅图,他们是什么故事?故事名称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
师:对,题目是由人物、事件组成的。该怎么读呢?
师:被你发现了,要在人物后面停顿。
师:那现在你会读今天的课题吗?
师:你很聪明,在人物后面停顿是读文言文的好方法。我们再来读一读。
活动一:我是朗读者,读王戎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谁用这个方法读读这几句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
师:大家真会学以致用。在人物后面停顿能帮我们读好文言文。
师:这个长句子,你能读准确吗?
(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后面的男生请你读。
师:读得准确。 “多子折枝”是什么意思。
预设: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师:说得很准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借助插图就理解了意思。这儿“折”是?
师:这就是据义定音的好方法。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生读)师:大家很会学习,在事物后面停顿也能帮助我们读好文言文。
(二)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师:那我们读好文言文就可以借助节奏线读出停顿。大家试着读读。
(生读)师:好,你来试一试。
师1:读准了停顿,读出了节奏。
你再来。(生读)师2:读得有进步。要读得更好,还要读出声断气连,读出韵味。
(3)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1.师:(范读)听老师读。你能像老师这样再来读一读吗?请你来试一试。
(生读)师评价:读得有点味道了,这就是进步。
师:古代的文章都是竖着写的,(出示)像这样从右往左读,请你读。
(生读)师评价:大家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师:没有标点,你还会读吗?谁来挑战。我们一起读一读。(配乐朗诵)
(生读)师评价:对照标准,大家自评,你可以得几颗星?
恭喜得到三颗星的同学,顺利收获一条锦囊妙计,得到一颗朗读李。
活动二:我是故事王,讲王戎
师:同学们,咱们不仅要读好文言文,还要读懂文言文。回忆一下,你记得哪些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
(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联系生活)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好方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方法疏通文意,尝试自己读懂它。时间为2分钟。
师:你最勇敢,你来展示。
生讲。
师:你用上这些方法基本疏通了文意,很了不起。这里解释得不准确,(有一个地方老师发现你解释得很精彩)我们一起看看。(出示:人问之)“之”是什么意思?
师:你还原情境,联系上文,理解“之”是指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师:文中还出现过,你找到了吗?每次意思相同吗?
生:“取之”中指摘李子。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呢?
师评价:你联系上下文,知道了都代指李子。
师:文言文中,“之”用途广泛,可以代指人,可以代指事物,也可以代指一件事。小小文言文中藏着许多奥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曾经、看注释。
师:“尝”现在是什么意思?(品尝)
师:像“尝”一样,随着时代变迁,字的意思发生变化,这就是古今异义字。文中还有一个古今异义字,你发现了吗?
生:走。
师:“走”现在是指什么?(走路)古代是什么意思?(跑)你是怎理解的?
生1:诸儿竞走取之。你结合注释知道是“跑”的意思。
生2 :你联系旧知,知道文言文中“走”的意思是跑。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理解了文意,那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
生展示讲。
师:结合注释把故事讲完整了。如何将这个故事讲得既具体形象,又让人听了过耳不忘。你有什么好办法?(板贴:看注释,讲完整)
请你说。你来补充。
师:当诸儿看到“多子折枝”时,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请你。(生1:这李子这么大,大家快来摘啊!)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
你再来:(生2: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跑过来摘李子。)你抓住人物的动作。
师:而戎会想什么?
师过渡:看,大家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还有心理,就这样补充故事的情节就可以让我们的故事讲得更生动。致敬先贤,传承文化。下面请大家借助连环画和评价标准,同桌两人互相讲一讲,评一评。(4分钟)
师:谁来展示?
指名讲,谁来评价?你的评价很有道理。和他一样获得三颗星的请举手,恭喜你们,顺利拿到第二条锦囊妙计,摘得故事李子。(板贴:补情节,讲生动)
活动三:我是思辨家,议王戎
师:王戎七岁就见识不凡,当诸儿竞走取之时,王戎是怎么做的?
生:唯戎不动。
师:他为什么没有摘李子?请你找到这句话读一读。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王戎没有尝过李子,为什么判断它是苦李呢?我们借助思维导图,再结合学习伙伴的提示用上关联词一起来推理推理。
生说。
师:那你能学着古人说话的方式说一说吗?
生1:若是甘李,则人竞相取之,则树上无子。
师:尔乃思维敏捷者也!
生2:树上多子折枝,是因为无人取之,此必苦李。
师:你表达流畅,思路清晰,尔乃聪慧者也!
师:王戎是用了哪种推理方式?对比两种推理方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逆向推理很精彩(倒着推理的),这也是王戎的过人之处。
师:王戎观察到“多子折枝”,就能思考出来来往往这么多人却没有人摘,进而推断出这是苦李。推理过程环环相扣,那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善观察/勤思考/会推理(板书)
师:你们在本环节中大胆思考,学着推理,恭喜你们摘得思辨李子。
师:我们认识了这样的小王戎。(师手指着)正因为如此,长大以后他才学过人,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之一,青史留名。
写字:
“戎”字是寓意深厚。我们看看视频了解一下。【短横竖撇代表着铠甲的意思,“戈”代表着兵器,合起来表示武器、军队的意思。军装可以说:戎装。】
师:你能像王戎学习,好好观察一下写这个字我们应当注意些什么?
你说,你再说。老师总结了三句口诀。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下。请你在学习单上写一写,注意书写姿势。请对照标准自评,同桌互评。写得不规范的请修改。
这节课就接近尾声了。课上收获三个李子的请举手,恭喜你们收获三条妙计,成为“历史故事传承人”,获得荣誉勋章。
作业设计:
师:一个王戎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在我们中国历史长河中就是有那么多从小就散发着智慧的人,熠熠生辉。致敬先贤,传承文化。希望同学们以本节课为起点,阅读古籍,学先贤智慧,增强文化自信。课下请同学们完成课后拓展单并阅读《世说新语》。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了王戎的优秀品质。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小儿 竞走取之 王戎 不动
善于观察冷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