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训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综合训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6:5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综合训练 2024--2025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稍(shāo)微 蒙(mēng)古包 摇曳(yè)
B.抡(lūn)起 笨拙(zhuō) 瘦削(xiāo)
C.绷(běng)着脸 崎岖(qí qū) 电钮(niǔ)
D.擎(qíng)着 单薄(báo) 千钧(jūn)一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全神贯主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居高临下
B.排山到海 威风凛凛 别出新裁 大步流星
C.技高一筹 练练有词 忘乎所以 心满易足
D.跌跌撞撞 自作自受 汹涌澎湃 断断续续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美妙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B.明明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有一颗赤子之心,是个懂事的孩子。
C.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D.这篇文章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快,值得一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博物馆里陈列着3000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B.那棵高大的桂树又开花了,我们一起去瞻仰。
C.《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D.我对语文很感兴趣,所以上语文课时我听得特别认真。
5.下面句子中,运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B.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C.走到大草原,我感到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牧民是那么热情。
D.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二、填空题
6.根据语境用原文填空
(1)行走在月下,清风徐来,稻田蛙声此起彼伏,不禁让辛弃疾吟诵出千古“丰收”名句:“ , 。”
(2)关于爱国,诗人曹植这样写道“捐躯赴国难, 。”
(3)《书湖阴先生壁》中使用对偶手法的两句是“ , 。”
(4)鲁迅的名言“ ,怜子如何不丈夫”道出了英雄的丰富情感。
(5)锺子期死,伯牙心痛不已,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
(6)月亮越升越高,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月光曲》)
三、句子训练
7.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我要努力学习。(改双重否定句)
8.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改双重否定句)
9.经过几天奋战,大火终于被我们扑灭了。(改为主动句)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母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 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弋人伺其便
母呼其雄至
誓不复射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12.读了这则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公共交通指南
①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要在双流国际机场乘坐地铁10号线,在“太平园”站下车,再转地铁3号线至“熊猫大道”站下车,然后步行10米,乘坐景区直通车至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南门。全程约32公里,耗时约1小时20分钟。
②成都火车北站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要在火车北站乘坐地铁7号线,在“驷马桥”站下车,再转地铁3号线至“熊猫大道”站下车,然后步行10米,乘坐景区直通车至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南门。全程约10.5公里,耗时约50分钟。
③成都火车东站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要在火车东站乘坐地铁7号线,在“驷马桥”站下车,再转地铁3号线至“熊猫大道”站下车,然后步行10米,乘坐景区直通车至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南门全程约20公里,耗时约1小时10分钟。
【材料二】
开园时间:07:30~18:00
景区票价:55元/人
半价27元/人:6周岁(不含)~22岁(含)本科(不含成人教育)及以下在读学生。60周岁(含)以上人群免票。
购票方式:网络购票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相关信息
【材料三】
大熊猫(哺乳动物)“小百科”
简介: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两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外形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
【材料四】
珍贵的大熊猫
①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而有趣的动物。
②大熊猫的数量很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的大熊猫一共有2200多只。
③大熊猫的生活习惯奇特而有趣。它喜欢爬树,常常爬到云杉上剥树皮,用不了多久就将树皮剥得精光。它喜欢喝水,喝饱水以后,往往像喝醉酒那样东倒西歪,或“醉卧”在河边。
④大熊猫很机灵。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但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森林里有一种小动物叫竹鼠。大熊猫能根据竹鼠咬竹根的声响找到竹鼠的洞口,然后不停地用嘴向洞里喷气,并用前爪在地上使劲地拍打,然后伺机猎取被吓得慌忙逃窜的竹鼠,美餐一顿。
13.李明和王刚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两家准备假期结伴去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游玩。请你读材料,帮他们解决问题。
(1)李明负责规划出行的路线,他需要重点阅读材料 。
(2)王刚负责为大家买门票,他需要重点阅读材料 。
(3)李明和王刚还准备一起在现场为家人讲解大熊猫相关知识,他们需要重点阅读材料 。
14.根据材料,两家人到达成都后,有三条线路可以到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选择第 条线路最方便。
(1)乘坐地铁10号线,转地铁3号线
(2)乘坐地铁7号线,转地铁3号线
(3)乘坐地铁6号线,转地铁3号线
15.李明、王刚两个家庭共六个人出行(有四个成年人且均未到60周岁),李明购买门票共需花费 元。他想提前买好门票,应该采取 (A.现场购票 B.网络购票)的方式。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成都火车北站相比,从成都火车东站到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时间更长。
B.大熊猫的数量很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2200多只大熊猫。
C.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因此大熊猫属于食草性动物。
永远的答案
①张老师是我们三年级的班主任。她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一看到她那张脸,我的心情就糟透了。终于有一天 我忍不住向妈妈大倒苦水 您说 张老师这么凶 她爱我们吗 妈妈听了 笑着说 你自己去找答案吧
②记得有一天早上,我们正等着张老师来上课。忽然,林老师进来了,告诉我们张老师摔伤了,第一节课改为自习。“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张老师竟然出现在教室门口。她戴着一个口罩,脸上的伤痕隐约可见。整节课,她还是像以往那样讲得生动有趣,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斑斓的世界……我望着她那略显疲惫的脸,心想:张老师伤成那样,为什么不在家休息呢?
③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对张老师的看法。上周二,我当值日生。一放学,我就把自己组的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突然,我发现方正越将一个纸团扫到我脚边。于是,我用一个漂亮的“后仰跳投”把那个纸团回敬到他的“地盘”上。可不幸的是,我这几乎完美的“杰作”,却撞到了枪口上,被张老师的“千里眼”逮了个正着。于是,我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扫地一周的处罚。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愤愤不平,委屈极了:明明是方正越的错,张老师却处罚我,太不公平了!下课后,我被她约去办公室谈话。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办公室,原以为她会严厉批评。没想到,她温柔地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利安,你是校级评比员,我对你的要求比别人高,老师希望你能在班里起表率作用。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能告诉我那天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吗 ”她的话使我羞愧不已。我悻悻地说:“ ”原来,在张老师心里,我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她是在对我使用“苦药”呀!我一定要把身上的坏毛病治好,做最好的自己。
④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温暖的答案,一个永远的答案。“严师出高徒”,她对我们的严格要求,正是源于对我们深深的爱。在我的心目中,她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
17.给第一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18.根据上下文填空。
(1)文中“杰作”是指 ;“苦药”是指 。
(2)从 可以看出张老师是个 的人;从 还可以看出她是个 的人。
19.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张老师伤成那样,为什么不在家休息呢?
(2)为什么“我愤愤不平,委屈极了”?
20.根据文章展开想象,在第三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我”可能会说的话。
21.“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温暖的答案,一个永远的答案。”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参考答案:
1.C
A.蒙(mēng)古包——(měng);
B.瘦削(xiāo)——(xuē);
D.单薄(báo)——(bó);
2.D
A.全神贯主——全神贯注;
B.排山到海——排山倒海,别出新裁——别出心裁;
C.练练有词——念念有词,心满易足——心满意足;
3.B
B.“饱经风霜”原意是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通常用来形容人的阅历丰富或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在此句中,“饱经风霜”用来形容“明明”一个孩子,显然不恰当,因为孩子通常不会经历太多的世事和困苦。因此,此处的“饱经风霜”使用不恰当。
4.D
A.病因是语序混乱,可将“新出土的”和“3000多年前”调换位置即可。
B.病因是用词不当。可将“瞻仰”改为“观赏”。
C.病因是句式杂糅。“的作者”和“写的”杂糅,应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5.C
A.此句将“破课桌”比作“古战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课桌上的丰富想象和战斗场景。
B.此句将“坐在土炕上”的情景比作“坐在船上”,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坐在土炕上的独特视角和感受。
C.此句连用三个“那么”描写出了大草原的特点,采用了排比句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D.此句将“唐诗”和“宋词”分别比作“两颗璀璨的明珠”,运用了比喻手法,突出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璀璨光芒。
综上所述,选项C运用的修辞手法(排比)与其他三项(比喻)不同。
6.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视死忽如归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无情未必真豪杰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卷起了巨浪
7.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我不得不努力学习。
双重否定句就是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语气比肯定句更为强烈。
此句中,可在“要”前加“不能不”或“不得不”,这样既不改变原意,又起到强化语气的作用。
示例: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我不能不努力学习。
8.我们不能不遵守交通规则。
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的方法:
①确定合适的双重否定词,常见的有“不得不”“不能不”“非……不可”“没有……不”“无不”等。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的语气来选择。
②替换或添加双重否定词,将肯定词替换为双重否定词。
③检查句子意思和通顺程度,确保句子的意思和原句一致,且读起来通顺自然。
本题中可选双重否定词“不能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其表达的意思与原句“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致,但语气更加强烈。通过使用双重否定,更加突出了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故可改为:我们不能不遵守交通规则。
9.经过几天奋战,我们终于扑灭了大火。
把被动句改为主动句,关键在于弄清楚原句中的施动者(动作的发出者)和受动者(动作的承受者)分别是谁,然后将施动者放到主语的位置,受动者放到宾语的位置,再相应调整句子的语序和动词表述,使其符合主动句的表达习惯,也就是呈现出 “谁做了什么事” 这样常规的主动句式结构。
在 “经过几天奋战,大火终于被我们扑灭了”这句话中,“我们”是施动者,也就是实施“扑灭”这个动作的主体;“大火”是受动者,是“扑灭”这个动作的承受对象。
示例:经过几天奋战,我们终于扑灭了大火。
10. 它,指母猿。 来,到来。 再 11.射鸟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12.动物之间也有亲情和爱,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尊重、热爱生命。
1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弋人伺其便”意思是射鸟的人等待合适的时机。本句中“其”是代词,指它(母猿)。
“母呼其雄至”意思是猿猴妈妈呼唤雄猿来到(身边)。本句中“至”的意思是“来到、靠近”。
“誓不复射”意思是发誓不再射箭。本句中“复”的意思是“再,又”。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是一个连动句。句子的主语是“射者”,即射箭的人。“折矢”(折断箭)、“弃弓”(丢弃弓)、“誓不复射”(发誓不再射箭)是三个连续的动作。
“折”是“折断”的意思。“矢”指“箭”,在古代文献中,“矢”常常用来指代箭。“弃”是“丢弃、抛弃”的意思。“誓”是“发誓”的意思,“复”是“再、又”的意思。
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这些翻译组合起来,应为: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12.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
完成本题首先要整体理解故事内容,故事主要讲了叫悟空的僧人看到一只猿母坐在树梢,被弋人射中了腹部,猿母随后呼唤雄猿过来,把幼猿托付给它,哀鸣几声后拔箭倒地而死,而弋人目睹这一切后,折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再分析故事中表达的深意。根据短文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猿母在中箭后,忍着剧痛,首先想到的是将幼猿托付给雄猿。这展现出强烈的母爱,它在生命垂危之际,牵挂的依然是自己的孩子,这种母爱是无私且伟大的。就像人类母亲在危险时刻,也会毫不犹豫地保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猿母的行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母爱的本能跨越了物种的界限。
第二、射者最初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猎获取猎物),对猿母射出了箭。然而,当他看到猿母一系列的行为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的良心被唤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其他生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种觉醒体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第三、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应该以主宰者的姿态随意伤害其他生物。猿母和幼猿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射者的行为破坏了这种和谐。而当射者改变行为后,才有可能重新建立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告诉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参考译文:
一个叫悟空的和尚,在长江边见到一只猿猴坐在树梢上,射鸟的人趁它不注意,(用箭)射它,正好射中雌猿的腹部。那只母的叫了那只雄的来,托付自己的孩子给它,哀叫了几声,就把箭拔出来,掉地死了。射箭的人,把箭折了,丢了弓,发誓再也不打猎了。
13. 一/1 二/2 三四 14.(1) 15. 274 B 16.C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和阅读方法。
(1)李明负责规划出行的路线,他需要重点阅读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详细描述了从不同地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火车北站、成都火车东站)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公共交通指南,包括乘坐地铁的线路、换乘站点、步行距离以及乘坐景区直通车的提示,还有全程的距离和预计耗时,这些信息对于规划出行路线非常关键。
(2)王刚负责为大家买门票,他需要重点阅读材料二。因为材料二提供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开园时间、景区票价、半价和免票政策以及购票方式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购买门票至关重要。
(3)李明和王刚还准备一起在现场为家人讲解大熊猫相关知识,他们需要重点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材料三可以了解到大熊猫的基本简介,包括其分类、外形特征等;从材料四的第②段可以了解到大熊猫的珍贵性,数量很少;从材料四的第③段可以了解到大熊猫的生活习惯,奇特而有趣;从材料四的第四段可以了解到大熊猫的机灵特性,以及它的食肉本性。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为家人提供全面而生动的大熊猫知识讲解。
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结合所给语境,他们在双流国际机场,结合材料一“公共交通指南”第①段句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双流国际机场乘坐地铁10号线,在‘太平园’站下车,再转地铁3号线至‘熊猫大道’站下车,然后步行10米,乘坐景区直通车至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南门。全程约32公里,耗时约1小时20分钟。”可知选择第①条线路最合适,乘坐地铁10号线,转地铁3号线。故选(1)。
1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二“景区票价:55元/人 半价27元/人:6周岁(不含)~22岁(含)本科(不含成人教育)及以下在读学生。60周岁(含)以上人群免票。购票方式:网络购票”联系所给语境,李明、王刚两个家庭共六个人出行(有四个成年人且均未到60周岁)可知,李明、王刚是六年级学生可以享受半价票,共54元,其他四人需要购买全票,共220元,因此购买门票需要274元。结合“购票方式:网络购票”可知需要网络购买门票。故选B。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从材料三简介“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材料四第④段句子“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但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可知,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即便它以竹子为主要食物,这并不改变其生物分类上的属性,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因此,将大熊猫称为食草性动物是不准确的。
17., :“ , , ?” , :“ !” 18. “我”用一个漂亮的“后仰跳投”把那个纸团回敬到他的“地盘”上 明明是方正越的错,却罚我扫地一周 摔伤后仍然坚持给我们上课 热爱工作 张老师与“我”的对话中 具有教育智慧,热爱学生 19. 张老师爱岗敬业,热爱工作,关心自己的学生。 因为方正概将纸团扫到“我”脚边, “我”只是将纸团回敬他,错不在 “我”,却被老师逮个正着,被罚扫地一周。 20.对不起,张老师是我错了,我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21.“我”明白了张老师之所以对“我们”严格要求,是源于对“我们“深深的爱,对“我们”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17.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辨析与使用。
仔细阅读第①自然段需要加标点的句子“终于有一天 我忍不住向妈妈大倒苦水 您说 张老师这么凶 她爱我们吗 妈妈听了 笑着说 你自己去找答案吧”,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孩子对张老师严厉态度的困惑,并向母亲寻求答案的情景。
第一处和第二处,“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向妈妈大倒苦水:” 这里要使用逗号来分隔时间状语“终于有一天”和主句“我忍不住向妈妈大倒苦水”。冒号表示后面是说话的内容;
第三至七处,“‘您说,张老师这么凶,她爱我们吗?’” 这是孩子向母亲提出的问题,使用了引号来标示直接引语。在问题内部,逗号和问号分别用于分隔句子成分和表示疑问语气;
第八处和第九处,“妈妈听了,笑着说:” 这里描述了母亲的反应,使用了逗号来分隔描述母亲动作的短语“妈妈听了”和后续说话的内容“笑着说”。冒号同样表示后面是说话的内容;
第十至十二处,“‘你自己去找答案吧!’” 这是母亲对孩子的回答,同样使用了引号来标示直接引语。句末的感叹号表示母亲话语中的语气,可能是带有一种鼓励或轻松的意味;
综上所述,该句加标点后的正确形式为:“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向妈妈大倒苦水:“您说,张老师这么凶,她爱我们吗?”妈妈听了,笑着说:“你自己去找答案吧!”
18.本题考查词语句子含义作用及人物形象分析。
(1)“杰作”和“苦药”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含义需要依据文章的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
仔细阅读文章的第③自然段句子“一放学,我就把自己组的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突然,我发现方正越将一个纸团扫到我脚边。于是,我用一个漂亮的‘后仰跳投’把那个纸团回敬到他的‘地盘’上。可不幸的是,我这几乎完美的‘杰作’,却撞到了枪口上,被张老师的‘千里眼’逮了个正着。”“杰作”原来的意思是指出色的作品。联系文章内容以及上下文可以知道,文中的“杰作”是指“我”用一个漂亮的“后仰跳投”把那个纸团回敬到他的“地盘”上。
仔细阅读文章的第③自然段句子“原来,在张老师心里,我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她是在对我使用“苦药”呀!”结合上文的句子“于是,我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扫地一周的处罚。”、“明明是方正越的错,张老师却处罚我,太不公平了!”等,“苦药”意思是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在这里具体指明明是别人的错,张老师却处罚我。
(2)从张老师摔伤后仍坚持为学生上课可以看出她是个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人;从她处罚“我”扫地一周还可以看出她是个严格要求学生的人 ;从和“我”谈话中可以看出,张老师关爱学生,了解学生。
首先,文章第②自然段描述了张老师摔伤后的情况。“她戴着一个口罩,脸上的伤痕隐约可见。整节课,她还是像以往那样讲得生动有趣,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斑斓的世界……”这一情节充分展现了张老师对工作的高度敬业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她不顾自己的伤痛,也要确保学生们能够正常学习,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
其次,文章第③自然段还提到了张老师处罚“我”扫地一周的事情。当“我”作为值日生,将方正越扫过来的纸团回敬到他的“地盘”上时,这一行为被张老师发现了。尽管“我”觉得这是方正越的错,但张老师还是毫不留情地处罚了“我”扫地一周。这一情节表明张老师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她不会因为学生的个人情感或理由而放宽要求,这种严格的态度也是她作为一个负责任教师的体现 。
再次,文章第③自然段在与“我”交流时,她采取了温柔的教育方式,并对“我”进行疏导和引导,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因此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心学生的人。
综上所述,通过文章中的具体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同时又是一个严格要求学生,关爱学生的人。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与理解。
(1)仔细阅读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描述了张老师摔伤后依然坚持上课的情况。从语句“她戴着一个口罩,脸上的伤痕隐约可见。整节课,她还是像以往那样讲得生动有趣,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斑斓的世界……”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高度负责 。
首先,从文章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张老师尽管摔伤了,脸上带着伤痕,但她仍然选择出现在教室门口,为学生们上课。她戴着口罩,整节课都讲得生动有趣,仿佛为学生们打开了一个斑斓的世界 。这种表现说明张老师非常热爱她的教学工作,不愿意因为个人原因而耽误学生的学习。
其次,张老师的行为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高度负责。作为班主任,她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即使受伤了,她也坚持来上课,可能是担心自己的缺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或者担心其他老师无法完全替代她的角色和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张老师之所以在受伤后仍然选择来学校上课,而不是在家休息,主要是因为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她的这种行为不仅令人敬佩,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形象。
(2)仔细阅读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到张老师处罚“我”扫地一周的事情。当“我”作为值日生,将方正越扫过来的纸团回敬到他的“地盘”上时,这一行为被张老师发现了。尽管“我”觉得这是方正越的错,但张老师还是毫不留情地处罚了“我”扫地一周。因此,我感到“愤愤不平,委屈极了:明明是方正越的错,张老师却处罚我,太不公平了!”
“我”感到“愤愤不平,委屈极了”是因为张老师只看到了“我”将纸团扔回去的一幕,而没有看到是方正越先把纸团扫到“我”这边来的。在“我”看来,张老师的惩罚是不公正的,觉得自己是被误会受罚,这让“我”觉得自己承担了不该有的责任,并对张老师的处理方式感到不满与委屈。
20.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仔细阅读第③自然段,补充“我”可能会说的话需要紧密围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事件,以及文章“严师出高徒”的教育主题。结合上下文情境来展开想象写句子,“我”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乱扔垃圾和对于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并通过理想的回应行为展现出应有的自我反省及行动准则。示例:“张老师,我不应该再把垃圾扔到别人的地盘,而是应该主动捡起来,然后提醒方正越把他周围的垃圾也清理干净。”这样的填空体现了角色的成长与反思。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句子的含义。
第①自然段,文章开头以“我”和妈妈的对话开头:“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向妈妈大倒苦水:“您说,张老师这么凶,她爱我们吗?”妈妈听了,笑着说:“你自己去找答案吧!”第④自然段,文章结尾以“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温暖的答案,一个永远的答案。”收束全文,前后呼应,深化主题。如何理解结尾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主题进行分析。
在文章中,从第①自然段“我”起初不理解张老师的严厉,认为她不爱学生;到第②自然段描述了张老师摔伤后依然坚持上课的情况;第③自然段还提到了张老师处罚“我”扫地一周的事情;以及后来在与“我”交流时,她采取了温柔的教育方式,并对“我”进行疏导和引导。经历这一系列的事情,“我”领悟到她的严格其实是爱的一种表现,“我”终于理解了张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背后的深厚爱意。这个“答案”不仅温暖,因为它揭示了张老师对学生的深爱与期待,而且是“永远的”,因为这种理解与感激将长久影响“我”对教育及人生的看法。这理解给了“我”温暖,驱散了之前的误解和怨气,形成一种对张老师、对教育方式的持久的认同和感激。因此,作者在文尾第④自然段由衷感叹“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温暖的答案,一个永远的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