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类文迁移阅读 期末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雪白
①清晨,潘晟昱(shèng yù)便动身赶赴莫莫格湿地。如常的一天开始了。
②芦花摇曳,嫩水潺潺。湿地边缘鸟群留下的脚印深深浅浅。白鹤成群结队,在潮湿的空气中高蹈轻歌。袅袅炊烟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过去了,而这里仿佛一切都未发生。
③冬天的残冰还没有消融,潘晟昱的老朋友便迫不及待地赶回来了。五千余只白鹤、灰鹤、白枕鹤和数万只大雁、野鸭等水鸟在此停歇、休养。莫莫格迎来了北归的候鸟。放眼望去,鹤舞莺飞,生机盎然。潘晟昱拿出望远镜,支好三脚架,将长焦镜头对准了湿地里的鸟群。他这辈子最得意的,就是定格镜头里的这些美丽生灵。
④潘晟昱原本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些年,莫莫格生态保护做得好,大量候鸟回归。2003年,潘晟昱萌生了生态摄影的念头,于是他开始以这些候鸟为对象拍摄。渐渐地,他发现莫莫格竟然有不少世界罕见的珍贵鸟种,最珍稀的要数白鹤。
⑤现在对这些鸟儿,潘晟昱可是如数家珍,甚至还没等鸟儿亮出翅膀,他便能够脱口而出它们的名字。【甲】
⑥白鹤更成了潘晟昱相机里的嘉宾,每当用相机捕捉到白鹤振翅时的丰满羽翼、美丽长喙,看到它们无拘无束地欢歌、翱翔,潘晟昱的心里就充满了感动。白鹤每年都要万里跋涉,但是不论经历怎样的磨砺,它们同人一样,遵循群体规则,尊重手足之情,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越是对鸟类多了解一分,潘晟昱就越觉得应该倾心记录它们,尽力保护它们。
⑦【乙】二十年来,潘晟昱用相机记录下白鹤在莫莫格的珍贵瞬间,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了大量稿件和照片,呼吁人们爱护生态、关注白鹤。现在,潘晟昱不仅拍鸟,还被聘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委员、吉林白城护飞队队长。懂鸟,拍鸟,护鸟……潘晟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哪里有鸟受伤了,哪里又发现新的鸟群了,哪里的鸟有什么不对劲了……大家都第一时间想到潘晟昱。
⑧“这个鸟叔,不干人事,净干鸟事。”刚开始时,还有些人不理解潘晟昱。他们认为,鸟嘛,又不是人,哪儿都有,管得了这只还管得了那只?潘晟昱就想办法给他们做工作:白鹤,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吉祥鸟,在中国象征着长寿、福瑞。白鹤是世界濒临灭绝的动物之一,它们濒危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栖息地遭到破坏和改变。莫莫格,是白鹤眷恋的土地,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白鹤都会在这里停留。这对我们是多么大的信任!
⑨【丙】以前质疑的人没有了疑问,以前不懂的人变成了宣讲员,村民们不仅帮助潘晟昱宣传、巡查,还同潘晟昱一道,组建了近两百人的“白城护飞志愿者团队”。每年春秋两季,队员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护飞上,伴朝晖、沐夕阳,用心守护这群精灵,为它们保驾护航。
⑩【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亲切地叫潘晟昱“鸟叔”,潘晟昱觉得:做一个爱管鸟事的“鸟叔”,很开心!这个外号可以带动其他人一起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在我们莫莫格,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
1.将下面的句子还原到原文中,确切的位置是( )
几年来,很多对立者、旁观者变成了志愿者,志愿者又去给更多的人做工作。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文中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作者对白鹤怎样的情感?
白鹤每年都要万里跋涉,但是不论经历怎样的磨砺,它们同人一样,遵循群体规则,尊重手足之情,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
3.阅读第⑦段画横线句,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潘晟昱“懂鸟,拍鸟,护鸟”的具体表现。
4.第⑧段的“鸟叔”和第⑩段的“鸟叔”,两个词的感彩不同。结合语境,具体说明。
阅读《燕子来时》,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时
王琪
①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了起来。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
②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寻觅燕子的身影,聆听燕语呢喃,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
③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路边无数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争先恐后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④而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见一群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凝目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燕子们争相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⑤燕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自古就与人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每年春天,它们都像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样,不远千里万里,跋涉千山万水,为家乡引来百花满园,流水潺潺。小时候,老家的屋檐下,总有一个燕子窝,天天看燕子觅食,听燕子闲谈,自然而惬意,古典而唯美。
⑥我常常惊叹于那些燕子,它们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我从它们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
⑦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
5.请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概括作者“对燕子情有独钟”的原因。
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③自然段画直线的句子。
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7.第⑥自然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揭示出了什么现象?请你简要分析。
8.请简要分析第⑦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念烟火味
徐立新
①傍晚,在下班的途中,我闻到了一股浓烈而持久的烧烤味——羊肉串正在炭火上咝咝作响。平日里忙着工作,这烟火味几乎被我遗忘,生活也随之少了热气腾腾。此刻,街巷的烟火味让我激动不已!
②烟火味,是故乡和母亲赐予我的平生第一味。我出生在乡下,儿时的饭菜饮食,以及成长的每个日子,无不浸染着烟火之味。
③那时,我们村是清一色的砖瓦平房,一个个烟囱笔挺挺地立在各家屋顶之上。一日三餐,一缕缕炊烟从烟囱里飘出来,带着各自的滋味,钻入我的鼻腔,让我得以轻松地识破各家铁锅里的烹饪秘密:粗茶淡饭,抑或美味佳肴。
④烟火味袅袅而起,村庄便活了。对母亲而言,烟火味就是家之味。做饭炒菜时,她总在厨房里忙碌着,一会灶下添柴加火,一会锅前淋油下菜,母亲就在这烟火里忙碌了一辈子,燃尽她柴米油盐的一生。
⑤受母亲影响,我也对烟火味情有独钟。空闲时,会为她看火加柴,感受柴火烟、油烟在身边四散弥漫开来,继而,嗅到诱人的菜饭之香。那些烟火,为锅灶镀了一层层温暖之色,也让母爱之味历久弥深。
⑥经年的烟火味,经母亲之手,如柔水般,从厨房里渗出来,伴我穿过童年,来到青葱岁月。
⑦那一年,正在县城读书的我,寒假前期末考试考得不好,回家途中又逢冬雪飞降。到家时,鞋袜全湿,冷得直哆嗦。母亲立即让我坐进火厢,原来她已早早生起了火盘,设下温暖等我归来。得知我考试不利,她说:“没事,下次努力进步就是,就像你脚下的鞋袜,偶尔会湿,但只用烟火烤一下,就会干起来的。”果然,鞋袜很快便干了,全身也热乎了起来。之后,母亲又从火盘里掏出一个烧熟的、烟火味十足的红薯。屋外,大雪纷飞天地间,而我的心头已冰消雪融:盆中炭火犹旺,手中红薯犹热,母亲将烟火味揉捏得既暖心又热肺,我还有什么可耿耿于怀的呢?
⑧烟火烹饪平淡,日子就有了难以割舍的滋味。烟火味,还造就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呵护。她常说,任何时候,家里都不能没烟火味。在母亲看来,家里烟火味越浓,便是人丁越兴旺,亲情越浓烈。她期盼儿女后辈们常回家,人多,厨房便往来不绝,烟火味便一遍一遍流出厅堂,窜出院门,带出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⑨母亲还喜欢筹备家族聚会,凝聚族人。佳节时令,总要把全族人召集起来,吃顿团圆饭她和婶娘眼们,就是宴席的“大厨”,在院子里摆开几口大锅,让柴火在锅下噼啪地烧着,白烟在空·肆意地缭绕着,菜在锅里咕噜地响着。母亲乐见坐等开席的族人们在明火朗烟中,聊着天、打着牌,她说,这样的日子才是入了味的。
⑩母亲在烟火味中,烹饪出乡间美味,为家人、族人凝聚情义。她和乡下很多女性一样,用与生俱来的烟火味,打理着村庄的一个个日夜,让如我般的孩子们,在故乡的烟火味中成长、远行。
定居城市后,我发现越来越难以和烟火味亲近了——厨房和餐厅里的烟火味,被死死屏蔽在后堂里,让人难以见到,难以闻到。好在,夜宵排挡摊上依旧有烟火味,一个个临时支起来的锅灶,在夜色笼罩下烟火四起,猛火和青烟在肆意地撩拨着一颗颗不眠的心,慰藉、熨贴着一个个疲惫的灵魂,让人有家的温暖。饱腹的是食物,抚慰人心的,则是那烟火之味。
儿时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知小火炉的深意所在。现在才明白,诗人眼中,炉火正旺便是寒冬腊月里的烟火味,是他待友会装朋不二的邀约之词和款待之物,就像母亲当年用火盘、火厢迎接失落的我一般。
人到中年,我最念烟火味。烟火味,就是活泼泼的生活味,生动而暖人心脾。
9.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围绕“烟火味”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
①母亲让“我”儿时的每个日子都浸染烟火之味;
②
③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母亲将烟火味揉捏得既暖心又热肺,我还有什么可耿耿于怀的呢?
11.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2.文章以“最念烟火味”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家有斑鸠
陈忠实
①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这是斑鸠。虽然久违这种鸟叫声,却不陌生,第一声入耳,我便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②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文学评论家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这座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更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这一排房子的后院连着后面一排小楼房的后院,中间有一排粗大高耸的树木分隔。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在人刚开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梭子黑鸟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儿,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③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却无法算计。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的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④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⑤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像辨识家乡的各种鸟儿一样,不足为奇。斑鸠在我的滋水家乡的鸟类中,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也是我所见过的鸟窝中最简单最不成型的一种,简单到仅有可以数清的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的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鸟,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⑥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在家院的周围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⑦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⑧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它还是飞走了。
⑨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入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撒抛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的心里一动,它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⑩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13.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
14.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
(1)【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2)【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15.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16.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麦场
露渊
①今天外出路过郊区村庄,看到那些挺着肚子的麦苗倍感亲切,我仿佛已经闻到了它特有的麦香味。
②我的年少时光,是在麦场中度过的。所谓“麦场”就是收麦子的时候,把自家田里所有的麦子都集中在一起,先扎堆,选个好天气再一捆一捆晒开,等太阳照去麦穗上浮着的露水就可以铺场了。铺场可是个技术活,首先在麦场中间立起一捆麦子,然后顺时针均匀地一层一层把麦秆铺成圆形,铺好的麦场看起来只有金黄的麦穗,看不到麦秆,能把麦场铺成这样的一般都是长辈们。像我,这个时候只配搬麦捆,解绳子。
③记忆中最初碾麦子的场景是父亲牵着我家的骡子套着石碾,一圈一圈地碾压,我们拿着扫把在边上把那些碾压出局的麦穗尽量扫进去。天气很热,父亲不时地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骡子也是,我看见它大张着鼻孔,喘着粗气奋力前行,身上到处都是一条条汗水路子。牵着骡子反复碾压,直到看见麦穗和麦秆发白,变得柔软,父亲才牵着骡子走出麦场在一边歇着,喝口茶,用草帽当做扇子,古铜色的褶子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
④这时候母亲拿着一种叫做木杈的工具开始拾麦秆。只见母亲把木杈反扣在麦秆上,轻轻地拾那些没有麦粒的麦秆子,母亲拾成堆,我和姐姐抱出麦场。天气很热,麦场上压碎的麦秆子像浮尘一样到处都是,落在我们的头上和脖子里,我们满身的汗水和那些浮尘粘在一起,真是奇痒无比。这样的工序进行三次,那些麦粒就彻底脱离了麦秆。姐姐用推板往前推那些麦粒,母亲用扫把在后面扫,父亲用木锹把麦粒堆到一起。金色的夕阳下,我们把麦粒堆成形,这时候的晚风是最通人情世故的,它会慢慢登场,合着父母喜悦的心情。只见父亲把嘴唇隆成圈形,开始一边扬场一边吹口哨,那可不是一般的口哨,那是庄稼人和风的暗号。
⑤父亲站在麦粒堆边,手里紧握着簸箕,俨然是一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将军。随着风向,扬起一木锹带有麦秆屑和麦粒的粮食,那些麦粒黄灿灿地落在附近光滑的地面上,麦秆和麦屑就远远地被风吹起。整套动作下来,干净、麻利、快,令人目不暇接。
⑥装麦子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父亲捧起麦粒,闭上眼睛,闻着麦香很是陶醉。我们会迫不及待地抓起麦粒吹一下,仰起头把那些麦粒吃进嘴里,越嚼越香,泛着白面味,那种喜悦和幸福如今还在我的内心深处珍藏。
⑦然而我们的麦粒还没来得及清理,大雨突然造访,笆斗、扫帚、木锹,样样家伙上,七手八脚忙,总算把麦子用塑料布遮住了。以防万一,父亲不得不在雨中去看守麦场,那幅场景,我记忆犹新。
⑧我提着马灯,姐姐端着饭盆,倾斜着身子,尽量把饭盆遮住不让雨水侵犯。她的两只眼睛眯成一道线,时而使劲闭上一只眼睛,摇摇头,尽可能地甩去一点点雨水。雨水遮住了我的眼睛,我好想哭,一只手不停地抹着眼睛上的雨水。
⑨远远地看见父亲把化肥袋子折进去一个拐角顶在头上,在架子车下面铺了一个袋子坐在那里,孤独地呆愣着。好在这种天气蚊子很少,它们弱小的身躯,无法抵御风雨交加的夜晚,所以不知去向。父亲接过饭盆,架子车很小,没办法让我们三个人都能躲在下面避雨,父亲怕我们淋雨,让我们回去了。我提着马灯,姐姐拉着我的手,就在拐弯处我看到了父亲若隐若现的背影。
⑩我不知道支撑父亲生存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那个雨夜,父亲高大的身躯是怎么屈服在架子车下度过的。只是那个夜晚,父亲的身影让我觉得,庄稼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最伟大的人。时至今日,每当我有过不去的坎,父亲在那个雨夜看守麦场的身影都会及时浮现在脑海,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与接受生活的风雨。
17.依据选文梳理相关情节。
选文回忆了作者幼时一家人 →碾麦子→ →堆麦子→扬麦子→ 的过程,但 (填写事件)使“我”自喜而悲,却也获得了新的启示。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
19.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⑧段中“雨水遮住了我的眼睛,我好想哭,一只手不停地抹着眼睛上的雨水”句子的含义。
20.同样是回忆往事,于漪说:“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本文作者的感触与之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两文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抱抱曾经的自己
张亚凌
①7岁时的那个夏日,我拎着镰刀,跟着母亲去收麦子。
②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我只割两行,也只是一行一行、一小把一小把地割。很快,我就被母亲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想赶上母亲,可心里一着急,手底下就出错了。
③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有脚背,我疼得直呲牙咧嘴。脱了鞋袜,一道血口子。我没有喊没有叫,就像母亲平常处理伤口那样,抓了一点土,在手里捻细,而后撒在直流血的伤口上。看着母亲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子悄悄塞进兜里,忍着疼往前赶,只是割得更慢了。
④母亲性急,头也不回地催促着我“快点,手底下快点”。她已经打了个来回,折到我跟前。见我绷着脸慢吞吞的,就轻轻踹了我一脚,骂了句“慢腾腾,没听见麦子都炸开了”,而后继续弯腰猛割。
⑤那天临近傍晚,母亲照例拉我到池塘边冲洗,我死活不下去,她才瞅见了我没穿袜子的那只脚,还有脚背上的伤。“没事,都结痂了,两天就好了。”母亲说时语气很轻松,就像受伤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她或许不知道,一个7岁的小孩子,自己受伤了很疼很想休息却不忍心丢下母亲独自割麦子的矛盾心理吧?
⑥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我的脸颊会轻轻地贴在她的小脸蛋上说,好样的,你真是个乖孩子。
⑦10岁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考试没考好,很伤心,老师表扬别的孩子就像在批评我。
⑧如果没记错,那时应该是一块橡皮2分钱,一支铅笔5分钱,一个本子8分钱。家里是不会经常给我钱买学习用具的,可努力是必须的。贫穷出智慧吧,我想到了电池里的碳棒。那时电池也是稀罕的东西,不是开玩笑,家里带电的就一手电筒,还舍不得经常用,怕费电。我后来在亲戚家找到了一节废电池,砸开,取出碳棒,从此我拥有了一支可以长久使用的“笔”。
⑨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成绩不好,还显摆着这点学问?我才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知道该好好写,好好背。就那样,脑子并不灵光的我,渐渐地靠拢了优秀生。
⑩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办法自己拉自己一把,为你的坚持点个赞。
14岁那年,上初二了,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挺不错。只是,我不是一个长得清爽且伶牙俐齿讨人喜欢的孩子。
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等”,而后将点到名的作文当范文读。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优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
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
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我会揽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
再如果可以,我还想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却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18岁少女,没有她的刻苦劲,我怎么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顺利跨进大学的大门?
回望走过的路,点点滴滴都是付出和努力,如果可以,我真想回到过去,抱抱每一阶段里从没懈怠过的自己。感谢她们一路扶持,才让今天的我没有让自己失望。
21.本文作者回望走过的路,有哪些往事让她难以忘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品析。
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
23.第⑨段画线句写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24.朗读第 段画线句“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一句时,同学们在“重音”设计上出现了两种意见,请你任意选择一种,阐述理由。
A.小语认为“终于”可以读重音。 B.小文认为“解救”可以读重音。
25.文章第 段“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优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一句中“欣慰”与“窝火”两词并用,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
26.读完全文,我们会发现文中不止一处写道:“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C 2.表达了作者对白鹤的喜爱、赞美和敬佩之情。 3.示例:懂鸟:还没等鸟儿亮出翅膀,他便能够脱口而出它们的名字。(潘晟昱认为白鹤历经迁徙和磨难,和人一样,遵循群体规则,尊重手足之情,向往追求幸福生活。)
拍鸟:潘晟昱用相机记录下白鹤在莫莫格的珍贵瞬间。(拍摄了许多照片,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护鸟:呼吁人们爱护生态,关注白鹤。(带动他人一起关注、关心、保护野生动物。) 4.第⑧段的“鸟叔”是贬义词,说明村民不理解潘晟昱。第⑩段的“鸟叔”是褒义词,表达了大家对潘晟昱的理解、赞美和敬佩。
1.本题考查句子衔接。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潘晟昱因热爱生态摄影而关注并保护候鸟,最终带动更多人加入保护野生动物行列的故事。题干中的句子“几年来,很多对立者、旁观者变成了志愿者,志愿者又去给更多的人做工作”描述了一个由对立、旁观到参与、宣传的转变过程。
A.【甲】处描述的是潘晟昱对鸟儿的熟悉程度,与题干句子内容不符;
B.【乙】处主要讲述了潘晟昱二十年来拍摄白鹤、发表稿件和照片、呼吁人们爱护生态的事迹,并未涉及对立者、旁观者的转变;
C.【丙】处紧接在潘晟昱给不理解他的人做工作之后,描述了以前质疑和不懂的人态度的转变,以及他们如何参与到保护候鸟的行列中,与题干句子内容高度吻合;
D.【丁】处描述的是现在人们对潘晟昱的称呼以及他对此的感受,并未涉及对立者、旁观者的转变过程;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结合“白鹤每年都要万里跋涉,但是不论经历怎样的磨砺,它们同人一样,遵循群体规则,尊重手足之情,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可知,“万里跋涉”“经历磨砺”写出了白鹤迁徙至此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让我们看到了白鹤是一种有毅力有韧性的鸟类,“遵循群体规则,尊重手足之情”写出了白鹤群体迁移生活习性,就好比人类的团队意识,这里体现了作者对白鹤遵循群体规则的看法,表现出了作者对白鹤这种生物的赞美之情、钦佩之意。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⑦段中说潘晟昱“懂鸟,拍鸟,护鸟”,具体表现在各个段落中。
第⑤段“现在对这些鸟儿,潘晟昱可是如数家珍,甚至还没等鸟儿亮出翅膀,他便能够脱口而出它们的名字”、第⑥段“看到它们无拘无束地欢歌、翱翔,潘晟昱的心里就充满了感动。白鹤每年都要万里跋涉,但是不论经历怎样的磨砺,它们同人一样,遵循群体规则,尊重手足之情,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是潘晟昱“懂鸟”的具体表现。
第⑦段“二十年来,潘晟昱用相机记录下白鹤在莫莫格的珍贵瞬间,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了大量稿件和照片”是潘晟昱“拍鸟”的具体表现。
第⑦段“呼吁人们爱护生态、关注白鹤”、第⑨段“几年来,很多对立者、旁观者变成了志愿者,志愿者又去给更多的人做工作。以前质疑的人没有了疑问,以前不懂的人变成了宣讲员,村民们不仅帮助潘晟昱宣传、巡查,还同潘晟昱一道,组建了近两百人的‘白城护飞志愿者团队’”、第⑩段“做一个爱管鸟事的‘鸟叔’,很开心!这个外号可以带动其他人一起关注、保护野生动物”,是潘晟昱“护鸟”的具体表现。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第⑧段“‘这个鸟叔,不干人事,净干鸟事。’刚开始时,还有些人不理解潘晟昱”,这个句子中的“鸟叔”是村民们起初对潘晟昱的称呼,因为不理解他的举办,所以送他这个“鸟叔”的外号,是个贬义词。
第⑩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亲切地叫潘晟昱‘鸟叔’,潘晟昱觉得:做一个爱管鸟事的‘鸟叔’,很开心!这个外号可以带动其他人一起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村民们不仅理解了潘晟昱的做法,而且还帮助潘晟昱宣传、巡查,还同潘晟昱一道组建了志愿者团队,此时的“鸟叔”饱含着亲切的意味,表现了村民们对潘晟昱的赞美和敬佩,因此成为褒义词。
5.①燕子美丽、优雅;②燕子带来春天和希望;③看到燕子能让心灵舒展,心情明亮。 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燕子的眼睛比作宝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眼睛的清澈晶莹,表现了燕子的美丽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7.揭示了随着城市发展,燕子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数量逐渐减少,燕子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正在消失的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冲击。 8.①结构上,照应开头对燕子的喜爱,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带来希望和力量的感激,以及对燕子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③主题上,深化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主题。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可知,燕子美丽、优雅;
根据第②段“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可知,燕子带来春天和希望;
根据第②段“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可知,看到燕子能让心灵舒展,心情明亮。
6.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根据第③段“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燕子的眼睛比作宝石。“清澈晶莹”具体描绘出宝石的特质,通过这一比喻,将燕子眼睛具有的明亮、纯净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直观想象到燕子眼睛的动人模样,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燕子的美丽与可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目睹燕子这般模样时的倾心之感,抒发了作者对燕子深深的喜爱之情。
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⑥段“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以及“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可知,城市与乡村大兴土木,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燕子原本适宜筑巢、觅食的空间被大幅压缩,适宜其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导致燕子数量不断下滑。曾经人与燕子亲如一家,看燕子筑巢、听燕语呢喃的和谐画面,如今愈发难寻,正慢慢变为只能回味的过往。这深刻揭示出在现代社会急速发展的浪潮下,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冲击,传统乡村那种贴近自然、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也渐趋消逝,令人惋惜。
8.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结构上,尾段“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与第①段“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第②段“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根据第⑥段“我从它们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以及尾段“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可知,回忆往昔,燕子似春日使者,赋予作者希望,助其汲取奋进之力,作者感恩于心。现今,眼见高楼林立,燕子难觅踪迹,曾经美好化为回忆里的一抹乡愁,从字缝里渗出的,皆是作者对燕子渐逝的不舍与怅惘,情感浓郁且真切。
主题上,尾段“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是作者对燕子越来越少的原因的分析。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侵占了燕子的生存空间,导致燕子越来越少,其所展现的燕子生存危机,实质映射出人类发展对自然生态的侵蚀。往昔人与燕子和谐共生,如今平衡打破。作者借这段内容,深化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主题。
9. ②母亲用烟火味迎接考试失利的“我”,并安慰“我”; ③母亲在家族聚会时在烟火中烹饪,凝聚情义。 10.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揉捏”一词将烟火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用充满烟火味的美食(红薯)安慰“我”,让“我”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从而使“我”不再耿耿于怀于考试失利,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以及烟火味带给“我”的心灵慰藉。 11.①勤劳能干:母亲在厨房忙碌一辈子,操持家务,为家人做饭炒菜,用烟火味打理家庭生活。②慈爱善良:母亲用烟火味迎接失落的“我”,给予安慰;筹备家族聚会,让大家团聚,体现出她对家人和族人的关爱。③热爱生活:母亲认为家里烟火味越浓越好,喜欢在烟火中烹饪,享受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 12.①点明主旨:“最念烟火味”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烟火味的深深怀念之情,贯穿全文,体现了烟火味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活泼泼的生活味,温暖人心。②线索作用:文章围绕“烟火味”展开回忆,从故乡的烟火味、母亲与烟火味的故事等方面进行叙述,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③吸引读者:“烟火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好奇作者所念的烟火味背后的故事,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9.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划分层次,用“人+事”的形式概括。
结合第②—⑥段中“烟火味,是故乡和母亲赐予我的平生第一味。我出生在乡下,儿时的饭菜饮食,以及成长的每个日子,无不浸染着烟火之味”“烟火味袅袅而起,村庄便活了。对母亲而言,烟火味就是家之味”“受母亲影响,我也对烟火味情有独钟。空闲时,会为她看火加柴,感受柴火烟、油烟在身边四散弥漫开来,继而,嗅到诱人的菜饭之香”“经年的烟火味,经母亲之手,如柔水般,从厨房里渗出来,伴我穿过童年,来到青葱岁月”的内容可知,写母亲让我儿时的每个日子都浸染烟火之味;
结合第⑦段中“一年,正在县城读书的我,寒假前期末考试考得不好,回家途中又逢冬雪飞降。到家时,鞋袜全湿,冷得直哆嗦。母亲立即让我坐进火厢,原来她已早早生起了火盘,设下温暖等我归来。得知我考试不利,她说,没事,下次努力进步就是……果然,鞋袜很快便干了,全身也热乎了起来。之后,母亲又从火盘里掏出一个烧熟的、烟火味十足的红薯”的内容可知,写母亲用烟火味十足的红薯安慰考试失利的我;
结合第⑧—⑩段中“她常说,任何时候,家里都不能没烟火味。在母亲看来,家里烟火味越浓,便是人丁越兴旺,亲情越浓烈。她期盼儿女后辈们常回家,人多,厨房便往来不绝,烟火味便一遍一遍流出厅堂,窜出院门,带出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母亲还喜欢筹备家族聚会,凝聚族人。佳节时令,总要把全族人召集起来,吃顿团圆饭。……在院子里摆开几口大锅,让柴火在锅下噼啪地烧着,白烟在空气中肆意地缭绕着,菜在锅里咕噜地响着”“母亲在烟火味中,烹饪出乡间美味,为家人、族人凝聚情义。她和乡下很多女性一样,用与生俱来的烟火味,打理着村庄的一个个日夜,让如我般的孩子们,在故乡的烟火味中成长、远行”的内容可知,写母亲在烟火味中,烹饪出乡间美味,为家人、族人凝聚情义。
10.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结合“母亲将烟火味揉捏得既暖心又热肺,我还有什么可耿耿于怀的呢?”的内容,由“我还有什么可耿耿于怀的呢”可知,明显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反问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母亲将烟火味揉捏得既暖心又热肺”突出强调了“我”在母亲的安慰下,心头冰消雪融,充满温暖的状态,结合第⑥段中“经年的烟火味,经母亲之手,如柔水般,从厨房里渗出来,伴我穿过童年,来到青葱岁月”可知,表达了“我”对充满温暖的烟火味的怀念之情和对温暖母爱的感激之情。
1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第④段中“做饭炒菜时,她总在厨房里忙碌着,一会灶下添柴加火,一会锅前淋油下菜,母亲就在这烟火里忙碌了一辈子,燃尽她柴米油盐的一生”写母亲的勤劳淳朴;
第⑦段中“到家时,鞋袜全湿,冷得直哆嗦。母亲立即让我坐进火厢,原来她已早早生起了火盘,设下温暖等我归来。得知我考试不利,她说,没事,下次努力进步就是”写母亲的慈爱(体贴)、善解人意;
第⑧段中“烟火味,还造就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呵护。她常说,任何时候,家里都不能没烟火味”和第⑨段中“母亲还喜欢筹备家族聚会,凝聚族人”写母亲的热爱生活、热爱家庭。
12.本题考查散文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
“最念烟火味”这个题目,形式上,设置悬念——什么是烟火味?为什么最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结合第②段中“烟火味,是故乡和母亲赐予我的平生第一味”可知,“烟火味”是故乡之味,是母爱之味,是作者心灵的慰藉。主题上,结合第 段中“人到中年,我最念烟火味。烟火味,就是活泼泼的生活味,生动而暖人心脾”的内容可知,“最念”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烟火味的怀念的喜爱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烟火味”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13.(1)“我”认识并记住斑鸠
(2)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
(3)“我”看到斑鸠很惊喜,斑鸠见人就飞走 14.(1)强调了人类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伤害鸟兽的手段数不胜数,突出了作者的愤慨之情。(2)不能去掉。“探头探脑”并没有丑化斑鸠,而是生动地表现了斑鸠的小心、机警,对人类怀有戒备之心。 15.不多余。第二段讲述了“我”在波士顿城郊见到人鸟兽共存共荣的景象,第三段写了我们对鸟兽的伤害,造成了鸟兽对人类的警惕。这两段文字与前后文关系密切,既回应了“我”重见斑鸠时的惊喜,又对后文斑鸠难以跟“我”建立信任关系的原因做了交待;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重,行文具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意对即可) 16.示例1:能等来。“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结合第⑨段“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的心里一动,它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和第⑩段“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可得知“我”与斑鸠的关系已有了突破性进展,而且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鸟兽的意识已越来越强,经常见到人鸟兽和谐相处的情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来到“我”家轻松觅食。
示例2:不能等来。结合第③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的捕杀bīn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可知人类对鸟儿的残害让让“斑鸠”一直对人类保持戒心,生活中还有不少人缺乏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动物的意识,残害鸟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斑鸠要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还很困难,所以它们不会相信人类会善待它们。
1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可按表格中的时间提示,找到文中对应的内容,然后筛选关键词或概括作答。
第①空根据“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可填写出答案;
第②空根据“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可填写出时间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
第③空根据“我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可概括出答案。
14.①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这个句子很长,其中没有标点停顿,很明显是为了强调“年月”前的多重定语,“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辣”都是人类对鸟兽摧残的手段,连用能突出这些手段的数量之多,伤害力之大,引起读者的深思。同时从句子也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愤慨。
②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可知这里的“探头探脑”并不是丑化斑鸠形象,表现的是斑鸠生怕受到人类的伤害而做出的动作,可见它们的小心谨慎。如果删去这个词,则无法突出斑鸠的这种畏惧心理。
15.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作用分析。
阅读文章可知,第②段属于插叙,是作者对六年前在波士顿人与斑鸠和谐共处画面的回忆。第③段写的是我们对鸟兽伤害的各种行为。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对比,所以才有了我今日见到斑鸠的惊喜,也让读者明白现在再次见到斑鸠而它却极不信任“我”的原因所在。可以说这两段内容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让“我”今日重见斑鸠的欣喜、与它重建友好关系的过程变得顺理成章。
16.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结合第⑨段“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的心里一动,它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和第⑩段“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可得知“我”与斑鸠的关系已有了突破性进展,而且现实生活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鸟兽的意识已越来越强,经常见到人鸟兽和谐相处的情景,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斑鸠定能慢慢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来到“我”家轻松觅食。
“我”不能等来“我家的斑鸠”。结合第③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的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可知人类对鸟儿的残害让让“斑鸠”一直对人类保持戒心,生活中还有不少人缺乏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动物的意识,残害鸟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斑鸠要建立起对人类的信任还很困难,所以它们不会相信人类会善待它们。
17. 铺麦场 拾麦秆 装麦子 “我”和姐姐冒雨给父亲送饭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扬场的父亲比作将军,大词小用,生动形象地写出童年视角下的“我”看到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充满童趣。 19.此句描写的是给父亲送饭途中的情景,表现的是大雨对我的困扰和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要坚强的面对生活中风雨的道理。 20.于漪是通过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插图、读《千家诗》、聆听诗歌朗诵等金色的回忆,知道了读书、求知审美等能力对于她成长的意义。本文的作者在回忆父亲雨夜看守麦场的身影中,明白了成长的艰难和爱的伟大,从而获得面对与接受生活的风雨的勇气。
17.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辗麦子”对应第③段。
因此第一空应在第②段,结合第②段“铺场可是个技术活……像我,这个时候只配搬麦捆,解绳子”,可概括为:铺麦场。
第二空在“辗麦子”之后,在第④段,结合第④段“这时候母亲拿着一种叫做木杈的工具开始拾麦秆”,可得:拾麦秆。
“堆麦子”“扬麦子”对应第④⑤段。
第三空,根据第⑥段“装麦子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可得“装麦子”。
第四空,根据“‘我’自喜而悲”可知,对应第⑦段至结尾,结合第⑦段“以防万一,父亲不得不在雨中去看守麦场”、第⑧段“我提着马灯,姐姐端着饭盆,倾斜着身子,尽量把饭盆子遮住不让雨水侵犯……”可知,父亲在雨夜看守麦场,“我”和姐姐去给他送饭,可概括为:“我”和姐姐冒雨给父亲送饭。
1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第⑤段,“父亲站在麦粒堆边,手里紧握着簸箕,俨然是一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将军”,写父亲准备扬场时的姿态。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把父亲比作父亲比作“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将军”,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父亲只是个准备扬场的农民,在作者眼里却成了威严的将军,强调了父亲在麦场劳动时的专注与自信,表现出父亲坚定、威武的形象。在儿时的作者眼里,高大的父亲的确像将军般威武神气,这是从儿童视角来写的,充满童真童趣。这样的描述不仅生动地展现出父亲的神态和气势,还渲染了一种庄重的气氛,增强了读者的感受力。
19.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第⑧段中“雨水遮住了我的眼睛,我好想哭,一只手不停地抹着眼睛上的雨水”,写的是给“我”给父亲送饭途中的情景,表现的是夏雨对“我”的困扰以及“我”的感受;
结合⑩段“我不知道支撑父亲生存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那个雨夜,父亲高大的身躯是怎么屈服在架子车下度过的。只是那个夜晚,父亲的身影让我觉得,庄稼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最伟大的人。时至今日,每当我有过不去的坎,父亲在那个雨夜看守麦场的身影都会及时浮现在脑海,让我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与接受生活的风雨”可知,写雨是为了突出劳动人民的伟大,以及从父亲身上学到要鼓起勇气面对生活的风雨的道理。
20.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
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了以下几件事: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品《千家诗》、听两个国文老师讲课、听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结合文章结尾“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可知,这些往事层层展示了各种值得铭刻的回忆,包括小时候的读画经验、读书时的陶醉和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这些往事一起构成了作者青春记忆中的“金色回忆”,让作者懂得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热爱祖国的道理。于漪对往事的回忆唤起了青春的激情,激励她不断奋进,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本文作者的感触相对于漪的来说更加沉重和深刻。结合第⑩段“我不知道支撑父亲生存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那个雨夜,父亲高大的身躯是怎么屈服在架子车下度过的。只是那个夜晚,父亲的身影让我觉得,庄稼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最伟大的人。时至今日,每当我有过不去的坎,父亲在那个雨夜看守麦场的身影都会及时浮现在脑海,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与接受生活的风雨”可知,本文作者则通过回忆父亲在雨夜看守麦场的艰辛,感受到庄稼人的伟大和生活的艰苦,展现了对生活不易的理解。这种回忆包含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恩,并给作者以启迪,从而获得应对生活的风雨的信心和勇气。
21.(1)我割麦子受伤却不忍丢下母亲一个人干活;(2)我制作碳棒笔在操场学习;(3)我作文写得好却没被表扬;(4)我在大会上朗读自己获奖的作文。 22.围绕“运用动作描写,用‘一划拉’‘揽’‘放’‘挑’等一系列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母亲割麦的动作娴熟、快速,为下文我因着急受伤做铺垫”来答,意思贴近即可。 23.围绕“这句话写出了同学对‘我’的轻蔑、看不起;是侧面描写(或从侧面)表现出‘我’当时成绩不好,不受同学们的重视的情形,突出承受的压力之大;也突出了‘我’在压力下能刻苦勤奋读书的决心与信心”来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示例1:选择A。理由:因为之前“我”作文优等但从没有像其他优等生一样受到老师表扬,“我”很委屈很窝火,今日总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实在是不容易。
参考示例2:选择B。理由:因为之前“我”作文优等但从没有像其他优等生一样受到老师表扬,“我”很委屈很窝火,今日总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如释重负,内心变得轻松。 25.围绕“不矛盾,‘欣慰’指的是我的作文一直在优等里面;‘窝火’指的是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也没被当范文读过”来答,意思贴近即可。 26.开放性试题,符合文意即可。参考示例:可以从“照应题目;结构上承接上文,对上文内容进行总结;从全文来看,构成反复,表达了作者对曾经的自己的感激之情”等方面来答,意思贴近,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段中“7岁时的那个夏日,我拎着镰刀,跟着母亲去收麦子”,③段中“一镰下去,没割到麦子倒割破了自己的鞋面,还有脚背,我疼得直呲牙咧嘴。脱了鞋袜,一道血口子。我没有喊没有叫,就像母亲平常处理伤口那样,抓了一点土,在手里捻细,而后撒在直流血的伤口上。看着母亲不直腰地割着,我将那只袜子悄悄塞进兜里,忍着疼往前赶,只是割得更慢了”可知,在7岁那年夏天,作者跟着母亲去收麦子。尽管她割得慢,被母亲远远甩在后面,并且在割麦子时不小心割伤了脚背,但她没有喊叫,而是自己处理了伤口,并忍着疼痛继续割麦子,不忍丢下母亲一个人干活。可概括为:我割麦子受伤却不忍丢下母亲一个人干活;
结合⑦段中“10岁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考试没考好,很伤心,老师表扬别的孩子就像在批评我”,⑧段中“如果没记错,那时应该是一块橡皮2分钱,一支铅笔5分钱,一个本子8分钱。家里是不会经常给我钱买学习用具的,可努力是必须的。贫穷出智慧吧,我想到了电池里的碳棒。那时电池也是稀罕的东西,不是开玩笑,家里带电的就一手电筒,还舍不得经常用,怕费电。我后来在亲戚家找到了一节废电池,砸开,取出碳棒,从此我拥有了一支可以长久使用的‘笔’”,⑨段中“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可知,在10岁那年,因为家里贫穷,作者没有足够的钱买学习用具。于是,她想到了用废电池里的碳棒制作笔,在学校的操场上反复练习写字和背诵。尽管受到同学的异样目光,但她不在乎,坚持自己的学习。可概括为:我制作碳棒笔在操场学习;
结合 段中“14岁那年,上初二了,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挺不错。只是,我不是一个长得清爽且伶牙俐齿讨人喜欢的孩子”, 段中“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等’,而后将点到名的作文当范文读。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优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可知,在14岁那年,作者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作文写得不错,但语文老师讲评作文时从未点过她的名表扬,作文也从未被当作范文读过。尽管评语和分数与优秀的一样,但作者心里既欣慰又窝火。这段经历让作者感到失落和不解,但也激发了她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动力。可概括为:我作文写得好却没被表扬;
结合 段中“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可知,在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作者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也是学校唯一获奖的。在颁奖回来后,学校召开师生大会,让作者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作者的声音哽咽了,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这一刻,作者终于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获得了认可和自信。可概括为:我在大会上朗读自己获奖的作文。
2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句子“母亲的胳膊一划拉,就揽住了四行麦子,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脚一挑,就是一堆,割得很快”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割麦时的娴熟与高效。“一划拉”这个动作,描绘了母亲手臂的灵活与力量,她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揽住四行麦子,显示出她在农活上的丰富经验。紧接着,“一镰下去,都放倒了”,这里的“放倒”一词,简洁有力,传达出母亲割麦时动作的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而“脚一挑,就是一堆”,则进一步展现了母亲在收割过程中的协调性和高效性,她用脚轻轻一挑,就能将割倒的麦子整齐地堆放在一起。这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割麦时的动作细节,更凸显了她作为农妇的勤劳与能干。同时,这段描写也为下文“我”因着急追赶母亲而受伤做了铺垫。看到母亲如此迅速地割麦,“我”心中自然产生了紧迫感,想要尽快赶上母亲,这种急切的心情导致了“我”在割麦时出现了失误,从而受伤。因此,这段动作描写不仅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结合⑨段中“学校的操场是我的练习本,碳棒是笔,反反复复写,边写边背。有同学从我身边走过,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成绩不好,还显摆着这点学问?我才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只知道该好好写,好好背。就那样,脑子并不灵光的我,渐渐地靠拢了优秀生”可知,这句话直接写出了同学们对“我”的轻蔑和看不起。通过“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这样的描述,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我”当时处境的嘲讽和不理解,这种轻蔑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我”所面临的压力。其次,同学们的反应从侧面反映了“我”当时成绩不好的事实,以及因此而不受同学们重视的情形。这种侧面描写比直接叙述更能生动地展现出“我”所处的困境,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的心理状态和所面临的挑战。最后,这句话还突出了“我”在巨大压力下依然能够刻苦勤奋读书的决心与信心。尽管同学们对“我”持轻蔑态度,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好好学习的决心。
2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朗读设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句话“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
结合 段中“下学期的3月份,全县举办了一次中学生作文比赛,我是全县唯一的一等奖,也是我们学校唯一获奖的。颁奖回来,学校又召开了一次师生大会,让我在大会上读自己的获奖作文。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他们一定认为我是声情并茂。 那一刻,我终于将自己从作文讲评课上的那个沉重的‘优等’里面解救出来了”可知,这句话是作者在获得作文比赛一等奖后,在大会上朗读自己的获奖作文时的内心感受。它表达了作者长期以来的压抑和束缚终于得到释放,以及获得认可和自信后的喜悦和释然。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任意选择一种意见进行阐述。在阐述理由时,我们可以结合句子的整体情感和语境,以及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考虑朗读时的语气、语调等因素,使理由更加充分和合理。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认为“终于”可以读重音。理由:在这个句子中,“终于”是一个副词,它强调了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和努力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读重音可以突出这种经过长时间努力后终于获得成功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作者内心的激动和释然。
认为“解救”可以读重音。理由:“解救”在这里是一个动词,它形象地描述了作者从作文讲评课上的沉重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过程。读重音可以强调这种解脱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及作者获得自由和认可后的喜悦和轻松。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 段中“语文老师很是奇怪,每次讲评作文,都会先说一句‘这次作文写得好的有某某、某某等’,而后将点到名的作文当范文读。我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自然也没被读过。而翻开作文本,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我一直在‘优等’里面,这让我欣慰又窝火”可知,“欣慰”一词指的是作者的作文本上的评语、分数和优秀的一样,即作者的作文水平一直保持在优等水平。这对于一个努力写作、希望得到认可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肯定,因此作者会感到欣慰。然而,紧接着出现的“窝火”一词,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另一种情绪。尽管作文水平在优等,但作者却从来没被点名表扬过,作文也没被当作范文读过。这种被忽视和未得到应有认可的感觉,让作者感到不满和憋屈,因此产生了“窝火”的情绪。
综上所述,“欣慰”与“窝火”两词虽然情感色彩相反,但在这里却并行不悖,共同表达了作者对于作文水平得到肯定的同时,又未能得到足够认可和表扬的复杂情感。因此,这两个词语的并用并不矛盾,反而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通过回顾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7岁、10岁、14岁、18岁)的经历,展现了作者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和不懈努力。在7岁时,作者跟随母亲割麦子,即使受伤也坚持不放弃;10岁时,作者因家庭贫困而自创“笔”努力学习,逐渐靠拢优秀生;14岁时,作者的作文虽然未被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但最终在全县作文比赛中获奖,赢得了师生的认可;18岁时,作者勤奋学习,最终顺利考入大学。文章以“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的句式,表达了对过去每一个努力、坚强、不放弃的自己的感激与认可,强调了成长路上自我扶持和鼓励的重要性。
文章标题为“抱抱曾经的自己”,而文中多次出现的“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正是对标题的直接呼应。这样的表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即回顾过去,对曾经的自己表示感激和认可。
结合⑥段中“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我的脸颊会轻轻地贴在她的小脸蛋上说,好样的,你真是个乖孩子”可知,这里首次出现“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小孩”,这里既是对前文7岁时割麦子受伤经历的总结,也是作者情感的一次抒发,想要抱抱那个坚强、懂事的小孩。
结合⑩段中“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在她耳边轻声告诉她:想办法自己拉自己一把,为你的坚持点个赞”可知,再次出现“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蹲在地上的小女孩”,这里是对10岁时自己努力学习的肯定,与上文形成自然的衔接。
结合 段中“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我会揽着她的肩膀说,你真棒,陪自己走过了泥泞与黑暗!”可知,第三次出现“如果可以,我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少女”,这里是对14岁时自己在写作上取得成绩的鼓励,同样是对上文内容的承接和总结。
结合 段中“再如果可以,我还想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却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18岁少女,没有她的刻苦劲,我怎么会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顺利跨进大学的大门”可知,最后一次出现“如果可以,我还想抱抱那个在别人都已酣然入梦却依旧点着蜡烛勤奋学习的18岁少女”,这里不仅总结了18岁时的努力,也为全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全文来看,这种表述方式构成了反复,每一次出现都是对过去某个阶段自己的肯定和鼓励。这种反复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曾经的自己的感激之情。作者通过回顾过去,看到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努力和成长,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自己,也更加感激那些曾经默默付出的日子。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