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综合训练 2024--2025学年
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探究100万年前的郧阳人遗址应该去( )
A.云南 B.北京 C.陕西 D.湖北
2.陶寺古城墓群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较富有的墓群随葬品平均数量要高出相对较差墓群的数倍。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 )
A.王位世袭 B.青铜制造 C.社会分工 D.财产私有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虽然语言不通.但秦以后使用同样的文字,使书写交流成为可能,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的产生,意义极其深远。”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 )
A.历史背景 B.主要目的
C.重要内容 D.历史影响
5.西汉初年,为稳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 )
A.严苛刑法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6.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凿空者”是( )
A.张骞 B.班超 C.卫青 D.班勇
8.新型冶铁工具水排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2024甲辰年民祭史圣司马迁典礼在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祠祭祀广场举行。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圣”的原因是著有( )
A.《春秋》 B.《诗经》 C.《兰亭集序》 D.《史记》
10.下面的历史时间轴是根据著名史学家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断代制作而成。在“中国的中国”时期,统治者为有效统治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11.有学者认为,秦修长城、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使长城以外依存华夏的小部落从分散转为联合,最后成就了由匈奴整合起来的草原帝国。据此可知,秦长城的修建( )
A.增强秦朝边疆实力 B.便利秦朝交通网建设
C.促进草原统一进程 D.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
12.《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A.目的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13.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此时间采用公元纪年还可以表示为( )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C.公元前2世纪 D.公元2世纪
14.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 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反映了西晋末年的历史现象是( )
A.人口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少数民族内迁 D.安史之乱
15.某学校在美化校园、设计古代文化名人长廊的时候,尚缺一座农学方面的人物塑像,下列选项中比较合适入选的人物是( )
A.蔡伦 B.贾思勰 C.祖冲之 D.沈括
二、材料题
16.大一统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到他即位时,西汉王朝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残破凋敝的社会经济已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的财富有了显著增长;七国之乱被评定之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大为消减。这种条件下,汉武帝为巩固统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内兴功作、外攘夷敌”的活动。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
(3)根据材料三,概况汉武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条件。(答出两点)结合所学知识,讲述他“内兴功作、外攘夷敌”的活动及其作用(任写三点)
(4)综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答出两点)
1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中国稻作、粟作农业分别起源于图中的哪个区域(写序号)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哪些现象的出现表明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图1、图2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哪项水利工程是由图3中涉及的人物主持修建的
材料三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 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出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请从农耕技术方面举例证明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参考答案:
1.D
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古地磁法测定,郧阳人遗址大致距今100万年,在湖北郧县发现的,郧县人化石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存,对于深入探究人类进化历程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D项正确;云南、北京、陕西与郧阳人遗址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据材料“陶寺古城墓群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较富有的墓群随葬品平均数量要高出相对较差墓群的数倍”和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想一想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从良渚古城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说明出现了财产私有的现象,D项正确;陶寺古城时期不存在王位世袭,排除A项;墓群随葬品不一定是青铜制造的,排除B项;社会分工体现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分工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3.B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西汉和东汉是秦朝以后的朝代,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4.D
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各地的方言千差万别,虽然语言不通,但秦以后使用同样的文字,使书写交流成为可能,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的产生,意义极共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历史影响,D项正确;秦朝统一文字的历史背景,是在秦朝之前,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方言和文字系统,造成了地域之间沟通困难,以及文化交流阻碍,排除A项;秦朝统一文字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巩固统治,方便政令通行,排除B项;秦朝统一文字的重要内容,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文字,排除C项。故选D项。
5.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B项正确;严刑峻法是秦朝暴政的体现,与汉初治国政策不符,排除A项;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结合所学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恢复了西汉的三十税一和五铢钱等,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出现的盛世,当时铸币权还没有收归中央,与题干中的“复五铢钱”不符,排除A项;“贞观之治”和 “开元盛世”都是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而“五铢钱”是汉朝使用的货币,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7.A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A项正确;班超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排除B项;卫青是抵御匈奴的大将,排除C项;班勇是抵御匈奴的大将,排除D项。 8.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是鼓风冶炼铁的工具,D项正确;春秋时期、秦朝、西汉都早于东汉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9.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被尊称为“史圣”,D项正确;《春秋》是孔子编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根据题干“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和所学可知,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地方设立郡县制,汉承秦制,地方上也实行郡县制,B项正确;中原的中国时期为商周时期,西周初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排除A项;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科举制的创立是在隋朝,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根据“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使长城以外依存华夏的小部落从分散转为联合,最后成就了由匈奴整合起来的草原帝国。”可得出长城的修建,使长城以个的草原地区走向了联合,促进了草原地区的统一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秦朝实力增强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交通网建设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草原地区的统一进程,并没有强调封建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根据题干信息“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意在强调刘邦取胜的原因,一是刘邦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持拥护;二是刘邦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最终成就大业。而项羽刚愎自用,失去人才,导致失败,B项正确;刘邦夺取天下的目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全国政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刘邦和项羽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战胜项羽,取得天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刘邦夺取天下,结束了秦末以来长期混乱的状态,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1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一个世纪为一百年,10年为一个年代。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世纪的早期指的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世纪的中期指的是一个世纪的中段,大约是从第40年至第70年。世纪的晚期指的是一个世纪的后30年。因此,公元25年可以表示为公元1世纪,B项正确;公元前1世纪是公元前99年--公元前1年,排除A项;公元前2世纪是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00年,排除C项;公元2世纪是公元101年--公元200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根据题干“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以看出西晋末年人口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北魏,排除B项;少数民族内迁与题干“南渡江”不符,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其著作《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因此比较合适入选的人物是贾思勰,B项正确;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项;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排除C项;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排除D项。 16.(1)秦王:嬴政。
事件:秦灭六国。
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主要观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3)条件: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同姓诸侯王势力削弱。
活动、作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等。
(4)角度:制度创新;思想的统一等。
17.(1)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于图中的②区域,粟作农业起源于图中的①区域。
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现象: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等。
(2)新变化: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都江堰是由图3中李冰主持修建的。
(3)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等。
举例:水稻育秧移栽技术在南方得到推广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