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清政府为改变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
A.派林则徐虎门销烟 B.承认鸦片贸易合法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签订《南京条约》
2.“西方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对中国人而言,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抗争的世纪。最先向中国发出炮声的西方国家是( )
A.俄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3.导致下图所示清朝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B.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C.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4.南京静海寺是明成祖为褒奖郑和之功而建,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代表在这里会商,此时的“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 )
A.“国门洞开” B.“定都天京”
C.“缔造共和” D.“首都沦陷”
5.2023年,流失海外160余年的七根汉白玉石柱跨越万里回到中国怀抱,这是继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祖国的重要文物。这些流失的文物见证了(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日军旅顺屠城的残暴
C.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 D.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
6.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图中的空白框内应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7.晚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建省高潮: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这些省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边疆开发
C.应对边疆危机 D.抵制民主革命
8.下面漫画《“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了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9.1895年到1898年,全国新兴的进步学会和团体就有100多个,报刊合计90多种。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湖南、广东等地最为繁荣。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变法诏令引发各地热烈讨论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
C.民族危机激发思想启蒙潮流 D.民众对新思想接受程度不同
10.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材料描写了(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革命党人英勇作战
11.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唱响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2.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历史红”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 )
A.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B. 发动了秋收起义
C.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3. 某班同学筹备一期板报,包括以下内容: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胜利到达陕北。此板报的题目应是
A.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B.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C.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4.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与张少帅(即张学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台儿庄战役 C. 重庆谈判 D. 西安事变
15. 如下图中的“命令”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中国国内形势出现的重大变化是( )
A.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 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C.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D. 抗战进入反攻阶段
16.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三民主义 C. 新三民主义 D. 建设共产主义
17. 很多国民党将领称呼蒋介石为“蒋校长”,称呼周恩来为“周主任”,自称“学生”。这主要源于他们曾毕业于( )
A. 京师大学堂 B. 北京大学 C. 工农革命学校 D. 黄埔军校
18. 小明在学习某一段历史时,提炼出“除军阀”“铁军”“攻克武昌”三个词语,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19.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20. 以下事件中,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序幕的是( )
A. “一二 九运动”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 建立敌后根据地
21. 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七七事变的爆发
C.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2.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
两个阶段。其“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 七七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九一八事变
D. 台儿庄战役
23. 台儿庄战役后,法国各地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中国的抗战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广泛传播,台儿庄战役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是
A. 抗战以来第一个胜利
B.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C. 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D. 抗战中的最后一战
24. 林彪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他指挥了著名的( )
A. 第三次长沙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25. 毛泽东在给蔡元培的信中说:“……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农工政策,行之于1925年至1927年之第一次大革命而有效,国共两党合作之时期,亦即国民党最革命之时期……。”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国共两党在以下哪些方面有过合作?( )
A 辛亥革命、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B.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C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解放战争 D. 辛亥革命、长征、抗日战争
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月10日是有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日……但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成果,迅速地被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这个革命本身是失败的。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通鉴》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0月10日是有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日”的历史依据。
(2)你同意上述材料中“这个革命本身是失败的”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不得照抄材料)。
27.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关于孙中山的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找寻伟人足迹】
材料一
(1)根据图1、图2及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孙中山从1894年到1912年的相关事迹。
【解读史料中的历史】
材料二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清朝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摘编自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 民国成立,五族共和,方幸其目的之达。乃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
——摘编自孙中山《讨袁宣言》
(3)材料三中的“袁氏推翻民国”指的是什么?针对这一情况,孙中山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反击,领导了哪一历史事件?
【学史感悟】
材料四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摘自孙中山《致邓泽如及南洋国民党人函》
(4)从材料四中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28.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材料一中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分别指的是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并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款借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律保护。
——《中国同盟会方略·对外宣言》
(2)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什么局限性?
材料三:“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三卷第6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的旗帜是什么?
29. 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方法一学会看历史地图并制作完成年代尺
(1)判断以上三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将事件名称填写在年代尺的空白处。
方法二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诛,杀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洗)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2)结合材料和所学,模仿示例,任选一则史料进行分析
方法三辨析观点,并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达
(3)八年级同学在课上讨论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你认为他们最有可能讨论的是谁?这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正确吗?结合所学,阐述理由。
答案
1-5ACBAA 6-10BCCCC 11-15BCCDC 16-20CDCBB 21-25DCBBB
26.(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2)【示例一】判断:同意。
理由: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但是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以“这个革命本身是失败的”。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袁世凯称帝后不得人心,最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可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辛亥革命并不是失败的,应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
27.(1)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任答两项,符合史实即可)
(2)民主共和思想没有深入人心或缺乏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民众缺乏对共和思想的认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国民素质较低;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答出两点即可)
(3)“袁氏推翻民国”指:袁世凯复辟帝制。事件:护国战争。
(4)爱国主义、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与时俱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28、(1)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 局限性:三民主义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要求。
(3) 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29、(1)
(2)
(3)人物:孙中山。
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
理由: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以维护革命成果,反对北洋政府独裁统治,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布的维护专制统治的法案,与孙中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