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4三上·余杭期末)把水涂在手背上,等待一会儿手会变干,这是因为手吸收了水。 ( )
2.(2024三上·余杭期末)做“水结冰”实验时,为了让水快点结冰,可以选细一些的试管。 ( )
3.(2024三上·余杭期末)把木材加工成为桌椅,改变的是形状、大小等因素,木材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 )
4.(2024三上·余杭期末)寒冷的冬天,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过一段时间,结冰的衣服又会慢慢变干。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又变成气态。 ( )
5.(2024三上·余杭期末)液态的水只要受冷,就一定会结成固态的冰。 ( )
6.(2024三上·余杭期末)水有固定的形状,水蒸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
7.(2024三上·余杭期末)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含有沙的食盐,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浓盐水分离成盐和水。 ( )
8.(2024三上·余杭期末)同一个气球可以变成各种形状,这主要是利用了空气很轻的特点。 ( )
9.(2024三上·余杭期末)孔明灯升空后灯内的空气变冷下降,容易引发火灾,所以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 ( )
10.(2024三上·余杭期末)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但我们可以借助烟雾、风车、红旗的变化,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 )
11.(2024三上·余杭期末)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
12.(2024三上·余杭期末)在《乌鸦喝水》的故事里,乌鸦将许多小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这是利用了小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的原理。 ( )
13.(2024三上·余杭期末)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圈中。 ( )
14.(2024三上·余杭期末)气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气温的。 ( )
15.(2024三上·余杭期末)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气温在中午12时左右出现,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 )
16.(2024三上·余杭期末)雪是降水的形式之一,下雪结束后可以读取雨量器里雪的高度,作为降水量。 ( )
17.(2024三上·余杭期末)天空中的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 )
18.(2024三上·余杭期末)最早的温度计是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的。 ( )
19.(2024三上·余杭期末)当我们看到烟柱直冲天,可以判断当时的风速为1级风。 ( )
20.(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观察到红旗往南飘,判断此时是南风。 ( )
21.(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做“水沸腾”的实验时应选择测量范围为( )的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A.35℃~42℃ B.-10 ℃~102℃ C.-40℃~50℃
22.(2024三上·余杭期末)冬天,水管外包稻草、棉花的原因是( )。
A.防冻破 B.防撞击 C.美观
23.(2024三上·余杭期末)因为需要用酒精灯火焰的( )加热,所以酒精灯灯芯不能离石棉网太近。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24.(2024三上·余杭期末)在“水结冰”和“冰融化”的实验中,我们都在试管外壁套了一个橡皮筋,它的作用是( )。
A.便于标注试管放入烧杯中的位置
B.便于固定试管
C.便于观察水柱和冰柱的高度
25.(2024三上·余杭期末)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小红组将食盐加入到了试管中(盐水结冰的温度在-10℃左右),那么可以推测试管内的盐水( )。
A.再过一段时间是可以结冰的
B.无论过多久都无法结冰
C.再过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些冰晶,但不能完全结冰
26.(2024三上·余杭期末)如图所示,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小明想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①管吹气
B.向②管吹气
C.向任意一管吹气都不可以
27.(2024三上·余杭期末)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两种变化有着本质上不同的是( )。
A.纸燃烧
B.面包发霉
C.用橡皮泥做各种小动物
28.(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晨、小璐、小宇三人分别做了“水沸腾”实验,并画出了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画的正确的是( )。
A. B. C.
29.(2024三上·余杭期末)把土块放入水中,能说明土块中有空气的是( )。
A.土块散开了 B.有气泡冒出 C.水变浑浊了
30.(2024三上·余杭期末)搅拌真的可以加快溶解吗 可以选择下列( )组材料,来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A. B. C.
31.(2024三上·余杭期末)在做“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时,要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科学的方法是( )。
A.1勺1勺地加 B.1克1克地加 C.10克10克地加
32.(2024三上·余杭期末)如果冰箱冷藏室的温度是4℃,那么放在里面的水( )。
A.会结冰 B.不会结冰 C.可能一部分结冰
33.(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研究“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下表是他的实验设计。他想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
食盐 水量 水温 搅拌
①号杯子 50克,粗盐 200毫升 25 ℃ 不
②号杯子 50克,粗盐 200毫升 70℃ 不
A.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和水量多少有关吗
B.水温高低会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吗
C.如果不搅拌,食盐在水中是不是溶解很慢
34.(2024三上·余杭期末)水槽里装有水,先在水面上放一个乒乓球,再用一个玻璃杯罩着乒乓球竖直往下压,直到杯子完全进入水中,这时,乒乓球在( )位置。
A.A B.B C.C
35.(2024三上·余杭期末)用注射器做“压缩空气”的实验时,由图示可推测,组成空气的微粒( )。
A.间隙距离会发生变化
B.数量会发生变化
C.间隙距离、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36.(2024三上·余杭期末)某地一天内断断续续下了五六场雨,当天降雨量的测算方式是( )。
A.每场雨测算一次
B.将24小时内的降雨量累计起来
C.用最大的那场雨测算当天的降雨量
37.(2024三上·余杭期末)用气温计在教室内、室外阳光下、室外阴凉通风处测得不同的温度,( )的气温可以代表当地的气温。
A.教室内28℃
B.室外阳光下32℃
C.室外阴凉通风处26℃
38.(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测量某天的降雨量是26毫米,根据降雨量等级标准,这属于( )。
A.中雨 B.大雨 C.暴雨
39.(2024三上·余杭期末)杭州具有“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的特点,这描述的是( )。
A.气象 B.天气 C.气候
40.(2024三上·余杭期末)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气象员做出预报 ②天气会商 ③发布天气预报 ④数据收集⑤数值天气预报
A.④②⑤①③ B.④①②③⑤ C.④⑤①②③
41.(2024三上·余杭期末)冬天到来,天气十分寒冷,能够吃上一锅香喷喷、热乎乎的火锅,便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于是小明一家就决定一起去吃火锅。在吃火锅的过程中,小明有了很多的发现。
(1)小明观察到锅里的汤开始冒泡泡、破裂,而且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判定水开始 。
(2)大家看到放在桌上带有冰块的柠檬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说:冰块融化时温度保持在O℃
B.爸爸说:冰块融化时温度会不断上升
C.妈妈说:冰块全部融化后温度不会上升
(3)调酱料时,小明先在碗里舀了一勺汤,发现( )能溶解在汤里。
A.盐 B.胡椒粉 C.香油
(4)小明发现热奶茶上面冒着“白汽”,这个“白汽”其实是 。
(5)装有柠檬水的玻璃杯盖上一块干燥的杯盖后,( )出现了小水珠。
A.杯盖上面 B.杯盖下面 C.杯盖上下两面都
(6)吃火锅时锅里的汤越来越咸,这是因为( )。
A.锅里的汤下部分比较咸
B.锅里的水分蒸发导致
C.不断往里加盐的结果
42.(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购买了“模拟风的成因”的材料包,在拆快递时发现快递盒中还有“空气包”。
(1)“空气包”能减缓运输过程中碰撞以免损坏商品,主要是利用了空气( )的原理。
A.会流动 B.能占据空间 C.易压缩,具有弹性
(2)小明想利用天平测一测一袋“空气包”的质量,于是他在左侧拴一个“空气包”,右侧挂衡量物(如图),这个衡量物有可能是( )。
A.钩码 B.玻璃弹珠 C.豆子
(3)小明把“空气包”弄破了,发现天平的 (填“左”或“右”)边会向上倾斜。
(4)小明将“模拟风的成因”的材料包进行组装后,如图所示,蚊香的作用是( )。
A.帮助我们闻到空气的气味
B.模拟空气中的雾
C.有利于观察空气的流动
(5)如图中,从A 孔流进的是 空气,从B孔流出的是 空气。(均填“热”或“冷”)
(6)拿一架纸风车靠近 B孔,若蜡烛燃烧得更旺一些,则风车的转动速度会( )。
A.加快 B.减慢 C.不变
(7)自然界也有这样一个热源,风才会形成,这个热源是( )。
A.太阳 B.月亮 C.地热
43.(2024三上·余杭期末)某一天,小明早上起床打开窗户,发现远处的房屋和树木一片朦胧。到了学校,他发现操场上的红旗整面都张开了,飘向了西北方向。经过科技走廊,他发现气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如图所示。
(1)读完上述文字,当天天气符号最合理的是( )。
A. B. C.
(2)下面风向标与红旗的指示,( )是最合理的。
A. B. C.
(3)当天早上风速等级属于( )。
A.无风 B.微风 C.大风
(4)小明看到的气温计上的温度,应写作 。
(5)小明根据当天的气温提出穿衣建议,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 )。
A.短袖 B.薄长袖 C.羽绒服
(6)小明想做简易雨量器,他在家找到一个如右图的透明容器,应该将刻度条上的“零刻度线”与( )位置对齐。
A.A 处 B.B处 C.C处
(7)小明连续记录了七天的降雨量并绘制了柱状图,如下图。但他遗漏了其中一天的数据,请帮他补充完整。
日期 1月 1 日 1月 2 日 1 月 3 日 1 月 4 日 1月 5 日 1月 6 日 1 月 7 日
降雨量 (毫米) 20 50 30 0 5 15 25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把水涂在手背上,等待一会儿手会变干,这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了空气中,不是手吸收了水。题目说法错误。
2.【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做“水结冰”实验时,为了让水快点结冰,可以选细一些的试管,更容易散发热量,使水结冰。题目说法正确。
3.【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把木材加工成为桌椅,改变的是形状、大小等因素,木材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题目说法正确。
4.【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的。在一定温度下,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寒冷的冬天,衣服中的水会凝固结成冰。过一段时间,结冰的衣服又会慢慢变干。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又升华变成气态。题目说法正确。
5.【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并不是液态的水只要受冷就能结冰。题目说法错误。
6.【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石头、沙子等是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牛奶等是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会流动。水和水蒸气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题目说法错误。
7.【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分离食盐和沙子,应采取先溶解,将食盐溶解在水中;再过滤,过滤出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沙子;最后蒸发,将食盐从水中蒸发出来的方法。题目说法错误。
8.【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的特征:无色无味、容易泄漏、很轻(但有质量)、可使袋子鼓起来(鼓起来的袋子摸起来很软)、会流动、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同一个气球可以变成各种形状,这主要是利用了空气没有固定形状且可以被压缩的特点。题目说法错误。
9.【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热空气温度高,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密度小,重量轻,所以热空气向上升,孔明灯是利用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性质制作的,孔明灯下方悬挂着燃料,能不断给空气加热,在燃料耗尽前,保证孔明灯始终有热空气。由于孔明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题目说法正确。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可以借助烟雾、风车、红旗的变化,感受到空气的存在。题目说法正确。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对空气成分占比的认识,空气中成分最多的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比较物体的特征
【解析】【分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占据空间。在《乌鸦喝水》的故事里,乌鸦将许多小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这是利用了小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的原理。题目说法正确。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生活在大气圈中,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大气圈中。题目说法正确。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温度升高时,液柱受热会上升。题目说法正确。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 时 到 3 时)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题目说法错误。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雪是降水的形式之一,下雪结束后可以读取雨量器里雪融化之后的高度,作为降水量。题目说法错误。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云的种类
【解析】【分析】水有三态变化,海洋、陆地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凝华形成小水滴、小冰晶,形成天空中的云,所以天空中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题目说法正确。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的历史,指的是温度计研发的历史过程。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温度计有热胀冷缩的作用所以这种温度计,受外界大气压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测量误差较大。题目说法正确。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我们还可以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速和风向,用风旗测量时将风速分为三个等级。气象学家通常把风记为13个等级(0-12级),称为蒲福风力等级表。当我们看到烟柱直冲天,可以判断当时的风速为0级风。题目说法错误。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往南吹,东北风是由东北方向吹来的风。我们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小明观察到红旗往南飘,判断此时是北风。题目说法错误。
21.【答案】B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一直给水进行加热,水就会沸腾,水在沸腾过程当中会吸收热量,上方会产生大量的热气,杯底有气泡产生,水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保持在沸点,也就是100摄氏度,小明做“水沸腾”的实验时应选择测量范围为-10 ℃~102℃的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故选B。
22.【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冬天,水管外包稻草、棉花的原因是防止水结冰撑破水管。故选A。
23.【答案】A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是一种加热工具,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安全使用,点燃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用点燃的火柴从上到下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用灯帽盖灭,严禁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低,所以选用外焰加热,所以酒精灯的灯芯不能离石棉网太近。故选A。
24.【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水无色无味透明。在“水结冰”和“冰融化”的实验中,我们都在试管外壁套了一个橡皮筋,它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水柱和冰柱的高度。故选C。
25.【答案】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结冰时需要散发热量,当环境温度低于结冰的温度时,液体才会结冰,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小红组将食盐加入到了试管中(盐水结冰的温度在-10℃左右),那么可以推测试管内的盐水无论过多久都无法结冰。故选B。
26.【答案】B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如图所示,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小明想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可以向②管吹气,使空气占据空间,将水从①管挤出。故选B。
27.【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纸燃烧、面包发霉属于化学变化,用橡皮泥做成各种小动物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28.【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在加热过程当中会冒气泡,这个气泡就是水蒸气。在水沸腾时。气泡会由小变大,水在沸腾之前由大变小,所以画的正确的是小璐。故选B。
29.【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成分、状态
【解析】【分析】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把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块中有空气。故选B。
30.【答案】A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属于对比实验,只能改变“搅拌”这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相同。故选A。
31.【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探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中选择加食盐的方法,可以采用一份一份加,或者2克2克的加,待上一份完全溶解后加入下一份,为了准确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一次性全部加入的方法是不恰当的,无法计量溶解的量。故选B。
32.【答案】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如果冰箱冷藏室的温度是4℃,那么放在里面的水不会结冰。故选B。
33.【答案】B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根据小明的实验设计,我们发现除水温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他想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水温高低会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吗”。故选B。
34.【答案】A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会占据空间。水槽里装有水,先在水面上放一个乒乓球,再用一个玻璃杯罩着乒乓球竖直往下压,直到杯子完全进入水中,这时,乒乓球在A位置。故选A。
35.【答案】A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用注射器抽空气和水,然后推拉活塞。我们发现空间大小容易改变的是空气,而水不容易被推和拉。容易改变的原因是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很容易发生改变,容易被压缩和扩张,数量和质量都不会发生变化。故选A。
36.【答案】B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结束后,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降雨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将24小时的降雨量累计起来就是当天的降雨量。故选B。
37.【答案】C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量的气温最合适最准确,用气温计在教室内、室外阳光下、室外阴凉通风处测得不同的温度,室外阴凉通风处26℃的气温可以代表当地的气温。故选C。
38.【答案】B
【知识点】降雨量等级
【解析】【分析】降雨量指的是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高度,人们根据某地24小时降雨量制定了降雨量等级表。小明测得某天24小时降雨量为26毫米,根据降雨量等级表,该天的降雨属于大雨,故选B。
39.【答案】C
【知识点】气候
【解析】【分析】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杭州具有“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的特点,这描述的是气候。故选C。
40.【答案】C
【知识点】天气预报的制作
【解析】【分析】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收集、生成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天气。数值天气预报并不完美,需要进行一定的人工修正。一般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预报员的讨论,这称作天气会商,天气会商的结果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故选C。
41.【答案】(1)沸腾
(2)A
(3)A
(4)小水珠
(5)A
(6)B
【知识点】溶解;水的蒸发;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凝结
【解析】【分析】(1)一直给水进行加热,水就会沸腾,水在沸腾过程当中会吸收热量,上方会产生大量的热气,杯底有气泡产生,水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保持在沸点,也就是100摄氏度。小明观察到锅里的汤开始冒泡泡、破裂,而且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判定水开始沸腾。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会开始融化,冰融化时温度会一直保持在0摄氏度。故选A。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溶解就是一种物质完全进入了另一种物质里。盐可以溶解在水里,胡椒粉、香油不能溶解在水里。故选A。
(4)热奶茶产生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杯口遇冷凝结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
(5)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变成小水珠。装有柠檬水的玻璃杯盖上一块干燥的杯盖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遇冷在杯盖上面遇冷凝结出现了小水珠。故选A。
(6)吃火锅时,不要往锅里放盐,但是汤底越吃越咸,这是因为汤里的水分不断蒸发,使得盐的浓度变高导致的。故选B。
42.【答案】(1)B
(2)C
(3)左
(4)C
(5)冷;热
(6)A
(7)A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1)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空气包”能减缓运输过程中碰撞以免损坏商品,主要是利用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原理。故选B。
(2)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时,需调节天平的平衡,调节天平的平衡时,要用回形针或者绿豆等轻质物品来调节,不能使用小石块、玻璃弹珠、钩码等太重的物品。故选C。
(3)小明把“空气包”弄破了,空气会泄露出去,质量减轻,发现天平的左边会向上倾斜。
(4)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装置中,把点燃的蚊香靠近右侧的圆洞,会观察到盒子里空气在流动,流动的方向是:盒子里的热空气会上升,而点燃的蚊香会往盒子里面流动。蚊香的作用是有利于观察空气的流动。故选C。
(5)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装置中,把点燃的蚊香靠近右侧的圆洞,会观察到盒子里空气在流动,流动的方向是:盒子里的热空气会上升,而点燃的蚊香会往盒子里面流动。所以在A孔流进的是冷空气,从B孔流出的是热空气。
(6)空气流动形成风,拿一架纸风车靠近 B孔,若蜡烛燃烧得更旺一些,则风车的转动速度会加快。故选A。
(7)自然界中的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当空气冷热不同时,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横向流入,使大气循环流动起来形成的风,自然界的热源是太阳。故选A。
43.【答案】(1)B
(2)A
(3)C
(4)-4℃
(5)C
(6)C
(7)
【知识点】天气现象;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测量气温;雨量器;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1)题中说小明早上起床打开窗户,发现远处的房屋和树木一片朦胧,说明当天的天气是雾,A选项天气符号是阴天,B选项的天气符号是雾,C选项的天气符号是多云。故选B。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往南吹,东北风是由东北方向吹来的风。我们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与风向一致,如风向标箭头指东则为东风,箭头指西南为西南风。红领巾或红旗飘动的方向与风向相反,如红旗往东南方向飘,此时的风向是西北风。题中红旗飘向西北方向,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南。故选A。
(3)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我们还可以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速和风向,用风旗测量时将风速分为三个等级。气象学家通常把风记为13个等级(0-12级),称为蒲福风力等级表。当天红旗全部展开,风速等级属于大风。故选C。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图中温度计写作-4℃。
(5)当天温度较低,根据气温我们认为穿衣应穿羽绒服。故选C。
(6)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选择直筒透明的杯子,在杯子外壁贴上刻度条(从底部贴起,以毫米为单位)。刻度条的0刻度线要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刻度条外面贴上透明胶带,用来防水。故选C。
(7)根据当天的降雨量画出柱状图。
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4三上·余杭期末)把水涂在手背上,等待一会儿手会变干,这是因为手吸收了水。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把水涂在手背上,等待一会儿手会变干,这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了空气中,不是手吸收了水。题目说法错误。
2.(2024三上·余杭期末)做“水结冰”实验时,为了让水快点结冰,可以选细一些的试管。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做“水结冰”实验时,为了让水快点结冰,可以选细一些的试管,更容易散发热量,使水结冰。题目说法正确。
3.(2024三上·余杭期末)把木材加工成为桌椅,改变的是形状、大小等因素,木材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理变化
【解析】【分析】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把木材加工成为桌椅,改变的是形状、大小等因素,木材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题目说法正确。
4.(2024三上·余杭期末)寒冷的冬天,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过一段时间,结冰的衣服又会慢慢变干。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又变成气态。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的。在一定温度下,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寒冷的冬天,衣服中的水会凝固结成冰。过一段时间,结冰的衣服又会慢慢变干。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又升华变成气态。题目说法正确。
5.(2024三上·余杭期末)液态的水只要受冷,就一定会结成固态的冰。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并不是液态的水只要受冷就能结冰。题目说法错误。
6.(2024三上·余杭期末)水有固定的形状,水蒸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石头、沙子等是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牛奶等是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空气、水蒸气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会流动。水和水蒸气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题目说法错误。
7.(2024三上·余杭期末)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含有沙的食盐,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将浓盐水分离成盐和水。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分离食盐和沙子,应采取先溶解,将食盐溶解在水中;再过滤,过滤出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沙子;最后蒸发,将食盐从水中蒸发出来的方法。题目说法错误。
8.(2024三上·余杭期末)同一个气球可以变成各种形状,这主要是利用了空气很轻的特点。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的特征:无色无味、容易泄漏、很轻(但有质量)、可使袋子鼓起来(鼓起来的袋子摸起来很软)、会流动、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同一个气球可以变成各种形状,这主要是利用了空气没有固定形状且可以被压缩的特点。题目说法错误。
9.(2024三上·余杭期末)孔明灯升空后灯内的空气变冷下降,容易引发火灾,所以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热空气温度高,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密度小,重量轻,所以热空气向上升,孔明灯是利用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性质制作的,孔明灯下方悬挂着燃料,能不断给空气加热,在燃料耗尽前,保证孔明灯始终有热空气。由于孔明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题目说法正确。
10.(2024三上·余杭期末)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但我们可以借助烟雾、风车、红旗的变化,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可以借助烟雾、风车、红旗的变化,感受到空气的存在。题目说法正确。
11.(2024三上·余杭期末)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对空气成分占比的认识,空气中成分最多的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12.(2024三上·余杭期末)在《乌鸦喝水》的故事里,乌鸦将许多小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这是利用了小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的原理。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比较物体的特征
【解析】【分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占据空间。在《乌鸦喝水》的故事里,乌鸦将许多小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这是利用了小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的原理。题目说法正确。
13.(2024三上·余杭期末)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圈中。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生活在大气圈中,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大气圈中。题目说法正确。
14.(2024三上·余杭期末)气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气温的。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温度升高时,液柱受热会上升。题目说法正确。
15.(2024三上·余杭期末)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气温在中午12时左右出现,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 时 到 3 时)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题目说法错误。
16.(2024三上·余杭期末)雪是降水的形式之一,下雪结束后可以读取雨量器里雪的高度,作为降水量。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雪是降水的形式之一,下雪结束后可以读取雨量器里雪融化之后的高度,作为降水量。题目说法错误。
17.(2024三上·余杭期末)天空中的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云的种类
【解析】【分析】水有三态变化,海洋、陆地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凝华形成小水滴、小冰晶,形成天空中的云,所以天空中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题目说法正确。
18.(2024三上·余杭期末)最早的温度计是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的。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的历史,指的是温度计研发的历史过程。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温度计有热胀冷缩的作用所以这种温度计,受外界大气压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测量误差较大。题目说法正确。
19.(2024三上·余杭期末)当我们看到烟柱直冲天,可以判断当时的风速为1级风。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我们还可以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速和风向,用风旗测量时将风速分为三个等级。气象学家通常把风记为13个等级(0-12级),称为蒲福风力等级表。当我们看到烟柱直冲天,可以判断当时的风速为0级风。题目说法错误。
20.(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观察到红旗往南飘,判断此时是南风。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往南吹,东北风是由东北方向吹来的风。我们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小明观察到红旗往南飘,判断此时是北风。题目说法错误。
21.(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做“水沸腾”的实验时应选择测量范围为( )的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A.35℃~42℃ B.-10 ℃~102℃ C.-40℃~50℃
【答案】B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一直给水进行加热,水就会沸腾,水在沸腾过程当中会吸收热量,上方会产生大量的热气,杯底有气泡产生,水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保持在沸点,也就是100摄氏度,小明做“水沸腾”的实验时应选择测量范围为-10 ℃~102℃的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故选B。
22.(2024三上·余杭期末)冬天,水管外包稻草、棉花的原因是( )。
A.防冻破 B.防撞击 C.美观
【答案】A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冬天,水管外包稻草、棉花的原因是防止水结冰撑破水管。故选A。
23.(2024三上·余杭期末)因为需要用酒精灯火焰的( )加热,所以酒精灯灯芯不能离石棉网太近。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答案】A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是一种加热工具,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安全使用,点燃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用点燃的火柴从上到下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用灯帽盖灭,严禁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低,所以选用外焰加热,所以酒精灯的灯芯不能离石棉网太近。故选A。
24.(2024三上·余杭期末)在“水结冰”和“冰融化”的实验中,我们都在试管外壁套了一个橡皮筋,它的作用是( )。
A.便于标注试管放入烧杯中的位置
B.便于固定试管
C.便于观察水柱和冰柱的高度
【答案】C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水无色无味透明。在“水结冰”和“冰融化”的实验中,我们都在试管外壁套了一个橡皮筋,它的作用是便于观察水柱和冰柱的高度。故选C。
25.(2024三上·余杭期末)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小红组将食盐加入到了试管中(盐水结冰的温度在-10℃左右),那么可以推测试管内的盐水( )。
A.再过一段时间是可以结冰的
B.无论过多久都无法结冰
C.再过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些冰晶,但不能完全结冰
【答案】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结冰时需要散发热量,当环境温度低于结冰的温度时,液体才会结冰,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小红组将食盐加入到了试管中(盐水结冰的温度在-10℃左右),那么可以推测试管内的盐水无论过多久都无法结冰。故选B。
26.(2024三上·余杭期末)如图所示,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小明想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①管吹气
B.向②管吹气
C.向任意一管吹气都不可以
【答案】B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如图所示,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小明想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可以向②管吹气,使空气占据空间,将水从①管挤出。故选B。
27.(2024三上·余杭期末)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两种变化有着本质上不同的是( )。
A.纸燃烧
B.面包发霉
C.用橡皮泥做各种小动物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纸燃烧、面包发霉属于化学变化,用橡皮泥做成各种小动物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28.(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晨、小璐、小宇三人分别做了“水沸腾”实验,并画出了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画的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在加热过程当中会冒气泡,这个气泡就是水蒸气。在水沸腾时。气泡会由小变大,水在沸腾之前由大变小,所以画的正确的是小璐。故选B。
29.(2024三上·余杭期末)把土块放入水中,能说明土块中有空气的是( )。
A.土块散开了 B.有气泡冒出 C.水变浑浊了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成分、状态
【解析】【分析】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把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块中有空气。故选B。
30.(2024三上·余杭期末)搅拌真的可以加快溶解吗 可以选择下列( )组材料,来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属于对比实验,只能改变“搅拌”这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相同。故选A。
31.(2024三上·余杭期末)在做“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时,要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科学的方法是( )。
A.1勺1勺地加 B.1克1克地加 C.10克10克地加
【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探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中选择加食盐的方法,可以采用一份一份加,或者2克2克的加,待上一份完全溶解后加入下一份,为了准确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一次性全部加入的方法是不恰当的,无法计量溶解的量。故选B。
32.(2024三上·余杭期末)如果冰箱冷藏室的温度是4℃,那么放在里面的水( )。
A.会结冰 B.不会结冰 C.可能一部分结冰
【答案】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如果冰箱冷藏室的温度是4℃,那么放在里面的水不会结冰。故选B。
33.(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研究“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下表是他的实验设计。他想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
食盐 水量 水温 搅拌
①号杯子 50克,粗盐 200毫升 25 ℃ 不
②号杯子 50克,粗盐 200毫升 70℃ 不
A.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和水量多少有关吗
B.水温高低会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吗
C.如果不搅拌,食盐在水中是不是溶解很慢
【答案】B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根据小明的实验设计,我们发现除水温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他想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水温高低会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吗”。故选B。
34.(2024三上·余杭期末)水槽里装有水,先在水面上放一个乒乓球,再用一个玻璃杯罩着乒乓球竖直往下压,直到杯子完全进入水中,这时,乒乓球在( )位置。
A.A B.B C.C
【答案】A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会占据空间。水槽里装有水,先在水面上放一个乒乓球,再用一个玻璃杯罩着乒乓球竖直往下压,直到杯子完全进入水中,这时,乒乓球在A位置。故选A。
35.(2024三上·余杭期末)用注射器做“压缩空气”的实验时,由图示可推测,组成空气的微粒( )。
A.间隙距离会发生变化
B.数量会发生变化
C.间隙距离、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用注射器抽空气和水,然后推拉活塞。我们发现空间大小容易改变的是空气,而水不容易被推和拉。容易改变的原因是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很容易发生改变,容易被压缩和扩张,数量和质量都不会发生变化。故选A。
36.(2024三上·余杭期末)某地一天内断断续续下了五六场雨,当天降雨量的测算方式是( )。
A.每场雨测算一次
B.将24小时内的降雨量累计起来
C.用最大的那场雨测算当天的降雨量
【答案】B
【知识点】测量降水量
【解析】【分析】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雨量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结束后,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降雨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将24小时的降雨量累计起来就是当天的降雨量。故选B。
37.(2024三上·余杭期末)用气温计在教室内、室外阳光下、室外阴凉通风处测得不同的温度,( )的气温可以代表当地的气温。
A.教室内28℃
B.室外阳光下32℃
C.室外阴凉通风处26℃
【答案】C
【知识点】测量气温
【解析】【分析】在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量的气温最合适最准确,用气温计在教室内、室外阳光下、室外阴凉通风处测得不同的温度,室外阴凉通风处26℃的气温可以代表当地的气温。故选C。
38.(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测量某天的降雨量是26毫米,根据降雨量等级标准,这属于( )。
A.中雨 B.大雨 C.暴雨
【答案】B
【知识点】降雨量等级
【解析】【分析】降雨量指的是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高度,人们根据某地24小时降雨量制定了降雨量等级表。小明测得某天24小时降雨量为26毫米,根据降雨量等级表,该天的降雨属于大雨,故选B。
39.(2024三上·余杭期末)杭州具有“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的特点,这描述的是( )。
A.气象 B.天气 C.气候
【答案】C
【知识点】气候
【解析】【分析】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杭州具有“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的特点,这描述的是气候。故选C。
40.(2024三上·余杭期末)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气象员做出预报 ②天气会商 ③发布天气预报 ④数据收集⑤数值天气预报
A.④②⑤①③ B.④①②③⑤ C.④⑤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天气预报的制作
【解析】【分析】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收集、生成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天气。数值天气预报并不完美,需要进行一定的人工修正。一般天气预报在发布之前会经过预报员的讨论,这称作天气会商,天气会商的结果由首席气象预报员签发,故选C。
41.(2024三上·余杭期末)冬天到来,天气十分寒冷,能够吃上一锅香喷喷、热乎乎的火锅,便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于是小明一家就决定一起去吃火锅。在吃火锅的过程中,小明有了很多的发现。
(1)小明观察到锅里的汤开始冒泡泡、破裂,而且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判定水开始 。
(2)大家看到放在桌上带有冰块的柠檬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说:冰块融化时温度保持在O℃
B.爸爸说:冰块融化时温度会不断上升
C.妈妈说:冰块全部融化后温度不会上升
(3)调酱料时,小明先在碗里舀了一勺汤,发现( )能溶解在汤里。
A.盐 B.胡椒粉 C.香油
(4)小明发现热奶茶上面冒着“白汽”,这个“白汽”其实是 。
(5)装有柠檬水的玻璃杯盖上一块干燥的杯盖后,( )出现了小水珠。
A.杯盖上面 B.杯盖下面 C.杯盖上下两面都
(6)吃火锅时锅里的汤越来越咸,这是因为( )。
A.锅里的汤下部分比较咸
B.锅里的水分蒸发导致
C.不断往里加盐的结果
【答案】(1)沸腾
(2)A
(3)A
(4)小水珠
(5)A
(6)B
【知识点】溶解;水的蒸发;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凝结
【解析】【分析】(1)一直给水进行加热,水就会沸腾,水在沸腾过程当中会吸收热量,上方会产生大量的热气,杯底有气泡产生,水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保持在沸点,也就是100摄氏度。小明观察到锅里的汤开始冒泡泡、破裂,而且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判定水开始沸腾。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点就是水刚好能结冰的温度,一般是在0℃。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会开始融化,冰融化时温度会一直保持在0摄氏度。故选A。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溶解就是一种物质完全进入了另一种物质里。盐可以溶解在水里,胡椒粉、香油不能溶解在水里。故选A。
(4)热奶茶产生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杯口遇冷凝结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
(5)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变成小水珠。装有柠檬水的玻璃杯盖上一块干燥的杯盖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遇冷在杯盖上面遇冷凝结出现了小水珠。故选A。
(6)吃火锅时,不要往锅里放盐,但是汤底越吃越咸,这是因为汤里的水分不断蒸发,使得盐的浓度变高导致的。故选B。
42.(2024三上·余杭期末)小明购买了“模拟风的成因”的材料包,在拆快递时发现快递盒中还有“空气包”。
(1)“空气包”能减缓运输过程中碰撞以免损坏商品,主要是利用了空气( )的原理。
A.会流动 B.能占据空间 C.易压缩,具有弹性
(2)小明想利用天平测一测一袋“空气包”的质量,于是他在左侧拴一个“空气包”,右侧挂衡量物(如图),这个衡量物有可能是( )。
A.钩码 B.玻璃弹珠 C.豆子
(3)小明把“空气包”弄破了,发现天平的 (填“左”或“右”)边会向上倾斜。
(4)小明将“模拟风的成因”的材料包进行组装后,如图所示,蚊香的作用是( )。
A.帮助我们闻到空气的气味
B.模拟空气中的雾
C.有利于观察空气的流动
(5)如图中,从A 孔流进的是 空气,从B孔流出的是 空气。(均填“热”或“冷”)
(6)拿一架纸风车靠近 B孔,若蜡烛燃烧得更旺一些,则风车的转动速度会( )。
A.加快 B.减慢 C.不变
(7)自然界也有这样一个热源,风才会形成,这个热源是( )。
A.太阳 B.月亮 C.地热
【答案】(1)B
(2)C
(3)左
(4)C
(5)冷;热
(6)A
(7)A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1)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有质量。“空气包”能减缓运输过程中碰撞以免损坏商品,主要是利用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原理。故选B。
(2)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时,需调节天平的平衡,调节天平的平衡时,要用回形针或者绿豆等轻质物品来调节,不能使用小石块、玻璃弹珠、钩码等太重的物品。故选C。
(3)小明把“空气包”弄破了,空气会泄露出去,质量减轻,发现天平的左边会向上倾斜。
(4)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装置中,把点燃的蚊香靠近右侧的圆洞,会观察到盒子里空气在流动,流动的方向是:盒子里的热空气会上升,而点燃的蚊香会往盒子里面流动。蚊香的作用是有利于观察空气的流动。故选C。
(5)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装置中,把点燃的蚊香靠近右侧的圆洞,会观察到盒子里空气在流动,流动的方向是:盒子里的热空气会上升,而点燃的蚊香会往盒子里面流动。所以在A孔流进的是冷空气,从B孔流出的是热空气。
(6)空气流动形成风,拿一架纸风车靠近 B孔,若蜡烛燃烧得更旺一些,则风车的转动速度会加快。故选A。
(7)自然界中的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当空气冷热不同时,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横向流入,使大气循环流动起来形成的风,自然界的热源是太阳。故选A。
43.(2024三上·余杭期末)某一天,小明早上起床打开窗户,发现远处的房屋和树木一片朦胧。到了学校,他发现操场上的红旗整面都张开了,飘向了西北方向。经过科技走廊,他发现气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如图所示。
(1)读完上述文字,当天天气符号最合理的是( )。
A. B. C.
(2)下面风向标与红旗的指示,( )是最合理的。
A. B. C.
(3)当天早上风速等级属于( )。
A.无风 B.微风 C.大风
(4)小明看到的气温计上的温度,应写作 。
(5)小明根据当天的气温提出穿衣建议,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 )。
A.短袖 B.薄长袖 C.羽绒服
(6)小明想做简易雨量器,他在家找到一个如右图的透明容器,应该将刻度条上的“零刻度线”与( )位置对齐。
A.A 处 B.B处 C.C处
(7)小明连续记录了七天的降雨量并绘制了柱状图,如下图。但他遗漏了其中一天的数据,请帮他补充完整。
日期 1月 1 日 1月 2 日 1 月 3 日 1 月 4 日 1月 5 日 1月 6 日 1 月 7 日
降雨量 (毫米) 20 50 30 0 5 15 25
【答案】(1)B
(2)A
(3)C
(4)-4℃
(5)C
(6)C
(7)
【知识点】天气现象;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测量气温;雨量器;风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分析】(1)题中说小明早上起床打开窗户,发现远处的房屋和树木一片朦胧,说明当天的天气是雾,A选项天气符号是阴天,B选项的天气符号是雾,C选项的天气符号是多云。故选B。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往南吹,东北风是由东北方向吹来的风。我们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与风向一致,如风向标箭头指东则为东风,箭头指西南为西南风。红领巾或红旗飘动的方向与风向相反,如红旗往东南方向飘,此时的风向是西北风。题中红旗飘向西北方向,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东南。故选A。
(3)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我们还可以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速和风向,用风旗测量时将风速分为三个等级。气象学家通常把风记为13个等级(0-12级),称为蒲福风力等级表。当天红旗全部展开,风速等级属于大风。故选C。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图中温度计写作-4℃。
(5)当天温度较低,根据气温我们认为穿衣应穿羽绒服。故选C。
(6)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选择直筒透明的杯子,在杯子外壁贴上刻度条(从底部贴起,以毫米为单位)。刻度条的0刻度线要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刻度条外面贴上透明胶带,用来防水。故选C。
(7)根据当天的降雨量画出柱状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