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 )
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 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
C.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
2.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来自美洲。下列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
①马铃薯 ②玉米 ③南瓜 ④棉花 ⑤可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3.学者金寿福指出,人类最早的种植活动发生在10000年以前的纳吐夫(今以色列境内)。大约在公元前6500—前6000年,包括今以色列在内的黎凡特地区曾遭受了连年的干旱,不少人迁徙到埃及,并将人工种植的大麦和小麦、已驯化的绵羊和山羊带到埃及。这可用于佐证( )
A.古埃及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
B.亚洲非洲生产方式的变化
C.埃及早期农耕文明的外源性
D.地中海区域农牧经济融合
4.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代罗马北部的一座城市的人们有了“面食”,但材质和制作工序不详,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
A.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B.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相同
C.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D.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5.《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说到:“甘蔗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说明甘蔗生产
A.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产物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D.是资本输出时期的表现
6.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农业最早起源于近东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7.新航路开辟后,崇尚清淡、追求食材本味的法国料理逐渐形成。法国料理大幅减少了香料的运用,取而代之的是土豆、南瓜、菠菜、西红柿、玉米等新鲜蔬菜以及肉类。法国料理的形成 ( )
A.得益于全球的物种交换 B.完善了传统的饮食结构
C.有利于美洲的农业发展 D.推动了欧洲的人口增长
8.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文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9.“一粒种子能够改变一个世界”。20世纪以来随着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农作物良种不断涌现,如“杂交小麦技术可以使小麦增产5%~10%”。这说明,杂交育种技术( )
A.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产生 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C.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短缺 D.开创了农业生产新模式
10.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
①马铃薯②花生③水稻④番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新近完成发掘的宜兴丁埂遗址,距今4500年—5000年左右,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种类丰富的石器,包括石刀、石铲、石锛、石镞等共计多达329件,另外还有500件左右用于捕鱼的渔网坠。这反映出当时( )
A.农耕生产方式相当成熟 B.生产力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
C.早期国家形态基本形成 D.长江流域文明领先其他地区
12.下表反映了
A.玉米和甘薯均由沿海传入内地 B.经济作物品种在清代日益增多
C.新粮食作物推广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D.五口通商加快了美洲本土作物的传播
13.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也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14.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 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D.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15.下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
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 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
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
16.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促进生产方式变化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开始实行村民自治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波及36个国家1.87亿人口,整个地区至少缺粮1840万吨。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有3000多万。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材料二 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十一)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万吨,2020年达到66949万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世界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推进,曼彻斯特由乡村村庄和小市镇发展成为工业城市和工业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如何解决激增人口的吃饭问题?……曼彻斯特和英国中央政府实施了一些方法对策。首先,在曼彻斯特和全国范围内推动以运河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交通运输的发展。……曼彻斯特是英国交通史上发展最迅速的城市,在1850年,曼彻斯特已有5条运河和6条铁路穿过,这些运河和铁路,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粮食需求,为曼彻斯特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其次,1839年曼彻斯特的自由贸易派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则。反谷物法同盟加速了《1815年谷物法》的废除,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第三、英国议会圈地运动的开展。议会圈地是指根据议会颁布的法令而实行的私人圈地活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议会圈地运动的开展,使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综合产能逐步提升。……中国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其中,有52个年度的粮食总产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在2004-2015年间更是实现了12年“连增”,目前,中国已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平衡粮食供需,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目标和范围、实施路径和方式以及保障主体均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并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为解决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特点,并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伊朗的德黑兰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带,经伊拉克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到叙利亚以及约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地区。早在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该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人们在这里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在墨西哥的坦马利帕斯地区,以及瓦哈卡河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开始种植玉米,并驯养羊驼。公元前7500-公元前5000年,黄河及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小麦、谷子和水稻,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材料二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原始农业缓慢地向前发展。据粗略估计,新石器时代的人口大致已达5000万。……西亚地区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公元前5000年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产生了灌溉农业。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普遍种植稻麦。
材料三 农业的形成概括地表现为以下过程:
——摘编自张同铸《世界农业地理总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起源的区域,并归纳其起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的粮食危机给城乡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持冷漠与惩罚的态度。按照美国政府的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但不久后,美国占领当局则认为:一方面,希望解决饥荒,尽快安定社会秩序,维护美国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意识到粮食问题是日本实现民主化和经济复兴的前提与根本要求。在麦克阿瑟的游说之下,1946年1月26日,第一艘载有1000吨面粉的运粮船驶入东京港,战后日本的粮食进口由此开启。
材料二 美国小麦的倾销使日本大米销量逐年下降,世界农产品过剩引发国际粮价下跌,自然冲击着日本市场,日本的小麦、大米甚至粮食自给率下降。战后日本的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农业劳动力减少和耕地面积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粮食对外依赖度。1973-1974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期间,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的依存系数达到67%。
——以上材料均摘自《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待日本粮食危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的粮食安全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A A A A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B D A C
1.B
【详解】根据材料“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使得农产品可以更好的流通,降低损耗,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冷链物流由谁负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相关的法制建设,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玉米 、南瓜和可可属于美洲特产,新航路开辟后传到世界各地,①②③⑤符合题意,B项正确;棉花原产于印度和阿拉伯国家,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材料显示,古埃及早期文明受到西亚文明的影响,即埃及早期农耕文明形态具有外源性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西亚农牧业对古埃及的影响,“交流频繁”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A项;人口迁移和物种引进无法体现亚非民众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中海农牧业经济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根据材料可知,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均出现了“面条”,但两者的“面条”在材质和制作工序上可能存在差异,由此可见,二者是相对独立地发明了“面条”这一食物,A项正确;材料中的两种“面条”是用不同的粮食作物制作的,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断出罗马是麦类作物的发源地,小麦的发源地是西亚地区,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罗马生活方式改变的相关信息,况且丝绸之路开辟于公元前138年,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甘蔗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可知,甘蔗生产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联系起来,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A项正确;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的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A
【详解】距今1万年左右,即人类文明发源时期,近东首先种植小麦、大麦,中美洲人率先种植玉米、豆子,中国最早培育稻米等,表明世界农耕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世界农业最早起源于近东地区,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古代亚洲农业“发达”,排除C项;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西欧)。根据材料“法国料理大幅减少了香料的运用,取而代之的是土豆、南瓜、菠菜、西红柿、玉米等新鲜蔬菜以及肉类。”可知法国料理不再依赖传统东方的香料,而是使用了大量美洲的新鲜蔬菜,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物种的交流,A项正确;法国料理的形成并非意味着传统饮食结构得到完善,排除B项;使用了美洲物种,但不一定在美洲种植,无法得出有利于美洲的农业发展,且此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法国料理是一种饮食习惯,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是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及阻碍美洲农业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杂交育种技术可使粮食大幅增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B项正确;杂交育种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之一,并非因其而产生了现代农业技术,排除A项;“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短缺”的说法过于绝对,至今全球粮食短缺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杂交育种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新模式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玉米和花生等农作物最初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水稻原产地并非美洲,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500年—5000年左右(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丁埂遗址出土了种类丰富的石器,据所学,石铲、石刀用于农业生产,石锛是木作工具,石镞用于军事防御、战争扩张,出土的还有大量用于捕鱼的渔网坠,这反映出当时生产力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B项正确;石铲、石刀用于农业生产,农耕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不能体现“相当成熟”,排除A项;据所学,早期国家形态的特征有阶级的存在,材料无此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其它地区文明做比较,无法得出“长江流域文明领先其他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清代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可以看出,清代前期,玉米甘薯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已经种植,而这两种作物属于高产作物,其推广有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C正确;缅甸和越南是玉米甘薯推广路线之一,排除A;题干所列的作物属于粮食作物,排除B;五口通商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约10000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不同规模的聚落逐步形成。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存都反映了古人的聚居生活,原始农业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观测天文现象。因此,材料说明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原始农业的出现促进人类走向定居,排除A项;原始村落不属于国家雏形,排除C项;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辣椒传到中国,由观赏植物逐渐成为药物与调料,甚至成为一种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 ,反映了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风俗的宽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医药理论的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画中描绘了有许多马和羊等家畜伴随着人们左右,这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故选A项;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及农民生活情况,故排除D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时期。根据材料“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可知,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成为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某些时候与“权力”联系在一起,体现出食物生产的重要性,以及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磨坊的重要性,而非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生产方式变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磨坊在印第安人村社的重要性,没有体现村民自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因素:自然灾害;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耕地面积减少;政府对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较第二、三产业投入不够;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任意3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原因: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依法保障粮食安全;党和政府重视农业,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任意4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波及36个国家1.87亿人口,整个地区至少缺粮1840万吨。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有3000多万”可知,自然灾害;根据材料“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可知,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耕地面积减少;政府对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较第二、三产业投入不够等方面分析。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可知,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据材料“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可知,党和政府重视农业,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农业科技进步;依法保障粮食安全;根据材料“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万吨,2020年达到66949万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18.(1)措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便利商品流通;成立反谷物法联盟,推行自由贸易;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影响: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答3点)
(2)特点:国家重视,成就巨大;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立足国情,统筹兼顾。
认识:要始终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把握好涉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多方关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答3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在曼彻斯特和全国范围内推动以运河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交通运输的发展。”可得出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便利商品流通;由材料“1839年曼彻斯特的自由贸易派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则。”可得出成立反谷物法联盟,推行自由贸易;由材料“议会圈地运动的开展,使大量的荒地因被圈占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可得出立法推进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这些运河和铁路,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粮食需求,为曼彻斯特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可得出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由材料“他们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则。”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由材料“议会圈地是指根据议会颁布的法令而实行的私人圈地活动,被圈占的土地既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牧场。”及所学可得出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2)本题是特点、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综合产能逐步提升。……成就举世瞩目。”可得出国家重视,成就巨大;由材料“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得出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由材料“为平衡粮食供需,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目标和范围、实施路径和方式以及保障主体均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及所学可得出立足国情,统筹兼顾。第二小问认识:由材料“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综合产能逐步提升。”可得出要始终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由材料“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得出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战略;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要把握好涉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多方关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9.(1)区域:西亚、中美洲和中国的黄河及长江流域。特点:有几个起源中心;农作物种类和驯化的动物种类不同。
(2)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技术进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详解】(1)区域:根据材料“从伊朗的德黑兰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带,经伊拉克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到叙利亚以及约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地区。早在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该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在墨西哥的坦马利帕斯地区,以及瓦哈卡河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开始种植玉米”“公元前7500-公元前5000年,黄河及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小麦、谷子和水稻”可知,农业起源于西亚、中美洲和中国的黄河及长江流域。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农业起源的区域及各地区农作物种类和动物驯化情况可知,特点是有几个起源中心;农作物种类和驯化的动物种类不同。
(2)根据材料二“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原始农业缓慢地向前发展。”可知,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根据材料二“西亚地区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公元前5000年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产生了灌溉农业。”可知,生产技术进步;根据材料三人们对狩猎和种植工具和经验的探索情况可知,长期采集和渔猎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
20.(1)变化:由置之不理到进行救济。原因:战后初期,美国意在削弱并惩罚日本,认为日本的危机是咎由自取。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苏关系日益紧张,日本逐渐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转而要扶植日本;同时粮食危机不利于日本稳定,也无助于民主化和经济复兴,不利于美国利益。
(2)启示: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粮食供应立足于自给自足;要保护好耕地,重视农业生产。(任答2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日本。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持冷漠与惩罚的态度”“在麦克阿瑟的游说之下,1946年1月26日,第一艘载有1000吨面粉的运粮船驶入东京港,战后日本的粮食进口由此开启。”可得出由置之不理到进行救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按照美国政府的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可得出战后初期,美国意在削弱并惩罚日本,认为日本的危机是咎由自取。据所学二战后的知识可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苏关系日益紧张,日本逐渐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转而要扶植日本;据材料一“美国占领当局则认为:一方面,希望解决饥荒,尽快安定社会秩序,维护美国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意识到粮食问题是日本实现民主化和经济复兴的前提与根本要求”可得出粮食危机不利于日本稳定,也无助于民主化和经济复兴,不利于美国利益。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据材料二“世界农产品过剩引发国际粮价下跌,自然冲击着日本市场,日本的小麦、大米甚至粮食自给率下降”可得出粮食供应要立足于自给自足;据材料二“战后日本的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农业劳动力减少和耕地面积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粮食对外依赖度”可得出要保护好耕地,重视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