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9 21:05:48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标要求】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时空定位】
课前·预习案
课堂·研学案
速检速测
课后·检测案


学习任务一 古代文明的扩展
学习任务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
学习任务三 文明的交流
主题一 古代世界主要的帝国
主题二 古代文明的扩展和交流
课前 · 预习案
1
1.农耕文明的扩展
(1)条件: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____________、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2)表现
学习任务一 古代文明的扩展
劳动生产率
古代埃及 主要向________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古巴比伦王国 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____________
亚述帝国 统一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一度征服______
叙利亚
地中海东岸
埃及
2.希腊文明的扩展
条件 组织能力、__________和武器
方式 ________
范围 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
结果 在东起__________、西到________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航海技术
移民
黑海东岸
西班牙
3.文明扩展的影响: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微思考
1.观察教材P8“亚述骑兵”(雕塑)图:亚述帝国一度成为地区强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强大的军事力量(骑兵)。
2.观察教材P9“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从地理分布角度看,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有何特点?
提示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农耕文明
指由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2.知识拓展——全面认识古希腊的海外殖民扩张
古希腊的海外殖民扩张缓解了古希腊城邦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矛盾,扩大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使希腊人接触到西亚、埃及和更广大的地区,有利于古希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也给被殖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和灾难。
1.波斯帝国
学习任务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
兴起 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____________
扩张 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________________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统治 (1)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2)地方实行________
(3)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伊朗高原
巴尔干半岛
行省制
2.亚历山大帝国
兴起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____________灭亡波斯,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统治 (1)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2)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__________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亚历山大
希腊人
3.罗马帝国
扩张 首先征服意大利,然后征服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____________成为罗马的内海
统治 (1)罗马人大肆烧杀掳掠,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____________迅速发展起来
(2)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和平
(3)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
(4)1世纪,____________产生于巴勒斯坦,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灭亡 原因 3世纪后,过于庞大的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增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过程 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________________,西罗马帝国灭亡
地中海
奴隶制
基督教
5世纪后期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据此指出波斯帝国政治统治的特点。
提示 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2.对比教材P10“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和P11“2世纪初的罗马帝国”:这两大帝国统治的中心有何不同?
提示 亚历山大帝国统治中心在西亚,而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在欧洲。  
助学助考
1.知识拓展——古代行省制的实行
亚述人比较系统地建立了行省制;波斯人自大流士改革后开始广泛实行行省制;亚历山大帝国大体继承了波斯的行省制度;罗马帝国时代广泛实行行省制,行省主要长官为总督,处理政治、军事、税收和司法等事务;中国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行省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长官在中书省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事和司法权。
2.概念阐释——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一词的含义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
3.易错提醒——认识古代世界的帝国
这些古代帝国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维持统治,最高统治者是专制君主,因此帝国的维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能力及制度运行的效率。
1.趋势: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学习任务三 文明的交流
不断加强
2.表现
技术交流 (1)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2)西亚的____________,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文化交流 (1)西亚的________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2)希腊最初的________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________
(3)西亚的“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________________,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____________
冶铁技术
神话
雕塑
埃及
阿拉马字母
拉丁字母
中西交流 (1)公元前后,汉朝和________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2)东汉的班超曾派__________出使大秦(罗马),甘英中途受阻返回,但到达了波斯湾沿岸,开辟了通往________的路线
(3)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________。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罗马
甘英
西亚
洛阳
助学助考
1.易错提醒——丝绸之路的商品并非仅为丝绸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的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到达地中海。丝绸之路被认为是联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2.图解历史——古代亚非欧文明的交流
课堂·研学案
2
重点难点
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
主题一 古代世界主要的帝国
任务1 波斯帝国的统治
史料 大批财富从各被征服地区掠夺到波斯来,大批俘虏成了波斯人的奴隶,大量被征服地区的肥沃土地变成了波斯征服者的地产。
波斯帝国东部的中亚地区……先后传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有的地区修建了水库,出现了灌溉农业……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波斯帝国的统治状况。
【成果展示】 通过对外扩张,促进奴隶制制度的发展;治下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交融;农耕经济有所发展。
任务2 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及影响
史料 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虽然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摘编自《世界历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的影响。
【成果展示】 促进了古代希腊文化在北非和西亚的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任务3 罗马帝国的统治及影响
史料 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地中海世界和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与东方各国接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研讨交流】 依据史料分析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成果展示】 推动了罗马帝国区域内不同文明的交融,也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交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认识古代世界大帝国的影响
国家 表现
波斯帝国 (1)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2)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
(3)促进了帝国商业的繁荣和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亚历山大帝国 (1)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2)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各文明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
罗马帝国 (1)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
(2)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各个地区成为一体,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存在,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强盛
主题二 古代文明的扩展和交流
任务1 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
史料 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往,但和平交往并非人类相处的唯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摘编自《世界历史》(华东师大版)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成果展示】 和平交往:如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
征服战争:如亚历山大征服战争。
任务2 早期文明之间的交流
史料一 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
——哈佛大学教授、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
史料二 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曾身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公元166年,罗马皇帝的使节在越南日南(时为汉郡)登陆后,前往洛阳进谒汉桓帝,中国与罗马两国“始乃一通焉”。
【研讨交流】 (1)依据史料一指出希腊文明与埃及、西亚文明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明之间早期交流的意义。
(2)根据史料二,概括汉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并阐述其历史意义。
【成果展示】 (1)关系:希腊文明深受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的影响。
意义: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2)特点:丝绸商贸往来兴盛,实现官方交流。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商贸往来和丝绸之路的兴盛,丰富了民众的社会生活。
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途径 表现
经贸往来 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也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
人口迁徙 (1)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
途径 表现
军事征服 (1)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
(2)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和交往
国家统一 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
速检速测
D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9“教材地图”改编)阅读教材P9“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这表明公元前8—前6世纪的古希腊(  )
A.形成了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城邦国家
B.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C.地理环境有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建立
D.利用自己的海上优势向周边地区殖民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古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拥有一定的航海技术,利用自己的海上优势向周边地区殖民,故选D项;古希腊多山少平原,农耕文明不发达,排除A项;古希腊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没有建立大帝国,排除B项;希腊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建立地区性大国,排除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9“史料阅读”改编)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
A.否定国王的权力是来自于神
B.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强大的帝国
C.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D.国王是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D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1“史料阅读”改编)阿利斯提德的演说《致罗马》记载:“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  )
A.生产技术的先进 B.与东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区域内文明交融 D.商业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
解析 根据材料“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都在这里汇合……”可知,世界上各种货物在罗马帝国的集聚,说明其商业繁荣以及对外贸易的发达,D项正确。
D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学习聚焦”改编)古代世界各地区的经贸往来,以及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下列关于文明交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地区
②字母文字起源于腓尼基,向东演化为拉丁字母
③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
④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东汉首都洛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B
解析 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地区,①正确;字母文字起源于腓尼基,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而不是拉丁字母,②错误;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③正确;2世纪,已经有罗马商人到达东汉首都洛阳,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教材知识”改编)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这说明(  )
A.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 B.文明之间的交往趋势加强
C.经济发展推动文明的产生 D.希腊集世界文明之大成
解析 西亚的农耕、冶铁技术和神话等外传,希腊雕塑艺术模仿埃及,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说明文明之间的交往趋势加强,故选B项;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与“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模仿埃及”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明的交往,而非产生,排除C项;希腊集世界文明之大成与“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不符,排除D项。
B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3“问题探究”改编)据史籍记载,东汉时期“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文中的“大秦”是指(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C
课后·检测案
3
D
一、选择题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古代文明的扩展
1.(2024·安徽合肥六校联盟高一期中)古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日照充足,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城邦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邦秩序的维护逐渐依赖于粮食进口。这些状况(  )
A.阻碍了农耕文明的诞生 B.导致人口总数趋于稳定
C.决定了小国寡民的政体特征 D.为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
解析 根据材料“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城邦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邦秩序的维护逐渐依赖于粮食进口”及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沿岸多为岛屿,地形多山脉,平原少,不适宜农耕,这使得古希腊人通过从事商业活动和对外殖民的方式发展海外贸易,从而解决人地矛盾和生存问题,D项正确;古希腊地区依然存在农耕文明的发展情况,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自然地理条件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无法得出“人口总数趋于稳定”的结论,排除B项;自然地理环境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形成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
A
2.(2024·广东茂名高一期中)古代埃及文明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向是西亚而非尼罗河南部,其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B.为了获取地中海东岸资源
C.与西亚大国争霸的需要 D.两河流域先进文明的吸引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尼罗河南部撒哈拉大沙漠的阻隔,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地势相对平坦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张,A项正确。古埃及并未对地中海东岸的资源有特定的需求,排除B项;与西亚大国争霸是自然环境影响的产物,并不是其对外扩张的原因,排除C项;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不相上下,其在文化上并无特殊的吸引力,排除D项。
C
3.(2024·河南商丘高一期中)希腊古风时代大多数殖民地都是建立在希腊城邦的政治模式之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采用创始神话和语言、食物、教育、宗教、体育、戏剧等,使这些地区保持了强大的希腊特征。这表明古代希腊殖民(  )
A.促进了文明间交流互鉴 B.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
C.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D.子邦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解析 根据材料“建立在希腊城邦的政治模式之上”“保持了强大的希腊特征”可知,希腊殖民促进了希腊的政治和文化传播,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交流互鉴”,排除A项;“民主政治的初衷”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子邦具有一定自治权”,排除D项。
B
题组2 古代世界的帝国
4.(2024·河北邢台高一期中)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以波斯人为核心组建军队,各级军官均由波斯贵族充任。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区,军区下辖若干行省,各行省驻军不受行省总督节制,由军区的军事长官统一指挥。大流士一世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完善行省制度 B.强化专制统治
C.维护贵族利益 D.打击地方势力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流士一世通过军队的改革,控制各军区,削弱了行省长官的权力,强化了专制统治,B项正确;完善行省制度的目的也是加强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加强君主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打击地方势力”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C
5.(2024·江苏常州高一期末)下图反映了波斯帝国时期被征服者向统治者纳贡的情景。尽管波斯发行了官方货币,但民众缴纳的主要是实物,包括粮食、牲畜和各种土特产。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奴隶制政权的残酷掠夺
B.帝国境内商品经济的发达
C.战争频繁影响货币流通
D.统治者腐朽追求物质享受
解析 据材料可知,被征服者纳贡缴纳的是实物,而非官方发行的货币,这说明当时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影响货币流通,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纳贡而非残酷掠夺,排除A项;缴纳实物,而非货币,说明商品经济不发达,排除B项;统治者腐朽追求物质享受与“粮食、牲畜和各种土特产”无关,排除D项。
B
6.(2024·广东普宁高一期中)下图为一位同学学习古代世界的帝国时所做的课堂笔记。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亚述帝国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的国教是基督教,并且在地方推行行省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B项正确;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及亚述帝国并未确立基督教为国教,排除A、C、D项。故选B项。
C
7.(2024·江苏连云港七校联盟高一期中改编)阅读教材P10“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可知,亚历山大远征(  )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解析 根据教材上的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由此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故选C项。
A
8.(2024·河南信阳高一期中)罗马征服了地中海地区以后,把意大利之外的地方都划为行省,派一位元老去行省当总督,其只负责收税、保证治安、维持司法秩序,其他方面则由各省市议会选出的官员管理各自的城市。这些举措(  )
A.有利于稳固罗马帝国统治 B.旨在推动地方自治的进程
C.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分裂 D.保证了罗马帝国长期繁荣
解析 据材料可知,罗马行省制下,除了重大事宜由总督负责以外,其他事宜则由地方选出的官员负责,这说明罗马的行省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从而有利于稳固罗马帝国统治,A项正确;“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稳固统治,而不是推动地方自治,排除B项;“直接导致”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A
题组3 文明的交流
9.(2024·浙江绍兴会稽联盟高一联考)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材料说明腓尼基字母是(  )
A.世界字母文字主要源头
B.商业发达导致字母文字产生
C.字母文字也是象形文字
D.当今世界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出了阿拉马字母,后面不断进行演化,西传演化出的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而腓尼基字母是演化过程的最初源头,说明字母文字的主要源头是腓尼基字母,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商业,和腓尼基字母无关,排除B项;字母文字与象形文字性质不同,排除C项;“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夸大事实,排除D项。
D
10.(2024·重庆名校联盟高一联考)公元1世纪,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作品《自然史》中写道:“人们在那里所遇到的第一批人是赛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这两道工序。由于在遥远的地区有人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劳动,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这(  )
A.表明了罗马生产工具的进步 B.揭示了汉代养蚕缫丝的实情
C.体现了拜占庭工商业的发达 D.佐证了两大文明的交流往来
解析 古罗马《自然史》记载的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森林里所产的羊毛和树叶上的白色绒毛即养蚕缫丝,罗马的贵妇人、穿上透明的衣衫等反映出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社会的欢迎,这佐证了两大文明的交流往来。故选D项。
D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4·安徽合肥六校联盟高一期中)赫梯王国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国王、王后和王子等借节日活动之际“巡幸京畿”,把原本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节日和神灵也“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这一做法(  )
A.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
B.创造了民族特色文化
C.拓展了王国疆域版图
D.营造了宗教文化认同
解析 赫梯王国借节日庆典把原本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节日和神灵也“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这有利于营造宗教文化认同意识,D项正确;从赫梯王国借节日庆典把原本腹地外围区、附属国以及封侯国的节日和神灵也“请到”都城举办,呈现出“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来看,无法得出健全了地方治理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期性举办”,而不是“创造”,排除B项;节日庆典无法拓展王国疆域版图,排除C项。故选D项。
C
12.(2024·安徽合肥六校联盟高一期中)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
C.中央集权程度有限 D.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解析 据材料信息“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可知,当时中央集权程度有限,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央政策在地方的实施,涉及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官方文书仍需以多种文字发布,并没有体现适用范围是否广泛,排除B项;“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C
13.(2024·湖北襄阳鄂北六校联盟高一期中)亚历山大在占领了波斯帝国辽阔的疆土后,发现了波斯高度发展的文明,于是要求人们以东方人的方式向他行匍匐礼,对他敬若神明。亚历山大去世之前,在西亚、中亚等地建立了许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式城市,并动员大量希腊人来这些城市定居,与当地人通婚联姻。亚历山大的上述做法(  )
A.削弱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B.不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C.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激化了与被征服地区人民的矛盾
解析 亚历山大远征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人们以东方人的方式向他行匍匐礼,对他敬若神明;建立了许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式城市,并动员大量希腊人来这些城市定居,与当地人通婚联姻。这些措施显然既有利于巩固其自身统治,客观上也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答案选C。
A
14.(2024·广东普宁高一期中)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  )
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
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
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
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
解析 据材料信息“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可知布托地区出土的抛光的圆锥体,很有可能是通过贸易往来由两河流域被带到布托地区,也有可能是布托地区的人们学习借鉴了两河流域的制作工艺,但都表明两地区之间存在一定交流,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两者文明的早晚,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5.(2024·浙江绍兴会稽联盟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流士一世通过对外侵略扩张,使得波斯帝国的版图范围扩至东起印度河流域,北至中亚,西达爱琴海周围。在这个大帝国中,大流士一世居于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上,自称“众王之王”“伟大的王”,掌握着全国的军事、政治、财政和司法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与一般人相区别,他穿着特制的绛红色袍服,头戴高高的王冠,腰系金质腰带。最显贵的波斯高级官吏也是禁止穿戴这种衣冠的。作为最尊贵的国王,一切人都必须向他叩拜,甚至连坐在御座前的亲信大臣也被用帷幔同国王坐的地方隔开。
——摘编自卢苇《波斯帝国》
材料二 罗马原来只是一个城市。罗马的政府是只适合于城墙之内的居民的市政机构。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这个世界就不容易了。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罗马帝国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给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流士一世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马征服所存在的不足,结合所学简析后来罗马帝国陷入危机的原因。
答案 (1)特点:实行君主专制;君权至上,君位独尊;积极推行对外侵略扩张。
(2)不足:征服的主要是城市,内部整合不够。
原因: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也逐渐增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答蛮族从各方面侵入亦可)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

节内


束(共71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要求】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时空定位】
课前·预习案
课堂·研学案
速检速测
课后·检测案


学习任务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
学习任务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主题一 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主题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课前 · 预习案
1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学习任务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
原始农业 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______、小麦和豆类作物
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______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畜牧业 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大麦
水稻
2.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
原因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__________和生活用品 出现 手工业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________的分工
商业 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________
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________________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生产工具
手工业
贸易
社会生产活动
早期城市
社会分工
3.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原因 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____________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表现 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富人的墓中随葬品丰富,穷人的墓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随葬品
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____________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私有制
奴隶制
4.早期国家的出现
出现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________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影响 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________产生了
国家
文字
微思考
观察教材P2“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该壁画反映5000—6000年前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 现象:阿尔及利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意义:对人类文明的出现具有根本性意义,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助学助考
1.图解历史——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的关系
2.特别提醒——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3.历史概念——阶级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4.特别提醒——阶级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私有制使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5.图示解史——人类文明的产生历程
1.文明的诞生: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__________、北非的____________、南亚的________和__________、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________地区。
2.文明的特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__________,表现岀明显的______特征。
学习任务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
恒河流域
爱琴海
独立发展
多元
3.文明的表现
(1)两河流域
自然环境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国家形成 ①公元前________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②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③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____________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文明成就 ①《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②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③《_____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3500
汉谟拉比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
吉尔伽美什
(2)尼罗河文明
自然环境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____________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国家形成 ①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________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文明成就 ①____________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
②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__________
③__________的建造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证明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④__________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农业生产
法老
象形文字
太阳历
金字塔
莎草纸
(3)古印度文明
①自然环境:印度河流域大平原和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
②文明兴起:公元前________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3
③种姓制度
特点 贵贱分明、____________、法律地位不平等
内容 ____________主掌宗教祭祀;__________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________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________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________
理论 ____________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职业世袭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婆罗门教
④文明成就:________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____________》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佛教
摩诃婆罗多
(4)古希腊文明
自然环境 中心区域是____________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文明兴起 ①公元前2千纪,曾诞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②公元前8—前6世纪,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____________的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国家政体 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____________;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____________
巴尔干半岛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小国寡民
寡头政治
民主政治
文明成就 神话、悲剧、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____________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____________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____________、柏拉图和______________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公民政治 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但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成年男性公民
妇女
微思考
1.观察教材P3“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从地理位置上看,世界古代文明呈现什么特点?
提示 都位于沿河或者沿海地区。
2.阅读教材P6“史料阅读”: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 民主政治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政体;而寡头政治是少数人掌权的政体。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两河流域
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及其支流流过的地区。这两条河流在巴格达附近几乎相汇又分开,到距离波斯湾大约八十千米的地方才相汇。从巴格达以下,两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冲积平原,就是两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长的地方。这块冲积平原的南半部古时称为苏美尔,北半部称为阿卡德,又可以称为巴比伦,巴比伦的北面称为亚述。
2.思维点拨——人类文明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人类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的时空条件,越是文明初期,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大,但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先后建立起地区性大国,古希腊建立起城邦国家。
3.易错提醒——金字塔不单纯是一个宏伟的建筑
金字塔综合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经济实力、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水平。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
4.历史概念——城邦
“城邦”一词源于希腊语polis,又称为“城市国家”,通常是以城或市镇为中心,结合周边农村形成的经济政治共同体,具有独立自主和小国寡民的特点。
5.易错提醒——公民≠居民
古希腊公民是城邦居民中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团体。一般来说,只有纯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本邦公民。居民的范围则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妇女、未成年人等。
6.图解历史——印度的种姓制度
7.知识拓展——《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比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面貌,反映了古代人民力图探寻自然法则和生死奥秘,以及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理想。颂扬了为民建立功勋的思想和英雄行为,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认识意义。
课堂·研学案
2
重点难点
1.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主题一 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任务1 文明产生的条件
史料 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发展,还导致了父权制确立、氏族制度瓦解,加速了阶级的形成,为文明到来开拓了道路,也为后来的剥削制度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明产生的条件。
【成果展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
任务2 文明产生的标志
史料 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便设立了各种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摘自《世界史话·古代中世纪部分》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并思考为什么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成果展示】 基本标志:国家开始形成。
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设立,国家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推动国家形成的因素
经济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农业的出现使产品出现了剩余,可以供养脱离生产的国家管理者和保卫者
政治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和阶级矛盾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协调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兴修水利 在最早的亚非文明古国中,农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兴修水利特别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需要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使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
抵御外敌 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组建强大的部落联盟,在对外战争中获胜就成为国家出现的现实原因
主题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任务1 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史料 埃及文明反映了埃及人及其自然环境所独有的特点,因而有它自己的特色。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它促进了整个流域地区在约公元前3100年时的统一。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从而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
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
【成果展示】 成为埃及统一的纽带;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埃及的历法;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
任务2 古代西亚文明的特点
史料 如果自由民毁损任何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毁其眼睛。(第196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第203条,第205条)
——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成果展示】 第一则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第二则反映了法典的阶级属性,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任务3 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
史料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摘编自《摩奴法典》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成果展示】 特点: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职业世代相传,实行种姓内婚制。
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游牧民族以畜牧业见长。
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流域,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3.周边环境: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政权更替频繁。中国、印度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4.思想文化:文化多样性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影响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速检速测
A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3“教材知识”改编)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是(  )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私有制的逐渐产生
C.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 D.交换和贸易的兴盛
解析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故选A项;据所学,私有制产生是阶级产生的前提,排除B项;据所学,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前提,排除C项;据所学,交换和贸易的兴盛是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排除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4“历史纵横”改编)考古发现苏美尔人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表明,当时(  )
A.两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B.政教合一的国家产生
C.希腊文明缺乏文献的记载 D.民众深受统治者压迫
解析 根据“统治者”“宗教仪式”“奉献产品的民众”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苏美尔人中出现了等级层次和宗教、赋税等相关内容,说明苏美尔地区国家已经产生,进入了文明时代,故选A项;政教合一体现在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有宗教仪式不代表教权强大,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西亚文明的起源,而非希腊文明,排除C项;民众受统治者压迫要从阶级矛盾方面体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A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5“历史纵横”改编)据记载,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这体现了(  )
A.人类文明的地域性 B.苏美尔文明相对领先
C.文明间的交流联系 D.神话传说被考古证实
解析 据材料“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可知,苏美尔神话通过文明之间的交流传入古代希伯来人和希腊人地区,影响了当地的神话传说,故选C项;人类文明的地域性主要强调不同地域文明的独特性,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联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从文明的整体发展角度对苏美尔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希伯来文明进行横向对比,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史诗、神话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材料也并未强调洪水传说得到了考古验证,排除D项。
C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5“学思之窗”改编)埃及的历史铭文记载: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这些记载表明,古埃及(  )
A.已经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B.是政教合一的古老帝国
C.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D.重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解析 根据材料,法老作为王权代表,被视为神灵和法律的来源,并能代表威令、认知和正义,可见古埃及的王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埃及法律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政教合一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材料只说法老被视为神,没有提到宗教在埃及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铭文无法体现出古埃及重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排除D项。
C
5.(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6“学思之窗”改编)“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反映出(  )
A.古埃及法老的至上权威 B.两河流域法典宣扬君权神授
C.古印度种姓间的不平等 D.古罗马奴隶制度的迅速发展
解析 印度神话中,婆罗门、罗惹尼耶(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不同种姓的人对应原始巨人的不同身体部位,由上到下的身体部位体现了高下分明的等级制度,故选C项;材料是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排除A、B、D项。
C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7“学习拓展”改编)19世纪以前,人们依靠文献记载,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表明(  )
A.通过考古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B.考古拓展了人们对文明的认识
C.西方文明研究缺乏史料记载 D.历史的研究必须结合考古资料
解析 据材料“人们依靠文献记载……”“考古学家发现了……”“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等可知,考古发现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使得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改变了之前人们的认识,这说明考古成果拓展了人们对文明的认识,故选B项。
B
课后·检测案
3
D
一、选择题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人类文明的产生
1.(2024·广东普宁高一期中)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的冰期结束后,气候趋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这一转折(  )
A.阻碍了传统帝国的扩张 B.促进了史诗文学的兴起
C.促成了文字的广泛应用 D.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
解析 据材料“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逐渐走向定居,这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D项正确;这一时期,传统帝国尚未形成,排除A项;这一时期,史诗文学尚未兴起,排除B项;“广泛应用”,表述夸大,排除C项。
C
2.(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期中)公元前7500—前5000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采集、渔猎逐渐转为农耕并定居,部分人还拥有了可以支配的剩余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这(  )
A.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B.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最终完成
C.推动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 D.说明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解析 材料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这一变化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最终完成”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地区最早进入文明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B
题组2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3.(2024·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流域,以及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反映了人类文明具有(  )
A.统一性 B.多元性 C.延续性 D.继承性
解析 据题意可知,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世界不同的地区,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这说明早期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
B
4.(2024·重庆名校联盟高一联考改编)阅读教材P3“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
①古代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②古代各个文明不断扩展 
③古代各个文明完全独立发展 
④古代各个文明多分布在大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各具特色,呈现多元特征。从区域范围的变化可知,古代各个文明不断扩展,且古代各个文明多分布在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①②④正确,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③中“完全”错误。答案为B项。
C
5.(2024·浙江绍兴会稽联盟高一联考)《汉谟拉比法典》写道:“安努和恩利尔(神)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这反映该法典(  )
A.阻碍宗教传播 B.限制商业发展
C.强调君权神授 D.激化社会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安努和恩利尔(神)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将统治者比作神的代表,宣扬君权神授。故选C项。
A
6.(2024·浙江绍兴会稽联盟高一联考)在古代西亚,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战胜洪水的传说。这些传说可在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中查阅。该史诗是(  )
A.《吉尔伽美什》 B.《荷马史诗》
C.《罗摩衍那》 D.《天方夜谭》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战胜洪水的传说,记录在《吉尔伽美什》中,A项正确;《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排除B项;《罗摩衍那》是古印度的著作,排除C项;《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国家的民间故事集,排除D项。
C
7.(2024·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关于古代的印度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不分贵贱、职业世袭、法律地位平等的种姓制度
B.《罗摩衍那》《吉尔伽美什》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史诗
C.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D.莎草纸是古代印度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C项正确;种姓制度下,不同种姓的群体有贵贱之分、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史诗,排除B项;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A
8.(2024·浙江绍兴会稽联盟高一联考)印度宗教信仰比较复杂,这是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下列宗教在印度出现最早的是(  )
A.婆罗门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解析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A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排除B项;近代以来,基督教随着殖民势力的入侵而进入到印度,排除C项;伊斯兰教传入印度的时间晚于婆罗门教,排除D项。故选A项。
A
9.(2023·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4)“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声名,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职务都由抽签决定……而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材料描述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 B.斯巴达寡头政治
C.印度种姓制度 D.古巴比伦君主专制
解析 据材料“人民统治的优点”可知,这种政体下人民享有国家治理权,据材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职务都由抽签决定”可知,该政体是雅典的民主政体,因为在雅典民主政体下,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雅典民主实行抽签选举制,A项正确。
A
10.(2024·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他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他是(  )
A.希罗多德 B.苏格拉底
C.修昔底德 D.亚里士多德
解析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A项正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排除B项;修昔底德被誉为“政治现实主义学派之父”,排除C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等学科体系,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排除D项。故选A项。
A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4·安徽合肥六校联盟高一期中)萨尔贡一世(公元前2354—前2279年)在征服苏美尔的战争取得胜利后,宣称他受到苏美尔女神的眷顾得以发展自己的事业;得到苏美尔城邦保护神的认可,获得王位。萨尔贡一世的这些做法意在(  )
A.强调其统治合法性
B.打击两河流域的神权势力
C.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D.抵制汉谟拉比的对外扩张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萨尔贡一世借助苏美尔女神和城邦保护神的权威,稳定新征服地苏美尔,意在强调其统治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借助宗教神权力量,而非“打击神权势力”,排除B项;宣扬君权神授观念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汉谟拉比处于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18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B
12.(2024·河南商丘高一期中)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几十个分立的“斯帕特”,“斯帕特”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块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到了公元前3100年以后,整个尼罗河流域的“斯帕特”连接起来,形成了体系化的灌溉网。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B.埃及初步统一的实现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
解析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因此一块块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连接起来,故选B项。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与“斯帕特”连接起来关系不大,因为公元前3100年以前也有定期泛滥的时候,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反而难以将分隔的土地连接起来,这是依靠强大的王权来推动土地统一化的,排除C项;农业灌溉工具一直在进步,不足以说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灌溉网的体系化,排除D项。
A
13.(2024·河南开封五校联盟高一期中)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
B.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
C.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世界文明的形成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并不能用“文明三要素”去判定所有的文明社会的形成,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A项正确;文明形成的判定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存在判定标准,排除B项;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C、D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D
14.(2024·湖北襄阳鄂北六校联盟高一期中)《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法律汇编。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做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这说明在古代印度(  )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种姓制度根深蒂固
C.婆罗门教的统治强化   D.法律彰显国王权威
解析 根据材料“国王出身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做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可知,《摩奴法论》彰显了国王的权威,故D项正确;A、B、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二、非选择题
15.(2023·湖北省部分市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古希腊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状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
——整理自张广智《略说古希腊的城邦文明》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文化产生的制度基础是什么,并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答案 (1)制度基础:种姓制度。
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评价: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为雅典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为人类政治文明和后世人文主义精神奠定基础。
本质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只是针对少数公民的民主,外邦人、妇女、儿童、奴隶被排除在外。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

节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