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4章-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课件(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4章-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课件(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1-07 21:32:41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高考总复习 数学 人教版
第2讲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与诱导公式
索引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课时跟踪练
01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sin α
-sin α
sin α
cos α
cos α
-cos α
cos α
-cos α
sin α
-sin α
tan α
-tan α
×
×
×
×
sin α
02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其应用
0
利用同角基本关系式“知一求二”的方法
利用“弦切互化”求齐次式值的方法
(1)若齐次式为分式,可将分子与分母同除以cosα的n次幂,将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化为关于tan α的式子,代入tan α的值即可求解.
(2)若齐次式为二次整式,可将其视为分母为1的分式,然后将分母1用sin2α+cos2α替换,再将分子与分母同除以cos2α,化为只含有tanα的式子,代入tan α的值即可求解.
1.应用公式时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对于sin α+cos α,sin αcos α,sin α-cos α这三个式子,利用(sin α±cos α)2=1±2sin αcos α,可以知一求二.
2.注意公式逆用及变形应用:1=sin2α+cos2α,sin2α=1-cos2α,cos2α=1-sin2α.
诱导公式及其应用
诱导公式的两个应用
(1)求值:负化正,大化小,化到锐角为终了;
(2)化简:统一角,统一名,同角名少为终了.
诱导公式与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的综合应用
1.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和诱导公式求值或化简时,关键是寻求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公式进行变形.
2.注意角的范围对三角函数符号的影响.(共15张PPT)
高考总复习 数学 人教版
规范解答 三角综合问题
分值分布
基础分 发展分 终极分
≤6分 [7,9]分 ≥10分
约50% 约25% 约25%
明确思维·答题知策略
解题思维
技巧策略
突破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变”——变角、变名与变式.
1.变角:已知角与特殊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目标角的变换;已知角与其倍角的变换;两角与其和、差角的变换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变换应用.
2.变名:同角关系式切化弦;利用诱导公式进行正、余弦的转化.
3.变式:(1)涉及sin x±cos x,sin x·cos x问题时,常令t=sin x±cos x,转化为关于t的函数处理;
(2)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常利用正、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

两角间的和
差倍半变换
三角形内角和定
统一角
变角
理的变换应用
三角函数解答题
换元
统一名

变名
三角函数公式
变式
统一形
三角形中正、
余弦定理(共67张PPT)
高考总复习 数学 人教版
第6讲 函数y=A sin (ωx+φ)的图象及应用
索引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课时跟踪练
课程标准 1.了解函数y=A sin (ωx+φ)的物理意义;能画出y=A sin (ωx+φ)的图象,了解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2.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01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1.简谐运动的有关概念
已知函数y=A sin (ωx+φ)(A>0,ω>0),x≥0
3.函数y=sin x的图象经变换得到y=A sin (ωx+φ)(A>0,ω>0)的图象的两种途径
×
×


1
02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函数y=A sin (ωx+φ)的图象及变换
由图象求函数y=A sin (ωx+φ)的解析式
1
函数y=A sin (ωx+φ)的综合应用
解决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综合问题的关键
首先正确地将已知条件转化为三角函数解析式和图象,然后再根据数形结合思想研究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
(-2,-1)
巧用图象解决三角函数中的零点(方程根)问题
解决三角函数中的零点(方程根)问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作出对应函数的图象,然后再将方程根的问题转化为图象的交点问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
角度3 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
例5 (多选)筒车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水利灌溉工具,因其经济又环保,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使用(图1),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用图画描绘了筒车的工作原理(图2).一半径为2米的筒车水轮如图3所示,水轮圆心O距离水面1米,已知水轮每60秒逆时针匀速转动一圈,如果当水轮上点P从水中浮现时(图3中点P0)开始计时,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利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寻找与角有关的信息,确定选用正弦、余弦还是正切型函数模型.
(2)寻找数据,建立函数解析式并解题;最后将所得结果“翻译”成实际答案,要注意根据实际作答.
解题思路如下:(共42张PPT)
高考总复习 数学 人教版
第4章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索引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课时跟踪练
第1讲 任意角和弧度制、三角函数的概念
课程标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的概念. 2.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3.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01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端点
(3)相反角:我们把射线OA绕端点O按不同方向旋转相同的量所成的两个角叫做互为相反角.角α的相反角记为______.
(4)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β|β=α+k·360°,k∈Z}.
-α
2.弧度制的定义和公式
(1)定义:长度等于_________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弧度单位用符号rad表示.
半径长
|α|r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小于90°的角是锐角.(  )
(2)锐角是第一象限角,第一象限角也都是锐角.(  )
(3)角α的三角函数值与其终边上点P的位置无关.(  )
(4)若α为第一象限角,则sin α+cos α>1.(  )
×
×


3.已知角θ的终边经过点P(-12,5),则sin θ+cos θ=________.
4.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30°,其弧长为2π,则此扇形的面积为________.
12π
02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象限角及终边相同的角
-675°和-315°
(2)所有与45°终边相同的角可表示为β=45°+k·360°(k∈Z),
当k=-1时,β=45°-360°=-315°,
当k=-2时,β=45°-2×360°=-675°.
扇形的弧长和面积公式
例2 已知一扇形的圆心角为α(α>0),弧长为l,周长为C,面积为S,半径为r.
(1)若α=35°,r=8 cm,求扇形的弧长;
(2)若C=16 cm,求S的最大值及此时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
应用弧度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利用扇形的弧长和面积公式解题时,要注意角的单位必须是弧度.
(2)求扇形面积最大值的问题时,常转化为基本不等式或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应用
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P的坐标,可求角α的三角函数值.先求点P到原点的距离,再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
已知角α的某个三角函数值,可求角α终边上一点P的坐标中的参数值,可根据定义中的两个量列方程求参数值.
利用角所在的象限判定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时,特别要注意不要忽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的情况.
sin 2cos 3tan 4的值(  )
A.小于0 B.大于0
C.等于0 D.不存在(共40张PPT)
高考总复习 数学 人教版
第3讲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索引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课时跟踪练
课程标准 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01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

02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三角函数公式的基本应用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可看作是诱导公式的推广,可用α,β的三角函数表示α±β的三角函数,在使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特别要注意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完成统一角和角与角转换的目的.
三角函数公式的逆用和变形应用
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不但要熟练、准确,而且要熟悉公式的逆用及变形.公式的逆用和变形应用更能拓展思路,增强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转化的能力.
2.满足等式(1+tan α)(1+tan β)=2的数组(α,β)有无穷多个,试写出一
个这样的数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函数公式的综合应用
2.若tan (α+2β)=2,tan β=-3,则tan (α+β)=________,tan α=
________.
-1(共59张PPT)
高考总复习 数学 人教版
第5讲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索引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课时跟踪练
01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π,0)
(π,-1)
2.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下表中k∈Z)
[-1,1]
[-1,1]

π
奇函数
偶函数
[2kπ-π,2kπ]
[2kπ,2kπ+π]
(kπ,0)
x=kπ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余弦函数y=cos x的对称轴是y轴.(  )
(2)正切函数y=tan x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  )
(3)已知y=k sin x+1,x∈R,则y的最大值为k+1.(  )
(4)y=sin |x|是偶函数.(  )
×
×
×

2.若函数y=2sin 2x-1的最小正周期为T,最大值为A,则(  )
A.T=π,A=1
B.T=2π,A=1
C.T=π,A=2
D.T=2π,A=2
02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最值)
-4
三角函数值域的不同求法
(1)把所给的三角函数式变换成y=A sin (ωx+φ)的形式求值域.
(2)把sin x或cos x看作一个整体,转换成二次函数求值域.
(3)利用sin x±cos x和sin x cos x的关系转换成二次函数求值域.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k∈Z
已知三角函数解析式求单调区间
求形如y=A sin (ωx+φ)或y=A cos (ωx+φ)(其中ω>0)的单调区间时,要视“ωx+φ”为一个整体,通过解不等式求解.但如果ω<0,可先借助诱导公式将ω化为正数,防止把单调性弄错.
已知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参数,先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然后利用集合间的关系求解.
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和对称性
奇偶性的判断方法:三角函数中奇函数一般可化为y=A sin ωx或y=A tan ωx的形式,而偶函数一般可化为y=A cos ωx的形式.(共58张PPT)
高考总复习 数学 人教版
第8讲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索引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课时跟踪练
课程标准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01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测量中的几个有关术语

×
×
×
3.在某次海军演习中,已知甲驱逐舰在航母的南偏东15°方向且与航母的距离为12海里,乙护卫舰在甲驱逐舰的正西方向,若测得乙护卫舰在航母的南偏西45°方向,则甲驱逐舰与乙护卫舰的距离为________海里.
02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三角形面积计算
三角形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
解三角形中最值(范围)问题的解题策略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以及面积公式化简整理,构造关于某一个角或某一条边的函数或不等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或基本不等式等求最值(范围).
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解决距离问题的两个注意事项
(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求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个确定的三角形中求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以用,就选便于计算的定理,选定合适的三角形.
15
解决高度问题的关注点
(1)在处理有关高度问题时,理解仰角、俯角(在铅垂面上所成的角)、方向(位)角(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是关键.
(2)注意山或塔垂直于地面或海平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2024·河南濮阳模拟)如图所示,A,B,C是相隔不远的三座山峰的峰顶,地理测绘员要在A,B,C三点进行测量,在C点测得B点的仰角为30°,B与C的海拔高度相差180 m;在B点测得A点的仰角为45°.设A,B,C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射影分别为A′,B′,C′,且∠A′C′B′=∠A′B′C′=30°,则A与C两点的海拔高度差为________m.
360
作BE⊥AA′,CF⊥AA′,则∠ABE=45°,所以AE=BE=A′B′=180 m.
所以A与C两点的海拔高度差AF=BD+AE=360(m).
角度3 角度问题
例5 图1是南北方向水平放置的圭表(一种度量日影长的天文仪器,由
“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的示意图,其中表高为h,日影长为l.图2是地球轴截面的示意图,虚线表示点A处的水平面.已知某测绘兴趣小组在冬至日正午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南纬23°26′),在某地利用一表高为2 dm的圭表按图1方式放置后,测得
日影长为2.98 dm,则该地的纬度约为北纬
(参考数据:tan 34°≈0.67,tan 56°≈1.48)
(  )
A.23°26′ B.32°34′
C.34° D.56°
解决角度问题的三个注意事项
(1)测量角度时,首先应明确方位角及方向角的含义;
(2)求角的大小时,先在三角形中求出其正弦或余弦值;
(3)在解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示意图,通过这一步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解题过程中也要注意体会正弦、余弦定理综合使用的优点.
因为AD>AC,故∠CDA为锐角,所以∠CDA=60°,即此时灯塔C位于游轮的南偏西60°方向上.(共51张PPT)
高考总复习 数学 人教版
第7讲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
索引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课时跟踪练
课程标准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01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在△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R为△ABC的外接圆半径,则
b2+c2-2bc cos A
c2+a2-2ca cos B
a2+b2-2ab cos C
2R sin B
2R sin C
sin A∶sin B∶sin C
2.三角形解的判断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1)三角形中三边之比等于相应的三个内角之比.(  )
(2)在△ABC中,若sin A>sin B,则A>B.(  )
(3)在△ABC的六个元素中,已知任意三个元素可求其他元素.(  )
(4)当b2+c2-a2>0时,△ABC为锐角三角形;当b2+c2-a2=0时,△ABC为直角三角形;当b2+c2-a2<0时,△ABC为钝角三角形.(  )
×

×
×
解析:(1)三角形中三边之比等于相应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之比.
(3)已知三角时,不可求三边.
(4)当b2+c2-a2>0时,△ABC不一定为锐角三角形.
45°或135°
02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3)(2024·广东广州模拟)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2cos B cos C·(tan B+tan C)=cos B tan B+cos C tan C,则
cos A的最小值是________.
1.利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以下两类三角形问题:一是已知两角和一角的对边,求其他边与角;二是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与角(该三角形具有不唯一性,常根据三角函数值的有界性和大边对大角定理进行判断).
2.利用余弦定理可解决以下两类三角形问题:一是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其他边与角;二是已知三边求各个角.由于这两种情形下的三角形是唯一确定的,所以其解也是唯一的.
1.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80,b=100,A=45°,则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  )
A.一个 B.两个
C.一个或两个 D.0个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2 (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c-a cos B=(2a-b)cos A,则△ABC的形状为(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解析] (1)因为c-a cosB=(2a-b)cos A,
C=π-(A+B),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sin C-sin A cos B
=2sin A cos A-sin B cos A,
所以sin A cos B+cos A sin B-sin A cos B
=2sin A cos A-sin B cos A,
所以cos A(sin B-sin A)=0,
所以cos A=0或sin B=sin A,
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两种思路
(1)化边: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化角:通过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A+B+C=π这个结论.
对于D,由于B=60°,b2=ac,由余弦定理可得b2=ac=a2+c2-ac,可得(a-c)2=0,解得a=c,可得A=C=B,故△ABC是等边三角形,故D错误.
正弦、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在平面几何图形中研究或求与角有关的长度、角度、面积的最值、优化设计等问题时,通常是转化到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通过运算的方法加以解决.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常先引入变量,如边长、角度等,然后把要解三角形的边或角用所设变量表示出来,再利用正、余弦定理列出方程,再解方程即可.若研究最值,常使用函数思想.
(3)如图所示,当sin A+sin C取得最大值时,若在△ABC所在平面内取一点D(D与B在AC两侧),使得线段DC=2,DA=1,求△BCD面积的最大值.(共54张PPT)
高考总复习 数学 人教版
第4讲 三角恒等变换
索引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课时跟踪练
课程标准 1.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能运用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和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01
教材再现 四基诊断
2sin αcos α
cos2α-sin2α
2cos2α-1
1-2sin2α




解析:(1)(2)(3)利用公式验证可得,(4)由公式推导过程易得.
02
重点串讲 能力提升
二倍角公式的简单应用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
化简和求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1)着手点:从“幂”的差异、“名”的差异、“角”的差异这三个方面,结合所给“形”的特征入手解决.
(2)化简方法:①弦切互化,异名化同名,异角化同角;②降幂或升幂;③重要结论:(sin θ±cos θ)2=1±sin 2θ.1+cos 2α=2cos2α,1-cos2α=2sin2α.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问题
三角函数给角求值的解题策略
一般所给出的角都是非特殊角,要观察所给角与特殊角之间的关系,利用三角恒等变换转化为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另外此类问题也常通过代数变形(比如:正负相消、分子分母相约等)的方式求值.
1.给值求值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变角”,使其角相同或具有某种关系,借助角之间的联系寻找转化方法.
2.给值求值问题的一般步骤
(1)化简条件式子或待求式子;
(2)观察条件与所求之间的联系,从函数名称及角入手;
(3)将已知条件代入所求式子,化简求值.
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