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6.2《为了忘却的记念》(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6.2《为了忘却的记念》(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8 20:1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为纪念 “左联五烈士” 而作的经典杂文,创作于国民党反动派文化 “围剿” 的黑暗时期。文章以沉痛而内敛的笔触,记叙了与白莽、柔石等青年作家的交往点滴,展现他们追求真理、英勇抗争的精神风貌,同时深刻揭露国民党的残暴罪行,抒发了作者悲愤交加又深沉复杂的情感。其在语言运用上,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完美融合,巧用曲笔,含蓄蕴藉,为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洞察时代苦难、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丰富素材,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文本。
三、【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文中字词,流畅且有感情地诵读文章,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式的精妙,如 “挈妇将雏”“忍看朋辈成新鬼” 等词句蕴含的深沉情感,学习鲁迅运用曲笔、含蓄表达的语言艺术,模仿写作表达复杂情感的文段。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会梳理文章脉络,从作者与青年的交往细节、情感抒发中分析逻辑层次,对比不同青年形象特点,探究鲁迅对革命、人性、社会的思考,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批判性思维与深度阅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沉郁顿挫又冷峻深沉的风格,鉴赏鲁迅如何将悲痛、愤怒、赞颂等多元情感交织于细腻文字,感受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能依据文本意境绘制插图,或改写、续写部分内容,展现个人审美创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 “左联” 历史、国民党文化 “围剿” 背景,体会鲁迅等知识分子在黑暗年代的担当与坚守,传承革命先辈追求自由、不畏牺牲的精神,洞察文章反映的时代沧桑,明晰文学在抗争压迫中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剖析白莽、柔石等青年的形象特点,通过研读交往情节、作品片段,精准概括其精神品质,如白莽的追求真理、柔石的迂直硬气。
帮助学生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反动派的悲愤之情,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语句的品读,理解情感的深度与内涵。
教学难点:
助力学生领悟鲁迅运用曲笔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精妙,像剖析木刻、典故运用背后的深意,理解其在特殊环境下的写作智慧。
启发学生理解鲁迅在文中的自我反思与担当精神,体会他于悲痛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的精神境界。
五、【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 “左联” 背景、作者生平,梳理文章大致内容,标记疑难字词与语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涵盖 “左联五烈士” 的照片、事迹资料,鲁迅同期相关文章片段,珂勒惠支木刻作品《牺牲》图片,以及重点语句分析图表等,增强教学直观性。
收集整理同时期其他反映革命斗争、青年理想的文学作品,如茅盾、丁玲的文章,供学生对比阅读,拓展视野。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在黑板上写下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用深沉而略带疑惑的语气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心中是否有诸多疑问?忘却,本是遗忘之意,可又要纪念,这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究竟隐藏着鲁迅怎样的心思?他要忘却什么,记住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学生活动:
凝视课题,被老师的问题引发好奇心,纷纷陷入思考,迫不及待想要探寻答案,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预习作业检查
教师活动:
请几位同学依次回答写作背景、文章每一部分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针对关键信息,如 “左联” 的性质、国民党文化 “围剿” 手段等,教师进行追问,强化理解。
学生活动: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预习成果,认真倾听他人补充,对文章背景与框架有更清晰认知。
学习任务:鲁迅笔下的白莽、柔石等青年有何特点?
【活动】思考讨论:梳理白莽相关情节,分析白莽是一个怎样的青年?鲁迅为何反复提及彼得斐?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描述白莽的段落,分组讨论,提问:“从白莽送书、改译、被捕又释出等情节,能看出他怎样的性格与品质?鲁迅频繁提到彼得斐,有何用意?” 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引导。
学生活动:
小组内热烈交流,结合文本细节发言,如:“白莽亲自送书、认真改译,可见他勤奋好学;他投身革命、不惧被捕,体现勇敢无畏。”“鲁迅借彼得斐,因彼得斐的自由精神与白莽契合,是赞美白莽追求自由的品质。” 逐步勾勒白莽完整形象。
小结
教师活动:
总结白莽、柔石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三位烈士,提问:“虽对冯铿、李伟森、胡也频描述不多,但从时代背景与柔石、白莽品质推测,他们应有怎样的共性?” 引导学生归纳革命青年群体精神。
学生活动:
回顾总结,思考回答:“他们都为国家、真理、自由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有坚定理想信念。”
课后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 “左联五烈士” 殉难 90 周年纪念会上,为白莽或柔石写一段抒情文字,强调体现精神品质、抒发敬意,可参考推荐阅读篇目,下节课分享展示。详细讲解作业要求,展示优秀范例激发灵感。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作业要求,观摩范例,课后满怀敬意投入创作,在实践中深化对烈士的认识。
(二)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回顾上节课白莽、柔石的形象亮点,引出:“这些优秀青年却惨遭反动派杀害,鲁迅内心该是何等悲愤。这节课,让我们深入探究鲁迅的情感世界,以及他独特的表达方式。”
学生活动:
回忆烈士事迹,被老师引导,急切想了解鲁迅情感,专注投入课堂。
【学习任务】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
【活动一】鲁迅对这样的青年有怎样的情感?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文中鲁迅与青年交往细节,提问:“从鲁迅帮白莽找书、扶持柔石创作等举动,能看出他对青年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从具体行为分析情感本质。
学生活动:
翻阅文本,思考回答:“有欣赏、赞美,像对白莽才华、柔石品质的肯定;有敬佩,他们为理想拼搏;还有爱护,尽力帮他们解决困难。”
【活动二】面对革命青年的被杀,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1. 直接抒情
教师活动:
展示鲁迅听闻柔石等人遇害消息的文段,如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 原来如此!” 以及诗作 “惯于长夜过春时……”,提问:“从这些直接抒情语句,大家能感受到鲁迅怎样的悲愤?注意字词运用。”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体会情感强度。
学生活动:
反复诵读语句,圈画 “忽然”“十弹”“忍看”“怒向” 等词,发言:“‘忽然’的震惊、‘十弹’的残忍、诗句里的‘忍看’‘怒向’,都饱含鲁迅极度悲愤,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
2. 运用曲笔,借用木刻和典故,间接抒情
教师活动:
展示珂勒惠支木刻《牺牲》图片,讲述鲁迅选此画纪念柔石的缘由,再引入向子期《思旧赋》典故,提问:“木刻与典故如何传递鲁迅的悲痛?为何用这种含蓄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曲笔背后深意。
学生活动:
观察木刻,研读典故文段,回答:“木刻中母亲献子的悲哀,象征柔石牺牲的悲壮,鲁迅借此抒发内心悲痛;《思旧赋》因时局不能畅言,鲁迅同理,用曲笔是环境所迫,却更添深沉。”
【活动三】阅读下列文字,思考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 “避” 与 “逃” ?
教师活动:
呈现鲁迅回忆 “前年”“去年”“今年” 不同经历的文段,结合补充资料,提问:“鲁迅的‘避’与‘逃’是懦弱吗?从他的解释、其他文章观点看,应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鲁迅思想剖析行为本质。
学生活动:
研读文本与资料,讨论后发言:“不是懦弱,是反抗,保存实力。他不做无谓牺牲,要以笔战斗,这是智慧,更是担当,为继续揭露黑暗、纪念烈士。”
【回扣题目】作者要 “忘却” 的是什么?“记住” 的又是什么?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重读文章相关段落,提问:“综合全文,尤其结尾处鲁迅的感慨,他想忘却的是悲痛,记住的是青年精神,那这背后深层含义是什么?对他、对社会有何意义?” 引导学生从个体情感升华到时代担当理解。
学生活动:
精读文本,思考回答:“忘却悲痛才能振作,记住精神可激励后人,鲁迅借此砥砺前行,也希望社会传承精神,打破黑暗,迎来光明。”
课后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1. 结合鲁迅关于 “三 一八” 惨案以及 “左联五烈士” 殉难的相关文章,谈对鲁迅的理解,提示从爱憎分明、担当等角度。2. 以 “青年的担当” 为题,谈和平年代青年作为,要求联系烈士精神。详细讲解要求。
学生活动:
认真记录作业,课后按要求研读、思考、写作,准备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