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3课
课标导学
通过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
课程
标准
2
课程
目录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二、亚洲的觉醒
三、非洲的抗争
1804年 1881年 1882年 1889年 1894年 1905年 1908年 1910年 1911年
海地独立
苏丹爆发反
英大起义
埃及抗
英斗争
巴西建立
共和国
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
印度孟买工
人大罢工
墨西哥爆
发资产阶
级革命
中国辛
亥革命
伊朗立宪革命
时空坐标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自主探究
1、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述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
材料1:到18世纪下半期,拉美殖民地社会
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限制而缓慢发展起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束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着殖民地走上争取独立斗争的道路。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引起殖民地社会各阶级、各种族人民的普遍不满。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拉美大种植园
欧洲殖民地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独立的火种。
拉美经济的发展(根本)。
(1)经济:
(2)政治: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材料1:玻利瓦尔在书信中写道:“我被送到欧洲学习……我研究过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近代法国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给了他以最坚实的文化知识。
——摘编自奥古斯托·米哈雷斯《解放者》
材料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作《人权宣言》等的传播,促使当时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增长,为拉美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宗主国统治力量的削弱,为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①法国大革命动摇法国在拉美殖民统治,削弱西、葡殖民统治。
②美国独立的鼓舞。
(3)思想:
(4)外因:
自主探究
1、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述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 进程
(1)序幕:1804年海地独立
1789年8月,法国公布了《人权宣言》。(海地人)根据人权平等的原则,向法国提出了获得全部公民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后,200多人举行了武装起义,次年初便遭到失败。同年8月,再次发动起义。1801年1月,统一了整个圣多明各岛。同年7月,颁布宪法,规定……废除奴隶制,居民不分肤色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提倡自由贸易。1802年拿破仑派军试图恢复殖民,未获成功。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布独立。
——王斯德《世界通史》
◎海地独立斗争
1502年该岛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勒斯维克条约》,将该岛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东部仍属西班牙。
2 、进程
(2)西属拉美殖民地: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经过多年征战,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
(3)葡属巴西: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分别是南美北部和南部战场的领导人。两人于1822年在厄瓜多尔举行秘密会晤,后者将秘鲁军队交给前者指挥,并辞去“护国公”,前往法国定居。1826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大陆30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巴西的独立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没有经历过类似西属美洲殖民地那样的独立战争。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3、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
(1)政治经济发展停滞: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材料一:1826—1850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贷款和投资总额达1亿美元。…… 1850年以后,英国在拉丁美洲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例如建筑港口、铁路、开辟轮船航线、低价收购土地和利用廉价劳动力开发矿产等。英国资本先后控制了巴西的棉花、阿根廷的谷物和肉类贸易,墨西哥的银矿生产以及大多数国家的交通、铁路和港口等企业。1870年英国在拉丁美洲各国的投资金额达到8500万英镑,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投资国和债权国。
材料二: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迟缓,资产阶级还十分软弱,政权都落到了土生白人(即克列奥人)地主手中,殖民时期的封建结构被保存下来,大土地所有制得到继续发展。在整个19世纪,拉丁美洲各国大土地所有者兼并的土地等于以前3个世纪的总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美国家建设的问题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3、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
(2)英美势力的渗入: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3)美国的拉美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将拉美视为其势力范围,实施“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实质为资本输出
◎大棒政策
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但是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3、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
大棒政策以实力威胁为核心,以武力和干涉为手段,以打造美国控制下的垄断封闭型美洲体系为目标。在这一政策指导下,美国的对外战略由地区防御型转变为地区主导型,开始挥舞起“大棒”,在反对欧洲干涉的同时,更直接干涉拉美国家内政。
金元外交就是“用美元代替子弹”” 运用外交政策推动经济扩张,将附带苛刻条件的投资渗透进拉美,在不进行直接的军事干预的情况下扩展美国商务,排挤欧洲国家在拉美的存在,扼住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
西奥多·罗斯福在1904年12月6日致国会的咨文中写道:“在美洲,也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终将需要某一文明国家的干涉;而在西半球,美国之奉行门罗主义,迫使美国……行使一种国际警察的权力。”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4 、民族民主革命的继续
(1)巴西: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2)墨西哥:
①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农民起义军帮助下赶走了独裁者。
②1917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
国家在任何时候皆有权利对私产加以限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持有制……
一切矿物,或存在于矿脉,矿层、矿块或矿床中构成矿藏之物质……其所有权皆直接属于国家……
— —《1917年墨西哥宪法》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从独立背景看——受外部因素影响大,自身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内部条件不成熟
从领导阶级看——由土著集团的先进分子领导,资产阶级并没有真正成为领导阶级
从独立结果看——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没有被触动,政治上军事独裁,外部面临着帝
国主义的侵略、渗透,独立后的拉美依然步履维艰
从独立过程看——持续时间长,阶段性强,涉及的地域范围广
从革命性质看——具有反封建和殖民压迫的双重任务,但实现民族独立为其首要任务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知识拓展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材料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它在拉丁美洲的辽阔土地上摧毁了殖民制度,使绝大多数拉美国家获得了独立。……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进一步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很快废除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取消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商业专卖制度,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时间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也对各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导致了军事独裁者长期保持政权,形成了拉丁美洲特有的考迪罗主义。另一方面,大地产制仍然保留,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仍然处于经济阶梯的最底层,这就严重阻碍了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民主革命的任务仍然摆在各国人民面前。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积极:(1)结束了西、葡等的殖民统治,建立多个民族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
(2)奠定了拉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拉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革命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为之后的进一步革命埋下了伏笔。
合作探究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二、亚 洲 的 觉 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亚洲各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阅读课文并结合下图,概括亚洲觉醒的背景。
1、背景:
(1)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亚洲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亚洲的觉醒是指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和抗争。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基础落实
二、亚洲的觉醒
二、亚洲的觉醒
2、 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积极要求民主平等和自治。
建立政党
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确立目标
A.起因:1908年,英国殖民当局抓捕提拉克。
B.经过:孟买10多万工人政治总罢工,要求释放提拉克。
C.影响: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政治罢工
◎提拉克
圣雄甘地称之为“现代印度的缔造者”
3、 伊朗立宪革命
(1)时间:1905-1911年,伊朗发生立宪革命。
(2)成果: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3)意义:革命虽然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06年12月,伊朗《基本法》(宪法)颁布。这是民主势力和专制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基本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构;规定王权受议会的制约。议会有批准法律和国家预算及监督预算执行之权。
1907年10月,伊朗又颁布了《基本法补充编》。……规定了民主原则,在政治上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及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原则。
——整理自肖克《1905—1911年伊朗资产阶级立宪革命》
二、亚洲的觉醒
地 点 概 况 结 局
印度
伊朗
中国
①1885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国大党;
②提拉克带领民众进行斗争;
③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失败
1905-1911,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随着革命失败,宪法撤销。
失败
1911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失败
失败依据: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总结归纳:
二、亚洲的觉醒
世界资本主义和俄国1905年运动终于唤醒了亚洲。几万万受压制的,由于处于中世纪的停滞状态而变得粗野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走向新生活,为争取人的起码的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列宁《亚洲的觉醒》
4.从革命性质看:进入到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时期。
3.从斗争水平看:出现了资产阶级政党,如印度国大党;提出了革命纲领,如三民主义。
2.从领导阶级看:资产阶级成为觉醒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作为新生力量也参与其中。
1.从觉醒背景看: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迅速,民族忧患和民主革命意识更加浓厚。
5.从觉醒影响看:带有一定的国际性,表现出亚洲各国人民互相声援、支持的新现象。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知识拓展
二、亚洲的觉醒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洲的觉醒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一次建立了共和政体;……伊朗革命保住了其重要成果宪法;印度人民则迫使英国当局取消了孟加拉分治法案。……亚洲觉醒时期各国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开辟了斗争的新阶段。……亚洲民族运动在客观上成了西方工人运动的同盟军。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对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②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的重要阵地。
③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⑤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二、亚洲的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列宁这句话?教材P78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列宁《亚洲的觉醒》
理解:亚洲的觉醒是亚洲民族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发展,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则是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二者尽管对象和任务各不相同,但都推动者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学思之窗
二、亚洲的觉醒
三、非 洲 的 抗 争
三、非洲的抗争
材料1:进入19世纪后,当殖民列强强悍发动以侵占殖民地为目的的侵略战争时,非洲人民毫不犹豫地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抵抗。——吴秉真、高晋元《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
材料2:“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埃及《祖国报》
事件 时间 领导 结果
埃及人民抗英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打败意军
1881年
1882年
1894年
祖国党(爱国军官)
“马赫迪”(宗教)
孟尼利克二世(皇帝)
失败,英国占领埃及
失败,英国控制苏丹
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2、抗争史实
★特点:
(1)主要形式:武装斗争。
(2)规模:有组织、规模大、持久,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
(3)领导:力量多样,但几乎都是封建统治阶级或者传统社会的统治者。
(4)不平衡:埃及出现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三、非洲的抗争
根据材料分析埃塞俄比亚反抗帝国主义斗争成功的原因。
材料: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顾章义《崛起的非洲》
原因:(1)皇帝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
(2)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
三、非洲的抗争
拉美的独立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原 因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
特 点 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 范围广、各国相互支持、彼此协作 有组织、规模大且持久的武装斗争
运动性质 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以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主
代表运动
意 义
海地独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斗争、巴西建立共和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三、非洲的抗争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1)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3)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4)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
材料: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是针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和奴役弱小民族而产生的防御性民族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内部,人们虽分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下,受压迫和奴役的共同命运使他们联合起来,内部的阶级斗争退居于民族斗争之下,这时的民族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全民族的意志,成为全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争民族解放、建立民族主权国家的一面旗帜,其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郑信哲《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及其关系问题》
三、非洲的抗争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第一阶段:摆脱西葡的殖民统治
第二阶段:民主革命进一步深入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课堂小结
1. 1803年海地人民庄严宣告:“圣多明各(法属)宣布独立了。我们恢复了我们原有的尊严,维护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宣誓,永远不把我们的权利委弃给任何强国。”对海地独立理解正确的是 ( )
A.海地的独立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揭开了序幕
C.海地人民驱逐了西班牙侵略者
D.拉丁美洲各国赢得了独立主权
课堂练习
2、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该宣言( )
A.维护了拉丁美洲国家的主权 B.是美国在美洲进行扩张的工具
C.缓解了拉美各国的政局动荡 D.阻止了欧洲国家争夺世界霸权
课堂练习
3.列宁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一文中指出:“在亚洲,强大的民主运动到处都在发展、扩大和加强。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在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亿人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文中的“觉醒”主要是指(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无产阶级开始领导斗争
C.人民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D.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课堂练习
4. 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菲律宾、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革命。印度、印尼、朝鲜、越南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这场风暴得以爆发的最为有利的前提条件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列强侵略重点集中在非洲 D.一战致使西方大国实力削弱
课堂练习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一词成为非洲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主要是因为埃塞俄比亚
A.揭开了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主政治C.坚持不懈的斗争捍卫了国家独立 D.领导非洲各国进行联合斗争
课堂练习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