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七上历史期末复习(22-24年三年期末原题之非选择题)
【24年期末非选择题21】61.“丝绸之路”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材料二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 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材料四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
(1)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一诗中提到了“玉门关”。汉朝时曾把“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作什么 为加强对该地的经营,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 请写出示意图中字母所表达的地点(或区域)。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23年期末非选择题21】62.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并、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丝绸之路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描述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什么宗教在汉代传入我国?西汉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西域?
(3)根据以上材料,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
【22年期末非选择题21】6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嬴政任用许多有才能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布衣,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秦王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材料二: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材料三:
史实 评价
①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② 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③修筑长城 有利于北方的稳定,也给人们增加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1)结合战国时期的形势和材料一,指出秦王“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
(3)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上表中与评价相对应的秦始皇的活动史实。依据材料三,说说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4年期末非选择题22】64.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无积聚而多贫。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三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器系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写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对中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
【23年期末非选择题22】6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材料二:“……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材料三: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
材料四:东晋政府在境内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各地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学会了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耕作经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据材料一二,分析文帝和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为此,文帝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与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什么?
(3)据材料四,归纳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24年22题答题卡 23年22题答题卡
【22年期末非选择题22】6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张骞,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他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不甘心碌碌一生,于是应募出使,投身绝域。在他之后,商贾驼队、政府使节、屯田军吏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史书形容当时的景象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材料三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置“最高长官”,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最高长官”的设置,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
(1)结合材料一的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写出年代尺上A、 B对应的两个治世时期。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提示:从“探险家”“外交家”两个角度说明)
(3)材料三中的“最高长官”指什么?依据材料三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高长官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24年期末非选择题23】67.历史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推进,改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君”所指的历史人物。“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商君”的措施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 依据所学知识,孝文帝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除材料二所述内容外,这里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试举两例。
【23年期末非选择题23】6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末北方流民进入江南,与南方土著和山越人一起,在孙吴统治时期已使江南得到初步开发。西晋末至南朝初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使得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生重大变化,由北向南扩展,为隋唐以后整个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如此渐习,风化可断。
——《魏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形势图?为这一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一场战役?写出该局面形成的标志。
(2)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生重大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和历史上哪一场重大改革有关?材料中“北语”是指哪一民族的语言,“正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风化可新“有何历史作用?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22年期末非选择题23】6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材料三:迁都后,……开始了全面“汉化”这个大工程。整个鲜卑民族就这样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成为北方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中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后来的隋唐盛世,也是以这些汉化的鲜卑人以及融入了鲜卑血统的汉人为主导而形成的。
——《千古帝都百代帝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得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全面‘汉化’大工程”指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事件的影响。
61.
【答案】(1)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2)人物:张骞;A长安B河西走廊C大秦(或古罗马)
(3)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国家互利共赢。
62.
【答案】(1)事件:张骞通西域;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2)宗教:佛教;机构:西域都护。
(3)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63.
【答案】(1)连年战争导致人民期盼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即位后做了充分的准备。
(2)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县制。
(3)①统一六国;②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价。
64.
【答案】(1)不同:荒凉、落后;繁荣、富裕。
(2)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②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⑤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3)影响: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65.
【答案】(1)看法:以农为本;文帝措施:减免田租;景帝:劝课农桑,鼓励人民多种树。
(2)政策:休养生息;局面:文景之治。
(3)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东晋政府制定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
66.
【答案】(1)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2)探险家: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外交家:张骞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3)“最高长官”:西域都护;意义: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或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67.
【答案】(1)人物:商鞅(卫鞅,公孙鞅)。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影响: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方面:说汉语。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4)措施: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68.
【答案】(1)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孙权建立吴国。
(2)原因:北民南迁。趋势:由北向南扩展。影响:为隋唐以后整个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3) 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9.
【答案】(1)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繁荣。
(2)南方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民辛勤劳动;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中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2025七上历史期末复习(22-24年三年期末真题之非选择题)
【24年期末非选择题 21】“丝绸之路”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阅读材料并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材料二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
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 一支支驼队驼着
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
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材料四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
(1)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一诗中提到了“玉门关”。汉朝时曾把“玉门关”以西
的地方称作什么 为加强对该地的经营,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
献的人物是谁 请写出示意图中字母所表达的地点(或区域)。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第 1 页 共 8 页
【23年期末非选择题 21】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
想,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并、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
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
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丝绸之路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描
述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什么宗教在汉代传入我国?西汉设置
了什么机构管理西域?
(3)根据以上材料,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 2 页 共 8 页
【22年期末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嬴政任用许多有才能
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布
衣,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
国名将,秦王因未采纳王翦的建
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
面检讨。
材料二:秦始皇把全国分成 36 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
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
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材料三:
史实 评价
①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② 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③修筑长城 有利于北方的稳定,也给人们增加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1)结合战国时期的形势和材料一,指出秦王“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写
出两点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实施的
地方行政制度名称。
(3)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上表中与评价相对应的秦始皇的活动史实。依据材料三,
说说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第 3 页 共 8 页
【24年期末非选择题 2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无积聚而多贫。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三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
百姓乐业,器系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写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对中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
【23年期末非选择题 2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
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材料二:“……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材料三: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
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
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
材料四:东晋政府在境内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
南各地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学会了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耕作经验,经济文化迅
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
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据材料一二,分析文帝和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为此,文帝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与政府实行的哪一政
策有关?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什么?
(3)据材料四,归纳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24年 22题答题卡 23年 22题答题卡
第 4 页 共 8 页
【22年期末非选择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张骞,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他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
通郎官,不甘心碌碌一生,于是应募出使,投身绝域。在他之后,商贾驼队、政府使节、
屯田军吏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史书形容当时的景象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
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材料三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置“最高长官”,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
路的畅通。“最高长官”的设置,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西汉政府对西域各
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
(1)结合材料一的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写出年代尺上 A、 B对应的两个治世时期。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
(提示:从“探险家”“外交家”两个角度说明)
(3)材料三中的“最高长官”指什么?依据材料三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高
长官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第 5 页 共 8 页
【24年期末非选择题 23】历史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推进,改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
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
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君”所指的历史人物。“教民耕战”的具
体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商君”的措施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 依据所学知识,孝文帝汉化政
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除材料二所述内容外,这里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试举两例。
第 6 页 共 8 页
【23年期末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末北方流民进入江南,与南方土著和山越人一起,在孙吴统治时期已使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西晋末至南朝初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使得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生重大变化,由北向南扩展,为隋唐以后整个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如此渐习,风化可断。
——《魏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形势图?为这一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一场战役?
写出该局面形成的标志。
(2)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经济
区域发生重大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和历史上哪一场重大改革有关?材料中“北语”是指哪一民族的语言,“正
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风化可新“有何历史作用?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第 7 页 共 8 页
【22年期末非选择题 23】6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
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 江南地区
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 “地广野丰,民勤
几乎家给人足矣” 本业”
材料三:迁都后,……开始了全面“汉化”这个大工程。整个鲜卑民族就这样变
成了汉族的一部分,成为北方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中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起到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后来的隋唐盛世,也是以这些汉化的鲜卑人以及融入了鲜卑血
统的汉人为主导而形成的。
——《千古帝都百代帝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得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全面‘汉化’大工程”指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事
件的影响。
第 8 页 共 8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丝绸之路”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材料二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 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材料四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
(1)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一诗中提到了“玉门关”。汉朝时曾把“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作什么 为加强对该地的经营,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 请写出示意图中字母所表达的地点(或区域)。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答案】(1)名称:西域;措施: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2)人物:张骞;地点:A-长安,B-河西走廊,C-大秦(或古罗马)
(3)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价值: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国家互利共赢。
【难度】0.85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张骞通西域
【详解】(1)地方:结合所学知识,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2)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地点:A:根据图片,A处为丝绸之路出发点,也就是长安。B:结合所学知识,B位于长安与敦煌之间,也就是河西走廊。C:结合所学知识,C处为丝绸之路的终点,也就是大秦(或古罗马)。
(3)影响:根据材料“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 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现实价值:结合所学知识,重铸丝绸之路,可以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国家互利共赢。
62.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并、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丝绸之路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描述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什么宗教在汉代传入我国?西汉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西域?
(3)根据以上材料,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事件:张骞通西域;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2)宗教:佛教;机构:西域都护。
(3)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难度】0.85
【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形成奠定基础。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2)“丝绸之路”开通后,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6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嬴政任用许多有才能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布衣,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秦王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1)结合战国时期的形势和材料一,指出秦王“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材料二: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
材料三:
史实 评价
①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② 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③修筑长城 有利于北方的稳定,也给人们增加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3)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上表中与评价相对应的秦始皇的活动史实。依据材料三,说说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答案】(1)原因:连年战争导致人民期盼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即位后做了充分的准备。
(2)官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制度:郡县制。
(3)填空:①统一六国;②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基本方法: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价。
【难度】0.65
【知识点】秦灭六国、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疆域及对后世的影响
【详解】(1)根据图中形势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有才能的人”可知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主要是连年战争导致人民期盼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即位后做了充分的准备。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3)根据“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可知①是统一六国;根据“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产生重要影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②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应该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价。
64.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器系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写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对中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
【答案】(1)不同:荒凉、落后;繁荣、富裕。
(2)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②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⑤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3)影响: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度】0.85
【知识点】江南开发的原因、江南开发的表现、影响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无积聚而多贫”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江南荒凉、落后;根据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得到了开发,繁荣、富裕。
(2)现象:根据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器系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人口迁移、自然条件、政治、人民等角度分析概括即可,如: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3)影响: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繁荣、富裕,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结合材料二、三信息可知,江南地区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6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中国全史》
材料二:“……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
材料三: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
——《剑桥中国史》
材料四:东晋政府在境内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各地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学会了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耕作经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据材料一、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为此,文帝、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与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什么?
(3)据材料四,归纳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看法:以农为本;文帝措施:减免田租;景帝:劝课农桑,鼓励人民多种树。
(2)政策:休养生息;局面:文景之治。
(3)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东晋政府制定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
【难度】0.65
【知识点】江南开发的原因、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详解】(1)看法:根据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及材料二“……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以农为本;文帝措施:减免田租;景帝:劝课农桑,鼓励人民多种树。
(2)政策:根据材料三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七十年会如此繁荣和政府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关。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文景之治。
(3)原因:根据材料四“东晋政府在境内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各地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学会了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耕作经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可知,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东晋政府制定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
6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的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写出年代尺上A、 B对应的两个治世时期。
材料二 张骞,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他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不甘心碌碌一生,于是应募出使,投身绝域。在他之后,商贾驼队、政府使节、屯田军吏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史书形容当时的景象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提示:从“探险家”“外交家”两个角度说明)
材料三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置“最高长官”,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最高长官”的设置,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
(3)材料三中的“最高长官”指什么?依据材料三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高长官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答案】(1)填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2)说明:探险家: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外交家:张骞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3)“最高长官”: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或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或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
【难度】0.65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光武中兴”、东汉建立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高祖和汉武帝之间的治世是文景之治;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所以A是文景之治; B是光武中兴。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称“张骞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是因为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之所以称“张骞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外交家”是因为张骞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3)根据“统领西域各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最高长官”指的是公元前60年设立的管理西域的西域都护;根据“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可知意义在于实现了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
67.历史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推进,改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君”所指的历史人物。“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商君”的措施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 依据所学知识,孝文帝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除材料二所述内容外,这里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试举两例。
【答案】(1)人物:商鞅(卫鞅,公孙鞅)。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影响: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方面:说汉语。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4)措施: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难度】0.65
【知识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商鞅变法
【详解】(1)人物:依据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大致意思: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分田地鼓励农业生产,论军功授爵鼓励参军作战。由此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由此可知“商君”指的是商鞅;措施:根据材料一“教民耕战”即商鞅在农业、军事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二“(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指的是北魏的君主强调鲜卑族必须说汉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改革,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4)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措施,改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这里的“魏主”还采取的汉化措施有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6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汉末北方流民进入江南,与南方土著和山越人一起,在孙吴统治时期已使江南得到初步开发。西晋末至南朝初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使得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生重大变化,由北向南扩展,为隋唐以后整个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如此渐习,风化可断。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形势图?为这一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一场战役?写出该局面形成的标志。
(2)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生重大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和历史上哪一场重大改革有关?材料中“北语”是指哪一民族的语言,“正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风化可新“有何历史作用?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答案】(1)时期:三国时期。战役:赤壁之战。标志:孙权建立吴国。
(2)原因:北民南迁。趋势:由北向南扩展。影响:为隋唐以后整个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3)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鲜卑族。正音:汉语。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难度】0.65
【知识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江南开发的表现、影响、赤壁之战
【详解】(1)根据材料“魏国、蜀国、吴国”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形势图。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据材料二“汉末北方流民进入江南,与南方土著和山越人一起,在孙吴统治时期已使江南得到初步开发。西晋末至南朝初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使得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归纳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北民南迁。根据材料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生重大变化,由北向南扩展,为隋唐以后整个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可知,材料认为,“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生重大变化”的趋势是由北向南扩展;影响是为隋唐以后整个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如此渐习,风化可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和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材料中“北语”是指鲜卑族的语言。“正音”指的是汉语。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迁都后,……开始了全面“汉化”这个大工程。整个鲜卑民族就这样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成为北方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中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后来的隋唐盛世,也是以这些汉化的鲜卑人以及融入了鲜卑血统的汉人为主导而形成的。
——《千古帝都百代帝王》
(3)材料三中“全面‘汉化’大工程”指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事件的影响。
【答案】(1)状况: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繁荣。
(2)原因:南方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民辛勤劳动;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中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难度】0.65
【知识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江南开发的表现、影响、江南开发的原因
【详解】(1)根据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繁荣。
(2)根据材料二“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比较安定,适合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江南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以及人民辛勤劳动,促进江南的开发。根据材料二图片可知,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
(3)根据材料三“迁都后,……开始了全面'汉化'这个大工程”可知,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三“整个鲜卑民族就这样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成为北方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中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后来的隋唐盛世,也是以这些汉化的鲜卑人以及融入了鲜卑血统的汉人为主导而形成的”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中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并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