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三专题 记念刘和珍(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三专题 记念刘和珍(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0:25:42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
● 设计思想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高中语文教材中,见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三单元、新课标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阅读鉴赏”第三单元,以及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苦难中的尊严”模块。
人教版、新课标版教材将本文归为记叙文似有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本文归为时评类的杂文似更妥当。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本文阅读理解的难度较高。一是写作背景离学生太远;二是鲁迅的语言很简练但含意很深刻,有时又表意曲折。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讲读、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通过提供较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尽量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 教学资源
1.作者鲁迅。
2.本文写作背景。
“三 一八”惨案是继“五卅 ( http: / / www.21cnjy.com )”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 ( http: / / www.21cnjy.com ),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段祺瑞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 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就是此时遇难的。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3.其他有关背景。
⑴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⑵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⑶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
⑷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⑸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⑹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 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这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⑺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
⑻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⑼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⑽《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⑾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4.题解。记念,与纪念同义。君,对人的尊称。
5.难句理解。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它们去快意于我的苦痛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屠戮妇婴惩创学生。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是自我贬抑,“真的猛士”是作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我策励。“三 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⑤“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无恶意的闲人”指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有恶意的闲人”,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
⑥“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⑦第六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显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中不是这意思。“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三 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了作者的愤怒、辛酸。
6.《记念刘和珍君》教学PPT
●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观看ppt ppt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背景介绍 观看ppt Ppt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解题,记念,与纪念同义。君,对人的尊称。 听讲 讲解,准确把握题意。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指导预习。 预习,达成预习目标,交流答案。 预习目标: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2.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3.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主导学生活动: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阅读、讨论、发言。 强调阅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提升语文素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 课堂反馈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
●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
●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指定同学读第三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思考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朗读、听读、思考、回答问题。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年的就有她”。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主导学生活动: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阅读、讨论、发言。 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 ( http: / / www.21cnjy.com )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 教师小结 听讲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 ( http: / / www.21cnjy.com )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文章主体 生前事迹 时间 (3、4、5) 遇难经过 顺序
●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范读重点句,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跟读,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听讲。 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评价“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八”事件——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第七部分第2段的第2句话。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主导学生活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关键文句的旨意。 听读、讨论、发言。 见资料部分。
● 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听讲 (1)巧妙的切入角度。鲁迅对“三一八”惨 ( http: / / www.21cnjy.com )案的述评,切入的角度选得好。这个角度就是纪念刘和珍。写刘和珍,可以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2)叙述、议论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叙事简练,议论深刻,抒情强烈真挚,作者做到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3)运用反语和对比。
●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伟大”一词一方面赞颂一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伟绩,武功”是反语,讽刺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2.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指陈西滢之流。
3.不矛盾。第一句肯定的是事实,第二句是针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的敬意和谦恭而深沉的自责。
4.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③指写这篇文章
5.“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6.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勇敢地去斗争。
7.D 8.C 9.B
二、课后测评
1.刘和珍是勇士、革命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2.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刘和珍的英勇无畏。
3.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是希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众在沉默中爆发。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的是“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4.B D(A项的错误是说文章的开头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气氛烘托到极至。C项的错误是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E项的错误是将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转移给本文了。)
5.①从诗歌批判现实的深刻性上予以高度评价。 ②从诗歌真诚关爱人生的角度予以高度评价 。
6.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
7.希望人们能“常手抚简篇”。(意思对即可)
8.《〈鲁迅诗稿〉序》收入了鲁迅“所遗手迹”。
9.C
10.①无心作诗人,而诗的造诣极高,可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限于是个诗人。②这句话充分表现出鲁迅和人民的关系,人民对鲁迅的敬爱。不说鲁迅先生的品德、思想、学问、文章,而品德、思想、学问、文章自见;不言鲁迅先生伟大,而伟大自见。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 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牢记“三 一八”惨案的历史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特点。
3. 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
● 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
2. 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特点。
难点: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
● 教学资源
1.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 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过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鲁迅作品集简况:
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年);《彷徨》(1924-1926年)
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年)
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年,原名《旧事重提》)
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年)
⑤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盖集》、《华盖集续编》(192年);《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1930年);《南腔北调集》(1922-1933年);《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年);《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本文写作背景。
●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ppt
●走近作者 观看ppt
●背景介绍 观看ppt
●解题,记念,与纪念同义。君,对人的尊称。 听讲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指导预习。 预习,达成预习目标,交流答案。
主导学生活动: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阅读、讨论、发言。
● 课堂反馈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答案
●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 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牢记“三 一八”惨案的历史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特点。
3. 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
● 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
2. 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特点。
难点: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
●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复习第二部分。那些词语突出表现了赞颂猛士的情感? 回答问题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指定同学读第三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思考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朗读、听读、思考、回答问题。
主导学生活动: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阅读、讨论、发言。
● 教师小结 听讲
●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 课堂反馈
阅读下列几段话,回答问题。
①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③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④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1.文②中“伟大”“伟绩”“武功”的意思怎样理解?
2.文③中“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3.文④中划线部分是否矛盾?为什么?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1. 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牢记“三 一八”惨案的历史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特点。
3. 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
● 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
2. 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写作特点。
难点: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
●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读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范读重点句,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跟读,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听讲。
主导学生活动: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关键文句的旨意。 听读、讨论、发言。
● 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听讲
● 课后测评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 课堂反馈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4.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5.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3分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4分
7.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8.“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9.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3分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 课后测评
预习指导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
2.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3.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 ( http: / / www.21cnjy.com )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2.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义。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与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鲁迅诗稿〉序》,完成5~10题。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宛在。《旬子 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
5.“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从哪两个方面评价了鲁迅诗的成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段评价鲁迅在书法方面的才能,其“自成风格”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三段作者强调“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原是为《鲁迅诗稿》作序,为什么又谈其书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作者引用《荀子 劝学篇》的目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说明与其学习鲁迅的诗文,不如直接拜他为师,倾听他的教诲。
B.为了说明与其学习鲁迅的为人不如学习他的诗文更简单有效。
C.为了说明若能很好地学习鲁迅的诗文,便能更好地学习他的为人。
D.提醒大家在学习鲁迅的为人时,不要忽视学习他的诗文。
10.《〈鲁迅诗稿〉序》用文言写成,语言精练而含蓄,请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伟大”一词一方面赞颂一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伟绩,武功”是反语,讽刺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2.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指陈西滢之流。
3.不矛盾。第一句肯定的是事实,第二句是针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的敬意和谦恭而深沉的自责。
4.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③指写这篇文章
5.“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6.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勇敢地去斗争。
7.D 8.C 9.B
二、课后测评
1.刘和珍是勇士、革命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2.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刘和珍的英勇无畏。
3.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是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民众在沉默中爆发。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的是“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4.B D(A项的错误是说文章的开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将气氛烘托到极至。C项的错误是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E项的错误是将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转移给本文了。)
5.①从诗歌批判现实的深刻性上予以高度评价。 ②从诗歌真诚关爱人生的角度予以高度评价 。
6.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
7.希望人们能“常手抚简篇”。(意思对即可)
8.《〈鲁迅诗稿〉序》收入了鲁迅“所遗手迹”。
9.C
10.①无心作诗人,而诗的造诣极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见,鲁迅先生的伟大和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仅限于是个诗人。②这句话充分表现出鲁迅和人民的关系,人民对鲁迅的敬爱。不说鲁迅先生的品德、思想、学问、文章,而品德、思想、学问、文章自见;不言鲁迅先生伟大,而伟大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