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北师版八年级物理期末模拟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年北师版八年级物理期末模拟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1-08 07: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年北师版八年级物理期末模拟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如图所示。手机镜头相当于 透镜,二维码到手机镜头的合适范围是物距 。 (选填“大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或“小于1倍焦距”)
2.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医护人员必须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护目镜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由于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复学返校后,学校防疫工作人员为了同学们的健康,也定时对学校进行消毒处理,将消毒液喷洒在学校各处地面不久,喷洒过的潮湿地面会逐渐变干,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3.如图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将会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 。
1 3 6
4.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其中“舟行”是以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为参照物。
5.一艘船沿河逆流而上,从甲地到乙地,随后立即从乙地顺流而下返回甲地,船全程保持相当于在静水中2.4m/s的速度航行,河水流速为0.6m/s,则该船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m/s。
6.如图所示,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请你从上述情景中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不得与示例重复。示例:
问题: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看不见了?
解释:上升的白气发生了汽化现象。
问题: ?
解释: 。
二、单选题
7.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开始时,全体起立,高唱国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唱出的国歌声是由嘴唇的振动产生的
B.“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参会人员听到“全体起立”的指令都站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国歌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参会人员耳朵的
8.下列事例中应用了汽化吸热原理的是(  )
A.干旱时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B.医生对受伤的运动员进行冰敷
C.给发烧的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
D.有些医院、宾馆用高温水蒸气烧水做饭
9.下列看到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缸中金鱼
B.海上日出
C.墙上手影
D.镜中小猫
10.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凸透镜5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当物体距凸透镜15cm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C.当物体距凸透镜25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5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11.人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如下图所示表示的是小敏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敏是正常眼 B.小敏是远视眼 C.应利用凸透镜矫正 D.应利用凹透镜矫正
12.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有焦距为5cm和10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f=5cm h=10cm B.f=10cm h=12cm
C.f=5cm h=12cm D.f=10cm h=6cm
(双选)13.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学校开展了“跑步运球”趣味运动会,八年级的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起点沿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如图是甲、乙两同学运动的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0~4s,甲、乙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10s时,甲同学的速度为1m/s
C.10s时,乙同学的速度为1m/s
D.10s时,甲、乙两同学相距距离为0m
(双选)14.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汽化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四、作图题
15.如图所示,在平面镜前站立有A、B两位同学,请画出B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A 同学的光路图。
(2)如图所示,请完成图中两条入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的光路图。
五、实验题
16.小明同学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装置的安装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为了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方法 (写出一种即可);
(3)水沸腾前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示数为 ℃。此时周围的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如果按照C读数,会导致结果 ;
(4)小丽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7.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所示.
(1)现有厚度5mm和2mm的玻璃板和平面镜,实验时应选择 mm厚的 做实验;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
(3)如果移去后面的蜡烛,在B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则白纸板上将 (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为了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应 (选填“前后”或“左右”)移动蜡烛,进行多次实验;
(5)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或“”);
(6)为了进一步探究像与物的对称关系,你建议选取丙图中序号为 的字母积木进行探究。
18.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大致在 ;
(2)当各元件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将蜡烛移至光具座35cm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且光屏上的像将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
(3)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4)实验过程中,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遮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这时光屏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成烛焰完整的像;
(5)保持图甲三个元件位置不动,更换另一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此时成像在光屏后,图乙是①、②两个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像距v与物距的关系图像,则更换的凸透镜可能是 (选填“①”或“②”)凸透镜。
19.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
(2)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和光屏位置如图甲所示,光屏上会出现烛焰清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此现象和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原理相同;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3cm,要使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的移动距离应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cm;
(3)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逐渐变短,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
(4)如果用黑纸遮住烛焰的上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________;(选填字母符号)
A.成完整的像,但像变暗 B.成烛焰上半部分的像
C.成烛焰下半部分的像 D.无法成像
(5)小明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蜡烛位置,观察到如图乙中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 ;
(6)小明用一个焦距为28cm的凸透镜替换原来的凸透镜重新实验,发现无论如何移动蜡烛或光屏,光屏上始终不能成清晰的像,原因是 。
20.小高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高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实验前,小高发现光屏高度不对,所成像在光屏上的位置如图乙,则他应首先向 (选填“上”或“下”)调整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 ;
(3)如图丙所示,当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图丙中光屏未画出)到某一位置,光屏上可以成一个清晰的像,这是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固定图丙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将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5)如图丁所示,当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这是一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6)若小高用透明橡皮膜充水后作为水透镜来模拟不同焦距的透镜,使其代替凸透镜进行实验,如图戊所示,则该眼镜同样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保持蜡烛、凸透镜、光屏和眼镜的位置不变,应给该水透镜再 (选填“注入”或“抽出”)少量水才能使光屏上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六、计算题
21.国庆期间,小星一家自驾去秦岭游玩,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爸爸开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鸣笛后听到回声,若当时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远?
(2)声音传播的路程是多少?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多远?
22.表是银川至西安K1295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到站、发车时刻表
(1)从银川到西安单程的运行时间是 .
(2)列车从银川到中宁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D C D C D D ACD AD
1. 凸 大于2倍焦距
【详解】[1]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手机镜头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即凸透镜。
[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二维码到手机镜头的合适范围也是物距大于2倍焦距。
2. 液化 汽化
【详解】[1]从较冷的地方进入较暖和的地方,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护目镜的玻璃片上液化成水液滴,使护目镜的玻璃片变得模糊不清。
[2]喷洒过的潮湿地面会逐渐变干,是因为消毒液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3. 被弹开 振动 能量
【详解】[1][2][3]敲响音叉乙,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被弹开,是因为发声的乙音叉在振动,而乙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向甲音叉传播,传播过来的声音具有能量,引起甲音叉也振动发声,所以与甲接触的乒乓球被弹开。
4. 两岸 船
【详解】[1][2]舟行,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河岸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人不觉,人和船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船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5.
【详解】船顺水航行时的速度为
船逆水航行时的速度为
设船单程的路程为s,则该船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6. “ 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了小水滴
【详解】[1][2]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小水滴,是由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7.D
【详解】A.唱出的国歌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B错误;
C.参会人员听到“全体起立”的指令都站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国歌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参会人员耳朵的,故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A.用干冰人工降雨时,干冰在升华时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发遇冷液化而降雨,故A不符合题意;
B.冰敷时,冰熔化吸热,起到降温镇痛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酒精擦拭身体时,酒精汽化吸热,达到降温作用,故C符合题意;
D.高温水蒸气烧水做饭,利用水蒸气变成水的液化过程放出热量来做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详解】A.装水的鱼缸相当于凸透镜,透过圆形鱼缸看到的鱼要比实际的鱼要大,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海上看日出,太阳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会发生折射,看到的是太阳的虚像,故B错误;
C.墙上的手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镜中小猫,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A.当物体距凸透镜5cm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
B.当物体距凸透镜15cm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体距凸透镜25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5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变大,像逐渐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如图,由远处过来的光线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光路;
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即使光线进入眼睛前使光线发散一些,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
故D正确.
12.D
【详解】ABCD.盒盖处安装凸透镜,盒底处有昆虫标本,要使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必须小于焦距,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3.ACD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同学在0~5内的运动图象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此时段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在5s后,甲同学的运动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甲同学此时段处于静止状态,10s时,甲同学的速度为0;故B错误;
C.乙同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乙同学在整个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且乙同学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则乙同学的速度
故C正确;
D.由图可知,0~10s内,甲、乙同学通过的路程都是10m,所以10s时甲乙同学相距距离0m,故D正确。
故选ACD。
14.AD
【详解】物质的六种常见物态变化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到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到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物质由气态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到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故由图示可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要吸热;甲到乙是汽化过程,要吸热;由乙到丙是凝华过程,要放热。故AD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D。
15.(1)
(2)
(3)
(4)
【详解】(1)由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作出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A’及B点在平面镜中的像B’,连接此两点可得到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要用虚线。如下图所示:
(2)先作出A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是像点A’,再连接像点A’与B找到与平面镜的交点,此交点为反射点,连接太A与反射点并标出光的传播方向为入射光线,连接反射点与B并标出光的传播方向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3)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4)虚像A’由A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因此用虚线连接入射点与像的焰尖,用虚线,并延长即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16. 自下而上 减少水的质量 96℃ 小于 偏小 不变
【详解】(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即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2]实验中发现水沸腾前加热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以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
(3)[3][4][5]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6℃;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上述三种情况中,A属于俯视,即读出的数据会偏大,C是仰视,即读数会偏小;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低于100℃,所以周围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4)[6]由图丙可知,水温到达98℃后,温度不再变化,因此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17.(1) 2 玻璃板
(2)大小相等
(3)没有
(4)前后
(5)
(6)②
【详解】(1)实验中选择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3)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为了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需要改变蜡烛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应该前后移动蜡烛,多次实验。
(5)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1。
(6)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对称关系,选择不是轴对称的物体,选取丙图中序号为②的字母积木进行探究。
18.(1)同一高度
(2) 等大 右 变大
(3)下
(4)仍能
(5)①
【详解】(1)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1]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和像距大小相等。此时物体应位于二倍焦距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他应将光屏逐渐向右移动,光屏上才能再次呈清晰的像,且此时光屏上的像变大。
(3)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应向下移动凸透镜。
(4)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由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其它没有没遮挡的部分仍有光线透过成像,且光屏上仍能成清晰完整的像。
(5)图甲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图甲三个元件位置不动,更换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此时成像在光屏后,说明该凸透镜对光线会聚能力变弱,即凸透镜的焦距变大;根据
u=v=2f
由图丙可知,②的焦距为5cm,①的焦距为15cm,因此更换的凸透镜是丙图中的①凸透镜。
19.(1)同一高度
(2) 缩小 照相机 小于
(3)上
(4)C
(5)②①③⑤⑥④
(6)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为2倍焦距时,像距也为2倍焦距,此时像与物的距离最小,即最小距离为
物距与像距之和大于光具座的总长度,故无论如何移动蜡烛或光屏,光屏上始终不能成清晰的像。
【详解】(1)因为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为使像成在光屏正中央,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
(2)[1][2]如图所示,物距为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此现象和生活中照相机工作原理相同。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像距小于物距,像移动的速度小于物距的速度,故将蜡烛移动3cm,要使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的移动距离应小于3cm。
(3)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逐渐变短,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向上移动。
(4)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物体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像,用黑纸遮住烛焰的上半部分,这样相当于只有烛焰下半部分在发光(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光不能到达凸透镜),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只能得到烛焰下半部分的像,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1倍焦距以外,物体成倒立的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此段的顺序为②①③⑤,在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越靠近焦点像越大,故按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
(6)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为2倍焦距时,像距也为2倍焦距,此时像与物的距离最小,即最小距离为
物距与像距之和大于光具座的总长度,故无论如何移动蜡烛或光屏,光屏上始终不能成清晰的像。
20.(1)10.0
(2) 上 同一水平高度
(3) 放大 投影仪
(4)不能
(5)远视
(6)抽出
【详解】(1)当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光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即该透镜的焦距,由图甲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1][2]由图乙可知,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应向上调整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
(3)[1][2]当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时,蜡烛距透镜15cm,此时蜡烛位于该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将蜡烛移到45cm刻度线,蜡烛距透镜5cm,此时蜡烛位于该透镜的一倍焦距内,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不能成实像,光屏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5)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使像成在了离透镜更近的地方,所以该眼镜为凸透镜,即远视眼镜。
(6)该眼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保持蜡烛、凸透镜、光屏和眼镜的位置不变,则应给该水透镜再抽出少量水,减小凸透镜厚度,使光线稍微发散些,才能成像在光屏上。
21.(1);(2);(3)
【详解】解:(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距离
(2)声音传播的路程是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
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了;
(2)声音传播的路程是;
(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
22. 13.5h 72.99km/h
【详解】
(1) K1295次列车从从银川到西安的运行时间:
(2)由列车时刻表知,列车从从银川到中宁的路程:
列车从从银川到中宁的时间:

列车从从银川到中宁的平均速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