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测试(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测试(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9 21: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当时还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A.由政府主导进行专业化管理 B.以政治经济功能为主
C.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2.下面是高一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A.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
B.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
C.密切各地联系,世界成为整体
D.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
3.下图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发行的中国古代驿站(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等)邮票。通过对下图及文字的分析,说明古代邮驿主图为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室壁画《驿使图》
边饰为“鸿雁传书”传说中的鸿雁
A.有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淡化 B.主要是为民间通信服务
C.方便了物品传递与信息交流 D.带动了城市格局的变化
4.“铁路经过的地方,洋货倾销,旧式交通被弃置,运河运输被海轮和铁路代替,沿河城市衰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在华修筑铁路 B.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
C.运河河道年久失修 D.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
5.如表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社会生活变迁的几个片段。据此可知,近代上海( )
时期 状况
19世纪50年代 花园弄(现南京东路)路面用煤渣和碎石混合铺筑
19世纪60年代初 花园弄路面用花岗石碎片和黄沙混合,不久便以砖头作基础,用圆卵石铺筑路面
1897年 工部局(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分别从英国等处获得有关木块路面和柏油路面铺筑技术
1906年 江西路以东的南京路上铺筑了第一条澳大利亚铁藜木路面
A.交通建设呈现多样化 B.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C.居民的生活实现西化 D.新型城市经济功能突出
6.下图反映出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铁路运输 B.紧张的国际形势阻碍了人们出行
C.铁路修建总里程数在逐渐减少 D.铁路的发展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
7.1890年,东北地区以水路为主要交通路线,东北大豆和豆制品出口总值白银37万两。1900年铁路开通后,东北农产品出口总值为547万两,1910年为3669万两。这说明东北地区( )
A.交通状况落后于全国水平 B.农产品的殖民化进程加快
C.交通变革推动了经济发展 D.对外贸易推动了农业生产
8.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出行大大方便,手表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计时器;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人们乘坐高铁出行更方便,高铁进站只有15分钟,而对购票和乘车的时间观念要求高,于是,手机不仅代替了手表的计时功能,还作为购票的工具,因为手机购票更迅速更节省时间。这表明( )
A.现代工业发展打乱了正常生活节奏 B.快捷交通开始把世界联系成为整体
C.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缩短了出行时间 D.交通技术进步增强了人们时间观念
9.下面材料反映了元朝腹里及部分行省的驿站设置情况。这体现了当时驿站交通( )
A.制度完善传递速度快 B.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C.加快了中国经济转型 D.工具多样且水陆并用
10.秦始皇把山东沿海一带的大批粮食运至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代时,漕粮由黄河中下游地区调运长安。隋开始,漕粮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逐渐增多。元朝时,统治者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这些变化( )
A.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 B.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
C.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虑 D.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11.如图是绍兴地铁1号线末班车运营时刻表。关于绍兴地铁的开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B.推进市区面积扩大
C.便利居民工作生活 D.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12.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为此元朝开创性地开辟了( )
A.江南大运河 B.永济渠和通济渠 C.长途海运航线 D.海上丝绸之路
13.下图所示为2007~2018年中国民航业供需和客座率的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可知( )
A.科技发展促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B.航空业已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C.经济的稳定发展利于促进人口流动 D.现代交通体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4.托勒密在《未来的冲击》中记述:“一般有汽车的美国人每年平均开车1万英里……总的里程数更是大得惊人。例如1967年10800万名美国人共进行过3.6亿次离家100英里并在外地过夜的旅行,单单这些旅行的总路程就有3120亿英里。”这种情况的出现( )
A.得益于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 B.说明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
C.表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D.重塑了美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
15.1972年6月,田中角荣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其核心之一是以东京为起点,铺设两条新干线,纵贯本州岛,旨在以此为轴心,促进日本列岛各地的开发。这反映出日本( )
A.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B.交通进步激发了社会乐观情绪
C.东京城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
1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交通信号灯。此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第一次提出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
1914年,美国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便利。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市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
——摘编自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2)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改善城市生活的表现。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英国在继承罗马古干道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些新道路。以当时的交通状况,从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出发,骑马两周内都可以到达伦敦。北方以“北方大道”为主体,连接北方各郡,东南部道路分布稠密,西南和西部相对偏少。为发展地方经济,人们对内河航路设施的建设具有浓厚的兴趣。英国海岸分布着众多与可通航的内河相连或相邻的港口,构成了一个发达的沿海交通网。
材料二 交通运输的发展架起了城乡之间沟通的桥梁,周围村庄、附近城镇、繁华城市都留下了农民商品买卖的身影。处于交通沿线的村庄渐渐与城镇融合,将人们孤立和隔绝起来的种种界限正在逐渐消失,领主的超经济统治逐渐削弱,村庄的农奴转化成市民,所有佃户享有市民全部的自由和习惯。城镇里的“自由空气”吸引着乡下众多“外来者”不断涌入,在新的经济生活的孕育下,个人权利意识和要求越来越强烈。14世纪末,受雇于庄园的长工多数离开庄园,有的去做打谷之类的短期农活,还有的成为乡村木匠、织工、屠夫等。
——摘编自郭华《中世纪晚期英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变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晚期英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英国交通建设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只有12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6.1万公里,稳居世界之首;全国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超过5千条;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位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国交通基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21.6.15)》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原因。
20.中国古代漕运
“漕”原指在天然或人工的河道上运输物资,后来随着各王朝统治的需要,从地方上征收粮饷以及各种进贡的物资,将其运送到京城或前线,这些都属于漕运的范围。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图2漕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咸丰二年(1852 年),清代漕粮海运,仅实行于江苏省。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镇江、扬州,江路受阻。清政府宣布,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米,同办海运。”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装载海运至天津。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粮则一律按每石折银一两三钱为率,改折征收解京或者就地拨充军饷,这样一来,继续征收实物漕粮的只有改行海运的江苏、浙江两省份。庚子事变后,列强在谈判赔款筹集问题时,要求清朝从漕粮中提取赔款,且朝堂上亦有诸多官员提议折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漕改用火车,由天津运往北京。在内外压力下,清朝最终于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全漕改折,漕粮河运至此终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清代漕粮河运废止的原因。
材料三 2019 年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保护建设张家湾古镇,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打造漕运文化特色小镇。
①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以元万户张煊督海运至此而名。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 ——《读史方舆纪要》(清代顾祖禹等人著) ②张家湾城位于“潞河下游,南北水陆要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命人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 ③北运河上“漕艘栉比,廩粟云屯”。张家湾以西的漕运终点通州,则为“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 ——光绪年间《通州志》
④“山西会馆”匾额该匾额系两块长方形石块合成:上为“山西”,下为“会馆”,发现于通州,现存于通州博物馆。 ⑤《清代北运河漕运图》
⑥《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二十余人,岸上码头、衙署、店铺、银号、酒肆、民宅、粮仓等各种建筑林立。
(3)任意选取材料三中的三则史料,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张家湾古镇的价值。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A B A C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A B D
17.(1)汽车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2)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18.(1)特点:①陆路交通建设以罗马古干道为基础;②以伦敦为中心,形成全国性交通网络体系;③各地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④内河航运与沿海运输相结合;⑤水陆并举、类型多样。
(2)影响:①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②加速庄园经济的瓦解;③农奴获得自由,劳动者自由度增加;④市民社会促进民主进程;⑤使英国逐渐走出传统的农业社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创造条件)。
19.(1)特点:交通发达,水陆兼备;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
影响:密切了各地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2)原因: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政策的重视;科技水平的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20.(1)变化:方式由唐漕运以河运为主,元代海运与河运冰菊;中心由唐朝以长安为中心,元朝漕运以大都为中心;路线由唐朝漕运路线迂回曲折,元朝河运路线为南北直行。
原因:唐朝定都长安,政治中心在中原,经济重心逐步南移,需将南方财赋运往北方。元朝定都大都,政治中心北移,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元朝改变唐迂回曲折路线,将运河取直,缩短了航程,并且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2)晚清时期社会危机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江路受阻,清政府扩大海运,并就地折银充军饷。《辛丑条约》签订,大量战争赔款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迫使清政府宣布漕粮折银。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海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火车)取代河运。(洋务运动,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建立与发展)
(3)价值:《读史方舆纪要》是私人著述的文献史料,指出了张家湾地区是南来北往货物集散地,在古代京杭大运河中具有重要地位;《钦定日下旧闻考》是基于考证增补编修的官修著作,权威性强,描述了清朝时期张家湾经济的繁盛;《通州志》是地方史志,更直接描述了清朝时期张家湾在漕运中的地位;“山西会馆”石匾,是研究张家湾历史的实物史料,反映了张家湾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清代北运河漕运图,是研究张家湾历史的图像史料,反映了张家湾在京杭大运河北部的重要地位;《潞河督运图》,是当时人绘制的图像史料,能够直观反映通州潞河沿岸商品经济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况。
通过上述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史料可以分析出张家湾古镇重建的原因。作为清朝时期南来北往货物集散之地和南来漕粮入京的转运之地,张家湾见证了中国古代京杭大运河的兴盛,它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