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b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8 22:2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A卷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写在密封线内。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之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化”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真”而忽略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源于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B. 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超越李白成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主要原因。
C. 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大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根基和前提。
D. 鲁迅所谓“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B. “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这句话恰恰体现出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基础性作用。
C.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以一对鸳鸯相向而鸣,象征爱情的永世不渝,将悲剧的题材处理成爱与生命的胜利,这是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D.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需要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 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
C.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逐渐成熟的生命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D. 茹志鹃《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4. 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要概述。(4分)



5. 孙犁小说《嘱咐》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气,无法叫西方人理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6分)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一搭地哭了。
(节选自孙犁《嘱咐》,有删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奇  死
莫 言
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数一数二的大窨子,每天夜里都聚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日本人往这个窨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窨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的天。
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又觉得还活着……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僵硬如一段棍棒。
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
一九四○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
这天,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站起来:“我们是共产党,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共产党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吗 共产党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长,我有一条计可解决这问题。”
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古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日头将落时,胶高大队是日落时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的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
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掖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头。
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营房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撕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
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地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们。
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撕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
成麻子模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惟妙惟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
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撕咬得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个伪军都像装满沙土的布袋沉甸甸地倒了。
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
这场战斗,是胶高大队组建以来最大的战斗、绝对辉煌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成麻子为了保命出卖乡亲,带鬼子兵轰炸了村里的草鞋窨子,让人觉得可恨;发现妻子和儿女被害死,他生无可恋,想要自杀,又让人心生怜悯。
B. 成麻子刚参军时动辄流泪抹鼻涕,后来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扔手榴弹从不弯腰躲避,说明经过战火洗礼,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
C. 脸色枯黄的干部提出了假投降来解决队里的饥寒问题,说明他处事机动灵活;中队长认为这是认贼作父,坚决反对,表明他坚持原则、看重气节。
D. 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写,既蕴含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也使读者反复咀嚼,回味深思。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小说开头写村民在村东大窨子编草鞋、说笑的情景,加重了成麻子的罪恶感,为下文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及最后自缢的情节做了铺垫。
B. 小说写暮色、寒星、严霜的景象,为马店镇战斗渲染了清冷肃杀的气氛;星光微弱、马灯昏黄的交代,也使战士扮狗骗伪军的情节显得合理。
C. 成麻子他们伪装成狗,撕咬、翻滚、嚎叫,引得伪军投石怒骂、大队长憋不住想笑,写出了战士们的表演以假乱真、惟妙惟肖。
D. 作者善于运用色彩词汇,特别是红色系词汇,如一、二段中“红彤彤的天”“玫瑰色天空”“红云”“血红的亮点”等,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
8. 小说第一、二段是如何表现成麻子痛苦挣扎的心理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本文题目最初叫“狗皮”,后来改为“奇死”。对于这两个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牲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周曰:‘诺A我B且南游C吴越D之王E激西江之水F而迎子G可乎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贵,以……为贵,重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贵”是指地位显要的人,两者意思不同。
B. 牲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C. 活,让……活下来,使动用法,与“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用法意思相同。
D.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这句话的句式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的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 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牲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 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 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鲋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4分)


(2)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4分)


1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 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词中分别以“钟鼎”“山林”比喻繁华与隐逸两种不同的生活,指出两种生活皆如梦幻。
B. “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坦然面对人间得失荣辱,体现了词人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 下阕前两句不直写送别,而是回忆与族弟当年风雨之夜灯下畅谈的情景,更显情真意切。
D. 下阕综合运用了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
16. 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向孔子问“恕”,孔子向他解释“恕”的两句是“         ,
        ”。
(2) 在《<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是这样的“          ,        ”,充分说明了解他人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3) 《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进入腊月,宽广的乡村大地,便接踵上演起一部部关于亲情的贺岁大片。父母的叮咛,亲人的期盼,通过小小的电波,借助一条条缱绻的短信,把 ① 的人们连在了一起。 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这部贺岁片的镜头也越拉越近:离家的游子像归巢的小鸟,带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到了 ② 的故乡……腊月,这个甜香氤氲的时刻,因为亲人的团聚而越发美丽:多少悠长的相思,都饱含在醇香的米酒里。 多少无言的牵挂,都蕴藏在关切的目光中。多少真诚的祝福,都凝聚在深情的拥抱里……咂摸着这部贺岁片,亲情之花悠然绽放在人们的心间,淡淡的幽香也让腊月的乡村山含情,水含笑,美丽无比。
腊月的乡村,是世上最美的家园,铺展着世间最红、最火、最艳的颜色,流淌着人间最纯的真情,它是我们梦里挥之不去的深情眷恋。回到腊月里的乡村,就是一次排遣乡愁的旅行,每一个朔风吹拂的日子,都会因此温暖起来,并为来年积蓄新的动力。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①          ②      
19. 选文第二段连用五个“最”,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消费者认为,  A 。然而,“零添加”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有部分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今天,①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②可谓五花八门,③因而中国只批准了2 000多种,④不到十分之一。⑤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些目的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⑥不用反而不行。⑦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⑧其作用主要是克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⑨肉毒杆菌可以产生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会产生肉毒素,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厂家已经是在故弄玄虚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剂的食品说成“零添加”,如腌渍食品(高盐)等。
因此, B ,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A
B
22. 文中第二段加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
借鉴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我们走出新路。
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前 B卷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写在密封线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1 000年材料的累积。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中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还更加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摘编自王澎《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有删改)
材料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 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 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崇尚“自然”不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应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
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筑尚未达到50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绿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应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指引。
(摘编自马苏薇《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中国传统的建筑观把自然看得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并且认为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B. 中国古代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并反复使用,体现了古人向自然学习、使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的人文理想。
C.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学都面临生态传统遭到破坏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特别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
D. 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在城市中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也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的难题,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与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所以要将建筑与自然区别开来,并赋予建筑独立的地位。
B. 虽然今天的中国有着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但城乡却失去了原有的诗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自然应有的谦卑。
C. 传统建筑的材料、手工技艺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一旦沦为形式就会走向死亡。
D. 当代中国不乏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的概念的建筑设计,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自然之道”的建筑观的一项是(3分) (  )
A.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D.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 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在哪些方面创新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儿子的敌人
莫 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嗞嗞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地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 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 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小说对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冲出来的医生、声音嘶哑的卫生员的描写,体现出伤亡的严重、战事的惨烈残酷。
B. 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
C. 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
D. 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虚写实,以梦境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强化了主题的呈现。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第二部分开头写她“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比喻新奇生动,表现了孙寡妇体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迷糊糊的状态。
B. 小说主要通过孙寡妇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细腻地表现人物在战争中的复杂心理。
C. 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
D. 战争中的村庄本应弥漫着火药味、血腥味,而孙寡妇却从去世士兵身上闻到了“甜丝丝的气味”,体现了她的念子心切。
8. 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请据此梳理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 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 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有删改)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易,指轻视,与《<老子>四章》中的“其微易散”中的“易”,意义不同。
B. 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 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相同。
D. 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凿户牖以为室”中“户牖”的词义相似,但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 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
C. 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 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4分)


(2)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4分)


14. 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①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②。
尝读远公③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④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今在江西九江。②香炉峰:庐山的主峰。③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④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B. 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
C. 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
D. 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16. 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识别君子和小人就要看其价值追求,看其对“义”与“利”的态度的两句是“        ,        ”。
(2) 《将进酒》“        ,        ”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3)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公认为解释生命创造过程最完美的理论,但因为太超前,《物种起源》面世很长时间 ① 。有人将其归纳为“适者生存”,认为它证明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有人将它应用到商界,视其为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理论的基石;甚至,还有人从它推导出优生学,认为那些“劣等民族”就应该被淘汰。
然而,这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
“凝视树木交错的河岸,许多种类的无数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灌木丛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蚯蚓在湿土里爬过,默想一下,这些构造精巧的类型,彼此这样相异,并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们都是由于在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那个法则产生的,这岂非有趣之事 ……这样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是极其壮丽的,那就是造物主先是将若干能力注入少数几种或者单独一个物种的身体里,然后,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美丽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而且这个过程仍在继续。”
从这个诗意的结尾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三层含义:第一,达尔文认为当今地球生命就是一个巨大的共生体,我们是一家人;第二,自然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只让最强者生存,而是 ② ,其结果就是多姿多彩的生物圈;第三,达尔文不知道最初的那个物种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只能 ③ ,让他来给生命之轮提供一个最初的推动力。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冬天下雪了。
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地过着,霜打了,雨淋了。大风来时是飞沙走石。似乎是很了不起的样子。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啌啌地响着裂开了纹。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冻破了人的鼻子,冻裂了人的手和脚。
但这是大①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
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被冬天冻裂了手指的,到了夏天也②自然就好了。好不了的,“李永春”药铺,去买二两红花,泡一点红花酒来擦一擦,擦得手指通红也不见消,也许就越来越肿起来。那么再到“李永春”药铺去,这回可不买红花了,是买了一贴膏药来。回到家里,用火一烤,黏黏糊糊地就贴在冻疮上了。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③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20. 多义性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特点。文中三处加点的“自然”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进行解释。(6分)




21. 画线句特意点出自然现象,有何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自身所处的时代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A卷)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 B(3分) 解析:“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涉及的范围极广”可知,迈克尔·伍德认为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涉及的范围极广,而他创造的“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 A(3分) 解析:“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错误,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说中国“独一无二”,“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3. B(3分) 解析:窦娥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根据“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可知,材料二第二段通过杜甫诗歌论证的是中国文学作品能表现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所以选项不能作为论据。
4. ①《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的论述,一直伴随着中国人;②杜甫不仅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③儒家的仁义道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④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4分,每点1分)
5. 不同意。这处水生回家探亲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好心灵和崇高情感,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的真实体现。这对夫妻虽因战争长期分离,却都满含对对方的思念与牵挂,水生看见妻子后虽有千言万语,却只用一个“你”字的招呼,蕴藏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情感。这正是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和谐共生科学的“真”、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的完整统一。(6分)
6. B(3分) 解析:“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十四段“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可知,成麻子作战勇猛不怕死,是因为他想复仇赎罪,最后一段成麻子立功后自杀也证明了这一点,并不是成麻子“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
7. D(3分) 解析:“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错误。色彩强烈,带来视觉感官和心灵的冲击,并无温暖之感。
8. ①直接心理描写:“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是对成麻子心理的直接描写,写出了他出卖乡亲、害死乡亲后深重的负罪感。②细节动作描写:“倚”“喘着气”“腿自动地萎缩”“一滑到底”等是对成麻子的动作描写,写出他的恐惧、痛悔的心理。③幻觉想象描写:第二段中,写到成麻子追赶红云上的人们和被唾弃的虚幻境况,写出他的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4分)
9. 示例一:“狗皮”更好。①从情节上看,“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从成麻子献计到偷狗皮,再到胶高大队披狗皮骗伪军立功,最后成麻子披狗皮自杀,“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狗皮”突出了成麻子“亦人亦狗”的形象。③从主旨上看,“狗皮”使主题深刻,意蕴丰富。成麻子一前一后、亦人亦狗,反映了普通民众面对战争的生死选择,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
示例二:“奇死”更好。①从情节上看,“奇死”突出了情节的曲折离奇。既突出成麻子舍命复仇而不死的传奇色彩,又蕴含立大功后却自杀死去的离奇意味。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奇死”突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同寻常。③从主旨上看,“奇死”使主题鲜明,意蕴丰富。“奇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以及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6分,每点2分)
10. AEG(3分) 解析:句意: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 ”“诺”,同意、答应的话,单独成句,A处断开;“我且南游吴越之王”,主谓宾结构,“且南”为状语修饰谓语“游”,“吴越之王”为宾语,句意完整,E处断开;“激西江之水而迎子”,“而”此处表修饰,连接前后句,“激西江之水”修饰谓语“迎”,“子”为宾语,句意完整,G处断开。故A、E、G三处需要断句。
11. D(3分) 解析:前者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曾不如早于枯鱼之肆索我”。后者是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如果一个人)对别人没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不是人。
12. C(3分) 解析:原文“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是说大多数,而非“都是”。“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可知“《亢桑子》是虚构的,没有实事”,《渔父》《盗跖》没有说是“空语无事实”。
13. (1)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4分)
(2)(我)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4分)
解析:(1)第一个“使”,派遣;“厚币”,丰厚的礼物;“为”,出任、担任。(2)“羁”,束缚、拘禁;“仕”,仕进、做官;“快”,使动用法,使……愉快。
14. ①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②对待大事,抓住细节;③善始慎终;④注重积累;⑤不妄为,顺应自然。(3分)
解析: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知,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可知,对待大事,抓住细节;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知,要善始慎终。由“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知,注重积累;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可知,不妄为,顺应自然。
参考译文:
材料一:安稳的局面容易控制,事变征兆未出现时容易策划,脆弱时的事物容易化解,细微时的事物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进行。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的人肯定要失败,强行持有的人肯定要丧失。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强行持有,所以没有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地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别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材料二: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连缀文辞,铺陈辞藻,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言语恣肆纵横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 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 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材料三: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过来!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 ’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 ’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15. A(3分) 解析:“比喻繁华与隐逸两种不同的生活”错误。“钟鼎”与“山林”二词不是比喻,而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16. ①本词结尾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②虽是送别词,却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象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6分,每点3分)
17. (1)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6分)
18. 示例:①天南地北 ②朝思暮想(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以酌情给分)
19. ①“最”表示程度达到顶点,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的。②连用五个“最”字,突出表现了腊月乡村的美、红、火、艳与纯。③表达了对腊月乡村的深切眷念及与亲人间的浓浓深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0. ①用三个“多少……都……”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排比,具体表现了游子与亲人团聚的心情。②排比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气势。(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 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1. 示例:A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  B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4分)
22. 示例:③不合逻辑,“因而”改为“而”;⑤语意重复,删掉“目的”;⑧动宾搭配不当,“克制”改为“抑制”。(6分,每点2分)
23. 略(60分)
参考立意:①去粗取精,有所选择地借鉴经验;②经验值得借鉴,但不可偏执固守;③先参考经验,后走出新路;④借鉴经验,亦可走出新路等。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2—60分) 切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突出的作文可得58分以上。
二类卷 (43—51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49分以上。
三类卷 (35—42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41分以上。
四类卷 (3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3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没有题目,扣2分。错别字三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B卷)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 C(3分) 解析:“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错误。原文“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重新向传统学习只是中国的解决之道,并不一定是西方的解决之道。
2. B(3分) 解析:A.“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错误。依据原文,只强调两者相对独立,有所区分,不能等同于将建筑与自然隔绝,所以也不能推出“排斥”的态度。再者,所谓的“排斥自然”也有违基本的生活常识。C.“……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错误。由原文可见,手工技艺已经得到运用,传统建筑的材料也在想办法运用。D.“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错误。原文要否定的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为概念而概念”的建筑设计。
3. D(3分) 解析:“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只描写了建筑的豪华气派,并未体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4. 示例一: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接着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阐述其具体做法。
示例二: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接着从“怎么办”的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追求自然之道”,并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详细说明。(4分)  
5. ①我们要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②我们要着手改革体制机制,重视城市规划设计。③建筑师要积极创新,引入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6分,每点2分)
6. B(3分) 解析:“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错误。根据原文“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可知,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不幸孩子的同情和悲悯,并不是找一个替身来倾泻悲痛。
7. D(3分) 解析:“体现了她的念子心切”解读有误,表现了一个母亲超越了敌我界限的博爱和慈悲。
8. ①孙寡妇先看到“黄色光芒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这些本是暖色,这里却反衬出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②后来打开席筒看到的是一道“灿烂的绿光”,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惊喜。③然后孙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蓝色的洞眼”残酷冷峻,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 (4分)
9. ①立足现实:小说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孙寡妇的两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同时也表现了血腥战争年代人性的美好(看到死去的“儿子的敌人”,孙寡妇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②变形夸张:如“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一道灿烂的绿光随席筒地张开流泻”“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等。③想象虚构: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还有文中的一些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都是想象虚构。(6分,每点2分)
10. CDG(3分) 解析:句意: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忘民不可谓仁义”主谓宾结构完整,“义”后断开,即在C处断开;“仁义者”作主语,独立断开,起到强调的作用,即在D处断开;“不失人臣之礼”和“不败君臣之位者也”都以“仁义者”为主语,结构相同,之间断开,即在G处断开。
11. C(3分) 解析:“两者用法相同”错误。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句意: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来使天下的百姓变弱。
12. B(3分) 解析:“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说法错误,是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
13. (1)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4分)
(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 (4分)
解析:(1)“固”,本来;“骄”,傲视;“人主之不肖者”,定语后置,不贤明的君主。(2)“纵”,纵使;“骜”,看轻;“庸”,怎么。
14. 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3分)
解析: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由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 士所归,天下从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
参考译文:
材料一: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
材料二: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 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 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 ”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仅仅称王恐怕还不止呢。
15. D(3分) 解析:“前两联重在抒情”错误,本诗前两联重在叙事,稍带抒情。《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诗。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
16. ①首联写诗人在东南一带漫游了很长时间,想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却始终不遇,此时诗人的心情带有一种失落感。②颔联一个“始”字,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得见到的喜悦之情;颈联借对山中高士的仰慕与怀念,流露出隐逸思想。③尾联写诗人虽已快到远公的栖息之所,但物是人非,先前的喜悦又被淡淡的惆怅笼罩,何去何从,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6分,每点2分)
17. (1)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3)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6分)
18. 示例:①还被广泛误读 ②让每种生物都找到自己的世界 ③借助造物主之手(每写对一句得2分,6分。意思对即可)
19. 就在地球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无数个美丽而又奇异的新物种。(每改对一处得2分, 4分)
20. ①自然:(名词)自然界。(2分)  ②自然:(副词)表示理所当然。(2分) ③自然:(形容词)指任其发展的,人力无法干预的。(2分)
21. ①作者特意点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突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1分)②给人一种四季转瞬即逝却又沧桑多变的感觉,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1分)③流露出作者对呼兰河人的悲悯与对循环往复的生活的慨叹。(2分)
22. 略(60分)
审题指导:材料中关键词是两种眼光:历史的眼光、新闻的眼光。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必然会对身边的人、事,乃至整个社会、时代进行不同程度的观察、思考,作文材料中的“两种眼光”更接近于观察、感受、体悟现实的两种方式。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现实,意味着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好处在于能使我们看问题更客观、更清晰。如古人所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历史的眼光看当下的现实可以具有超越性、前瞻性、未来性,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当下。回顾历史、着眼于未来,放在一个历史的维度去考量,很多问题更容易看清楚。新闻的眼光则要求我们紧贴时代的脉搏,与时代保持足够的温度。新闻强调及时性、新鲜性、敏锐性,因此新闻的眼光往往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时代、社会的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不掉队,与时俱进。正如古人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青年人究竟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可以强调两种眼光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也可以在比较中强调其中一种眼光。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2—60分) 切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突出的作文可得58分以上。
二类卷 (43—51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49分以上。
三类卷 (35—42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41分以上。
四类卷 (3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3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没有题目,扣2分。错别字三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