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语文八省联考)高考适应性演练测试作文“艺术与同情心”讲评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语文八省联考)高考适应性演练测试作文“艺术与同情心”讲评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8 13:2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2025年(八省联考)高考适应性演练测试作文“艺术与同情心”讲评课件
【原题呈现】
23.写作
(四川、河南、山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本是艺术的,是富有同情心的。只是社会阻碍或消磨了。
以上材料你赞同与否,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引语式极简材料作文题。延续了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风格。
读懂材料是关键,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
第一句话指出人的本性:材料认为人的本性是艺术的、富有同情心的。
这是一种对人性本善、具有美好特质的假设。切合了教材选必中第一单元《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的观点。艺术与同情心,暗示它们都是人性中值得珍视的美好品质。艺术代表了创造力、审美和情感表达;人天生具备从平凡日常中发现不凡、用灵动想象塑造生活的特质,就像孩童能用简单积木搭出奇幻城堡,原始部落能用简陋工具绘制震撼岩画,皆是人性中艺术本能的初现。
作文
【审题指导】
“富有同情心”:同情心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苦难感同身受并萌生出帮扶意愿的情感。同情心则体现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它是人性善良柔软的内核,从看见流浪猫狗给予食物,到听闻远方灾难点滴捐赠,都是同情心驱动下的善举,是人与人、人与万物间温暖连接的纽带。
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社会阻碍或消磨了”点出人性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冲突。尽管人性本具有这些美好品质,但社会可能会阻碍或消磨它们。这暗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复杂作用。
【审题指导】
最后确定思考角度,可以从认同的角度出发,去列举生活中诸多随着年龄增长、步入社会后,人们渐渐失去童真、对美不再敏感、同情心淡化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而呼吁人们找回曾经美好的心灵特质;也可以从部分认同或者不认同的角度进行思辨,比如指出虽然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人心灵特质被消磨的情况,但也有很多人在成长中依然保持并升华了这些美好特质,或者阐述成长本身并非必然导致心灵特质的丧失,而是一种可以让“艺术”“同情”等特质以更成熟的方式展现的过程等。
作文
【文章立意】
①探讨社会如何阻碍人们艺术与同情心的发展。
②强调在社会压力下,如何保留并发展人原本的艺术与同情心。
③思考个体如何冲破社会束缚,实现艺术与同情心的自由表达。
④研究社会价值观对人性艺术与同情心的引导作用。
⑤发挥教育在培养和传承艺术与同情心方面的作用。
⑥分析个体在社会中如何保持自我,实现艺术与同情心的价值。
⑦倡导营造一个能激发并保护人性艺术与同情心的社会环境
作文
【精彩标题】
《莫让社会钝了人性锋芒》
《以人性微光,破社会阴霾》
《于社会浪潮,守艺术本心》
《在时代浪潮中,让艺术与同情闪耀》
《打破社会藩篱,拥抱艺术同情》
《让艺术与同情,成为社会的底色》
《艺术之花绽于社会,同情之美映于人心》
《人本艺术存善意,社会阻碍化尘烟》
《艺术之花绽光彩,社会之阻应消除》
【作文素材】
1.海子:曾经怀着对诗歌艺术的纯粹热爱,用充满才情与浪漫的笔触书写下诸多震撼人心的诗篇,诗歌里满是他对世界的诗意想象和美好憧憬,也体现出他内心深处富于同情的一面,关心着世间万物的状态。但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后,他的心灵逐渐被黑暗吞噬,那份对生活的艺术感知和对世界的同情没能支撑他继续走下去,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令人惋惜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仿佛成长带给他的更多是对原本美好心灵的打击与磨灭。
【作文素材】
2.鲁迅笔下的闰土:小时候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在西瓜地里手持钢叉刺猹的样子充满了灵动与朝气,那时的他和“我”无话不谈,对生活有着自己质朴的乐趣,也有着孩子间纯真的情感交流,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同情心的少年形象。可长大后,多子、饥荒、苛税等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变得麻木、迟钝,曾经眼中的光彩消失了,那个活泼且富同情心的闰土不见了,只剩下一个被生活折磨得唯唯诺诺、只知辛苦劳作的沧桑身影,成长的残酷让他失去了心灵原本的美好特质。
【作文素材】
3.《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家人: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前,一家人依靠他的工作维持生活,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也算温馨,家人之间有着正常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关怀,那时他们有着基本的同情心和对生活的正常感知。可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家人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担忧到后来的嫌弃、厌恶,最后甚至希望他快点死去,以便恢复正常的生活。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面对家庭变故的过程)中,他们内心的善良和同情被生活的压力以及人性的自私一点点消磨,暴露出了冷漠、残酷的一面,展现出在困境下成长对心灵的扭曲。
【作文素材】
4.德兰修女:从小就受到宗教的熏陶,心中种下了善良与博爱的种子。在成长过程中,她目睹了印度加尔各答街头那些贫病交加、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同情心被深深触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她决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帮助这些弱势群体的事业中。她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那些被社会遗弃的病人、孤儿、穷人等,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行为不仅是同情心的简单体现,更是将这种善良的心灵特质升华到了一种无私奉献、拯救灵魂的高度,同时,她用自己的爱与付出也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充满人性的艺术美感,向世人展示了成长中坚守并升华美好心灵的伟大力量。
【作文素材】
5.宫崎骏:在动画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从早期的作品到后来的经典之作,经历了诸多技术、理念等方面的挑战。但他始终怀揣着对动画艺术的热爱,用细腻的笔触、奇幻的想象,为观众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动画世界,像《千与千寻》里展现的对人性、成长的深刻思考,《龙猫》中传递出的对自然与童真的美好向往,都体现了他对动画艺术的极致追求;而且他的作品往往也饱含着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同情,通过动画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情感等。在长期的创作成长历程中,他将艺术与同情完美融合,并且随着阅历的增加不断提升作品的内涵,让心灵的美好特质在动画事业中得到了升华。
【作文素材】
6.梵高(VincentvanGogh):尽管生前未获认可,梵高的艺术激情和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即使在精神困扰中也未曾放弃。
7.杜甫:成长于大唐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自己也历经漂泊、生活困苦。然而,他并没有在苦难中丧失对生活的艺术感知和同情心,反而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用诗歌记录下那个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将他对天下苍生的同情抒发到了极致。他的诗歌艺术在成长的磨砺中愈发精湛,同情之心也愈发强烈,成为了“诗圣”,其心灵特质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升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文素材】
8.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从黄州到岭南再到儋州,成长的道路布满荆棘。但他始终没有被磨难打倒,反而在困境中展现出了对生活极高的艺术感悟力。在黄州时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以豁达的心态面对风雨,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让诗词艺术在艰难岁月里绽放光彩;同时,他心系当地百姓,在各地为官时都积极为民众谋福利,像在杭州治理西湖、在儋州讲学开化民众等,他的同情心随着成长变得更加深沉、广阔,用实际行动将艺术与同情融入到了不断成长的人生中,实现了心灵特质的升华。
作文
【范文参考】
1.守心灵原色,绘成长画卷
成长,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怀揣着初心出发,却在途中历经风雨,有人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于我而言,这句话确有其深刻之处,它道出了许多人在成长中丢失美好心灵特质的无奈现实,而我们当冲破这阻碍,守好心灵原色,绘就绚丽的成长画卷。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先生曾如此说道。遥想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可他眼中的世界从未失却色彩,即便食不果腹,他依然用饱含艺术激情的笔触,绘出那璀璨的《向日葵》,那浓烈的色彩、奔放的线条,是他对艺术纯粹追求的体现,在艰难的成长岁月里,未曾被消磨掉对艺术感知的心灵原色。他以艺术为盾,抵御着生活的苦难,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心灵艺术之美的力量。
作文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恰是特蕾莎修女一生的写照。她本可以选择舒适安逸的生活,然而,目睹世间众多贫苦之人的悲惨境遇,她那颗富于同情的心被深深触动。从青春到暮年,她奔走在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为那些被病痛、贫穷折磨的人们带去希望与关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同情与大爱的力量。成长的漫长时光,没有让她的同情心褪色,反而使其愈发熠熠生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黑暗的角落。
梭罗远离尘嚣,独自走进瓦尔登湖,去拥抱自然,去探寻生活的真谛。“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他的这句名言,诠释着他对生活独特的艺术追求。在湖畔的小木屋中,他观察四季的更迭,倾听鸟儿的啼鸣,感受湖水的涟漪,将大自然的一切化为笔下充满艺术韵味的文字,他没有在世俗的成长中迷失,而是以一种纯粹的姿态,守护着心灵对世界最初的艺术感知,让生命在简单与宁静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作文
梵高,这位一生穷困潦倒的艺术巨匠,他眼中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是充满艺术灵感的。尽管他生前饱受生活的折磨,画作不被当时的人理解,但他从未放弃用画笔去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世界的认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梵高心中那团艺术的火焰,在他短暂的生命里燃烧得无比炽热,那绚烂的《向日葵》、神秘的《星月夜》,都是他守护心灵艺术原色的有力见证,即便成长带给他无尽的苦难,却丝毫无法阻碍他将艺术的美好呈现给世界,直至今日,依然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而在体育的赛场上,孙颖莎以她的拼搏与热爱,展现着别样的心灵之美。面对强劲的对手,她毫不畏惧,那一次次奋力的击球,是她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每一场比赛,她专注投入,用精湛的球技为观众带来视觉的盛宴,那是她对体育艺术的精彩诠释。她同情那些落后的队友,总是耐心地分享经验,帮助大家共同进步,在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道路上,她将对体育的热情、对他人的关怀融入其中,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在逐梦过程中,依旧保持着心灵的纯粹与美好,没有被外界的压力和竞争消磨掉原本的热情与善良。
作文
成长不应是心灵原色的橡皮擦,不应是艺术灵感的阻滞剂,不应是同情之心的冷冻剂,不应是诗意生活的粉碎机,不应是善良本真的腐蚀剂。我们要像那破土而出的春笋,无论头顶有多重的石块,都坚守向上生长、拥抱阳光的初心;要像那傲雪绽放的梅花,无论风雪如何肆虐,都散发着淡雅的艺术芬芳,传递着对世界的温情;要像那奔腾不息的河流,无论途中遇到多少山峦阻挡,都怀揣着润泽万物的同情,一往无前;要像那展翅高飞的雄鹰,无论苍穹多么辽阔,都以锐利的目光捕捉生活的艺术之美,守护心中的纯净;要像那璀璨闪烁的星辰,无论宇宙多么浩瀚,都用微光点亮黑夜,传递同情与爱,闪耀心灵原色的光芒。
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以那些坚守心灵原色的先辈们为榜样,不被世俗的风沙蒙蔽双眼,不被生活的重压压垮脊梁,守好心灵那艺术与同情的原色,用它们为墨,以初心为笔,绘就一幅五彩斑斓、充满爱与美的成长画卷,让心灵原色在岁月中永远熠熠生辉。
作文
【范文参考】
2.阅尽千帆过 归来少年心
文/项城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李保春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流行语。它的意思与材料中丰子恺先生的观点正好相反。丰先生认为,“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也即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只是历经社会的磨砺,逐渐变得世俗了。我却认为,丰先生的观点只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是一部分人的经历,其实,真正的人生赢家,始终是高妙的,即永远带着一颗纯洁无瑕的玲珑心拥抱社会,历经磨难,而愈加醇厚,这样的人生方为厚重的人生。(开篇,提出鲜明观点,反对丰子恺的意见)
有道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之为人的根基决定了纯真的人生具有永久性。(立足人性,论证本文的观点:“真正的人生赢家,始终是高妙的,即永远带着一颗纯洁无瑕的玲珑心拥抱社会,历经磨难,而愈加醇厚,这样的人生方为厚重的人生”。)
作文
人是具有感情的动物,怜悯之心人皆有之。有道是“虎毒不吃子”。这可爱之心灵足可支撑我们每一个人坚强地行走在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人间。犹记《沧浪之水》中的主人公池大为,年轻时用一颗纯真之心拥抱社会与他人,在受尽打击后,幡然醒悟,利用权术最终实现了人生的高峰。在这过程中,他历经诱惑,但在权力的顶峰,他仍然不忘初心,心中的善意与本分促使他奋然前行。他的存在与经历,让善良依然善良,让人间依然充满了信仰,且充满了光芒,愈加地厚重。从这个角度看,丰子恺先生的“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其中的世间的不堪只就是一个典型的试金石,克服苦难与污浊,人类的艺术心与同情心会更加的神圣。
当然,现实中,太多的人倒在了严峻的世俗中,但他们也只不过是人生的失败者,这并不能否定人类心灵中拥有的固有美好。当然,我们并没有刻意讴歌人生中的苦难,也并不提倡苦难的人生才纯真。恰恰相反,我们要特别警惕人生中的苦难,尽量规避破坏人性之美的可预测的“世智的压迫”。
作文
古往今来,由于种种原因,映入我们视听的是由于“世智的压迫”压迫而产生的人间悲剧。哈姆雷特,忧郁的王子,由于其叔叔的野心和众多小人的伤害,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一颗纯真之心最终淹没于复仇的火焰之中;窦娥,一位纯真善良的女子,由于她和婆婆善良,更由于张驴儿的歹毒和当时社会的污浊,最终以一腔热血飞溅白练而铸就了千古奇冤;在当代,一代开国元勋彭德怀元帅,在复杂的社会人情中最终含冤而终。……这一幕幕历史与人生的悲剧,可以说都是由于“世智的压迫”,致使了他们本来质朴纯真的心灵蒙上一层沉重的灰尘——对社会与人性的绝望体验与认识。
更有甚者,经不起社会的打击或引诱,社会上太多的心灵淳朴者最终坠落为庸俗不堪的随波逐流者。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本来质朴本份的农村青年,由于受世俗的污染,最终坠落成虚伪自私的衣冠小人。(反面举匡超人的事例,照应了中心论点)
作文
基于上述的认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以淳朴的初心,积极面对人生,甚至是种种不和谐的现状,力争在经历中不忘初心,内心如儿童般纯真、质朴。(总结前两个分论点,落脚点对新时代青年人的期望上,使文章有了现实感与厚重感)
真正成功的人生是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也就是“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崇高人生境界。就如备受周扬打击的艾青,在后来周扬的道歉下,挥一挥手,说声“俱往矣”,相逢一笑泯恩仇;也如备受廉颇嫉妒的蔺相如,面对别人的嘲讽,坦然一笑,吾“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在两人身上,与人为善,国家利益才是根本,这也是质朴纯正之心灵的本分体现。
总之,生而为人,不忘初心;历经坎坷,纯真如故。吾辈青少年当永志之。
作文
【范文参考】
3.守心明志,笑对人生
文/语文匠张华老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常被世俗智识左右,渐渐失去了原本的艺术之心和同情心。丰子恺先生认为,唯有聪明之人能在压迫下坚守内心珍贵。我深以为然,在这纷繁世间,保持内心纯粹与坚守,确乎是人生重要课题。
艺术之心和同情心是人类宝贵品质。艺术是对世界最本真的表达,源于内心感知与创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古老岩画到现代绘画、音乐、文学,艺术展现着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与探索。同情心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能让人对他人痛苦感同身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满艺术之心和同情心的人,对世界充满热爱,对他人满怀关爱。
作文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世智压迫如影随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俗规则、功利思想让人们变得冷漠麻木。许多人在现实压力和时代诘问下放弃内心追求,为世俗洪流淹没,把赤子之心沉到了水底。
但总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没有放弃。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其诗词、书法、绘画展现出内心丰富与对生活的热情。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扎根敦煌半个多世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通过建设“数字敦煌”项目,保存莫高窟的历史记忆。“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在海外教书育人,回国设立“迦陵基金”,传承古典文化。“梨园‘小冬皇’”王珮瑜,致力于京剧艺术传承。韩美林创作众多作品,设计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福娃”,创建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捐建希望小学、美林教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行动诠释着艺术担当。
作文
白云苍狗,世易时移。在现代社会,我们更需坚守内心纯粹。面对快节奏生活和各种诱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保持清醒头脑,不被世俗观念左右。培养兴趣爱好,让艺术成为生活一部分。同时关爱他人,对他人痛苦给予同情和帮助。
坚守内心纯粹并非易事,需坚定信念和勇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断学习反思,提升认知水平,让内心更坚强。
让我们像丰子恺先生说的那样,在复杂世界中保持纯粹之心,坚守内心艺术与同情。那么,内心才会澄澈光明,恰似那一幅《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
讲评结束,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