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训练(八)第8讲 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民国前期(1912—1927年)
一、选择题
1.(2024·中山模拟)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广东顺德李昂新,年已八十有二,向学之志,至老不衰,尚欲前赴东瀛考求工业,禀由学务处批准嘉奖。”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观念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解析:据材料“年已八十有二,向学之志,至老不衰,尚欲前赴东瀛考求工业”可知,82岁高龄的李昂新,一心向学,到老不止,仍想去日本考察近代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是清末新政时期,说明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观念变动,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留学生主要来源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李昂新去日本考察近代工业,不能说明科举停废改变了中西体用观,且“国人”的表述以偏概全,排除D项。
2.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浙江巡抚张曾敭将尚未举事的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引起了江浙民间舆论的一片哗然。民间舆论坚持以宪政精神作思想武器,抨击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的种种作为,使其穷于应付,狼狈不堪。这( )
A.反映出清廷名义立宪实则专制
B.体现了思想解放对清政府统治的冲击
C.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D.说明民主宪政思想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民众深受宪政思想的影响,思想解放,这对清政府统治造成一定压力和冲击,B项正确。清廷实行专制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材料主旨是强调面对清廷的专制,民众有所反抗,排除A项;“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广泛群众基础”有所夸大,排除D项。
3.(2024·广东百日冲刺质检)在1900年以前,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说及外国历史著作译成中文的,总共只有60多种,小说只有3种,而到了1904年,前者增加到250多种,后者增加到20多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民素质的提高 B.儒学地位的改变
C.社会变革的需要 D.崇洋风气的盛行
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20世纪初,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书籍,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项正确。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些规定旨在( )
A.实行三权分立
B.推行责任内阁
C.维护民主共和
D.保障自由平等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总统公布法律政令需要国务员签字副署,限制了总统权力,旨在维护民主共和,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三权分立,排除A项;推行责任内阁制只是维护共和的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限制总统权力,与自由平等无关,排除D项。
5.(2024·深圳模拟)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相当的行政权,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治格局。这一政治构架( )
A.是仿效法国制度的结果
B.使总统府和国务院对立
C.旨在防范袁世凯专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初期推行总统总理负责的双轨制,这一制度的创设旨在防范袁世凯的专权,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学习法国宪法的部分,但两个行政中枢的状况在法国并未出现,排除A项;结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未对二者进行权力的划分,而不是二者的对立,排除B项;两个行政中枢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6.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不乏“同一量器,一城之隔,相差十一”的现象。大多数城市家庭中都备有一杆秤,商人除了有通用的秤外,也有私人的秤。“似乎在任何一个市镇里,不论一斤什么东西的重量,都是随环境而不同的”。这( )
A.造成了社会民生的凋敝
B.源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C.体现出国内市场的割裂
D.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7.(2024·茂名二模)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分子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
A.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
C.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斗争形式先后出现学生倡导的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罢课游行,再到知识分子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B项正确。抵制日货、罢课游行和创办报刊等斗争方式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才出现的,排除A项;“开始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不能说明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排除D项。
8.民国创建时,北洋政府颁布《文官甄别法草案》《文官甄别程序条例》等法规,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例如,司法部司长田某称其在日本东京学校毕业,但毕业文凭遗失,甄别委员会即电请驻日使馆查复。这种选拔和甄别( )
A.旨在保证官员的素质
B.确保了国家政治清明
C.有利于完善地方治理
D.完善了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其目的是保证官员素质,A项正确。“确保了国家政治清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与地方治理、监察制度无关,排除C、D两项。
9.(2024·揭阳二模)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里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则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 )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10.(2024·深圳模拟)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为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确定为党的最高纲领,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确定为最低纲领。这一转变( )
A.吸取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B.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一大明显是照搬苏联经验,脱离国情,而中共二大则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了最低的民主革命纲领,D项正确。国民革命失败是在1927年,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24年,排除B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指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排除C项。
11.(2024·肇庆模拟)某时期创办的军事院校,在财政、武器和制度创建等方面均得到俄国的支持,俄方亦派员充任顾问并帮助筹建学校。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有人致辞说:组织革命军,以后着着(逐渐地)进行,所以能够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大告成功。据此可知,该军校( )
A.践行了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
B.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
C.助推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开展
D.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二、非选择题
12.(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主张(部分)
时间 人物 教育主张
19世纪末 严复 从救国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真国民”
1903年 王国维 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完全之人物”,主张德智体美“四育”并行
1912年 蔡元培 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求“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西方教育理念的继承和超越
新文化运动后期 杨贤江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科学理论依据,阐述了“全人生指导”思想,该思想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还包括对青年的就业、社交、恋爱以及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改造
——摘编自李素敏、张思远《我国“五育”
思想的历史脉络、基本特征与未来展望》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教育思想”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3.(2024·佛山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实现立宪政体的“惟一根本之条件”是什么,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
(2)结合史实,简述你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理解。
答案
1C
2B
3C
4C
5C
6C
7B
8A
9B
10D
11B
12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教育思想”这一主题,自拟论题,根据材料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人物的教育主张可得出论题:中国不同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其次,围绕论题进行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可从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物的教育主张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回扣主题,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不同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阐述:近代中国教育思想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体现了中国社会在应对内外挑战中的不断探索和进步。严复在19世纪末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真国民”,这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强调教育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严复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初步接受和对救国图强的迫切需求。1903年,王国维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完全之人物”,主张德智体美“四育”并行。这一主张进一步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1912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旨在“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蔡元培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西方教育理念的继承和超越,标志着中国教育思想的进一步现代化。他的“五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群育,全面涵盖了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期,杨贤江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科学理论依据,提出了“全人生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还涉及青年的就业、社交、恋爱以及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等各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改造。这一思想体现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深刻影响。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教育思想从严复的“真国民”到王国维的“四育”并行,再到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最后到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体现了中国教育思想在不断吸收和融合中西方先进理念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全面和科学的发展。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进步,也为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3答案:(1)惟一根本之条件:人民要有主人翁意识。努力:创办《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启发民智。
(2)理解: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之后,救亡图存就成了时代主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兴起了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然而这种把“西用”与“中体”嫁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了这一思潮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有识之士意识到既要学习西方的科技和经济,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于是维新变法思潮兴起,由于顽固派的强大和维新派力量的弱小,维新变法迅速归于失败,这种思想也随之转入低潮;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有识之士意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民主与科学成为新的思想。所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不止一个洪峰,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相继出现的。能力提升训练(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一、选择题
1.(2024·甘肃白银二模)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据此可知,这一货币制度设计()
A.促进了封建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B.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2024·长沙模拟)在秦代,身高六尺(十岁左右童子的一般身高)以上的男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到了汉代,汉律则规定十岁以上的男子犯罪需要负刑事责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战争带来社会秩序混乱
B.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善
C.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黄老治国思想的实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代以身高作为刑事责任的标准,汉代以年龄作为刑事责任标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从秦国开始推行户籍制度,到了汉代,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B项正确。
3.关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起因,《史记》记载如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而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简中的《徭律》则规定,“应征服徭役,误期不到罚交二副铠甲;……迟到十天以上,罚交一副铠甲”。此条款与《史记》中“失期,法皆斩”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 )
A.《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较小
B.起义原因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
C.新史料发现有助于史学研究的深入
D.秦简律文否定了秦朝法律严苛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出土秦简的规定能够引发学者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再思考,这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入,C项正确。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写作特点使《史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且A项不符合设问要求,排除;历史事件无法考证是因为研究史料不够充分,而不是年代久远,排除B项;出土秦简并非完整的秦律,无法判断秦法是否严苛,排除D项。
4.(2024·汕头模拟)云梦秦简《厩苑律》中规定:每年对各县的官用牛考核一次,有十头以上,一年间死了三分之一,不满十头的一年间死了三头,主管牛的吏、饲牛的徒、令、丞都有罪。《秦律杂抄》也规定:十头成年母牛要生六头小牛,十头母羊要生四头小羊,否则饲养者要受到“费一盾”的惩罚。这些规定( )
A.反映了以法治国的统治模式
B.佐证了重农抑商统治政策
C.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基层治理的规范性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过度使用耕牛的问题进行处罚,体现了秦朝通过立法来保护农业生产,耕牛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对耕牛的保护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以法治国的统治模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用法律手段保护农业生产,并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B项;“体现了基层治理的规范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2024·广东预测模拟)下表展示了西汉初期一系列致富职业和活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姓名 职业和活动
曹邴氏 冶铁、经商、放贷
刁闲 贩卖鱼、盐
任氏 储存、交易粮食、力田、畜田
桥姚 牧养马、牛、羊
A.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B.长途大额贸易发展迅速
C.此时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盐铁官营”效果明显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这些人都是通过农业与畜牧业及一定的商业活动致富发家的,这体现出汉代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发展,A项正确。长途大额贸易在明清时期才得以迅速发展,排除B项;此时政府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盐铁官营是指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与销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6.(2024·广东高三大联考)汉代史书记载,“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秦始皇)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这一记载( )
A.说明周秦两朝自古势不两立
B.有利于宣扬汉朝的正统地位
C.证明了一手史料的重要价值
D.揭示出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取象征国家权力的鼎以失败告终,这暗示秦朝政权的非法性,也有利于宣扬汉朝的正统地位,B项正确。周秦两朝自古势不两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汉代史书,不能确定其是一手史料,排除C项;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秦末农民起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7.(2024·广东模拟预测)汉初,郡国须收集各地所产之物(方物)输送至国库。汉武帝时,朝廷以“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和“便远方之贡”为由,派均输官直驻郡国,他们负责验收方物,督促郡国附缴相应运费,然后将方物运至中央。汉武帝此举( )
A.侵夺了地方富商大贾的利益
B.旨在消除豪强对朝廷的威胁
C.实现了对地方官的直接控制
D.有利于保障中央政府的财力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均输平准政策,该政策的实行能够保证朝廷所需的贡物,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障中央政府的财力,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地方富商大贾利益的侵夺,排除A项;均输平准政策旨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筹措军费,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官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
8.(2024·汕头二模)据《汉书》记载,西汉晚期陈汤曾说:“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解决边疆问题的条件成熟
B.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
C.朝廷重视军事技术的革新
D.西汉军事科技领先世界
解析:据材料“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可知,西汉晚期,胡人已经掌握了汉人的军事技术,但仍然不是汉人的对手,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B项正确。
9.(2024·东莞三模)研究发现,东汉时期“灾异”的出现显著增加了三公遭到贬职、下狱甚至被杀的概率,特别是当日食和地震出现时,三公的平均任期显著缩短。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B.灾异责任的划分更为细致
C.天人感应说的初衷被异化
D.传统文化影响中外朝运行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将皇帝的行为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起到约束皇帝的作用。而东汉时期将“灾异”与皇帝的联系转化为“灾异”与三公的联系,以摆脱天人感应对皇权的束缚,这与其初衷相背离,C项正确。
10.(2024·广东模拟预测)西汉士子研习经学多谓其“有师道”“有师法”。东汉时期,一些经学博士逐渐创立了自己的一家之说,并得到官方或社会认可,于是经学从师法传承中开始衍生出家法。这一变化( )
A.促进了经学理论的完善
B.有利于世家大族势力的崛起
C.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刺激了书籍传播方式的创新
11.(2024·广东高三大联考)有学者对《汉书》《后汉书》中所载监察官员“司隶校尉”一职进行统计,西汉时司隶校尉往往由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县令、太守等转任而来,至东汉则主要由尚书令或尚书转任而为司隶校尉。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央监察体系不断完善
B.监察服务于皇权的趋势增强
C.西汉地方治理效能提高
D.中朝成为中央政府行政中枢
二、非选择题
12.(2024·广东预测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汉与罗马
材料一 罗马的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罗马的行省中,只有贵族、官僚能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上不会拉丁文。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二 秦汉完成了“从封建到郡县”,打通了上层与基层,创立了县乡两级的基层文官体系。由官府从基层征召人才,经过严格考核后派遣到地方全面管理税收、民政、司法和文教,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道德,理解同样的文化。
材料三 秦汉与罗马,都对后世具有独特价值。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政治基因,而中国“秦汉之世,实古今转变之大关键也”。这两条不同的文明道路,各有高峰低谷。我们应当从高峰中体会到彼此的优点,从低谷中体会到彼此的缺陷,再寻找各自改进之途。
——以上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
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为什么“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与罗马帝国相比,秦汉时期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与罗马对后世的独特价值,简要谈一谈这两种文明道路对我们的启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从国家治理观念、民众思想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特点,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民众思想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独特价值,从后世影响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启示,从文明多样性、文明互鉴等方面回答。
13.(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夷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到明清时期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由于元明清“华夷一统”的演进,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结合史实阐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答案
1C
2B
3C
4C
5A
6B
7D
8B
9C
10B
11B
12答案:(1)原因:罗马帝国对基层治理的不重视;罗马精英政治下,基层民众缺乏对政权的认同。特点:郡县制下中央与基层的联系较为密切;官僚政治之下,基层人民对政权的认同较强。
(2)独特价值:古罗马和秦汉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分别为西方和中国政治制度奠定基础,分别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中国的政治发展。启示:文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要加强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发展。
13答案:示例
观点:秦汉“华夷”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国的“一统”。
阐释: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秦汉时期,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资源、信息和语言的交流不断发展。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体制,废分封,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完善郡县制,又尊崇儒术,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华夷交往、交流和交融的不断发展,使秦汉时期在制度、文化、族群三个层面上皆呈现同一(或趋向同一)特色,实现了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大一统,并且是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文化大一统相结合。
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奠定了秦汉大一统的基础,促进了中国“一统”不断发展。
(“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能力提升训练(九)第9讲 近代中国的民族新觉醒与新探索——民国后期(1927—1949年)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预测模拟)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现在国民党的新军阀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A.借鉴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B.推动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
C.论述联合资产阶级的重要性
D.阐述革命道路转移的因素
2.(2024·广东预测模拟)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1927年8月初迁至芜湖,随即领导了桐城、潜山、南陵、泗县、东流、至德、郎溪等地的多起农民暴动,到1928年底,安徽农民运动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安徽农民运动的恢复与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共产国际的指导
B.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开展
C.八七会议的推动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解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提出进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为此后的革命指明了方向,因此安徽的农民运动得以恢复发展,C项正确。共产国际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发展,而非乡村,排除A项;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1928年10月,不能解释安徽农民运动的恢复与发展,排除D项。
3.(2024·江门二模)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上海、广州等中高等学校聚集的城市里,学生救国联合会纷纷成立,声援北平学生;上海文化界名人联合发表救国宣言,呼吁国民政府倾听学生呼声;华北文化协会提出停止内战,动员全国民众抗日等主张。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九一八事变后民族救亡运动高涨
B.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卢沟桥事变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D.国共合作成为民众的强烈呼声
解析:当时学生救国联合会纷纷成立、上海和华北文化界也发出救国呼声,反映出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发生的,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发生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排除D项。
4.(2024·汕头模拟)鄂豫皖苏区在“县苏维埃以下,皆有文化委员会之设”,对教育“推行甚力”“各地皆编印有平民教育之小册子,以教授农村人民以共产党的常识,如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反国民党等题目”。这( )
A.推动了苏区教育体系化
B.增强了人民的政治认同感
C.彻底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D.加强了对民众的抗战动员
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教育宣传册中增加共产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等政治相关的内容,这增强了人民的政治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苏区的平民教育小册子的内容,并不能推动苏区教育体系化,排除A项;“彻底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不属于抗战时期,排除D项。
5.(2024·汕头模拟)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明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彰显执政党的民族责任感
B.主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筹备着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D.全面客观把握了主要矛盾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说明中国共产党全面客观地把握了主要矛盾变化,D项正确。1935年,国民党统治下的国民政府依然居于统治地位,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排除B项;抗日战争结束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才提上日程,排除C项。
6.(2024·广东预测二模)据相关统计,1938—1941年,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作战,共击落、击毁日机400余架,有效打击了日军在华的制空权。据此可知( )
A.正面战场得到有力的支持
B.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C.飞虎队来华助力中国抗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8—1941年,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作战,取得重要战果,当时中国拥有空军的只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说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得到了有力支持,A项正确。材料与“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无关,排除B项;飞虎队是美国对中国的空军援助,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1942年正式建立,排除D项。
7.(2024·汕头二模)1941年,西南地区的成都市人口较1939年增加了13.6%,1942年初又较1941年增加了6.4%,年末又较上年增加了20.8%。其主要原因是( )
A.战争加速了成都地区的人口出生率
B.战争造成了东部人口向西部的迁移
C.国民政府在成都的城市化政策见效
D.成都地区免受日军侵略之残酷屠杀
解析:随着日本侵华的逐步加深,国民政府以及大量工厂和人口不断向西迁移,向西不断迁徙的结果是西部地区的人口特别是城市的人口得到了增长,这种城市化是战争客观上带来的结果,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在抗战困难时期,国民政府并没有实施城市化政策,排除C项;D项说法虽然符合史实,但不是成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
8.(2024·广东预测模拟)1946年10月17日,党中央对时局发表郑重声明,声明详细阐述了从重庆谈判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八次让步。“本党于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即从事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合作,以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艰巨努力,为此曾不惜再三让步”。中国共产党的“让步”( )
A.表达了争取和平的决心
B.推动了国共和谈的达成
C.获得了全体国人的拥护
D.巩固了第二条战线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八次让步”“以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艰巨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让步”表达了争取和平的决心,A项正确。“达成”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全体国人”表述过于夸大,排除C项;第二条战线是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题干涉及时间属于人民解放战争初期,排除D项。
9.(2024·汕头二模)1948年5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自被选(注:指被选为总统)以来,共匪在我后方社会中对我污蔑诋毁以及各种手段讽刺嗤笑,而以各大学中之职业学生鼓励煽惑学生群众为更恶毒。而本党党员又自相冲突,毫不觉悟,演成一盘‘散沙’。”该日记揭示出( )
A.国统区形成统一战线
B.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国民党灭亡的根本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各大学中之职业学生鼓励煽惑学生群众”“本党党员又自相冲突,毫不觉悟”可知,中国共产党注重人民群众的工作,而国民党欠缺这一点,揭示了国民党灭亡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民党存在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无法得知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B项;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时期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
10.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各解放区银行逐渐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区行,各区行下设省、市分行,地区中心支行,县支行和街道办事处、营业所、储蓄所。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重要前提是( )
A.民主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B.大决战取得基本胜利
C.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覆灭
D.土地改革在全国推行
11.(2024·韶关模拟)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为“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这一规定( )
A.继承了三民主义提出的反帝主张
B.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C.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需要
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主性
二、非选择题
12.(2024·广东选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护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进步青年赴苏参会学习,为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与共产国际之间传递情报、物资、信件的秘密交通线。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于司酮《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研究》
材料二 南昌起义后,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席杰《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的经由路线,试从空间观念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承担的主要任务及其存续的伟大意义。
13.(2024·梅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
项目 国统区历史教科书 根据地历史教科书
叙述革命活动 “民族救星”“民族救主”“全体人类的福音” “主要领导者”(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
阐释三民主义 “精神导师” 民族抗战的“旗帜”
评价行为事迹 “为革命立楷模”“榜样楷模” “伟大的战略家”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形象的不同作出合理解释。(要求:立论正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统区历史教科书把孙中山描述成“民族救星”“民族救主”,有夸大孙中山地位和贡献的倾向。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历史教科书则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倾向于认为孙中山只是革命的“主要领导者”,评价更为客观。结合所学可知,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阶级属性、政治立场不同。
答案
1B
2C
3B
4B
5D
6A
7B
8A
9D
10A
11C
12答案:(1)路线: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到达苏联;红色地下交通线,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
历史原因: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东北地区紧挨苏联,中东铁路与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红色地下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连接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该地区水路较多,便于进行信息和物资运输。
(2)主要任务: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支援东北抗日战争。红色地下交通线,沟通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护送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
伟大意义: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13答案:信息:抗战时期,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阶级属性不同、政治立场迥异,其编印的历史教科书中孙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
解释: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南京国民政府为强化国民党权威,有意识地树立孙中山“民族救星”“民族救主”的形象,进入国统区的历史教科书中。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以唯物史观为原则,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叙述孙中山革命活动时,根据地历史教科书将孙中山的个人实践融入兴中会、同盟会的集体实践中,弱化个人在革命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团体及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国统区历史教科书所构建的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话语体系主要受到国民党英雄史观的影响,这种史观强调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以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集权为基础。而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坚持唯物史观,将孙中山视为革命领导集体的一员,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之,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国统区和根据地编印的历史教科书呈现出的孙中山的不同形象,反映的正是政治权力在教科书维度的延伸。能力提升训练(六)第6讲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危机——明清
一、选择题
1.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是在监察御史的主导下,对在京大小有印信衙门、并直隶卫所、府、州、县等衙门,在外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文卷进行每年一次或每二至三年一次照刷,以此“纠劾风邪、考核百官”。该制度旨在( )
A.考察官员的政绩和能力
B.防止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败
C.维护政府的廉洁和效能
D.建立反腐的威慑和警示机制
2.(2024·河北邯郸二模)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
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3.(2024·山东泰安模拟)下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
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
A.政府放松海外贸易的限制
B.东南地区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4.(2024·韶关模拟)观察下图,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 )
A.赋役制度的变革
B.户籍管理的完善
C.基层治理的加强
D.人口流动的减少
5.(2024·汕头模拟)明代,思想家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正如日常生活中童子捧茶、农夫用饭一样,只要是不假思索、自自然然而又不逆于理,这就是“道”。王艮的这种思想( )
A.承袭了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B.暗含着一定的思想解放色彩
C.已经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桎梏
D.表明儒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6.(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
B.军机官员擅权专政
C.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D.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7.(2024·广州二模)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始终维持着年均储量在3 000多万石以上的以常平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系统。道光年间,清朝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大力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同治初年到光绪庚子年前,先后出现三次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这表明清朝( )
A.中央权力逐步下移
B.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
C.民族工业蓬勃发展
D.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8.(2024·汕头二模)清代前期,地方官经常劝谕百姓:“山头地角道旁溪畔,但可种植杂粮,尺寸毋使废弃;其山巅地力瘠薄之处,须更番轮种”“如多畜牛以积粪,多种桑以饲蚕,畔上种瓜以尽地力……田头种豆以备蔬菜”。由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官员科技素养有所提升
B.国家赋税依赖于农业生产
C.引进了适应性强的高产作物
D.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9.(2024·深圳模拟)明清时期,扬州成为两淮盐业中心。《新修江都县志》有云:“扬州多寓公,而以徽人之来最早,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这可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
C.徽商与区域经济的双向互动
D.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价值观的变化
10.(2024·广东预测模拟)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 )
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
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
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11.(2024·梅州二模)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
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
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二、非选择题
12.(2024·惠州大亚湾区联考)“身体史”是一股新的史学浪潮,主要研究身体器官、生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身体生理结构、身体损伤及遗体防腐技术等方面的认知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统计,北宋颁布了200多条与医药卫生有关的诏令,斥巨资刊印医学书籍。各种坊刻、私刻的医书也很盛行。此外,用于遗体防腐的丁香、安息香、樟脑等,几乎都包括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的香药贸易名单之中。
——摘编自邱志诚《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
材料二 按满族旧俗,服丧之人百日内不剃发,“以全孝道”。乾隆在皇后富察氏病逝后,下诏包括汉族官员在内的文武百官服丧。尽管历代皇帝竭力维持“满族特性”,但随着满汉融合,满族传统已从满人的生活中淡化。此次丧期内发生多起满汉官员的剃发案。犯官多称“不得剃发”作为习俗从未正式写入条例或会典,诏书中也未明言。乾隆则称“理法所必当然,不必载之简册”。让乾隆甚为恼怒的是,大臣们在案发后对自己如何处置犯官的旨意置若罔闻,“目无君上”,于是对犯官及被认为态度轻慢的官员施以惩治。
——摘编自王志强《乾隆十三年剃发案的身体政治史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身体的认知实现巨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皇帝要求百官为皇后服丧的目的,并对其惩治官员的行为进行评价。
13.(2024·江门二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实用性强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或实用性,是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的
交融性特征明显 中国古代科技的交融性,是指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科学
具有开放性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
多元化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工程、医药、冶金等。这些领域都得到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和发展
发挥独特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气候、物候、地理等资料,对于5 000年气候史重建、500年旱涝史重建及其隐含周期的发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以此‘纠劾风邪、考核百官’”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御史刷卷制度既有对官员的监察还有对官员的考核,这一制度旨在监督和纠正不称职的官员,以维护政府的廉洁和效能,C项正确。
2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利于紧急事务的处理,反映了该体制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D项正确。
3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的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政府海防意识逐渐增强,折射出明代东南地区海防形势严峻,B项正确。
4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18世纪中期左右实际人口数和统计人口数基本一致,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把人丁税摊入田亩统一征收,不再征收单独的人丁税,导致不再需要隐匿人口,所以统计人口数和实际人口数逐渐一致,A项正确。中国户籍制度在清之前已经完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前代基层治理的比较,不能得出“基层治理的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随着清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是增强的,排除D项。
5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王艮将儒家思想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一定的思想解放色彩,B项正确。王艮的观点与陆王心学较为接近,而不是程朱理学,排除A项;王艮的论述仍然围绕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此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儒学在基层传播的情况,不能得出“儒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的结论,排除D项。
6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疆吏和外官希望获得军机处支持,反映出专制皇权高度集中,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朝中央集权的稳固,而非地方政府离心力增强,排除A项;军机处与疆吏联络,并未威胁皇权、出现擅权专政,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当时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排除C项。
7B
解析:据材料可知,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始终维持着以常平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系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以及进行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这说明清朝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B项正确。
8D
解析: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耕地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清代前期官员劝谕百姓利用好山头地角和地力贫瘠的土地,采取套种的办法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应对耕地不足的问题,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D项正确。
9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扬州成为两淮盐业的中心。徽商寓居扬州,推动了扬州商品贸易发展,促进和加强了扬州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而扬州的繁荣也为徽商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徽商与区域经济的双向互动,C项正确。
10C
解析:根据材料“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关的初衷并不是通过海外贸易来刺激国内的商品生产并进而积累资本达到国富兵强,结合“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可知,清朝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C项正确。
11C
解析:根据材料“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和所学可知,文人们借鬼怪来讽刺清代社会生活中的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蛇鼠之辈,具有明显的批判性,C项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而非写实,排除A项;文人画不属于市民文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理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12答案:(1)原因:宋代政府对医药卫生的重视;民间医书刊刻的推动;香药海外贸易繁荣;理学的发展,强调格物致知。
(2)目的:整肃吏治,严肃官场纪律。
评价: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民族交融,容易导致汉族官员和人民的抵触;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
13答案:示例
角度:具有开放性。
分期: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外传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时期。
阐述:隋唐宋元时期,印刷术实现从雕版到活字的飞跃,火药被发明且火药武器逐渐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普遍运用于航海事业,造纸术传入西亚。这一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交通相对便捷,中国科技发明又具有强大吸引力,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到欧洲。 明末清初,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中国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传播了一些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水利等领域的近代科学知识,为中国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力提升训练(七)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
一、选择题
1.“清朝将欧洲使节视为朝贡使节,欧洲政府寻求平等待遇的诉求也被一再驳回。而欧洲人则认为平等贸易是一项自然权利。最终,文化的冲突爆发了战争,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一表述掩盖了(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B.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2.(2024·广东预测模拟)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运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列强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B.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C.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D.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3.1861年,恭亲王奕?上书清朝皇帝,正式聘请英国人赫德接手清朝海关事务。赫德把持海关大权,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使清朝海关税收由500万两上升到13 400万两。由此可知,近代中国海关税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幅提高海关税率
B.晚清政府推行新政
C.实行统一国境关税
D.引入西方管理理念
4.(2024·惠州模拟)1865年,上海的第一批煤气灯在南京路上被点亮,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一些商家和居民在商铺和家庭中竞相使用煤气灯。这反映了上海( )
A.社会生活逐渐改变
B.洋务运动稳步推进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D.崇洋媚外日益盛行
5.(2024·广东预测模拟)清廷在1865年初把300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并指出该书“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有助于“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 )
A.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
B.意味着“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
C.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D.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6.(2024·汕头模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称自己是“裱糊匠”,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挽救不了清政府的危局。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方式完成的。这些学者的观点主要是基于洋务派( )
A.创办了新式学堂
B.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提出了“中体西用”思想
D.创建了近代化海军和军事工业
7.有学者指出:在西方手下第二次失败后,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西方化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该学者( )
A.正确地揭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B.对中国近代化带有西方中心论偏见
C.客观地指出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
D.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与西方的一致性
8.(2024·广东预测模拟)1885年后,清政府在西南沿边地区设置了三个边道。边道道员除了拥有广泛的行政司法权外,清政府还赋予其兼管海关事务、中外交涉和防卫边疆等权限。清政府这一做法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主权
C.强化基层治理
D.抵制西方入侵
9.(2024·惠州模拟)买办阶层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兼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身份。据统计,1842—1894年买办阶层收入扣除消费后的积累资金达到2亿两,其中1亿两交存于外商企业,0.95亿两投资于外商企业、城市地产、商业和银钱业。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晚清统治的覆灭
B.凸显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C.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体现了外国资本在华的主导地位
10.(2024·深圳模拟)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时“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政,盛倡革命”“最新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一时间学生深受“悖逆”之言的影响,对此支持学堂发展的新派人士认为应“论其罪状,何殊叛逆”,应另聘名儒讲学。这反映出当时( )
A.维新变法的策略未能统一
B.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C.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D.新旧派别间斗争激烈
1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下降
B.东南地区经济发达需要保护
C.列强侵略深入中国沿海地区
D.南方省市脱离清政府的管辖
二、非选择题
12.(2024·汕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李鸿章。下表是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史料3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史料5 《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上表并结合李鸿章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任选其中两则史料,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鸿章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13.(2024·广东部分学校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我同胞能数千年立国于亚洲大陆,必其所具特质,有宏大高尚完美,厘然异于群族者,吾人所当保存之而勿失坠也……世或以“守旧”二字为一极可厌之名词,其然岂其然哉?吾所患不在守旧,而患无真能守旧者。真能守旧者何?即吾所谓淬厉其固有而已。
——摘自梁启超《新民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1C
解析:材料将鸦片战争的爆发归咎于文化的差异,这种分析是错误的,掩盖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于是发动对中国的侵略,C项正确。
2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英国驻上海领事在考察太平天国运动的报告中写道,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没有因为与清政府的斗争而争取欧洲国家的合作,出卖国家主权,反映出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B项正确。
3D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861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管理海关后,引入了西方海关管理制度,结果关税大幅增加,D项正确。材料指出赫德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而不是提高税率,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1901年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海关税收,而不是国境关税,排除C项。
4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上海煤气灯取代了传统的煤油灯,这反映了上海社会生活的逐渐改变,A项正确。
5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把《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D项正确。“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发展,但是这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壮大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B项正确。
7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西方化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其客观地指出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C项正确。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改变封建制度,对封建制度进行小修小补,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其带有西方中心论偏见,排除B项;中国近代化与西方并不一致,排除D项。
8B
解析:据题干信息“清政府还赋予其兼管海关事务、中外交涉和防卫边疆等权限”可知,清政府给予边道道员相当大的权力,是为了地方能够便宜行事,维护国家主权,B项正确。
9B
解析:据材料可知,1842—1894年间,买办阶层积累了丰厚的资金,但其积累的资金50%交存于外商企业,47.5%投资于外商企业、商业和银钱业等,投入近代工业领域的资金则很少,这凸显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无法直接加速晚清统治的覆灭,排除A项;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外国资本的地位,且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盛倡革命”“最新民权革命论”“论其罪状,何殊叛逆”等可知,有人宣扬新的民主思想,有人将民主思想视为“叛逆”言论,反映出当时维新变法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A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与封建守旧思想激烈斗争,革命思想尚未成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派对群众动员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支持维新的人士内部的矛盾与分歧,而非新旧派别间的矛盾,排除D项。
11A
解析: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地区几个省份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执行清政府的命令,这反映出地方督抚权力上升,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下降,A项正确。
12答案:(1)史料1、6属于文献史料,且都属于档案资料,史料价值较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史料2、5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史料3、4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作用。(任答两则史料即可)
(2)阐释:清朝晚期,清政府统治腐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李鸿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积极交涉,维护了国家与民族利益。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具有阶级局限性。总之,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勇于承担、锐意进取,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为己任,具有落后性。(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13答案:示例
材料观点: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
评析:同意材料的观点。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提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意思是一个国家能够立足于世界,必然有其国民独具的特质。这种特质可以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等等,但它们都必须具有独立的精神,能够被国民传承和继承,从而使国家得以形成和发展。中国近代被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近代殖民侵略下仍然绽放着光彩,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在近代更深刻地体现了爱国的情怀,地主阶级抵抗派的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改革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家国情怀的文化传承。这种特质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是其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国家要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注重培养和保护其国民的独特特质,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力提升训练(三)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选择题
1.(2024·湖南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二模)西晋初年,晋武帝惩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这一做法( )
A.壮大了门阀士族的力量
B.实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
C.改变了刺史的原有职能
D.埋下了宗室动乱的隐患
2.(2024·广东预测模拟)魏文帝时,设置“散骑常侍”一职,以备皇帝顾问,并下诏“今便以参散骑之选,方使少在吾门下知指归,便大用之矣。天下之士,欲使皆先历散骑,然后出据州郡,是吾本意也”。又据史籍记载,“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这些措施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强化君主权威
C.加强地方控制 D.提升军队实力
3.(2024·安徽池州二模)据《魏书》记载,398年北魏立国时,太祖拓跋珪令“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此后对黄帝的祭祀行为越来越常见。最终在496年春,北魏朝廷以诏令的形式,法定黄帝为内迁北族的祖源。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为北魏迁都长安奠定基础
C.反映内迁造成民族隔阂消解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4.(2024·梅州模拟)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B.巩固了国家疆域统一
C.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
D.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
5.(2024·茂名二模)南齐永明年间府库出钱亿万余,购买米谷丝绵,官方平价以“优黔首”。“远邦尝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这可用于佐证( )
A.政府有调控市场的意识
B.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
C.百姓经济地位得到提升
D.海外贸易受到严格控制
6.(2024·汕头调研)两晋十六国时期,在朝廷的提倡下,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寺庙里有自定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僧兵;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这一状况( )
A.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化
B.为士族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C.导致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势必影响国家发展与稳定
二、非选择题
7.(2024·江门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寿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晋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答案
1D
解析:根据材料“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初期同姓王权力较大,这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大封同姓王与门阀势力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并未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反而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酿成“八王之乱”,排除B项;刺史职能在东汉就已经改变,排除C项。
2B
解析:魏文帝设置“散骑常侍”以备皇帝顾问,并选拔高才英儒充其选,服务于皇帝,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B项正确。设置“散骑常侍”以备皇帝顾问,目的是强化君主权威,不是完善选官制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些措施加强的是君权,不是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散骑常侍是文官,与军队无关,排除D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朝廷以诏令的形式,法定黄帝为内迁北族的祖源”可知,北魏采用中原汉族的礼仪制度并认定自己为黄帝的后裔,这有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A项正确。北魏初期的都城在平城(大同),北魏孝文帝时期迁都洛阳,排除B项;各族之间接触频繁,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排除C项;北魏的统治区域并未扩大到江南地区,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建业(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
5A
解析:据材料“府库出钱亿万余,购买米谷丝绵,官方平价以‘优黔首’”及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通过出钱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来控制这些商品的物价,“远邦尝市杂物,非土俗所产者,皆悉停之”反映了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调控,这可用于佐证政府有调控市场的意识,A项正确。
6D
解析:两晋十六国时期,寺庙有自己的武装组织、雄厚的经济实力,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佛教的这一发展势必会影响政府的税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故选D项。
7答案:(1)变化: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陈寿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除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关系:历史事实是指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或过程,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记录。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进行传承和流传。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能力提升训练(十)第10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启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1949—1978年)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务院领导人员中有不少中国共产党以外的人士,如副总理黄炎培、司法部部长史良、教育部部长马叙伦等。这( )
A.使党外人士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专长
B.贯彻了1954年宪法的社会主义原则
C.反映政治协商会议权力机关的属性
D.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当时《人民日报》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中,“人民”“卫国”“翻身”“改命”等词语频繁出现。由此可见,当时的扫盲运动( )
A.旨在鼓舞士气取得战争胜利
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3.(2024·深圳二模)1952年5月,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上海召开。国营企业与合作社遵循“对热门畅销货,不应抢先购买,对滞销货,应带头购进”的原则,将豆类、山货类、药材类等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一举措( )
A.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
B.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D.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是在优化国家产业结构,排除D项。
4.(2024·广州模拟)1950年,国家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发明人可以在发明权和专利权中选择其一:发明权归公有,国家给予发明人适当荣誉和物质奖励,国内任何单位个人都可免费使用;专利权归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实施权。该条例( )
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
D.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5.(2024·惠州三模)1956年底,毛泽东说,他怀疑苏联新经济政策结束得太早了,到现在社会物质还不足。他认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10年,20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
A.要恢复资本主义
B.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
C.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D.保存私营经济,形成竞争机制
6.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包的。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该政策( )
A.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排除了意识形态对学术的影响
C.借鉴了苏联发展模式的经验
D.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7.(2024·肇庆二模)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8.(2024·佛山二模)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情,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探索民族化道路
9.(2024·广东预测模拟)右图为1972年出版的年画《贫下中农的好医生》,描绘了一位女医生到社员家中出诊的场景。该画旨在宣传( )
A.社员卫生健康意识得到强化
B.妇女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
C.社会主义医疗体系的优越性
D.农业合作社的医疗保障完善
10.(2024·广东预测模拟)下表节选自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与挑战》,表中语种的变化反映了( )
1951年 34所大学设立俄语系;初、高中学校优先教授俄语课程
1954年 高中外国语课程以俄语优先
1957年 俄语与英语比例应为1∶1;高中英语课开设面扩大
1964年 《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
1978年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外语课语种要以英语为主;高考考生要参加外语考试
A.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B.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
C.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D.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奏
11.(2024·广东南粤名校高三联考)该统计报道中的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是( )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统计
A.美国的霸权受到了挑战
B.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美建交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中国对美国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二、非选择题
12.(2024·惠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临时中央政府指出消费合作社是发展革命根据地经济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抵制资本家的剥削和怠工,保障工农劳苦群众利益的有力的武器。1933年,中央苏区消费合作总社在江西瑞金成立,下设闵、赣两个省17个县总社,1 140个分、支社,拥有29.5万名社员、32.2万元股金。消费合作社以“保证军需开用,支援革命战争”为己任,积极发行各种债券和股票,广泛吸纳民间闲散资金,有力地推动了苏区经济建设。
——摘编自《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刘少奇提出,供销合作社是经济工作,要通过供销业务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也是政治工作,要引导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里来。中央陆续出台《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章程(草案)》《农村供销合作社章程准则》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了各地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广泛发展,1952年底,广大农村地区的供销商业网络,逐步取代农村私商成为农村物资交流的主渠道。
——摘编自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消费合作社”和材料二中“供销合作社”发展的相同点。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二中“合作社”职能变化的原因。
13.(2024·深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记忆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
事业的奠基者》等著作
结合材料,以“国家记忆——20世纪60年代的国防科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务院领导人员中有很多党外人士,这有利于党外人士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特长,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1954年宪法的原则,排除B项;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权力机关,排除C项;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排除D项。
2B
解析:据材料“人民”“卫国”“翻身”“改命”并结合所学可知,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故选B项。材料不仅涉及保家卫国,还有群众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与扫盲运动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国家进行高校建设,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排除D项。
3C
解析:据题意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营企业与合作社将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就给了私营商户获取利润的空间,维护了私营商户的利益,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C项正确。1952年还没有开始进行公私合营,“一五”计划也没有开始,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践行,并不
4D
解析:1950年,中国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此时国家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在于激发人民进行发明创作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发明权归公有”与“专利权归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实施权”,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特点,排除B项;“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5D
解析:据材料时间“1956年底”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三大改造完成,结合材料“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得出,毛泽东认为要保存私营经济,形成竞争机制,D项正确。此时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据材料“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可知,毛泽东的主张是为了让国营经济更好地发展,“限制国营经济”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6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共八大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提出了“双百”方针,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
7 A
解析:“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比例都有所上升。这是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表现,A项正确。
8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小蝌蚪找妈妈》以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兼具哲情、画意与诗情,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探索民族化道路,D项正确。
9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一时期我国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材料年画所绘这位女医生到社员家中出诊,体现了我国注重广大贫下中农的健康及社会主义医疗体系的优越性,C项正确。
10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优先教授俄语,这是因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中苏友好同盟的成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从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这是因为中苏关系逐渐破裂,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开展友好往来;20世纪70年代以英语为主,这是因为中国先后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实行对外开放,等等。因此,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A项正确。
11B
解析:根据数据看出,1975年之后对美国的消极报道逐渐减少,中性报道和积极报道逐渐增加,这得益于中美关系缓和以及中美建交,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霸权,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从数据统计看不出中国对美国的认识加深,排除D项。
12答案:(1)相同点:中央政府主导建立;规模大,服务范围广;立足农村,以维护农民利益为主;具有时代特色。
(2)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根据地物资供应紧张;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的需要;吸纳农民闲散资金可以调动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国家经济基础薄弱,需要快速恢复发展;城乡物资交流不通畅;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3答案:示例
题目:国家记忆——20世纪60年代的国防科技
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为加强国防事业,中国大力发展国防科技。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经济困难,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发挥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优势,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攻关。由于20世纪60年代“左”倾错误的干扰,知识分子不受重视,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国家领导人积极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条件。国防科技事业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能力提升训练(十二)第12讲 多元文明的兴起、拓展与交流
一、选择题
1.(2024·广州二模)乌鲁克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城市,在该城市的神殿废墟中出土了一个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大理石花瓶。花瓶瓶身的图案从下到上依次是:象征水的波浪线、大麦麦穗和椰枣、绵羊、端着器物的男子队伍、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由此可推知,当时的乌鲁克( )
A.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B.民众生活富足
C.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
D.官僚体系完善
2.(2024·梅州模拟)在古埃及,哈皮神被人们尊为尼罗河神,他的基本职能是司掌尼罗河。每年尼罗河泛滥时,上自法老,下至普通民众都会对哈皮进行祭祀,祈求有一个好的收成。这表明当时( )
A.法老借助宗教活动神化王权
B.农业的产生依赖大河流域
C.人们对自然力的畏惧之情
D.农业经济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3.(2024·广东预测模拟)在古代印度,由种姓制度衍生出的印度教是主要宗教;佛教也深受民众喜爱,并且影响广泛;受伊斯兰教影响而形成的锡克教在其北部地区则拥有很多信徒。这表明古代印度( )
A.种姓制度与佛教相互渗透
B.对伊斯兰文明影响深远
C.印度教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D.具有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4.(2024·汕头二模)许倬云说:“希腊古代城邦是希腊的中原,希腊化时代是地中海的西方;罗马帝国时代是欧洲的中原,中古以后的欧洲是欧洲的西方;近古是大西洋的西方;近代是世界的西方。”该言论旨在强调( )
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滥觞
B.希腊地位类似中国的中原
C.全球化进程中希腊影响缩小
D.古代时期各地不存在联系
5.(2024·广东预测模拟)罗马帝国初期,元首利用行省驻军维护行省治安,图拉真皇帝曾下令,“有人敢违反行省法度,我将毫不留情地处理他们”。公元3世纪,掌握军队的行省总督开始频繁干预元首的继承问题。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帝国( )
A.封君封臣关系不断弱化
B.国家权力重心下移
C.各行省普遍掌握自治权
D.贵族寡头特征明显
6.(2024·汕头二模)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两者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最高统治者和最底层农奴之间有若干层领主,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并没有权力干涉封臣权力的运行实施。由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
A.容易形成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
B.实现了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
C.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D.以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
7.(2024·广州调研)中世纪早期,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庄园主的奢侈享受,并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然而到了10—11世纪,众多城市开始兴起,生活在城市中的消费群体日益庞大,庄园生产逐渐转型,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城市已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B.庄园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庄园主成为新兴资产阶级
D.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特性消失
8.(2024·广州模拟)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
A.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
B.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C.给外敌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D.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9.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有学者在研究古埃及历史时,发现了一份房屋买卖契约,契约内容包括“购买人宣言”“对价格的详细说明”“对房屋的描述”和“卖者的宣言”等内容。从这份契约内容可知,古埃及人( )
A.房屋买卖交易十分频繁
B.普遍具有诚实守信精神
C.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
D.契约使用广泛且已普及
10.(2024·广东预测模拟)公元8世纪,日本在大化改新后,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及第者可以授予官阶。902年,太政官奏曰:“建法以降,殆向百岁,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10世纪以后,贡举制“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人之劳逸”“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贡举选拔流程趋于完善
B.封建化改革最终失败
C.贵族势力影响人才选拔
D.全盘照搬中国科举制
11.(2024·汕头调研)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玛雅人就建立了二十进位算术系统,比印度人建立的十进位计算法早了1 000多年;在公元6至7世纪期间,玛雅人计算出地球公转一年为365.24天。这说明古代美洲文明( )
A.领先世界其他文明
B.与欧亚大陆文明存在交流
C.具备近代科学方法
D.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二、非选择题
12.(2024·惠州模拟)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功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
材料二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汉长安城和古希腊雅典城在城市功能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城功能不同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功能的看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应仁之乱(1467年)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名田进一步解体,与庄园体制不同的新的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加上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如“土一揆”“国一揆”“一向一揆”和“德政一揆”等也成为加速庄园制解体的重要因素。土豪与富农成为这一时期“地下请”的主体,加之“守护”和“战国大名”的存在,使庄园制越来越有名无实。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军《日本庄园公领制初探》
材料二 在西欧早期的封建体制下,以庄园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本能地抑制商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恩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摘编自田红、贺淑俊《浅析日本与西欧封建
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庄园衰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庄园的特点,并说明其与日本庄园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花瓶瓶身的图案从下到上的顺序体现出女神、祭司、平民地位存在明显差别,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这说明当时的乌鲁克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C项正确。
2C
解析: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古埃及文明产生发展至关重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人祭祀尼罗河神是为了让神灵保佑农业生产,体现了古埃及人对自然力的畏惧之情,C项正确。对哈皮进行祭祀是为了保佑收成,与神化王权无关,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依赖大河流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神的崇拜,而非探讨农业与文明产生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
3D
解析:材料体现了古代印度的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并存,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D项正确。
4A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将题干中的“中原”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原的核心地位进行等量代换,即这一言论强调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滥觞,A项正确。
5B
解析:据材料“有人敢违反行省法度,我将毫不留情地处理他们”可知,此时中央对行省的控制力较强,据材料“掌握军队的行省总督开始频繁干预元首的继承问题”可知,地方权力上升,这一变化反映了罗马帝国国家权力重心下移,B项正确。
6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领主只能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说明各级领主都具有较大的自由权力,从而容易形成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并没有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更没有确保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C两项;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为纽带,而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D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庄园主……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可知,庄园生产由面向庄园内部到面向城市消费,说明庄园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
8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外来者,大力推动了伊斯兰文化在印度的发展,这势必与印度传统宗教发生冲突,致使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B项正确。
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在买卖房屋时要签订契约,契约内容包括买卖双方的宣言、对价格的详细说明及对房屋的描述等,体现了其商业交易遵循一定流程,C项正确。
10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日本贡举制虽然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后期基本被贵族势力垄断,这表明当时的日本贵族势力影响人才选拔,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贡举制选拔流程,排除A项;日本封建化改革从史实上看并非最终失败了,排除B项;贡举制并非对中国科举制的全盘照搬,排除D项。
11D
解析:据题干可知,玛雅人掌握了先进的数学和天文知识,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D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古代美洲文明“领先世界其他文明”的结论,排除A项;古代美洲文明没有与欧亚大陆文明进行过交流,排除B项;近代科学方法出现在近代欧洲,而不是古代美洲,排除C项。
12答案:(1)同:有军事防卫功能;有政府机关和平民居住点;有商品交易场所。
异:长安的政治场所是宫殿,雅典是最高法院等机构;长安有祭祀祖先的宗庙,雅典有祭拜神灵的神庙。
(2)原因:西汉实行君主专制体制,雅典实行民主政治;西汉时宗法观念强烈,雅典宗教信仰浓厚。
(3)看法:城市的功能与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状况息息相关。
13答案:(1)原因:“应仁之乱”的影响;反年贡斗争和农民暴动频发;“大名”势力的不断崛起;“恶党”势力的影响。
影响: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权力日益衰微;幕府势力进一步增强;幕藩体制逐渐建立。
(2)特点:以封君封臣制度为政治基础;以采邑为媒介,层层封授;庄园逐渐走向世袭。
相同点: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纽带的封建制度。能力提升训练(十六)第16讲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一、选择题
1.(2024·惠州大亚湾区二模)1956年,美国国务卿发表演说,批判一些国家的政治中立,宣称“自由世界比以往更强大,和平比以往更有保障”,大部分美国政要也认为国家在政治上选择中立是负面行为。美国由此积极敦促中立国加入联合国,要求它们配合所谓“自由世界”的战略。材料表明( )
A.联合国发挥全球治理作用
B.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共识
C.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2.(2024·惠州三模)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不稳定的“代名词”;20世纪80—90年代,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用中性的“南方国家”代替“第三世界”一词;21世纪初,“全球南方”成为国际热词,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这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衰落的过程
B.发展中国家崛起逐渐改变国际格局
C.全球化浪潮冲毁了各区域集团组织
D.国际社会彻底抛弃了“欧洲中心论”
3.(2024·广州调研)二战后,英属殖民地基本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独立,且独立后与宗主国大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法属殖民地通过和平方式也取得了独立;荷、比、葡三国的殖民地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斗争后也获得了独立。这主要反映了( )
A.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方式
B.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C.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西欧殖民势力大势已去
4.(2024·广州调研)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 )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促进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
C.表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D.直接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5.(2024·惠州模拟)据统计,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联邦德国由30.1∶65.7变成45∶53。据此可知( )
A.科技革命加速世界经济格局变动
B.信息技术引领社会生产变革
C.产业结构变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D.科技发展推动劳作方式改变
6.(2024·梅州模拟)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农业改革有明显成效
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
D.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7.(2024·深圳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理论界出现了一种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把拉美地区不发达的原因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联系起来,对现代化理论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人们开始怀疑,单一国家的历史能否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拉美理论界的探索表明( )
A.第三世界国家萌发联合自强意识
B.西方现代化模式处于深刻调整期
C.新兴民族国家探索自主发展道路
D.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之势不可逆转
8.(2024·广东预测模拟)世界近代史上,战后所确立的国际体系从威斯特伐利亚到凡尔赛—华盛顿再到雅尔塔,其间政治上的创造物持续时间并不长且瓦解后没有多少遗留下来。但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制所独特创立的国际经济秩序三大支柱,却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雅尔塔体系仍具有生命力
B.国际关系以经济秩序主导
C.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逆转
D.帝国斗争激烈且长期存在
9.(2024·江门模拟)在1999年《福布斯》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 )
A.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
B.国家干预得到强化
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
D.南北不平衡性加大
10.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难民推回到其生命或自由因为种族、宗教、国籍、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具备某一政治见解而遭受威胁的领土边界。庇护国不得因难民的种族、肤色、宗教或政见等原因而对其有歧视待遇。这些规定反映出( )
A.难民治理亟须加强国际合作
B.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较为重视
C.联合国未履行难民安置责任
D.难民问题弱化了国家民族意识
11.(2024·韶关模拟)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被忽视的热带病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卫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
A.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
C.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D.旨在促进国际协调与合作
二、非选择题
12.(2024·深圳模拟)在不断变革的国际格局中,国际法对于构建不同的国际秩序起到一定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格局是世界上主要力量或力量中心之间的力量对比和相互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国际格局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反映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为追求国家利益而展开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具有明显轮廓并对世界发展起重要影响的近现代国际格局逐步形成,第一次是17世纪40年代经历了欧洲30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第二次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英俄普奥法多极格局,五极力量此消彼长,构成均势;第三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这次的多极格局结构充满矛盾,因而非常脆弱、短暂;第四次是二战后的雅尔塔格局,其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中心。这四次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通过战胜国召开会议,是其意志妥协的产物。
材料二 在以往的几次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国际法主要体现为国家协议的形式,其对国际秩序构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每次格局交替时和既有的国际格局出现危机预兆时,作为大国维持自己既得利益并保障其将来利益的工具,是大国意志妥协的产物,并不能反映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意愿,以此为基础所建立的旧的国际秩序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国际法作为构建国际秩序的基础已经被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认可,通过国际法可以将国际社会各国对于构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意志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辅之以相关保障措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小曼、杨佳佳
《国际法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1)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的四个国际关系格局中任选其一进行评析。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文化方面,全球化既可以产生最好的结果,也可以产生最坏的结果……我们可以重新发现我们的根源,通过与外部的接触经感应而再度发现,不是靠重复过去的文化形式,人类可以借助这些文化形式的相互作用踏上追寻自然天性的种种潜能之旅,从而进行创造。我们必须挖掘个性才能达到普通,但是,只有在我们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个性时,才能够表达出自我个性的精华。
——摘编自[法]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
一位法国学者谈当代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1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时期,美国敦促中立国配合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战略,是为了谋求世界霸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排除A项;此时期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合作共赢并非世界共识,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排除C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经济贫困等的代名词到21世纪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二战后地位逐步上升,并且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这说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崛起逐渐改变了国际格局,B项正确。
3D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英属、法属以及荷、比、葡的殖民地都获得了独立,说明西欧国家的殖民势力大势已去,D项正确。英属、大多数法属殖民地通过谈判、和平方式获得独立,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排除C项。
4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表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C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促进亚非拉独立运动的高涨,B项因果倒置,排除;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并且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
5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60—1978年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上升,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下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说明科技发展推动劳作方式改变,D项正确。
6C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即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个体农民生产效率远高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这表明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的农业改革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只在自留地上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苏联的农业技术取得了突破,排除D项。
7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拉美理论界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出疑问,对现代化理论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提出挑战,体现的是对拉美现有社会发展模式的思考,说明新兴民族国家探索自主发展道路,C项正确。
8C
解析:世界近代史上,战后所确立的国际体系存在时间短且价值欠缺,但经济方面的要求却经久不衰,这是由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决定的,国际经济的发展需要秩序化、制度化的经济管理体系,C项正确。雅尔塔体系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霸权争夺,在当今社会并不具有生命力,排除A项;国际关系以综合国力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帝国之间的斗争,排除D项。
9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增长点由传统工业转向了高新技术产业,这表明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A项正确。
10B
解析:根据材料“《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形式……遭受威胁的领土边界”“庇护国不得因难民的种族、肤色、宗教或政见等原因而对其有歧视待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反映了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B项正确。
11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专业卫生治理机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处于中心地位,由于国际机制之间议题领域的相关性,其他机制也逐渐参与到卫生治理中,世界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些外部机制的加入与原有机制之间产生的互动对全球卫生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项正确。
12答案:(1)示例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7世纪前期发生了欧洲国家为争夺领土、王位和霸权的三十年战争。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的积极意义在于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但其问题在于这一体系只局限于欧洲;并且是少数大国按照强国利益构建的格局,体现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示例二
维也纳体系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欧洲各国通过维也纳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维也纳体系。该体系有利于短期内实现欧洲的和平;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发展和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但其本质是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并且是封建统治秩序的恢复,必将被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冲破。
示例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8年,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战后的和平;并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联盟;欧洲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有所改变;十月革命胜利,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但是,该体系是由英、法、美控制的国际关系格局,带有大国强权色彩;对战败国家的惩罚埋下了二战的伏笔。
示例四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931—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战争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缔结了一系列协定,建立起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有利于实现战后的世界和平;联合国建立。但是该体系实质上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2)构想:国际经济新秩序,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
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各国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经济领域做出必要的调整。
国际政治新秩序,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各国有权根据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政治制度;互相尊重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界不可侵犯的原则;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作答)
13答案:示例
论题:在全球化交流过程中保护文化多样性。
阐述:当今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同时,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总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学会尊重和欣赏,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能力提升训练(十三)第13讲 西方工业文明的曙光
一、选择题
1.(2024·揭阳模拟)有学者指出,“热那亚人哥伦布如果不为西班牙女王服务,也会心甘情愿地为英国的、法国的、葡萄牙的国王效劳。佛罗伦萨人维雷扎诺携带法国国旗去美洲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是由西班牙雇佣去航行的”。该学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得益于专制君主的支持
C.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
D.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观
2.(2024·深圳模拟)瘟疫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西班牙侵略者却几乎不被感染,传教士趁此竭力灌输这是神在凭借疫病表达愤怒和对侵略者的偏爱。原住民则由于缺少遭遇一连串致命传染病的相似经历,也认同了征服者的这一认识。据此可推知( )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变化
C.非洲原有社会解体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3.(2024·汕头调研)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殖民者将非洲奴隶贩卖到美洲,并且对非洲的内陆地区进行了殖民探险,发现了很多金矿和银矿;而殖民者在亚洲殖民扩张的手段则以瓜分为主,他们或者建立一个殖民政府,或是控制殖民地的政府为其卖命。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A.方式具有多样性 B.过程具有曲折性
C.以瓜分土地为主 D.具有暴力血腥性
4.(2024·惠州模拟)下表是17—18世纪英国商贸机构表(部分)。据下表可知,当时英国( )
时间 机构
1688年 伦敦劳埃德商船协会成立
1706年 伦敦太阳火险公司成立
1773年 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
A.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B.世界商业霸权开始转移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开展
5.有学者认为,欧洲近代某思想解放运动“带有一定的贵族性质”“(更多的是在)绘画、诗歌、戏剧等领域所发生的变化”“经常和社会中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占有优势地位的精英阶层联系在一起”“更多带有一种世俗的精神”。据此判断,该运动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6.(2024·广东模拟)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始于亨利与凯瑟琳的离婚案。当亨利多次对教皇的期盼落空后,他决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下议院立法的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立法直接断绝了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1534年《至尊法案》通过后,国王成为教会的首脑。从亨利八世开始,国王拥有了教会的至高权力。这表明( )
A.掀起宗教改革浪潮
B.宗教神权遭遇挑战
C.世俗主权逐渐回归
D.冲击教会精神束缚
7.(2024·汕头二模)19 世纪中叶,许多西方史学家强调历史研究者必须从文献或文献所揭示的事实入手,然后依据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形成实证主义史学,这样就能揭示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法则。这一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
A.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世界
B.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诞生
C.欧洲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D.基督教神学历史观瓦解
8.(2024·湛江模拟)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们又强调上帝无兴致参与到具体的事务中来,并且认为,这个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运行。这一主张( )
A.反映了无神论的观点
B.源于理性精神的进步
C.引领了科学革命方向
D.体现了未来社会蓝图
9.(2024·江门模拟)11世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建立诺曼王朝,诺曼王朝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和法语。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在英国官方文件中出现。15世纪,英格兰本土民众、官方以及文化教育部门基本使用英语。英国官方语言的变迁体现了( )
A.英国的君主权力达到顶峰
B.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英国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D.英国民族意识的逐步增强
10.(2024·广州模拟)1776年7月12日,英国理查德·赫将军写信要求会见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以商谈和战问题。然而,华盛顿以其信封上“华盛顿先生”的称呼为由对会面加以拒绝,并认为,他作为一个弗吉尼亚的种植园主和美国公民无权接见英国王室的使者。华盛顿此举意在( )
A.表达不妥协的战斗意志
B.强化为国而战的意识
C.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尊严
D.借礼仪规范约束英国
11.(2024·广州模拟)国际法之父荷兰人格劳秀斯1609年发表《论海洋自由》。他提出即便沿海国拥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权,也不能妨碍无害通行的航海自由,任何国家船只路经别国领海,不得威胁别国海权,无害通过,这是自然法赋予人的权利。这一思想旨在( )
A.维护本国海洋势力范围
B.维护欧洲各国的制海权
C.加快自由主义经济形成
D.促进航海自由的实现
二、非选择题
12.(2024·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材料一 1518年3月21日(麦哲伦航行前),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
材料二 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出发时有5条船,在穿越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峡时损失了两条船,横渡太平洋用了80天,这期间船上的淡水和给养都严重不足,许多船员因此得了坏血病,航行期间,共有19人死于此病。到达菲律宾后,麦哲伦在与当地人血腥厮杀中死去。剩余的两条船在收购香料后返回时,一条被葡萄牙人捕获,最后仅有破损严重的“维多利亚号”经印度洋和非洲返回西班牙。
材料三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的身亡地,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
铜碑正面文字:
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铜碑背面文字:
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马克坦岛与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据《艰难的壮举:麦哲伦与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特点。
(2)对同一历史事物,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谈谈你对麦哲伦远洋航行的看法。
13.(2024·深圳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意大利一些爱好文艺的贵族经常与诗人、作家聚会,进行文艺创作和学术争论,被称为“沙龙”。17世纪,这一社交形式传到法国,巴黎的贵族常把客厅变成社交场所,邀请社会名流到家里谈论文学、艺术、哲学等问题,参加沙龙的人必须拥有高尚优雅的言谈举止,遵守沙龙的礼仪规范。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是法国举办沙龙的第一人,因其房间的装饰均采用蓝色调装饰,故得名“蓝色沙龙”。18世纪,沙龙在法国达到鼎盛。
参加沙龙的人从作家、哲学家、政治家到科学家、宗教人士等,各种身份地位的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才能就可以在沙龙中寻求到一席之地,沙龙谈话的主题往往以科学、政治、宗教为中心。
——摘编自郭莹莹《近代西欧沙龙文化
探析——以法国沙龙为例》
概括指出16—18世纪欧洲沙龙文化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欧洲沙龙文化的发展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解释合理,表述清晰)
答案
1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维雷扎诺、麦哲伦等人都是得到了君主的支持进行的新航路开辟,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封建制度的解体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新航路开辟“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排除C项;“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观”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出于对瘟疫的恐惧,美洲印第安人选择信仰天主教,导致拉丁美洲的天主教信徒增加;因为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导致美洲劳动力不足,殖民者贩运非洲黑奴补充劳动力,造成美洲人种的变化,B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美洲原住民因瘟疫大量死亡,导致原有社会解体,排除C项;欧洲贸易中心转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方式包括贩卖黑奴、殖民掠夺、建立殖民政府等,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方式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早期殖民扩张过程的曲折性,排除B项;早期殖民扩张不仅包括瓜分土地,还有贩卖黑奴、殖民掠夺以及建立殖民政府等,排除C项;殖民扩张具有暴力血腥性,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4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各种协会、保险公司、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等纷纷成立,这些属于新的商业经营方式,A项正确。
5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世俗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并在艺术中寻找现实主义和人类情感,A项正确。 宗教改革指的是基督教改革运动,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启蒙运动核心思想是“理性”,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6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宗教改革后,国王成为教会的首脑,拥有了教会的至高权力,王权逐渐加强,世俗主权逐渐回归,C项正确。宗教改革浪潮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神权遭遇挑战,排除B项;“冲击教会精神束缚”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7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 世纪中叶,许多西方史学家强调历史研究者必须从文献或文献所揭示的事实入手,然后依据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可知这一思想强调“科学归纳”,由此可推知,这是受到当时科技革命的影响,A项正确。
8B
解析:据材料可知,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认为世界按照理性和自然法则运行,虽然还没有真正突破有神论,但这是理性精神不断进步的结果,B项正确。
9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近代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逐渐形成,并成为民众和官方及文化教育部门使用的语言,说明英国民族意识的逐步增强,D项正确。英国议会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君主权力没有达到顶峰,排除A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776年7月12日美国已经独立,而英国拒绝以大陆军总司令来称呼华盛顿,表明英国不承认美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见华盛顿此举并非为了礼仪细节,而是为了维护美国的权利和尊严,C项正确。
11A
解析:据材料“即便沿海国拥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权,也不能妨碍无害通行的航海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在海洋贸易中掌握主导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占据了海上优势,故身为荷兰人的格劳秀斯提出这一思想旨在维护本国海洋势力范围,而非维护欧洲各国的制海权,A项正确,排除B项。此时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自由主义经济尚未加速形成,排除C项;“促进航海自由的实现”不是该思想的目的,而是借口,排除D项。
12答案:(1)特点:麦哲伦船队远洋探险的殖民性、侵略性、契约性;远洋航行生活的艰苦性以及追求冒险的人文精神;航行技术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远洋航行地理科学意义(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
(2)看法:铜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包含着对麦哲伦远洋航行的不同价值评价。
碑文的正面站在拉普拉普领导反侵略斗争的角度评判麦哲伦远洋航行,突出麦哲伦远洋航行的殖民性,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也是掠夺奴役当地人民的过程。碑文的背面站在麦哲伦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角度评判麦哲伦远洋航行,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联系。
对于麦哲伦远洋航行,既要看到其航海探险带来的深远影响,但他的血腥暴行,却不能因此而博得人们的同情和谅解。
13答案:发展变化:起源于意大利,在法国达到鼎盛;参与的群体由贵族名流扩大到各领域的才能人士;谈话主题由文学艺术为主变为以科学、宗教、政治为主。
解读:16世纪,意大利商品经济繁荣,文艺复兴兴起,文学艺术迅速发展,同时人文主义提倡人的主体地位,因此贵族和文人热衷于文艺创作和学术争论。17世纪,法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大,社会等级森严,注重文化交流、推崇优雅的言谈举止的沙龙适应了贵族名流凸显自身地位的需求。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反专制、反教权、倡导科学和理性成为社会潮流,因此沙龙的参与主体更加广泛,话题以科学、政治、宗教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