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10: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
一、基础演练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 pǐ) 窸窸窣窣(xī sū)
B. 蝉蜕(tuì) 熨帖(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
C. 玉砌(qiè) 恪守(kè)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 颓墙(tuí) 教诲(huǐ) 剥蚀(bō) 亘古不变(gè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缘分 沧桑 座落 迫不及待
B. 苍桑 落寞 安详 声名狼藉
C. 余暇 教诲 熨帖 心神恍惚
D. 安详 辨证 虔诚 玉砌雕栏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________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________。
③四百多年里,它_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A. 幻现 气闷 剥蚀 B. 浮现 气闷 侵蚀
C. 幻现 苦闷 侵蚀 D. 浮现 苦闷 剥蚀
4.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上海电影集团张瑞芳的这番耳食之言立刻引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全场集体起立向这位电影前辈鼓掌致敬。
C. 大明不顾领导同事的多次提醒,无视车床的安全操作程序,终于导致了今天的无妄之灾。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 90 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 3∶0 取得胜利。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力量的伟大与永恒。
B. 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C. 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D. 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B. 地坛,古代帝王祭地神的地方,又称方泽坛,在北京天坛公园内,与天坛相对。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7. 下列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A.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了园子中各种小生命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B. 文段最后一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全文的文眼,在结构上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在内容上暗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C. 作者对园子中昆虫和草木的描写,寄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他在地坛中获得的生命启迪。
D. 文段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8.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B.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C.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这句话通过对母亲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寻找儿子的急切心情,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B.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此句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侧面表现了母亲在园中寻找自己时的辛苦和焦虑,进一步突出了母亲的伟大。)
C.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句话写地坛的沉静氛围,让人能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生命历程,思考人生的意义,体现了地坛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D.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作者的感悟表明,他在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深刻地认识到母亲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愧疚之情。)
10. 下列对《我与地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坛在作者的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作者逃避现实的场所,更是作者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精神家园。
B. 文中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描写,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C. 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地坛的荒芜与不衰败的对比,自己的残疾与健全人的对比等,突出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D.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多处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语段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前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说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母亲骄傲。”我想,他是太天真了,他不知道他母亲盼望的不是出名,而是他能找到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出名,真有那么重要?
1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描写母亲送“我”出门时的神态和语言,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与担忧,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B. “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母亲话语背后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C. 作者通过回忆与作家朋友的聊天内容,将自己的写作动机与朋友的进行对比,引出了对母亲期望的深刻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D. 文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以及“我”与朋友的对话,都围绕着“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展开,体现了亲情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探寻。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这句话表现了“我”当时的幼稚和自私,没有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B.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体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爱,宁愿自己承受苦难,也不愿看到“我”遭受不幸。
C.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这表明母亲对“我”的期望不仅是生存,更是追求幸福,体现了母亲的远见卓识。
D.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作者直接表达了对母亲的同情和怜悯,认为母亲的一生充满了苦难,没有任何幸福可言。
13. 文中母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14. 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和朋友写作的动机,这与母亲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乱跳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1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提及“邮票”,有些用于寄信,有些仅为收藏,运用类比手法,表明有些事只适合放在心里珍藏,不必言说。
B. 作者摇着车在园子里寻找照片中的老柏树,树已死去并被藤萝缠绕,这一情节暗示着岁月流逝,生命无常,也象征着作者心境的变化。
C. 文中描写老太太与“我”的对话,自然引出“我”对母亲的回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我”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D. 文章语言富有哲理且饱含深情,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对生命、时间和人生归宿的深刻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表明作者对过往的经历刻骨铭心,但有些情感和记忆过于深沉厚重,不便轻易言说。
B.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写出了作者内心复杂矛盾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难以清晰地表达。
C. “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意味着这些无法言说的情感和记忆,要么深藏在心底,要么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不会被外界知晓。
D.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碰见一个老太太……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体现了作者因老太太的询问而产生的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17. 文中描写了唢呐声,这段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8.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但是,那不是我吗?”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 A(B 项,熨帖 yù;C 项,玉砌 qì;D 项,教诲 huì)
2. C(A 项,坐落;B 项,沧桑;D 项,辩证)
3. A(“幻现”,虚幻地显现;“浮现”,(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子里显现。“气闷”,心情烦闷;“苦闷”,苦恼烦闷。“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根据语境,A 项最恰当。)
4. A(A 项,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使用恰当。B 项,耳食之言: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与语境不符。C 项,无妄之灾: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不合语境。D 项,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与“激战”矛盾。)
5. D(A 项,成分残缺,应在“让他体会到”前加“地坛”;B 项,“无论”与“都”搭配不当,应将“无论”改为“尽管”;C 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作者”或“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6. B(地坛在北京安定门外,与天坛相对,而不是在天坛公园内。)
7. B(“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不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文眼是“地坛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8. C(C 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死”比作“节日”;A、B、D 三项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9. A(“步履茫然又急迫”不是神态描写,而是动作描写。)
10. C(文中并没有“自己的残疾与健全人的对比”。)
11. C(“将自己的写作动机与朋友的进行对比”错误,文中只是通过朋友的写作动机引出自己的思考,并没有进行对比。)
12. D(“没有任何幸福可言”说法过于绝对,母亲虽然活得很苦,但儿子的存在以及对儿子的爱也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能说她没有任何幸福。)
13. ①聪慧坚忍:在儿子遭遇不幸后,默默承受痛苦,独自思来想去,承担起生活的压力。②无私奉献:情愿自己截瘫来代替儿子,一心为儿子着想,将儿子的幸福置于首位。③心思细腻:对儿子的关爱体现在细微之处,如送儿子出门时的神态和话语等。④坚强伟大:在苦难面前,坚强面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儿子,展现出伟大的母爱。(答出三点即可)
14. ①作者和朋友写作的动机都与母亲有关,朋友是为了让母亲骄傲,而作者虽动机不完全相同,但也包含着让母亲欣慰的因素,这反映出母亲在儿子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儿子对母亲情感上的依赖和回报心理。②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并不是出名,而是希望儿子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这与儿子们最初简单的想法形成对比,引发了作者对母亲期望的深入思考,也促使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关于亲情、人生意义等主题的表达。
15. C(“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我’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表述不准确,此处主要是通过老太太的话引发“我”对时间和人生的思考,而不是着重表现对母亲的情感。)
16. D(作者产生“玩得太久”的感慨,是因为老太太的话引发了他对过去时光的反思,以及对自己人生状态的一种体悟,并非仅仅因为老太太的询问而感慨人生短暂。)
17. ①营造氛围:唢呐声在空旷的祭坛周围响起,营造出一种神秘、深沉且略带悲凉的氛围,与古老的地坛环境相契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②象征寓意:唢呐声时而悲怆时而欢快,象征着人生的复杂多样和命运的起伏不定,传达出作者对生命历程的深刻感受和思考。③结构串联:这段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作者在园中的种种回忆和思考,引出下文关于人生归宿和生命轮回的感悟,使文章的行文更加连贯自然。
18. ①从生命的延续角度看,“那不是我”,是指从个体的物质存在形式而言,新出现的孩子与“我”在身体上是不同的个体;“那是我”,则是从生命的传承和精神延续的角度来说,孩子代表着新生和希望,如同曾经的“我”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我”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通过孩子得以延续,体现了生命的循环往复和永恒不息。②从人生的哲理角度看,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自我存在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本质的追问。“我”在经历了种种人生起伏后,对自己的身份和人生轨迹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考既包含着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与有常的辩证认识,即个体生命虽然有限且不断变化,但生命的本质和精神内核或许具有某种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