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山雨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1-4段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5-7段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音韵美和色彩美,8-10段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
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出山雨的特点。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感受山雨的韵味;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山雨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从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师:上课前,我们来交流一下描写“雨”的诗句。
预设: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古代诗人们对雨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雨——山雨。【点击进入PPT1】
3.教师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师:欣赏了这场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阅读提示,【点击PPT1,进入PPT2】
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这场山雨,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
预设:
课文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教师帮学生梳理:
【点击PPT2,进入PPT3】
(1-4)段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
(5-7)段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音韵美和色彩美。
(8-10)段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
3.自由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提醒:注意以下读音
(出示PPT)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
三、再读课文,品味欣赏
1.师: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中雨景。请你们再读文章,画一画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点击进入PPT4】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点击进入PPT5】
(文字雨来,雨中,雨后,课外补充均为超级连接)
(1)雨前景象
★想想山雨来时有什么特点,在书上找出。
A.来得突然 B.下雨的范围大 C.雨声由小变大
★体会句子: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点击PPT5中的“雨来”,进入PPT6】
①(几个学生谈感受)
教师点拨: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由远到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雨来时的特点。把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善于的独特情感。
②听,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点击PPT6中的任意位置,进入PPT7】
我能感受到这山雨是无字的歌谣,那样动听。把你们感受到的歌谣读给同桌听听吧!
【点击PPT7中的“箭头图形”,回到PPT5】
(2)雨中景象
①★体会句子: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点击PPT5中的“雨中”,进入PPT8】
A.(学生谈感受)【点击PPT8,进入PPT9、10】
教师点拨: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把岩石、树叶、绿草,自作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把雨声比作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语言活泼富有节奏,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B. 师:真是动人的乐曲。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弹奏这首小曲,大家一起读。你觉得咱们一起演奏的曲子怎么样?【点击PPT10,进入PPT11】
②★体会句子: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A.(学生谈感受)
教师点拨:绿是一种富有动感的、水淋淋的、极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这里有两个层次,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也是心灵感受到的。【点击PPT11的任意位置,出现文字“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也是心灵感受到的。” 】 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写,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B.(引读) 师:【点击PPT11,进入PPT12】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 ),绿得(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 ),流进( )。
C.师:听出来了这清新的绿色已经流进了你们的眼里、流进了你们的心里,我多么希望你们用优美的朗读声让绿色也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里,可以吗!学生再读。
【点击PPT12中的“箭头图形”,回到PPT5】
(3)雨后景象
①师:雨后是怎样的画面?(汇报)
鸟。 师:歌声为什么那么动听?它会唱些什么呢?谁能用轻松愉快的朗读把小鸟的歌声引出来?【点击PPT5中的“雨后”,转到PPT13】
雨滴。 师: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美景?
②【点击PPT13,进入PPT14】 师:看!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喜欢的孩子,一起读一读吧!
点课件,一起来演奏。全班读。
【点击PPT14中的“箭头图形”,回到PPT5】
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点击PPT5中的“课外补充”,进入PPT15】
五、作业设计
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六、知识补充
【点击PPT15,进入PPT16】
写雨诗句集萃
1.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围绕读课文,梳理内容,组织交流来进行。通过初读,使学生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在梳理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在朗读指导上,我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和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没有做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只要学生能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的体验即可,否则反倒削弱课文的美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