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四首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使 至 塞 上》出使。到。解一解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景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读一读想一想本诗各联分别写的是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写使者进入边塞首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颔联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典型景物“漠”“烟” “河”“日”
大漠雄浑的气势,孤独感伤的情绪“大” “孤” “长” “落”
“直” “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暗写战事频繁)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
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叙事 出使边塞风光壮丽
心情抑郁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 塞外风光叙事 战事频繁
《使至塞上》背一背下课,同学们再见!课件29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解一解《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回归,回到。陶渊明在柴桑的旧宅。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荒秽
荷锄
道狭
草木长
沾
愿无违
记一记 (huì)
(hè)
(xiá)
(zhǎng)
(zhān)
(wéi)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听一听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译一译杂草。顶着月亮。扛着锄头。
荷:扛着。草木丛生。只要使。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诵一诵品一品
本诗通过对 的描写,表现出诗人 的心情。
诗歌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本诗通过对 的描写,
表现出诗人 的心情。
田园劳动情形劳动时的愉快和自豪诗歌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愿”是指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赏一赏作者:王维《使 至 塞 上》出使。到。解一解第二课时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读一读想一想本诗各联分别写的是什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写使者进入边塞首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颔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典型景物“漠”“烟” “河”“日”
大漠雄浑的气势,孤独感伤的情绪“大” “孤” “长” “落”
“直” “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暗写战事频繁)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
思想内容: 《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叙事 出使边塞风光壮丽
心情抑郁抒情 内心抑郁
绘景 塞外风光叙事 战事频繁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背一背下课,同学们再见!课件15张PPT。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
1会翻译诗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诗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一诵诗句解释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广阔无际的原野上奔流,浩浩荡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在空中穿行,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升腾,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它们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这首诗歌各联分别写的是什么?
这首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说一说听一听整体感悟《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乡念之情。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深沉思乡之情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深入探究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借故乡之水抒思乡之情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检测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记叙 目的地点不同。 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 ,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 天镜”指月亮, “海楼”指云彩。拟人 是因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远”字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