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智取生辰纲》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智取生辰纲》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9 22:4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智 取 生 辰 纲
学习目标
1.通过查资料掌握有关施耐庵和《水浒传》的文学常识,积累“尴尬、面面厮觑”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的情。
3.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4.了解早期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与贯通。
学习任务一
课前预习检查:1.作者介绍。
(学生讲解,老师补充,生笔记。时间1分钟)
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星象,无不精通。曾在钱塘为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述。
课前预习检查:2.《水浒传》介绍(生讲解。时间3分钟)
《水浒传》也称《水浒》、 《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水浒传》是世界上涉及人物最多的小说,共涉及人物787位,其中有名有姓的有577位,有名无姓有9位,有姓无名的有99位。
智多星——吴用
表字学究,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书,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托塔天王——晁盖
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不在一百单八将之列。
白日鼠——白胜 入云龙——公孙胜
赤发鬼——刘唐 立地太岁——阮小二
短命二郎——阮小五 活阎罗——阮小七
课前预习检查:3.文学常识介绍(生讲解。时间1分钟)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一般篇幅很长。艺人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课前预习检查:4.背景介绍(生讲解。时间2分钟)
杨志,五俊杨令公之孙,曾应试过武举,做过殿司制使官,因皇帝要造万岁山,他被差派押送生辰纲,不料在黄河船翻,失陷了生辰纲,不能回原复命,只得逃往他处避难。后听说皇帝赦免罪犯,他便准备了一担钱物,回京活动,以图复职。路过梁山泊,时首领王伦,留其入伙,不肯落草。回到东京,买上求下钱财使尽,非但没能恢复原先官职,反被高大尉逐出殿帅府。在穷困潦倒、生活无着之际,他不得不出卖祖传宝刀,不意又杀死了破落户无赖牛二,被发配大名府。受到大名府留守梁中书的赏识,为服众人,经过比武,他被任做管军提辖使。
时逢端午,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议计于蔡京(梁中书之岳父时为太师。)六月十五日生辰之时,将十万贯金珠宝贝,送往东京庆寿。鉴于上年送寿礼不到半路被强人劫去的教训,决定选派武艺高强,又是心腹之人的杨志负责押送生辰纲。而且许愿:“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杨志对梁中书的信任,十分感激。他主动分析了“今岁盗贼又多” “沿途强人出没”的情况,提出了伪装客商、暗地偷运的对策。面对“生辰纲”这笔巨大的财宝,负责押送的杨志,一路费尽心思,力求“生辰纲”不失;而智多星吴用巧设妙计,众好汉志在必得。这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最终结果如何呢?
课前预习检查:5.字音字义(抽生读,然后正音、齐读,笔记。时间4分钟)
嗔 干系 怨怅 逞能 勾当 聒噪 虞候 笠 朴刀 札付 端的 厮 提辖
别扭 恁地 芥子 省得 喃喃讷讷 着意
兀的 呕 喏 剜口割舌 行货 趱行
舀 忒 一了不说价 啰唣 面面相觑
chēn
ɡān
nèn
ɡòu dàng
ɡuō

hòu
chànɡ
wān



zǎn

yǎo
tuī
luó zào
xǐng
chěnɡ

zhá


xiá
niù
zhuó
jiè
nán

hánɡ
liǎo
nuò
òu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面面相觑:互相望着发愣。
喏喏连声:恭敬地连连答应。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多含贬义)。
学习任务二
破题 思考:生辰纲是什么?生辰纲是谁智取的?又是用怎样的方式从谁的手中取走的?(独立思考,随机抽生回答,时间1分钟)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智取;杨志。
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情节,给文章划分结构。
故事发生:
杨志改时送生辰纲(1-7)。
故事发展:
七雄贩枣蒙杨志(8-9)。
深入发展:
白胜设计诱官军(10-11)。
故事高潮:
杨志无奈买白酒(12)。
故事尾声:
吴用智取生辰纲(14)。
故事结局:
杨志误失生辰纲(13)。
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独立完成,随机抽生回答,时间1分钟)
明线:
暗线:
杨志智押生辰纲
(上路——中计——失纲)
晁盖、吴用等智取生辰纲
定计——施计——劫纲
1.杨志为了成功押运生辰纲,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哪些地方可看出他的智谋?在文中找一找。(小组合作,随机抽生回答,时间4分钟)
学习任务三
①他不多带些兵,伪装成客商就是为了掩人耳目,智藏行踪。
②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调整: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说明他小心谨慎,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天气炎热,恐怕歹人也不愿出来活动。
③杨志一行人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而净找偏僻崎岖的小径:说明他智选路径。这样艰难的路径,连强盗也不愿走。
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
追1: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独立完成,随机抽生回答,时间2分钟)
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
③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追2:为什么用如此一个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来押送生辰纲,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杨志到现在仍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小组合作,随机抽生回答,时间4分钟)
①天气酷热难当
不占天时
②黄泥冈人迹罕至,盗匪出没
不占地利
失了人和
①性格方面:粗暴蛮横、急功近利、刚愎自用
外因
③对手精心用计
②能力方面:管理方法不当,上下离心
③思维方面(思维定式)
内因
2.从杨志的举措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独立完成,随机抽生回答,时间3分钟)
机警善变 小心谨慎 精明能干 忠于职守
急功近利 粗暴蛮横
动作描写及作用:
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创造生动的画面或活跃的场景等。
答题基本格式:
运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学习任务四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时又有何过人之处呢?
(独立完成,随机抽生回答,时间3分钟)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在松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天热
智用地利:黄泥冈的松树林。
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作准备。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地利。 —— 敌人口渴,正好卖酒。
智用人和:
①伪装客商——瞒天过海 ②林中休息——以逸待劳
③送与枣子——笑里藏刀 ④不肯卖酒——欲擒故纵
⑤刘唐偷酒——声东击西 ⑥吴用下药——浑水摸鱼
智用矛盾:
①天气炎热与人须忍受的矛盾
②杨志一伙人的内部矛盾
2.“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至课文第13自然段已经结束,作者为什么还要再写一小节文字?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独立完成,随机抽生回答,时间2分钟)
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姓名和用药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
3.文章围绕“生辰纲”展开,杨志等人是千方百计地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说说你的看法。(小组合作,随机抽生回答,时间3分钟)
4.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默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相应内容,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小组合作,随机抽生回答,时间3分钟)
写天气热的作用
渲染酷热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真切感。
烘托人物心情:杨志明知天气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料知热则渴,施计于解暑,足见其料事如神。(烘托人物烦躁不安的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由于天热难走,因此激化了押送队的内部矛盾,使八条好汉有了可乘之机,课文就有了歇凉、卖酒、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等情节。
自然环境
①是指天气酷热,照应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和军士买酒解渴;
②是指黄泥岗上松树林内,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
一方面是指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草介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环境描写及作用
①烘托气氛
②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 (即天气炎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