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8 15:1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课时 】
本课教学2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会认捡、旧、饿等11个生字,学会几、晃、喷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裙、怜等13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描述性语言和叙事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激发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帮助。大致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社会底层穷苦人生活的痛苦。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2.学习描述性语言和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教学资源准备】
1.课文文本。
2.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小女孩的生活环境和火柴的重要性。
3. 黑板或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冬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询问他们在冬天的感受,引出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什么是童话呢?安徒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老师介绍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简介作者安徒生和《安徒生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促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童话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生动有趣,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语言浅显易懂。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安徒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在奇妙的故事中,蕴含着醇厚的诗意和深刻的道理。《安徒生童话》是安徒生创作的童话集。它追求真善美,充满着对弱小者的同情,对强暴者的抨击。
二、 知识讲解
1、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强调描述性语言的运用,如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的描写。
解释文中的新词汇和难句,确保学生理解。
学习1--4自然段。
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分析:这一句为环境描写的句子。“冷极了”,“下着雪”突出了天气冷的程度。为下文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和冻死街头埋下伏笔。
从1-4自然段中找出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的句子,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你读出了什么?
(1)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的可怜形象跃然纸上。)
(2)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用它当摇篮。
(疾驰的马车,无礼的男孩,都表明这是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
(用鞋当“摇篮”,突出了鞋子的大,呼应了前文“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小女孩连一双合脚的鞋都没有,点明了她生活的困苦和悲惨。)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可以看出小女孩冻得不轻,处境十分悲惨。)
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以美写哀,流露出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思考:这么冷的天,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
原因:(1)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
她不愿意回家,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1-4自然段中找出对小女孩的动作描写的句子,从这些句子的描写你读出了什么?
(1)第一自然段: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2)第二自然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3)第三自然段: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4)第四自然段: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坐”、“蜷”、“缩”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忍受寒冷的样子。)
谁来概括一下,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生概括:写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因为卖不掉火柴而不敢回家。
过渡:小女孩又冷又饿,又没有卖掉火柴,又不敢回家,她该怎么办呢?她敢划燃一根火柴来取暖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说明了小女孩想得到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以上问题。
小女孩五次擦燃了火柴。
第一次:小女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擦燃了一根火柴。小女孩好像在烤着大火炉一样。(渴望得到温暖。)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思考:上句中的“好像”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因为这只是小女孩的幻觉,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火柴烧完了,幻象带给她的幸福和欢愉也消失了。)
第二次: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她在幻象中看见精心布置的餐桌和喷香的烤鹅。
(这是因为小女孩极度饥饿,迫切渴望得到食物。)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硬的墙。”
(食物没有了,幻象带给她的幸福和欢愉再次消失了。)
第三次: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他在幻象中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有一颗星星落了下来,在天空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划”,多音字。读二声,划船。读四声,计划。
(这一句暗示小女孩即将死去。)
第四次: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他在幻象中看到了温和、慈爱的奶奶。
(表现出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疼爱啊!她在现实中是得不到疼爱的。)
第五次: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他在幻象中看到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变得高大、美丽。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小女孩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三个“没有”,构成排比句式,间接写出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饥饿、痛苦,反映了现实的极端残酷。)
过渡:小女孩真的飞走了吗?她到底怎么了?请两位同学分别读10自然段,11自然段。
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外貌、神态描写,暗示了小女孩是在幸福中死去的。这样的故事结尾特别悲伤,故事中的小女孩特别令人同情。)
思考:小女孩又冷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
(因为她曾经看到过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而实际上她是在寒风中冻死的。这更突出了她的悲惨。)
10-1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了。
指导朗读。
朗读提示: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见到的美丽幻象和遭遇的悲惨现实,朗读描写美丽幻象时,声音要上扬、有力,语速加快,以表现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读幻象破灭后的现实部分时,语速要变慢,语气要深沉压抑,以表现小女孩的失望与惆怅。
(文章较长,抽生部分朗读,进行指导。)
四、 教学知识点小结及学习情况评价
1.总结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结构,强调描述性语言的重要性。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讨论和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角色,注意使用丰富的描述性语言。
附: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五次擦燃火柴 看到的幻象(渴望)
第一次 大火炉-- 温暖
第二次 烤鹅 ----食物
第三次 圣诞树--快乐、幸福
第四次 奶奶----疼爱
第五次 高大的奶奶(在幸福中死去)
幻象(幸福)--对比---现实(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