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鲁迅,一个响彻中国大地的名字,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那么,鲁迅先生何以获得此殊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这篇经典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环节一:自学互研 形成新知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于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热风》《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华盖集》等18部。还有一部书信集存世,后都被收入在《鲁迅全集》里。
夯实基础
抹杀( ) 祈祷( ) 省悟( )
粉( 搽) 骗( 诓 ) 梁( 脊 )
为民请命:
前赴后继:
自欺欺人:
舍身求法:
2.词语解释
1.生字
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环节二:理清思路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说说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
现在:求神拜佛
—他信力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自欺力
环节三:重点研读 讨论探究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诵读课文1—5段,研讨思考:
细读感悟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写下此文,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时代背景链接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找批驳的“突破口”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这一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品读6—8段,讨论探究
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那些。
联系旧知识
历史上的封建帝王算不算“中国脊梁”?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的是什么?
对历史发展起推动性关键作用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久:
现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1—2)
(3—5)
敌论据论点
偷换概念
课堂小结
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古
今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6—8)
(9)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
面、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议论文。
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一、概念
二、一般模式
驳论点
驳论证
驳论据
树靶子
批靶子
作结论
你知道历史和当代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德?如何做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环节四:拓展延伸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
2014年10月15日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生活中一些流行的说法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请你从下面的流行语中选一句进行批驳:
1、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2、时髦就是美。
3、我是叛逆期,别惹我。
4、小明爱上网,成绩差,网络是害人精。
布置作业:口语交际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