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长城:国产品牌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我国古代交通特点:
在中国古代,官员上任和百姓迁徙为什么多以年或月计算行程 ?
原因:交通工具落后,速度缓慢,耗时较长。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一: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列强的侵略和阻挠
京张铁路的设计者
詹天佑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1909年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轨道、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中国铁路交通网
一、铁路和公路
①19世纪70年代,外商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③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②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
(唐胥铁路)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④民国时期,进展缓慢;
(1)近代:
一、铁路和公路
1、铁路交通:
一、铁路和公路
(2)现代(新中国建立后)
③ 2006年青藏铁路竣工并通车。
②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前列。(到“九五”期末(1996—2000),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①建成宝成铁路(西南)、兰新铁路(西北)
④到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公里,居世界第2位,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公里,居世界第1位,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
1 2 3 4 5
近代
现代
火车机车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东到浦东国际机场,线路全长30公里,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1公里,单线运行时间为7分20秒。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铁路。
地铁
人力车,又称作黄包车,或者东洋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日本,传入中国以后因为1913年在上海租界规定公共人力车必须漆成黄色,所以后来黄包车一词反而较为常用。
一、铁路和公路
2、公路交通: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
19世纪中后期链式传动自行车发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华人,据埃米莉·哈恩《宋美龄传》说,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慈禧太后坐过的汽车
1902年,袁世凯从香港辗转买下一辆德国产的白色敞篷汽车,这也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第一辆汽车。袁世凯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新鲜玩意献给慈禧。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12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459.8万辆,创历史新高,再次刷新全球记录,连续4年蝉联世界第1。
京珠高速公路
长江及其正源流金沙江、通天河、沱沱河上的大桥已达105座(含隧道)!
武汉长江大桥
立交桥
有轨电车
阶 段 公路建设 城市交通
清 代
民 国 新 中 国
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
(仅为权贵富绅代步工具)
公路交通发展缓慢;
(原因: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汽车 依赖进口)
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表现:建立汽车制造厂;形成密集公路网:①架设公路大桥;②修建高速公路;③偏远山区通公路;④村村通公路;
汽车(少)+有轨电车(少)+人力车、畜力车、自行车、步行。
1949~90:公交车,出
租车,自行车。
1990~今:政府加大路网
建设,大力建设城市环线
高架公路,地铁和轻轨等
轨道交通
2、公路交通:
二、水运
传统水运
艄公
1865年,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船“黄鹄”号建成。该船除回转轴锅炉等所需钢材系从海外购进以外,所有工具和设备均是在没有洋人指导下自己完成的。“黄鹄”号是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自制的汽机轮船。
1872年,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指标均超越韩国,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中国大型内河万吨豪华游轮“总统旗舰”号(耗资1.8亿)2011年4月7日在长江三峡上游的重庆港开航。
世界最大的豪华游轮“独立之海”号
美国皇家加勒比海游轮公司所有。造价4亿英镑(约合50亿元),共有1817间客房,可以容纳4375名乘客和1000名船员。长度超过了埃菲尔铁塔的高度,面积与白宫相差无几。
二、水运
近代
现代
1、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运;
2、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后来,各大口岸相继出现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1、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得到较快发展;
2、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影响(或停运,或转型)。
二、航空
腾云驾雾
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
1909年9月,即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问世之后不到6年的时间,冯如终于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从而挤身于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空中客车A380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
2006年投入使用的空中客车A380客机,被称为最先进、宽敞和高效的超级巨型客机,拥有555个客舱座位。
二、航空
近代
现代
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1、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2、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帆船、马车、轿子、双脚
表现
古代:
近代以来
水:
陆
空:
轮船(1865年)
人力车、自行车
摩托车、汽车、火车、电车
飞机
地下:
地铁
交通工具的演变
问题探究:
中国交通发展变化的特点
动力:
技术:
进程:
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引进技术→自制自研
先慢后快、多层次并行
烽火台
飞鸽传书
烽火台
你知道这个老古董吗?
1840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
1、近代中国电报的发展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1877年)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特点:
①由官方设立;②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主要供官商通报。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话之父贝尔在演示电话
时间 电话的发展成就
1882年 电话传入上海
1949年 电话用户26万户,普及率为0.05%
改革开放以来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截至2003年 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
居世界第一位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可视电话
网络聊天
现代通信工具
手机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合作探究】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伴随着野蛮的侵略掠夺来到古老孤寂的中国那时,不管中国人是否情愿,西方科技的先进性以不可阻挡之势,将沉睡的中国拖进了高速旋转的科技大潮。
西方先进科技的推动
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
——《筹办夷务始末》李鸿章奏章
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 ……奕訢“意以为然”。
——《李文忠公全书》
思想观念转变
“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飞机已经成为军事上不可缺少的装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千百万架飞机,分别驻守在中国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国的国防强大起来,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
当有人对是否有能力研制飞机提出疑问的时候,冯如坚定地说:“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
中国人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精神
1896年9月,受命主持芦汉路的张之洞、王文韶会奏,主张暂借洋债造路,陆续招股分还;设铁路总公司,官督商办,以盛宣怀为督办。此议得到清廷同意。 ——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军委铁道部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有计划地开展铁路建设,有利地促进了中国铁路网骨架的基本形式。
民国政府成立后不久,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受命督办全国铁路,10月,孙中山先生主持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便"惟于铁道为己任"。随后,孙中山先生视察了许多地方,提出了修建铁路的具体计划,要在全国各地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
政府支持、积极兴办
(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5、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思想观念的转变;
4、中国人聪明才智、民族精神的推动;
1、外来技术、自主创新的推动;
【合作探究】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四川成都,相同条件下)苦力(人力)把一吨货物运送750英里,要花费106.25元;铁路只要15元,是苦力的1/7。用苦力运棉花,路上50天,铁路只要2天,从而节省48天的利息,并在更好的条件下运棉花。
——《中国,一次经济调查1923年》美国银行分会
哈尔滨原为松花江右岸的渔村,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后因沙俄开筑铁路一跃而起,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青岛昔日也是胶州湾东岸的一个荒僻渔村,1904年胶济铁路的修筑直接缔造了它的繁荣,至1910年,青岛人口已达16.5万人,进出口贸易激增,成为华北地区第二港。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①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②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1、积极:
2、消极:
①交通堵塞
②能源危机
③环境污染
③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
1. 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紫光阁铁路 D、京张铁路
2. 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①火车 ②人力车 ③自行车 ④电车 21教育网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3.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传入中国。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 “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21·cn·jy·com
A、汽车 B、电车 C、火车 D、马车
5.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 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商口岸
6. 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版权所有:21教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 竹枝词是一种由民歌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而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点。有两首这样写道:“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一平马路真如邸,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净,从今不见破骡车。”对上面的两首竹枝词解读正确的是 2·1·c·n·j·y
A、传统交通工具完全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B、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道路交通规范
C、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风俗造成严重冲击 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依赖进口
8.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9. 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
10. 清政府主持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
A、上海 B、台湾 C、南京 D、北京
11. 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12. 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曾到第一家中国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
13.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利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火车 B、轮船 C、电报 D、汽车
14. 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21·世纪*教育网
A、电灯 B、电报 C、电话 D、电视
15. 学者熊月之在《近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自上海开埠以后,人们时常会说到上海在传递西学、文明输入方面的作用,称上海为“新文明之出张所”“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近代上海这一独特地位的有①李鸿章主持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②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③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强 ④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 www.21-cn-jy.com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⑴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3分)2-1-c-n-j-y
⑵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3分)
⑶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3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解析)
1.【答案】 D
【考点】 交通、通讯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具的进步
【分析】近代中国人1905年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京张铁路;故选D。A项是外商兴建的我国第一条铁路,1876年开始兴建;B项是第一条由中国批准兴建的铁路,时间是1889年;紫光阁铁路是1886年建立的皇家铁路;A、B、C三项均不是中国自主建设设计。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文明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21cnjy.com
2.【答案】 C
【考点】 交通、通讯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具的进步
【分析】题目问的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和自行车都是人力作为牵引动力,与材料要求明显不符,故排除②③。而①④分别是以机械为动力和电力为动力,因此本题选C。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西方文明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来源:21cnj*y.co*m】
3.【答案】 A
【考点】 交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铁路被西方列强控制,因此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④不正确,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选A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答案】 C
【考点】 交通、通讯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的进步
解答本题需抓住关键信息“1886年”。1886年,发电机刚研制成功,故当时不可能出现电车,排除B项;1885年,汽车面世,排除A项;由“如奔马不可遏”可排除D项。故答案为C项。【出处:21教育名师】
5.【答案】 B
【考点】 交通、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是在台湾,而不是在上海。其余选项所述事件均发生在上海。21*cnjy*com
6.【答案】 C
【考点】 交通、通讯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具的进步
【分析】火车、轮船、汽车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反映出工业文明的影响;“赶”说明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以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而是结果,与题干不符,因此排除②。故本题选C。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近代科技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7.【答案】 B
【考点】 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靠左边行分两旁,……飞走中间亦不妨”和“一平马路真如邸……从今不见破骡车”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已出现新的交通方式,并制定了新的交通规则;但传统交通工具马车仍大行其道,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项表述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并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材料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这种模式已成为高考普遍采取的新方式了,这样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还能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变迁内容的准确把握。
8.【答案】 B
【考点】 交通、通讯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具的进步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火车司机坐在慈禧太后前面开车违背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封建等级制度又阻碍了铁路等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故选B项。
9.【答案】 D
【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进步
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但此后的发展非常缓慢。故选D项。 21*cnjy*com
10.【答案】 B
【考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电报事业的发展。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架设电报线到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11.【答案】 D
【考点】 交通、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A是在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向破裂;B是在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市南京路12号设立的电报机房,1871年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上海租界设立的第一个电报局,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电报机房,这是中国出现的首个电报机房;C 不对,1922年12月,美国人E.G.奥斯邦把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由美国运到上海、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英文《大陆报》馆合作,开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该台于1923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这是中国境内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因此选D 。
【点评】注意以时间为线,把本单元分为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四个历史阶段,横向整合各个时期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相关史实及阶段特征。
12.【答案】 C
【考点】 交通、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讯工具的进步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启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历程,故本题应选C项。
13.【答案】 C
【考点】 交通、通讯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具的进步
题干强调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便捷之处。A、B、D三项无法做到“悬隔山海,而如指掌”,而电报则轻而易举。www-2-1-cnjy-com
14.【答案】 C
【考点】 交通、通讯工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进步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东西遥隔语言通”“德律风”“几如面话一堂中”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电话,故选C项。
15.【答案】 C
【考点】 洋务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根据材料“自上海开埠以后,人们时常会说到上海在传递西学、文明输入方面的作用,称上海为‘新文明之出张所’‘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说明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作用,根据题目要求是要用史实来支持这一观点,结合教材的内容,①③④均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而清光绪六年(1880年)八月中旬,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奏准筹设津沪电报线时,在天津成立官办的津沪电报总局,委派盛宣怀为总办,故排除②;因此本题选C。
16.【答案】
(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分析】(1)从材料一的出处可知材料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的是义和团民众对西方近代科技革命产物所拥有的憎恨态度,然后再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即可。(2)材料二、三共同反映了清政府官员和最高统治者对近代交通工具输入中国的强烈抵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即可回答此题。(3)材料四共有3个语句,分别概括出各自的含义即是答案。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