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中考科学(核心实验探究)分类题型汇编
第一(物理部分)
题型一、(伏安法测电阻)
1.图甲是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R的实验图: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将滑片P向左滑动时,此时电压表示数为2.4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I= A,则未知电阻R= Ω。
(3)若实验中只有一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R0,小明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同样可以测量未知电阻Rx,请在空格内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闭合S、断开S1,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为U1;
② ,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的电压U;
③请写出用测量值U、U1及R0来表示Rx的表达式:Rx= 。
题型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2.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时,所用器材有:电压为3V的电源,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以及符合实验要求的滑动变阻器、已调零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开关、导线若干。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连好电路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出现断路。(选填“小灯泡”或“滑动变阻器”)
(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到某处,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滑片P向 (选填“左”或“右”)滑动。
(4)通过移动滑片P,分别记录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绘制成了图丙所示的U-I图象,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题型三、(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
3.小明同学对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设计与进行实验】
(1)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排除故障,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的电压。
(3)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小明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4)测出AC间的电压,得出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 。
(2)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则小灯泡的故障可能是 或 。
(3)小明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 ,为什么? 。
(4)方法改进后,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表格中,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此实验在设计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改进方法 。
UAB/V
UBC/V
UAC/V
2.4
1.4
3.8
题型四、(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4.小明、小红和小亮在做“探究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因素”实验时,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三: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实验室提供了4根电阻丝,其规格、材料如表所示:
编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A
镍铬合金
0.25
1.0
B
镍铬合金
0.50
1.0
C
镍铬合金
0.25
2.0
D
锰铜合金
0.25
1.0
(1)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在M、N之间分别接上不同导体,通过观察相关现象来比较导体电阻大小,小明、小红和小亮对图中的电路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小明认为:电流表是多余的,观察灯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小红认为:灯泡是多余的,根据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小亮认为:灯泡和电流表同时使用更好,因为灯泡可以保护电路,从而防止烧坏电流表。
你赞同 (选填“小明”、“小红”或“小亮”)的观点。
(2)为了验证猜想二,可依次把M、N跟 (选填“A、B、C、D”)的两端相连,闭合开关,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分析比较这两根电阻丝电阻的大小。
(3)依次把M、N跟电阻丝A、B的两端连接,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不同,分析比较A、B两根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可探究电阻跟 的关系,其结论是 。
(4)小丽在探究同样的课题时,手边只有一根电阻丝,那么,她利用这根电阻丝和上述电路,不能够完成猜想 (选填“一”、“二”或“三”)的实验验证。
(5)以上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被称为控制变量法。下列4个实验中没有用到此方法的是( )
A.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B.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
C.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D.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题型五、(运动和力)
5.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让木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木块在三种不同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留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实验需要木块进入不同的水平面有相同的初速度,则木块应从同一斜面 开始下滑。
(2)木块进入水平面后,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
(3)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木块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
(4)推论:如果木块在水平面受到的阻力为零,木块将 。
(5)探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科学推理法和 两种研究方法。
(6)在此实验所给器材基础上,添加一个小铁球,运用这些器材一定可探究的是( )
A.物体动能大小与质量是否有关
B.物体动能大小与速度是否有关
C.A、B都可探究
题型六、(二力平衡的条件)
6.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
(1)如图,甲装置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一种方法,实验中通过改变砝码的 来探究二力大小的关系;通过扭转小车松手后观察小车的状态,来探究二力是否 。
(2)小明发现用图甲装置无法完成全部探究过程,又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 。把硬纸板支撑起来,不再与桌面接触的目的是 。
题型七、(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7.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 (选填“必须”或“不必”)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四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小的是 (选填“甲”、“乙”“丙”或“丁”)。
(3)比较甲、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有关;比较乙、丙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有关。(以上两空选填“压力”或“接触面粗糙程度”)。
(4)比较甲、丁实验,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小明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2所示,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实验中,小明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题型八、(影响动能大小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8.某同学在体育活动中,从铅球下落陷入沙坑的深度情况猜想到: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下落高度和运动路径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大小、形状相同的A、B、C、D四个铅球,其中A、C、D三球的质量为m,B求质量为2m,让A、B两球从距沙表明高H静止下落,C球从距沙表面高2H静止下落,D球从距沙表面高2H的光滑弯曲管道上端静止滑入,最后从管道下端竖直地落下(球在光滑管道中运动的能量损失不计)。实验测得A、B两球陷入沙深度分别为h1和h2,C、D两球陷入沙深度均为h3,且h1<h2<h3。
(1)本实验中,铅球的重力势能大小是通过 来反映的。
(2)比较A、B两球,发现B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结:当下落高度一定时, 。www-2-1-cnjy-com
(3)比较 两球,发现C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当物体质量相同时,下落的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比较C、D两球,发现两球运动的路径不同,但陷入沙深度相同,由此可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运动的路径 (选填:“有关”或“无关”)。
(5)小球在下列过程陷入沙面前,将重力势能转化为 能,陷入沙中后到小球静止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 能。
9.为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科学小组利用斜面、钢球、木块等器材开展了如图所示的活动。
(1)实验中通过比较木块 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2)在图甲和图丙中,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从斜面上相同高度自由滚下,目的是使钢球撞击木块时的 相同;比较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 。
(3)由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做功,同学们联想到汽车撞击行人出现交通事故的情景,并猜想到交通事故的危害程度与“超载”、“超速”有关。进一步探究,获得了表格内的数据:
实验
序号
小球的质量m/g
小球自由滚下的高度h/cm
木块被撞后运动的距离s/m
甲
20
20
16
乙
20
10
4
丙
40
20
32
分析表格内的数据可知,利用甲、丙两次实验可验证危害程度与 有关(选填“超载”或“超速”);在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中,对动能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理由是 。
题型九、(对压强和浮力的探究)
10.如图是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几个步骤,有图可知:
(1)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 的关系;
(2)由丙、丁两图进行实验对比,得出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 (选填“有关”或“无关”);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 两图进行对比;
(4)在图乙中,固定金属盒的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朝向不同的方向,两玻璃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这说明了在同一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
11.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圆柱体下表面与水面相平时,圆柱体开始缓慢下降(整个过程水未溢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表面没入水中的深度h的关系图象。则:
(1)圆柱体的重力为 N;
(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 N;
(3)图象中 (选填“AB”或“BC”)段表明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随其排开液体的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4)圆柱体由h1到h2的过程中,所受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其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 。
(5)圆柱体的密度为 kg/m3。
(6)实验小组又选用其它液体进一步探究。发现圆柱体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在水中浸没时不同,说明浮力的大小还与 有关。
题型十、(杠杆平衡的条件)
1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如图a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旋(选填“左“或“右”)。
(2)如图b所示,在A位置上挂两个相同钩码,应该在B位置挂上 个同样的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如图c所示,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使用杠杆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如图d所示,下列杠杆能够省距离的是 。
题型十一、(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
1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 ;
(3)图乙是物、像的位置实验记录,请你利用测量工具对乙图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规律 。
14.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方;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
第二(化学部分)
题型十二、(气体的发生与收集)
15.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CO2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的反应。
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Na2O2+2CO2═2Na2CO3+O2,2Na2O2+H20═4NaOH+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利用装置A制取CO2的优点是 。
(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装置D的作用是 。
(4)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该气体还可以用下列图2装置中的 进行收集(填写字母序号)。
(5)为探究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3实验:
根据判断,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为 ;
16.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相信你已经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与技能。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①的仪器名称: ;
(2)马明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他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过程中,马明同学观察到装置F中的水变为红色,这是因为 的缘故。为了防止实验过程出现上述现象,相应的改进措施是 。
(4)若马明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装置连接顺序正确的是(填管口字母) 。
(5)装置A和C还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A和C相比较,A装置的优点是 。
题型十三、(酸碱盐的性质及转化)
17.某班同学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做了五组实验。分析并回答问题:
(1)A组试管中都产生H2。若要制得较纯的H2,选稀硫酸而不选稀盐酸的原因是 。
(2)B组试管中实验现象相同,该现象是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任写一个)。
(3)上述五组实验中没有体现酸的通性的是 (填字母)。
(4)小雨同学将C组(均已经证明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实验后的两个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请你猜想烧杯中溶液的可能组成为(不写酚酞):
猜想一:溶质为Na2SO4、NaCl;
猜想二:溶质为 ;
猜想三:溶质为 ;
猜想四:溶质为Na2SO4、NaCl、HCl、H2SO4
小雨同学设计的证明“猜想四”成立的实验如下: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石蕊溶液,你认为他的实验设计合理吗?
(填“合理”或“不合理”)。
18.学习碱的化学性质,老师让两位同学和他共同做实验,要求两位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如图①②所示,老师告诉同学们,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有可能与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同学们在吹气后观察到①中澄清石灰水边浑浊,②中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后老师问,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使用 ,针对②中的情况,师生共同开始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A: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B: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③、④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③中的软塑料瓶变瘪,④中 。
(2)小亮认为小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光同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的实验不严谨,若仍利用该装置,需要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
(3)小光设计的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他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③实验后的溶液少许再向其加入
验证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反思拓展】探究结束老师说,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些角度可以是:
①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②通过 证明反应的发生。
19.小明在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接着,他又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发现红色褪去。
【提出问题】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一致认为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溶液外)一定有 ,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1-c-n-j-y
【设计方案】小红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还可能存在硫酸,并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
结论
方案1
取样,滴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有硫酸
方案2
取样,滴入盛有锌粒的试管中
有气泡产生
有硫酸
【反思评价】小组同学仔细研究上述两种实验方案后,认为方案 无法验证小红猜想的正确性,理由是 。
【拓展迁移】大家讨论后,按正确方案进行操作,确认了溶液中有硫酸存在,由此可知,在分析化学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要考虑到生成物外,还有考虑到 。
题型十四、(物质的鉴别、分离)
20.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实验室除去粗盐中泥沙等难容笑杂质的实验步骤:
①操作Ⅰ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②蒸发过程中,待 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2)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流程如图。21*cnjy*com
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了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外,它还有一个作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通过操作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 (用化学式表示)。
(3)若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100kg,要将其变成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以满足化工生产的需要,可采用的最简便方法是 。(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21.现有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瓶遗失标签的溶液,为了鉴别这些溶液,将它们编号为A、B、C,并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到以下现象:
(1)写出试剂的名称①是 ;②是 。
(2)写出三种溶液的化学式:A 、B 、C 。
(3)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本实验如果将步骤①与步骤②颠倒,能否达到实验目的? 。
题型十五、(金属活动性顺序)
22.某兴趣小组欲探究Fe、Cu、Ag、R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R为未知金属),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A所示,将四根金属丝同时插入烧杯中。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表面产生 ,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一段时间后,将烧杯中铁丝替换为R进行实验,如图B所示。若甲中出现气泡,乙中无明显现象,则烧杯乙中的溶质是 ,可得出Fe、Cu、Ag、R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
(3)已知:①X+H2SO4=XSO4+H2↑ ②Y+2ZNO3=Y(NO3)2+2Z ③Y与稀硫酸不反应,则符合要求的X、Y、Z分别是 (填字母序号)。
A.Cu、Hg、Ag B.Fe、Cu、Ag C.Mg、Zn、Fe
23.某化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残液含有硝酸银,取少量该残液样品,分别盛在A、B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黄铜片(铜锌合金),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取滤渣和滤液进行下表所示实验。请你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①将A试管滤出的滤渣洗涤后,取样,再加入稀盐酸
有无色气泡产生
从A试管得到的滤渣的成分是 。
②取少量B试管得到的滤液,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从B试管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可能有 。
(1)用化学式填写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格:
(2)若要验证B试管得到的滤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可以采用的物理方法是 ;可以采用的化学方法是向滤液中加入 (填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观察现象。21教育网
第三(生物部分)
题型十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4.如图是小柯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
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置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查装置的
性。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2)小柯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 。
(3)甲装置内因 导致气压减小,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25.某班学生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如下实验装置甲、乙、丙,请据图作答:
(1)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21cnjy.com
(2)第二组同学利用甲装置进一步探究,利用不同功率的灯泡作为光源(不考虑温度因素),实验结果如下表:
灯泡功率(W)
5
10
15
2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7
15
34
48
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该组小梅同学提出:为了保证实验科学性,该实验中除了多次重复实验,还要注意灯泡于装置的 保持不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请再提出一个合理的探究性问题: 。
26.如图是植物蒸腾作用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二)是在实验(一)基础上的改进。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 进行的?
(2)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的快慢是否与 有关?
(3)预测实验(二)结果:A、B、C三塑料袋中水珠数: 袋壁内水珠最多; 袋壁内水珠较少; 袋壁内水珠最少。
(4)实验(二)结论: 。
(5)对比实验(二)装置,说明实验(一)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能说出一点即可)。
。
题型十七、(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27.下表为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设计,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培养皿编号
玉米种子数量(粒)
种子所处的外界条件(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
1
20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 25℃
2
20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15℃
3
20
培养皿底部垫有干燥的滤纸 25℃
4
20
培养皿中的水淹没种子 25℃
(1)以上四组培养皿中种子能萌发的是 号,则其萌发所需营养物质来自于种子的 。2·1·c·n·j·y
(2)1号培养皿和3号培养皿的对照实验变量为 。
(3)在每个培养皿中放20粒种子而不放1粒的原因是 。
(4)该实验结论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 和充足的空气。
28.近年来,我市发生多起造纸厂废水灌溉事件。农民用未经处理的造纸厂废水灌溉菜地,导致疏菜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发生变化。小明为了探究造纸厂废水是否影响菜豆种子的发芽率。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来源:21cnj*y.co*m】
(1)作出假设: 。
(2)方法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別标号A、B,每个培养皿底部垫有两层纱布,将200粒大而饱满的菜豆种子平均放人A和B中。
②向A培养皿中倒人适量不含造纸厂废水的清水,向B培养皿中倒入 。
③将:A、B两个培养皿放在适宜种子萌发的相同环境下培养,每天观察-次,连续观察7天,记录菜豆种子的萌发情况。
④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的菜豆种子发芽率:A培养皿中的菜豆种子发芽率是93%,B培养皿中的莱豆种子发芽率是34%。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3)该实验的变量是 。
(4)小明将该实验重复做了多次,其目的是 。
(5)根据上述实验,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6)根据上述实验,请你给造纸厂提出治理建议: 。
题型十八、(对细菌真菌的认识)
29.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同一树的部分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接种细菌,乙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版权所有:21教育】
方案二:取两种树的等量落叶,分别标为丙组和丁组,将两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丙组接种细菌,丁组不接种细菌,两组都放在无菌的环境中,两组在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该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 。
(2)方案一中的实验变量是 ,你认为实验的对照组是 。
(3)方案二中的实验变量是 ,最终可能获得的实验结果是 组的树叶被分解。
(4)比较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科学的是实验方案 ,原因是该方案符合 原则。
(5)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温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 条件。
30.人的手由于经常接触各种物品,是否沾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呢?针对以上问题,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请分析回答。
培养皿
A
B
C
实验
步骤
①
将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高温处理
②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培养基上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后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培养基上
不作处理
③
将A、B、C培养皿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
出现许多菌落
出现个别菌落
不出现
(1)如果比较A和B,所探究的问题是 。
(2)培养皿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
(3)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后的手心取样面积要相同,目的是 。如果要使这个实验更严谨,应该设置 组。21·cn·jy·com
(4)从A、B的实验现象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题型十九、(营养物质的作用)
31.为了研究脂肪、糖类和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小明进行了系统实验:
实验一:比较三类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
①分别称取1克干燥的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用小刀切碎;
②在试管内加入5毫升水,测量并记录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将花生仁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当花生仁开始燃烧时,马上放在试管下方(如图),直至花生仁燃尽,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④分别用大米和牛肉干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实验中将花生仁等切碎更有利于充分燃烧,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因是 ;
(2)步骤③中测量并记录的实验数据应是 。
实验二:研究动物体内脂肪是否具有保温功能
①将适量且等量的猪油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并分别在猪油中插入相同型号的温度计,封好袋口,一组放入冰箱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放在室温下作为对照组.
②每隔相同时间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多次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3)实验二中步骤①的设计有明显不足,请加以改进: 。
题型二十、(激素的调节作用)
32.为了探究胰岛素的作用,某同学以小鼠的活动状况为观察内容,设计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将若干只正常的小鼠,平均分为A、B两组.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活动状况。
第二步:给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给B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等低血糖症状,B组小鼠活动正常。
第三步:在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恢复正常活动,B组小鼠没有明显变化。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说明胰岛素具有 作用。
(2)实验中,B组起的作用是 。
(3)本实验所用的小鼠数量之所以是若干只而不是两只,这是因为 的次数越多, 的可能性就越大。
33.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取两个玻璃缸编号为A、B,在A、B两缸内各加入500ml池塘水和等量的蝌蚪饲料;
b.在A、B两缸内加入同时孵化的相同数量的蝌蚪(不能少于5只);
c.在A缸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B缸不加;
d.保持A、B两缸内水温22-25℃,并每天观察和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请根据实验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2)步骤C设计的是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
(3)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能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预测实验结果:蝌蚪长出四肢A缸 (早或迟)于B缸,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的时间A缸比B缸 (长或短)。21·世纪*教育网
(5)根据预测可得出结论: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题型二十一、(植物的生长特性)
34.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查阅资料发现,玉米幼苗能在黑暗中生长较长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实验材料。于是他们利用玉米幼苗、大纸板箱等器材进行实验,以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请你按照下表中的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 21*cnjy*com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步骤一
选择10盆长势良好且大小相近的玉米幼苗,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步骤二
(1) 。
设置对照实验
步骤三
(2) 。
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的干扰
步骤四
(3)几天后,观察 ,并做好记录。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五
比较A,B两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得出结论
题型二十二、(装片制作和显微镜)
35.下面是小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请用你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问:对光时,要使图1中显微镜的哪个结构对准通光孔?
答:要使 物镜对准通光孔。
(2)问: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的是哪种液体?
答: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
(3)问:图2中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操作顺序正确的是哪一项?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答: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4)问:图3是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其中视野最亮的是哪一个?
答:视野最亮的是 。
(5)问:小东将一张刚摘下的龙眼树的树叶放到载物台上观察,却无法观察到细胞结构。据此推测,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对观察材料有什么要求?www.21-cn-jy.com
答: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观察的材料必须 。
题型二十三、(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6.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碱性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图中序号表示各实验步骤次序):【出处:21教育名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将试管置于37℃水浴中保温是因为 ;
(2)B的实验步骤②和③能否对调? ;
(3)预计加碘液后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是A试管的溶液 ,B试管的溶液变蓝。
(4)实验发现A试管的结果与预计相符,B试管的溶液却不显蓝色。他们猜想:可能是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也可以水解淀粉。为此,他们重做实验,只在步骤⑤中用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遇淀粉的水解产物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代替了碘液,结果A试管中产生砖红色沉淀,B试管中没有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 (选填:“能”或“不能”)水解淀粉。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碘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第一次实验时B试管的溶液不显蓝色。
37.实验表明,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溶液的酸碱度(PH值)等。下面的实验是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研究某种酶的活性与溶液的酸碱度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具体的实验过程是: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且溶液PH值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都加一块0.5cm3大小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然后将5支试管同时放置在25℃室温条件下处理,记录各试管内蛋白块的消失时间。实验结果如下:
试管号
①
②
③
④
⑤
酶溶液的PH值
1
2
3
4
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分钟)
12
9
ll
45
≥65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
(1)酶活性最强时的PH值是 。
(2)在人的消化道内,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 。
(3)当溶液的PH>2时,随着PH值的增大,酶的活性 。
2016年最新中考科学(核心实验探究)分类题型汇编参考答案
1、(1)如下图所示;
(2)0.3; 8;
(3)②闭合开关S、S1; ③(U1R0)/(U?U1);
2、(1)如下图; (2)小灯泡; (3)右; (4)0.5;
7、(1)必须;等于;
(2)丁;
(3)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
(4)错误;(5)不一定;
8、(1)球陷入沙面的深度;
(2)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3)A、C;
(4)无关;
(5)动; 内;
9、(1)被推动距离;
(2)速度; 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超载; 速度;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10、(1)液体深度; (2)无关; (3)乙丙; (4)相等;
11、(1)6; (2)4; (3)AB; (4)不变;变大; (5)1.5×103; (6)液体密度;
12、(1)右; (2)1; (3)变大; (4)D;
13、(1)CDBA;
(2) 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19、【提出猜想】Na2SO4; 2NaOH+H2SO4=Na2SO4+2H2O;
【反思与评价】 1; 硫酸钠和硫酸都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拓展迁移】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27、(1)1;胚乳
(2)水
(3)避免实验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
28、(1)造纸废水会降低小麦种子的发芽率;
(2)清水;
(3)造纸废水;
(4)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
(5)造纸废水会降低小麦种子的发芽率;
(6)严禁往水源中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等等;
29、(1)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具有分解作用(或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具有分解作用);
(2)细菌; 乙;
(3)细菌和落叶类型(或细菌和落叶); 丙;
(4)一;变量唯一(或单一变量);
(5)环境
30、(1)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一样多吗?
(2)杀死培养皿中的细菌和真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确保变量唯一性; 对照;
(4)洗手前手上的细菌、真菌的数量和种类都要比洗手后多;
温馨提示:本系列作品由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原创,版权归21世纪教育网和编者(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所有,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其他相关资料可点击:http://www.21cnjy.com/book.php?mod=studio&op=detail&stid=521教育网
也可百度搜索(三人行名师科学工作室)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