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共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共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10 09:04:51

文档简介

专题突破练一
(分值:8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山东潍坊期末)周代统治者称颂尧舜禹的统治,起用出身微贱者,提倡国人议政,保留地方自治的乡治。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  )
A.推崇儒家民本思想
B.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
C.突破宗法血缘束缚
D.以复古作为政治目标
2.(2024江西赣州一模)根据西周时期车马祭祀制度,国君一级应随葬10车,大夫一级应随葬5车;但据考古发掘,在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季墓里发现13辆殉车,夫人梁姬墓里殉车19辆。这说明当时(  )
A.统治基础动摇
B.政治秩序面临挑战
C.神权色彩浓厚
D.权力财产分配不均
3.(2024山东泰安期末)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会在国君之下设相,以辅佐国君总理政务。“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吴起)盖卫人也。”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争霸战争促进政治统一
B.血缘政治传统逐渐被打破
C.宰相制度已经正式确定
D.世卿世禄制度已被废除
4.(2024湖南岳阳一模)关于传统音乐,《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5.(2024甘肃高三联考)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6.(2024山东德州期末)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7.(2024湖南岳阳一模)明英宗天顺年间,司礼监的宦官到内阁,阁臣只需常服接见;到彭时任首辅时,则要衣冠整齐接见宦官,阁臣与宦官相向而坐。这一变化表明(  )
A.封建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
B.宦官与内阁的权力对等
C.中枢机构实现了良性运作
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8.(2024山东滨州一模)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嗣后满汉章京,各定为十六缺。由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  )
             
A.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明确官员选拔范围
C.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保障皇权高效行使
9.(2024江苏常州一模)汉文帝以藩王登基后,同姓诸侯王“出入拟于天子”,甚至“不听天子诏”,文帝乃追思贾谊遗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地为6国,分淮南王地为3国。汉文帝此举(  )
A.引发吴楚等七国之乱
B.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
C.使得“推恩令”得以贯彻
D.提升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10.(2024江西新余一模)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地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11.(2024江苏扬州一模)下面为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据此可知(  )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 139.8万贯 1 089.8万贯 2 050万贯
粮税 1 615.7万石 215.7万石 1 400万石
A.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B.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
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12.(2024山西临汾一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朝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
A.唐朝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
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
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
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
13.(2024湖南娄底二模)汉朝把郡县治理的难易分为剧、平两类,难治者称剧。《汉书》中记载何并“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陈遵治三辅郡县,补为郁夷令,《后汉书》中记载袁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这些案例说明汉朝(  )
A.选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B.郡县等级逐渐接近
C.建立了官吏奖惩机制
D.察举与征辟相结合
14.(2024辽宁沈阳一模)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
A.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
15.(2024山西太原一模)汉代官员是“乡举里选”“以名入仕”;隋唐时期,通过书面考试依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可以归纳为“以文取士”。这些做法 (  )
A.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发展
B.固化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体现公开公平用人原则
D.实现选拔标准的客观化
16.(2024山东泰安期末)清朝对官吏考核每三年一次,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这一做法(  )
A.旨在提升官员执政能力和忠诚度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二、非选择题
17.(2024甘肃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 曹参是黄老思想的提倡者,继萧何任丞相,一切遵照旧规,把好出风头的官吏都免职了。汉文帝践行老子提出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不做积极的兴建,只对人民增加信任,没有增加干涉,以成“文景之治”的安定与富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汉书·武帝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秦汉之政的得与失。(8分)
18.(2024湖南衡阳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张璨(1686— ),字闇公,清绥德州(今薛家峁乡元条村)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先后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
雍正二年(1724年)改任《政治典训》纂修官。
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时值都城附近受灾,雍正诏令借工代赈,修葺城垣13处,张璨负责修葺保定府所属高阳(今河北高阳)县城,因计划周详,深得雍正旨意。
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又修筑沧州至青县(今河北沧州至青县间)的一段运河水利工程,受到雍正帝诏见,朱批:“人着实正气,上中,可大用者。”
雍正五年(1727年)二月,任两淮盐运使,任上剔除弊端,多方发展盐产,为盐区士绅崇敬。
雍正六年(1728年)任直隶按察使,次年调任湖南按察使。当时,湖南境内有1000多名江西人因“聚谋不轨”,尽行拘捕。张璨到任,周密调查,得知大规模聚集“实系众商分建会馆,约请乡党同来庆贺,并无作反之意,遂尽释放”,他还削黜错办者职务,各级官员深服其胆略。
雍正九年(1731年),升任湖南布政使,历时10余年。
乾隆九年(1744年),监察御史谢济世被诬劾革职,张璨受牵连,同遭革职,罚修京北顺义县城垣。工程结束,归家闲居。及谢案平反,张璨已故。
——摘编自中共绥德县委史志编纂
委员会《绥德县志》(2003年)
(1)若以康雍乾时期的时代特征为研究对象,指出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对其史料价值的大小作出合理的评判。(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康雍乾时期的任一时代特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体现时代特征,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周代统治者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国家遇到重大问题,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故选B项;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血缘”,排除C项;周代统治者的政治目标是巩固周朝的统治与稳定,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随葬物的多少属于礼乐制的内容,虢国贵族破坏了礼乐制,对贵族等级秩序形成挑战,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治基础,A项错误。神权色彩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C项错误。西周是按照宗法制对权力财产进行分配的,材料描述的是礼乐制的破坏,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立的“相”并非来自本国的血缘贵族,这反映出战国时期血缘政治传统逐渐被打破,故选B项;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排除A项;宰相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而不是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废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传统音乐在商代“荐之上帝”,在周代“作乐崇德”,在春秋战国则起到君臣和敬、父子和亲的效果,体现了传统音乐由尊神灵向重人伦的改变,故选B项;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重民本”的信息,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等级制度逐渐走向崩溃,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的范滂出狱后却获得了很多士人的迎接,这说明当时士人对于朝廷的不满,反映了当时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故选B项;从“党锢之祸”的由来,可以看出当时士人在斗争中处于下风,排除A项;范滂出狱后得到的是士人的支持,而不是百姓,排除C项;宦官没有地方掌控权,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表明行政权出现转移,而非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表明只有尚书省的权限受到削弱,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皇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对宦官越来越客气,宦官是皇权的延伸,宦官地位的提高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选D项;材料中的变化恰恰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宦官代表皇帝,君主专制加强,不能说明宦官与内阁权力对等,排除B项;宦官对内阁的干预,说明中枢机构的非良性运作,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这一诏令主要是为提高对国家重大军政要务的处理速度,保障皇权高效行使,D项正确。清朝官员的选拔与军机处的用人标准不是一个概念,A、B两项错误。军机处的职能没有因为用人标准的变化而变化,C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材料中汉文帝分割王国封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客观上提升了中央政府的地位,D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A项错误。汉文帝打击的是地方王国势力,而不是豪强地主,B项错误。“推恩令”是汉武帝实行的,C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末年,皇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这种制度使州的权力高度集中,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选A项;材料中的现象强化了地方权力而非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地方官员权力的加强,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排除C项;地方官员权力加强,不利于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据表格可知,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地方留成占比较大,说明地方势力强大,反映了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故选B项;地方截留过多,不能得出增加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财政支出情况,C项结论无法从图表信息中得出,排除;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中央集权程度加强,“强干弱枝”的措施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在与金军的对抗中处于劣势,故选D项;唐朝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与都城的区位选择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治理的得失,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汉朝治理难度较大的郡县,中央选拔更有能力的人来任职,证明汉朝在选拔官吏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郡县等级逐渐接近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于治理能力较强的官员如何奖励,更未提及官员的选拔方式,排除C、D两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官吏依据其功劳可晋升或被再次征用,体现了汉代官吏内部升迁的规范化,并非流于形式,故选B项,排除C项;察举制是一种选官方式,“以功劳为升迁依据”是考核制度的内容,与察举制无关,排除A项;察举制下郡国长官具有推举权,但选官权力依然控制在中央手中,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选官标准为品德,隋唐选官标准为才能,隋唐的做法更加客观,是官僚制度的重大发展,故选A项;隋唐科举制以才能选官,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B项;汉代察举制“乡举里选”“以名入仕”不利于公开公平,排除C项;汉代以品德作为选官方式,并不能实现选拔标准的客观化,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材料中清朝对官吏的考核“重德”,旨在考核官员的忠诚度,“重绩”旨在考核官员的执政能力,A项正确;选官标准的变化与“社会风气”关联不大,排除B项;“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清朝的官吏考核制度有助于建设较为清廉的官僚队伍,但是,“建立了”表述错误,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1)演变: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法治,形成了严苛的法律体系;汉朝初年,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采取尊崇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
(2)得:奠定与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巩固与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对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失: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皇权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加强对思想与学术的控制,形成了文化专制的思想政策,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
18参考答案(1)史料类型:二手文献史料。
评判:由中共地方组织的专门委员会牵头编订,史料来源较为丰富、详尽,内容可靠性较高;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信息,历史变迁趋势更易被捕捉;以人物生平为线索,事件较为生动详细,可读性强,但部分细节可能与史实有出入;采用现代汉语表述,存在对原始材料的再加工,张璨为绥德当地历史名人,选择其事迹时可能会有一定的“虚美”和“隐恶”倾向。
(2)示例
论题:康雍乾时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在传承中强化。
阐述:清初,沿用明代的科举制,对进士出身之官并不一定立即授予实职,而是通过翰林院文职加以考察。清政府重视大型丛书和规章制度的编修,并在其中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观念。以雍正帝为代表的帝王还重视对地方官员实绩的考核,如召见在治理运河方面表现突出的地方中低层官员。清初仍然实行盐业专卖,为政府提供了重要财源。清初帝王重刑治吏,并大兴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牵连甚广,维护了皇权的稳固,与此同时,清初也重视对冤案的核查和平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制的威严。
总之,清初的主要政治制度沿袭自明代,由于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勤政和强势统治,清初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在传承中有所加强。
(“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康雍乾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康雍乾时期贸易和商帮的发展”等角度拟定论题,阐述合理亦可酌情给分。)专题突破练二
(分值:7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广东东莞期末)西晋创立了直诉制度,即在京师朝堂外设置登闻鼓,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这一制度被南北朝所沿用,北魏太武帝及南朝梁武帝时,都曾发生过击鼓鸣冤的事件。直诉制度的建立(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
B.维护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C.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D.改善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2.(2024广东韶关期末)子孙“违犯教令”罪由来已久,秦汉已经出现类似罪名,唐朝正式立法。《唐律疏议》规定“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须奉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统治者明确这一法律意在 (  )
A.维系宗法制度的统治地位
B.巩固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C.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
D.利用儒家伦理以维持统治
3.(2024广西高三联考)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
A.鼓励文学创作    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4.(2024广西北海二模)书院祭贤始于北宋的岳麓书院,祭祀对象主要包括儒家的先圣先师、先贤先儒、乡贤先祖。祭祀的祠宇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书院之外的人员也可以参加书院祭祀活动。据此可知,宋代书院(  )
A.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B.推动了科举教育发展
C.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D.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
5.(2024安徽联考)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
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
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
6.(2024重庆联考)《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
C.沉重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D.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7.(2024湖北十堰一模)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推行募役法与保甲法。百姓依照“募役法”免服差役且缴纳免役钱;保甲法下的农民成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训练不专业,在实际战争时仅能负责搬运粮草,平时依旧要服役。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这些措施(  )
A.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
B.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
C.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D.意在改善军队的待遇
8.(2024山东济南期末)嘉靖年间,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其利甚博”;到万历年间,东昌府“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
A.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B.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弛
9.(2024山东济南期末)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人有“东汉魏晋,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之说。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经济交流推动文化多元
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
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
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10.(2024广东佛山一模)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  )
A.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
B.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
C.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
11.(2024江西高三联考)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
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
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
12.(2024辽宁辽阳二模)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各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13.(2024湖南长沙一模)清朝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最初只管理漠南蒙古诸部事务并负责处理对俄外交。康熙年间管理范围扩大至漠西蒙古和西藏地区,乾隆年间又增加了对新疆回部及大小金川土司诸事的管理。这一变化(  )
A.体现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B.蕴含着因俗而治的思想
C.说明新疆开始归属中央
D.目的是应对外来侵略
14.(2024广东东莞模拟)元朝推行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根据职业把全国的百姓进行分类管理,如农户、军户(世代当兵)、站户(在驿站提供服务)等,职业世袭,比较固定。这则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社会控制的加强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民族交融的发展
15.(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唐代两税法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建立中央至地方三级财政主体,将各地上缴的两税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并严禁税外科配。然而一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之外“科配”的现象却禁而不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后期(  )
A.官吏考核流于形式
B.中央集权弱化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均田制被破坏
16.(2024江西高三联考)晚明时期的役银征收,江南地区“全自田粮起派,而但以丁助之”,江北地区“惟论丁起差,间有以田粮协带者”。造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
B.文化传统
C.田亩产量
D.政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
17.(2024湖北十堰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朝前期建立了户籍制度,《通典》记载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天下户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唐朝前期,对因逃亡造成户籍脱漏、户口不实的,法律明确了州县官府、里正以及民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定罪相当重。《唐律疏议》规定:“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唐朝前期的户籍上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等信息,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土地的情况。按照人的身份等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下,租庸调的承担纯粹根据人口状况,这凸显出通过户籍管理来控制“人”的重要性。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
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贫富分化,原来严格控制“人”的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两税法下以资产为户等的户籍制度,到宋代逐渐规范化。(宋)仁宗时,“令佐责户长、三大户,录人户、丁口、税产、物力为五等”。宋代明确将人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部分,同时出现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茶户、盐户等,按职业划分。户籍制度的转型导致乡里组织管理者出现质的变化,乡官向职役转化。里正从与郡守、县令性质相同的役民的官变成役于官的民,一般由地方富民担任。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变化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6分)
18.(2024广东肇庆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回溯历史,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陆陆续续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原住民——华夏族交往、通婚,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精悍的血液,丰富了中国人的生物学基因,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基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直诉制度有利于纠正冤假错案,促进司法公正,故选C项;律令儒家化是指按照儒家经典来解释和适用法律,与直诉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项;直诉制度没有维护世家大族的特权,排除B项;直诉制度是诉讼制度,不是基层治理制度,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唐律疏议》对祖父母、父母教育子孙的规定有助于维护家庭、家族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故选D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仅仅体现了家庭的教化,并不涉及国家的治理,排除B项;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只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并非“目的”,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此举的目的是宣扬韩愈等人在写给儿子、子弟的诗中提到的勤劳、节俭、 好学、自强的品德,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加强基层教化,故选D项;唐朝此举是为了弘扬诗歌中蕴含的教化思想,而非鼓励文学创作,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宋朝,排除B项;出仕是读书人的理想,唐朝推广此类诗歌的对象是基层百姓,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书院祭祀的祠宇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通过祭祀儒家先圣和乡贤等可以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强调书院祭贤对社会教化的影响,与科举教育无关,排除B项;从祭祀的对象看,祭祀活动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通过开放式的祭贤活动教化乡里,与封建专制统治无关,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父慈而子孝”“别族类、明亲疏”可知,《教民条约》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宗亲观念,其目的在于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实现地方治理,故选D项;《教民条约》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无关,排除A项;《教民条约》不属于封建礼仪,排除B项;邻保制度是一种基层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商鞅变法通过军功爵制打击奴隶主旧贵族,促进社会转型,故选C项;军功爵制的主要目的不是建立等级秩序,排除A项;军功爵制是政治军事方面的改革,与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是结果不是目的,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平时依旧要服役”可知,政府要求那些纳钱代役的百姓服兵役,这些百姓既交了钱,还要服兵役,所以并未减轻百姓的负担,故选B项;材料强调变法的局限,强化社会管控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意在富国强兵而非改善军队待遇,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其利甚博”“以此致富”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白银货币化,赋役征收由实物向货币地租转变。这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棉花贸易发展壮大,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明朝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人们的乐器、饮食起居、祭祀等方面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故选D项;经济交流是民族交往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胡汉文化的交融,政治改革和人口流动只是推动文化交融的原因之一,排除B、C两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可知,天山廊道是信息传入朝廷的重要通道,说明西域此时起到了信息传递收集的作用,故选B项;互动属于双向行为,材料不涉及互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间的交融,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的客观效果,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可知,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墓群中出土的文物形制都具有一定的多元性,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特色,反映出当时各民族间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女真墓葬习俗的独特性,排除A项;B、C两项说法片面,排除。
12答案B
解析僧官制度是明朝统治西藏的重要制度,各级僧官实际上是明朝的地方官吏,表明明朝有效地行使管辖权,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朝理藩院职责范围逐渐扩大,在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与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管理,与理藩院职能扩大无关,排除B项;新疆归属中央始于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排除C项;理藩院不是应对外来侵略的机构,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职业世袭,比较固定”可知,元朝通过职业固定分类的方式建立户籍制度,以便强化对不同职业身份人群的控制,故选B项;元朝户籍制度严格限制职业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市民文化与户籍管理无关,排除C项;严格户籍管理制度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地方官员在两税之外‘科配’的现象却禁而不止”可知,地方官员不服从中央命令,中央集权弱化,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吏考核,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办事流程,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均田制被破坏是两税法实施的背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田地肥饶,粮食产量高,以征收田粮为主;而江北地区田稍瘠薄,粮食产量低,以征收丁税为主,故选C项;人口数量不是造成材料现象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役银征收的地域差异与文化传统无关,排除B项;江南地区和江北地区都处于封建政府的统治下,两者政治制度一样,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1)特点:突出城邑与乡村户口的差别;造籍频率较高;户口等级化色彩浓厚;造籍内容翔实;户籍管理严格。
意义:保障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实行;有利于实现人口与土地的有效配置;强化了基层控制,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
(2)状况: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动性增强;社会阶层分化,富民阶层出现;租佃关系发展;乡里制度发生转变。
18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阐述: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约四百年间,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民族在北部地区建立政权。最终,鲜卑人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在鲜卑人统治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封建化改革措施,如学习汉文化、尊崇儒学、采用汉人官制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大力推行封建化政策,鼓励鲜卑人学习汉文化,采用汉人的生活方式。这些措施使得鲜卑人逐渐融入汉族社会,也加速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结合,中国人的文化在综合各个民族的优势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综上,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相互吸纳,最终丰富了中华文明自身的文化基因。专题突破练三
(分值:7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广东佛山一模)距今约4 700年的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篓、篮、簸箕等竹编用具,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纹。这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C.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社会分工与权力斗争的复杂
2.(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战国时期,“秦以牛田”;汉代,齐鲁地区出现“马耕”;清朝时期,“中原牛小马助牛,两牛一马耕平畴”。这些现象(  )
A.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出现
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得益于畜牧业的发达
3.(2024辽宁营口期末)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人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4.(2024湖南岳阳一模)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 (  )
A.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B.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C.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D.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
5.(2024广东东莞期末)下表为开元至天宝时期(713—756年)部分地区的户口数。
州名 户数 增长率(%) 口数 增长率(%) 密度(人/平方千米)
常州 102 631 384.5 690 673 518.8 81.5
苏州 76 421 544.4 632 655 1 061.4 45.8
杭州 86 258 182.2 585 963 281.2 72.3
台州 83 868 1 174.0 489 015 1 282.0 40.2
湖州 73 306 418.6 477 698 525.0 74.1
据上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A.户籍管理的水平显著提高
B.政局动荡带来人口南迁
C.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赋税制度实现根本变革
6.(2024山西太原一模)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之法,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辗转、发卖各地的贡物以营利,直属大司农。东汉初盐铁官转属郡国,均输之事废罢;大司农下属仍有平准令,但其职责仅仅是“掌知物价”,已不从事商业经营。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 (  )
A.体现了统治者让利于民
B.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C.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2024山东济宁一模)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8.(2024广东肇庆二模)景祐三年(1036年)政府改革茶法时,召集了一批茶叶商人前来商议,“三年正月戊子,命知枢密院事李谘、参知政事蔡齐、三司使程琳、御史中丞杜衍、知制诰丁度同议茶法”“仍令召商人至三司,访以利害”。这反映了(  )
A.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
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人社会地位的颠覆
D.当时行政效率的低下
9.(2024山东菏泽一模)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  )
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
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
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10.(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明初,朱元璋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其后,屡有开海、禁海之争;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据此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 (  )
A.海外贸易需求日益强烈
B.民间海上贸易渐趋兴盛
C.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D.海防建设不断受到关注
11.(2024广东肇庆二模)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  )
A.证明了“一条鞭法”弊端重重
B.说明此时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
D.推动“摊丁入亩”政策的出台
12.(2024广东佛山期末)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木桩、地板、柱、梁、枋等干栏式建筑构件,部分带有榫头和卯口,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复杂。这说明(  )
A.中国木建筑领先世界
B.建筑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C.河姆渡文明程度最高
D.半地穴式建筑适合定居
13.(2024山东潍坊一模)唐代的驿兼有“官旅”(官员旅店)和“邮传”(文书传送)两种职能;宋代时,驿成为单纯的官员旅店,“邮传”职能由新设的、较为密集的“递铺”承担。这一变化(  )
A.提升了国家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C.密切了各地民众联系
D.促进了各地商品交流
14.(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宋金对峙时期,和雇现象有较大发展。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金统治者也曾“谕户部:今岁行幸山后所须,并不得取之民间,即所用人夫,并以官钱和雇”。这说明,当时 (  )
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B.纳绢代役发展为纳钱代役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
D.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增强
15.(2024广东惠州一模)明朝仇英所绘的《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朝后期南京城的盛况。据学者统计,该画卷里约有109家店铺,包括布庄、酒楼、茶社、当铺、钱庄、相馆、画寓等。这些店铺占据了画卷一大半的篇幅,位于全图的中心位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对外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商业繁荣丰富市民生活
16.(2024山东滨州期末)《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汉代(  )
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
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
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
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二、非选择题
17.(2024辽宁鞍山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
“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等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8分)
18.(2024安徽淮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汉朝至清朝部分年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统计表 (单位:万人)
朝代 总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数的比重
西汉(公元 前2世纪) 5960 1043 17.5%
唐(745年) 5290 1100.32 20.8%
北宋(1078年) 8000 960 12%
南宋(1200年) 2800 616 22%
明(1394年) 7270 1253 17.2%
清 1776年 31000 2272 7.3%
1820年 35300 2435.7 6.9%
1893年 37757 2685 7.1%
注 北宋、南宋人口仅为北宋王朝和南宋王朝所辖版图之内的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不包括辽、西夏、金等国人口。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遗址出土的竹编用具是生产劳动工具,上面的花纹是先民艺术审美的体现,这体现了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故选C项;历史传承在竹编用具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花纹都是常见的朴素纹饰,无法体现浪漫主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竹编工具的使用群体,无法得知社会分工与权力斗争的情况,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根据地域、畜力、土地、耕作要求等情况,灵活使用畜力进行耕作,故选C项;铁制农具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畜牧业主要在边疆地区或游牧区,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业增产,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故选A项;没有南北对比的信息,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描述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并未提到农作物用于商品交换,排除C项;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土地利用效率无关,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的粟是北方作物,水稻是南方作物,唐代财政年度计算与水稻成熟时节相适应,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项;粟种植面积的大小变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叙述的是财政年度计算标准的变化,并非赋税征收标准,排除C项;财政年度截止时间的变化与历法的修订无关,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713—756年江南地区常州、苏州、杭州、台州和湖州的户数和口数增长率都比较高,人口密度较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是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表现,故选C项;表格中没有户籍管理水平提高的数据,排除A项;安史之乱发生于755—763年,排除B项;此时赋税制度没有根本变革,780年开始推行两税法,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与均输平准之法;东汉初期,国家经济亟须恢复,为巩固政权,政府需要放松对经济的管制,故选C项;这一做法服务于国家经济恢复,而不是让利于民,也没有造成地方割据的局面,排除A、B两项;取消均输,平准令不从事商业经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相对于谷帛,金属货币价值更高,南方大量使用金属货币,说明南方商品交易量大,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升,B项正确。当时,农业仍然是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北方仍然高于南方,A项错误。货币的功能和价值在南北方是一致的,C项错误。材料说明南北方货币使用的不同,无法反映中央管控力的强弱,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政府在改革茶法时,召集了一批茶叶商人前来商议,说明商人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不是宋代社会结构变化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颠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表述,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宋代对海外贸易的管理级别不断提高,说明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D项正确。宋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无法体现地方的分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变化,而非政治变化,B项错误。宋代外贸税收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不能说明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初实行海禁政策后,围绕海禁政策的争论一直存在,终于在隆庆年间开放海禁,这说明中国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国家政策的放开,并未说明具体实施的效果,而且不能反映外贸格局的发展状况,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提及海防建设,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发展,城镇商业繁荣,流动人口增多,赋税征收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增加了财政收入,故选D项;“一条鞭法”是明朝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经济发展与赋税征收的关系,B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内容,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南方地区雨水充足,干栏式建筑能够防潮,因此复杂的建筑是为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故选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文明的建筑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和“文明程度最高”的结论,排除A、C两项;半地穴式建筑主要出现在北方干旱地区,材料并未涉及定居,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时,“邮传”职能从驿中分离出来由“递铺”专门承担,而且比较密集,有利于保证文书的及时传送,提升了国家行政效率,故选A项;“递铺”为新设机构,并且较为密集,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排除B项;“递铺”的职能是文书传送,较少用于私人联系,排除C项;“递铺”未进行商业运营,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宋金时期,官府经常雇佣“市人”或“人夫”为官府服务,表明政府对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故选A项;纳绢代役或者纳钱代役都指的是徭役,而题干述及的是“宫廷侍奉”而不是徭役,排除B项;材料中的和雇现象并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C项;和雇并未改变被雇佣人的社会阶层,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南都繁会图》生动地描绘了明朝南京城商业的繁荣景象,街市店铺繁华,商业设施齐全,市民生活丰富,故选D项;明清时期实行专卖制度,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民间对外贸易受到了极大限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黄帝内经》记载疫情出现后容易传染,《汉书·平帝纪》记载出现疾病后的隔离措施,二者都说明汉代对疫病的传染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故选A项;《黄帝内经》未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B项;《黄帝内经》未涉及用药信息,排除C项;“共识”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均平赋役,整顿吏治);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
(2)变化: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
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加强;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体现社会转型的)思想出现。
18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清朝人口增长迅速。
阐述:人口增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随着农耕经济的繁荣稳定,人口持续增长,到明清时期,人口增长速度日渐加快。首先,明末玉米、红薯等高产又耐旱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清朝这些作物得到推广,大面积种植,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其次,清朝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把实行千年的人头税摊入田地征收,大量被隐匿的人口纷纷出现在户籍上;第三,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得到大力开发,“湖广熟,天下足”,为人口的暴涨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清政府对西北等边远地区实施移民垦荒等措施,都对土地日益紧张的局面有所缓和,对人口规模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朝人口规模的扩大,得益于清政府适宜的政策及时代背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清朝的人口奇迹。专题突破练四
(分值:7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永州一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字风貌各有特色,如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据此可知(  )
A.汉字是华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B.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
C.韩、赵、魏三国文字书写效率相对较高
D.文字不同源导致汉字体系出现分化
2.(2024山东威海一模)先秦时期有“削木为”(,古代的一种乐器)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3.(2024湖北十堰期末)下图所示为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董永孝亲》:“永父”手拄鸠杖,安坐鹿车,董永正在劳作,空中飘来一位仙女。西汉刘向《孝子图》载:“(董永)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将往为(钱主)奴,于路忽逢一妇人(织女),求为永妻。”据此可知(  )
A.汉代社会生活深受儒学影响
B.文艺创作无法反映社会现实
C.画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
D.董永孝亲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4.(2024安徽黄山二模)唐朝韩愈因反对宪宗迎佛骨,不惜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宋代二程认为佛教“以生死恐(吓)动人”,只是理会生死,其他都不理会。他们的主张体现了(  )
A.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
B.佛教尚未获得国人认同
C.唐宋文化政策包容开放
D.士大夫与皇权矛盾尖锐
5.(2024河南高三联考)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
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6.(2024广东湛江一模)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不同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致知格物”,他将个人的“致知”行为置于“格物”之前。这表明陆九渊的“格物”理论 (  )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维护了纲常伦理道德
C.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7.(2024辽宁大连一模)明清之际思想家颜元提出“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这些观点 (  )
A.体现治国安邦的责任感
B.否定了传统儒学
C.反映了早期的民主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8.(2024湖南衡阳联考)研究显示,甲骨文已采用以声符注音,配以偏旁的造字法,可能已具备一字一音,句子由一个个单字组合而成的特征。由此可知,甲骨文 (  )
A.是成熟完备的文字
B.得名于其具体用途
C.因频繁使用而简化
D.是汉字的重要渊源
9.(2024江苏无锡一模)钱穆先生曾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据此可知(  )
A.门第观念的培育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
B.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C.士族门第发展与文化演进相互推进
D.士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文化发展
10.(2024湖南娄底二模)《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的传世名画:画中江河烟波浩渺、群山层峦起伏,捕鱼、驶船、游玩、赶脚等动景穿插于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之中。这一名画体现了当时(  )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A.画家注重意境的笔墨情趣
B.战乱频繁时的避世思想
C.商品经济下市民阶层的兴起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
11.(2024安徽芜湖二模)朱熹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以其无本,但记得耳。”朱熹所批评的现象折射出(  )
A.南宋印刷业快速发展
B.理学逐渐走向僵化
C.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
D.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12.(2024河南驻马店一模)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以徽商世家出身的潘之恒等为代表的著名戏曲评论家。这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后期(  )
A.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
B.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C.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D.文化重心的加速南移
13.(2024福建模拟)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睿宗曾赐《吉凶要礼》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14.(2024河南郑州一模)1968年在吐鲁番出土了北朝时期的《盘绦狩猎纹锦》,2000年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也发掘出土了北周时期一幅彩绘狩猎图,二者都有狩猎骑士、狮子等形象,相似的狩猎图也存在于太原隋代虞弘墓中。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B.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魏晋时期政府重视贸易的发展
D.社会动荡加速文明交流的进程
15.(2024福建三明联考)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C.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16.(2024北京西城一模)清乾隆时期编成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 500种,其中包括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等22部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此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受到西学的冲击
B.总结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C.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
D.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
二、非选择题
17.(2024湖南娄底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孔子列《关雎》为《诗三百》之首,汉人释《关雎》所言为“后妃之德”,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都是在所谓贞顺“妇德”的基础上展开的。按照周代礼制要求,女子从10岁起,要“执麻枲,治丝茧”,日后还要“观于祭祀,纳酒浆”,因为祭祀有时、丝麻之事无疑是“妇功”的重心。南北朝的“乐府双璧”中,《木兰辞》中的木兰最初是“唧唧复唧唧”的剪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不但“十三能织素”,而且能够胜任“三日断五匹”的劳作。宋代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花魁娘子王美娘“吹弹歌舞,无不尽善”,而且“写作俱高,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清代《镜花缘》以探花唐敖历险求仙及其女小山海外寻父为线索延展成书,书中称:“小山生成美貌端庄,天姿聪俊。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亲、叔叔指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已精通。”
材料二 《毛诗序》称,诗的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然而,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雅”,他可以不遵守某种伦理规范,但必须多少懂得一点审美。所以,他们的女性意识一定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无论人们对文学的产生有着怎样的认识,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中国最初的文学都不是“为艺术”,而是“为人生”。中国不同时期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悄然间发生着从“妻子”到“爱人”的变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女性形象审美嬗变: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秦汉魏晋、唐宋和明清时的变化。(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从妻子到爱人的女性形象”展开论述。(8分)
18.(2024山东潍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游故事的流变
小说《西游记》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蓝本,融合其他民间传说或人物传记,经过文人不断地修改创作而成。
时期 故事简介
唐朝 西游故事始于《大唐西域记》,该书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而成;故事源于唐僧玄奘沿丝绸之路,独自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在唐太宗的授意下以实录精神记录沿途见闻,以期为国家提供西域各国基本状况。书中唐僧作为佛教圣僧拥有绝对地位,信念坚定,不怕困苦,求得佛法。寺院俗讲成为此时西游故事传播的主要途径
宋元时期 该时期有关西游故事的代表作有南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朝杂剧《西游记》,故事内容加入了民间传说,淡化佛教教义的宣扬,故事中唐僧的形象接近于常人,有着常人所有的缺点;取经队伍首次出现了猴行者,负责降妖除魔,但妖性十足
明朝 该时期的典型作品是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书中出现了大量商业描写及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打斗场面,其经典片段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被塑造为渴望自由平等、藐视等级秩序的形象;唐僧则胆小懦弱,看到妖怪便战战兢兢,毫无主见
——摘编自李雯《<西游记>故事流变及传播研究》
任意选取两个相邻时间段,概括西游故事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文字各具特色,凸显了各诸侯国文字和而不同的气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字对华夏族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各诸侯国文字的书写效率,排除C项;中华文字具有同源性,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去我”“入山林”可知,该故事主要强调的是匠人将天地自然的力量巧妙地融入工艺物件中,这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故选C项;先秦时期佛教还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只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排除B项;人本精神是指以人为中心,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画像石《董永孝亲》和刘向《孝子图》均反映出汉代社会对“孝”的推崇,体现了儒家道德伦理对汉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故选A项;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排除B项;两份史料对董永孝亲的描绘存在明显差异,无法相互佐证,排除C项;两种史料都证明董永孝亲的事迹是存在的,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以韩愈、二程为代表的唐宋儒家学者,对佛教持反对态度,努力捍卫儒学的正统地位,致力于儒学复兴,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韩愈和二程对佛教的看法,无法得出国人对佛教的态度,也不能代表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B、C两项;材料体现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冲突,而不是政治上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太极书院内设置周敦颐祠,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说明这一时期理学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南北统治者都对理学思想加以重视,并非阐述其差异,排除A项;北宋统治时间为960—1127年,此时北宋已经灭亡,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佛教和道教对儒学的冲击,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陆九渊提出“吾心即宇宙”,并且将个人的“致知”置于“格物”之前,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C项;陆九渊的心学是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致知”与“吾心”的重要性,未涉及纲常伦理道德,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君主专制统治,且陆九渊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可知,知识是否被掌握,只有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够确认,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选D项;治国安邦的责任感强调求知的目的,“身上行出,才算学问”强调求知的方法,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甲骨文已使用形声字的造字法,且以后的汉字文化继承了一字一音的模式,说明甲骨文是汉字的重要渊源,故选D项;单凭形声字的造字法,不足以说明甲骨文已成为成熟完备的文字,排除A项;甲骨文因其书写材质而得名,排除B项;形声字的造字法能适应文字用途增多的需要,但也让文字系统更加复杂,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可知,魏晋时期士族重视文化教育,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发展,故选D项;门第制度下士族对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历史文化进步,而不是门第观念,排除A项;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封闭性,并非文化传承的关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演进对士族门第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千里江山图》 反映了北宋山水画的突出特征,即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故选A项;避世即避开喧嚣的世俗,不与外界接触,这与“捕鱼、驶船、游玩、赶脚等动景”不相符,排除B项;山水画不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排除C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现代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与该画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可知,朱熹认为书籍太多导致人们学习不用心,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印刷业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朱熹生活在南宋,明朝理学走向僵化,排除B项;朱熹批评人们学习时不用心,不是士大夫思想日益教条的表现,排除C项;朱熹评价的是儒生在学习儒家经典时的态度,与市民阶层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戏曲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明代中后期戏曲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故选C项;明代中后期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与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者对戏曲的态度,排除B项;文化重心在宋元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为传播文化,结合所学可知,《毛诗》《礼记》《左传》等均是关于儒家典章礼仪和文化的书籍,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古国之一,不属于唐朝时期管辖的边疆地区,排除A项;吐蕃属于唐朝疆域的边疆地区而非藩属国,排除B项;羁縻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疆吐鲁番、陕西西安、山西太原出土了相似的狩猎图,说明当时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万里茶道”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万里茶道是中俄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路线,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集中在欧、非、美洲的大西洋贸易兴起,排除B项;俄国不属于东亚文化圈,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四库全书》收录部分外国著作,这反映了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故选D项;明清时期,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地位,排除A项;“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体现总结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B项;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表现在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C项。
17参考答案(1)秦汉魏晋:强调女性的德、言、容、功,主要是受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唐宋:女性形象富于才情,追求文艺气质,主要是受唐宋社会风气开放的影响。
明清:女性形象追求德、艺兼备,受理学“三纲五常”思想约束。
(2)社会的变迁推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由“妻子”到“爱人”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从强调女性维系家庭生活的作用转变为强调人性情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女性可以从劳作中解放,学习才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出现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接纳男女之情;再加上文人附庸风雅的需求,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由“妻子”到“爱人”的变化。
18参考答案示例一
从唐朝到宋元时期
变化:传播载体由寺院俗讲到话本、杂剧;创作目的由为统治者服务到文学娱乐;故事角色不断增加;唐僧地位由佛教圣僧到平常人。
原因:宋朝政治相对安定,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元朝时期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兴起,城市娱乐场所出现;理学兴起并受到官方推崇。
示例二
从宋元到明朝
变化:传播载体由话本、杂剧到小说;唐僧形象由平常人到胆小懦弱;孙悟空形象由妖性十足到渴望自由平等;故事主角由唐僧到孙悟空;故事情节增加了大量的商业描写。
原因:明朝专制统治强化;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市民阶层壮大;程朱理学僵化,产生了追求个性自由、具有反叛精神的进步思想。专题突破练五
(分值:7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北唐山一模)有学者认为1840年7月5日英军大举入侵舟山(浙江),才是鸦片战争的正式爆发。英军侵犯定海(浙江)蓄谋已久,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双方参战人数最多、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定海在鸦片战争中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据此推断,英国重点进攻此地的主要战略意图是 (  )
A.出其不意攻打海防空虚薄弱的地方
B.扼咽喉之地迫使清政府早日屈服
C.富裕之地攻占后便于补充战略物资
D.当时广州地区防卫森严攻打困难
2.(2024山东模拟预测)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这意在强调(  )
A.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B.战争起因的复杂性
C.鸦片输入的危害性
D.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3.(2024山西太原高三期末)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获得了山西、河南、直隶、四川等省矿产资源的优先开采权,德国染指开平煤矿,俄国事实上获得了在长城以北及东北三省、新疆等辽阔土地上开采各种矿产资源的优先权。列强的这些行径(  )
A.表明其对华进行商品输出
B.推动了民族重工业的发展
C.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缓和了西方各国间的矛盾
4.(2024安徽联考)下面是1902—1936年部分国家在华投资表(单位:百万美元)。
国别 1902年 1914年 1920年 1930年 1936年
日本 1.0 224.0 466.4 1 489.7 1 818.3
英国 264.4 626.9 745.7 1 008.9 1 020.8
美国 27.0 61.2 121.1 264.4 328.2
法国 97.8 193.9 197.7 246.3 276.3
德国 171.3 264.7 164.1 174.6 136.4
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  )
A.西方掀起商品输出高潮
B.列强挤压下的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缓慢
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侵华经济同盟
5.(2024河北唐山一模)1853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缓解财政危机,被迫允许地方政府铸造大钱(大面额铜钱),由此带来了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的趋势。这说明此时(  )
A.地方割据兴起
B.通货膨胀加剧
C.民族危机严重
D.传统秩序失衡
6.(2024山东济南期末)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书贯穿“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文教、法律和行政管理等。此书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这折射出当时(  )
A.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B.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C.变革呼声日渐高涨
D.专制皇权根深蒂固
7.(2024甘肃高三联考)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
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
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
8.(2024辽宁大连一模)20世纪初,商界中有识之士的“合群”观念逐渐增强。1904年,清廷谕批《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属商务繁盛的省城或通商大埠均设立商务总会。随后上海、天津率先成立商会,国内掀起兴办商会热潮。这反映了(  )
A.民族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社会各阶层已达成共识
C.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9.(2024福建三明期末)孙中山指出,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材料体现了孙中山的官员选拔思想(  )
A.兼采中西,传承创新
B.立足国情,成效显著
C.平等开放,规范严密
D.政治高远,选才为民
10.(2024河北保定期末)中国外交表现出“第一次之进步”,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始争终让”的外交惯例,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在国内,“国民觉知强权虽强亦不能全灭公理,宜力图自决,起为废约运动”。与这一外交“进步”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1.(2024福建漳州二模)下图是1926年6月5日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一张照片,主题是广东工人自行审判罢工破坏者。图中历史现象(  )
A.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
C.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保障
D.体现了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
12.(2024江苏常州一模)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为此,根据地(  )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C.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D.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3.(2024山西太原一模)1936年中共中央计划出版“长征纪实”。由于人手有限,毛泽东专门致信要求亲历者就“自己所经历……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务必保证出版。1937年初,《长征记》编定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仅作为内部资料少量印发,不准公开出版。这是由于(  )
A.出版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B.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初现
C.国共两党消除争端团结抗敌
D.中国共产党意在维护民族统一战线
14.(2024吉林长春二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白宫于翌年元旦就向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说:“可告知蒋先生,我们欢迎中国为‘四强’之一。”当时中国依旧山河破碎,大半国土为日本人侵占。突然成为“四强”,令胡适亦不大相信,他在当日的日记中记述此事,特意在“四强”上加了引号。美国此举 (  )
A.是中国英勇抗战的必然结果
B.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有利于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
D.是美国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表现
15.(2024湖南岳阳一模)1943年4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召开秘密会议,会上有人汇报:(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日军1855部队)生产跳蚤100克,老鼠1 000只,12月末可以生产100公斤(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但所需老鼠急待补充供应。这则史料 (  )
A.可说明沦陷区内暴发大规模瘟疫
B.呈现了“华北事变”爆发的缘由
C.可作为日军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证
D.反映了日本对华经济统制政策
16.(2024江苏南通二模)194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均望发令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破坏。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止破路指示,我军所到之处,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并劝告人民一律保护。这一变化(  )
A.意在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
C.表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决战时机成熟
D.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湛江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这一时期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
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8.(2024新疆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第一届参议会。到会的参议员有145人,其中有中国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党员和无党派人士;有工农、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有商人、地主、富农的代表。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期间,边区参议会参议员、边区政府副主席、无党派人士李鼎铭等11人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得到参议会表决通过。1943年1月29日,西北局召集政府和参议会常驻议员中的党外人士举行座谈会,向他们通报了西北局高干会的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批评与意见。《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文规定:人民则有权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在各级参议会开会的时候,人民大胆地批评政府,积极提出意见。
——摘编自薛锋、贾民伟《陕甘宁边区“三
三制”政权的人民性论析》
材料二 1948年上半年,各民主党派一致要求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内战,赞成、支持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函李济深、沈钧儒:在当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共同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并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至此,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就筹备召开新政协的有关事项取得一致意见,并成为新政协筹备与召开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崔利宏、樊祎冰《西柏坡时期协商
民主实践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三三制”政权建设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协商民主的历史背景及意义。(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探索民主化道路的认识。(4分)
答案
1答案B
解析定海北靠富庶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占领定海,不仅可以直接威胁中国最富庶的沿海各省,而且能够切断南北海上交通,故选B项;舟山岛地处南北要冲,清廷在此地设重兵把守,并非海防空虚薄弱之地,排除A项;与其他地方相比,定海富裕优势并不凸显,排除C项;广州防卫森严是英军北上的原因,非战略意图,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因此战争不可避免,具有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认为自由贸易是鸦片战争的起因,并非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列举的原因只有一项,而非多项,无法体现出复杂性,排除B项;鸦片危害与材料观点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路矿利权的争夺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推动了民族重工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缓和了西方各国间的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由表格可知,1902—1936年,除德国外,其他国家在华投资都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列强资本输出加剧,即对华经济侵略加深,故选C项;在华投资属于资本输出,排除A项;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企业并不是一直发展缓慢,排除B项;西方国家并未结成侵华经济同盟,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中清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铸钱导致地方财权分立和通货发行地方化,可知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体现了传统秩序失衡,故选D项;材料只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距离地方割据尚有距离,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通货膨胀,排除B项;清政府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体现,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文教、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思想得到了统治阶级和社会民众的积极响应,说明当时变革的呼声高涨,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改良道路,排除A项;1895年洋务运动已经破产,且张之洞的思想不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排除B项;当时统治危机日益深重,迫使统治者也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戊戌维新时,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但《申报》发表时评,对科举改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明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故选C项;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申报》只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不是持反对态度,排除B项;材料只有《申报》一家报刊评论,而且是关于科举改制而不是废除的问题,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清廷谕批”可知,1904年清政府鼓励兴办商会,国内掀起了兴办商会热潮。商会的兴办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效,故选C项;“迅猛发展”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清政府及商界有识之士的态度,未涉及社会其他阶层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列强投资办厂、资本输出等情况,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孙中山设计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既体现了西方的分权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官考试制和监察制,体现了兼采中西的特点,故选A项;孙中山的文官思想最后并未真正实施,更无法说明这一设想是否“规范严密”,排除B、C两项;材料只体现出孙中山重视官员考试选拔,并未涉及“选才为民”,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外交“进步”是指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结果与五四运动密切相关,故选C项;义和团运动期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列强抱有幻想,未打破“始争终让”的外交惯例,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工人阶级捍卫自身权利,这反映了工人阶级民主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特点,故选D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排除A项;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排除B项;1926年日本还没有开始侵华,抗日战争并未开始,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红军”可知,题干所述为国共十年对立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中国共产党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故选B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A项;组建民主联合政府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提出的,排除C项;减租减息政策是全国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于1937年9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征记》中关于国共矛盾的记述不适合此时团结抗战的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此举意在维护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项;据材料“亲历者”可知该书的内容真实性较强,排除A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初现,排除B项;全国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争端没有消除,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美国把中国称作“四强”之一,是对中国战场作为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充分肯定,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美国看到的不是中国的“英勇”,而是“英勇”的效果——牵制了日军的主力,排除A项;材料与持久作战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美国积极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携带鼠疫杆菌”可知,日本在中国实施了细菌战,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可作为日军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证,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日本实施细菌战,并未说明是否暴发了大规模瘟疫,排除A项;华北事变爆发是日本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排除B项;经济统制政策的目的是掠夺中国丰富的经济资源,与细菌战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在关外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要求破坏铁路,以延迟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到1947年6月,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要求保护铁路的目的是控制铁路为我所用,故选B项。
17参考答案示例
19世纪末以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受康、梁等维新派兴办报刊、行变法的影响,安徽《皖报》秉承开风气、拓见闻等办报宗旨,在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思想启蒙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民主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安徽俗话报》《安徽白话报》讽刺清政府腐朽统治,抨击君主专制,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暴行,对民主革命的发展、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起到很大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倒行逆施,破坏民主制度。《安徽公报》刊登《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并加入讨袁斗争的舆论宣传中,促进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综上所述,安徽地区政论报刊的发展适应了时代转型和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8参考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居于主导地位;鲜明的人民性;参与阶层广泛;民主性;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2)历史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民主党派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立时期和全国抗战时期民主探索的经验积累;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
意义: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影响;使蒋介石反动集团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扩大了人民民主阵线;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为后来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断发展完善统一战线;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等。专题突破练六
(分值:7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山西太原一模)1910年,原本由资政院决议的云南盐斤加价和广西学堂限制外籍学生事件,被上谕交由行政衙门核查,军机大臣副署通过。资政院代表据理力争,要求“定枢臣责任”“速设责任内阁”。摄政王载沣批示“毋庸议”,奏稿被搁置。这表明,当时 (  )
A.立宪派民主斗争意识增强
B.责任内阁的建立符合民意
C.清廷的权威地位不断强化
D.军机大臣控制了朝廷大权
2.(2024辽宁丹东一模)1928年,国民党中央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这体现出(  )
A.国民政府强调严格依法行政
B.国民党党内推行独裁专政
C.国民政府践行“三民主义”
D.国民党剥夺人民民主权利
3.(2024湖南岳阳一模)下面是1941—1943年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后富余人员分流渠道示意图。
图中的人员分流举措(  )
A.保证了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积累了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经验
D.增加了边区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4.(2024浙江金华联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民主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 (  )
A.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行政区
B.边区政府—苏维埃政权—行政区
C.苏维埃政权—行政区—边区政府
D.行政区—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
5.(2024山东临沂一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文官任用资格有明文规定,文官的考试由典试委员会进行组织,各级文官如存在违背职守、玷污官吏身份等各种情况之一者,应当受到惩戒。并根据《文官惩戒委员会编制法草案》规定成立文官惩戒委员会。这些规定 (  )
A.保证了官员选拔制度的公正
B.体现国家制度建设的连续性
C.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D.说明政府文官管理的制度化
6.(2024山西大同三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务院的政务会议每星期召开一次,担任职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参加有关文件的审查,一些指示、法令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后才颁布实施。这体现了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施政具有民主性
B.民主党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中处于主要地位
C.政务院会议流程的公正性
D.人民当家作主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7.(2024广东肇庆二模)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第一次正式提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概念。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总要求。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意在缓和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C.基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2024山东临沂二模)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表明(  )
A.村民的集体意识显著增强
B.村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C.村民自治具有了法律保障
D.村民的选举权得到扩大
9.(2024河北邢台一模)20世纪80—90年代,中共中央发文,将“思想道德”放入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等。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共中央(  )
A.对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重视
B.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对经济转型困难的策划应对
D.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
10.(2024山西太原高三期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在全党和各级干部中开展什么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普及教育,组织专家撰写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这些措施旨在(  )
A.探索培养干部工作的全新形式
B.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C.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干部
D.突破传统“左”的错误的束缚
11.(2024湖北十堰期末)1951年1月17日,周恩来复电联合国大会第一政治委员会主席阿彼拉兹,重申中国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一贯主张,并提议:“在同意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召开中、苏、英、美、法和印(度)、埃(及)七国会议,就迅速结束朝鲜战争问题进行谈判。”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竭力寻求西方大国支持以遏制美国霸权
12.(2024北京西城期末)下表是摘引自某史学著作的目录节选。根据所学判断表格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  )
第一章 新中国对外关系的缘起和发展(1949—1956)
第二节 与苏联结盟
第四节 抗美援朝
第五节 援越抗法与参加日内瓦会议
第六节
第七节 参加亚非会议
A.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中美关系僵局
D.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13.(2024山东威海一模)据统计,从1970年到1976年,先后有61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年内建交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其中大部分为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外交政策开始走向务实
B.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成果显著
D.所处的国际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14.(2024河北保定期末)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一战略的转变(  )
A.表明我国着力改变国际旧秩序
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基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D.深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
15.(2024辽宁沈阳二模)2020年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简称慕安会)主题是“西方缺失”,慕安会主席表示,如今西方阵营正在变得不那么“西方”,世界也没那么“西方”了。“西方缺失”是指一种被广泛感受的不安,这种不安源于“西方”持久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场的缺失。“西方缺失”折射出(  )
A.多边主义大势
B.单边主义抬头
C.霸权主义横行
D.民族主义兴起
16.(2024江西上饶一模)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表明我国(  )
A.主动融入区域集团化潮流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
C.为大国外交贡献中国智慧
D.努力拓宽对外交往渠道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苏宿迁一模)辛亥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对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及实践。但由于没有对残留的所有旧事物进行改革,致使许多旧的制度没有根本消灭。辛亥革命成功后也没有建立起权威政府,没有也不愿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政治中来。政治参与表面看起来一片繁华,其实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短暂的繁华后权力被北洋军阀政府夺走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并没有使当时的中国真正摆脱传统政治,确立起崭新的政治形态,在政治现代化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摘编自杨光《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示》
材料二 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展国家与民族,在推翻旧专制或推翻前殖民主义之后,当各国政治精英在本国建立起仿效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以后,这些国家根本来不及在社会、文化、经济与教育领域,同时完成这样一种社会转变。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结构还是传统的,于是,就出现了仿效西方的多元竞争型议会制,被嫁接到传统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之上。这一政治体制无法从社会、经济与文化系统中获得对自己的支持。多党制下的政治精英活动的无规则性,以及彼此仿效而形成的失范状态,均可以从这一理论解释中得到说明。众所周知,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大体上还是宗法家长制与小农自然经济,它们无法像西方市民社会那样,对议会民主政治提供支撑作用。
——摘编自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
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时期“大胆的创新及实践”民主政治体制的具体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分析辛亥革命后政党政治探索失败原因的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18.(2024辽宁鞍山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清末,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刺激了法律的变迁。更为重要的经济变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所带来的中外贸易增长,小农经济受创。“1840年以后的六七十年,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及调整财产与人身关系变化的需要,产生了专门研究民法的法学家,出现了《五大洲法系比较论》等较为重要的理论之作”。1902年,清政府被迫颁发“上谕”,要求“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对以后的民事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谢冬慧《理念与习惯:民国
民法典编纂的两个要素》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曾经三次起草民法典,前两次均因政治运动而中断。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从1979年开始,至1982年暂停,改为先制定单行法。1998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恢复民法典起草,并组成民法起草工作小组,负责民法典草案的起草工作,议定“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制定统一合同法,实现市场交易规则的完善、统一和与国际接轨;第二步,从1998年起,用4—5年的时间制定物权法,实现财产归属关系基本规则的完善、统一和与国际接轨;第三步,在2010年前制定民法典,最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至2002年12月,法制工作委员会在经过专家委员会讨论后,将现行《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编入,形成“汇编式”民法典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第一次审议,然后发布征求意见。期间几易其稿,历时近十年的修订、补充和完善。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编纂民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8分)
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资政院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设置的中央咨议机构,人员组成以立宪派为主。据材料“资政院代表据理力争”可知,立宪派民主斗争意识增强,故选A项;当时尚未建立责任内阁,且清政府在1911年设立的责任内阁并不符合民意,排除B项;“清廷的权威地位不断强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军机大臣控制了朝廷大权,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夺取了国民大会的立法权和国民政府的行政权,以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剥夺了人民民主的权利,违背了“三民主义”,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说明国民党实际掌握了立法权,是一党专政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说明当时国民党对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的垄断,没有体现国民党内部独裁专政的信息,排除B项。
3答案C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陕甘宁边区对精简的机关和军队人员实行退休、转业、培训等不同形式,为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积累经验,故选C项;精简人员中只有部分人员转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对大生产运动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排除B项;精兵简政有利于减少边区政府的消费性支出,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各级苏维埃政权;全国抗战时期,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设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颁布了专门法案对文官的任用、考察、惩戒等作了规定,这体现了政府文官管理的制度化,故选D项;官员选拔只是材料一部分内容,且仅凭草案无法保证官员选拔的公正,排除A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很多措施后期并未继续实行,排除B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在重大决策时充分尊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这是政府民主施政的重要表现,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扩大了民主的渠道和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故选A项;中国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等,范围广泛,且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合作关系,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排除B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国际关系的发展潮流,与民主无关,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于1949年,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委员会的定位和运作方式作出了规定,表明村民自治具有了法律保障,故选C项;题干体现了法律对村民自治的保障,并没有涉及该法律实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村民在政治上的自治,与精神生活无关,排除B项;村民的选举权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根据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主体的认识不断深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公民”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旨在强调公民个人在道德建设中的责任,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经济转型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联,C项错误;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是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0答案C
解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中央开展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普及教育对于各级干部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C项正确;干部培训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传统形式,A项错误;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突破了传统“左”的错误的束缚,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反对西方国家对朝鲜的侵略,主张各国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说明当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A项;朝鲜战争不属于民族解放运动,且中国的目的不是壮大社会主义阵营和寻求西方大国支持,而是维护和平和正义,排除B、D两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故选B项;“中日民四条约”是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僵局被打破,排除C项;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后,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与西方国家纷纷建交,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外交政策走向务实的重要标志,排除A项;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B项;不结盟外交政策提出于1982年中共十二大,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美苏争霸中苏联逐渐处于劣势,国内中国正进行改革开放,这一战略的转变是基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故选C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着力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排除A项;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B项;这一战略转变既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也受国内政策转变的影响,排除D项。
15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缺失”的不安感源于“西方”持久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场的缺失,折射出多边主义大势,故选A项;单边主义往往是指某些特定大国一味追求本国利益至上,拒绝协商与合作,单方面采取政策,损害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西方缺失”未体现单边主义,排除B项;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穷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材料未体现霸权主义横行,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主义兴起的信息,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机制中,都有中国的身影,表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故选B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都不是区域集团,排除A项;中国不是为大国外交而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排除C项;材料都是中国主办的主场外交,不能反映对外交往“渠道”得到拓宽,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1)表现: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建立政党政治。
存在的问题:没有建立起权威政府;群众基础薄弱;北洋政府专制统治;没有实现民族独立。
(2)视角:现代政治体制与传统经济、思想的错位;没有使中国转型,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说明: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体现了政治现代化的趋势。但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民主共和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不高,封建主义仍然存在。同时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的状态,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因此辛亥革命的探索是失败的。
18参考答案(1)背景: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增长;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知识分子的倡导。
(2)特点:阶段性和渐进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国际逐步接轨;逐步修订和完善;具有“汇编式”特征;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专题突破练七
(分值:7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广东惠州一模)买办阶层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兼有外商中介和独立商人身份。据统计,1842—1894年买办阶层收入扣除消费后的积累资金达到2亿两,其中1亿两交存于外商企业,0.95亿两投资于外商企业、城市地产、商业和银钱业。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晚清统治的覆灭
B.凸显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C.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体现了外国资本在华的主导地位
2.(2024广东湛江一模)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督办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
A.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3.(2024浙江杭州联考)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欠下汇丰等银行200余万两白银,一些钱庄和商号受牵连纷纷歇业。为了不影响汉口金融市场稳定,1909年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这反映了当时(  )
A.银行取代了传统金融机构
B.政府和商会保障钱庄发展
C.列强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
D.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
4.(2024山东泰安期末)据统计,1934年上海附近的嘉兴县市镇繁华,境内营运的轮汽船仅25艘,总营业额约34万元;传统船只有3 100余艘,总收入约40万元。这说明了当时嘉兴(  )
A.列强经济侵略受到坚决抵制
B.近代交通工具强大的竞争力
C.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破坏了交通
D.传统因素制约了近代化的转型
5.(2024河北石家庄期末)据下表推知,该时期(  )
公司 创办人 成立 时间 注册 时间 颁发执 照时间
浦东电气公司 童世亨 1919年 1920年 1934年
通明电气公司 张謇 1917年 — 1928年
A.民营电业艰难起步
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企业服务战时需要
D.政局不稳影响电业有序发展
6.(2024江苏淮安联考)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世界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业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来制止白银外流,但效果不佳。为此南京国民政府(  )
A.放开银元流通以活跃市场
B.进行币制改革
C.发行金圆券应对通货膨胀
D.大量举借外债
7.(2024山东东营一模)面对因复杂形势造成的物价猛涨,周恩来在1949年11月政务会议上指出,它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物价上涨、负担增加的没落过程是完全相反的……今天的困难都是为胜利而负担的。1950年春,物价暴涨的局面得以控制。为了从根本上稳定当时的物价,国家(  )
A.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B.采取措施统一财政经济
C.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D.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8.(2024湖南长沙一模)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实行公私合营
B.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C.加快重工业发展速度
D.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9.1955年,我国某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C.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
D.现代税收制度日臻完善
10.(2024广西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创新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缓解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11.(2024安徽蚌埠三模)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退休工人“子女顶替”等制度。该规定旨在(  )
A.完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提升
D.推动公务员录取制度的改革
12.(2024湖南常德一模)下面是1991年我国三种价格形式比重表(部分)。
项目 国家定价 国家指导价 市场定价
农副产品 22.2% 20% 57.8%
生产资料 36% 18.3% 45.7%
据上表可知,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城乡一体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D.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必要性
13.(2024福建高三联考)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项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北洋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文明开化的新风尚
B.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C.重构国民对政权的认同
D.重建民主共和制度
14.(2024辽宁葫芦岛期末)下图是翁逸之于1955年创作的宣传画,描述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工人师傅正在看光荣榜。该作品旨在(  )
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
A.宣传党开展农业合作社的方针政策
B.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C.宣传中国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D.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15.(2024山东济南期末)小说《大青骡子》中描写了桑贵老头宁愿自己淋雨也要护着大青骡子不让它淋雨,“这头大青骡子是俺社里的珍珠宝贝”。另一部小说《水向东流》中描写了饲养员秦趁心过年时连自己吃饭都顾不上也要为合作社的牲口改善伙食。这类文学形象的塑造意在展现当时(  )
A.勤俭节约的新理念
B.生产至上的新道德
C.集体主义的新风尚
D.文艺事业的新动向
16.(2024贵州高三联考)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首家营业性音乐茶座。1985年,文化、广播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等被纳入第三产业。上述现象反映(  )
A.改革开放的推进
B.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C.文化市场的繁荣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二、非选择题
17.(2024安徽黄山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清末民初,随着汉口镇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图1 武汉传统棉业基本形态
图2 近代武汉棉业产业链基本形态
——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
贸易与发展(1893—1937)》
材料二 
1920—1932年中国进口各国棉花情况表(部分)
年份 印度 美国 日本 其他 总计
担 % 担 % 担 % 担 % 担
1920 418964 60.9 34049 4.9 161978 23.5 73505 10.7 688496
1922 1370069 73.7 155319 8.4 302895 16.3 29587 1.6 1857870
1924 669267 54.3 107180 8.7 426541 34.6 28487 2.3 1231475
1926 1529033 54.7 506424 18.1 733964 26.3 26197 0.9 2795618
1928 981673 50.8 489230 25.3 447735 23.2 14652 0.8 1933290
1930 1941681 55.8 1143874 32.9 350591 10.1 45078 1.3 3481224
1932 426014 11.5 3102351 83.4 88934 2.4 102230 2.7 3719529
——摘编自王兆宁《湖北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研究(1927—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武汉地区传统棉业、近代棉业发展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变这种现象的合理对策。(8分)
18.(2024北京东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
材料一 福建省大田县有十余种方言、土语,隔山不同语,过溪不同音。1954年,浙江人徐永钺到西北工作,当地人都听不懂他说话。
1955年,《人民日报》发表《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要求完成汉语拼音方案,以便于普通话的教学。自1958年起,上海各报刊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来拼注报头、刊名,实验小学等学校用普通话教学的比例高达95%。山西万荣县农民学会汉语拼音后,可以看懂《黑妮种棉》《模范饲养员》等注音读物,到1959年底,80%以上的文盲脱盲。山东平原县、浙江桐庐县的群众依靠汉语拼音学习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
——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
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
1999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突破1亿人大关。
200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21世纪初,语音技术在手机社交和生活服务平台普及。
2014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摘编自李忠杰《共和国之路》等
阅读材料,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买办阶层积累的资金50%存于外商企业,47.5%投资于外商企业等,投入到近代工业的资金极少,凸显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在资金方面的困境,故选B项;这一现象未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排除A项;买办阶层的投资与洋务运动的失败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国资本的地位,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招商局在改革后政府强化了对其控制,经营管理呈现官僚化趋势,故选D项;此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说法有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招商局的管理制度,并不涉及股份的变化,排除B项;北洋大臣专派的督办管理权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官商勾结,影响企业效率,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稳定汉口金融市场,债务方与担保方同银行签订了借款合同,反映了新商业经营模式——银行的作用,故选D项;当时银行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机构,排除A项;政府和商会只是担保人角色,并不能保障钱庄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列强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虽然嘉兴的传统船只数量比新式轮汽船多很多,但两者的营业收入差距却不大,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强大的竞争力,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嘉兴境内的轮汽船是本国经营还是外国经营,排除A项;1934年时日本侵华战争尚未波及嘉兴,排除C项;材料体现船只运输方面的近代化水平不高,没有反映制约因素,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电气公司从成立、注册到颁发执照存在很长的时间差,主要是因为民国初期的政局动荡,直接影响了电力事业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起步”的内容,排除A项;全国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排除B项;企业服务战时需要主要存在于全国抗战时期,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国内许多工商业企业陷入困境,严重破坏了国内经济,为此,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法币,白银国有,币制改革之初,国内经济得到好转,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采取了统一财经的措施,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排除A项;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排除C项;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解决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原料和市场问题,国家对农业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故选B项;公私合营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社会主义改造措施,排除A项;材料与发展重工业无关,排除C项;城乡市场交换关系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商品流通等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的时间信息可知,该企业实行的是公私合营,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故选B项;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78年以后,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税收制度日臻完善发生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在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过程中,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表明当时我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排除A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国营企业用工上的公平公正,录取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效益,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无关,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开始的,排除B项;国营企业招工改革与公务员制度改革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市场定价在价格形式中占比较高,体现了当时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明确市场的地位具有必要性,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北洋政府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亟须重新获得民众的认可,因此通过设置纪念日的方式,重构国民对政权的认同,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材料中宣传画的主题是工人向劳动模范学习,倡导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主要涉及农业,而宣传画的人物形象是工人,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C项;1956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5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合作社的牲畜属于所有社员的集体财产,小说中人物用心照顾合作社的集体财产,体现了当时集体主义的新风尚,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社员对集体财产的保护,排除A项;“生产至上”体现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将生产置于核心地位,忽视其他要素,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探究文学形象的塑造意图,并非文艺事业的特点,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上海电视台、广州东方宾馆商业意识增强,文化、广播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等被纳入第三产业,这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推进,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政策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思想观念转变无关,排除B项;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市场还处于兴起阶段,排除C项;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1)传统棉业特征:属于小农经济范畴;专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简单;市场规模小、范围小。
近代棉业特征:专业植棉、产棉,纺、织已经发生分离;机器生产较为普遍;市场扩大,发展深受国际市场影响。
(2)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棉花;中国无完整的关税自主权,无法有效保护本国棉花市场;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国棉花种植、加工等方面技术落后,致使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等。
对策:政府要重视棉花产业的发展,提高棉花的国际抗风险能力;改进棉花种植、加工技术;争取真正意义上的关税自主权,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18参考答案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方言众多、交流不畅的状态不利于国家建设。国家通过颁布政策、舆论动员、学校教育等手段,借助汉语拼音推广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促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员流动性增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使用普通话的需求增加,也为普通话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通过立法,规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普通话在更多领域和大部分国民中得到应用。普通话的普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总之,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便利了地区间人们的交流,有益于国家治理的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突破练八
(分值:7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安徽高三联考)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海国沿革图》各图均有古今地名对照,排序上先世界后中国;《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分国地图排序上,先是东西两个半球图,然后是各大洲图,最后是各分国图。这主要说明魏源(  )
A.意在“师夷长技”
B.突破了传统世界观念
C.最早开眼看世界
D.世界地理知识的丰富
2.(2024安徽联考)1861年1月,奕?等人在奏折中陈述:“近年来临事侦探,往往得自传闻,未能详确,办理难期妥协。各国新闻纸,虽未必尽属可信,因此推测,亦可得其大概。广州、福州、宁波、上海旧有刊布,名目不同,其新开各口,亦当续有刊本……无论汉字及外国字,按月咨送总理处。”这体现出,奕?等人 (  )
A.对新闻纸真实性存疑
B.希望拓宽渠道了解西方
C.主张兴办中外文报刊
D.意识到通商口岸的重要
3.(2024湖南长沙一模)某学者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4.(2024江西高三联考)晚清小说《狮子吼》描述了明代遗民将一个海岛建成为政治乐园的故事。岛上有一个“民权村”,有礼堂、医院、邮局、公园、图书馆、体育馆,还有三家工厂、一家轮船公司和许多现代化学校。这一作品(  )
A.表现作者西化倾向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反映社会改良思想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5.(2024广东湛江一模)民国初年,革命元勋黄兴在致电袁世凯等人的电文中提道:“比来学子,每多误会共和……将见背父离母认为自由,逾法蔑纪视为平等,政令不行,伦理荡尽。”革命党人张纯一指出,“盖家庭废则孝道亡……人类亦将灭绝也”。这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思想启蒙任务任重道远
B.复辟帝制思潮兴起
C.平等思潮产生广泛影响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2024新疆高三联考)1904年,陈独秀在《说国家》一文中说:“这主权原来是全国国民所共有,但是行这主权的,乃归代表全国国民的政府。”后来,陈独秀进一步指出:“所谓民权,所谓自由,莫不以国法上人民之权利为其的解,为之保障。立宪共和,倘不建筑于国民权利之上,尚有何价值可言 ”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反思西方民主
C.批判封建专制
D.宣传民主科学
7.(2024浙江衢州一模)17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经今福建、江西等九省(区),销往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干线总长14 000余千米,因而被称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贸通道。随着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的延伸,中国的茶具成为俄国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室内摆设。据此可知(  )
A.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
B.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C.茶叶开始进入欧洲市场
D.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
8.(2024安徽黄山一模)1920年冬,李大钊派邓中夏等到北京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次年初学校正式成立,听课的是工人及其子弟。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工人们称劳动补习学校为“工友之家”。该学校的创办(  )
A.意在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
B.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响应了中共一大中心任务
9.(2024广东深圳一模)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
A.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
B.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
C.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
10.(2024天津河东一模)毛泽东在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时指出: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是一条真理。我们过去就是由先生抓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这一认识旨在(  )
A.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肯定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借鉴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
D.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11.(2024海南高三诊断)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再次涌现出了“下海”热潮,当年下海者达12万人,甚至《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这一“热潮”(  )
A.表明改革由农村转向了城市
B.印证了思想解放的巨大推力
C.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推动了个体工商业的合法化
12.(2024河北唐山一模)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下列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是(  )
A.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B.同周边国家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
13.(2024贵州贵阳高三诊断)辛亥革命时期,《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神州女报》等妇女报刊倡导妇女参加革命,享有政治上的民主权利,主张家庭革命,获得婚姻自由;1912年1月,孙中山面对要求参政的女界代表许诺“国会成立,女子有完全参政权”。这表明,当时(  )
A.男女已实现真正平等
B.提出了妇女解放口号
C.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的愿望强烈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妇女参政权
14.(2024北京昌平一模)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其课程包括解剖、生理、内外科、公共卫生、治疗化学等。教学内容既有基础课又有临床实践,学生需经过严格考试,由中国官方代表和外籍医生监督考核,共同签署毕业证书。这表明(  )
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B.西医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
C.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校主要课程
D.传统医学受到了西医的重大冲击
15.(2024河南模拟)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指示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作了具体规划,在农村中着重培养三种卫生员,即不脱产、半脱产的卫生员和专职医生,并在农村普遍推行“合作医疗”制度。这有助于(  )
A.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B.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
C.将农村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
16.(2024福建厦门二模)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天书奇谭》力求“探民族风格之路”。下图为该片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影片诙谐幽默,是一代中国人心目中最好的动画片之一。该片的成功反映了 (  )
A.传统艺术与时代的互动
B.经济特区助推文化创新
C.电影日益契合儿童需求
D.市场经济刺激影视创作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惠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从属于“礼教”。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1903年王国维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美育应与“智、德、美”三育并重发展,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1912年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1917年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和传教士鼓吹的“宗教救赎论”,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拯救国民精神。20世纪初的美育思想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刘彦顺等《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等
材料二 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近30年后,美育重新回归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20年,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摘编自孙刚成等《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
新中国美育政策演进及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18.(2024江苏常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年份 教师形象要求 来源
1951年 教师要“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 《关于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的报告》
续表
年份 教师形象要求 来源
1963年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说话、写字等教学基本技能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83年 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与原则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知识指导实践,掌握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 《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
1993年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000年 要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
——摘编自许锋华、王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
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海国沿革图》《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分国地图的排序符合世界地图的排序逻辑,说明当时魏源已经突破了传统中国的世界观念,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魏源的世界观念,而非强调其学习西方和世界地理知识丰富,排除A、D两项;魏源虽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但仅凭材料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奕?等人认为需要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西方,以更好地应对中外交涉问题,故选B项;奕?等人认为通过新闻纸是可以大概了解实情的,排除A项;奕?等人希望广泛搜集报刊、新闻纸等资料,以期得到更多西方信息,而不是主张兴办中外文报刊,排除C项;奕?等人不是意识到通商口岸的重要性,而是意识到了解外国的重要性,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狮子吼》中,作者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理想,描绘了“民权村”的美好蓝图,鼓动人民用革命手段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将其建设成现代化国家,故选B项,排除C项;学习西方只是作者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排除A项;该作品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很多民众对共和、自由、平等思想存在误解,出现了很多违背家庭伦理的现象,这说明当时思想启蒙的任务任重道远,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民权应该是建立在国民权利基础之上的政体中,其主张意在批判封建专制,主张实行真正的建立在民权基础上的民主共和,故选C项;陈独秀主张国家应该代表国民的利益,并非强调国家至上,排除A项;陈独秀的主张本质上是对国内民主政体的反思,排除B项;题干信息并未提到“科学”,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茶叶贸易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即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亚欧大陆”,不涉及“全球”,排除A项;“丝绸之路”重要性有所下降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等原因,并不是因为“万里茶道”,排除B项;16世纪以后,中国茶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等地区,“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可知,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阶级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故选C项;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意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排除A、B两项;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主张打出共产党的旗子,承认国共合作破裂,以建立共产党自己的军队和政权,故选C项;毛泽东民主革命思想成熟的标志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路,排除B项;积极动员和组织工农运动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政策,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往往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因不符合中国国情,革命遭受了较多挫折,因此毛泽东强调“不要先生”,要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选A项,排除C项;肯定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与“自己想问题”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结合国情独立探索革命道路,不是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人们对姓资姓社的疑虑与误区,与题干1992年“下海”热潮时间相符,故选B项;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2012年。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故选A项;我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理念是“亲、诚、惠、容”,排除B项;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2004年我国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妇女报刊倡导妇女参加革命,享有政治上的民主权利,面对女界代表,孙中山许诺女子有完全参政权,都表明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的愿望强烈,故选C项;辛亥革命时期,男女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提出妇女解放口号,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妇女参政权,材料中只是孙中山个人的许诺,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这说明西医得到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故选B项;公共卫生仅仅是该校课程的一部分,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当时,中国大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仍是儒家经典,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传统医学受到“重大冲击”的结论,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培养三种卫生员”“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可知,此举有助于缓解当时中国农村“求医难”的状况,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正值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合作社”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C、D两项均发生于改革开放后,排除。
16答案A
解析据图片可知,《天书奇谭》的背景采用传统的水墨画,人物设定吸收了古代的戏曲艺术和神话等元素,观感上既有中国风,又有一种漫画感,这体现了传统艺术与时代的互动,故选A项;1983年的上海并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项;《天书奇谭》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不只契合儿童的需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天书奇谭》力求“探民族风格之路”,与市场经济的影响关系不大,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1)特点: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明确美育的范畴,凸显美育的独立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以实现人格健全、解放思想为目标;注重实践,服务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影响:冲击封建思想,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教育改革,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教育近代化;为当代的美育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由于时代局限,影响有限,难以实现美育救国的时代任务。
(2)趋势:学校美育课程增多;美育主体地位不断上升。
原因:国家重视(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多;服务于美育强国战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18参考答案示例
主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的形象要求不断丰富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急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因此作为人民教师要接受思想改造,学习贯彻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所以这一时期特别强调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基本技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教育事业要为建设服务,要求教师重实践、重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因而教师工作有了法律保障,教师地位大大提高,同时也对教师的使命、技术、继续学习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专题突破练九
(分值:7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山东聊城一模)原始农业产生之前,采集食物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的恩赐。就算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时候,狩猎采集的族群也会限制自身的人口,防止超出领地所能承受的人口的极限。据此判断,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险恶
B.人口增长的压力
C.领地范围的狭小
D.劳动效率的低下
2.(2024云南联考二模)一座公元前2900年前后的古埃及墓葬里,记载了墓主梅腾曾被“陛下”任命为:食品仓库的首席书吏和财产监督,克索伊斯州初级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南部柏尔克达州首长,德普州州尹,宫廷首长等职务。这反映出当时古埃及(  )
A.已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形成原始状态的官僚系统
C.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D.法老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
3.(2024甘肃高三联考)神话是现实的折射。希腊神话载,太阳神阿波罗与伊达斯王子为追求马尔珀萨公主展开角逐,请宙斯裁断。宙斯将选择权交给公主,她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王子。这则神话反映了古希腊(  )
A.尊重女性,婚姻自由
B.崇拜神明,彰显人性
C.追求浪漫,崇尚爱情
D.奉行民主,人神平等
4.(2024山东泰安二模)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这是古希腊的传统。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
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否定东方政治体制
5.(2024贵州高三联考)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 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B.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
C.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D.权力斗争使罗马法遭到破坏
6.(2024云南昆明一模)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材料说明(  )
A.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
B.冲突成为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
C.游牧民族文明较为先进
D.雅利安语是欧洲语言的源头
7.(2024山西临汾一模)《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
A.生产规模很大
B.是独立的政治集团
C.自营程度很高
D.受国王的直接管理
8.(2024山东泰安期末)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商人行会,行会规章中包含维修保养街道、大门和城墙来促进“共同的公用事业”等内容,如南安普顿商人行会规章中规定了“市民享有的贸易垄断权”,以及“商人行会的选举、纳税交易、救济”等内容。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自由主义趋于成熟
C.行会取代了政府
D.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9.(2024广东惠州一模)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加冕为英国国王。在征服过程中,威廉王将部分土地划归王领,其余则分配给追随的贵族。接受封地的教、俗贵族成为威廉王的总封臣,但总封臣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而未相连。这一做法(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有利于王权的加强
C.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0.(2024河北保定一模)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11.(2024山西太原一模)中古时期封建法规定,当封臣权利受到国王的非法侵害而又无法获得司法救济时,封臣可以“撤回效忠”,解除封建契约关系。如果仍不能阻止国王的违法侵害行为,封臣可以采用武力反抗方式,夺取国王的城堡和土地财产,但不得伤害国王及其家人的生命和身体。据此可知,中古时期封建法(  )
A.有效阻止了国王滥用权力
B.蕴含近代西方法律精神
C.保障了西欧封建统治秩序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2024湖南株洲一模)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西里尔和他的兄弟美多德,为完成用斯拉夫语传教的任务,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一种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尔文字”。据此可知(  )
A.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B.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东正教为俄罗斯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D.俄罗斯此时已接受了基督教
13.(2024江苏扬州一模)阿拉伯帝国的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重视城市建设,在城市中又特别重视设立市场。另外,政府修建许多重要商道,鼓励自由贸易,建立了相当可靠的货币流通体制。这些举措 (  )
A.便利了商业活动开展
B.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C.完善了商业经营方式
D.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14.(2024河北保定二模)12世纪,日本庄园领主阶层和武家的商品交换,主要依赖京都、奈良、镰仓等都市市场,而在地领主阶层、名主以下的农民阶层和手工业者等非农民阶层的商品交换,则主要依赖每月2、3次的定期集市等。这表明当时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C.庄园领主实力得到增强
D.武士阶层迅速崛起
15.(2024海南海口一模)公元1世纪时,在一位讲希腊语的埃及商人撰写的《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雄强富足,竟被当时的罗马作家誉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同波斯、罗马和中国并列。由此可见,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  )
A.展示了希腊化时代的成就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D.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
16.(2024辽宁大连一模)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十分复杂,使用着上千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相互鲜有关联,犹如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一样。这一现象(  )
A.印证了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B.说明了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C.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
D.折射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二、非选择题
17.(2024重庆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走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明是平等的,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始终是历史常态。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始终是一个客观现象,文明之间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随着现代化的诞生,人类逐步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孕育的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截然不同,其特定内涵与精神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可能具备的。
——摘编自杨增岽《大历史观视域下的
人类文明新形态》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8.(2024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罗马在征服迦太基、希腊、埃及和近东之后,他们统治了大量的城市,其中很多拥有过辉煌的过往,有一些罗马城市是作为帝国控制体系的一部分而建立的。获得自治地位的城市,由皇帝授予其居民公民权和罗马特色的宪制。享受公民权的罗马公民有一定的地位和特权,包括参与市政管理、加入罗马军团或享受罗马法保护。宪制规定的内容包括:地方长官的选举、地方议会的运作,以及征税、征发当地劳动力和司法审判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治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里曼《埃及、希腊与罗马》
材料二 中古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特许状承认了城市内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其人身安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并免除城市居民的封建赋税,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管理权,独立的司法审判权。西欧城市的特许状,不仅使中古时期的西欧诞生了许多新兴城市,也使中古时期的西欧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促进了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杨婉嘉、王振霞《罗马帝国与中世纪
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自治城市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和中古时期西欧城市自治的共同影响。(8分)
答案
1答案B
解析原始农业产生之前,人类主要靠采集、渔猎的方式获取食物,能够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的增长要求获得更稳定的食物来源,推动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采集渔猎方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要,自然环境险恶、领地范围狭小、劳动效率低下与材料无关,排除A、C、D三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可以看出古埃及有食品仓库的官吏,州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州首长,州尹,宫廷首长,这些古埃及从地方到中央的官职,体现了原始的官僚系统,故选B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不同的官僚职位不能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埃及法老的权力特点,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太阳神阿波罗”“请宙斯裁断”体现出古希腊人对神明的崇拜,“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王子”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体现,彰显人性,故选B项;奴隶社会不可能出现“尊重女性”或“婚姻自由”,排除A项;马尔皮萨公主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这是理性的表现,与“浪漫”无关,排除C项;“请宙斯裁断”说明神的地位高于人,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对于礼仪上的要求实际模仿东方的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君主统治权威,C项正确,D项错误;亚历山大此举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权威,并非拉拢波斯帝国遗臣,排除A项;君臣叩拜之礼并非先进文化,排除B项。
5答案C
解析屋大维通过削减元老成员数量,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力,这有利于加强自身的权力,并于公元前1世纪末正式确立了元首制,故选C项;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排除B项;屋大维未破坏罗马法,且此时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为创建第二代文明提供了条件,这说明民族迁徙有利于推动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提到冲突,而是提到游牧民族对欧洲和印度原有文明的冲击,排除B项;游牧民族的文明并不比农耕文明先进,排除C项;材料不是强调欧洲语言的源头,而是强调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王的庄园首先是满足国王的生活和军事斗争需要,很少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自营程度很高,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庄园经营内容,并没有生产规模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庄园的经济职能,服务于王室,不是独立的政治集团,排除B项;国王领地的庄园直接管理者一般由国王任命,但不可能是国王,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用事业”“选举、纳税交易、救济”等可知,随着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实力增强,市民可以借助商人行会参与城市管理,故选D项;14至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趋于成熟,排除B项;市民借助行会参与城市管理,并不意味着行会直接取代了政府,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威廉分封给贵族的土地是分散的,这就不利于贵族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王权的加强,故选B项;中古时期的英国不是中央集权国家,排除A项;王权的加强只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阶段,还不到“加速”的程度,排除C项;该做法虽然加强了王权,但英国依然是贵族、教会、国王多元共处的时代,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市政府参与西欧城市学校管理,以及西欧城市学校注重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D项正确;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反映了城市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市民阶层,不是“精英”,A项错误;12世纪的城市一般处于自治状态,且城市学校教育得到发展是西欧城市发展的推动,而不是因为王权加强,B项错误;16世纪,近代科学诞生,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封建法中蕴含着社会契约和天赋人权的一些原则,这些都属于近代西方法律的精神,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封建法的规定,没有涉及封建法产生的结果,即不能得知其是否有效阻止了国王滥用权力,排除A项;中古后期,西欧封建统治秩序逐渐崩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斯拉夫人是现代俄罗斯人的起源民族,其使用的文字“西里尔文字”由拜占庭人创造,体现了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故选B项;西里尔兄弟使用的是希腊字母,与古罗马文化有区别,排除A项;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正教形成,排除C项;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重视设立市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这便利了商业活动的开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帝国在政策层面重视商业发展,无法得出商人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鼓励商业发展的措施,不属于商业经营方式,且“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12世纪日本庄园领主和武家主要依靠在都市市场进行商品交换,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商品交换主要靠每月只有几次的定期集市,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选B项;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市场上进行贸易并不能壮大庄园领主的实力,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武士阶层崛起,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阿克苏姆是否受希腊文化影响,排除A项;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但是,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尚没有达到东非,C项错误;阿克苏姆王国位于东非,不能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差异明显,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一文字的必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文明发展的差异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等信息的复杂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7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
论证:东方,在生态环境多样,水资源丰富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大江大河地区,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它注重文明的传承性,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
西方,古希腊山多地少、三面环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以及频繁的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方文明,这一文明包含着民主、自由的因子,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
综上,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的影响,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其他观点: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常态;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理应相互尊重与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本质区别。)
18参考答案(1)军事征服的产物;罗马法提供保障;较强的独立性;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利于政局稳定;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保障公民权利;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专题突破练十
(分值:7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北京石景山期末)下面是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的阶级关系示意图。据此示意图可以推论出 (  )
英国革命中的阶级关系
法国革命中的阶级关系
A.英国革命深受宗教因素影响 
B.英国革命的双方阵营利益一致
C.法国革命的阶级对抗较缓和 
D.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更有意义
2.(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英国国王带头认股,成为最早的一批股东,但贵族却对它不感兴趣。一位英国政党领袖如此描述:“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这说明(  )
A.理性主义还未开始得到传播
B.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英国
C.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
D.“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结构
3.(2024北京朝阳期末)托克维尔认为,“法国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变革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社会结构”,法国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托克维尔意在说明,法国大革命(  )
A.用暴力手段构建了自由平等社会
B.通过拿破仑战争传播了革命火种
C.用革命方式猛烈打击了封建制度
D.建成了启蒙思想描绘的理性王国
4.(2024河北保定一模)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对当时已失去反抗能力的雅各宾派残余分子采取高压政策。而对真正构成主要危险的王党势力,他严令枪决一切手持武器的或煽动叛乱的人。同时,他发布命令允许逃亡者回国,并从回国者中任命了一批官员。其做法(  )
A.旨在消除不同阶层的政见分歧
B.迟滞了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C.符合巩固法国革命成果的需要
D.实际废除了本国封建制度
5.(2024湖南长沙一模)有学者认为,美国民主制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三权分立而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其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中的大多数人手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权分立不利于美国民主
B.美国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
C.联邦制度强化了国家权力
D.相互制衡促进了议会民主
6.(2024甘肃高三联考)达什科娃公主是俄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1783年被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任命为俄罗斯科学院院长。1794年,因其主办的杂志刊登了批判专制制度、捍卫政治自由的戏剧《诺夫哥罗德的瓦季姆》,她被女皇罢免。这反映了(  )
A.欧洲统治者广泛接受了“开明专制”思想
B.启蒙运动推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发展
C.国内外政治形势促使俄国加强了专制统治
D.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俄国女性地位显著提高
7.(2024湖南株洲一模)早在工场手工业时代,曼彻斯特就已发展起来,以至有些外国旅行家把它当作大城市来看待,但在法律地位上,它只是一个富庶的乡村教区,既没有市政机关,也不是英国议会选区。这表明(  )
A.英国城市化始于工场手工业时代
B.宗教改革强化了教会对乡村的管理
C.近代英国议会改革需求由来已久
D.工业革命使英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
8.(2024福建三明一模)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该法令规定: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且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从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的目的是(  )
A.缓解当时财政困难
B.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C.关注民生消解贫困
D.服务战争维护统一
9.(2024湖北高三阶段检测)11世纪以来,欧洲各地区王权如法、英等在政治上普遍采取在联合城市商人力量的同时,对内压制大封建主势力,对外或明或暗地抵制罗马天主教廷控制的治理策略,唯有德意志皇帝反其道而行之。这可能导致德意志(  )
A.皇权专制力量加强
B.神圣罗马帝国扩张
C.政治分裂经济落后
D.民族国家较早成熟
10.(2024山东聊城二模)1868—1885年,明治政府除了直接投资近2亿日元创办交通、采矿等基础产业之外,还设立基金资助民间兴办新式企业,资助金额总计达10 793万多日元;政府还将相当数量的官办企业廉价转让给民间,从而促进了民营资本的发展。这体现了日本(  )
A.大力推行“殖产兴业”
B.以民用工业为主导
C.积极倡导“文明开化”
D.基本实现富国强兵
11.(2024山西晋中二模)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体制。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英国文官制度照搬中国科举取士的原则
B.晚清政府关于科举取士价值认识的不足
C.基于中英两国不同现实需求的政策考量
D.突出反映近代中西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12.(2024辽宁丹东一模)20世纪的美国政治体制下,文官不仅直接服务于总统,而且服务于国会。国会有时甚至采用直接授权一些高级文官在行使职权时可以不受总统控制的办法来牵制后者。这表明美国文官(  )
A.具有制衡总统的权力
B.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C.遏制了行政权的扩大
D.削弱了国会的权力
13.(2024山东威海一模)以下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内容。这些条款(  )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永久和排他的权利 婚姻是世俗男女之间一种基于合意的关系
A.巩固了共和体制
B.摒弃了罗马法的原则
C.带有一定革命性
D.推动了司法程序公正
14.(2024广东东莞期末)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发起道德改革运动,矛头直指懒惰、铺张浪费和过度消费等。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认为,在吸烟、喝酒、宴乐、奇装异服和把时间滥用在偷安和享乐方面的普遍的堕落,使英国的事业遭到不幸。这场运动的兴起(  )
A.深受价格革命影响
B.旨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C.体现理性主义精神
D.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15.(2024湖北武汉三模)1356年,伦敦市长宣布法庭诉讼使用英语;1362年,英国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用英语宣布议会开幕,爱德华三世首次用英语致辞,以便让平民院的议员听懂。应平民院的请求,爱德华颁布了关于法庭审讯必须用英语的法令。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B.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C.大学教育得到普及
D.区域文明的多元共存
16.(2024广东湛江一模)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
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
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
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
17.(2024安徽宣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中古末期,由于王权的加强、较为统一的国家的形成,西欧一些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16—17世纪,在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恩格斯曾指出:“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这个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
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法由“王朝国家”迈向统一“民族国家”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恩格斯指出“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的历史依据。(8分)
18.(2024北京东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世纪法国历史学
19世纪,一些法国历史学家重点关注“民族认同”,米什莱和拉维斯是民族历史研究的两座高峰。
米什莱被誉为“法国历史学之父”。米什莱提出,法国人从百年战争中开始具有国籍意识,到大革命与特权阶级的对抗中,完成了法兰西民族的整合,以此教育人民建构法兰西民族的自我认同。他始终认为法兰西在世界历史上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是引领世界走向自由,通往繁荣之路的灯塔。他的观点成为19世纪上半叶法国历史学的主流。
普法战争战败后法国割地赔款,激起社会各阶层人士民族意识的爆发。第三共和国的史学家拉维斯主编27卷的《法国史》,提出历史上布列塔尼人、普罗旺斯人……各地人民都是法国人,尊崇共同的祖先、共有的英雄人物。他高度赞扬共和国,对国歌、国庆日、纪念仪式等各种“被发明的传统”进行历史性阐释,传播共和主义精神,将殖民扩张视为开化落后地区、传播先进文明的特殊使命,以此“向法国青年人说明,为什么他们应当为组成一个民族国家而自豪”。拉维斯被19世纪末法国史坛誉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教师”。
——摘编自牛玥《从“历史建构”到“记忆转向”
——19—20世纪法兰西民族认同建构研究》等
围绕“历史书写与民族认同”,评析19世纪法国历史学的发展。
答案
1答案A
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两大阵营的阶级构成差别不大,但阵营双方宗教信仰不同,分为信奉国教的亲国王阵营和不信奉国教的反国王阵营,因此英国革命宗教旗帜鲜明,故A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新的经营方式——银行出现,但是英国的贵族并不热心于参股英格兰银行,这说明当时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故选C项;17世纪,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排除A项;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最早出现于英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688年“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结构,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废除旧社会结构”可知,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激进的摧毁原有社会结构的革命,用革命方式猛烈打击了封建制度,故选C项;托克维尔强调的是革命的目的和方式,未提及革命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建成启蒙思想描绘的理性王国,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压制雅各宾派、镇压保王党、安抚流亡者都是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C项正确;材料中拿破仑的措施有利于缓和不同阶层的政见分歧,但是无法“消除”,A项错误;稳定的统治秩序,有利于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针对社会秩序,而非封建制度,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学者认为,美国政治体制的亮点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这种分权实际上强化了国家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三权分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基本上没有涉及美国总统的权力和议会的结构,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答案C
解析1789年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达什科娃公主因主办的杂志刊登了批判专制制度、捍卫政治自由的戏剧被女皇罢免,反映了国内外政治形势促使俄国加强了专制统治,故选C项;此时一些欧洲国家仍是封建专制统治,统治者没有广泛接受开明专制思想,排除A项;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905年,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俄国个别女性,不能体现此时俄国女性地位显著提高,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的新兴城市曼彻斯特具有与其不匹配的政治地位,英国议会议员席位分配不合理,这反映了英国议会亟须改革,故选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英国城市化开始的时间,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宗教改革,也无法说明教会对乡村管理的加强,排除B项;曼彻斯特兴起于工场手工业时代,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宅地法》的对象是未参与叛乱的公民,同时通过《宅地法》可以满足民众对土地的要求,有利于瓦解南方阵营的反叛力量,维护国家统一,故选D项;“10美元费用”说明土地价格很低,对国家财政无较大影响,排除A项;《宅地法》针对的对象是普通民众,不是地方政府,无法体现强化联邦政府的权力,排除B项;美国民众的贫困仅凭《宅地法》是无法消解的,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英国、法国等国家通过联合城市商人压制大封建主和抵制罗马教廷,加强王权,走向统一,唯有德意志皇帝反其道而行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封建主势力较强,罗马教廷对德国的控制力较强,导致德意志政治分裂经济落后,C项正确;德意志大封建主势力较强,王权较为弱小,排除A项;神圣罗马帝国在建立初期是一个普通的封建君主制国家,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后来逐渐成为由数百个更小的诸侯国所组成的徒有国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联盟,此时期并没有扩张,排除B项;德意志长时间分裂,民族国家较晚成熟,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明治政府直接投资基础产业,将一些官办企业低价转让给民间,或者设立基金资助民间企业,这些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属于“殖产兴业”的举措,故选A项;题干既涉及了官办企业,也涉及了民间企业,但并没有提到哪个为主导,排除B项;题干是关于经济领域的举措,不是文化方面的,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强兵”,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形成文官制度,是为了解决政党轮换带来的政治混乱;晚清废除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体制,是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都是基于不同现实需要而进行的调整,故选C项。英国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本质不同,仅仅是形式相似,但是,与文化发展水平无关,A、B、D三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级文官在国会的授权下可以不受总统控制,甚至可以牵制总统,这说明美国文官具有制衡总统的权力,故选A项;美国文官牵制总统,与行政效率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的制衡,而非遏制行政权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会利用高级文官牵制总统,而非削弱国会的权力,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条款有利于维护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不受侵犯,带有一定革命性,故选C项;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其政体类型是君主制,排除A项;《法国民法典》所蕴含的保护私有财产的内容,是对罗马法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的内容,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英国发起道德改革运动,反对懒惰、铺张浪费和过度消费等,这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故选D项;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与道德改革运动无关,排除A项;道德改革运动侧重经济领域和社会道德领域,未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排除B项;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古晚期,英国法庭诉讼、议会致辞都必须使用英语的情况,体现了英国民族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现象与王权强化关系不大,A项错误;材料没有大学教育和区域文明多元共存的信息,C、D两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会议对国际河流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了解决国际河流管理中的基本原则,这些规定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故选C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排除B项;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1)因素: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民族意识日益觉醒;英法代议民主制的建立,人民主权取代王权。
(2)依据:有利于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行早期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各国民族语言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英法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出现,为近代代议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18参考答案示例
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19世纪上半叶一些法国史学家重视本民族历史研究,米什莱通过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歌颂民族的伟大和荣耀,从而激发民族认同感。
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民族情感遭受重创;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共和制确立。拉维斯在书写法国历史中,强调法兰西民族是高度统一的,通过阐释纪念仪式和节日的历史等,彰显共和主义和民族精神,从而创建统一的民族认同,重建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存在对殖民侵略的美化。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历史书写成为构建民族认同的手段,构建民族认同成为历史学家的使命。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致力书写符合国家现实需要的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但也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