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昌平初三(上)期末语文(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北京昌平初三(上)期末语文(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0 10: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昌平区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年级期末语文质量抽测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3分)
1. 北京文化生活研学手册(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得 1分)
2. B(“规画”应为“规划”,表示筹谋策划。A项“秉持”书写正确;C项“沧桑”书写
正确;D项“迸发”书写正确。)
3. B(“络绎不绝”通常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在此处用来形容音乐剧、歌
剧等新作不断涌现不恰当,可改为“层出不穷”。A项“硕果累累”形容成果很多;C项“纷
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D项“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三个成语使用
恰当。)
4. 北京是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丰富的文博资源使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极具魅力。(原
句中“广大”与“文博资源”搭配不当,“文博资源”通常用“丰富”来修饰,更能准确
地表达资源的数量多且种类多样等特点。)
5. A
6. C(“加持”在这里指数字科技前沿技术对展览起到支持、辅助的作用,使展览更好地
呈现。A项“保持”侧重于维持原状;B项“扶持”侧重于帮助、支持,使事物发展;D项
“维持”侧重于保持某种状态,这三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不如“支持”准确。)
7. D(第④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京的文化生活”比作“一幅流动的画卷”。A
项第①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B项第②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C项第③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二、古诗文阅读(共 16分)
8. 月有阴晴圆缺
9. 醉翁之意不在酒
10. 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
11. ①停杯投箸②苦闷(惆怅、抑郁等)
12. 示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诗人借姜尚垂钓、伊尹梦日
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遭遇挫折,但仍对政治前途抱有希望,渴望得到重用,实现理想的
心理。(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以“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自
比,表现出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施展抱负,冲破艰难险阻,实现远大理想的乐观与自信。)
13. B(“予观夫巴陵胜状”中的“胜”指优美的、美好的。A项“美不胜收”中的“胜”
指尽;C项“不胜其烦”中的“胜”指禁得起;D项“胜券在握”中的“胜”指胜利,与例
句意思不同。)
14. D(“其喜洋洋者矣”的原因是面对美好的春景和闲适的生活场景,心情愉悦,而不是
借酒消愁后豁然开朗。A、B、C三项均是对喜悦原因的正确理解。)
15. ①其君②无用虚文③不喜
名著阅读(5分)
16. 示例: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的情节中,得知金氏父女被镇关西欺负后,他三拳打死镇
关西。他的表现体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豪爽仗义、粗中有细的特点。他先激怒镇关西,
再巧妙地将其打死,既为金氏父女报了仇,又给自己留下了退路。
现代文阅读(共 26 分)
17. C(通学公交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安全隐患,但并没有彻底消除。)
18. 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人次逐渐增多。(或: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受到欢迎等。)
19. ①安全保障措施完善②有效缓解交通压力③发挥育人功能(或具有文化内涵)
20. ①雪天卖柴②送“我”上学③感激(敬佩、敬爱等)
21. 第⑥段父亲“转身离开”,是因为他虽然在卖柴时受到了买柴人的冷遇和侮辱,但为
了“我”的竞赛费,他选择了隐忍,他的内心是无奈和心酸的;第①段父亲“转身离开”,
是因为他对“我”寄予了厚望,希望“我”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我”
的期望和鼓励。
22. 环境描写,“雪花正从天而降”“山路静谧而空蒙”营造了寒冷、寂静的氛围,烘托
出父亲卖柴的艰难和“我”内心的沉重,也为下文父亲的遭遇做铺垫。
23. “模糊”是指父亲的身影在大雪中逐渐远去,从视觉上看越来越不清晰;“清晰”是
指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高大,他的坚韧、善良、自尊等品质深深地印刻在“我”
的心中,永远不会被忘记。
24. 新时代青年要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5. D(第⑤段引用戴维的话是为了引出“逆境既可‘毁人’,亦可‘成人’,关键在于你
的态度”这一观点,进而论证“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需要我们迎难而上”。)
26. 画线句“司马迁年轻时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具体
阐述了司马迁的远大志向,为后文他在遭受挫折后忍辱奋起写成《史记》的事例做铺垫;
“受刑之后,司马迁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
中“可”这一关联词,起到了转折的作用,突出了志向对司马迁的激励作用,使他在困境
中坚持下来,从而论证了“唯有高远的志向才能引领人们不断突破自我,创造有意义的人
生”这一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