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小题(本大题共3小题)
1.下列各项画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伐者无功 砍伐 瓠落无容 宽大空阔
B.强行者有志 勉强 复众人之所过 弥补
C.鬻技百金 卖 无用而掊之 击破
D.有道者不处 为,做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说
2.下列各项画线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B.其可怪也欤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我树之成而食五石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人而不仁,如礼何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各项画线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剖之以为瓢 客得之,以说吴王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全部从自传中移植而来。
①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 ②但由于家计窘迫
③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 ④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 ⑤虽然父母健在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①④③
C.④③⑤②① D.④③⑤①②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老人与海》叙写了老渔夫桑地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经历,彰显了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他的《老人与海》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狄更斯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讲述了主人公坎坷而富于传奇性的经历。
C.《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D.《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三、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②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③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④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⑤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6.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字利用上讲究文法是为了减少文字的“走样”。
B.说话时的辅助表情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补充文法的作用。
C.为避免误会,写作时要尽量依着文法写完整句子。
D.学外国语的会因书本上须按照文法表达,说话时可不按文法而痛苦。
7.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所以出现“文字”,是因为人们在空间和时间中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B.文字所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
C.完整的句子在说话时显得迂阔可笑,所以当面说话绝不能用完整的句子。
D.当有了电话、广播、传真的时候,书信文告等文字的作用就完全消失了。
材料二:
①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②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③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④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⑤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⑥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取材于《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8.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句子,是为了强调“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B.乡土社会经验的获得就像“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
C.在定型的乡土社会中生活,只有当记忆力不够时,才需要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
D.在乡土社会里,因为一天到晚接触的都是熟悉的面孔,所以用不着准备姓名录、通信簿。
9.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为什么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没有文字需要?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1】,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2】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
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取材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释:【1】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2】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法:效法
B.以方今之势揆之 揆:考察
C.而吏辄缘之为奸 缘:凭借
D.孰能称陛下之指 称:称道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
B.以孟子之说/非此之谓乎
C.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
D.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其意虽善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盛衰之时具矣
其间盛世和衰世都有
B.嚣天下之口
使天下人议论纷纷
C.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没有人在这个时代穷困
D.徒法不能以自行
只有法令(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的法令虽然详备,却大都与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合。
B.虽时移世易,但效法先王的具体政策在当时仍然非常必要。
C.解决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是改革国家弊政中最紧迫的事。
D.只有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才可使朝野人才得以充盈。
14.王安石认为变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请根据第四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五、整本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读下列《论语》中的句子,完成试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是( )
A.耻躬之不逮也 耻:以……为耻
B.事君数,斯辱矣 斯:就
C.不患莫己知 患:忧虑,担忧
D.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 几谏:多次劝谏
16.从以上几则论语中分别概括出交友之道、孝道的内容。
交友之道:
孝道:
六、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马周:《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被旅店主人轻视,后至长安做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他代何条陈多事皆合上意,后被授监察御史。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主父”两句与“吾闻”两句,使用典故。前者从对面落笔,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后者则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困守的狼狈。
C.“空将”两句中的“空”,与“莫使金樽空对月”之“空”相同,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
D.“我有”两句一语双关,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虽然灵魂无所归依却仍旧执着不改,对个人志向能够受到皇帝赏识充满希望。
18.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请将本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与《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对比,分析其情感的不同。
七、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9.默写。
①“雏凤清于老风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
②《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③《赤壁赋》中以比喻手法表达人生短暂渺小的句子是:“,。”
④《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句子是:“,。”
⑤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⑥当代有志青年更应该担当起国家兴盛的重任,应该时刻以《论语泰伯》曾子曰:“,自勉。”
⑦?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
⑧玉户帘中卷不去,。此时相望不相闻,。
⑨《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⑩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想象梦中还乡时四目相对无语,唯有泪流满面之情境。其实这无语却诉出了十年生死之隔的思念之情。
八、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钤【1】在大地的一方周印
仲秋,重游陕西岐山周公庙。入庙门,拜三公,穿殿宇,拾级而上,登临凤凰山。站在高处俯瞰,淡淡烟雾中,周公庙卧在凤凰山凹,东、西、北三面以山为墙,南面敞开,形如簸箕,其间宫殿横呈,道路竖行,广场四方。看着看着,我忽然意识到——周公庙的格局,不就是一个大大的“周”字么!
文字是心灵的密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汉字象形,勾画传神。在成百上千的文字中,从周原崛起的周人树立起“周”作为国号,其中寄予了多少期盼、多少希望。八百年的江山,都打上了“周”的烙印。
站在凤凰山半山的亭子中,我欣赏着脚下这方“周”印,思绪顺着每一笔流动的笔画,探秘那曲折的心路历程,体味那意味深长的历史内涵。
“周”,三面以山为墙,要保护什么?要保护一“土”一“口”。
“土”就是土地啊。土地是周人的命根子,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珍视土地,也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为寻找一块适合稼穑的土地而经历一代代人的苦难和追寻。古公亶父【2】时,戎狄屡犯,他带领族人翻过重重大山,条条河溪,终于来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这方水草丰茂的土地,远望,秦岭巍巍,渭河汤汤;近看,土地坦荡,河水缠绕。周人在这里种五谷,兴农业,实现了周族的崛起!甲骨文“周”字,就是界限分明又种满庄稼的田园的形象。周人,也就用周原之“周”作为部族的命名。
文王兴周,开疆拓土。武王翦商,建立周朝,开辟井田,分封诸侯。周公旦跟随文王,襄助武王,辅佐成王,深知创业的艰难、土地的珍贵。当管叔、蔡叔等人裂土为疆、发起叛乱时,周公毅然挥戈东征,维护了国土和疆域的完正统一。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周”字中的这个“土”字,重至千钧!
“周”字中还有一个“口”,口是一张嘴。周族每一个停顿安居之地,那少不了河流清泉。周公庙中有一口著名的泉源——润德泉。多少年前,润德泉喷珠溅玉,滋润庙外千亩良田。而今,我站在润德泉前,看见泉口栏槛上蹲着的一群石狮子,都和我一样希望这泉源再次奔涌。周人觅河、淘泉、掘井,就是要让水解口渴,源润嘉禾。周人自后稷始代代和是作务庄稼的高手,有了土地,他们相阴阳,观水向,垦田撒种,耕耘浇灌,收获粮食和瓜果蔬菜,让人民吃饱肚子。周族十几代人流徙四方,衣衫褴褛,耕种土地,品尝过饥饿的滋味,他们深知食之重要、农之关键。
周公之世,周人执政如履薄冰,唯恐德不配位,重蹈殷商的覆辙,所议广开言路,倾听八方臣民的心声。他们派出采诗官,“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是采自乡野的民风和民声,多么亲切多么动人。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为了听大臣的进谏、贤人的良言、百姓的呼声。畅通言路,察纳雅言,这是关系人心向背、社会和谐、国家平安的大事,亲历殷亡周兴的周公对此自有深刻的感悟。
周人要抒发心情,享受精神生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咏音乐调节情绪,导引人内心的情感和力量。周公作乐,和其声,安其心,美教化,移风俗。音与乐,拉近了人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更团结。
周人以德治国,实施的是德政,就连周公庙里的泉也叫润德泉。觅沃土,勤稼穑,饱口腹,纳雅言,制音乐,体现了周的宽厚,对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尊重和维护。但另一方面,国家的治理肯定也是有法制规矩限制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周”字中的这三面墙,就是规矩:其一是礼,节民心;其二是政,行政令,其三是刑,防邪恶。再加上乐和民声,太平治世的秩序就建立起来了。
看完周公的事迹展,我站到了周公的塑像前。他衣袂飘飘,手握简册,双目炯炯,眺望前方,仿佛还为国事思虑。
周成王居丰都时,天下已经安定,但周国的官制还没有制定好。周公于是作《周官》,明确各种官吏的职责范围;作《立政》,方便百姓,官民都很高兴。他又制礼作乐,使社会秩序井然,使人心和谐欣悦。周公,改变了周的施政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总和。周公是周文化最大的缔造者,周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神资源,孔子一辈子都崇敬周公。
周公将自己融入了周朝大业,周公就是周王朝、周文化的人格化身。周公庙这方周印,就是对周八百年历史画卷的最有力的签名。
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
(取材于胡宝林的同名散文)
注释:【1】钤:盖(图章)。【2】古公亶父:上古周氏族的领袖,周王朝的奠基人。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庙的格局 格局:布局
B.周族十几代人流徙四方 流徙:居无定所,到处流动转移
C.周人执政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形容人非常恐惧的样子
D.体现了周的宽厚 宽厚:指德政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承接了上文对文字的认识,引出下文对周朝的历史文化的思考。
B.润德泉是周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源,对周族人的生活至关重要。
C.周文化是周王朝生活方式的总和,并为后世儒家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
D.本文大就运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感强,语言质朴又富有文化底蕴。
22.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2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通过“周”字解析出哪些“意味深长的历史内涵”。
九、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24.语言基础运用
①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位于工人体育场东门南侧,预计 2023 年年底完工。②作为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单体专业音乐厅,建成后它将成为北京文化艺术的新地标。③据设计师介绍,以“莲·玉”为音乐厅的设计理念。④音乐厅内穹顶由56 块莲花瓣造型的反声板组成,像一朵盛开的莲花。⑤1600 个座位采用梯田葡萄园式空间布局,呈自然形态层层环绕叠落,让观众离舞台更近,近距离感受演奏家的魅力,沉浸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⑥音乐厅的外观整体采用双曲飘摆玻璃幕墙,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⑦这样的设计,将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结合,既能,又能。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句中加点的“它”可放在“建成后”前。
B.③句没有语病。
C.④句中加点的“由”可替换为“以”。
D.⑤句和⑥句的顺序不能调换。
(2)在文中⑦句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语意完整连贯。
十、作文(本大题共5小题)
25.最近几年,媒体上出现一些新词,例如“奶凶奶凶”“小鲜肉”,还有“挖呀挖呀挖”的儿歌体文字,“学猫叫”的歌声处处可闻,图书市场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漫画图解历史、文学名著”的书籍。对这类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26.请以“人间烟火”为主题描写学校食堂你最喜欢的一道菜,或者描写你家乡的一道美食。要求:具体形象,有感染力。200字左右。
27.请以“总想对你表白”为开头,给自己的某位亲人、老师、朋友,或你敬仰的人写一段抒情文字或小诗,表达对他的情感。不少于150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化时代,海量的信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往往鱼龙混杂,真假莫辨。一方面,海量的信息容易左右人的判断,另一方面,平台利用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又有可能形成信息茧房,蒙蔽人的双眼。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最独特的一件事情,是人们会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
材料中“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9.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一家,面对生活的困窘,要么哭泣,要么健忘,靠典当度日,及时行乐,幻想时来运转;大卫科波菲尔面对生活的巨大变故,隐忍做工,精打细算,逐渐改变处境,最终通过努力成为大作家。人生未必总能顺风顺水,面对困境,你将何去何从?
请以“逆风飞翔”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A 项 “自伐者无功” 中 “伐” 应解释为 “夸耀”;B 项 “强行者有志” 中 “强” 应解释为 “勤勉、努力不懈”;D 项 “有道者不处” 中 “处” 应解释为 “做”,“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中 “劝” 应解释为 “鼓励、劝勉”。
2.答案:D
简析:A 项 “焉得虎子” 中 “焉” 为疑问代词,“怎么”;“焉能治之” 中 “焉” 为连词,“才、于是”。B 项 “其可怪也欤” 中 “其” 为语气词,表反问,“难道”;“其‘恕’乎” 中 “其” 为语气词,表揣测,“大概”。C 项 “我树之成而食五石” 中 “之” 为代词,“它”;“民之从事” 中 “之” 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D 项两个 “而” 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
3.答案:B
简析:A 项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中 “为” 为动词,“作为”;“为者败之” 中 “为” 为动词,“过分地追求、过分地强求”。B 项两个 “于” 均为介词,“在”。C 项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中 “则” 为连词,“那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中 “则” 为连词,“却”。D 项 “剖之以为瓢” 中 “以” 为介词,“把”;“客得之,以说吴王” 中 “以” 为目的连词,“来”。
4.答案:B
简析:根据四个选项确定首句是④还是⑤,④中 “所以” 表结果,无法与首句相连,而⑤紧承首句说童年狄更斯的不幸遭遇,所以首句应该是⑤,排除 CD;接着判断①②的顺序,如果①在前,与后面的②不能构成转折,故排除 A。
5.答案:B
简析:狄更斯是英国小说家,不是法国。
6.答案:B
简析:材料一第③段原文的表述是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可见,说话时的辅助表情起着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而不是 “补充文法的作用”。
7.答案:A
简析:B 项从材料一②段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 可知,选项表述背离原文意思。C 项从材料一第③段 “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可知,“完整的句子在说话时显得迂阔可笑” 是有条件的,并非是无条件的,联系生活思考当面说话也可以用完整的句子。D 项从材料一第④段 “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只是一种推测,并非事实。
8.答案:C
简析:材料二第④段原文为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 可知,是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而非 “在定型的乡土社会中生活”,选项曲解文意。
9.答案:①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乡土社会人们面对面往来是直接接触,语言交流更完善。②文字因空间时间阻隔人与人接触而产生;乡土社会人们生活安定、历世不移,人与人没有时空阻隔;世代经验相同,口口相传即可,不需要文字。
简析:根据文本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可知,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根据文本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可知,乡土社会人们面对面往来是直接接触,语言交流更完善。根据文本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可知,文字因空间时间阻隔人与人接触而产生;根据文本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上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可知,乡土社会人们生活安定、历世不移, 人与人没有时空阻隔;根据文本 “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 可知,世代经验相同,口口相传即可,不需要文字。
10.答案:D
简析:“称” 应解释为 “符合”。
11.答案:A
简析:A 项两个 “而” 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然而”。B 项 “之”,助词,“的”;/ 代词,“这种情况”。C 项 “以”,介词,“因为”;/ 连词,“根据”。D 项 “虽”,连词,“即使”/ 连词,“虽然”。
12.答案:C
简析:“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应解释为 “(觉得人才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乏的”。
13.答案:B
简析:根据 “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可知非常必要的是 “效法先王的用意”,而不是 “效法先王的具体政策”。
14.答案:①能领会先王的用意、陛下的意旨(施恩于百姓)。②能适应形势的变化。③能忠实推行朝廷法令。④不侵扰百姓,使百姓都能获得改革的好处。
简析:根据 “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可知 “人才” 应该:能领会先王的用意、陛下的意旨(施恩于百姓)。根据 “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可知 “人才” 应该: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根据 “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可知 “人才” 应该:能忠实推行朝廷法令。根据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可知 “人才” 应该:不侵扰百姓,使百姓都能获得改革的好处。
15.答案:D
简析:“几谏” 应解释为 “委婉的劝谏”。
16.答案:交友之道:跟有仁德的人交友;与朋友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劝说朋友有度。孝道:委婉劝说父母,不听则止,态度依然恭敬;不违背父母,替父母操劳而无怨。
简析:根据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朋友数,斯疏矣” 可知交友之道;根据原文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可知孝道。
17.答案:C
简析:本诗中的 “空” 是 “只是” 的意思;“莫使金樽空对月” 的 “空” 是 “白白地、徒然地”;“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 错误,作者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就得到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 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并不是对马周行为的不屑一顾。
18.答案:《致酒行》最后两句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将进酒》中最后两句 “呼儿”“与尔”,诗人口气甚大,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万古愁” 与开篇之 “悲” 照应,显示出李白在狂放乐观掩盖下的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意思对即可)
简析:《致酒行》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 “雄鸡一声天下白” 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 “雄鸡一声” 是一鸣惊人,而 “天下白” 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表达诗人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将进酒》的结尾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结尾妙在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却高踞一席,提议典裘当马,令人不知谁是 “主人”,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如此,显示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同时,“愁” 与开篇之 “悲” 关合,而 “万古愁” 的含义更加深沉,既在悲叹人生短促,美好时光易逝,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19.答案:①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②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③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④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⑥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⑦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⑧捣衣砧上拂还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 ⑨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⑩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20.答案:C
简析:“如履薄冰” 应解释为 “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21.答案:B
简析:由原文 “润德泉喷珠溅玉,滋润庙外千亩良田。而今,我站在润德泉前,看见泉口栏槛上蹲着的一群石狮子,都和我一样希望这泉源再次奔涌……” 可知,润德泉灌溉庄稼,至关重要,如果说是 “周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生命之源”,用语太重,属过度解读。
22.答案:(1)运用象征的手法,“古柏苍苍” 象征着周公忠贞、高洁的伟大人格,此处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云天高远” 象征着周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2)表达了作者参观周公庙时,对周公献身周王朝的伟大人格和精神的崇敬之情。(3)寓意深刻,丰富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耐人寻味。
简析:结合 “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周公将自己融入了周朝大业,周公就是周王朝、周文化的人格化身。周公庙这方周印,就是对周八百年历史画卷的最有力的签名。”“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为了听大臣的进谏、贤人的良言、百姓的呼声。畅通言路,察纳雅言……” 可知,文章赞美周公的丰功伟绩,再结合 “古柏” 不畏严寒,苍劲有力的特点,可见运用象征的手法,“古柏苍苍” 象征着周公忠贞、高洁的伟大人格,此处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云天高远” 象征着周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可谓寓意深刻,丰富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耐人寻味。结合 “走出周公庙很远了,回头望去,古柏苍苍,云天高远” 可知,作者离开时恋恋不舍,时时回望,敬仰和尊重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参观周公庙时,对周公献身周王朝的伟大人格和精神的崇敬之情。
23.答案:(1)作者认为 “周” 字中的 “土”,是周人的立足、稼穑、生民、兴盛之地,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2)作者认为 “周” 字中的 “口”,能说明周人重视民生;畅通言路,察纳雅言;用音乐美教化,移风俗。(3)将 “周” 字的部首比喻成三面墙,从礼、政、刑三个维度建立法制、规矩。
简析:结合 “‘土’就是土地啊。土地是周人的命根子,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珍视土地,也没有哪个部族像周一样,为寻找一块适合稼穑的土地而经历一代代人的苦难和追寻。……”“文王兴周,开疆拓土。”“周人在这里种五谷,兴农业,实现了周族的崛起!”“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周’字中的这个 “土” 字,重至千钧!” 等信息可知,作者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土地,土地上生长的庄稼养育了万民,“周” 字中的 “土”,是周人的立足、稼穑、生民、兴盛之地,周人的史诗,就是土地的史诗,。结合 “口是一张嘴。周族每一个停顿安居之地,那少不了河流清泉。周公庙中有一口著名的泉源 —— 润德泉。多少年前,润德泉喷珠溅玉,滋润庙外千亩良田。而今,我站在润德泉前,看见泉口栏槛上蹲着的一群石狮子,都和我一样希望这泉源再次奔涌。周人觅河、淘泉、掘井,就是要让水解口渴,源润嘉禾。……”“重蹈殷商的覆辙,所议广开言路,倾听八方臣民的心声”“畅通言路,察纳雅言,这是关系人心向背、社会和谐、国家平安的大事,亲历殷亡周兴的周公对此自有深刻的感悟”“周公作乐,和其声,安其心,美教化,移风俗。音与乐,拉近了人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更团结” 可知,“口” 用来吃饭,填饱肚子,得以生存;作者认为 “周” 字中的 “口”,能说明周人重视民生;畅通言路,察纳雅言,政治上开明;用音乐美教化,移风俗,使社会和谐。结合 “‘周’,三面以山为墙,……”“‘周’字中的这三面墙,就是规矩:其一是礼,节民心;其二是政,行政令,其三是刑,防邪恶。再加上乐和民声,太平治世的秩序就建立起来了。” 可知,将 “周” 字的部首比喻成三面墙,生动形象,从礼、政、刑三个维度建立法制、规矩,建立社会制度,使天下太平,社会发展。
24.答案:(1) B (2) 答案示例:给观众带来最佳的视听体验 表现出音乐殿堂的纯净与圣洁
简析:(1) B 项 “以‘莲 玉’为音乐厅的设计理念” 缺少主语,改为:音乐厅设计理念为 “莲 玉”。(2) 结合 “让观众离舞台更近,近距离感受演奏家的魅力,沉浸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 可知,第一空应填 “给观众带来最佳的视听体验”。 结合 “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音乐厅的外观整体采用双曲飘摆玻璃幕墙,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 可知,第二空应填 “表现出音乐殿堂的纯净与圣洁”。
25.答案:示例一:“奶凶奶凶”、“小鲜肉” 等词汇不仅反映了年轻一代的语言创造力,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表达方式。而 “挖呀挖呀挖” 这样的儿歌体文字,展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吸引了大量受众。市场上涌现的 “漫画图解历史、文学名著” 书籍,说明传统的阅读方式逐渐被更加轻松、直观的形式所取代,这不仅让知识传播得更为广泛,也使得原本复杂的内容更加易懂、易记。这些新词汇和文化现象,虽然形式各异,但都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示例二:近年来,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许多新词汇和现象,如 “奶凶奶凶”、“小鲜肉” 以及流行的儿歌体文字。这些现象虽然展现了语言的活力和趣味,但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浅薄化的担忧。过于简单化的表达方式可能导致人们对深层次思想与情感的忽视,进而影响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此外,市场上大量的 “漫画图解历史、文学名著” 书籍,虽然使知识更易获取,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导致读者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变得肤浅。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应当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深入探索,以避免在追求娱乐与轻松的过程中,逐渐遗忘了更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简析:题目要求对媒体上出现的一些新词、图书市场上的 “漫画图解历史、文学名著” 等之类书籍的现象表达看法。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赞同这些现象
积极意义阐述:从语言特点看,“奶凶奶凶”“小鲜肉” 等词汇以及 “挖呀挖呀挖” 的儿歌体文字等,语言浅近、形式鲜活,体现了年轻一代的语言创造力和对生活独特的理解与表达方式,展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漫画图解历史、文学名著” 的书籍把深奥的历史和文学变得更轻松直观,易于大众接受,使知识传播更为广泛,让原本复杂的内容更易懂、易记。这些现象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不断创新与进步。
不赞同这些现象
消极影响分析:“奶凶奶凶”“小鲜肉” 以及流行的儿歌体文字过于浅显浮泛,缺乏对生活深入思考和提炼,不能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和启迪思想。“漫画图解历史、文学名著” 书籍把庄重博大的文史作品庸俗化,使之失去本真,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也会使读者失去深入探索经典的机会。这些现象可能导致文化浅薄化,让人们在追求娱乐与轻松过程中遗忘更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写作时先明确观点,再分析原因,可辩证分析,赞同则着重谈积极面捎带弊端,不赞同则着重谈弊端并将优点作为让步部分,注意表达逻辑性、语言清晰性和论证充分性。
26.答案:示例:我家乡的汤圆,家乡人爱吃,外乡人也爱吃,吃了都赞不绝口呢!家乡的汤圆是用水磨的糯米做的,搓得圆滚滚的,柔柔的,大的有乒乓球那么大,小的就像桂圆那么大。刚搓好的汤圆雪白雪白,像一只只小雪球,水开了,把它倒进锅里,一会儿汤圆形状各异,有的像白云,有的像鸡蛋…… 汤圆又香又甜,揭开锅盖很远就能闻到一股扑鼻的香味,闻到这种味道时,谁都会馋涎欲滴的!用勺子把汤圆送到嘴里,只要轻轻用牙齿一碰,甜甜的,香喷喷的馅儿就会流出。每年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吃汤圆,汤圆甜津津的,意味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汤圆圆圆的,象征着家家户户的团圆,在外的亲人吃着汤圆,更会引起一种思念亲人之情。
简析:这是一道描写类微写作题目,主题是 “人间烟火”,要求描写学校食堂喜欢的菜或家乡美食。可从色香味角度描写观察、品尝感受,或描写制作过程,体现对美食的喜爱,进而表达对学校或家乡的感情,展现 “人间烟火” 的美好。作文以描写为主,可运用比喻、通感、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还可通过自己及他人对美食的态度侧面凸显其独特之处,增强感染力。
27.答案:示例一:总想对你表白,心中那份深情,犹如春日的暖风,轻轻拂过心田。你是我生命中的明灯,无论风雨如何变幻,你总在我身旁,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我,给予我力量和勇气。每当我迷茫时,是你的声音指引我前行;每当我失落时,是你的微笑让我重拾信心。记得那些个漫长的夜晚,我们一同讨论梦想的模样,你的每一句话都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你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无论未来多么不可知,我都将铭记你的教诲,把这份感激深藏于心。如果有一天,有机会对你倾诉,我会说:谢谢你,亲爱的你,因你而精彩的每一天,都是我人生中最美的礼物。
示例二:总想对你表白,亲爱的老师,您是我心中永远的明灯。每当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都是您用智慧的光辉指引我前行。您不仅教会我书本上的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去探索。您的耐心和关怀,如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让我在学习的旅程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记得那些个难忘的课堂,您用生动的故事和深邃的见解点燃了我对世界的好奇。无论我遇到怎样的困难,都是您坚定的鼓励让我勇敢面对。您教会我追求梦想、坚持不懈,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伴随我一生。如果有一天,我能亲口对您说出心中感激,我会深深鞠躬,感谢您为我铺就的光明道路。您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愿您的每一天都如星辰般璀璨。
示例三:总想对你表白,在这星空下,心中涌动的感激如潮。你用智慧的光辉照亮前行的路,像温暖的阳光,驱散我心中的阴霾。你是那不屈的灵魂,在逆境中昂首挺胸,教我如何坚守信念,在风雨中不迷失方向。每一个微笑都是力量的源泉,每一次鼓励如春风拂面。我仰望你的背影,心中默念:感谢有你,我的榜样。愿我在你身后,追随那份坚定与热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传承你那不灭的光辉。
示例四:总想对你表白,孔子,智慧的化身,你教会我仁义之道,在纷扰的世间,如明灯照亮迷途的心灵。你那 “有教无类” 的胸怀,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让我明白,求知的渴望,与品德的修养同样重要。每一次品读你的言语,心中涌起无尽的敬仰,你那 “君子以文会友” 的理想,激励我在友谊中追求真诚。愿我也能如你般,在生活的每个瞬间,传递温暖与善良,成为他人心中的一束光。
简析:这是一道抒情类微写作题目。题干要求以 “总想对你表白” 开头,给亲人、老师、朋友或敬仰的人写抒情文字或小诗。写作时先明确对象,开篇表达感激或敬爱之情,正文部分将人物具象化,点明特点或共同经历,结合具体事例、相处细节等呈现内心真实感受,如对亲人的感恩等,避免空洞赞美,让读者感受情感真挚诚恳,产生感染力与共鸣。
28.答案: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光速闪现。面对繁芜纷杂的信息茧房,青年是模仿古人 “兼而听之”,注重信息多样全面,还是学习今人 “明而辨之”,倡导个性卓然独立?我深以为,无论何时,都需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处理和接受信息,如此方能从容应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诸多乱象。
一曰:高扬理性之帆,理性对待海量信息。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 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
二曰:舞动理性之桨,在大众化的时代保持自身思想独立性,不随波逐流。当个人融入群体,其个性会不会被群体湮没,其思想会不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融个体于群体并不意味着要将个人的个性全然淹没于群体中。当听从成为习惯,盲从就将无法避免,这种心理若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许多真理与事实往往是独特个体依据自身对信息的判断所提出的。若盲从大众甚至权威专家的观点,今日我们何以能见袁隆平院士种下的株株水稻?若不加个性考量一味跟从大体,《端午奇妙夜》何以火热出圈?凡此种种,皆证明个体融入群体信息时应保持理性的眼光去判断,用个体的理性保持唤醒群体的清醒。
三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面对信息茧房,要祭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航行的方向。与过往相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促使如今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我们也可能早已被关进信息茧房。网络信息的毛细血管,已经联通了世界的角角落落。每个人都不可能再置身世外。如果你不兼听,占有多元信息,你就永远走不出信息茧房;如果你不够清醒,不保持个体独立,你可能就沦为了勒庞笔下的 “乌合之众”。当信息茧房相互交错而又间隔纷呈时,要 “兼听” 四方涛声,“明辨” 航行方向,祭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我们航行的灵魂与方向! 兼听而不偏信,始终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我们才能成为思想的芦苇,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简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指出信息化时代海量信息有精华有糟粕,需学会辨别挑选,布鲁纳提出要 “超越” 信息,即思考、筛选、辨别。“超越” 信息首先要获得海量信息,然后鉴别真伪、去粗取精,还可结合实际更新完善。面对不同来源信息有不同 “超越” 方式,且应主动寻求所需信息,同时要保持持续、动态的状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行文构思可先概括材料引出观点,如用好 “拿来主义” 超越信息,接着从如何做的角度展开论述,如放出眼光占有挑选信息、主动挑选出击、巧做减法跳出同质信息迷恋和娱乐围猎等,体现对信息的掌控运用。立意可从信息时代学会 “超越”、以理性破信息茧房、超越信息需理性和能力等方面考虑。
29.答案:逆风飞翔
逆境是一种考验,是一种淬炼,它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 尽管深知这个道理,但面对真实的挫折,人们仍然会感到害怕不安,甚至有时会觉得无法坚持下去。然而,我相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只有战胜困难,坚持到底,敢于逆风,才能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那是我高中生涯的第一次考试。在知晓考试成绩的那一刻,我几乎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我无助地坐在街边公园的长椅上,盯着前方的空地,无法鼓起回家的勇气,无法面对父母那充满失望的眼神。
默默地在公园里坐了很久,最初的悲伤已经渐渐化作一种 “我再也学不好了” 的自暴自弃。我无聊地掏出手机刷着短视频,想要寻找一点有趣的东西分散注意力 —— 突然,我被屏幕上的视频吸引住了:一只母鸭带着一群小鸭子爬楼梯。母鸭没费什么功夫,先爬上了楼梯,在顶层站着,等着身后一群小鸭子跟着爬上来,而小鸭子们却一直没办法登上楼梯。
为了能够跟随着母鸭前行,小鸭子们一直不停地努力向上跳,当发现光是跳跃还不足以支撑自己爬上楼梯的时候,它们扇着稚嫩的翅膀,开始在楼梯上左右奔跑,试图找到一条捷径;当来回几次发现或许捷径并不存在之后,它们又毫不气馁地继续往上登跳、扑腾,一次次地努力,又一次次地失败…… 每一次登跳,都需要耗费全身的力气。终于,一群小鸭子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全数跳到了最上面的台阶,纷纷奔向母鸭的身边。
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内心的某个一直黑暗的地方突然明亮了起来。我忽然醒悟过来:生活也好,学习也罢,不就像是那几级台阶吗?看似身处逆境,无法挣脱,怎么努力都是徒劳 —— 可逆境不就是用来磨砺的吗,困难不就是用来克服的吗?只要决心坚定,敢于逆风而行,就一定能走出困境,一定能迎来新的希望。
我没有再犹豫,我开始了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之旅,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和挑战,也依然时常遇到好像难以跨越的难关。而我在每一次失败时,都会想起视频那群小鸭子,它们的坚持和毅力,给我无尽的力量,支撑、鼓励着我在逆境中不屈前行,永不言弃。
期中考试,我取得了比想象更好的成绩。
欣喜之余,我想,人生之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有逆风触礁之时,而我们只能勇敢地迎击风雨,积极地寻求生机。唯有敢于逆行、善于克难,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强大,从而走向光明,取得成功。
简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标题 “逆风飞翔” 可联想到在逆境中要像鸟儿逆风飞翔一样勇敢面对。“逆风” 相当于生活中的 “逆境”,如困难、挫折等,人们往往在顺境安逸,逆境易退缩,但只有敢于 “逆风飞翔” 才能成功。写作时可将鸟儿 “逆风飞翔” 切入引出 “逆风” 含义,重点讲述某人(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搏击风浪最终成功的经历,最后总结表达感受见解,如时代青年应志存高远,逆风飞翔,在逆境中成长变强等。立意可从叙述自身面临挑战愈战愈勇、参加高难度比赛中各显神通、失利后反思重起获胜利等经历方面考虑。
参考译文:
如今朝廷的法令严密详备,包罗万象,而我却认为没有法令制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法令制度,大都不合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孟子说:“(国君)有仁爱的心意和仁爱的声誉,但他的恩泽却不能施加给百姓,(那是因为)治国没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缘故。”用孟子的话,考察当前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
因为当今的时代距离先王的时代已很久远,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而想一一重修先王的政策,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难。然而我之所以认为当今政策上的错误,弊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指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二帝、三王(的时代),距今有一千多年,治乱更迭,其间盛世衰世都有。他们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也各不相同,他们施行设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说: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变法改革,就不至于惊骇天下人的视听,使天下人议论纷纷,而这本身就已合乎先王的政策了。
虽然这样,根据今天的形势来考察衡量,陛下虽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以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据)现今的时势必定不能做到的。这是因为当今天下人才不足的缘故。
我曾试着观察天下在职的官吏,(觉得人才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乏的。上面缺乏人才,就会有人才沉沦废弃、隐伏埋没在下面,而不被当时执政的人所发现。我又到民间去访求,也没有发现有多少人才。难道不是由于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吗?我认为当今在职的人才不足的情形,根据我出使外地所接触到的现象,就可以知道了。现在一路方圆几千里之间,能够推行朝廷的法令,知道它的轻重缓急,而且一切措施都能让百姓做好他们本职工作的人才很少,而没有才能、马虎草率、贪婪卑鄙的人,却不可胜数。那些能够讲求先王的用意以适应当下形势变化的人,大概整个州郡当中往往没有一人。朝廷每一项法令下达,虽然本意很好,在职的官吏还是不能推行,使陛下的恩惠得以施予百姓,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所以我说:在职的人才不足,而民间百姓当中人才也不见得多。人才不足,那么陛下虽然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使它合乎先王的用意,大臣当中虽然有能够符合陛下的心意而想承担改革任务的,但是九州这样大,四海这样远,谁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来一一推行这些法令,使每一个人都能蒙受改革的好处呢?所以我说:目前的形势一定不能做到。孟子说:“只有法令(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既然这样,那么现在最紧迫的事,在于人才而已。今天的天下,也就是先王(那时)的天下。先王的时代,人才曾经很多,怎么会到今天人才就不足了呢?所以说:这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