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
B. 使礼义废,纲纪败 使:假如
C.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 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 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 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D. 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 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 案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 中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 法者,非天堕堕:堕落
6.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 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 行私惠而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
D. 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 不为惠于法之内: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 县法者,法不法也: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 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8.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9. 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哪些作用。
三、(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真兴寺阁【1】
苏轼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注释:【1】真兴寺阁:在风翔城中,高十余丈,为宋初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所建。
10.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诗人登临真兴寺阁所见及所闻。
B. “此阁几何高”六句自设问答,构思精妙。
C. “写真”四句勾勒出建此阁者的威严形象。
D. “作者何以胜”诗人自叹登楼时体力不支。
11. “登者尚呀喘”一句,通过描写登阁人的反应表现出真兴寺阁之高峻。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B.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韩愈《听颖师弹琴》)
C.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
D.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②网络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给管网治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③目前各类服务端APP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漏洞。④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等问题,引起家长的普遍担忧。⑤事实上,不仅未成年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也渴求健康的网络空间。⑥网络上,水军、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反复兴风作浪,淫秽色情、赌博诈骗信息屡禁不绝,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普遍期待开展一场网络大扫除。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B. 加波浪线的两句有相同的语病
C. 第⑤⑥两句的位置不能够互换
D. 末句的“反应”应改为“反映”
五、(10分)
13. 默写。
(1)金伐鼓下榆关,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
(3)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4)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
(6)______________,澄江一道月分明。
(7)______________,晴窗细乳戏分茶。
(8)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
(9)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______。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六、作文(50分)
14. 根据要求作文。
下面的文字是先哲们对“使命”与“担当”的阐述——
列夫·托尔斯泰: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
高尔基: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
鲁迅: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丘吉尔: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担当。
戴高乐:每当历史最恶劣的时候,年轻人的义务就是把祖国的责任担当起来。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使命与担当”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5. 根据要求作文。
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及简析
1. 答案:C
简析:“防” 应解释为 “名词,堤防”。
2. 答案:B
简析:A 项 “而”,连词,表并列 / 连词,表转折。B 项两个 “以” 均为动词,认为。C 项 “者”,代词,…… 的人 / 助词,表句中停顿。D 项 “为”,动词,变得 / 副词,被。
3. 答案:B
简析:“徇” 应解释为 “追求”,该句正确解释为 “不追求爵位、俸禄”。
4. 答案:D
简析:作者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且通过魏文侯尊重段干木而保全国家的事例,说明他们对国家是有功的,并非 “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同时作者批评了韩非子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之人的观点。
5. 答案:D
简析:“堕” 应解释为 “坠落,掉下来”。
6. 答案:B
简析:A 项第一个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 “者”,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B 项两个 “所以”,都是 “用来、用以” 的意思。C 项第一个 “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第二个 “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D 项第一个 “为”,介词,“替,给” 的意思;第二个 “为”,动词,“干、做” 的意思。
7. 答案:A
简析:“所爱” 应解释为 “自己心爱的人”,该句正确解释为 “英明君主,即使对自己心爱的人,无功也不赏”。
8. 答案:如果放弃公法而实行私惠,那就等于使奸邪获利而助长暴乱了。
简析:“则” 解释为 “那么”;“利” 使动用法,解释为 “使…… 获利”;“长” 解释为 “助长”。
9. 答案:可以使人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可以约束民众不放纵;制约官员不妄为;限制君主不独断专横,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或是可以制约人们使之匡正自己的行为,道胜理达,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简析:由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 可知,法令可使人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由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可知,法令可约束民众、制约官员、限制君主,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10. 答案:D
简析:“作者何以胜” 中 “作者” 指建造这座阁的人,此句意思是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而非诗人自叹登楼时体力不支。
11. 答案:A
简析:A 项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采用的是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对古时曲调的喜爱以及对其不被今人弹奏的感慨;B 项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通过描写人们听颖师弹琴时的反应,侧面表现弹奏技艺高超;C 项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通过主客听琵琶声后的反应,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D 项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通过江娥、素女的反应侧面表现李凭弹奏箜篌技艺高超。
12. 答案:D
简析:A 项 “百花齐放” 形容互联网应用种类繁多、繁荣发展,“兴风作浪” 形容网络不法分子制造事端,两个成语使用恰当。B 项两句都存在滥用介词导致句子缺乏主语的语病,第一句应删掉 “随着”,第二句应删掉 “对…… 而言”。C 项⑤句 “不仅未成年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 与上文④中关于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相关内容衔接紧密,⑥句与④不能衔接,所以位置不能互换。D 项 “反应” 在此处指群众对网络问题的意见、态度,使用正确,无需改为 “反映”。
13. 答案:①旌旆逶迤碣石间 ②梦入神山教神妪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 ④吞声踯躅不敢言 ⑤盘飧市远无兼味 ⑥落木千山天远大 ⑦矮纸斜行闲作草 ⑧鸿雁长飞光不度 ⑨斗酒十千恣欢谑 ⑩敏于事而慎于言
14. 答案:
例文:《使命与担当》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泱泱中华已走过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时代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身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时刻做好准备,增强担当意识,紧承时代使命,方能不负青春韶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犹记得五四运动中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口号响彻云霄,犹记得王泽山院士献身科研六十载,矢志奋斗为华夏;犹记得 “两弹元勋”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作隐姓埋名人。风雪荒野里开拓,大漠戈壁中拼搏,是上一代人的青春。如今,正处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时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用奋斗铸就青春底色。无论是上海洋山自动化码头平均年龄不过 22 岁的青年工匠,还是赴亚丁湾维和的 “90 后” 女生宋玺,他们都将时代使命铭记在心,用热血与梦想绘出青春的壮阔波澜。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经历了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如今,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两海权益争夺愈加激烈,地缘政治面临新的挑战…… 即使在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今天,我们亦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 “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 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我们当以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精神,直面艰险,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做时代弄潮儿。
然而,时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以 “佛系” 自诩,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碌碌无为却安慰自己平凡可贵,空负青春韶华。殊不知,真正的顺其自然是在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离骚》有言:“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东隅尚在,青春正当时,此时不奋斗,又待何时?“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前辈之期许,我辈须谨记。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让我们承接时代的使命与担当,不惧艰险,赓续奋斗,共同谱写青春的壮丽诗篇!
简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先列举先哲们对 “使命” 与 “担当” 的阐述,引导考生思考使命与担当的内涵及意义。立意可从以奋斗实现使命、敢于担当使命、心怀抱负勇担使命等角度出发,如文中强调新时代青年应增强担当意识,承接时代使命,不负青春韶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不同领域积极践行使命担当,同时批判了部分青年不思进取的现象,呼吁青年积极作为。
论证思路:文章开头提出时代接力棒已传至当代青年手中,应增强担当意识、紧承时代使命的观点。接着通过引用五四运动、王泽山院士、“两弹元勋” 等事例,以及列举上海洋山自动化码头青年工匠和赴亚丁湾维和的宋玺等例子,阐述了不同时代青年的担当,论证了当代青年需用奋斗铸就青春底色、牢记使命才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观点。然后分析实现民族复兴面临的艰难险阻,引用鲁迅的话强调青年应担当作为,直面艰险。之后批判部分青年 “佛系” 思想,引用《离骚》激励青年珍惜青春、积极奋斗。最后总结全文,呼吁青年承接使命担当,不惧艰险,赓续奋斗。
语言表达: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如 “我以我血荐轩辕”“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作隐姓埋名人” 等引用增强了文化底蕴;“风雪荒野里开拓,大漠戈壁中拼搏” 等描述生动展现了奋斗场景;同时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做时代弄潮儿” 等,使文章论证更有力,情感更饱满。
15. 答案:
例文:《亮相》
夏日午后,蝉鸣阵阵,礼堂里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兴奋。他坐在角落,手心全是汗。他本不是爱说爱笑的性子,此刻却要站上演讲台,这让他心脏像擂鼓般,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他是怎么让自己沦落至此的?他看向不远处谈笑风生的李牧,那个像太阳一样耀眼夺目的少年。他们是同年级,也是竞争对手,长期霸占着年级前两名的位置。不同于他的内敛,李牧总是肆意张扬,充满自信。他不喜他的张扬,却又在心底偷偷羡慕。
演讲比赛通知贴出来那天,他看见李牧瞥向自己的那轻飘飘的小眼神,仿佛在说:“你,敢来挑战吗?” 那一刻,他鬼使神差地报了名。
后面的日子,他被按下了加速键。老师一遍遍地帮他修改演讲稿,纠正他的发音和动作。好友为他出谋划策,陪他练习。就连六岁的小妹都抱来她所有的毛绒玩具,奶声奶气地说:“哥哥别怕,你把他们都当成我的娃娃。”
然而,好友带来的李牧练习视频,给了他沉重一击。视频里,李牧站在舞台中央,挥斥方遒,侃侃而谈,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自信和感染力。他知道自己输了,高手与菜鸟的差距是那么明显。
他在书桌前静默许久,打开电脑,找出优秀演讲者的视频,一条条地看了下去。那一晚,他卧室的灯亮到了天明。他渐渐地看出了些兴味,无关比赛,无关输赢,他看到了 “演讲” 的魅力,看到了语言的力量,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终于,他站到了舞台上。聚光灯打下来,他仿佛置身于一片虚无之中。他看见观众席那一抹亮眼的黄色,小妹正使劲地向他挥着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他唇角微微扬起,此刻他的心中依旧在跑着马,但那马蹄声不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激昂的战鼓,鼓舞着他勇敢向前。
他的声音响起,悠扬而沉稳,那娓娓道来的演讲词,牵动着观众的情绪,随着他的一言一行而变化着。他像是自由奔放的舞者,像指挥演奏的指挥家,像是指点江山的将军,他洒脱而肆意地展示着他的所思所想,引领着观众进入他绚烂的思想世界。
演讲结束,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他看见李牧笑着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眼中满是赞赏。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平静和释然。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演讲,更是一次蜕变。他 “亮相” 了,勇敢地走到台前,展示了真实的自我,突破了曾经的胆怯和不安。
舞台上的灯光渐渐暗淡,但他心中的那束光,却更加明亮。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无数次 “亮相” 的机会,他会带着这份勇气和自信,继续迎接属于他的挑战和荣耀。
简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全命题 +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 “亮相” 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在舞台上或重要场合的公开露面展示,又蕴含着在这背后所经历的过程和实现的自我突破。立意可围绕个人在特定事件中的成长、蜕变展开,如文中通过描写 “他” 参加演讲比赛从报名到登台亮相的过程,展现了 “他” 克服内心恐惧、突破自我、收获自信的成长历程,体现了 “亮相” 背后的故事及意义。
情节构思:文章情节紧凑,围绕演讲比赛这一事件展开。首先,通过描写比赛前 “他” 的紧张状态以及与竞争对手李牧的对比,为后文的发展做铺垫。接着,叙述 “他” 报名参赛后的准备过程,包括老师、好友和小妹的帮助,体现了他人支持对 “他” 的影响。然后,好友带来的李牧练习视频给 “他” 带来压力,促使 “他” 自我反思与探索,看到演讲的魅力,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发展,使 “他” 的心态发生转变。最后,详细描写 “他” 在舞台上的亮相时刻,从外在表现到内心感受,展现了 “他” 的成功蜕变,结尾处升华主题,表明 “亮相” 对 “他” 未来的积极影响,预示着他将继续成长。
描写手法:文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如环境描写 “夏日午后,蝉鸣阵阵,礼堂里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兴奋”,烘托出比赛的紧张氛围;心理描写 “他本不是爱说爱笑的性子,此刻却要站上演讲台,这让他心脏像擂鼓般,等待着命运的审判”,生动展现 “他” 内心的紧张不安;动作描写 “他唇角微微扬起”“他的声音响起,悠扬而沉稳” 等,表现出 “他” 在舞台上的自信;还有细节描写 “就连六岁的小妹都抱来她所有的毛绒玩具,奶声奶气地说:‘哥哥别怕,你把他们都当成我的娃娃。’”,体现了小妹的可爱以及家人对 “他” 的鼓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参考译文:
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饭吃。假使礼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
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所以不值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的人树立志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
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必败,三军即使苦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强大的秦国军队退却,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有比他更大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
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谲和华士。二人是兄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的意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被君主任用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赏这种做法,认为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其实,狂谲、华士、段干木这类人,姜太公杀了他们,并没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扶轼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对的;狂谲、华士的节操与段干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赞姜太公杀了他们,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好处,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的人。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